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傳統倫理模式研討

時間:2022-03-29 03:19:00

導語:學校德育傳統倫理模式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傳統倫理模式研討

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是當代學校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曾一度,我們的傳統倫理遭受無情的蹂躪和踐踏。目前,對傳統的倫理,我們在相當程度上還是冷漠、麻木、消極的,甚至有熱嘲冷諷或不屑的態度。有著數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如果忽視甚至是背棄了傳統倫理而去談德育,顯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注定要出問題。

因此,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了解、研究我國傳統倫理,吸取其精髓,借鑒其方法,用以指導今天的學校德育工作,滋養華夏子孫的靈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認識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定位

1、傳統倫理道德的精髓是德教。以儒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施政、刑法的關系上主張德教為主為先。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把這種重德輕刑思想闡述得更清楚:“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其后者,多以孔孟思想為指導,耕行政事。體現在教育上,則秉行“以德主教”,主張用“文、行、忠、信”來修行道德、陶冶情操。儒學德育思想體系中,“仁”是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德理。以德育教育為核心的儒學教育觀,逐步形成了我國教育的傳統。

2、傳統德育思想的人格追求為“智”、“勇”、“仁”。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自尊凝聚的民族心理,演繹了特殊的、以儒道為主的多元型文化,自強不息而剛健有為的人格精神、以民為本的政治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孝敬厚德的人文精神,撐起了傳統文化的脊梁。“仁愛”,奠定了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孝悌”為本,建構其核心;“群體和諧”,成為其理想境界。并因此形成了“重義輕利”的基本道德原則。

基于這種傳統背景,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德育的宗義:光明偉岸的人格追求。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里,孔子強調了“智”、“勇”、“仁”是“成人”完美人格的標準,即強調了文才與品德協調發展、行為與心靈諧美。孔子倡導的人格教育,培養了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民族風氣,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求仁盡義的傳統一脈相承,維系著民族的獨立和統一,推動了民族的興旺、發達。

二、傳統倫理對當代德育的價值取向

學校教育,德育為首,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但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德育實效不大,效果不好,原因是復雜的。然而,忽視了傳統倫理的繼承和發揚,長期將德育工作與政治教育混為一體,德育目標高、內容空、理性強,恐怕是主要的原因。為此,我們必須要深入淺出,充分運用傳統倫理的精華作好學校德育工作。

1、充分發揮傳統美德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傳統倫理一度被視為封建糟粕。其實,傳統美德是根基,是我們民族得以繁衍、強大的精神源泉。一味的講“愛黨,愛祖國,愛……”,卻把基礎的倫理給弄丟了,德育教育怎么不空洞化呢?

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美德教育材料及其豐富多彩,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比如,為學生沒理想、沒志向、沒學習動力而煩惱,古人卻是很講究“立志”的,關于古人立志的故事信手可拈。再如,教育學生要“熱愛……”,孔子早就提出了“仁者愛人”;要學生學會交際,搞好人際關系,孔子早就講了“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無古不成今,向學生宣揚傳統,讓學生了解傳統,用“古人”育“今人”,其意義重大。

2、德育要與心理教育以及人格塑造相結合。事實證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完美的人格塑造,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是德育的基礎。德育要有實效,需要教師遵循心理學原則,懂得德育的內容、方法都要服從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道理;選擇德育的內容、方法,要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充分發覺教材的社會內涵,從實際出發,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動則“祖國”、“人民”,學生必然懵懂,德育必然空洞,德育效果必然差。

品德高尚者,必定具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對人的發展來說,沒什么比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美更為重要。許多被認為品德低劣的所謂“雙差生”,問題就可能出在心理、人格健康上。一個心理有障礙的學生,往往表現為品德差、行為習慣不好、人格脆弱甚至畸變。因此,德育一定要與心理教育、人格塑造緊密結合起來。

總之,只有充分發揚光大傳統倫理的精髓,全面認識其價值作用和借鑒意義,理性地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從實際、從學生個體、從細微處著手的養成教育,杜絕“口號”式的教育,學校德育工作才會真正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