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方向看石油公司的成本管控
時間:2022-04-20 11:28:00
導語:從戰略方向看石油公司的成本管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論述了新世紀石油工業面臨的巨大挑戰,提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是中國石油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并從過分注重石油產量和成本核算方式兩方面探討了國內石油企業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降低成本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石油企業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1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中國石油企業實現新世紀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石油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運行效率低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而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全世界范圍內科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石油生產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在充分認識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的前提下,制定長遠的戰略發展規劃,是中國石油產業在新世紀開始最迫切的任務。中國石油企業面臨的挑戰來自多個方面,一方面國際競爭環境日益嚴峻,而同時企業自身缺乏足夠的應對這種競爭的實力。在中國石油產業傳統的政府規制體制下,石油產業的主要業務由中央政府壟斷經營,也就造成石油生產企業長期以來是事實上的自然壟斷行業。但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石油工業必將受到強烈的沖擊。這種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貿壁壘將被拆除,中國的原油開采將隨國際油價波動。國內外市場接軌后,通過石油進出口,中國國內的油價與國際市場油價會相互影響,通過市場的機制和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價格接軌。由于國際石油市場容量和交易規模極大,這種相互影響將主要表現為國內油價追隨國際市場油價變動,并受國際市場制約。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狀況,將因國際石油貿易量和交易價格的波動處于不穩定狀態,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增大。而且國內的原油價格和國際市場接軌后,由于國內石油生產企業沒有直接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而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價格,因此,國際油價波動將能夠直接影響上游企業的收益;
其次,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一些實力強勁的跨國石油企業已經開始進軍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直接與國內石油生產企業展開上游競爭。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殼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等一些外國公司進一步深入參與了我國陸地、海上油氣項目的勘探開發。這對于長期以來在國內石油勘探開發領域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一些石油生產企業來講,無疑是非常大的沖擊;
第三,國內石油缺口逐漸變大,出于國家戰略考慮,對石油生產企業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石油需求量也是節節攀升,并且國內石油生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2000年我國的原油進口曾達到7027萬t,創下最高紀錄,此后2001年、2002年原油進口數量都有所下降。按照2003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4380萬t計算,2003年全年的原油進口量估計會突破8000萬t。正是由于原油缺口逐漸變大,國內石油企業必然將承受在降低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原油產出的巨大壓力。因此,石油生產企業也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國家戰略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繼將“低成本”和“走出去”戰略作為新世紀的重點發展戰略,試圖進入開發成本相對較低的國際石油開發市場。同時對投資者承諾,將大幅削減操作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從本質來看所有這些戰略都是圍繞一點進行,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最終增強企業應對日益增強的國際競爭的能力。因此,降低油氣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已經成為新世紀石油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關系到中國石油企業的長遠生存和發展。
2對產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的不合理是石油企業成本過高的重要因素
最近10年的相關數據顯示,國外石油公司的生產操作成本發展趨勢是穩中有降,保持在2~4美元/桶之間,低于國內石油生產企業5美元左右的水平。從綜合生產成本來看,國外石油公司基本穩定在10~12美元/桶左右,而2003年中石化石油企業年均17.8美元/桶,折合人民幣約950元/t,并且在中原等部分開發較早的老油田區塊,綜合生產成本還在逐年上升。國內石油企業生產成本遠高于國外企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兩點在于:對石油產量的片面追求和成本考核體制的不合理。
2.1過分注重產量而不是經濟效益使企業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由于石油的重要意義,多年來在石油企業內部始終都是“成本服從于產量”,不論是在前期勘探還是后期開發環節,都將產量的保持和提升作為資源投入的最重要的核定標準。尤其中石化和中石油上市后,各大油田更是感覺到了保持和提升產量的巨大壓力。而且在對于企業管理人員和一般基層生產者的績效考核中,產量始終都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但是對于一個應當以盈利為目的的現代企業來講,過分注重產量給企業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極其深遠。一些油田和區塊經過了幾十年的勘探開發,本身已經進入了正常的產量遞減期,勘探和開發的難度將逐漸加大。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慮,國外公司對高操作成本的油田和油井一般進行廢棄處理,而國內企業注重產量,為了穩產和高產往往會加大成本投入而忽視由此產生的對于企業經濟效益的重大影響,大量采用增產措施。這些措施所發生的費用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維修費用,其強度要遠遠超出一般的維修費用。在油田(區塊)開采的中后期,措施費用要占到操作成本的30%~40%。
由于目前開采技術的限制,對于很多老區塊的高投入往往很難收到高產出。過分注重產量而不顧開發的經濟效益,最終造成了對資源投入缺乏合理科學的評估,無法規避和降低投資風險。再加上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石油企業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管理機制,使得石油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缺少和國外大型石油公司競爭的實力。
2.2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國內石油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無法做到對投資效果的科學評估,不利于企業的成本控制
美國石油公司的油氣成本核算方法———成果法堪稱世界上最為成熟、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油氣成本核算體系和技術方法。根據美國SEC頒布的《SX4—10條例》的規定,油氣生產活動分為四個階段,相應的油氣成本也分為礦區取得成本、勘探成本、開發成本和生產成本四個組成部分。各部分的基本定義和主要構成如下所述:①礦區取得成本。是指購買、租賃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礦區(即礦產權)時發生的成本。包括租賃定金、購買或租賃礦區選擇權的成本土地租金、經紀人手續費、登記費用和法律費用以及為獲得礦產權發生的其他成本。②勘探成本。是指發生在可以保證勘查的確定區域和被認為具有油氣儲量前景的正在勘查的特定區域的成本。勘探成本可以發生在取得礦產權之前或以后。其主要類型有地質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本、未開發礦區的持產和保留成本、干井貢獻和井底貢獻、鉆井和準備鉆探井的成本以及勘探型參數井的鉆探費用。③開發成本。是指為了獲得接近探明儲量的機會和為建設用于開采、處理、集輸和存儲石油和天然氣的設施而發生的成本。特別是為建立提高采收率系統的成本也包括在開發成本中。④生產成本。是指運行和維持井與有關設備和設施而發生的成本,換言之,是指為把石油和天然氣提升到地面并對其進行處理、集輸和儲存的成本。其內容主要有運行井和有關設備與設施的人工成本、修理和維持費用、材料及供應品和消耗的燃料及動力、探明礦區及其之上的井及有關設備與設施的財產稅和保險稅、生產稅。
成果法與我們石油企業核算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國外勘探開發的資本化支出(不含輔助設備支出)是按生產的油氣產量逐年折耗、攤銷,投資回收與產量掛鉤。在這種核算方式下,投資的效果直接反映在石油產量上,可以科學合理地對投資效果進行量化和考核,從而決定投資的合理性,能夠更為有效地決定資源分配比例和流向。是把資本化的采油氣井、注水井及地面設施等固定資產,按規定的年限計提折舊,沒有與產量掛鉤,使油氣產出與成本不相匹配,造成油田高產時效益虛增,低產時成本壓力加大。考核方式的不科學使得在確定投資效果時,無法真實反映單位產量的成本消耗以及不同區塊之間、不同油井之間的成本分攤情況,而只能反映一段時間和范圍內成本消耗和產量情況。這就造成在進行投資的可行性分析以及項目后評估時,很難得到準確的信息,對于科學合理地進行投資決策是非常不利的。
3對石油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幾點思考
3.1對勘探開發資本化成本應按“產量法”攤銷
目前,很多油田以及區塊已經進入開發后期,含水量大,開發困難。但是在原有的成本核算體制下,很難真正反映出這部分區塊的勘探開發成本消耗,從而給企業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油氣成本核算方式與國際通用方式的接軌,有利于客觀考核油氣生產活動的經營狀況,保障降低成本措施更有針對性地實施。同時對于石油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投資評估和決策體系,增大勘探開發的合理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2應逐步由注重產量向注重經濟效益轉變
原有的過分注重產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經濟時代對企業提出的嚴格要求,這就要求企業在制定決策時將重點放在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由于大量油區的老化和減產,如果產量大幅下滑就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石油企業拓展勘探開發領域,在更大的范圍尋找優質儲量。獲得高品位的經濟可采儲量,既是增強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更是從源頭降低油氣成本的重要途徑。因此,從企業長遠效益出發,必須拓展勘探開發領域,力求在新的勘探領域尋找到優質儲量。
在拓展可開采區域的同時,還必須注重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含量,降低成本消耗。利用Solow模型對大慶、勝利等石油管理局的歷年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國內石油生產企業的技術進步貢獻率最好也就是48%左右,而國外大公司一般可以達到80%以上。石化集團公司創造1元利潤需投入的管理費和銷售費為國外公司的8~9倍。中國石化擁有員工比世界前四大公司員工總數還要多,人均創利僅為殼牌公司的1%。因此,提高經濟效益必須要求不斷提升技術創效能力,同時不斷降低人工成本,精簡機構和管理層次,提高組織效率,最終培育石油企業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蕭琛.全球網絡經濟[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朱國宏,劉子馨.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3V.K,納雷安安.技術戰略與創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 上一篇:財政政策淡出的途徑與方式詮釋
- 下一篇:小議MIS 開發模式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