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愁情結詩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4:02:00
導語:離愁情結詩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三部金雞獎獲獎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和《暖》,通過意象的選擇、音樂的運用和意境的營造,將所包含的離愁情結進行了詩意的表述。
[關鍵詞]金雞獎獲獎影片離愁情結詩意表述
“離愁”是與某人、某事物分離時的所產生的一種思念和愁苦的心情。“情結”是指一種藏在人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中華民族是感性的民族,自古便有折柳相送,以表惜別懷遠之意。在古老的中國朝代嬗變、世事滄桑的歷史中,“離愁”這種感受和體驗逐漸積淀成一種民族心理,即“離愁情結”。在古典詩詞中,離愁情結為歷代文人所吟詠,有時是對家國覆亡的喟嘆,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時是對個人遭際的哀怨,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但更多的則是充溢于親人朋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情別緒。除古典詩詞外,離愁情結還在其它藝術形式中得到廣泛的闡釋,例如電影作為一種視聽結合的藝術,就不僅延續了離別愁緒的情感內涵,還以影像語言將其進行了詩意的表述。
《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和《暖》是三部當年度在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中大放異彩的影片。三部中由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獲1983年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其余兩部分獲1981年和200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金雞獎本著“學術、爭鳴、民主”的方針,是國內最具權威的專業性評獎,歷來十分注重影片的含金量,被視為中國電影界的晴雨表。三部影片能夠榮膺獎項,足見其具有豐厚的思想內涵和精深的藝術水平。
一、影片對離愁情結的詮釋
《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和《暖》這三部影片在主題方面有一共同之處,即對離愁的詮釋。《巴山夜雨》是我國著名導演吳永剛和吳貽弓聯合執導的電影名片,其中,離愁情結表現在兩個層面:
1、詩人秋石和愛妻柳姑的離別
進步詩人秋石在中被冠以“現行反革命”的頭銜,遭到焚書、抄家和批斗,并被關押六年,在這期間,妻子苦苦等待他的歸來,并生下他們的愛情結晶——女兒小娟子。分別六年間,詩人無時無刻不被離愁所折磨,他思念自己的妻子,影片通過多次閃回表現他對妻子的無限深情愛戀:岸邊嬉戲、花叢擷英、神女之舞……。
2、秋石與反動政治、革命文藝的疏離
詩人在作品中無視極權政治,他熱情地歌頌大自然,歌頌凡俗的快樂和純真的愛情,如“淺淺月,淡淡星,淺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來入夢,素手無力撩紗巾”……詩歌中所體現的真、善、美和虛妄、丑陋的“革命文藝”基調格格不入,終致因詩獲罪。在影片中詩人始終沉靜、憂郁,眼中流露出不被理解的苦楚和難以克制的愁思。
《城南舊事》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成書于50年代末,表現小女孩英子童年在舊北京生活的所見所聞。
秀貞的大學生丈夫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女兒小桂子被當為私生子拋棄,她也瘋了。英子得知她的女兒脖子上有一塊胎記,而自己的小伙伴妞兒正是被養父母撿來有此特征的“小桂子”。英子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二人相認。秀貞欲尋找丈夫,帶著女兒冒雨沖進茫茫的夜色中,從此在英子的視野中消失。
英子搬了新家,附近經常鬧賊。有一次,她在荒草叢中玩耍結識了一個年輕人,知道他家境貧寒,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弟弟,還從他那里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后來,由于英子偶然將年輕人藏在荒草中的器物帶出。巡警逮捕了賊,在英子驚詫的目光中,又一個朋友與她離別。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兒子病死,女兒也不知被不爭氣的丈夫賣往何處。在英子父親病逝后,媽媽帶著英子和弟弟離開了北京,而宋媽也在英子淚水漣漣的默默注視下,坐著毛驢回到窮苦的鄉下去了。影片通過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離別,來體現影片的總體基調——“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暖》為青年導演霍建起的力作。離愁情結既表述為暖對兩個男人的無望等待,又呈現于男主人公井河對故鄉的懷想和眷戀中。暖是村里最美的女孩,又有著黃鶯般的嗓子,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對愛情和人生有著美好的憧憬。在情竇初開的年紀,初見小武生,便心之所屬,可等待的時光并不能兌現蒼白的承諾,小武生一去無音。后來暖與井河兩情相悅,可在蕩秋千時從高空摔下,瘸了一條腿。井河考入大學后,畢業回來娶暖的誓言亦無花無果。暖癡癡的守望換來的是無盡的傷痛,真可謂“雕鞍不系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井河這個離別十年的游子一朝返鄉,在影片的開頭便以略帶感傷的旁白娓娓傾訴:“家鄉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卻已經成了外人。每條路還鋪在原來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這讓我心中感到有些慚愧,不知是因為離開得太久,還是來得有些匆忙。”這正是“走出家鄉的人返回故鄉時與故鄉的心靈相碰撞,這種碰撞也許沒有急風驟雨,但是一一浮現的往事總是帶著淡淡的憂傷撲面而來”對故鄉的離愁情愫。
二、影片對離愁情結的詩意表述
1、意象的選擇
《巴山夜雨》的片名,來源于晚唐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此詩題作《夜雨寄內》,即寫給妻子的詩《巴山夜雨》中夜雨意象起到了對離愁情結進行詩意抒發的作用。秋石在風雨之夜回憶柳姑戲水、游山時的美麗純真,同承當、共患難時的情深意篤,然而在文化革命的政治大勢中,“何當共剪西窗燭”的美好期許終成“心灰燼。有發未全僧”的生死相隔。由此,夜雨中的離愁和哀悼更加濃重而凄楚。受到秋石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所感化,劉文英思想逐漸發生了轉變。這時,夜雨滂沱沖刷著激流中的航標燈,此景象不僅預示著“解差”結束了迷誤思想,也預示著國家擺正了政治航向。雨霽天晴,陰霾散盡,祖國終將把曾經離棄的如秋石般有操守、有品格的知識分子重新擁入懷抱。
秋千在《暖》中出現多次。秋千古字為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上古時,祖先為了獲取食物常常會借蔓生植物攀援,后秋千演變為婦女閨中之戲并藉以寄托離愁。在古典詩詞中以秋千為題的作品頗多。如大文豪歐陽修作詞《蝶戀花》,中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即寫一位多情善感的佳人,她曾經和愛戀的人在秋千上歡樂嬉戲。而今春意闌珊,游冶的愛人仍音訊杳然,她含淚注視著落花飛過秋千,苦苦思念。
暖站在秋千上能夠看到北京,看到天安門。渴望自己能被縣劇團選上,渴望小武生和井河能履行諾言,渴望改變命運,獲得愛情。然而一切的渴望終變為失望,終至絕望。秋千繩斷致暖腿殘,后嫁給自己不愛的啞巴。秋千既成為暖甜美回憶的寄托物,更成為她一生不幸和愁思的意象符《暖》劇的編劇秋實先生稱:“秋千是一種假想的飛翔,它快要離開的時候,又有一種離不開的糾纏”。井河是渴望飛翔的。盡管他在秋千上只看到了稻草堆的尖,但他考上了大學,臨行時的眷念。雖在十年時光的消磨中漸漸淡去,但井河內心回鄉和居外的矛盾、諾言與背叛的糾纏始終不曾停止。這使他踏到故鄉的道路時“心中感到有些慚愧”,不僅僅是對蕩秋千的青春歲月、對一同蕩秋千的暖、還有——對始終承載著秋千架的故土。于是,就有了片尾對暖的女兒丫的再一次承諾:“等你長大了,叔一定來接你去城里讀書,叔一定會來接你的。”這與其說是對自己過往失信的補救,毋寧說是井河借以懷想故里的縷縷鄉愁。
2、音樂的運用
《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是著名學堂歌曲《驪歌》譜曲而成,由李叔同先生填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歌詞配以令人感傷的旋律,以不同形式的變奏,結合劇情內容在片頭、片中、片尾反復出現。英子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中,結識的朋友一個個因不同的原因離她而去。“知交半零落”、“今宵別夢寒”凄清的琴聲伴著純凈的童聲合唱,將濃郁的思念和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也將離愁的情感層層堆積,推向高潮。
《巴山夜雨》中秋石因身陷囹圄,從未見過已六歲的女兒小娟子。妻子將一首由他的詩歌譜成的童謠教會了女兒,小娟子唱著這首能夠使父女相認的歌曲,在船艙之中尋找自己的父親。閃回鏡頭中,久臥病榻的母親一遍一遍教著女兒演唱,“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誰也不知道我的快樂和憂傷,爸爸媽媽給我一把小傘,讓我在廣闊的天地間飄蕩、飄蕩,小傘帶著我飛翔、飛翔……”節奏是緩慢的四拍,包含無盡的思念和哀傷。父女初見時,小娟子在為秋石演唱時,同樣是緩慢的節奏,在童聲清唱的曲調里,幼小女孩喪失慈母的悲慟,無人憐惜的凄苦,均借助音樂使觀眾獲得了感同身受的情緒體驗。
3、意境的營造
女作家林海音說道:“我漫寫北平,是為了我多么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稿紙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城南舊事》片中運用許多景物來展示舊北平的風貌,同時營造意境,表述離情。二十年代的京華古都,灰磚、黃土構成了素樸但溫暖的基調。椿樹胡同、簾子胡同是英子曾經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她熟悉的景色和人物:井窩子緩緩流出清瀝甘涼的井水,門頭溝緩緩走來的背著煤炭的駱駝,街頭穿梭的剃頭挑擔、引車賣漿的小販……一切恬淡自然,呈現老北京的地域風情。在離英子家不遠處。一段殘敗的圍墻,一人多高的荒草,一棵百年佇立的枯樹,一尊嚴穆危坐的雄獅更加重了往事消逝的惆悵和歷史變遷的滄桑。影片結尾,父親已化為臺灣墓地的一方石碑,宋媽也將成為姐弟心中永遠的記憶,隨著英子乘坐的馬車漸行漸遠,長鏡頭下漫山遍野的紅葉盡顯蕭瑟。蜿蜒的山路亦似乎漫漫無期。自此,人世永隔,一水相望,作者生離死別的傷懷和對家園故國的眷戀均在凄清的意境中化作的悠長的哀思,綿綿不絕。
三部金雞獎獲獎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和《暖》所發抒的情結,無論是與親人朋友的分離,還是對反動政治和革命文藝的疏離。抑或是對故鄉的游離,均飽蘸著濃濃的愁緒。影片通過意象的選擇、音樂的運用和意境的營造,將其渲染得極富詩意,能夠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不愧為中國電影的精品之作。
- 上一篇:稅收政策保障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國稅收收入的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