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哲學觀念解析

時間:2022-04-25 03:29:31

導語:浮士德哲學觀念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浮士德哲學觀念解析

一、“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

悲劇第一部分開始,《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重新翻譯了《圣經新約》中的《約翰福音》。其中的“太初有道”在希伯來原文中,“道”按照基督教教義可以解釋為“神的理性”、“創世的原則”和上帝的肉身這三種;馬丁•路德把“太初有道”的“道”譯作“言”,浮士德一開始也沿用了馬丁•路德這一種譯法。但是他的最終卻將結論改為“太初有為”。這里的“太初有為”的“為”,可以解析為人的實踐。從“太初有道”到“太初有言”再到“太初有為”的變化,強調了歌德對行動和實踐的態度,也強調了用行動創造世界的重要性?!疤跤袨椤边@一譯法,既明確肯定了世界的本原物質性,又著重地強調了作為主體的人存在的特征的行動性,即“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縱觀歌德各種場合的談話以及浮士德人物形象與歌德為人處世的關系,浮士德的哲學即歌德的哲學應無多大爭議。在文本中通過浮士德表現出來的種種哲學觀念,不僅體現了歌德本人的思想特色,而且還充分反映了這種哲學觀念在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意義。浮士德重新翻譯《約翰福音》時,把最開始的“太初有道”改為“太初有言”直至最終的“太初有為”,從最開始的圣言到圣道,再到對行為和實踐的最終肯定態度,這是浮士德從冥想和朝拜轉向實踐的壯舉,是他從抽象的乏味的書齋生活轉向體驗的小我大我的現實生活的偉大轉變,顯示出了“太初有為”行動哲學重大的意義?!疤跤袨椤睂嶋H上體現并概括了歌德的哲學態度,主人公浮士德對“太初有為”的這種最終翻譯著重地強調了行動和實踐,歌德曾經說過,人們僅僅有愿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懂得行動才行。正如詩文所說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味的向往高山深溪卻沒有實際的行動,這樣無非是空言無補。從以上這些實例我們不難推斷出,歌德認為人類用行動才能創造世界。歌德“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雖然還停留在個人的行動的方面,沒上升到普遍的意義的高度。但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看出,他具有的初步唯物主義思想的行動哲學,對推動當時哲學的發展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浮士德自強不息、勇于追求真理,充分地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認識反過來又指導實踐。浮士德一生的經歷正是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展認識的過程,即是揭示他“太初有為”行動哲學觀點的過程。從浮士德精神和浮士德這個人物形象中,我們也可發現歌德所要表現的以行動為第一性的哲學觀點。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于實踐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太初有為”的這種轉譯,體現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實踐即為行動,這便也體現了行動哲學的觀點。另外,“浮士德精神”這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也同樣體現了歌德以行動為第一性的哲學觀點。浮士德任憑莫非百般誘惑都絕不棲息止步,這樣一種對事物永不滿足、自強不息的精神的浮士德精神,也正是行動哲學的觀點。本人認為,歌德的重大使命就是賦予浮士德的奇特的人生經歷,以此來弘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傳達“人要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與自由,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這樣一種“太初有為”行動哲學的時代精神。一言以蔽之,我們可以從這部世紀巨作《浮士德》中解讀出的是一種源于對人類存在的肯定,剖析出一種源于積極樂觀的、本體論的“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歌德一生的思想、行動和創作都透露出甚至強調著這樣一種“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我們在驚嘆歌德《浮士德》“人神共憤”的“鬼斧神工”造詣之余,又不得不對其前衛進步的“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心悅誠服。

二、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

太初有為的思想初步表現出了歌德哲學的實踐優先的傾向,而歌德的哲學思想的另一重要成就他對人性復雜性的認識,這點集中表現在魔鬼梅菲斯特這個形象上面。有很多作家都說過,他們作品中的種種惡人,其實就是他們自己的惡行的化身。而魔鬼梅菲斯特這個形象在某種意義上是歌德本人性格的復雜一面的化身。善惡二元論是對人性的劃分,這是傳統人性論的一個特點。而《浮世德》正是一部關于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的斗爭的寫實劇本。18、19世紀資本主義逐漸替代封建主義,人性的善惡在人文主義的重新構建中不斷糾纏斗爭?!陡∈康隆分械纳系壅谴砹巳诵灾猩屏颊x的一方,魔鬼梅菲斯特處于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則是人類的代表。浮士德與魔鬼相反對立的形象凸現了歌德善惡二元搏斗人性觀的哲學思想,體現了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形象的一種二元性的對立,即善與惡、是我與非我、成與毀、靈與肉、精神與物質、勤與惰、光明與黑暗的對立。浮士德與魔鬼是以一人一鬼;一主一仆的形態而存在,通過具體的形象特征,表現出了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托馬斯曼和特龍茨等也都非常強調《浮士德》的兩重性。關于梅菲斯特與浮士德形象的關系,楊武能也同時明確指出:梅菲斯特即歌德。文章認為和浮士德一樣,梅菲斯特整個具體的人物形象就代表著歌德的一個方面或者說兩重性中的一種。歌德自己也曾經表示過,梅菲斯特是他氣質中的某一部分的代表?!袄碚摱际腔疑模畹慕饦溟L青”這句名言,歌德就選擇由這個魔鬼之口說出來。歌德似乎認為,借著梅菲斯特這樣荒誕不稽的十惡不赦的魔鬼形象,借著梅菲斯特無所畏忌無所顧忌的性格,嘲諷時代的弊端,世人的無知,表達深刻的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抒發自己對十八世紀德國社會的種種真知灼見,會有更大的反差以及喜劇效果。事實上歌德本人就是一個二元的混合體,他既是浮士德,也是梅菲斯特,他就是他們的二元混合體。梅菲斯特這個魔鬼形象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既獨特又豐富。他既像是魔,又像是或者講更像是人。他身上既充滿著魔性,又鮮明地表現出許多人的特點。他既是一個血肉豐滿、富于變化的形象,又是某種始終一貫的精神原則的象征;他無可否認地代表著消極的力量,卻又經常起著積極作用。他既有中世紀惡德敗行的特點,又有資產階級惡劣情欲的表現,是作惡造善的集中體,他讓人厭惡卻又讓人發自內心地嘆息著惋惜著反省著。浮士德則是矛盾重重的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人類代表。他帶著中世紀“舊”的明顯烙印,言行矛盾重重。“兩種精神”便充分體現了浮士德人物形象的二元性,“靈與肉”、“理性與感性”的沖突中,應該如何理性而又遵從本性的抉擇?這是浮士德對于善惡二元搏斗人性觀,對于靈與肉的一個一段理解,同時也是對于“太初有為”行動哲學觀念,對于達到精神目標的途徑就是靠腳踏實地的生活實踐,在靈與肉相互和諧統一的前提下走進生活,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的一種理解。浮士德卻認為,享受安逸生活的人類無法感知更無法追尋人生的意義,作為人更不可能擺脫凡俗人生。他自我矛盾著的執著于自己的陳舊的帶著資本主義色彩的觀點,造成了許許多多的悲劇,葛麗卿以及她的家人便成了他沉溺欲望,貪圖享受,卻又想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犧牲品。浮士德矛盾復雜的二元性,形成了善惡二元搏斗性的浮士德。此外,作品中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更是體現襯托了浮士德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對人生命運和人生精神的探索,對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浮士德在填海造陸的實踐中體會出了人生的意義,只有切身的去開拓生活感受自由,才能明白其中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好地享受珍惜。浮士德悟出人生真諦的過程、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善”戰勝“惡”的過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體現了“靈與肉”的合理統一,體現了他戰勝了資本主義色彩的固有觀念,體現了他在突破規范中的人性。

三、泛神化的宗教觀

從“太初有為”到善惡二元都是歌德對現實人生的一種思考,而對于超越世界,歌德思想也與具有前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體現在他的泛神論的宗教觀這個方面。泛神論一般認為神就是整個自然界,認為神是自然界中的唯一主宰與精神,遵循自然是人類的目標。歌德受斯賓諾莎影響的泛神論思想在《浮士德》中顯露無遺。歌德認為大自然就是神,這里就體現了他的泛神論基本觀點。在《浮士德》第一部中,天上眾神對宇宙萬物天體吟誦贊美;浮士德從未在遭遇挫折困難時向神或宗教祈求幫助,而是從大自然中尋求力量,并且這種自然之神的力量對他的幫助在劇中起到重要等等,我們都可從中發現歌德對于自然之神的力量的尊崇,繼而推出,歌德是個泛神論者。在《浮士德》中,似乎隨意翻開的每一部分中,都能發現其中描述著的各種各樣的神怪、精靈,從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典故,到宗教經典的神圣經文,到古老傳說中的奇聞異事,精彩紛呈。泛神化的宗教觀于他的作品情節之中幾乎隨處可見,甚至于《浮士德》的篇章結構的連接之處也是由帶有泛神化的宗教觀的線索貫穿起來的,《浮士德》因其隨處可見的宗教觀而帶上了神秘的神性的光環。泛神論實際上就是無神論。歌德并不推崇耶穌,但是也不批判基督教本身?!陡∈康隆泛透璧碌钠渌髌范疾坏貌谎鲑囎诮塘α縼碓鎏碜髌返?,而且歌德是一個泛神論者,所以他把基督教看成一種自然之力。在《浮士德》的《瑪爾特的花園》中,浮士德談論的關于宗教、信仰和上帝的內容,無不充分顯現了歌德泛神論的觀點。以上的論述分別從“太初有為”的行動哲學、善惡二元搏斗的人性觀和泛神化的宗教觀來具體分析《浮士德》中的人性在突破規范中的創造,以具體的實例分析浮士德中的哲學觀念。然而這些研究論述是遠遠稱不上是全面的概括,也稱不上是《浮士德》哲學觀念的全面解析,只能勉強算是在某種程度加深了對《浮士德》這部作品的理解和解讀。對《浮士德》的研究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在哲學的意義上,浮士德都是永恒的不朽的。

參考文獻:

[1]楊武能.楊武能譯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余匡復.德國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歌德著.浮士德[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4]高中甫.歌德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5]歌德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6]楊武能.楊武能譯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鐘麗寧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