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奧”電影文化視點變遷研究

時間:2022-01-10 10:12:40

導語:“沖奧”電影文化視點變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沖奧”電影文化視點變遷研究

摘要:通過對2002—2017中國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的電影進行梳理,并從文化視點角度分析中國“沖奧”電影,將2002—2017年分為四個時期,即武俠電影時期、歷史題材電影時期、社會問題探索時期、技術探索時期。通過對不同時期的電影文化視點的分析,梳理出對“沖奧”電影文化特質的變遷影響最大的是政策原因。并認為革新電影管理制度,尤其是電影審查制度是國產電影取得更大進步的動力,同時應當注意“沖奧”電影中文化折扣的問題,以及新時期電影創作本土文化迷失的問題。

關鍵詞:“沖奧”電影;文化視點;奧斯卡

自從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以來,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時間,經過無數電影先輩不斷地努力與突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截至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年產量已達到每年800部電影,全年票房突破500億人民幣,銀幕總量和電影觀眾人次已超過北美市場。但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和傳播影響力卻遠不如歐美、日、韓等國家,甚至于國際市場的收入僅在幾億美元的層次上。不僅如此,中國電影在國外大獎所取得的成績與電影強國仍有一段距離。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單元上,中國電影自2002年獲得提名后,已14年未取得成績。回顧這15年選送奧斯卡參與最佳外語片評選的電影,對其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文化視點的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在中國“沖奧”電影文化視點變遷過程中,尋找有利于電影發展的積極因素,使中國電影發展更加健壯,對于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一、中國“沖奧”電影及其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對于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研究中,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的邵培仁作了相關研究,出版了《華萊塢電影理論:多學科的立體研究視維》一書。該書以電影產業為研究背景,分析了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華萊塢電影的生產特點、過程、機制和營銷策略,并對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和方向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1]。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的論文也對此作了研究。向欣在《從電影的分層解讀模式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一文中,從文化的“冰山”模式出發,談電影的民族性策略、主題性策略、受眾培養策略[2];李小麗的《華語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一文,則從文化產業角度出發,提出電影的普世主題策略、混合策略、聯合制片策略[3];邵培仁、潘祥輝在《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一文中,從傳播學理論角度出發,提出電影的雙重編碼策略、把關人和函化分析(即主體和受眾策略)、雙贏策略[4]。對好萊塢電影文本特征的研究中,陳琦、嚴峰在《解讀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傳播》一文中認為好萊塢電影的敘事風格、特技、明星制度、商業化運作是其他國家學習電影發展的典范;同時也是美國文化傳播的有效手段,并且認為好萊塢電影對觀眾的影響是“真實的、深沉的、持久的,甚至是溫馨的”,好萊塢電影影響著受眾的尺度和追求[5]。張江彩的《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性質及媒介特征分析》則認為好萊塢在中國一方面推介其新自由主義傳播思想,同時利用文化帝國主義邏輯加強媒介控制力度,中國電影只有在充分認識國際文化傳播的現狀基礎上,堅持“例外的新自由主義”及“新自由主義例外”的原則,超越支配/抵制二元模式,使中國電影傳播逐漸融入世界電影傳播體系,才能取得國際國內市場與文化的雙贏[6]。上述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方向論述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發展歷程,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使得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能夠開拓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但以上文獻也存在研究案例較為單一,或只從宏觀視角上觀察,沒有對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細節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因此以文化視點作為切入點來研究中國沖奧電影的變遷,探尋中國電影如何走向國際有著十分的必要。在2002年至2017年中,中國共選送16部電影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如表1所示。表1所列的電影中,僅2002年憑借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再此之后的15部電影一直未獲提名。從影片的題材及敘事上進行分析,2002—2017年的16部電影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即2002—2006年的武俠電影時期;2007—2011年的歷史題材電影時期;2012—2015年的社會問題探索時期以及2015之后的技術探索時期。

二、武俠時期“沖奧”電影文化視點的投射方向

2002年至2006年是武俠電影時期,縱觀這一時期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參與評選的作品,其題材均為武俠類型的影片。五部電影均將故事背景架設在古代時期,如《英雄》的背景設定為秦朝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時期;《十面埋伏》的背景設定為唐宣宗在位時期等。選擇古代背景為影片架設出一個中國傳統英雄主義的故事,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方式。武俠時期“沖奧”電影的獨特文化內涵體現在其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營造的影片畫面美感上。畫面是影片所要表達的重點之一,將強烈的色彩對比融入到敘事中,通過色彩的暗示營造出或肅穆或哀傷的敘事氛圍,同時也通過色彩塑造人物性格。如電影《英雄》,李連杰所飾演的角色身懷復仇決心,沉穩內斂,整部影片均是一身黑色裝束,同時梁朝偉與張曼玉的角色均是全身紅色裝束,在塑造這對情義俠侶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了優秀的視覺感受。武俠時期的“沖奧”電影根據影片主題、風格以及人物性格的需要,運用不同的色彩與色彩對比來參與到敘事中,為故事情節營造特定的環境氣氛,使得影片主題更加突出,同時也向國外受眾展現出獨具東方魅力的審美藝術。部分“沖奧”影片的創作者已經意識到中國民族所擁有的東方音樂源泉,并能很好地融入故事情節當中,創造出一批經典的音樂,如張藝謀在電影《十面埋伏》中所使用的配樂《北方有佳人》,改編自漢代李延年所作的《李延年歌》。音樂的合理運用是表達電影主題的關鍵和電影藝術的體現,在突出電影主題的同時可以運用音樂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而具有代入感,從而達到一種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武俠時期的“沖奧”電影主要聚焦點在于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如古代服飾、禮儀、習俗以及深度解析俠義精神,來構建頗具東方審美的中華民族的電影形象。通過這些符號向海外構建出一個剛柔并濟、胸懷天下的中國人的形象。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主要特征在于通過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重點強調電影畫面的美感,并通過這樣的視覺美感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向國外受眾展現出獨具東方魅力的審美藝術。

三、歷史題材時期“沖奧”電影的彷徨

2007年至2011年是歷史題材時期,除2008年完成申奧宣傳任務的《筑夢2008》之外,其他“沖奧”電影基本都以描述歷史題材的故事為主題。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我國電影全面進入數字化的時期。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段時間的挖掘之后,廣大的創作者們將目光聚焦在中國歷史題材的主題上,力圖將中國立體的歷史形象通過電影傳播到海外去。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的聚焦點在于民國時期到1949年前后的歷史,通過對歷史人物或是歷史事件的描寫,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中國人的形象。然而涉及歷史話題的描述由于受到電影審查規定的限制,使得電影創作者很難有更大發揮。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國家形象的同時,相較于武俠題材時期,電影的品質并沒有更大的提升,電影文化視點沒有新的轉向或更深入的挖掘。描述歷史事件的《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都將電影聚焦在歷史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展現中華民族的韌性及品質。這兩部“沖奧”電影在文化視點的深度挖掘上甚至落后于武俠題材時期的《英雄》與《十面埋伏》。就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來看,取得的成績則令人有些失望。事實上,在《英雄》《十面埋伏》之后,華語電影在北美主流市場基本沒有佳績。歷史題材時期“沖奧”電影的共同特點在于,都聚焦在對于歷史事件的描述與回顧,沒有非常突出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符號,也沒有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故事中講述或作為主題闡述,使得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開始浮于敘述故事表面,并沒有成功地將具有中國獨特審美的電影藝術傳播到海外。

四、社會問題探索時期“沖奧”電影的轉向與發展

2012—2015年是社會問題探索時期,隨著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國產電影迎來了發展的新轉向。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文化視點不再拘泥于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東方藝術審美或是力圖通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再現來展示中華民族的形象,而是將大量小人物、小事件融入到時代的浪潮當中進行深入討論,呈現出耀眼絢麗的色彩。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相較于前兩個時期,在電影主題上有了較大的創新。不再執著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而轉向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探討。對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得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得以展現獨特的文化審美情趣。2012年的《搜索》將聚焦點放在緊扣時代脈搏的“互聯網暴力”話題上。2013年的《一九四二》在回歸歷史的同時,著力描寫了災難面前人性的脆弱,使得影片層次更為豐富。2014年的《夜鶯》主題圍繞中國式親情,同時對現代社會浪潮下鋼筋水泥里親情的回歸也有更深入探討。2015年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將一個小人物的生死情愛描寫得絲絲入扣,在其披著的喜劇外表下則是關于生命本質以及生活真諦的探討。上述這些作品是中國電影史上難得的佳作,它們藝術個性鮮明,在社會上都起到了很大的反響。在藝術質量、藝術風格和藝術品位上,將國產電影的創作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雖然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在審美和藝術上都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在電影審查制度的天花板下,這些作品在人性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深度挖掘上還不及海外很多國家的作品。同時,國產電影走向海外的道路上也碰到了新的阻礙。2012年在北美地區放映的中國電影僅有8部票房超過了10萬美元,當年刷新國產票房紀錄的《泰囧》在北美地區票房卻都沒超過10萬美元。此間的最大的問題來源于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中西方的喜劇審美存在很大的差距,文化折扣使得西方觀眾難以欣賞中國式喜劇。除此之外,中國電影雖然跨出了對當下社會問題進行探討的一步,但由于起步較晚,且受制于電影審查制度,使得電影故事本身有些粗糙,即便是在借用了外國團隊和先進的特效技術,中國電影在這類題材上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五、新時期“沖奧”電影的探索

2016年至今是“沖奧”電影新的探索時期。自2003年以來,中國電影業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從國際角度上看,這實際上是對之前陷入低谷的中國電影業的“補課”。目前看來,我國電影市場還遠未得到充分發展,技術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學習。2016年的《大唐玄奘》在攝影技術上已經超越了前時期的眾多電影,這也是一次國產電影對攝影技術更深層的探索;但在故事構架、電影敘事、演員發揮方面卻仍然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初。2017年的《戰狼2》在題材上回歸了1949年以來的主旋律影片的敘事風格,該片的攝制團隊以及邀請了美國影星弗蘭克•格里羅都為這部影片注入了一些好萊塢風格。因此該片也在為國產電影沖入好萊塢探尋新的出路。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沖奧”電影在大量吸取西方電影制作經驗的同時也在探索西方經驗本土化的道路,如借用好萊塢制作團隊,或聘請好萊塢明星;也有在保持中國故事內核的情況下,電影敘述風格好萊塢化。但運用好萊塢團隊或是對好萊塢電影進行模仿的同時,也暴露了“沖奧”電影新的問題,即對好萊塢電影模仿引發了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迷失,使文化折扣的確是電影走向全球市場的一個重要難題。文化折扣主要是指“進口影片中所描述的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歷史和物理環境等無法被進口市場受眾認同;另外,由于配音、字幕,甚至是地方口音差異等語言交流理解問題也會對審美及欣賞產生極大干擾,從而產生文化折扣”[7]。

六、結語

十五年的“沖奧”之路,同時也是國產電影走向國際十五年的發展史。回顧這十五年,國產電影取得過一些優異的成績,更多的是在走出國門之后留下了巨大的遺憾。首先是國家政策的變動時刻牽動著國產電影的命運,從開放民營影視公司,迎來了國產電影的春天,到引進海外大片以及國內電影市場完全與國際接軌,國產電影在“沖奧”的過程中依托政策的指引,不斷探索。“沖奧”電影在海外成績低迷的同時也暴露了我國電影管理制度的問題,電影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改革,嘗試將審查權力放開,或是轉移到民間組織手上,這不僅是制度與國際接軌更是中國電影不斷發展的時代需求。其次,“沖奧”電影應當更為重視文化折扣的問題。出口影片所描述的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歷史和物理環境等如何能被進口市場受眾所認同,在敘述好中國故事,展現東方文化符號的同時,如何讓西方觀眾感受到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藝術魅力,這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問自己的一個重要問題。最后,在借用強大的西方團隊,運用西方技術,或是引進好萊塢演員的同時,要警惕迷失本土文化。中國電影的缺失不只是在于技術層面,更需要強大的本土化的故事來支撐,不能單純地為了擴大海外的影響力從而崇拜西方文化。只有將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故事講好,才能贏得海外觀眾的喝彩。

[參考文獻]

[1]邵培仁.華萊塢電影理論:多學科的立體研究視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項欣.從電影的分層解讀模式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電影文學,2008(8):23-24.

[3]李小麗.華語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10(3):40-42.

[4]邵培仁,潘祥輝.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65-73.

[5]陳琦,嚴峰.解讀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傳播[J].新聞界,2010(3):21-22.

[6張江彩.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性質及媒介特征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2(8):94-97.

[7](英)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經濟學導論[M].劉豐海,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作者:韋一揚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