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靜脈輸液技術論文
時間:2022-08-04 08:13:00
導語:手背靜脈輸液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靜脈輸液是臨床上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而手背靜脈是靜脈輸液常用的部位。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方便護理人員操作,我們對手背靜脈輸液的穿刺方向、進針及固定方法做了改進,經臨床試用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關鍵詞:手背遠端靜脈逆行穿刺
一、方法
1.1穿剌方向。操作者背向病人,扎止血帶,讓病人手指自然放置,選擇好血管后,常規消毒,待干。操作者用左手橫握病人手背遠端及掌指關節以下部位,使患者手背或指背皮膚繃緊,左手拇指繃直血管下端,食指繃緊血管左側皮膚,右手持針,針尖斜面朝上,沿血管由近心端向遠心端進針,(即向指尖方向進針)。穿剌時需進入針梗長度的1/3或1/2,見回血后固定。
1.2進針方法。在進行手背靜脈輸液時,操作者確定穿刺方向,選好血管,左手固定輸液手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針柄前后緣快速刺入皮下。為減輕靜脈穿刺時疼痛,陳翠華[1]的研究顯示與皮膚成60°角時進針速度快、痛苦小。若靜脈較細,進針速度不宜過快,以免穿透靜脈。
1.3固定方法。采用二條膠帶固定法。此方向適用成人手背輸液。第一條膠帶蓋住針柄起固定作用,第二條膠帶(帶止血棉)遮蓋針眼及頭皮針塑料管(將頭皮針塑料管向上彎曲)。若是行指背靜脈逆行穿剌,第二條膠帶則連同相鄰側的手指一同環繞固定,勿360°環繞,以免阻礙指端循環致壞死。
二、結果
采用手背遠端逆行靜脈穿剌,穿剌成功率高,輸液過程中輸液通暢,無靜脈炎、針頭脫出、局部腫脹、滲出、疼痛等異常情況發生。穿剌成功后輸液成功率較高,尤其適用于肥胖、老年、慢性病人輸液,效果滿意。
三、討論
3.1手背靜脈解剖學特點。手背靜脈由指背向兩側上升的指背靜脈彼此吻合形成,并在手背中部相互連接組成手背靜脈網。有深淺兩套靜脈系統,二者借交通支相互連接[2]。由于手背靜脈由指背靜脈的三級靜脈弓向上延伸而來,其外徑大于1.5mm,普通輸液針頭外徑為0.6~0.7mm,逆行穿剌時,不會造成輸液不暢[3];再之正常人中心靜脈壓8~12cmH2O,輸液壓差為80cmH2O[4]。借助壓力差,逆行穿剌液體可順利回流。
3.2肥胖病人血管特點。肥胖者手部皮下脂肪較厚,使血管深在,皮膚松馳,掌背靜脈等顯露有時不明顯,可用食指觸摸,多數會感知血管走行方向及深淺情況。
3.3老年病人血管特點。老年人機體衰老,多有不同程度的脈管硬化,血管壁中層變質和鈣化,導致管壁增厚、變硬、脆性增加、皮膚松馳、血管易滑動不易固定、回血緩慢等特點。靜脈的反復穿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加之藥物的剌激,不但延長了受損靜脈的修復周期,也易形成靜脈炎、血栓、靜脈竇等。造成有效穿剌部位減少。公務員之家:
手背末梢淺靜脈部位和靠近掌指關節處,穿剌時由于進針部位短,靜脈血管表淺、細小、彎曲,且進針后不易固定,常出現易滲現象而致穿剌失敗。按傳統輸液,讓病人松拳,手指活動,血管也隨之活動,若不小心針尖可剌破血管壁;進針時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針柄上下面,見回血后再換成持針柄前后緣繼續進針,使操作過程延長,增加病人的痛感;原先的固定方法雖牢固,但撥針時膠布難揭開,給操作帶來不便。而采用改進后的逆行穿剌、進針及固定,消除了上述不良后果。使得在原有的穿剌基礎上可選擇的范圍增大。當針頭沿血流方向作逆行穿剌后回血速度快,進針部位長且易固定不易滲漏,且流速不受影響,保證了輸液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方便了護理人員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病人痛苦。經實踐證明,此方法切實可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翠華.靜脈穿刺進針角度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6):356.
[2]聶褚發,嚴振國.臨床應用表面解剖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15.
[3]朱志宏,楊麗.指背靜脈的解剖及其臨床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45.
[4]葉任高.內科學第五版[M].廣州: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
- 上一篇:廣電局老黨員開展創先爭優發言稿
- 下一篇:農村小學支教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