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

時間:2022-04-17 09:25:00

導語:黨員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落實科學發展觀講話

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磴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同志在縣委中心組學習會上的發言(20*年6月)同志們:召開這次學習研討會的主題就是通過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推動磴口經濟社會的發展。這里首先是要解決好“什么樣的發展”和“怎么樣發展”的問題。“什么樣的發展”是目標方向,即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怎么樣發展”是方式手段,即提高為民執政、科學執政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加強執政能力必須體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又必須通過提高和加強執政能力來體現。一、深刻理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從我黨的歷史看,任何一次發展觀的改造和完善,首先都表現為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的強化和提高。因此,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必然突出地表現為發展現念的根本性轉變。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五個統籌”,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一嶄新的發展觀總結了2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新認識。(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適應經濟環境和體制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解決了幾億人、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實現了總體達小康。但不可否認,多年來積累的許多突出矛盾也日益暴露出來,具體表現為城鄉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區域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等等。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們持續快速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必須高度重視而不可回避,必須逐步解決而不可任其發展。從體制環境上看,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但不夠健全,尚需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特別是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還存在著缺位、錯位、越位;另一方面,根植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弊端尚未完全消除,而計劃經濟時期在社會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和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一些積極成果卻在體制變革中有所流失,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襲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總體上看,相對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水平,社會領域的發展明顯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能適應人民群眾對改善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繼續推進和深化改革,就必須既要消除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的一些發展觀念,又要轉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初始階段形成的一些片面的發展觀念。具有較強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變革形勢的必然選擇。(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重要關口的重大戰略決策。2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國際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這個由低收入國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邁進的階段,是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其突出的特點是經濟可能會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持續快速增長,國民整體素質會有明顯提高,可稱之為“黃金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人們日益變化和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因。人們由為生存而奮斗轉向求發展、求享受,要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適,行得更方便,精神方面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消費升級的速度是以往的幾倍、幾十倍。但是,這個時期同時也往往是經濟社會不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瓶頸”制約加重的“矛盾凸顯時期”,如果處理不當,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對執政黨而言,這種考驗突出地體現為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考驗。因此,在這一重要關口,必須保持冷靜,抓住機遇,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努力排除各種干擾,爭取保持經濟長周期快速增長。科學發展觀正是基于這一歷史經驗的重大戰略決策。(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集成的目標體系,核心在以人為本,難點和重點在可持續發展,基本支撐在加強和提高執政能力建設。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和干部重視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而且簡單地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把GDP增長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尺度,忽視人文、資源、環境等指標。不能否認,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的主要指標,發展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如果忽視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就會導致畸形的、不可持續的發展。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了年均8.8%的高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枝獨秀”,但經濟增長的成本卻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終端能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國高出近一倍;萬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46%。從勞動生產率看,我國全社會從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1/41、日本的1/41、德國的1/34、法國的1/32;剔除農業人口多的因素,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只相當于美國的1/30,日本的1/18、德國的1/12和韓國的1/7。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勞動生產率的“三高一低”粗放式增長模式必然會導致我們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另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首先是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但是,當前我國城鄉居民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由于機會不平等造成收入差距都在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1.8:1,20*年擴大到3.24:1(我縣大體上為2.*:1),考慮到統計因素,專家估計實際差距約為6:1。從國際通行的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來看,比較合理的區間為0.3—0.4,超過0.4表明收入差距過大,而2000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就已達到0.417,2002年為0.44。另有調查顯示,我國20%的最低收入家庭僅占全部財富的5%,而20%的最高收入家庭則占有全部財富的50%以上。日益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成為引人注目的社會熱點。此外,我國每年由于交通事故、天災人禍、社會治安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在6500億元,占到了GDP的6%,公共安全存在著巨大的隱憂。因此,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就必須堅決轉變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發展觀念;就必須加強和提高執政能力建設,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好社會事業相對滯后、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城鄉就業、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等問題;就必須堅持數量、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二、準確把握我縣當前的形勢,在加快發展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更快更好地發展。對于我縣這樣的欠發達旗縣,不能片面強調發展速度,但決不能沒有發展速度;只有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才能增強經濟實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從這個意議上說,科學的發展觀是更進一步強化了“發展是硬道理”,明確了要持續發展,要年年發展,要子子孫孫無窮發展。按照中央的判斷,本世紀前二十年是我國應當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為的戰略機遇期。這二十年,最為關鍵的是頭十年,而這十年當中,當前的四年又是最主要的。具體到我縣,今年和明年涉及到“十五”計劃的圓滿完成,2006、2007年搞得如何,關系到“十一五”計劃能否良好開局。這四年既是我縣建設初步福利化縣的攻堅時期,又是一批大工程、大項目上馬實施、達產見效、并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效應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今年,我縣經濟承接去年以來的大好來勢,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目前,全縣GDP完成14.43億元,同比增長16.3%;財政收入突破9500萬元;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3700元,增長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6000元,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億元,增長16.7%;各項指標是歷年增長最高的一年。與此同時,我縣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區位優勢正在得到區內外客商的認可,招商引資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一批招商引資項目陸續進入實施。其中,上海佳格、山東九發兩家上市公司均實現了當年引進、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北京丹路、海南興寶固體水等一批項目正在實施;引進河北邢臺礦業投資25億元的2×30萬千瓦電廠項目已經國家和自治區發改委批復立項,即將開工建設。這些大企業、大項目的入駐實施,將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拉動和促進作用。更為可貴的是,全縣上下團結拼搏、人心思進、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日益濃厚,這是我們進一步加速發展、乘勢而上的寶貴財富。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統籌全局中把握重點環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全國都要遵循和落實;但是,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也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必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就我縣而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立足點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是要全力推進四個轉變。一是農業經營方式向規模化轉變。河套地區有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但人均耕地面積只有5.2畝,我縣為4.4畝,且分散在鄉村四處,即使以戶為單位也極少成壟成片,無法集中耕作,無法充分體現現有機械化和科技進步的水平,經營的規模效益幾乎為零。按照本地區一年種一季的種植方式,分散經營時一個勞動力只能耕種6—8畝土地,以種糧計算,僅能創造產值6000元左右,人均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二、三產業的1/5,而且勞動強度很高;如果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下,全部采用機械化進行規模經營,則一個勞動力至少可以種到50—60畝,以種糧計算,一年即可創造產值3萬元以上,人均勞動生產率基本上達到了二、三產業的水平,而且極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但是,如果要實現這樣的規模經營,就必須首先降低一產業所占勞動力的比例,使剝離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因此,在具體操作上必須把握好三個環節。首先,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促進土地承包權的合理流轉,通過土地入股、反租轉包費不低于原有經營水平等保障措施,使耕地適度向科技大戶、農業企業和有經濟實力的承包人集中,便于規模經營。一方面使轉包人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規模經營后獲得合理的轉包效益,另一方面又確保農牧民離地不傷利益;而且,土地集中經營后,農牧民還可以通過進城務工、產業轉移等勞動形式獲得土地收益之外的收入,有效提高其經濟水平。其次,要以中心鄉鎮和建制鎮為依托,不斷壯大二、三產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就地消化部分剩余勞動力;加強技術培訓和勞務輸出通道建設,吸引和幫助剝離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東部沿海等勞動力缺乏地區輸出;就地消化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創造農牧民增收的新空間。再次,要加大城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降低和消除進城門檻,使進城人口在住房、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有基礎產業的穩定的城市產業工人和市民提供有效保障。二是農副產品生產向標準化轉變。標準化是加入WTO之后,農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沒有生產標準的農副產品,就如同沒有注冊商標的“假貨”、“黑貨”,必然被拒之門外。比如出口到日本的大米,就有一百多條質量檢驗指標,除了人為的技術壁壘因素外,也生動體現了國際貿易中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和標準要求。但是,也要看到,即使這個標準要求很高,也不是不可以達到;只要像生產工業品那樣落實好產品標準,就完全可以達到出口要求,這方面,德國琥珀基金已在我縣搞了一塊綠色有機食品基地,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化、綠色化試點。涉及的鄉鎮、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全力支持,爭取使之成為全縣農業標準化的示范點和帶動點。就經濟學理論而言,農畜產品替代性較強,形成一個品牌除了光熱水土這個基本條件外,規模化、標準化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以前我們的農副產品尤其是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由于沒有規模化、標準化,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教訓。比如河套蘋果梨,以其色澤鮮美、口感獨特而在八十年代被譽為水果上品,曾預言可以在國宴上取代富士蘋果,但是十幾年過去了,由于這個品牌沒有生產規模和生產標準,效益不斷下降,農戶為增加產量追施化肥又導致口感變壞,結果使河套蘋果梨因科技投入不足,病蟲害加劇而淘汰出了市場。再比如華萊士,過去每逢瓜季,河北、北京、山東、寧夏及至廣東等省的調運車輛往來不絕,但是由于沒有產品標準,瓜農在賣季只講效益不講質量,連生帶熟一起裝車,使產品到達消費地后變味變質,品牌聲譽大跌,過去的輝煌難以再現。前車之履,后車之鑒。我覺的,在WTO之后,必須高度重視我縣乃至河套地區土特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可以說,我們的蕃茄及其加工品、乳肉畜產品、人工種植肉蓯蓉、有機南瓜等許多特色農副產品,能否成為龍頭品牌,關鍵是要在規模化、標準化上有大的突破。因此,要進一步明確我縣農副產品標準化的建設規劃,用2—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農副產品特別是特色農副產品的標準制定,結束我縣農副產品無標生產、無標上市、無標流通的“三無”局面。要加強宣傳、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通過標準的強制推行,標準化生產的適當補貼等措施,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縣普及農副產品標準化。要加強農副產品流通的市場監管,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明確地方特產與一般產品名錄,對地方特產的特色農產品嚴格按生產標準進行流通管理,通過嚴管保障特色品牌。三是生產要素布局向集約化轉變。推進城鎮化,發展一鄉一品的特色經濟,主要依靠人口、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相對集中。一方面,調整農牧區布局。我縣除巴鎮外,其他七個鄉鎮蘇木的人口和耕地分別為渡口1.42萬人,6.3萬畝;補隆淖0.87萬人,3.9萬畝;協成0.5萬人,2.65萬畝;隆盛合鎮0.91萬人,3.91萬畝;公地0.55萬人,2.45萬畝;沙金0.42萬人,2.5萬畝;哈騰0.48萬人,2.07萬畝。人口集中程度和土地規模不僅不能滿足城鎮化、特色化的需要,反而由于人少、地少、供養人員多造成十羊九牧,公共管理成本高,鄉級財政負擔重;農村牧區學校、衛生院室、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布點過多,利用率低,有限的資源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明年要借助撤鄉并鎮和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鄉鎮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通過整合、撤并或聯合協作形成四個特色區。即渡口特色區,隆盛合、公地特色區,補隆淖、協成特色區和沙金、哈騰特色區。通過整合使每個特色區的人口達到1萬人以上,耕地達到4—5萬畝以上,初步具備城鎮化、特色化、規模化的條件。另一方面,加強巴鎮中心區建設。巴鎮是縣域經濟的重心所在,是吸納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陣地,必須在產業布局上予以傾斜。要大工業立縣,依托蒙牛工業園區不斷增加入駐企業密度和投資密度,通過合理的產業規劃和產業聚集,發揮集群效應。要大項目強縣,全力促成2×30萬千瓦電廠項目的上馬實施,該項目總投資25個億,對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產業和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電廠的建成,不但對財政增收、固定資產投資發揮巨大的支撐作用,而且作為烏達電廠與烏拉山電廠中間位置的電源點,向東可以補充烏拉山電廠的電力,向西支援烏達電廠的電力供應,進而輸往阿盟、石嘴山、銀川等地,對加強和密切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和交往,提升磴口的地位和形象,有著強大的品牌效應。要服務業活縣,利用毗鄰烏、鄂、阿三盟市,110國道、丹拉高速公路橫貫縣境的區位優勢,做大做強民族特色餐飲、黃河特色文化、交通運輸和商品批零流通等服務業。其中,重點是通過建設專業化的批發和流通市場,成規模、成體系地吸引客商和物流,活流通、旺人氣、增稅收。四是鄉鎮蘇木政府職能向服務化轉變。現在,鄉鎮蘇木政府還在管著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了之后農牧民有意見的事,有一些甚至還沿襲著時期的管理職能和辦法。這次農牧區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之后,鄉鎮蘇木政府的職能也必須隨之轉變,即從過去的直接抓生產經營、催糧要款,轉到維護農村牧區社會穩定,負責農村牧區社會管理、公共事務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發展農村牧區社會公益事業上來。在這四大職能中,當前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統分結合,把農村牧區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起來。諸如我縣亟待發揮作用的蕃茄協會、奶牛協會、肉羊協會以及農產品流通協會等。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從八十年代初期以來,我們確立了以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并以二輪土地承包進一步穩定了這一基本的經營制度。從實踐來看,家庭經營層面基本沒有什么問題,廣大農戶和家庭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調動;但是另外一層,即社會化服務,統的這一層卻非常薄弱。農牧區集體經濟基本上沒有了,新的專業合作組織又沒有建立起來,在為農牧民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物資和產品銷售服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即使成立了一些協會、組織,也大多是圖有虛名。可以說,原來設想的雙層經營基本上只剩下農戶這一層,從而造成“三農”問題在生產領域集中表現為“兩低一高”,即勞動生產率低、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風險高。從長遠看,如果沒有運轉高效的各類農牧合作組織,將來的城鎮化、標準化、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等新思路、新舉措都會失去依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農牧區只要解決了社會化服務這個問題,就能極大地凝聚農牧民的向心力、信任力,有組織的土地規模經營、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公共事業“一事一議”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而也才能真正做到還權市場、放權市場,使鄉鎮蘇木政府職能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根本性轉變。但是,這種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是靠過去那套合作社、大鍋飯,而是要在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通過農戶的自愿入股,同類產品生產銷售的自我聯合,專業化合作組織的自我管理,把農牧民組織起來,對農牧民進行市場化、標準化培訓,讓農民進入農產品加工銷售領域,使自己的農副產品通過合作社直接銷售到城市乃至國際市場,形成自己的產銷網絡,提高農牧業的組織化程度。當然,我這里講的,只是一個粗線條的設想,如何實施,還需要蘇木鄉鎮和涉農部門提出具體意見。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中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有節制的開發利用各種資源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保障生存環境的安全同樣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只有把生產、生活建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贏,才能增強我們發展的可持續性。一是合理開發利用烏蘭布和沙區。烏蘭布和沙區占我縣總面積的70%,有著多樣化的自然植被、豐富的地下水和珍貴的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烏蘭布和沙區,是我縣經濟增長的主要一極,也是幾代人的夢想。目前約有200余家企業和個人正在以多種方式進行開發治理,但是,真正取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實效的并不多。相反,200萬畝的廣袤范圍內卻出現了沙區土地證撂證、沙區土地證與牧民草原證沖突的矛盾,許多生態開發成了實際意義上的亂圈亂占;有的區域,由于盲目開地和無節制的打井取水,沙區原有的植被和地下水層受到了破壞,濕地面積出現了萎縮;甚至還有些區域因先墾后棄、亂推亂平正在造成新的生態惡化。現狀表明,必須在烏蘭布和沙區開發上采取科學審慎的態度,否則,就會給后人留下新的環境噩夢。通過幾次調研,我感到開發治理烏蘭布和沙區必須把握好三點。在治理思路上,必須堅持保護和建設并重,以保護為主的方針,找準既順應自然法則、尊重經濟規律,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最佳接點,把保護生態環境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實施綜合治理。在開發政策上,要嚴格執行既有的辦證、開發程序,嚴肅清理沙區土地使用情況。對于只辦證不投入,只圈地不治理的企業和個人堅決予以剔除;要加大沙區原有植被的圍封保護,努力靠自然的力量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要嘗試建立引黃補水的長效機制,確保沙區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和濕地面積不縮小。這里,我想特別強調一下烏蘭布和沙區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利用。幾乎所有的沙區生態治理項目都把打井抽水和節水灌溉做為開發治理的重要支撐。但是,這種短期內可以收到成效的做法究竟能維持多長時間?這個問題恐怕思考的人很少。最近我看了一部關于甘肅民勤縣生態環境惡化的紀錄片。30年前,干旱少水的民勤縣就開始打井取水發展農業,后來又采取了襯砌、滴灌等節水措施,曾一度創造了“民勤奇跡”。而30年后的今天,由于過度抽取地下水,加之節水措施又打破了地下水的補給平衡,造成全縣境內地下水位下降了50米左右,除了耕地外,地表寸草不生,幾十年的參天大樹也因吸取不到水份而枯萎死亡,生態的破壞導致了新一輪的土地沙化,沙逼人退正在威脅著民勤人的生存。從這樣一個具體的案例看,烏蘭布和沙區的地下水開采是否也要重新認識、重新估價、重新規劃,否則,若干年之后我們也會重蹈民勤縣的覆轍。對此,水管部門、開發企業都要認真思考。在產業規劃上,要充分發揮現代科技進步的作用,化廢為寶,變沙漠為資源,大力發展沙產業,綜合發展以沙漠、濕地為主要景觀的沙漠風情旅游業;如果這些產業一時搞不起來,也要千方百計保持沙區原樣。二是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我縣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紅柱石、白瓷石、伴生金銀銅等,但究竟儲量多不多,品位高不高,開采效益好不好,卻一直沒有一個詳細、權威的說法。礦產能否成為我縣新的增長點,首先在于我們能否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我的想法是,明年要撥一塊專項資金,聘請專家或有資質的勘探隊對境內礦產進行詳查,拿出一個權威的儲量報告和開發計劃,然后再去考慮下一步的開發利用。同時,還要整頓現有幾家小型開礦企業,按照大礦大開、優礦優開的原則合理開發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從起步之始就嚴格制止采富棄貧、濫挖濫采行為。在將來的大規模開采上,要重點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資源整合,實行采、選、冶、加綜合開發,決不能搞簡單的礦石粗選粗賣。三是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磴口境內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加上外宣工作比較到位,這些資源已受到市內外游客的認同和肯定。近年來,我們已初步形成了“三線四區”格局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即沿山線,重點建設以阿貴廟、雞鹿塞、陽元峰為支點的陰山風情旅游區;沿沙線,重點建設以納林湖、三海子、漢古城古墓為支點的沙漠風情旅游區;沿河線,重點建設以黃河鐵路大橋、攔河閘、公路大橋為支點的人力文化景觀區;以蒙回民俗風情、河套田園餐飲為支點的黃河風情旅游區。但是,由于起步階段旅游資源的整合不到位,基礎設施不配套,重點景區的投入和建設嚴重不足,使得旅游還沒有真正成為興縣產業。與此同時,一些苗頭性問題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有的歷史遺存如雞鹿塞,雖然我們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準備通過爭取上級投入來加固復原,但目前仍面臨著因自然侵蝕而坍塌的嚴竣考驗。有的景觀如納林湖,雖然有寧夏沙湖景區的潛在開發價值,但由于管理和整體規劃不到位,周邊的亂建亂搭行為正在人為地破壞著景區的原有“風水”。因此,必須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性開發,在真正有實力、有成效的投資未到位之前,寧愿不開發,也要最大程度地保持景區和自然景觀的原貌。在這個問題上,文物管理部門、旅游局和建設管理部門要盡快結合國家、自治區的有文法律法規,認真制定出臺我縣旅游資源開發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并堅決予以實施,為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此外,要切實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我縣是欠發達旗縣,又處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主觀上,容易受加快發展迫切心理的驅使,在引進上忽視環境保護;資金和技術條件上,難以完全按照新型工業化和循環經濟的環保標準來發展。但是,惟其難,才更需我們在發展中有所克制、有所保留,盡可能地把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必須倡導清潔生產。在重污染項目的引進上,要建立和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和人民代表聽證制度;對現有企業,要通過財政扶持、排污收費等調節措施和強制達標等法律措施,努力增加環保投入,限期實現達標排放,真正還全縣人民以藍天綠地、青山綠水。五、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建設和諧社會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歸宿,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兩條腿走路,全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全市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三個明顯提高”,即實現以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城鄉居民素質的明顯提高;實現以健康向上、豐富多彩、服務群眾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實現以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要標志的社會文明程度的明顯提高。具體到我縣,就是要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扎扎實實地辦好社會發展的四件大事: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的長效機制,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創建健康磴口;扎實做好扶貧幫困工作,廣泛組織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特別是做好因病致貧、因貧失學、因殘失業、因災受困的家庭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工作,創建溫暖磴口;深入實施科教興縣工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基礎教育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開展學習型城鎮、學習型政府、學習型機關等系列活動,創建人文磴口;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從根本上遏制交通事故和安全生產事故,創建平安磴口。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請同志們在討論中予以補充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