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09 08:46:31
導語: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其標準初步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需求穩步增長,有效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水平。但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比較落后、其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應通過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投入、加快建設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網絡體系、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新技術研發應用等措施,進一步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冷鏈物流信息化;冷鏈物流
新技術與工業品不同,農產品大多具有易腐敗、易變質特征,對物流運輸有著極高的要求。我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各省份都擁有本地特色農產品,必然面臨全國范圍內的長距離運輸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升,加快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正成為各大電商和物流企業關注的重點。相比于傳統農產品常溫物流,冷鏈物流可以實現恒定溫度下的長距離運輸,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確保相關企業經濟效益。因此,研究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一)初步構建了冷鏈標準。近些年來,國家發改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逐步建立了水類、肉類、乳類食品及冷庫和冷鏈車輛相關標準,我國冷鏈物流基本制度框架已經形成。[1]2014年5月14日,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力推動了冷鏈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國務院相關部門出臺的關于電商食品配送、農產品配送等政策,促進了各地政府冷鏈規劃的出臺,加速推動了我國冷鏈物流發展。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冷鏈標準的建立及相關冷鏈行業發展規劃的出臺,夯實了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二)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冷庫與冷鏈運輸車輛兩個方面。在冷庫建設方面,目前國內冷庫行業發展進入了比較穩定的時期,截至2017年,我國冷庫總容量達到3609萬噸,同比增長18.9%。其中華東地區冷庫容量為1660萬噸,華南地區、華中地區冷庫容量均為469萬噸,華北地區冷庫容量為505萬噸,東北地區冷庫量為180萬噸,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冷庫容量分別為108萬噸和216萬噸。分省份來看,排名第一的是山東省,冷庫容量超過500萬噸,占到全國的1/10以上。全國在建容量為706萬噸,青海、貴州、寧夏等以前在全國冷庫建設中基本沒有位置的省份也加大了冷庫建設投入力度。在冷鏈運輸方面,全國保溫車輛和冷藏車輛保有量為9.84萬輛,公路運輸量為374.6億噸,車輛主要集中在山東省、廣東省、江蘇省及上海市和北京市。鐵路冷藏車數量增長較快,其中2016年、2017年共增加7800輛,目前總數為9800輛,鐵路運輸逐漸承擔了更多的冷鏈物流量。[2]但相對于公路冷鏈運輸,鐵路冷鏈運輸在行業中的占比還比較低,這與我國鐵路運輸力量不足的客觀實際相符。(三)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穩步增長。我國是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大國,從廣泛意義上來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都有著冷鏈物流的需求。以2017年為例,我國農產品產量中,豬肉產量為5286萬噸,牛肉產量為732萬噸,羊肉產量為465萬噸,禽肉產量為1897萬噸,禽蛋產量為3143萬噸,水產品、牛奶和蔬菜產量分別為7032萬噸、3545萬噸和85637萬噸。從流通率和運輸率來分析,蔬菜分別為22%和45%,肉類分別為34%和57%,水產品分別為41%和69%。從長遠發展來看,意味著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此外,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生鮮電商的崛起,極大程度推動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迅猛發展。2017年,以中糧我買、一號店、天天果園等為先導的生鮮電商,其平臺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元,基本上都是依靠冷鏈物流來完成物流配送。[3]
二、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主要是指運輸設備與儲藏設備。經過近些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建設水平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不平衡。在東部發達地區的個別省份,冷庫已接近飽和,但在中西部地區,冷庫數量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二是冷鏈運輸設備數量不足。我國農產品能夠實現全程冷鏈運輸的比重不足40%,發達國家這一比重為70%~90%。我國大部分冷鏈運輸依靠車輛運輸,其中使用封裝廂式的車輛不到1/3,且只有不到5%的車輛具有完善的保溫體系與制冷體系。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型冷藏車輛相比,我國的冷藏冷凍車輛體積偏小,大多屬于初級改造車輛。此外,美國等發達國家農產品冷藏冷凍運輸車輛大多實現了標準化,并出現了集裝箱式農產品冷藏冷凍運輸,無論是冷鏈運輸的便捷度還是運輸質量,都有著更高的保障。三是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在這方面,冷庫建設問題最為突出,大多數冷庫是以土木工程標準進行建設的,不僅缺乏合理的建筑結構,而且與現代冷鏈物流運營模式不相匹配。(二)冷鏈物流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在市場導向理念指導下,政府資金基本上已全部退出冷鏈物流建設,較大程度導致了冷鏈物流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以一座萬噸冷庫建設為例,其建設費用為4000萬元左右,運營費用為770萬元/年左右,且從近年來的變化情況看,冷庫建設費用還在逐年上漲,但冷庫租賃費用多年未發生變化,一些冷庫建設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特別是冷庫建設需要一次性投入巨大資金,往往讓相關建設企業力不從心。事實上,國外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都從政府層面對冷鏈物流資金投入作出了相關規定,如美國每年的農業資金分配中用于農產品保鮮的占比達到70%。基于冷鏈物流建設資金投入巨大,一座冷庫建設動輒需要幾千萬元,一輛冷藏冷凍車輛也比普通貨車貴很多,導致傳統農產品物流企業在冷鏈建設資金投入方面非常謹慎。[4](三)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雖然我國農產品冷鏈運輸發展較快,但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依然表現出散、亂、小特征。“散”是指因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東中西部各省份基于各自經濟實力和發展重點,對冷鏈物流建設的態度不一,區域間的冷鏈物流建設缺乏協調性,甚至是各不相干。“亂”是指因當前進入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企業有大有小,大企業冷鏈物流建設標準較高,設備現代化程度也較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設備逐漸老化,使用的技術日益落后。而大多數中小型物流企業無論是冷庫還是冷凍冷藏車輛,基本上以私自改造為主,很難達到當前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標準。[5]由于缺乏行業整體規劃,各省份冷鏈物流建設缺乏協調性,導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亂”的特點比較突出。“小”是指因為以農戶為主的小型農產品運輸企業依然占據主體,企業主普遍缺乏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意識,導致企業發展規模偏小。農產品物流的“散、亂、小”特征,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尚未形成體系。(四)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出現原本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證農產品品質和新鮮度,這需要農產品物流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以更好地完成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流通。對時效性要求極高的生鮮農產品而言,無論是市場信息還是運輸信息都必須高度準確、及時。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缺乏一個完整的、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管理平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與普通農產品冷鏈物流差別不大。具體而言,一方面,農產品流通信息與消費者需求信息反饋不對等,市場上依然存在突出的農產品滯銷與消費者買不到合意農產品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產量豐富的地區,一到農產品豐收季節就會出現滯銷的現象,而在消費端相關農產品保持著較高售價。另一方面,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信息管理開放度不夠。大多數企業的資源整合意識不強,不僅表現為對自身擁有的資源整合度與利用率不高,更表現為對區域內其他企業冷鏈資源的整合度與利用率較低,造成整個行業冷藏冷凍車輛空載率過高。[6]
三、發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建設投入。基礎設施是整個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轉的基礎,應持續加大其建設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均衡情況的調整力度。中央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對全國冷鏈物流規劃的引導,推動各個區域冷庫資源的進一步合理化。二是提升冷庫和冷藏冷凍車輛的標準化水平。參照國際標準修訂國內相關行業標準,提升其建設水平,轉變以土木建筑為主的建設思路,轉而實施以冷庫為核心的建設思路。同時,將其作為扶貧攻堅項目,加大對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冷庫、冷藏冷凍車輛投入的財政扶貧、稅收優惠力度,幫助其快速發展。[7]三是提升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冷庫資源建設投入大、運營成本高,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采取公共冷庫租賃等措施,推動其市場化運營。如鼓勵冷庫與有實際需求的農業合作社、大型連鎖超市形成合作關系,既提高冷庫的運營效率,又降低社會使用冷庫的成本。四是加強創新,形成冷藏冷凍車輛運輸多式聯運體系。在規范公路運輸冷藏冷凍車輛標準、提高全社會冷藏冷凍運輸車輛保有量的同時,轉變思路,進一步拓展其他形式的冷鏈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具有運輸能力強、安全系數高、運輸成本低等優勢,可以依托全國鐵路基礎發展鐵路冷鏈運輸網絡,有效解決農產品遠距離運輸難題。再比如研發公路運輸冷凍冷藏集裝箱,以更好完成裝載、轉運等環節,減少農產品運輸損耗,同時為運輸的全過程監控提供便利。通過創新,加快形成涵蓋公路、鐵路等在內的冷鏈多式聯運體系。(二)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投入。信息化是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效率、實現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證,應加大冷鏈物流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投入。一方面,鼓勵現有冷鏈企業加快信息化改造。對于眾多農產品物流企業而言,順豐物流是一個學習的榜樣,正是因為高度重視企業信息化建設,打造了一支擁有三千人的技術團隊,順豐才能牢牢占據全國行業領頭羊的地位。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應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冷鏈的智能化、自動化,以更好地利用冷鏈資源,實行低成本高效率運轉。另一方面,引導冷鏈物流企業與信息化服務商開展合作。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未來的冷鏈物流企業會更加傾向于網絡技術企業,即借助信息化力量,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冷鏈資源圍繞客戶需求發揮作用。[8]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有必要加強與IT企業尤其是具有強大網絡信息管理資源企業的合作,設計更多的服務方案。如一批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經過初步清洗、加工,完成冷凍或冷藏包裝后進入冷鏈流通,中途可能還需要進行換車、換包裝等,最終送到超市和消費者手中,整個物流過程都需要有嚴密的監控,以保證其經歷的溫度、濕度等始終在預定范圍之內。同時,冷庫、冷藏冷凍車輛要盡可能不出現空載,這些都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調配。(三)加快建設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網絡體系。與傳統的物流體系不同,冷鏈物流網絡體系更加復雜,包括了冷庫體系、區域及城區網、家庭到戶網以及數據網與支線體系。只有建設好這四級網絡并確保其高效運轉,才能使農產品保質保量、快速地從田間地頭運輸到消費者餐桌上。因此,必須建設更加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網絡體系。一方面,打通農村冷鏈物流網絡末梢。農產品物流的起點就是農村,但從當前情況來看,城市的冷鏈物流得到了較大發展,但農村這個源頭則落后很多。應結合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產量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冷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建設區域冷鏈配送中心,形成對區域農產品的收集,加快其進入冷鏈物流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傳統農產品冷鏈物流與電商冷鏈物流的對接,形成無縫銜接的冷鏈網絡。無論是一號店還是順豐生鮮,都逐步向農村和社區拓展,但這些企業的冷鏈網絡具有明顯的封閉性,相互之間的銜接以及與傳統冷鏈企業的銜接較少,應加快改變這一狀況,借助信息化力量,形成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體系。(四)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新技術的研發應用。近年來農產品冷鏈物流呈現出多元化、全球化與定制化發展特征,未來還將進一步向著網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且冷鏈技術發展較快。一方面,要加大對國際先進冷鏈物流技術的引進。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還比較落后,不利于整合冷鏈資源,形成高效的冷鏈體系。應在及時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引進、轉化、吸收。如HACCP認證、WMS、GMP和虛擬倉儲技術等,在發達國家的運作已經比較成熟,應加大引進與推廣力度,提升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水平。同時,對當前發展較快的物聯網技術,可以根據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性引入和運用。如物聯網中比較常用的傳感技術,對監控運輸途中農產品溫度、濕度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加大其在農產品冷鏈物流中的推廣運用。另一方面,要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模式的創新。如加大信息化平臺研發,實現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的冷鏈物流多式聯運體系。加強生鮮農產品初級加工、標準化包裝、標準化運輸等冷鏈技術,更好地適應網絡化與標準化發展趨勢。尤其是針對我國以農戶為主的農產品分散種植現狀,通過源頭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可以大大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楊.電子商務背景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5):23-24.
[2]夏文匯,張霞,夏乾尹,傅洪梅.基于創新性供應鏈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協同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5):85-92.
[3]劉炳城.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化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18(4):13-15.
[4]詹長書,李正嬌.城市冷鏈物流配送車輛路徑問題研究[J].物流技術,2018(4):41-44.
[5]葉冰心,李倩然,張曉瑩,張家婷.淺析互聯網+背景下冷鏈物流成本管理優化[J].現代商業,2018(11):91-92.
[6]張秋霞,張鐸.冷鏈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總體設計思路[J].中國自動識別技術,2018(2):55-61.
[7]檀霖可.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8(S1):62-64.
[8]王斌凱.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及發展現狀分析[J].農家參謀,2018(7):18.
作者:劉雨平 單位:鄭州財經學院
- 上一篇:家庭病床輸液安全風險防范系統分析
- 下一篇:住宅集中熱水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