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貼近原則學校德育論文

時間:2022-02-09 02:48:38

導語:三貼近原則學校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貼近原則學校德育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對多功能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使得各類以快速有效增強學生職業技能的職業院校遍地開花。中職院校的學生并沒有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的缺失。因此中職院校必須以“三貼近原則為基礎,加強自身的德育教學建設。

一、“三貼近”原則概述

“三貼近”原則本意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黨中央為了加強文化建設而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中職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三貼近”原則主要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意思是說教學要符合生活實際,學生是德育課堂中的主體,德育教學要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二、中職學校德育課中“三貼近”原則的教學評價策略

1.注重情感交流,貼近學生生活

現階段,各類院校在各類課程知識教學中逐漸從單一的知識灌輸向師生雙向的情感交流轉變,逐漸重視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以及學習態度等的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國家教育部曾明確規定學生的道德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并重。因此中職院校必須將知識技能教育與道德素質教育同等重視起來,關注學生的情感心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運用實踐性、體驗性的教學方式促進德育課堂的生活化、情感化。

2.轉變課堂主體,以學生為本

學生一直以來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學生的課堂無所謂課堂。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一味向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灌輸,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腳步一板一眼地學習。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無效率的學習,會讓學生對學習感到厭煩和抵觸。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應該轉變課堂主體,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一切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滿足學生的身心要求,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挖掘教材中與學生相符合的內容,積極解答學生的困惑,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3.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創造社會實踐機會

雖然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決定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但是也不能忽視外在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在一個枯燥乏味、了無生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會產生厭倦、煩躁、抵觸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消磨個人意志,使人養成懶惰、不思進取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會嚴重影響學生后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態度。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輕松、自由、愉快的教學環境。比如在考試前夕,教師給予學生持續性關心和鼓勵能夠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此外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提前涉足社會,避免走上社會崗位后出現盲目、無所適從的現象。

4.革新教學方法,轉變評價方式

“三貼近”原則目的是要讓德育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身心要求為主要核心,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必須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學習評估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綜合性評價。中職院校偏向于向學生傳授職業技能知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明顯,考試成績并不是評估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因此中職院校德育課應該建立全方位多指標的評估系統,將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程度、學習行為表現等納入教學評估系統,這種新型的評估方式才是科學、公正的。

三、小結

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格局中,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趨于嚴格。企業員工不僅要擁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還必須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企業員工的整體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是決定企業能否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為企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中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時刻踐行“三貼近”原則。

作者:沈潔單位: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