基于人才培養的機電一體化論文2篇
時間:2022-04-06 03:06:03
導語:基于人才培養的機電一體化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討
由于社會對機電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形式,因此改革當前的機電一體化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培養新一代高級機電人才的當務之急.目前國內高校隨學校性質的不同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的培養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是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職業教育,另一個是高等本科院校的學術型教育,這二者各有優勢,但同時各自也有致命性的缺點.職業院校所采用的產業需求型技術人員培養模式非常注重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9].
1.1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國內的很多專家、學者已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多種建議.目前的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針對用人單位對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就業為目的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或者修訂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學生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結合學校、企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能訓練,使學生一畢業就能擁有一定的技術,滿足企業的需求,這是一些高職教育常采用的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可以說是為企業“量身定做”人才,也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后續性發展.由于缺乏很多基礎理論,沒有技術創新的能力,使其再深造困難.2)基于德國“雙元制”的“定崗雙元”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培養初期采用“半天制”方法,即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半天,在實踐基地實習半天,末期采用“工學交替”的方法,即在第二、三學期時,學生半個月在學校學習,半個月在企業實訓.這種培養模式對于學校在硬件設施及軟性條件上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在一般院校還難以得到實施.3)以教為主、實驗為輔、校內實訓次之的培養模式這是國內大部分院校的培養模式,也是傳統的培養模式.在該模式下學生要學量的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對于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則顯得非常的空缺,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在技術理論和后續發展等方面都較前兩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由于在校期間缺乏實際的操作,很多畢業生出來后并沒有具備社會要求的操作能力和生產能力,使得畢業生無法直接投入到機電一體化設備的第一生產線上,造成了大學生失業的現象.
1.2新培養模式的探討為適應國內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于機電人才的需求,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之路,本文提出了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主張新時期機電人才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2.1改革課程體系目前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的課程大多是沿襲已有的課程體系,幾乎可以說只是機械類和電氣、電子類專業課程簡單組合而成的“壓縮餅干”,這對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作為一門新學科,應有自己確定的、獨特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應以當前社會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的基本要求為依據,以增強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為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的發展深造能力.綜合這些要求,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教育先要以基礎為主,增加對于機械、電氣及計算機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增加學時、學分以及考核力度等手段提高其重視度,使學生具備扎實、過硬的機電技術基本功;其次,增加電子類和控制類的課程,加強學生對于自動控制、機械智能化的理解和應用,從而形成以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控制技術為核心的新課程體系.
1.2.2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機電一體化技術不僅是一門覆蓋面廣、理論知識豐富的學科,更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機電一體化人才不但要具有廣博、深厚的機電理論知識,更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對于該專業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實驗,該專業的實驗應以設計性、探索性的實驗為主,減少或者避免驗證性的實驗.因為在機械類中的很多原則、標準甚至是公式都是前人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實際經驗所總結出來的成果,無需去深究它的來源或去驗證它,只需要將其掌握即可.相反的,對于設計性、探索性的實驗,應該鼓勵和引導,因為此類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極大的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二是實訓,機電類院校要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并將實訓納入教學計劃中.實訓基地要本著“環境工廠化,人員職能化”的原則,在管理上采用工廠的管理模式,以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實施項目式訓練,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1.2.3發展合作教育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是要面向企業的,由于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不斷更新,企業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學校應與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了解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動向,學生的專業知識才能與時俱進,符合社會的需求.開展合作教育則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合作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讓教師走進工廠,機電類的院校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到一些相關企業調研、學習,與工程技術人員交流,從而了解行業的發展動向,并增強教師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二是讓企業技術人員走進教室,學院聘請企業中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由他們給學生做定期的培訓,通過對實踐應用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三是讓學生走進工廠,由學院組織帶領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學習和實踐鍛煉,通過工廠技術人員的現場講解和演示,將理論知識真正的實際化,進一步提高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并通過老師和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完成一些實踐項目或者是生產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
2案例分析
針對以上建議和措施,海南大學結合海南省特色,制定了系統的機電一體化能力培養計劃,進行機電一體化的深入研究,為海南省發明創造新機器、新機電產品提供有效的理論和方法.近年來,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通過一系列措施為大學生機電一體化實踐提供充分的保障.開設CAD、Pro-e高級班、力學強化班、單片機培訓班等,進行基礎知識培訓,組織開展車工、鉗工、CAD、創新(創意)、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等技能大賽,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海南省大學生科技作品設計大賽等競賽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機電一體化的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出各自的機電創新作品,例如:壓力機送料裝置、基于51單片機的學期倒計時時鐘設計、單片機智能小車等,不僅能擴大學生的受益面,還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開設的具體機電一體化實踐項目如表1所示.建立機電一體化培養體系的關鍵在于平臺的搭建,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提供了“機電一體化能力培養體系”的實踐基地.學院不僅有足夠數量的數控機床設備,還有日元貸款及省部共建的現代化先進設備.完善其實踐平臺,結合海南省特色,與海南機電企業共同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樣的機電一體化實踐項目.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不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大學生機電一體化能力培養體系和機制,而且還成立了機電一體化指導教師團隊.該團隊大多由具有高級以上職稱和博士學位的教師擔任,師資力量雄厚,經驗豐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對于大學生開拓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分析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4屆畢業生畢業設計情況,如表2所示.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對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十分重視,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機電一體化實踐機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機電一體化創新環境和氛圍.分析機電一體化人才的社會需求情況,可以從2014屆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機電工程學院2014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各項指標均高于學校的平均水平,且學院的就業率在學校排名第三.這說明社會對機電一體化人才的需求量大,證明了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對機電一體化人才能力的培養是符合社會需求的.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對機電一體化人才所采取的培養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還不夠完善,有待于提高,比如:校企之間的合作教育還太少,學生的專業意識有待加強,課程體系還有待完善等.
3結束語
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社會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本文介紹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背景和當前社會對于機電一體化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情況,比較分析了現行的一些人才培養模式的優缺點,提出了一種新的機電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綜合考慮了學校、學生、社會三個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并結合海南省的特色,制定了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能力培養計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可為其它學校進行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作者:張燕史留勇劉世豪何盛單位: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第二篇
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通過工學結合這條路子來實現,只有通過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功能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因為培養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必須在真實的工程環境下培養和熏陶。專業技能由學校來培養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可能也只是一小部分,只有在開放的、職業的環境下,在企業的積極參與和學校的配合指導下才能實現。
二、現在我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構建過程根據我們學生主要就業區域,組織專業建設小組成員赴上海、廣州、安徽以及周邊幾個工業園區進企業進行調研,主動聯系并走訪這幾年畢業留在原實習單位的個別學生,仔細聽取企業負責人、就業學生他們對人才培養的看法和要求。開展職業崗位分析,歸納相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組織有企業行業參與的專家學者和教師反復論證,最終確定我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課內理實一體、基地全真實訓、企業頂崗實習”。
(二)運行過程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按照企業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為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內理實一體,基地全真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學習過程分解為崗位基本技能培養、崗位核心技能培養、綜合職業能力提升三個階段。循序漸進,促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層層提升,職業素質全面發展,實現學生向企業員工的轉變。1.崗位基礎能力培養階段。學生通過學習《機械圖樣的識讀與繪制》、《電工線路的安裝與調試》、《電子產品的制作與調試》、《零件加工信息分析》和《零件加工工藝編制與實施》等專業基礎課程,掌握本專業對初學者能力的基本要求,也為后續崗位核心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在基本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同時學習了《計算機應用》、《實用英語》、《體育與健康教育》和“兩課”等課程。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來衡量學生們對崗位基本能力的掌握,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個性的協調發展。2.崗位核心能力培養階段。主要依托具有真實工作環境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采用教學做一體,完成《機電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機電設備控制系統應用與分析》、《機床電氣系統的檢測與維修》等崗位核心領域的學習。在此基礎上,針對就業方向強化崗位技能訓練,安排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機電設備生產、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等項目的生產性實訓。并結合職業標準,進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使學生獲取維修電工、機械加工、電焊工、鉗工等職業資格證書,提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3.崗位綜合能力提升階段。學生帶薪到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生產任務,校企雙方簽訂頂崗實習協議,期間由校企專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實訓,按企業制度考核與管理。學生在實訓中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企業文化、生產流程和相關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崗位操作技能,提升社會認知、人際交流、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素質,并使其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通過三個階段的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層層提升,職業素質全面提高,逐步實現學生向企業員工的轉變。
(三)運行成果1.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我院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順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線,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創新了“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徒弟、課堂與車間”的高度融合。在教會學生生活本領的同時,傳授他們生存的技能,以此來提高生活的質量。我們始終把進校有收獲,出校有崗位的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2.打造了一批強有力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一方面:學校教師可以下企業,與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共同指導完成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或承擔一定量的實際生產任務和科研任務,以充實他們的實踐教學經驗,及時了解和掌握某一領域的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為成為“雙師結構”打基礎;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聘請一些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能承擔教學任務的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以此來改善學校的師資隊伍結構,并組建以“雙師結構”組成的教學團隊,使他們能更好地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3.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渠道,創新是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實施“課內理實一體,基地全真實訓,企業頂崗實習”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是我們運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途徑。我們可以通過激趣、求異、探究和遷移四種課堂基本要素,來使學生們在接受新事物時,思維能處在最佳的活躍狀態,引導其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來觀察、認識和思考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成為知識和真理的探求者和發現者,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原理和方法來獲得新知,形成能力。4.完善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運行的保障機制。我院在運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能發揮學生自主管理的質量監控體系,以此來保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等日常性教學管理的監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運行的狀態。另外,我們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落實到每一個學習項目和工作任務上,并同時尋找適合的工學結合的切入點,將學習過程最終轉化為技能實踐與成長的過程。5.組建了職業教育集團,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我院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為整合教育資源,增強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促進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組建了以我院為龍頭的職業教育集團。有效整合了區域內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體制界限的有效合作,使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了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新機制,搭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區域合作的橋梁,推動了職業教育向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三、結語
好的教育是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為出發點,而好的教學是要用學生工作能力的高低來考評。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而言,人才培養模式雖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它永遠不會成為過期的話題,因為社會的需求和發展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變化的,只有適應環境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性。改革不是迎合領導,更不是趨于形式,而是讓學生在真正的需求當中學有所長,樂有所獲。注重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讓理論知識指導動手實踐,而讓動手實踐促動理論知識的學習是我們實現教學改革的唯一。
作者:申賓德仲生仁頡棟單位:武威職業學院機械工程系
- 上一篇:安裝設備的機電一體化論文
- 下一篇:系統設計的機電一體化論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