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金融危機下何如應對通貨膨脹

時間:2022-06-11 11:51:00

導語:獨家原創:論金融危機下何如應對通貨膨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論金融危機下何如應對通貨膨脹

盡管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形勢均不容樂觀。當我們把通貨膨脹放到全球視野中考察,會發現其深層次的根源在于國際貨幣體系的固有缺陷、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全球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衡。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和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并不相同,甚至在多數國家受損的同時,也使某些國家可以無償掠奪別國財富。而損益平衡與國際經濟和制度結構有關,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國政策博弈的結果。

一、什么是通貨膨脹及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通貨膨脹定義

當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必需的貨幣量,每個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就要減少,即紙幣貶值。由于每個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減少,購買同樣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紙幣,表現為物價卜漲,而且不是一種商品或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是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這種經濟現象稱為通貨膨脹。

隨著結算制度的改進,貨幣的范圍已從紙幣擴大到銀行存款,因此對通貨膨脹的概念也應從紙幣改成市場貨幣供應量,而不僅僅是紙幣發行量。這樣通貨膨脹可以概括為:由于市場貨幣供應量過大,超過了商品流通的實際必需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引起物價總水平持續上升的現象稱之為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必然表現為三個方面:

(1)從貨幣流通量上看,與其必要量相比顯得過多。

(2)從每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不斷減少。

(3)從商品價格上看,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不是季節性、然性的價格上漲。暫時性、偶然性的價格上漲。

以上為一個問題的三個側面,彼此密切聯系,同時出現。一個國家出現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會出現兩個不平衡:一是貨幣的發行速度與物價的上漲速度不平衡;二是物價總水平上漲過程中,不同商品其價格上漲的時間、速度不平衡。這兩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在通貨膨脹的初期,物價上漲的速度慢于貨幣發行的速度;在通貨膨脹后期,物價上漲的速度要超過貨幣發行速度。

(二)通貨膨脹成因

1.內因:我國發展

一般而言,超過3%則視為通貨膨脹,而超過5%則視為惡性通貨膨脹。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經歷了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85-1989期間,1989年通脹率高達18%;第二次嚴重通貨膨脹發生在1993-1995年,連續三年通脹率都是兩位數,并在1994年創下最高為24.1%的記錄。

2007年7月我國物價指數同比上漲5.6%,自此拉響了我國新一輪通貨膨脹的警鐘。10月物價指數繼續攀升,同比上漲6.5%。這使我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決定明年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取代已實施十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

央行面對日益增長的外匯儲備迫于匯率升值壓力的無奈之舉,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物價上漲。貨幣持續發行,超過了經濟需要,使得貨幣供給和產品的比例關系發生變化,所以引起最終品價格上漲。

貨幣超發而導致的“流動性持續過剩”是對當前通貨膨脹的較好解釋,流動性過剩推動了信貸快速增長。

2.外因:全球經濟環境對我國的影響

在國際大環境中,美國的次貸危機成了全球通貨膨脹的導火線。由于美國和英國房地產多年的持續上漲,導致高處不勝寒,開始下滑,從而引發了過度向房地產領域投放以次級按揭為代表貸款的金融機構巨額虧損,特別是那些以“金融創新”為名將次級貸款證券化的西方大型金融機構,相繼暴露在風險面前。

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單邊上揚為全球通貨膨脹爆發打開了薄弱的突破口,2007年,原油價格在高位上繼續攀升,年末紐約報收96.98美元一桶,全年上漲幅度達到57%,2008年上半年最高達147.27美元。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了鐵礦石、鋁土等原材料價格的同步上揚。為替代高價原油,美國進行玉米代替燃料計劃,玉米被大量煉制成乙醇,推高全球玉米價格,導致小麥和大豆種植面積減少,造成小麥、大米、大豆等基本農產品價格上漲。

能源和糧食價格的過快上漲是本輪通貨膨脹的主力,價格的傳導不斷推動著各種成本的上揚。能源和糧食屬于工業生產的上游產品,當其價格上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傳導到下游產品,不斷高起的油價迫使全世界加快發展替代能源,進一步增加了對玉米加工為燃料乙醇的使用,推動了全世界玉米價格的上漲;油價上漲使化肥和柴油等價格上漲導致的產糧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飼料的價格上漲,直接表現為豬肉價格首當其沖地上漲。當前,食品上漲是一種全球現象,受全球糧價影響,個別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已經帶動其他相關生活必需品同時漲價。

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人民幣盯住美元匯率制度,當人民幣對某一貨幣明顯升值時,我國對該貨幣發行國(區)的出口增速就會明顯下降,而進口增速明顯上升,這主要發生在以美元結算的國家。人民幣大幅升值使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巨大挑戰,原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流失,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造成很大沖擊。

為了擺脫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美國采取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幅減息,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其結果是美元大幅貶值,從而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至少在客觀上向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輸出了通貨膨脹

二、通貨膨脹影響我國經濟的哪些方面

(一)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當發生未預期通貨膨脹時,有固定貨幣收入的人以及債權人遭受損失。相反,對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債務人都是受益者。在現代社會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業和國家。

消費者一次性貨幣收入的增加,其未必將增加的貨幣收入等比例地用于現有的消費品中,究竟消費者如何分配新增貨幣收入可能會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對于投資者而言,一次性貨幣收入的增加可能會增加實業投資、增加商品供給而降低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水平,也可能因為虛擬經濟部門更高的收益率而增加對虛擬資產的投資導致實體經濟部門供給不足從而提高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水平。虛擬經濟通過影響通脹水平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作用于通脹水平。

(二)對財產分配的影響

由于通貨膨脹侵蝕著貨幣購買力,使任何以固定貨幣數量計算的資產的真實價值也受到影響。對于持有不變價格財產的人來說其擁有的債券、銀行存款的票面價值是相對固定的,實際價值將隨物價上漲而下降。對于持有可變價值財產的人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會因通貨膨脹而受益。

(三)對于經濟效益的影響

通貨膨脹造成人們對貨幣貶值的預期,導致流通中的囤積居奇,出現“投資不如投機,生產不如囤積,存錢不如存貨“現象。導致生產下降,通貨膨脹惡化,企業不再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貨膨脹之機,抬高物價,粗制濫造,結果形成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降低,嚴重影響經濟效益。

通貨膨脹的發生即意味著貨幣的貶值,當居民的名義收入不變或其漲幅低于物價上漲幅度時,其實際收入將會減少。雖然2007年CPI為4.8%,但食品價格上漲了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31.7%,油脂價格上漲26.7%,鮮蛋價格上漲22.9%,漲幅遠遠超過居民收入的增加,考慮到居民膳食結構升級的影響,本輪通貨膨脹對居民收入的影響更大。

美國消費下滑直接影響中國出口和外貿順差,并且通過乘數效應和全球效應影響中國的投資和整體經濟增長。直接降低中國出口的增速。對美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達到7.2%,對美順差占總順差的62%。出口下降首先直接導致國民收入下降,繼而降低消費和投資(尤其是出口行業的投資),對國民收入又有間接影響。美國經濟下滑還會影響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和這些國家的收入增長,繼而影響這些國家從中國的進口。我們將以上直接和間接因素均考慮在內估算美國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將帶來我國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美國經濟下滑對我國當年的出口影響較大,而對投資的影響則在次年更為明顯。也就是說,我國投資增速盡管今年因某些一次性因素將保持較快,但明年將大幅下降。

(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短期看,當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會存在閑置生產能力時,通貨膨脹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資性支出,擴大總需求,從而能夠刺激經濟增長。從長期看,通貨膨脹會增加生產性投資風險,提高經營成本,使生產投資下降,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

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人們的消費以物質消費品為主,物質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狀態下,人們會將貨幣收入大多用于追逐物質消費品,主流經濟學的貨幣供給與通脹一一對應關系成立,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潛在的生產供給能力已經能夠根據需求的變動及時提供物質消費品,這將導致人們消費內容的轉變,從以物質消費品為主轉向物質消費品、精神消費品并重,物質消費品不再是人們關注和追逐的目標。而潛在物質消費品的生產供給能力和部分未計入GDP的精神消費品構成了虛擬經濟膨脹的基礎。大量資金由于逐利進入虛擬經濟部門。這樣,貨幣供給的增加由于并不一定形成對物質消費品的新增需求,可能會流入虛擬經濟部門,因而未必會使實體經濟部門價格水平上升。即便貨幣供給增加的同時實體經濟部門價格水平上升未必是由于需求的變動所致,可能是由于過多資金流入虛擬經濟部門,導致實體經濟部門生產供給不足引起的,因而必須深入分析虛擬經濟變動對實體經濟價格水平的影響。

通貨膨脹不利于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其實際收入因通貨膨脹而減少,對儲蓄者不利,還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還會引致失業甚至導致經濟崩潰

(五)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通貨膨脹的國家,國內市場商品價格上漲,出口商品價格也上漲,從而影響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出口減少。而本國貨幣貶值,必然導致進口商品價格降低,進口增加,致使國際收支惡化。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初和美國的利率差,大量的國際游資和熱錢通過各種手段悄悄的進入中國市場,使得中國的流動性的大大過剩,其次的原因就是本幣不可以自由兌換,讓大量的國際游資和熱錢只可以進入,出去就很困難,從而也是造成流動性大大過剩的原因。

三、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緊縮性財政政策

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第一,減少財政赤字;第二,適度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國家發行規模;第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一些可能會引發經濟發展不穩定因素或者過熱的因素,要進行嚴格控制。

(二)緊縮性貨幣政策

通過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可以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施。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是要進一步控制信貸規模的過度擴張,使信貸規模保持合理穩定的增長。進一步收縮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堅持有保有壓的原則。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的彈性。

提高利率,收縮信貸,縮緊銀根,減少市場的流動性;同時,現階段人民幣升值預期比較大,熱錢會想方設法進入中國,中國政府要么繼續嚴格加強資本管制,阻止熱錢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幣匯率改革,讓其快速回歸均衡匯率。否則,貨幣政策會失效。

(三)緊縮性收入政策

通過控制工資的增長來控制收入和產品成本的增加,進而控制物價水平。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第一規定工資和物價水平增長率的標準,如規定工資增長率與勞動增長率保持一致。對于每個部門,由于勞動生產增長率與全國平均勞動生產增長率的差距引起的成本變動,允許其通過價格浮動來消除。第二工資-價格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政府說服工作,使企業和工會自愿執行政府公布的“工資-價格指導線”。第三工資-物價管理,即對工資和物價實行強制性凍結。第四以納稅為基礎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稅收作為獎勵和懲罰的手段來限制工資-物價增長。

(四)價格政策

通過一定的手段限制價格壟斷,來避免抬高物價。針對2007年以來我國以食品類為代表的價格長時間的過快上漲,始終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來抓。要按照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的基調,把抑制當前食品和居住類價格的過快上漲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各級政府以及物價部門、有關部門,要切實采取有效價格手段和措施,強化價格宏觀調控監管,控制總需求的過度擴張,保持總供需的基本平衡,確保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現在也有學者對這種價格管制的政策提出了質疑:易憲容先生就認為市場經濟就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形成對企業及個人有效的激勵與約束,讓企業、個人能夠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來調節其行為。如果市場價格被管制,那么企業與個人行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價格政策是否能行之有效,我們得通過市場的實際檢驗才能證明。

(五)供給政策

通過降低稅率,刺激儲蓄和投資,從而增加商品和服務,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如果市場中出現壟斷,物價易于人為控制,則發生通貨膨脹的概率較高。通過加強競爭,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為控制物價的隱患。應采取措施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市場、產權市場、期貨市場的健康運行和發展,特別是要防范和打擊農產品市場中的壟斷和哄抬物價行為。當前,尤其是要注重發展期貨市場,獲取參與資源的定價權。

中國是石油、銅等原材料的重要購買國,但參與交易規則制定的權利非常有限,應逐步推出各種原材料的期貨產品,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建立完善的經濟信息系統,應增強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真實度,防止虛假信息,誤導民眾。

四、結語

目前對于中國貨幣政策框架的走向還沒有定論。但隨著通貨膨脹這一目標在我國經濟體中地位的提升,控制通貨膨脹無疑成為新貨幣政策的關鍵目標。

我們應該根據當前的實際具體情況,根據各行業的特點,采取不一樣的政策抑制通貨膨脹對居民消費、企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的影響。而應對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沒有萬能的靈丹妙藥,一如總理所說的:信心比金子更重要。我們要積極應對,克服困難,采用靈活的政策,以減少通貨膨脹對我們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