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時代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9 04:38:00
導語:新金融時代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金融創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監管作為一種管制手段對金融創新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類型的金融創新對金融監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在“博弈”互動過程中,共同促進金融業發展。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產品貨幣市場互助基金濟南出版社國家干預主義金融體系金融資產金融工具金融深化
我國已加入WTO。為了應對WTO的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各市場主體只有繼續深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才可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存在和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而金融業的競爭又是異常殘酷的,因此各市場主體通過不斷地金融創新來維持競爭力。頻繁的創新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監管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也在不斷地調整,本文擬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作初步的探討。
一.金融創新的基本理論
1.概念
創新這一概念是本世紀初美籍奧地利經濟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首次提出的。熊彼特使用“創新”一詞是用來定義將新產品、工藝、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經濟中去的第一次嘗試。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將金融領域的這些變化稱之為金融創新。但是金融創新真正成為金融領域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并成為研究的對象,則是80年代的事。雖然金融創新是一個普遍接受并廣泛使用的概念,但直到目前為止,金融創新一詞在學術界依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阿諾德˙希爾金(ArnoldHeertje)認為:創新,總的來說指所有種類的新的發展,金融創新則指改變了金融結構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運用(。顯然,這個定義主要論及金融工具創新。大衛˙里維林(DavidLliewellyn)對金融創新如下定義:金融創新是指各種金融工具的運用,新的金融市場及提供金融服務方式的發展(。這個定義包括了金融創新的幾個方面內容即工具的創新,市場的創新及服務的創新。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談金融創新。他指出,金融領域存在許多潛在的利潤,但在現行體制下和運用現行手段無法得到這個潛在利潤,因此在金融領域必須進行改革,包括金融體制和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這就叫金融創新(。在他看來金融創新顯然應該包括金融體制創新,而且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創新。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們對金融創新認識的深入,金融創新的定義也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金融創新的外延,即金融創新的分類上。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所謂金融創新是指會引起金融領域結構性變化的新工具,新服務方式,新市場以及新體制。
2.理論基礎
金融創新是以金融深化理論,理性預期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為基礎的經濟學范疇,下面就簡單闡述一下有關的基本理論。
(1)金融深化理論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愛德華˙S˙肖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從金融創新的角度將這種理論概括為三個方面(:金融先行論論。金融在所有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機制一方面會促使被抑制經濟擺脫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金融領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話,則會阻礙和破壞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實現經濟發展,就必須實行金融先行的政策。金融深化理論在分析方法上,提出“財富的研究比貨幣的研究更為重要”的觀點。在以往的經濟研究和政策制訂中以貨幣為中心。但金融深化理論認為,要研究經濟,最重要的不是流量而是存量,只有研究財富的存量才能說明一個國家的實力,也才可能看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及發展潛力。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它的金融資產量越大。金融資產的大小跟該國的國民收入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越高,經濟發展越快。
據此,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論,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這與金融創新的要求正相適應,因此成了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2)理性預期理論
理性預期學派是從貨幣學派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興經濟學流派,最早提出理性預期思想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翰˙穆斯。70年代初,盧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預期理論。
理性預期理論的核心命題有兩個:第一,人們在看到現實即將發生變化時傾向于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應;第二,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應能夠使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據此,政府的責任在于確立一種有利于公眾進行理性預期的政策規則,減少經濟的不確定性,強硬反對凱恩斯主義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和政策,力主經濟自由主義,要求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反對金融管制,這與金融創新的要求正相吻合。
(3)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平價理論由凱恩斯于1923年在其《貨幣改革論》中首先提出,后經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發展而成。該理論認為,由于各國間存在利率差異,投資方為獲得較高收益,就將其資金從利率低的國家轉移到利率高的國家。如甲國的利率水平高于乙國,投資者就會把資金從乙國調往甲國,為避免匯率風險,投資者一般按遠期匯率把在甲國的投資收益變為乙國貨幣,并將此收益與乙國投資所得收益進行比較,從而確立投資方向,兩國間投資收益存在的差異導致了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直到通過利率的調整,兩國的投資收益相等時,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才會停止(。厲以寧先生指出,利率平價理論研究兩國利率之間的差異,以及整個資本的流進流出和它的管制問題,都推動了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而其本身也成為國際金融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3.分類同一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類型劃分。如果將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結合起來考慮,從金融創新產生動因的角度來劃分的話,可以將金融劃分為兩類:一種是為規避監管而進行的創新,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消極金融創新,另一種是因金融機構為提高自身競爭力而進行的創新,我們將它稱之為積極金融創新。從金融創新的歷史看,金融創新是“放松管制”要求的產物,因此,絕大多數金融創新都可歸納為消極金融創新,但我們不應忽略了積極金融創新,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競爭的壓力,積極金融創新已越來越多的產生出來,區分積極金融創新與消極金融創新也有利于我們采取不同的監管制度,以充分利用金融創新的益處而盡量減少其弊端。
二、金融監管的基本理論
1、概念
金融監管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如中央銀行)對金融交易行為主體進行的某種限制或規定。金融監管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特征的政府規制行為。綜觀世界各國,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無不客觀地存在著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管制。
2、理論基礎
(1)從一般“市場失靈”理論角度看。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應當發揮政府這一“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金融領域作為整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市場失靈的問題。在經濟領域中,市場失靈主要表現在:①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前者如私人陽臺上種植的花草對行為所產生的愉悅作用等,后者如大氣污染等。對金融業而言,兩種外部性可能都存在。②壟斷。某些部門具有很強的由其技術決定的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其固定資本又具有很強的長期使用性和沉淀性,因而構成加入壁壘就自然壟斷。金融業在本質活動上是規模經濟的,因此就會表現追求超大規模,擺脫管理的特征。③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在競爭的市場中,消費者和生產者作為交易的雙方,對其交易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金融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也存在著不對稱現象,這將導致市場主體在最大限度的增進自身效用時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為,即道德風險問題。
(2)從金融業的特征看。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相比,存在著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監管尤為必要。①金融業是“公共性”產業。金融機構經營的是特殊商品-貨幣,資金來源于社會公眾的儲蓄,而資金的運用又是面向社會公眾,因而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行為、業績對社會公眾產生直接的影響。②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是高負債行業。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風險,其中任何一項風險都會對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敗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金融機構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往往盲目擴張資產導致資產狀況惡化。③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家銀行或幾家銀行出現危機會迅速波及到其他銀行形成整個金融業的危機,并危及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綜上理論分析,我們可以說,金融創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產物,而金融監管則是國家干預主義在金融業的邏輯延伸。經濟發展史表明,絕對的自由化和絕對的政府干預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因此,當代大多數國家都采取“自由”與“干預”相結合的經濟體制。至于是“自由”多一點還是“干預”多一點,則取決于各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經濟發展水平等綜合因素。從理論根源上講,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就象“自由”與“干預”一樣,是動態的“博弈”過程,金融發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創新作為動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強金融監管以維護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就這樣互相作用,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共同促進金融改革的深化。
三、金融創新對金融監管的影響
1.金融創新改變了金融監管運作的基礎條件,客觀上需要金融監管機構作出適當調整。
金融創新的不斷涌現,使銀行業與非銀行金融業、金融業與非金融業、貨幣資產與金融資產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必然使得金融監管機構的原有調節范圍,方式和工具產生許多不適性和疏落,需要進行重新調整。“與金融創新的發展保持同步,已成為監管機構的一個主要挑戰”(。
2.金融創新在推動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在總體上增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從而極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金融創新是將諸多風險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再包裝,這種組合后的風險相對于傳統金融業務顯得更加復雜,使金融監管機構難以控制貨幣及信貸量。從而使貨幣政策的執行復雜化,一旦風險觸發,可能會導致金融體系的危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東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場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創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防范和化解匯率、利率波動的風險,但在實際運用中投機性越來越強。年英國巴林銀行倒閉和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破產都是因為交易員從事金融期貨炒作導致巨額虧損引發的。金融創新的高速發展給市場主體提供了巨額利潤來源,因此常被一些冒進的金融機構濫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給金融業帶來混亂。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禁止金融創新,只能相應地調整我們的監管手段,加強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
3.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監管主體的重疊與缺位并存(。
現行分業監管過程中,大都采取機構性監管,實行業務審批制。這樣,當不同金融機構業務日益交叉時,一項新業務的推出通常需要經過多個部門長時間的協調才能完成。此外,有的新金融業務處于不同金融機構業務邊緣,成為交叉性業務,如儲蓄保險是一種既包括儲蓄功能又包括保險功能的業務品種,對于這些金融創新,既可能導致監管重復,也可能出現監管缺位。
4.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監管制度出現重大創新。
如前所述,金融創新使傳統監管制度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各國監管制度出現重大創新。這種創新主要體現在:①監管方式上,從機構監管過渡到功能監管。由于金融機構的全能化發展,傳統的以機構為監管對象的方式便不再適應,而應以功能為基礎進行監管。②監管標準上,從資本監管到全面性的風險。傳統監管以資本充足率為標準,這種監管主要是針對信貸風險的,但金融創新使金融機構面臨著其他各種風險,僅僅對信貸風險進行監管難以實現有效監管的目的。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各種風險實現全面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各國及國際監管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③內部控制制度的加強。傳統監管制度注重外部控制制度,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各國及國際監管機構對金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越來越給予高度重視。
四.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一般影響
1.積極方面
許多學者尤其是經濟學家側重于指出金融監管的消極影響,但實際上,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亦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學者指出,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產生和發展有保護作用,這一方面的監管可稱之為保護性監管(。這種保護監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它可以減少交易的風險。在金融市場,交易商品的質量不能經常為所有交易當事人立即了解,確立監管框架,規定共同標準保持最低可信度,可能會減少交易的風險??梢韵胂?,如果沒有必要的監管制度,金融創新工具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阻礙。
(2)某種金融資產的市場組織本身就是公共機構,這樣可以更好地公平地執行其職能,現在,大多數證券及期貨交易場所采用會員制形式,它們不再作為一家私人公司來擔負其市場職責。作為公共機構的市場組織不僅是監管制度的設計的組成部分,同時亦承擔著重要的監管職責。
(3)監管可以減少損害新市場發展的過度競爭。這種聯系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美國早期對證券發行與交易不加管制,結果出現了出售“藍天”的投機現象,而對上市公司的不加管制更是導致了整個股票市場的崩潰,因而很多創新往往要求同時引入一個監管框架。
(4)監管本身對金融創新有刺激作用。例如,在美國,有許多對銀行的特定管制,但卻缺乏一個全面集中的公共機構,這種特殊結構構成了美國銀行特殊的創新環境,否則,沒有官方許可的創新便難以想象。
(5)監管的變化甚至可以導致創新的產生。外匯和資本管制的廢除是導致銀行選擇海外發展和拓展國際業務的一個明顯例證。還有,由于利率上限對銀行存款的限制,在美國創立了貨幣市場互助基金。
2.消極方面
事實上,金融監管經常被用來解釋金融創新的原因,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哈林頓在談到美國的金融創新時認為,美國的銀行傳統上受到很多限制,許多限制在其他地方并不存在,而現代技術使金融在形式上和地理上更容易變化,因此,在美國,新技術便難以避免地用于市場設計規避有關條例和限制跨州銀行的管制的方式。事實上,國際市場的許多早期發展可以用美國銀行想在國外從事在國內受到限制的業務來解釋(。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消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幾乎所有的金融監管都曾被解釋為某種金融創新的理由,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美國早期的金融創新工具——存款憑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五、金融監管對消極金融創新的影響
金融監管是一個公益性的管制問題,它既有利于受監管的產業(金融業),又有利于不受監管的產業(非金融業),但這種公益性是就整體和宏觀意義而言的,從單個或微觀金融機構看,金融監管總是通過限制性的方式出現的,在特定條件下,金融制度和體系中的微觀金融機構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和市場主體總是傾向于生產更多的“金融產品”,以求得更多的利潤。受獲利沖動的驅使,金融機構會通過創新的金融工具或經營方式以逃避監管,尋求新的盈利機會,擴大生存空間。這種“個人理性”行為規則在無約束的條件下就可能導致單純市場調節的失敗和金融體系的災難性危機,即引起整體的“非理性”。其結果必然是:消極金融創新部分抵消了某些金融監管的預期效果,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種內容和結構的金融監管政策。金融監管的公益性決定了金融監管對消極金融創新必須采取積極抑制或規范的對策。否則,金融監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理由。
六、金融監管對積極金融創新的影響
積極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為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獲利能力,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范圍內,針對金融市場需求,主動進行的創新行為。電子計算機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激烈競爭的壓力迫使金融機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創新,發展多種金融機構,形成大批互相競爭的市場主體;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資產,使市場工具多樣化。只有市場主體和交易工具的發育成熟,才能有助于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對于積極金融創新,作為國家干預的金融監管應“消極”應對,盡可能地給金融機構創造更多地“自由”空間,采取各種激勵措施,鼓勵積極金融創新。但是應當注意,積極金融創新也存在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監管機構不能完全放棄監管,任其為所欲為,無約束的“自由”是產生金融風險以至爆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正在進行市場經濟構建的國家來說,金融創新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發展潛力巨大,在金融深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風險防范與金融創新的關系,既不能以風險為由抑制金融創新,也不能為創新而忽視風險防范,同時還要有效利用金融創新的風險防范功能。公務員之家
簡言之,對消極金融創新應采取“積極”的監管措施,而對積極金融創新則應“消極”監管。
七、我國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應對
1.金融監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
金融監管政策措施要適應金融業未來發展和變化趨勢。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金融監管當局在制定金融機構穩定性指標和有關措施時,要考慮未來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機構資產的可能變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監管的預警系統,加強對金融體系安全性的監測,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2.以鼓勵積極金融創新,抑制消極金融創新為原則
3.模式的選擇上,應由側重于外部監管模式向既重視內部監管,也重視外部監管模式轉變
從世界范圍來看,金融監管無外乎三種類型:一種是側重于外部監管的美國模式,其特點是金融監管主體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監管金融活動,避免部門本位主義,協調部門的立場和目標。二是側重于內部監管的英國模式。其特點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國家立法行事以外,較少干預金融活動,對金融業的日常監管主要由金融行業協會等組織來進行。三是側重于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德國模式。金融創新具有復雜性及危機隱蔽性強的特點。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的弊端的反應往往較遲鈍,而金融行業協會則反應靈敏,因此對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需要更多的依據賴于內部監管。內部監管是第一道“防火墻”,外部監管是第二道“安全網”。
總之,隨著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別是金融創新和開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統風險和個別風險的概率也會相應提高,因此,適時調整金融監管以適應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成為金融監管的迫切任務。金融監管機構應時時掌握創新動態,促進金融業的發展。
參考書目:
①俞天一主編《中國金融運行機制轉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
②劉宇飛著《國際金融監管的新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
③王延科著《現代金融制度與中國金融轉軌》中國經濟出版社
④王中華萬建偉編著《國際金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⑤陸澤峰著《金融創新與法律變革》法律出版社
⑥秦鳳鳴徐冬編著《金融大震-全球金融角逐與金融制度變遷》濟南出版社
⑦尚明主編《新中國金融五十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上一篇:語文教學學術資料的選擇特點論文
- 下一篇:三農問題與和諧社會研究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