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喜劇語文教學論文-故事中的悲劇人物掬淚——新評“套中人”別里科夫

時間:2022-06-13 10:07:00

導語:為喜劇語文教學論文-故事中的悲劇人物掬淚——新評“套中人”別里科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喜劇語文教學論文-故事中的悲劇人物掬淚——新評“套中人”別里科夫

語文教學論文

“人類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閱讀荷馬?!保ê諣栣┤藗円渤Uf:“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具有永恒意義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它豐富、多層次、多向度的鑒賞功能,證明自身跨越時空、超越種族的審美價值。即使就某一特定讀者而言,因為閱歷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在不同時期對這些文學圣殿里的精品的審美,也會有不同的取向和評判。

《裝在套子里的人》就是一部這樣常讀常新的作品。當我再讀這篇小說時突然強烈地感到用“干枯”二字來形容小說中的別里科夫極為恰當——他似乎已沒有血性,沒有肉欲,沒有情感,沒有歡笑,沒有生活樂趣,連靈魂也早已掙脫那層層的套子離開了軀殼。這種陌生的感覺之后,纏繞我心頭的是另外幾個問題:別里科夫的心靈究竟為什么那么枯竭,又是從何時枯竭的?為什么連最動人的愛情也不能將他滋潤?那些形形色色的“套子”是何時層層包裹住他的身和心?

如果我們不漠視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否還會對這個“套中人”一味地譏誚嗤笑呢?

問題還得從頭說起。小說的作者契訶夫是俄國十九世紀末葉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嚯y的童年經歷、長期的行醫生涯,使他的生活閱歷極為豐富,因而作品取材廣泛,對俄羅斯的各階層的生存狀況都作了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他一生的創作竭力“以一種詩人的崇高語言、幽默溫和的語言揭露社會的丑態”(高爾基),嘲弄鞭撻當時俄羅斯國民的庸俗、奴性、丑惡的劣根。由于他杰出的創作成就,憑著“驚人的天才”和“攝人心魄的小笑話”躋身世界文壇的高峰,托爾斯泰曾譽之為“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俄羅斯的十九世紀末葉是一個黑暗專制中孕育激蕩風雷的時代,由于不斷爆發反抗暴君制度的斗爭,俄國封建專制勢力為維護其統治,對人民采用高壓手段,實行嚴酷的警察統治。一時俄羅斯的大地上陰霾籠罩,氣氛極為恐怖。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在原先的思想陣營中退卻,匍匐在專制淫威之下,他們陷于彷徨、絕望的泥淖中自甘沉淪,在畏縮、膽怯、容忍中過著麻木的生活。小說的情節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開的。

一般的評論認為,別里科夫是一個沙皇專制的衛道士,是沙皇專職暴君的幫兇。這論斷簡單明了,似乎是蓋棺之論了。但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卻有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契訶夫這一章(《套中人》)還沒有結束,人們還沒有象應有的那樣讀完它,還沒有深刻領會它的底蘊,而過早地把書合上。希望人們重新打開它,鉆研它。”也許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來,對別里科夫蓋棺尚可,論定嫌早。那么。我們的認識究竟還有那些欠缺呢?

別里科夫的性格中的確有腐朽消極、令人憎厭的一面,這是人們痛恨他的緣由。他的確頑固守舊、迂腐拘謹,害怕新生事物,極力反對任何變革,甚至連中學老師騎車這樣的行為也不能接受。他與世界格格不入,為自己制造了各色各樣的“套子”。他用自己的“套子”思想看待周圍的一切,以至自己被套而又欲套人,被腐朽思想毒害而又毒害別人。他成天龜縮在層層的套子里,躲進陳舊的事物中尋找蝸牛式的安全。連最美好的的愛情也不能將他從灰暗的套子里拖出。

但是,別里科夫的委瑣中有我們每一個常人的影子,他的性格悲劇值得我們同情:終其一生,地位上他只是一個卑微的普通中學教員,精神上是個被時代壓擠的侏儒。在他孤寂的內心世界里,沒有關愛的陽光,沒有同情的雨露,沒有生活的樂趣。也許例外的是,大家對撮合別里科夫和瓦連卡的戀愛關系表現得異常的熱心。但實際上,人們心里那份“成人之美”的“熱情”突然高漲,恐怕也同后面以漫畫諷刺他的人一樣,更多的是出于想把這樣一對性格大異其趣的的男女放在一起互相映襯,從而尋開心看熱鬧的促狹心理。

別里科夫為人并不虛偽。他公然聲稱(而非悄悄告密)要把和科瓦連科的談話報告給校長,這種宋襄公式的做法其實是出于愚蠢的守舊死板的義務感和為了自保的心理。從別里科夫惴惴不安的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里,我們感受到的是內心的脆弱與敏感,他似乎預知了即將到來的變革將給俄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動蕩。對未來的敏感使他惶恐不安,現實中專制統治的沉沉鐵幕又讓他倍感危機四伏。于是,象別里科夫這樣軟弱的小知識分子只有竭力地紡織“套子”。他的命運喻示了,在一種特定的社會形態下,軟弱而膽怯的小人物的可悲的命運。

別里科夫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嚴重中毒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的言行表現出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奴性思想,但這是專制殘暴長期鉗制、鎮壓造成的,帳應該算在專制統治者的身上。愚昧、麻木和保守往往是強權政治打在普通民眾身上的烙印。小說中,他最終被塑造成一個因被長期壓迫而導致性格畸形、精神變態,最終走向死亡的悲劇人物形象。應該承認,契訶夫是以一種漫畫的筆調來描畫別里科夫的,目的就是鞭撻他的丑陋思想和性格。但是,小說中描寫到別里科夫的葬禮上,人群竟無一個同情者,他們只感到解脫。這段情節分明給小說的喜劇色彩涂上了一層悲劇的色調,提醒讀者在嗤誚之后深沉的思索。

其實,別里科夫周圍的每一個人又何嘗沒有自己的套子呢?在他死后,生活依舊“行進在老軌道上”,沒有任何改觀。令人窒息的沉悶依然如無處不在的濃霧,彌漫在俄羅斯的上空。小說的原結尾有一段頗為重要的話,不知何故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竟被刪去。獸醫伊萬內奇聽了別里科夫的故事后心情沉重,徹夜難眠,他說:“我們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城市里,在擁擠的空間中,寫些無益的文章,玩紙牌,——難道這些不是套子?至于在渺小的無所事事的男人和無事可干的女人中度過一生,說著和聽著各式各樣的廢話——難道這些不是套子?”伊萬內奇的思想顯然比中學教師布爾金的更深刻、更敏銳得多。他深情地望著那比當時社會環境更美麗寧靜、溫柔美好的俄羅斯原野,憂傷地說出無數人們心中“套子”的根源:“你被人稱作傻瓜,因為你忍受著這些謊言,忍受著侮辱和委屈,而不敢公開聲明自己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人們一邊;你也撒謊,還微微笑著;這一切都是為了混口飯吃,為了得到一個安樂窩,為了求得一官半職罷了。——不,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在此,我不吝篇幅大段引述原文,是為了驗證:“別里科夫”這個概念的“能指”遠遠超過了它的“所指”,別里科夫是個典型形象,而不是特定形象?!?a href="http://m.ushengzhilian.com/lunwen/jiaoyue/jialun/200706/88505.html" target="_blank">套中人”生活和思想的方式代表了當時整個俄羅斯下層知識分子長期被政治壓迫、被黑暗猥褻下的一種普遍精神狀況。“套子”人人有,形式各不同。別里科夫以悲劇謝幕所昭示出的是一條在專制桎梏下知識分子通常的生命路徑:他們由畏懼走向退縮,由退縮而封閉,由封閉而保守,在令人窒息、沒有生氣的世界里最終走向死亡。如果用心靈去品讀,我們會感到小說中充溢著一種濃烈的悲劇意味。別里科夫愈被嘲笑,作者的心情也愈加沉重。也許,這就是托爾斯泰所謂的契訶夫小說“攝人心魄”的深刻和偉大吧!

偉大的作家以發掘人性為文學的首義,以提升人類的整體精神水平為終極目標。偉大的作品總是由于對人類的靈魂作出創造性的觸摸,而給人的心靈以沉重的撞擊。閱讀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一般的讀者在閱讀時會不自覺的將自己與作品中的美好形象劃上等號,而對丑陋的、灰暗的形象則加以排斥。但當我們在對別里科夫超然地嘲笑時,是否想過自己也有別里科夫的“套子氣”?以一笑了之或一恨了之的態度讀《裝在套子里的人》,小說的藝術價值就被嚴重低估了。

當我要合上這篇小說時,突然感到一個人們長期忽略的主題似在呼之欲出:人們內心深處不是也有一種對往昔的牽掛,對陳年往事的留戀嗎?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人心不古”,不就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懷舊心理嗎?這是否也是一種別里科夫式的保守?伊萬內奇說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套子”,正如人性中“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一半是革新,另一半是保守。革新,還是保守?這是一個問題。知識分子的人生就是革新與保守之間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青春的別里科夫一定也同你我一樣,紡織過無數美麗的夢想;小說里的別里科夫龜縮套中,在無人知曉的寒冷深夜,一定也有過許多血淚和無奈。

說到別里科夫的套子,我不由想起了清朝覆沒后,連皇帝都剪了辮子時,許多人頭上仍舊拖著辮子。說到保守,我又想起清朝遺老林琴南,當旺清時局內憂外患、風雨如晦,他雖處江湖之遠,卻三次上書朝廷,憤念國恥,倡舉新政。而在辛亥革命之后,還是這個林琴南,卻極力反對變革,反對白話文,反對“五四”,成了一個時代的落伍者。還有《天演論》作者嚴復,青年時“放眼看世界”,積極引進西學啟蒙愚昧,后來卻名列袁世凱稱帝的“籌安會六君子”,成了倒退復辟的主力。林琴南從原來的力推新政到被視為近代以來個性倔強的怪物,嚴復由原來的維新到后來的倒退,這些例子說明:昨天追求的執著可能變成今日前行的障礙,以為真理在握的自信會變成拒絕新知的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