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效能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5 08:51:00

導語:學校德育效能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效能建設論文

德育的短效,已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教師極為關注的熱點。如何提高德育效能,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主體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是一個主體主動的、不斷深化的建構過程。學生的道德養成同樣也是由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不斷建構的過程。學校德育應緊緊把握這一特點,構筑德育的網絡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持續教化。本文就如何提高學校德育效能談談筆者的一點淺見。

一、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德育。

不少教師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再來談馬列主義、革命傳統、愛國主義等有些不合時宜。這是相當錯誤的。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社會主義的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總理曾說過“我們今天教師傳道,就是要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之道”。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有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愿望”。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以人為本并不排斥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相反它更突出德育主體的地位,突出德育的科學性和人性化。任何德育工作都應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而進行,一切德育方式都應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成長是動態的、系統的、有規則地運動的。德育應把學生擺在突出位置,尊重人、塑造人、感化人。教師不應僅僅扮演紀律制度的說教者、執行者,更應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人。

二、從法制的角度來審視德育。

依法執教、以法治教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管理的制度化。學校首先要制定各種制度,對學生的行為規范作出明確而詳盡的規定,讓學生明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讓學生知道違反紀律的后果。學生只有對紀律的認識提高并逐漸養成行為習慣,才能最終形成法制觀念。二是教師執“規”的法制觀。當前教育的功利性過強,片面追求短期效應而忽視長期效果。受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執“規”時主觀、隨意,法制意識淡薄,往往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發生和對學生人格、尊嚴的蔑視甚至踐踏。學生處于被動、弱勢的位置,其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學校的執“法”要像人民法院那樣充分體現、尊重人權,允許學生辯護、上訴和申訴。同時學校教育應更多地顯示其人性化,畢竟這些“違規者”還是未成年人。他們的錯誤只是其成長中的錯誤。

加強德育制度建設是德育長效的機制保證。當前學校教師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這勢必會造成德育效果的短暫和結果的參差不齊。建立健全德育評價體系是從制度上規范當前學校德育的必要途徑。如責任追究(倒查)機制,把學生的德育效果與學校、教師的考核、評價掛鉤。還有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性評價制度,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同時也能為上一級學校或用人單位提供有效信息。

三、從為學生服務的角度來看待德育。

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具有一定的合同約定關系,學校為學生服務是責任更是義務。學校的服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教育,促成其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生學習奠定基礎。一個學生是否被教育好關系到這個家庭的幸福。每一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有成才成“家”的可能。學校德育工作必須積極主動,涵蓋每一個學生;必須糾正以前居高臨下的“說教者”的形象,而需樹立服務者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為了每一個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其今后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為社會服務。學校是為社會輸送合格公民和建設者。學校的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社會運行的質量。從社會秩序層面來看,學校教育是構筑社會道德的前沿,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底線。學校教育的失敗必將加重社會防范的重擔。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教育的落后乃是最危險的落后。一個學生未被教育好,不單單是次品、廢品的問題,而很可能成為一個危險品,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從時展的趨勢來更新德育觀念。

時代在進步,學生在發展,德育觀念也與時俱進。現在的學生見多識廣,思想復雜,但不少教師仍固守傳統,甚至認為以簡單的說教、啟發、榜樣示例、批評表揚等就能達到目的,以至一勞永逸。實際的結果往往不理想,有的學生不服氣,有的干脆和你對著干,大多數則是陽奉陰違。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德育觀念的落后。

1、樹立開放的德育觀。開放的時代需要開放的德育觀,閉門造車式的教育勢必會影響教育的效能。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德育,根據時代特點調整和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要關注媒體,關注學情,多方面搜集信息,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予以教育;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實現德育的社會化和社會德育。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交流中感悟,實現認知、情感、道德的協調發展。

2、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德育要著眼于“人”的發展。人的成長是螺旋式的具有循序漸進性的特點。德育過程實際是教師用真、善、美占領學生思想陣地的過程。因此德育要走進學生,讓他們通過實踐、體驗把德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個性、品質、道德、規范。只有走符合青少年認知規律的新路子,德育才能扭轉當前滯后、被動的局面,德育才能有效,才能形成時間上的長效。

3、樹立立體的德育觀。一是方法層面。作為單個的違紀行為,它絕不是孤立的,而是主體道德失范的具體表現。“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教師要善于對單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追本溯源,直至觸摸到學生的靈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并在其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樣對學生道德準則的教育也要落實到具體的細節中,讓德育內容變得豐富、具體、可感,操作性強。如強調同學之間互幫互助,要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學習、活動上。只有以面制點,以點襯面,構筑德育內容的網絡體系,才能促使學生的內化、自覺,才能提高德育的效能。二是客體層面。不少人認為德育工作是學校領導、班主任的事,與他們無關或關系不大。這種想法是相當有害的,關心下一代成長是每個公民的大事,何況是人民教師?我們要切實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用自己的才能、品格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