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型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分析

時間:2022-09-15 04:13:23

導語:分叉型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叉型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分析

摘要:文章闡述了織女河的基本情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根據暴雨資料進行洪水計算,提出織女河治理具體工程措施,編制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及水保、環保方案,并對河道治理效益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河道治理;洪水計算;施工組織

一、織女河概況

織女河位于山東半島,發源于臨淄、青州市的山丘地區(青州市稱裙帶河、廣饒縣叫泥河子),流經廣饒縣淄河店西、西水磨村北,于劉家河頭村西北入壽光境,向東流經臺頭鎮三樓村、一樓村北,有陽河、烏陽溝河匯入,復向東北經洰淀湖農場南匯入塌河。壽光市境內全長10.64公里,入境流域面積341平方公里,自陽河匯入后,流域面積為757平方公里。益壽新河截取王欽河等58.18平方公里后,織女河現流域面積為692.8平方公里。1975年1月進行改道治理,在三座樓村東分叉,北段為新織女河,南段為老織女河。織女河治理河段位于山東省壽光市。壽光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州灣南畔,跨東經118°32′~119°10′,北緯36°41′~37°19′,東鄰濰坊市寒亭區,西接廣饒縣,南接青州市和昌樂縣,北瀕渤海。縱長60公里,橫寬48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耕地141萬畝,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43%,常住人口113.94萬(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蔬菜播種面積80萬畝,蔬菜年產量40億公斤,產值40億元。壽光市也是全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18個重大典型之一,首創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全國聞名,其蔬菜種植水平始終居于全國前沿水平,市場營銷范圍輻射全國。目前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80萬畝,其中有機蔬菜65萬畝,有322種農產品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認證,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70%。

二、織女河存在的主要問題

老織女河河頭村至三座樓村堤防不明顯,防洪標準低,兩岸堤防單薄,不能滿足設計行洪要求;三座樓村至鄭家埝村堤段,堤防存在,但河槽坡度變化范圍較大,堤頂寬度局部2m左右;鄭家埝村至治理段末端堤防較完整,但不滿足設計行洪要求。新織女河原有堤防未有設計標準,且局部不能滿足本次設計行洪要求,斷面形狀不規則,堤防單薄;河道人為植樹,嚴重影響河道行洪;灘地人為種植作物,產生作物秸稈等堆積河道內。兩岸堤防屢遭人為開墾,局部堤段破壞嚴重。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核算目前河道過水能力。本次糙率系數n值的選取,參照已建工程,結合河道的實際情況,選定主河槽糙率為0.02,灘地糙率為0.03。分析水力計算成果,并考慮波浪爬高、風壅水面高度、安全加高等因素,河道局部堤段防洪標準達不到10年一遇防洪標準,工程建設勢在必行。

三、織女河洪水計算

織女河流域內有益都、白兔丘、西劉橋、朱良、口埠、豐城,自設雨量站至今有完整的降水量資料系列,為自記雨量計觀測記錄。第一,計算單元劃分。根據織女河干支流及控制斷面分布情況,劃分為縣界、陽河河口、烏陽溝河口、匯合口、洰淀湖入口5個水文計算斷面,考慮到各控制段內、下墊面因素一致性,將各控制段又劃分為若干個計算單元。第二,設計雨期的選定。根據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干流河道洪水傳播時間、河槽等情況,確定設計雨期為3日,計算時段為24小時、3日。第三,設計面雨量推求。計算單元采用流域內及附近雨量站,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流域平均面暴雨資料系列,采用年最大值法從系列中選取年最大24小時、3日暴雨量,進行頻率計算,用矩法公式初估統計參數均值、CV,取CS=3.5CV,采用皮爾遜Ⅲ型曲線進行適線,得到不同設計標準的設計點暴雨量,進而求得不同設計標準的設計面暴雨量。第四,設計雨型及設計凈雨計算。為使設計凈雨量更加準確合理,結合本水庫流域特性和平原區面積、降雨徑流關系,推算設計凈雨。第五,設計凈雨時程分配。各計算單元設計頻率的日凈雨量,采用泰沂山北區山丘區和平原區2小時分配比例,進行時程分配,求得設計凈雨過程。第六,匯流計算。根據流域情況采用瞬時單位線,求出河道計算單元的設計洪水。第七,設計洪水的地區組成。根據計算單元(區間)相同設計頻率的設計洪水,對干支流洪水演算至設計斷面后與區間洪水錯時段迭加,即得到設計斷面不同頻率的設計洪水。分叉河道計算:首先,假定支流流量Q1及Q2,使其和等于干流流量。取下游河道匯合處水位作為兩支流起推水位,分別沿兩條支流向上游計算水面曲線,一直計算到上游分叉口,如果兩支流的分叉口處兩個水位恰好相等,所假設水位Q1與Q2即為所取流量。通過上面方法試算,下游匯合處流量(p=10%)為428m3/s,老織女河設計流量226.84m3/s,新織女河設計流量201.16m3/s。第八,計算結果。應用以上方法計算洪水過程,求得各控制斷面不同設計頻率的設計洪峰流量,詳見表1。

四、織女河工程設計

織女河綜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圍為廣饒縣與壽光市縣界(樁號0+000)~洰淀湖入口(樁號10+546)老織女河段10.6km堤段及新織女河7.3km堤段,治理長度共計17.9km。主要治理內容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及跨(沿)河建筑物設計3個部分。對本次治理的老織女河樁號0+000~樁號10+546段及新織女河樁號0+000~樁號7+324段,共計17.9km河段河槽進行清淤疏浚。本次治理的老織女河樁號0+000~樁號10+546段及新織女河樁號0+000~樁號7+324段,共計對17.9km河段進行堤防加固,滿足10年一遇防洪標準要求。根據織女河流域防洪工程措施的情況,結合本次河道治理的規劃目的,按設計要求布置跨(沿)河建筑物等,具體分為:(一)老織女河左岸。新建生產橋1座,改建生產橋2座新建2+576生產橋1座,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空心簡支板橋,下部結構為樁柱結構,摩擦灌注樁基礎;橋面寬為凈5-2×0.5m,跨徑為10.0m,共6跨,橋長60.0m。改建1+630生產橋橋面寬為凈7.5-2×0.5m,跨徑為10.0m,共7跨,橋長70.0m;改建2+020生產橋橋面寬均凈5-2×0.5m,跨徑為10.0m,共7跨,橋長70.0m。(二)老織女河。三樓村東橋處建涵閘3座老織女河拆除重建單孔涵閘2座,樁號分別為1+991(右岸)、2+005(右岸);新建單孔涵閘1座,樁號分別為2+024(左岸)。涵洞孔口尺寸均為2.0m×1.5m,閘門尺寸均為2.0m×2.0m。(三)老織女河樁號7+200處改建閘附橋1座鄭家埝村后(樁號7+200處)改建閘附橋1座。閘7孔,長27.4m,設3.0m×2.5m雙向止水鑄鐵閘門。橋長57.8m,寬5m。(四)堤頂防汛道路為便于防汛和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路面硬化長度為7.14km。路面硬化段為老織女河樁號0+000至樁號7+200。路面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凈寬5.0m,路面兩側設路緣石,兩側預留0.5m的土路肩;為便于堤頂排水,由堤中心向兩側設2%的橫坡。

五、織女河施工組織設計

(一)施工條件。織女河綜合治理工程非汛期流量較小,施工用水、用電條件良好,道路交通方便,建筑材料購置方便,施工條件良好。(二)施工導流。本河道計劃在冬春季施工,此時雨水較少,便于展開作業,可減輕施工成本。如需汛期施工,導流建筑物防洪級別為5年一遇。施工導流采用圍堰擋水結合抽排的導流方式。(三)主體工程施工。本次織女河綜合治理工程主要是土方工程。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按設計斷面進行挖填作業,挖出的土用來培高兩側堤防,多余的土按業主要求集中堆放,防止施工污染。堆渣地點由業主確定,渣土可由河道兩側的臨時施工道路運送。砌石工程為人工作業,應嚴格按施工程序操作。水泥砂漿采用機械拌和,各種建筑材料均應達到設計要求。砌體應做到砂漿飽滿,避免出現垂直通縫,且要砌體穩定牢固。混凝土拌和采用攪拌機攪拌,攪拌機的進料及出料均采用手推膠輪車運輸,混凝土采用砼攤鋪機平倉振搗,磨光機磨光,人工灑水養護。(四)施工進度。根據主體工程的施工特點,并考慮合理的施工強度,以及人工、材料、機械設備、物資供應的可能性,計劃于2013年12月初開始進入準備期,2014年2月初開始施工,2014年5月底結束,初步確定施工總工期為6個月。六、總結河道治理增量效益是指該河道經綜合治理后增加的經濟效益,包括防洪效益、灌溉效益、生態環境保護效益等。本項目實施后,將大大提高河道防洪標準,減少沿河兩岸受災面積,防洪效益顯著。項目的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由治理前后減少的洪水災害損失之差確定。多年以來,河道一直沒有進行清理整治,淤塞河段較多,水質較差,影響到兩岸農業生產和居民的生存環境。項目實施后,地面土壤侵蝕量和產沙量將減少,環境質量等得到改善。

作者:袁寶安 單位: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