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3篇

時間:2022-04-21 10:45:39

導語: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3篇

第一篇

一、深刻認識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大意義

首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深化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告誡全黨:“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1]他反復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之初,同志曾指出:“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地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蔓延,幫助人們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風尚,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2]他強調,如果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斗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國正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擴大對外開放。這有助于人們開闊眼界、擴大視野,更好地借鑒吸收國外的文明成果。與此同時,又必須看到,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西方國家腐朽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地滲透進來,這就迫切要求通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筑牢思想防線,在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明成果的同時抵御其有害思想文化的侵蝕。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要求培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觀念,引導人們在市場活動中遵守契約、重信守諾,維護健康的市場機制和正常的市場秩序;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等。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法制再完善,也有覆蓋不到的地方,這就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的道德素質,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支撐。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維持社會和諧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相互協調的社會。在人與人關系方面,要求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和融相處;在人與社會關系方面,要求愛國守法、熱愛集體、共同勞動、共同富裕、公平正義,平等互惠、融洽和諧;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則要求珍愛自然、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生,等等。這些內容均屬于道德規范和道德素質范疇,因此可以說公民道德素質水平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沒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就沒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加強公民道德素質建設也就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就建不成全面小康;沒有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就不能叫全面小康。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人民群眾追求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強烈,追求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尚的愿望更加強烈,而且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還會對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人的道德素質迫切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提升,能不能搞好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最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公民道德素質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標志。古人說“德,國家之基也”。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社會、民族國家,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都是自不待言的。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道德的支撐,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受人尊敬的國家;一個國家公民道德素質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這個國家的形象。國際國內的教訓一再證明,道德敗壞了,一定會反過來損害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個“三鹿奶粉”事件,不僅毀掉了一個著名的企業,而且傷害了全行業,傷害了相關地區,也損害了國家形象。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切實加強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迫切需要,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迫切需要。只有大力加強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才能把我國真正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辯證看待我國現階段公民道德素質狀況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2001年9月,黨中央又專門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些年來各地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個根本,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進了全民族道德素質的提升。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道德規范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科學文明、開拓進取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風尚,已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可以說,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進步,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水平不斷提升密不可分。在肯定主流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社會道德方面確實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現象時有發生。近些年,頻頻爆出的“毒奶粉”、“地溝油”、“毒皮蛋”等事件,就是某些人道德淪陷的具體體現。這些問題沖撞著社會道德底線,折射出一些人道德素質極為低下甚至缺失,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正視,但不能以偏概全。少數人的道德水準不代表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狀態,不能用少數人的道德失準,否定整個民族的道德素質水平,甚至得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錯誤結論。對于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這些道德失范失序問題,我們應當放在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去考察,實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復雜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3]在人類歷史的本源意義上,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而不是相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在變,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肯定也要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當代中國最具基礎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催生和強化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必然要求重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對更加多元多樣的利益主體,對市場、利潤、商品、貨幣、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等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闡釋。同時,等價交換、利潤至上等市場經濟法也容易在精神領域泛化,導致人們道德價值觀的扭曲。而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是中國社會實現的又一歷史性變革。對外開放使中國門戶大開,在吸收借鑒國外文明成果的同時,“蒼蠅”“蚊子”也難免要進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世界配置資本、科技、技術標準和貿易規則的同時,也會“配置”其所謂的“普遍倫理”和“普世價值”,對我們一些人產生影響。因此,當今中國道德價值觀念的多元、多樣、多變,道德暫時失范失序,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品,是社會轉型期的附著物,有深刻的國內根源,也有深刻的國際背景。就主觀而言,在這種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在新舊道德沖突、轉換、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又有諸多的“失誤”:一是對傳統道德尊重不夠。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對傳統道德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拋棄的多,繼承的少,導致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許多優良傳統道德被忽視、拋棄甚至被踐踏了;二是對新興道德也重視不夠。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提出的新道德如何梳理、揚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如何提煉、如何規劃建設,總體上重視不夠,研究不透,把握不準,缺乏共識;三是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一些地方和部門偏重于經濟建設,忽視道德建設,道德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在學校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著重知輕德的現象。另外我們對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認識也不到位,導致行動上厚此薄彼。特別是很多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發生后,由于沒有相關法律,司法機關無法將其繩之以法,公眾和輿論譴責的威懾作用有限,久而久之,無德無信行為不僅增多,而且更加嚴重。總之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體系受到極大沖擊,而新的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體系尚未全面形成,或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加上我們工作中的種種失誤,造成現在社會上道德失范失序問題頻出。我們堅信,只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扎實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工程,公民道德素質水平就會有一個全面提升,道德失范失序問題將會得到根本治理。

三、扎實推進公民道德素質建設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一項長期重要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共同努力,切實搞好公民道德建設。首先,公民道德素質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在社會主義整個文化建設中居于統攝和支配地位。公民道德建設,要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個根本,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過程,貫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各方面,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和實踐活動。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更加頻繁。在國內,隨著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深刻變革,人們思想意識多元多變趨勢更加明顯,在主流積極健康的同時,一些錯誤的、消極的思想意識也有所滋長。在這樣情況下,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題,融入整個國民教育當中,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方向和目標的實現。其次,道德素質建設要以弘揚傳統美德為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強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具有悠久而厚重的道德傳統。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凝煉而成的傳統美德,如盡忠為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仁民愛物,敬業樂群、禮義廉恥、勤勞節儉、誠實守信、以義為上,見義勇為等等,在歷史上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作用,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積極意義。這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建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必須下大力氣,深入研究、科學梳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美德,把這些優秀傳統美德,通過廣泛開展類似孝敬父母道德楷模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活動,推廣到全體人民中去,變成人們的精神支柱,形成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新道德。第三,道德素質建設要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基礎在學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以及各類職業培訓學校都應該配合德育課安排教學計劃,分階段、分年齡開設公民道德素質專門教育課程。配合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學校培訓,也應把農民技能和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對機關單位和廠礦企業、公司等各種經濟成分組織的領導負責人、員工以及社會新階層人士也要舉行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公民道德素質培訓教育,把道德素質教育納入公民再教育體系。第四,道德素質建設要以法律制度為保障。道德是“軟約束”,依靠的是人們的自覺;法律制度是“硬約束”,依靠的是強制。要使道德建設由軟變硬、卓有成效,必須有一套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來規范和保障。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面對更多的利益誘惑和欲望沖動,面對新舊道德規范的碰撞激蕩,人們道德良心的養成和道德素質的培養,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法制強制,包括靠法律懲處的“威懾”。當闖紅燈、酒后駕車等輕微違法行為的代價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時,人們自然就會變得“有道德”;如果坑蒙拐騙、非法牟利者的行為受到嚴懲,“毒奶粉”、“地溝油”類似事件自然便不會“此伏彼起”。法律是道德規范和社會文明的風向標,把道德規范體現到法律法規的制定之中,并通過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的嚴格執行,扶正祛邪、懲惡揚善,可以使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二者緊密結合,是有效治理道德問題的根本途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公民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行為養成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緊迫性,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擺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扎扎實實搞好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本文作者:張國良工作單位:煙臺市委黨校

第二篇

一、網絡道德建設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只要存在二人以上空間,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道德倫理關系。那么,談到網絡道德,網絡是新時代人們進行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的中介。只要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就必然存在協調這些關系的倫理道德。道德是調節人們相互關系的一種準則,網絡世界其實是現實人際關系的一種反映,談網絡道德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的道德框架。網絡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也是一種實踐精神。網絡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人們對網絡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準則、評價選擇、應當理想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絡社會關系和秩序的準則,是提高人類精神境界的動力和源泉。網絡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文明的新進展,人類已經進入全球網絡化的新時代,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引起了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從道德的角度看,“網絡技術大規模地應用對人類道德的發展既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又引發一系列新的道德問題”。[2]網絡道德是人們在電子信息網絡空間中交往的道德準則。網絡道德建設不僅指一般通常意義上的網絡道德教育,還包括網絡道德的理論建設。因此,循著最大限度減少網絡技術的負面效應,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的宗旨,從網絡知識與道德學原理的融合上探索網絡道德建設,這是網絡技術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人類道德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二、構建網絡道德體系

據201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互聯網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越來越大,需要有一個規范行為的規范。網絡社會作為一種虛擬空間,是現實社會在網絡上的延伸,網絡道德也是社會道德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因此,遵守網絡道德,實際上就是對社會道德的遵守。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折射,但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也存在差異。網絡具有全球化的特點,但是,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思維等等方面,仍然具備一定的區域性和國別文化界限。因此,建立網絡道德,既要照顧到網絡社會的諸多特點,也要結合本地區和互聯網局域管理國家的社會道德實際。網絡道德建設應立足于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擯棄那些泛道德主義的觀點,實現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相統一,并從技術手段、法律建設上給道德網絡建設以支持,把網絡建設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場所,建設成先進文化的傳播陣地。網絡道德建設要重視網絡道德主體的建設。這是因為,“加強網絡主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培育一支高素質的網絡主體隊伍,對于規范整個網絡社會的道德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構建網絡空間的道德標準需要進行理論創新以及新的價值構造。要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統領下,構建網絡道德標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不僅僅是我國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指引,同時也是我國網絡空間道德標準構建的指引。目前我國已經出臺多部互聯網領域的法律法規,它們多以倡導性的管理條例為主,而以社會公德和網絡道德公約為保證的道德體系還有待形成和建立。

三、網絡道德的法制建設

網絡道德建設不僅需要道德標準,還需要法律法規的外在強制。網絡立法是“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形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完善互聯網法律法規體系,有利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4]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強調“,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這是黨中央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重大決策部署。這些年來,我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互聯網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關于互聯網的經營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確立了我國網絡管理的基礎性制度,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現有互聯網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與網絡管理執法工作實際需要不相適應,迫切需要健全互聯網法規體系“,需要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制定統一的網絡管理基本法,對網絡空間的管理體制、管理原則、管理對象和違法處罰等基本范疇作出統一規范,”[5]實行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要加快立法進程,區分輕重緩急,抓緊制定完善最急需最迫切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現有法律法規適用網絡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釋工作。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壯大執法隊伍,健全執法體系,落實執法責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本文作者:楊瑾工作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第三篇

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我國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指出,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德,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只講物質利益、金錢,不講理想,不講精神文明建設,公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斗目標,失去行為倫理道德規范。黨的十七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積極向上的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思想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中流砥柱。

(二)貫徹“以德治國”方略的需要

曾指出治理一個國家,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德治是以公民倫理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素質和水平,在法治的基礎上以德治國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略的需要。

(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主體。如何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并大力加強社會倫理道德建設,提高我國公民道德素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自己特殊的運行機制,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手段起著維系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引導公民正確處理競爭與協作,公平與效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建立具有良好道德規范的經濟秩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條件。

(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公民道德素質面臨嚴峻考驗。例如,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設,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動、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一部分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觀念淡薄,有損國格人格的現象時有發生;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嚴重損害黨的形象。這些狀況與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形勢不相適應,與我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不但會影響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還會危及改革發展大局,所以加強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是一項長期、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

二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現狀———以湖南省衡陽市為例

衡陽市地處南岳衡山之南,雄居湘南門戶,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節點城市;現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現轄五縣二市五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90萬,城區人口過百萬;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衡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實踐活動,把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滲透到公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貫穿到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使公民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為構建和諧衡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衡陽市倫理道德建設凝聚了公民倫理道德力量,規范了道德行為,營造了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濃厚工作氛圍,維護了社會穩定,消除了社會不和諧因素,化解了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形成了昂揚奮進、和諧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

(一)衡陽市公民道德建設取得的成績

1.道德教育健康發展

近年來,公民道德建設是衡陽市緊抓不松的重點工程。衡陽市積極開展“改陋習、講文明、樹新風”“誠信衡陽”等主題征文活動,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宣傳教育活動,城管、環衛、交警、巡特警、志愿者等方陣隊上街宣傳活動,文明禮儀知識學習活動,等等。五年來,衡陽市在各媒體開設公民道德建設宣傳專題、專欄、專版74個,印發7個版本的公民道德建設宣傳資料900多萬份并發到公民手中,拍攝《雁城文明喜與憂》《文明大跨越》等專題片12部,大力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文明公民實則》和文明禮儀的基本內容、文明服務的基本要求,使“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深入人心。衡陽市文明辦每年組織開展“電影進社區,文明進家庭”活動500余場次。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衡陽市開展“永遠跟黨走”公民歌詠賽,用一種樸實的方式慶祝黨的生日;并推薦110本“紅色經典”書目、106首“紅色經典”曲目、100條“紅色短信”條目和8條“紅色搖籃”線路,使道德教育得以縱深推進。

2.道德模范不斷涌現

近年來,衡陽市積極參與“全國愛民模范”活動。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中,衡陽市祁東縣人陳雪峰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提名獎。“感動中國人物”李麗、“生如夏花的80后大學生”李春華、“烈士教師”抗震英雄譚千秋等成為影響這個時代的先進道德典型。2008年,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身邊好人”評選活動,衡陽市有譚千秋、唐如業、唐孝君等6人榮登“中國好人榜”。2009年,衡陽市有劉吉桂、曾存糧、李麗3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10年,衡陽市舉行首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活動立足社區、企業、鄉鎮等基層單位,采取政府推薦和群眾推薦相結合的海選直推方式,由公民評、公民選、公民投票參與,歷時4個月,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類別的10名“衡陽市首屆道德模范”。在全國、全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中,衡陽市的劉吉桂、曾存糧、李麗、陳雪峰4人榜上有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在這些模范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展示。衡陽市通過倡導“愛國守紀、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開設各種文明禮儀系列講座,推出社會禮儀、生活禮儀、職業禮儀、校園禮儀、家庭禮儀、涉外禮儀等相關專題教育,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質。經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工作,衡陽市民現在闖紅燈的少了,守交通規則的多了;亂扔果皮紙屑的少了,彎腰撿拾垃圾的多了;打架說臟話的少了,講文明禮貌用語的多了。

3.道德實踐縱深推進

衡陽市注重以道德實踐活動為載體,吸引公民普遍參與,使公民的心靈得以熏陶,精神得到充實,境界得到升華。衡陽市這幾年發動“職業道德報告團”“石鼓文化講壇”“勤政廉政報告團”和“農民講師團”等30多個團體下基層做巡回報告1200多場次。通過文明城市、文明城區、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服務示范點等評比和創建活動,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提高了衡陽城鄉文明程度。到目前為止,衡陽市共創建全國文明縣城1個,全國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風景旅游區23個,省級文明縣城(城區)4個,省、市級文明單位400余個。文明、友愛、和諧,已經開始成為衡陽市民的倫理行為方式和生活理念,道德建設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中國現代服務業最佳投資城市……一系列榮譽的取得,正是這座城市公民道德建設最好的印證。公民道德建設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引導公民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道德支撐,促進了衡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二)衡陽市公民道德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衡陽市公民道德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存在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的現象

在衡陽市中山南北路的步行街上,每天清潔工人清理出的人們亂丟、亂扔的紙屑、煙蒂等垃圾約有100公斤;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斑斑痰跡;在廣場或主干道旁邊,慶祝節日時擺放的鮮花被哄搶、折毀;在公共汽車上,亂丟、亂扔煙蒂、垃圾等成了永久性的難題;而街頭的自動售貨機屢屢被毀……這些無不呈現衡陽市部分人公德意識淡薄。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扔果皮紙屑,排隊時不加塞,自覺站在一米線外,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設施……這些都是遵守倫理道德的小節,倫理道德都非力所不及,甚至僅在一念之間。做到了,就是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現;做不到,就成了社會公德中的“缺德”。

2.存在職業道德失范的現象

一些市民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滋長,生發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消極腐朽的現象。一些公民缺乏信念,不講奉獻,只求索取,把倫理道德看成空的,把鈔票看成實的,把政治看成軟的,把權力看成硬的,以致社會上形成了不談倫理道德,要拋棄軟的、撈到實的、抓住硬的的風氣,甚至還有些公民把理想和前途看成“有利就想,有錢就圖”。衡陽市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民眾對“假、惡、丑”和“真、善、美”分辨不清,對善、惡倫理道德的界限分辨不清,因此社會上一些世俗的、丑陋的、感官的丑惡道德現象仍有市場,而崇尚“真、善、美”的人常遭貶抑和嘲笑,敗壞了公民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人總覺得倫理道德“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雷鋒精神是一陣風,三月里來四月里去”。

3.存在家庭責任淡化的現象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幸福和穩定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和睦、安寧的家庭關系,不僅是每個家庭成員人生幸福的重要內容,也是創建平安社區、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在尊老愛幼方面,存在不悉心照料老人、對子女溺愛過度等現象。在男女平等方面,存在“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在夫妻關系方面,存在“大男子主義”或“妻管嚴”現象。在勤儉持家方面,存在過度消費現象。在鄰里關系方面,存在互不往來的現象。

(三)公民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衡陽市公民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來看,導致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倫理道德失范現象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經濟的重利輕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時期,出現了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道德觀念多元化的現象,我國傳統倫理道德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公民道德與實際社會生活的矛盾、不同公民利益需求主體間的道德價值觀矛盾不斷呈現。同時,市場經濟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具有利益驅動性,能激發公民對利益的追求,很多報端和媒體反映,公民重利輕義不管是合理的利益,還是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利益,都漠視倫理道德。特別是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還不夠完備,市場規范還存在缺失,重利弱德思想嚴重,社會制度約束力弱化,致使我國市場經濟行為過度凸顯自利,而漠視傳統倫理道德,造成當前我國公民道德缺位或錯位,很多領域出現了嚴重的公民道德失范現象。這些問題表明,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道德建設亟待加強。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發展需要以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及其發展提供正確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2.教育中的重智輕德

在我國,每個公民從小就受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目前,我國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用家長的生活經驗和不完善的倫理道德觀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下一代的情況。重智輕德是我國現存的一種普遍的錯誤現象。一些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分數———“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及“理想、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理不睬。孩子考好了,就對孩子笑逐顏開;考差了,就對孩子橫眉冷對。弄得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甚至鬧出人命。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國社會正面對一個嚴峻的事實: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正在急劇上升,從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犯罪出現高峰以來,至今居高不下,給我國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一些父母為了子女的學習成績,不惜一切代價,而忽略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縱容孩子“貪婪、吝嗇、霸道、自私”的思想。學校將思想政治課程等同于業余課程進行教授,缺少對學生道德行為的引導。學生對于政治課也只是應付考試,沒有積極的學習熱情,更不會在乎道德的自我教育和社會倫理道德的責任感、榮譽感。

3.懲惡揚善制度缺失

由于當前我國缺少適應市場經濟建設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倫理道德約束,也未能把倫理道德與政策的獎懲、法制的保障很好地結合起來,“當公民處于從惡,也能得到利益的制度之下,要勸人向善是徒勞的”。當前我國法制制度建設對公民道德建設起著一定的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法規和制度限定了什么是可以做和必須做的。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規制度體系中,懲惡揚善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好的制度會使善良的人更善良,讓壞人無處可逃;不好的制度卻讓好人吃虧,壞人占盡便宜。目前,我國部分地區、部門、單位未能制定出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考評辦法,更沒有建立推動懲惡揚善制度建設的考評機制,就算建立了考評機制的單位,其考評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國當前還有些部門在提拔干部上側重經濟指標政績;還有一些文明縣城、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在創建上做表面文章,在評比突擊上下功夫,忽視平常基礎性創建工作。

4.西方功利主義影響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有什么樣的文化意識形態,就有什么樣的政治意識趨向,就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態勢。西方功利主義道德價值觀認為公民的快樂、幸福、私利和私欲是天然的合理性,道德價值觀的目標是“幸福”。古希臘快樂主義認為快樂就是幸福。近代西方把公民個人利益的追求,看作公民個人的自然權利和自愛本能,強調追求個人利益的天然合理性和正當性。洛克認為,人的利己本性使人只關心利己的事,而不關心無關的事;霍布斯認為人生的幸福在于不斷地滿足欲求。馬克思指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樂和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社會道德的基礎。西方公民強調物質生活的占有,公民個人利益的實現在道德建設中顯示了強烈的功利價值傾向。這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西方物質文明;但另一方面也導致西方社會出現了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等弊端。這些都對我國公民的道德建設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倫理原則及對策

公民道德建設及倫理原則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的社會價值體系和公民道德對策和措施,對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公民道德建設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公民道德建設應遵循集體主義至上倫理原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倫理原則,以確保最大限度做出正確的選擇,增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實效性,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1.人文關懷原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指人文精神的關懷或人道主義的關懷,以人為本真心地關心一個人的命運和生存。它的核心是關心人、尊重人。公民道德建設必須貫徹人文關懷的倫理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從關心人、愛護人出發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倫理價值觀,從而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自覺履行社會職責和法律義務,做一個對國家、人民、社會負責任的公民。同時,公民道德建設要著眼于促進人際和諧,廣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新倫理人際關系,達到教育人、團結人、鼓勵人的目標,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人文關懷就是要把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立體地對待公民的多層次需求,即不僅要考慮公民知識、技能的豐富和提高,更應關注公民個體人格的完善、生命價值的提升。

2.相互尊重原則

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倫理原則,就是要做到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人,以實際的行動關心人。只有振奮人的精神,調節人的心理,激發人的熱情,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的新型的人際關系。尊重人是指在民主、平等基礎上形成的公民之間的情感與態度。一個人尊重他人,就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古人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公民道德建設要貫徹相互尊重的倫理原則就是要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設進程中,我們必須關注和重視公民的價值和尊嚴,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公民的聰明才智,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公民精神解放。尊重他人,我們贏得友誼、收獲真誠,自己也獲得尊重,它是友誼的潤滑劑,是和諧的調節器,是人民群眾須臾不可脫離的清新空氣。只有堅持相互尊重的倫理原則,公民之間的關系才會更加和諧,我們事業發展的基礎才會更加牢固。

3.公平正義原則

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意味著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公平與正義是和諧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馬克思認為,平等作為共產主義的基礎,是共產主義的政治論據。公民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是經濟生活,公民之間關系中最基本的是經濟關系或經濟利益的關系,而作為調節人與人社會關系的道德不可能違背經濟生活中利益的等價、平等的準則,否則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生活的紊亂和人與人關系的失調。這些都必須以公平與正義為基礎。因此,不僅是道德,甚至包括法律以至整個社會制度,其核心都是公正和平等。可見,社會公平正義已成為直接影響公民道德水平和社會整體道德狀況的重要社會因素。

(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

根據衡陽市公民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加強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體系

(1)突出社會道德教育。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利輕義現象。公民道德教育不是單純完善個人道德,而是要注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生產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質。從衡陽市來說,首先要充分利用衡陽市的宗教文化、南岳道教文化、湖湘文化等資源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其次要注重把愛國主義教育、法制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內容建設成學校和社會上道德教育體系的基本內容,并將其推及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其較強的實用性,針對不同年齡層次開設不同教學內容的公民教育課;最后要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以衡陽市石鼓大講壇為平臺,以傳統儒家文化、湖湘文化為教育題材,構建當代社會道德話語體系。(2)重視家庭道德建設。家庭道德是一種親情道德。正如孔子所說: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而非圣人之發明也。親情是維護家庭美滿幸福的特殊力量。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親情的過程。親情的培育,有賴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其中,代際溝通尤為重要。親情的凝結和升華,有賴于家庭文化的培育。培育家庭文化的過程,就是培育家庭親情、塑造家庭美德的過程。培育家庭文化不僅意味著文化設施的添置和更新,更意味著對先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在家庭道德建設中,還要注重防止重智輕德的現象存在。(3)加強學校道德教育。從學校來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對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加強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呢?要始終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培育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以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為目標,扎實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品德教育以及“教書不育人”的指導思想和觀念,要平等對待學生,要重視對法律、人生觀、道德規范的教育。高中以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須要以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內容為主。大專院校目前開設專業倫理課程的學校并不多,近年來,我國已有趨勢顯示專業領域對倫理課程的重視。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防止只傳授文化知識,不關心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現象出現。

2.開展重義輕利教育的道德實踐活動

在開展公民道德實踐活動中,著重倡導公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民排擠“重利輕義”行為,弘揚“重義輕利”倫理價值觀,要舍生取義,要見義忘利,如孔子言,當仁則不讓于師。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就是每個公民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和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一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提高自身公民道德素質,就是要扎實開展重義輕利的道德實踐活動,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這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完善和建立制度,以春節、元宵、元旦、“三八”等傳統節日、革命節日、國際性節日、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及傳統文化建設為重要載體,開展公民道德重義輕利實踐活動。在農村、社區、單位、公共場所張貼以“公民道德建設內容”為口號的宣傳標語;積極號召全社會公民舉行參與公民道德知識演講比賽、報告會、座談會、討論會;對重義輕利實踐活動積極分子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在媒體上公開發表演講稿、紀念文章、回憶錄等;并要加強電影院、電視臺的管理,根據節日而上演具有紀念意義的電影、電視劇;并由政府部門下文要求,開展知識競賽及舉行其他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紀念活動,全社會公民都要安排時間去瞻仰參觀活動。通過上述措施使廣大公民在道德教育中,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3.完善和健全懲惡揚善制度

健全懲惡揚善制度就是要實行道德規范行為,正面的道德規范行為產生的效果就是揚善懲惡,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凈化道德環境。一個健康良序的社會不僅要向社會公民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生活環境,而且還應該具備引導人們積極行善、培養良好道德情操的氛圍,確保揚善懲惡的制度得以施展,使社會公民具備積極向善的道德情操。這樣,我們的懲惡揚善的制度才能得以良好持久地開展。一個賞罰分明的社會體制確實應該在行善上給予獎賞,在除惡上加以懲罰。健全的監督和懲惡揚善制度是社會公正的保障,賞罰不明或者賞罰不當會助長歪風邪氣。正所謂有善不報,德者必稀;有惡不懲,小人必猖。古代哲學家韓非子提出,懲惡揚善和制度建設起源于社會風俗習慣,兩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法律是道德的權力支柱,兩者相輔相成的共同目的就是將公民個人的道德行為拉入符合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健全懲惡揚善制度的行為規則上來。

4.喚起公民道德自律,抵制西方功利主義道德觀的影響

(1)引導公民自覺提高其道德認知水平。公民道德認知度是道德內化和道德自律行為的先導,起著理性指導作用,是促使公民道德信念形成的認知基礎,也是道德自律的導向性機制。一個道德認知水平低下的公民不會自發地產生自律行為。筆者認為,我國公民的道德認知水平,可以運用兩種情緒對人的情感需要進行引導和提升。一是公民情意感通。在現實生活中,要以公民個體獲得共通感、同情心為主要標志。通過道德楷模直接的言傳身教———教育者的表情、體態、聲調的情感傳遞、情緒感染,或通過媒體和習俗中所引起的普通公民對事物本身道德價值的認同、共鳴和向往之情進行引導和提升。二是公民需求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個人不同環境和層次的需求都會發生矛盾或沖突,需求矛盾的沖突會體現在公民的情緒較量中,并以恐懼情緒同羞恥感、義務感的斗爭的形式出現。道德自律一般不反對否定性情緒,相反,認為羞恥感、內疚感等道德焦慮是公民個人自我完善和修養的重要方式。(2)鍛煉公民道德意志,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公民道德意志,是公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倫理責任中,克服內心障礙及外部因素、困難的能力和毅力,體現為公民道德行為中勇敢、果斷、堅決、自制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全球化的生活中,部分公民違法違紀、鉆法律空子為自己謀利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公民自身道德意志自制力不強,不能進行道德意志自律。因此,我國要通過多種平臺或載體,加強培養公民道德意志,幫助我國公民養成良好的道德意志習慣。“首先要幫助我國公民樹立正確的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目的倫理價值觀。從而確立經過公民道德行為規范斗爭、動機斗爭的過程,就是公民道德意志鍛煉的過程,當正確的動機戰勝不正確的動機后,正確的道德行為目的才得以確立,并讓公民成為一種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還要提高公民的道德認知,培養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義務感與責任感。培養道德行為實踐活動來反復實踐。”例如,在培養公民自我反省的習慣等時,由于公民的個體差異必然會表現出自律差異和行為方式差異,為此要切忌“一刀切”或“一鍋煮”。在實踐中突出道德主體的核心地位,幫助公民順暢地實現人的道德認知的內化和道德感受的優化,以鍛煉公民道德意志,助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本文作者:肖祥敏劉雅倫陳愛香工作單位: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