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思想與時俱進

時間:2022-08-25 01:05:00

導語:宗教思想與時俱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宗教思想與時俱進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種思想、一種理論,要保持其蓬勃生機和持久活力,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宗教思想也不例外。在新的時空環境下,宗教思想的與時俱進,不僅是宗教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途徑。宗教思想的與時俱進,不是指宗教信仰和基本教義的改變,而是指對宗教基本教義的闡釋要順應時代的變遷,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基督教開展的神學思想建設和伊斯蘭教開展的“解經”工作,就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本期,我們約請了五大宗教的有關人士,就“宗教思想為什么要與時俱進”的問題進行筆談,相信會讓讀者朋友開卷有益。

基督教神學思想為什么要與時俱進

江蘇省基督教協會副會長李蘭成

“神學”(Theology)源于希臘文的兩個詞:theos(“神”)和logos(“話語”或“論述”),意思是“有關神的論述。”1998年11月,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召開的“濟南會議”,作出了“關于加強神學思想建設的決議”,目的是探討如何更好地傳揚福音,指導信徒的靈性和現實生活,發揚基督倫理道德、榮神益人。這是中國基督教進行的深層次的建設,也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

一、從啟示的漸進性來看,神學思想要與時俱進。上帝的啟示有自然啟示和特殊啟示,但無論是自然啟示,還是特殊啟示,上帝都是用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由點到面,漸進地啟示開來的。另一方面,正如丁光訓主教在《啟示的漸進性》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對上帝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人們對上帝啟示的認識和闡釋而形成的神學思想,也必須隨著認識的提高而有所更新。陳澤民教授說:“因為神學的內容是有生命的經驗,所以神學本身也是活的、動的,它隨著教會的生命一同生長、發展。它包含著信仰,但不等于信仰;它包含著福音真理,但不等于福音真理。它是信仰和福音真理的解說,是教會生命的表現,是教會在思考”。神學思想就是教會在不斷思考,思考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二、從耶穌的教訓來看,神學思想要與時俱進。耶穌對律法的解釋、對安息日的解釋和對舊約禮儀的解釋,總以符合時代的要求為宗旨,因而和法利賽人形成尖銳的沖突。從耶穌對律法誡命所做的新闡釋來看,在實踐上可歸納為兩條:一“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到保羅時代又把愛神愛人歸納為一條,就是要“愛人如己”,并說“一切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羅13∶9),這就是遵行律法誡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從福音的傳揚來看,神學思想要與時俱進。猶太人向來自認是上帝的選民,猶太之外所有的外邦人都被藐視和拒絕。但是,耶穌的福音要打破民族的隔閡,世俗的偏見,這就需要克服猶太人狹隘的民族觀念。耶穌復活升天后,福音廣傳,撒瑪利亞也有了教會,而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彼得、約翰去堅固撒瑪利亞教會(徒8∶14-17),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后來,由于保羅等人向外邦傳道,許多外邦人皈向耶穌,這引起猶太保守派的反對。為此,在主后49年,教會歷史上第一次舉行了“耶路撒冷會議”,眾使徒在圣靈帶領下決定:外邦人皈向基督不必受割禮、守律法,只須禁戒四樣就行了(徒15∶28-30)。這是保羅派戰勝了墨守成規的保守派,圣靈帶領耶路撒冷會議作出了非猶太化的決定,為基督教成為世界宗教開辟了道路。

四、從教會的建設來看,神學思想要與時俱進。從時代來說:初期教會,使徒所傳講的信息核心,就是見證和傳揚基督的受死和復活。以后,隨著福音的傳揚、教會的發展,關于傳揚福音及講解圣經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周詳。從組織來說:初期教會只設立“執事”管理飯食。到保羅時代,教會組織逐步健全,有長老、執事二級制,有監督(即主教)、長老、執事三級制。現在全世界教會的體制有“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從地區來說:不同地區、不同教會由于面臨的問題不同,解決的原則和方法也不同,所有這些都形成了豐富的神學思想。從信經來說:對基督的信仰是不變的,但信經、教義、神學思想則要做出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闡釋,這就需要與時俱進。

五、從教會思想史來看,神學思想要與時俱進。使徒時期,使徒約翰指出,耶穌基督就是希臘哲學的“邏格斯”,所謂:“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1∶1-14)。后使徒時期,接續使徒約翰、保羅等人的思想,繼續批駁自一世紀以來的異端諾斯底派、幻影派,維護基督教正確的信仰。教父時期(約100-451),面對當時羅馬社會對基督教的誣蔑和攻擊,興起了“護教學”,就是用真理駁斥他人的批評,以維護和辯解基督教的信仰。中世紀,由于羅馬教皇的壟斷,當時的神學思想是教會官方的經院哲學。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羅馬教皇的精神統制,也直接成為后來歐洲宗教改革的思想根源。十六世紀,馬丁?路德改教,大大促進了西方社會及教會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神學思想的提高和深入。

自從基督福音傳到中國以來,中國教會就面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神學的思考和闡釋,20世紀20年代的“非基運動”,致使教會許多學者、神學家思考如何建立本色化的基督教,就是如何讓外來的“洋教”成為中國人民自己的宗教。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基督教經過1950年之后的“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愛國運動,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割斷了與西方殖民主義的聯系,摘掉了“洋教”的帽子。三自運動五十多年來從正反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在愛國愛教、榮神益人、彼此尊重、求同存異、做光做鹽、自辦教會、牧養群羊、見證基督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實踐經驗,應該加以總結。

歷史車輪已走到了21世紀。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我們的神學思想建設也必須跟上時代,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解經”工作推動伊斯蘭教思想與時俱進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馬云福

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一個單一民族信仰的宗教發展成為今天橫跨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成為當今世界上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擁有13億信徒。究其原因,主要是伊斯蘭教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否則就沒有這樣的生命力。目前,中國伊協開展的“解經”工作,就是要用《古蘭經》、圣訓中一些相關的內容來闡釋當今社會上出現,或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達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目的。目前我們在“解經”工作中已經研究了一些問題,現舉其要介紹如下:

一、伊斯蘭教提倡走中道,反對左和右兩個極端。先知穆罕默德說:“誦經的人們啊!你們當走正路,你們確實過于超前了,如果你們堅持右或左,那你們已非常迷誤了。”(布哈里穆斯林輯錄)根據這一圣訓,表明伊斯蘭教反對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主張走中道,即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因此中道思想貫穿于伊斯蘭教的道德、行為、教規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伊斯蘭教是一個主張和平的宗教。“伊斯蘭”就是和平、順從之意。穆斯林們見面時說“色蘭”就是以和平、安寧問好。伊斯蘭教圣地天房所在地有若干道門,其中一道就叫“和平門”。穆斯林所向往的天堂共8座,其中一座就叫“和平園”。說明穆斯林十分向往和平。在“解經”工作中,我們還進一步用《古蘭經》文:“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全體進入和平教中”(2∶208)來說明《古蘭經》早已將伊斯蘭教定位為和平的宗教。當然,伊斯蘭教還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即自己不主動侵犯別人,若遇到侵略,必反抗。

三、伊斯蘭教始終貫徹兩世觀思想。伊斯蘭教是一個入世的宗教,反對悲觀厭世、脫離紅塵的思想,主張今世與后世并重。如:《古蘭經》云:“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穆斯林在完成必要的宗教功修之后,必須作為一名勞動者積極參加國家的各項建設,乃至經商、種地等活動,以謀取今世的定分,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四、伊斯蘭教提倡團結。《古蘭經》云:“你們要共同堅持真主的繩索不要分裂。”(3∶104)這是一節著名的講團結的《古蘭經》文,被穆斯林書寫在許多公共場所的墻壁上,對于號召穆斯林的團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在“解經”工作中,對于團結一方面強調穆斯林內部的團結,教派之間的團結,不要分裂,因為這是真主的教誨;另一方面,我們強調穆斯林要同其它民族包括非穆斯林講團結,同他們和平相處。正如《古蘭經》云:“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們互相認識。”(49∶13)這段經文說明,人類同是一個祖先,真主把人類分成若干個民族,并通過互相認識,彼此溝通,以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穿衣、吃飯、住房、乘坐車船、飛機等等都是大家共同生產、互相服務的,誰也離不開誰。作為穆斯林,我們只有引導和幫助人的義務,無敵視人的權利。

五、伊斯蘭教在禁令方面,《古蘭經》、圣訓中明文禁止殺人放火、盜竊、搶劫、吸毒、販毒、貪污浪費,禁止、禁止向政府官吏行賄等,提倡愛國、對人寬容、孝敬父母、搞好鄰里關系、謙虛謹慎、以德報怨等。以上這些有極大的針對性,都是我們“解經”工作的內容。

“解經”工作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目前仍在不斷進行中,相信今后會做得更好,以弘揚伊斯蘭教的真精神,與時俱進,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與時俱進是佛教的特質與品格

中國佛學院向學

兩年前的中共十六大報告,在行文中數十次提到“創新”的語匯和理念;若將之概括起來就是強調和倡導創新創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宗教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更是佛教發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跨入新世紀,我們的國家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快速地向現代化推進。新歲月,新機遇,新挑戰,新藍圖,又一次把包括我們佛教徒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推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頭。古人云:“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作為佛教徒,我們應緊緊抓住這個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以寬廣而冷靜的眼光觀察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準確把握時展的脈搏和特征,回應時代的挑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與時俱進,不斷開創佛教事業的新局面。否則,佛教的價值就難以體現,就會自受殃咎,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不論是在佛陀精湛的教法中,還是在佛教悠久的傳播歷史中,我們都能清晰地見到佛教與時俱進的特質與品格。《法華經》專設有《方便品》,其中佛陀自述說:“吾自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遠離諸著。”《法華經》中還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維摩經》中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佛教說,實相是無相的,但無相的實相只有通過方便權巧的詮釋才能表現出來。如理的方便是因勢利導、與時俱進的大智慧,不應被看成削足適履的想當然。大乘佛教的精髓?D?D菩薩行,其中“六度”中之“精進”度的內涵中,就有要求我們與時俱進的方面。精準地把握社情民意、時勢人心,以確定弘揚佛法的路線、策略、方式,順應時代特點施設方便教法,使之更易于被人們接受,并對社會倫理道德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這是佛教史中最為基本的經驗之一。它充分證明,對其教義等不斷做出順應時展要求的詮釋、對弘法理念和方式作出應有的調適,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尋求生存、延續、豐富和發展的內在需要與根本基礎。佛教之所以能在人間流布20多個世紀仍生生不息,也正是它有因機以設教、契理而適時的可變性,有隨著時代機宜的改變而變化發展的特質;再明顯一點地說,就是佛教精神中本來具有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和品格,應當自覺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推陳出新,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內涵。這一優秀品格在當今時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作絲毫的削減,只有主動承擔鞏固和加強的義務。

被譽為“20世紀中國佛教最寶貴的智慧結晶”的人間佛教理念,自太虛大師等大德倡導以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討、實踐、弘揚,已獲得佛教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同贊許,已成為當今海內外佛教界共同高揚的旗幟。它是佛教在當今時代下契理契機的一種卓越理念。如何在21世紀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加強自身建設,使佛教基本教義能夠與時俱進地發揮新的作用?我個人認為首先應該在各個方面和層次上繼續探索與完善人間佛教的理論,以堅實的思想理論為前導對實踐作出明了正確的指引,使中國佛教平穩地實現由傳統到現代的成功轉型。

道教如何實現與時俱進

中國道協《中國道教》副主編王宜峨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思想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深深的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斷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又能隨時代的變化發展而與時俱進。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道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必須與時俱進,這已經是普遍的共識。當前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道教要“與時俱進”,進什么,怎么進?說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什么需要去“適應”,怎樣才算“適應”?

每一種宗教都有其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信仰包括對“道”的信仰,對神仙的信仰,相信有神仙世界的存在,相信人可以通過修煉最終達到“與道合一”、“得道成仙”等。離開了道教的這些基本信仰,道教就不再是道教,也就談不上道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今天,我們說道教要“與時俱進”,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絕不是要改變這些基本信仰。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時代在前進,人們的認識領域不斷在拓寬,體現道教基本信仰的外在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今的道教徒,對于道教的基本信仰沒有改變,但他們卻不可能不加選擇地去相信從封建時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全部教義和道教思想。因此,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群眾的思想實際和信仰追求,重新審視道教教義中的某些內容和教義解釋,不斷探索和研究建立并完善符合時展要求、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當代道教思想體系,是中國道教界面臨的重要任務。

宗教制度、宗教活動和宗教內部的管理模式對于各種宗教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們本身不屬于宗教基本信仰的范疇,是為基本信仰服務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和形式,同宗教的基本信仰關系密切,被視為是宗教信仰者體現和表達信仰追求的必然途徑和必須履行的方式。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和形式,是受所處時代和社會制度的影響,為了宗教傳播的方便,建立和形成的。

前一類內容和形式,在宗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時代的前進或者社會的變化,都不會產生根本性變革,它們已經成為一種定式而被流傳了下來。即使有所變化,也只是表現為自身的豐富和演變。例如道教中正一道和全真道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某些宗教制度、宗教活動方式以及確立的教團內部管理模式,是同道教的基本信仰相聯系的,屬于不同的對道教信仰追求的表達方式,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要求改變。

后一類內容和形式則不然,它們同時代特征和社會制度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往往要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極大制約,因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制度的更替而出現較大的差異。這一部分內容和形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就必須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加以調整,使其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例如許多道教宮觀在封建社會形成的帶有明顯封建壓迫剝削性質的管理制度、地主莊園式經濟、家長制的管理模式等。新中國成立后,道教內部也進行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廢除了存在于道教內的封建壓迫剝削制度,使中國道教真正成為新中國群眾自辦的宗教事業。

今天,道教與時俱進,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不是要人們放棄對神仙信仰的追求,也不是要改變那些表達和實現這種信仰的途徑和方式,而是在保持道教基本信仰不變、保留道教中與道教基本信仰有著密切聯系的傳統儀規戒律和活動的情況下,體現出當代道教徒愛國、守法和為社會主義社會多做貢獻的時代精神。

神學思想的與時俱進是天主教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研究室周太良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孔子曾望著河流感嘆:“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這兩位大哲人的感嘆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性。天主教的傳統教義認為,天主是無始無終,永恒不變的。但是天主教的神學思想,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神學是隨著時代而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是與時俱進的。

教會在進入第二世紀的時候,開始發生內部的分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禮儀習俗的紛爭,也有職權的紛爭,但最嚴重的還是許多不符合基督福音的思想理論的紛爭。當時的教會領袖們,以及基督信徒之中一些有識之士,為了糾正這些不正確的思想說法,包括社會輿論對教會的誤解,便開始著書立論,向羅馬帝國境內各界闡述基督教義的本質和信仰生活的內容。這些著作通稱為“護教論”或“護教論著”。當時護教人士深深發覺,如果要使教會得到生存和發展,使那些不理解基督信仰的人理解教會的信仰生活,就必須使用他們所能理解的文化思想表達方式。那時的文化思想是希臘拉丁文化,因此護教人士便設法使基督教義希臘化,同時又使希臘文化基督信仰化。從此,基督信仰正式走出孤立,得與羅馬帝國社會各層面接觸對話,初期的神學也因此逐漸形成。

教會進入中世紀之后,權力達到了頂峰,以至科學和哲學都成了神學的婢女。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教會開始向人性及現代化開放。尤其是20世紀以來,天主教的神學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這一轉變并不是教義本質的轉變,而是教會走出了舊的信仰的桎梏。在教會學上,吸收了天主子民的思想,使金字塔型的教會模式變成了圓型,成為服務的教會,平信徒參與教會生活也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地方教會自治的權利也越來越大。而這一切的轉變與神學思想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處境神學、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希望神學等的蓬勃發展,為教會生活的轉變起到了催化作用。教會不再堅持自己是“完美社會”的理論,開始與非基督教徒進行平等對話,開始走出象牙之塔,積極參與現代社會的建設,共同維護人類大家庭。

中國天主教自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一個大的轉折。教會中一些有識之士,本著“為一切人而成為一切”的教導,順應時代潮流,倡導“自立革新”。從此,中國教會擺脫了西方傳教勢力的控制,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通過自選自圣主教,使教會得以延續和廣揚。但這一順應時代的做法也經歷了尖銳的斗爭和劇烈陣痛。總結歷史經驗,如果當時的教會繼續墨守陳舊觀念,不能與時俱進,就不會有今天中國教會廣為人民群眾所接納的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今天的中國教會存在于社會主義制度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生活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教會在福傳方法上有很大不同。社會主義社會不但不排斥宗教,反而還提倡發揮宗教教義教規中的積極因素,為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中國教會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不斷適應了在社會主義環境下傳播福音的需要,總結出了民主辦教的經驗,在福傳事業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這一變化首先得歸功于思想和觀念的更新。這一做法并不違背教會傳統,因為教會從建立之初,就嘗試以各民族的觀念及語言,宣傳福音,并設法以各民族的哲學智慧,詮解福音,目的是盡可能地適合眾人的理解力,并適應時代的需求。所以,神學思想的與時俱進,是教會保持蓬勃生機與活力,不斷更新,以嶄新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