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筆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運用論文

時間:2022-03-05 03:27:00

導語:史家筆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史家筆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運用論文

一、《焦點訪談》中“史論”筆法的運用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從歷史編撰角度來看,《左傳》在敘述歷史活動時有概述,有直述,對于主要的歷史事件必敘述其前因后果,給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記述事件的同時,書中又重視記述人物的言行,反映出社會的各種情狀。更為重要的是,《左傳》創造了“君子曰”等多種史評形式。在《左傳》中,冠有“君子曰”、“君子以為”、“君子謂”等語者,約80條。此外還有直接發表議論,直接引用他人言論及論證、預言等形式?!蹲髠鳌吠ㄟ^以上形式,表述了對歷史的看法,從而開創了中國“史論”之先河。

漢代司馬遷作《史記》時繼承了《左傳》作者直接評史的方法,在正文的篇前有序,篇后有“贊”,或加之以“太史公曰”,這些都是作者緊扣史實發表議論的著名文字。有些篇章的序文,則有對某一歷史時期的特點或對某一社會問題加以經驗總結性質的論述,它比之《左傳》的史論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使《史記》既成一部“信史”,同時又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歷史巨著。

這種緊扣事實由作者直接發表評論,闡明觀點、意見及看法的“史論”筆法,在《焦點訪談》中有著普通的運用,從位置的安排上看,有篇前、篇中和篇后三種方式。

2001年6月3日播出的《信封里的真相》中,針對存在的“藥品回扣”現象,在講述發生在浙江省寧波市的“藥品回扣”事件時,節目就首先由主持人發表評論:“收受藥品回扣,不僅會導致整個社會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加重國家和患者的負擔,而且還會嚴重破壞醫德醫風。”

2002年1月17日播出的《兌付不了的假國債》,反映的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假國債事件。在敘述了佳木斯市郊區財政局出售假國債,造成住房公積金流失的事實后,篇中記者直接出面評論:“……而更為嚴重的是,出售假國債這種行為不同于一般的破壞金融秩序,它破壞的是在百姓中認可程度極高的國債的信譽。”

2002年3月22日播出的《法律不是兒戲》中,對于江西省彭澤縣公安局經偵大隊辦案人員亂執法的問題,在節目的最后緊扣事實直接用評論來闡發觀點:“打擊經濟犯罪,維護經濟秩序是公安局經偵大隊的重要工作,而嚴格執法,依法辦案,則不僅僅是執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代表和維護群眾利益的根本體現。所以,我們的執法人員只有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提高自己的執法辦案水平,才能維護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這些位于篇前、篇中和篇后的評論,借鑒了“史論”筆法,精練而準確,鮮明地表述了傳播者的意圖。

二、《焦點訪談》中“寓論斷于序事”筆法的運用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薄霸⒄摂嘤谛蚴隆?,這確實是太史公書的特點。司馬遷不用專門說一些議論的話,就可以在史實的敘述中把自己的論點表達出來,這是他表達歷史論點的特殊形式。這種筆法為他以后的歷代史家所尊崇。

在《焦點訪談》中,對于“寓論斷于序事”筆法的運用有以下幾種最基本的形式:

1.借用他人的話語

司馬遷結合具體的史事,吸收當時人的評論或反映,不用作者出頭露面,就給一個歷史人物作了論斷。更妙的是,他吸收的這些評論反映的都是記述歷史事實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們本身也反映了歷史事實。這樣寫來,落墨不多但又生動、深刻。作者并沒有勉強人家接受他的論點,但他的論點卻通過這樣的表達形式給人以有力的感染。

《焦點訪談》在2002年3月21日播出的《名鱉之爭》中,也采用了這種筆法?!睹M之爭》反映是杭州市養鱉協會亂評所謂名牌鱉的事件,對此問題,《焦點訪談》就借用了國家工商總局廣告監管司監督處處長的話來作出論斷,表達觀點:“……它不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形成,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p>

2001年11月30日播出的《當孩子落水的時候》中,也借用了村民的話來表明對漠視生命的在場干部的看法:“孩子淹死得冤枉!說老實話,是別人養的娃,心不疼!我說八個車十六人,下去兩個都撈上來了,甭說都下去。就是沒有人管!我車走我的,死了她活該!死了不是我的娃!我是這么看的。哎呀,我說都是咱們當領導的人,不是一般人?。 ?/p>

2.兩兩對照

司馬遷善于用兩兩對照的方法來突出歷史問題,以顯其意?!妒酚洝分杏胁簧倨率怯脙蓛上鄬Φ膶懛ǎ瑑善獙炊庵几鳌!俄椨鸨炯o》和《高祖本紀》、《張釋之馮唐列傳》和《萬石張叔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和《汲鄭列傳》,都是可以對照著看的名篇。

同樣,《焦點訪談》欄目作為一個整體,不同時間播出的節目也是有聯系的,也可以兩兩對照著看,從對照中感受觀點、意見、看法?!督裹c訪談》在2001年11月30日播出《當孩子落水的時候》,反映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的某些干部面對一個十三歲孩子落水而不施救的事情。播出后不到一個月,在同年的12月28日播出了另一個也是有關落水的事件——《鄉親落水之后》,講述的是2001年11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吳老家渡口發生一起沉船事故,共有四十多名乘客落水。事故發生后,當地許多村民不顧生命危險,主動救助落水群眾,被人們傳為佳話。兩兩對照,使受眾強烈地感受到了對冷漠無情的譴責,對高尚品德的贊頌。

3.細節的描寫

司馬遷非常注重對歷史人物細節的描寫,有時似是不經意的捎帶的敘述,但卻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品評和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司馬遷善于用細節的描寫從側面去反映一定時期的政治風氣、政治問題,同時也就在其中表達了作者的褒貶。

《焦點訪談》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筆法。上文所提到的《當孩子落水的時候》這一期節目中,就有許多的細節描寫。對于小王萍的落水,“當時是下午三點多,村里的人都去干活了,只有劉莊村六十四歲的徐老漢和一個婦女目睹了這一切?!倍敃r目睹孩子落水的寧夏吳忠市干部考察車隊,“一行共有三十五人”、“都是男的”、“年輕都年輕”、“同車的另兩個人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細節的描述說明了這些干部是有能力搶救小王萍的,但就是沒有一個人下水去施救。不用直接發評論,觀點就不言而喻了。在這期節目的最后,還描寫了這樣一段細節:“在新堡中學初一(1)班的教室里,這個位子突然地空了下來。在渴望求知的眼睛里再也不會有王萍的目光,在瑯瑯讀書聲中,再也不會有王萍的聲音。我們在老師那里見到了王萍那天考試的試卷,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王萍這次考試得了九十八分。誰會想到,這竟是這個十三歲女孩的遺作了?!边@一段描寫,就是對那些漠視一個花季生命的人的譴責。在這一整期節目中,《焦點訪談》沒有一句批評之語,但細節描繪卻使褒貶自明。

參考文獻

[1]李炳泉,邸富生.中國史學史綱.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中華書局,1999.

[3]梁建增.<焦點訪談>紅皮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4]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焦點.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5]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焦點訪談>檔案2003.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