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道德教育基礎論文

時間:2022-05-17 03:13:00

導語:學校道德教育基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道德教育基礎論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學校道德建設正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如何認識和確立學校道德教育基礎與基本內容,便是其中重要的問題之一。

確立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我們應根據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關系的特征,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以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本精神,從總體上認識這一問題。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基本內容和原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這說明我國經濟運行的機制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它既不等同于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又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有著明顯區別,還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單一公有制經濟。我國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商品經濟,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其它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有著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并存。它既不同于原始社會的自然經濟,也不同于私有制條件下的商品經濟,還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產品經濟。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分配形式并存,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這既不同于原始社會公有制的平均分配,又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按私人占有分配,還區別于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質作為工作重點”。“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四有”新人。用馬克思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來指導思想文化建設,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所以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這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現實地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這個階段的最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起碼的文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會主義起碼的公德教育;主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正確人生觀教育,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教育;主導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理想性內容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教育要更好地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服務和服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力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說明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都要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綱要》還明確指出:“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要加強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這些都是我們確立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與層次的重要理論依據。

一、學校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內容

在學校道德教育體系中,確立它的基礎性內容顯得十分重要,它不僅是做一個社會主義公民起碼的公德要求,也是作為一名社會主義時代的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由于過去一段時間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而又由于受到經濟大潮的沖擊,忽視了學校基礎性道德教育,如文明處事、禮貌待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講得不夠。尤其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的基礎道德觀念更是淡薄。從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看,禮貌待人,熱愛勞動,勤奮求學,愛護公物,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等沒有成為普遍的道德行為。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層次中,必須確立它的最基本的內容。要從做人的基本道德入手,從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的必備條件入手,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廣泛教育。也就是說,從他們接受學校教育開始,就應對其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使他們懂得文明待人、刻苦求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等是一個學生起碼的要求。不具備這些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內容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就失去了賴以升華的基礎,不重視這些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也難以收效。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與人生觀教育有機結合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全會重申:“要堅持不懈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也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教育重點是青少年,……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幼兒直至大學的教學、育人全過程中去”。這說明,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道德教育長期的重要內容。

從當前國際形勢特點看,雖然比過去有所緩和,但國際沖突的隱患并沒有根本消除,國內外敵對勢力總想在中國搞“和平演變”。從文化教育方面看,西方的資產階級戰略家對中國采取了“西方文化合力”攻勢,比如,用黃色文化打開中國“市場”,毒害廣大青少年;利用西方國家的經濟科技優勢,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腐蝕;極力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和人權自由,使一些青少年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向青少年學生宣傳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否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上當受騙,失去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由此可見,“西方文化合力”攻勢,其目的就是全盤否定中國文化,搞亂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實現他們“和平演變”中國的戰略野心。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前人的得失中起到鑒往知來的作用,從中國近代史的史實中,我們可以得到深刻的啟迪,帝國主義殖民統治者,為防止被統治者的反抗,首先就是使他們忘掉自己祖國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我們面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同時又面臨著“西方文化合力”的攻勢。如果不讓當代青年接受中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就很難保證他們在祖國困難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為國分憂,更談不上歷史責任感和為祖國獻身。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既是抵御“西方文化合力”攻勢的有力思想武器,又是增強青少年學生歷史責任感和愛國情感的有效途徑,這就決定了它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再從國內形勢看,我國教育方面有失誤,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校教育中關于中華民族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道德教育不夠。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僅知道中國50幾年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新中國是從舊中國演變過來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有著優良愛國主義和文化傳統。今天的青少年學生大多數出生在十年浩劫之中,一般都缺乏新舊社會對比的經歷和實踐經驗,缺乏對中華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還不具備很強的辨別是非能力。而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形勢下,他們必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思考、實踐、鑒別,以確定自己的信仰和人生道路。這樣就需要我們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并通過這種教育,使他們正確地認識我們今天走的社會主義道路,認識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增強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的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使他們能夠確定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

在市場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要求我們加強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和法紀教育,培養他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正確的相應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他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的正確人生觀。在當前,就是要引進吸收市場經濟的新觀念和新意識,豐富當代愛國主義道德教育的內容,使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增強愛國主義道德教育的現實性和時代感。這種現實性和時代感就是要教育廣大青少年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學校、愛科學、愛勞動,使他們在“五愛”的教育活動中樹立自己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三、學校道德教育的主導性內容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占居主導地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對廣大青少年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中共中央十四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與實踐已經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我國現階段經濟、政治基本制度的質的規定性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思想和道德在我國人際關系中占有主導地位。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為了集體利益,絕大多數人能自覺地擺正國家、集體、個人間的關系,愛社會主義,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是我國現階段的道德主流。因此我們說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主導性內容。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重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并非是以淹沒個人價值為代價的。相反它是把社會、人民的價值與個人價值科學地結合在一起,從個人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的過程中來實現個人的價值。現實地看,當前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絕大多數人能把振興中華,把實現與創造社會集體的價值放在首位,這是一種先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學校道德建設中應大力提倡,積極宣傳。也有一些學生奉行貢獻與索取等價交換的原則,認為社會集體價值的實現,要充分讓個人的價值得以實現,不主張講奉獻精神,這種價值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奉行。對于這點,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我們認為,即使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也不能籠統講等價交換。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觀,還是要把社會主義的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時也要犧牲個人的利益。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行業中,有很多無名英雄,有許多社會主義建設者,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為著祖國的事業,為了集體利益作出奉獻和犧牲,在我國航天和“兩彈”建設事業中,成千上萬的軍人、技術人員、專家、教授在大西北沙漠艱苦創業,他們無私奉獻,過著艱苦的生活,就是在六十年代初,我國三年自然災害的日子里,他們幾乎斷糧了,然而這些建設者們仍然堅持在工作的第一線。同志曾說過:“這些專家是靠吃粗糧和喝野菜湯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工作的,這種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世界上其他國家是無法相比的”。在大西北沙漠,這些同志奉獻了青春、才能和辛勤的勞動,犧牲了家庭的幸福,他們幾代人在那里奮斗,才使我國的航天事業和國防工業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在我國體育戰線上,就有許多陪練運動員,為了他人利益和祖國的利益而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在世界冠軍的后面有他們巨大功勞和無私奉獻。人民戰士的楷模雷鋒;工人的榜樣王進喜;人民的公仆焦裕祿;科學界的忠臣蔣筑英;大學生的榜樣張華;老山前線的戰士等等,他們的價值觀仍然是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價值取向的主流。也有少數學生,奉行利己主義人生哲學,有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人頭地,而不顧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甚至還有的學生出賣人格和國格,這種現象在學生中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集體主義教育既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核心。集體主義從原則上講是以個體、群體、社會的和諧統一為理論前提的。集體主義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或同一社會制度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思想體系中,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在現階段,由于市場經濟利益關系表現出一個多樣性與一致性相統一的特點,因此集體主義就有特定含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作為個體存在與發展,又作為類的社會的人存在與發展。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是:把個人、集體、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公眾利益表現出個體、團體、國家利益的一致性”(《馬恩全集》第6卷263頁)。這說明集體主義也包含在社會集體中發展人的個性和個人利益。

在學校道德教育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培養“四有”新人。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貫徹到學校道德教育實踐的全過程。具體來說,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就是要樹立起個人服從組織,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熱愛學校,熱愛學習。同時還必須對學生進行平等互助,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四、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內容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作為一種運動,時刻都發生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過程之中,并不斷積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是共產主義思想道德的最低層次,最終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完善而發展成為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社會主義的學校不僅僅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此在學校道德教育中,不僅要向廣大的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要求他們用共產主義道德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作為表率,而且還應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大力提倡和積極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用崇高的革命理想來激勵他們前進。并使他們樹立起崇高的學習理想和遠大的革命志向,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