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體量生態經濟論文

時間:2022-05-29 10:56:32

導語:高原小體量生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原小體量生態經濟論文

被譽為“中華水塔”承擔著國家生態安全的青海省,是國內最早提出并實施生態立省戰略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青海省就提出實施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目標。在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生態立省第一要務的前提下,經過多年艱苦探索,青海省不僅走出了一條遵循自然規律、符合青海省情的生態環境保護之路,同時在倒逼壓力之下,青海省正在探索出一條建立在內生保護基礎上的高原生態經濟發展新道路。

一、走出內生保護之路,讓稀缺高原資源生金變銀

青海省為了實施所承擔的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保護的任務,從2007年就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GDP指標的考核,加大了對環境質量指標的考核。但這并不意味著青海省放棄了經濟發展,相反,在保護底線不能破、保護戰略不能變的倒逼動力推動下,探索出了一條與生態保護相融合的高原生態經濟發展新思路和新做法。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之后,融保護與發展為一體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始被各地所接受的背景下,青海省在讓高原稀缺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生金變銀,高原生態經濟開始浮出水面,成為大美青海與綠色融為一體的風景線。目前,青海省正在興起的生態產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保護青海湖中衍生出的生態、科考與文化之旅新產業。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張靚麗的名片,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2001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期工程啟動以來,一方面,青海省在按照保護規劃完成一系列青海湖保護工程和科研工作的同時,也積極探索著如何利用大自然賜給青海如此稀缺的生態資源使其變成生金變銀的生態產業。為了提高青海湖的知名度,從2002年開始舉辦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以來,到2014年已經舉辦了13屆。目前該項賽事已經成為與國際環法賽、環意大利賽、環西班牙塞等職業巡回賽并列為世界4大自行車賽事,而且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湖不僅擁有具有獨特自然景觀,青海湖地區也是民歌的海洋,是格薩爾史詩廣為傳唱的地方。為彰顯和挖掘青海特有的文化資源優勢,從2007年舉辦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以來,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位列國際7大詩歌節第2位品牌的節日。這些“四兩撥千斤”的節日活動,極大提高了青海湖的品牌效應,使青海湖生態旅游、保護教育旅游、科普考察旅游成為一個的快速成長新興產業。到青海湖旅游的人數從最初的幾萬人到目前已經接近100萬人。青海湖的生態旅游,一方面創造了使青海湖生態資源生金變銀的奇跡,另一方面,這種收入又成為保護青海湖的資金來源。由于青海湖旅游是環青海湖牧民參與致富的旅游,牧民在青海湖旅游中獲得的收益,反過來使牧民更加認識到保護青海湖的重要性。在這種內生利益驅動下,環青海湖周邊牧民主動地加入到青海湖保護中來。一個有牧民參與的青海湖社區保護模式也正在形成之中。總之,在保護中發展起來的青海湖旅游,形成了保護與旅游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這種機制不僅為青海湖保護提供了內在動力,而且也為青海湖保護提供了資金支持。青海湖內生保護模式的成功,使青海省得到極大啟發。在此之后幾年時間內,立足青海稀缺高原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優勢,又打造了四張“青海名片”:三江源國家攝影節、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青海國際水與生命音樂之旅、國際唐卡藝術節暨文化遺產博覽會。這四個文化節與青海湖國家詩歌節一起,成為青海文化的“五朵金花”。最近幾年給青海的生態文化旅游帶來井噴式增長。2013年的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二是高原稀缺民族文化資源在產業化中走向世界。青海獨特的高原地理環境,也形成了青海省特有的文化資源。目前作為青海省民族文化產業的藏毯、穆斯林產品已成氣候,發展前景看好。藏毯是用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絨和羊毛線為材料,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的產品。在工業化中過程,中國其它地區的傳統手工業走向消失的情況下,而有著600年歷史的藏毯,作為獨特手工業在青海得到保留傳承。目前藏毯已經成為青海的支柱產業,青海藏毯產品60%以上銷售海外。為了鼓勵與推動藏毯產業發展,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內開辦了藏毯工業園,已經有10多家企業入駐。從2004開始,在西寧舉辦的中國(青海)國際藏毯博覽會,到2014年已經舉辦了10屆,2013年成交額突破1億美元。此外青海的穆斯林產品發展勢頭也非常好。青海省有100多萬穆斯林人口成為這個產業發展的文化基礎。被譽為“青海小江南”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已經成為穆斯林產品集聚縣。從循化走出的青海伊佳哈拉集團有限公司,其穆斯林產品的產值達4億多,其產品的銷售網絡遍及全球伊斯蘭國家的區域。在青海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用他們的智慧也創造了另一種具有民族的特色的產業“拉面經濟”。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化隆農民帶著家鄉特有的拉面手藝,開始在廈門、上海經營清真牛肉拉面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扶持下,目前拉面經濟已經成為化隆縣富民的主導產業,形成了以拉面經濟為主的勞務輸出經濟。截止2013年底常年在外從事拉面經濟達到10萬多戶,從業人員11萬人,收入達到4億元。三是高原生態農產品發展潛力巨大。青海省獨特的高原生態氣候,為青海省發展高原生態農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對生態農產品需求市場的發展,青海省高原生態農產品發展潛力巨大,前景看好。目前青海省已經建立起油菜、馬鈴薯、蠶豆、蔬菜、中藥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絨、枸杞等10大優勢生態農業產業基地。作為高品質高原枸杞生產地的海西州,目前種植枸杞30多萬畝。特別是已經成為品牌的“枸杞故鄉”都蘭縣,這里出產的枸杞黃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區的30%,糖分含量高于12%。許多村家家種枸杞,人均收入萬元以上。四是青海省新能源產業、循環產業走在全國前列。地處高原的青海雖然不具備發展傳統工業的條件,但卻具有發展新能源產業、循環經濟的優勢。按照太陽能資源分類,青海省屬于太陽能資源分布的一類地區。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發展新能源產業,在格爾木市已經形成集聚效應。占地150平方公里的格爾木光伏產業園,其發電總計已經達到15億千瓦時。按照目前已修訂完畢的《青海省格爾木光伏發電總體規劃》,光伏產業園區未來發展面積將達到475平方公里,裝機容量7033兆瓦以上,其規模處在國內領先水平。

二、青海省小體量經濟蘊含生態經濟發展思路、新模式

青海省正在發展中的高原生態經濟,從經濟體量看,特別是與以百億元投資為起點的重化工產業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以GDP總量來評價,更是擺不到桌面。但是從發展生態經濟的新標準看,正在興起的青海省小體量的高原生態經濟蘊含傳統工業經濟所沒有的功能和成長優勢。一是青海省小體量高原生態經濟,正在探索出一條融保護與發展為一體的內生保護新模式之路。在保護底線不能突破、保護第一要務不能動搖的前提下,青海省走的不是就保護而保護之路,而是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新保護之路。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模式,就是這樣一種資源保護帶動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旅游產業發展反過來,為保護提供了內生動力和資金支持。目前青海省,正在嘗試把這種保護模式推廣到三江源保護中,讓牧民成為生態保護工人參加到保護中,使牧民收益與保護掛鉤,形成牧民收益增加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的新模式。二是青海省小體量的高原生態經濟,具有大體量經濟所不具有的獨特功能。青海省生態經濟雖然體量小,但卻承擔著傳統工業經濟所不能承擔的三個功能。首先,以民族文化為資源的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以及不僅是有形的物質財富,還是青海省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這些產業發展使青海省稀缺的高原游牧文化、穆斯林文化,通過產業發展找到了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走向世界的新通道。中國是世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以說青海省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是如何使中國五千年文化資源在與市場相結合中實現傳承的一個新探索。其次,這些來自民間的手工業產品,雖然體量小,但卻是高就業率的民生產業。如化隆縣的拉面經濟,其總量雖然只有4個億,但帶動的卻是11萬農民的就業。都蘭縣枸杞種植,可以使每戶人均獲得1萬元收入。最后,這些產業雖然體量小,但卻是沒有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產業。三是青海省小體量產業潛力巨大,今天丑小鴨就是明天的白天鵝。縱觀世界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和規律,在一個新經濟時代剛剛開啟的時期,真正能夠成為引導未來發展的新經濟,恰恰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小企業和小體量產業。20世紀80年代成為引領美國和世界信息經濟時代的企業,恰恰來自在硅谷那些名不經傳的微小企業。青海省目前正在發展的這些小體量產業,恰恰是適應生態經濟時代消費市場應運而生。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證明,一個產業到底能夠成長多大,最終決定的是市場需求的容量有多大。我們堅信,適應生態經濟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青海省高原生態小體量產業,它們會隨著生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今天的丑小鴨就是明天的白天鵝。

三、培育完善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的若干建議

一是探索適應青海高原生態經濟發展的新市場模式:“有管制的市場經濟新模式”。青海省特有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青海省生態經濟的發展不能走傳統經濟模式。按照稀缺資源原理,三江源生態經濟發展的方向是要在保護這種稀缺資源的前提下,為這種稀缺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找到一個合理的市場價值和定價機制。從理論上看,青海省生態經濟模式,應是傳統生態生產方式加稀缺定價的市場模式。青海省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青海省生產產出的有限性。青海省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品不能按市場需要來確定,而是根據青海省人與自然均衡前提下能夠生產多少來確定。以產定銷是青海省市場模式必須堅持的規則,如果突破這個規則,保護與發展雙贏的目標就很難實現。二是完善基于新財富觀的高原生態經濟管理模式。稀缺資源決定的有限制高原生態市場經濟模式,需要建立與此相匹配的新財富核算評價體系和新經濟管理模式。三江源的生態經濟管理,不能簡單地從東部和中部的經濟發展中找答案。與生態經濟發展需要相匹配,青海省需要一種全新的財富觀。青海省的財富形態是多元化的生態財富。基于青海省特有的多元化的財富形態,需要探索與這種新財富體系相適應管理模式。由于青海省的財富形態是貨幣化、市場化、私人化程度很低的財富,主要以使用價值、公共財富、遺產財富等形態存在,這決定了青海省必須建立與此相適應的新財富評估、統計和核算體系。三是建議中央賦予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特區發展發展的權利。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特區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資源類型的獨特性;產業發展模式的獨特性;市場模式的獨特性;財富類型獨特性。把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特區作為青海省生態立省探索改革的一部分,使青海省的生態經濟發展成為內生、長效保護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四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完善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發展所需制度體系創新的若干問題。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問題有:首先,如何建立符合青海省新財富形態的統計、測算和考核體系;其次,如何建立與生態經濟管理目標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第三,如何建立與稀缺資源相適應的有管制的市場經濟體系、生態產業體系和開發模式;第四,如何建立適應財富增值與幸福生活均衡發展的小康社會;第五,如何建立以牧民為主體的多層次生態保護產業化發展模式;第六,如何建立滿足兩棲牧民需求的三江源特有的城鄉統籌新模式;第七,如何圍繞青海省高原生態經濟特區,制定相關的稅收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環保政策等;第八,圍繞高原生態經濟發展,探索建立高原生態經濟風險預警體系;第九,探索建公正公平的新財富分配體制;第十,探索建立高原生態經濟區的新興企業準入體系。

作者:張孝德單位:國家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