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口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8:20: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轉口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轉口貿易發展研究論文
一、上海發展轉口貿易的可貿易性與可轉口性要素分析
(一)擁有可貿易性要素優勢
首先,上海擁有發展轉口貿易的可貿易成本要素。總體而言,與國際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工成本、交易成本較低。同時,上海在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空港保稅物流園區(待批)開展轉口貿易,在關稅及其他稅收上享有優惠,可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次,上海擁有發展轉口貿易的貿易中心功能要素。具體表現在:一是上海口岸外貿的增速高于上海外貿的增速,形成上海外貿與上海口岸外貿的比值自2003年以來逐步下降。二是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呈上升態勢。從歷史數據來看,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2000年為14.7%,從2001年起上海口岸外貿占全國外貿的比重上升到23.8%,以后一直穩定在20%以上,2006年達23.9%。這一情況表明,隨著全國、長三角地區市場國際化的推進,凸現了上海城市的口岸功能作用,推動了上海的貿易中心功能的逐步提升。
上海口岸實際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幅度高于其他指標,表明上海的口岸優勢日益明顯,其中上海轉關的進出口額增長較快是重要原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國際中轉功能日益發揮作用,為上海發展轉口貿易提供重要的航運功能基礎。
(二)擁有可轉口性要素——自然稟賦條件
晚清香港轉口貿易探究論文
[提要]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空間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國對外貿易樞紐由廣州逐漸北移至上海。在中國沿海唯一能與上海爭雄的口岸只有香港,這得益于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寬泛的貿易輻射面。本文力圖在把握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中外貿易歷史大環境的基礎上,復原兩廣地區、西南地區、閩浙臺地區、上海及長江流域、環渤海地區與香港之間貿易關系的演進,分析其發展變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關鍵詞]香港晚清時期轉口貿易
晚清時期香港對華轉口貿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在中外貿易中居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影響所及自華南沿海至北方環渤海地區均有表現。以往限于研究資料的不足,除一些有關香港歷史及經濟史的著作曾簡要提及這一問題外①,缺少對此進行專門研究的著述,20世紀出版的4部香港史資料集對此問題提供的研究線索均較零散②。本文擬以《中國舊海關史料》中的貿易統計為依據,并輔以其它資料,力圖闡明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③,國內主要通商口岸與香港之間貿易關系的演進,分析其發展變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及香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張曉輝:《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這四部資料集是:ArnoldWright,TwentiethCenturyImpressionsofHongKong:History,People,Commerce,Industries,andResources;Singapore1990.G.B.Endacott,AnEasternEntrepot,ACollectionofDocumentsIllustratingtheHistoryofHongKong,London1964;Noronha&Company,HistoricalandStatisticalAbstractoftheColonyofHongKong(1841—1930),HongKong1932;TheBediktonCompany,Commercial&IndustrialHongKong,ARecordof94YearsProgressoftheColonyinCommerce,Trade,Industry&Shipping(1841—1935),HongKong1935.
貿易偽報下的中國貿易論文
一、理論模型構建
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一種隱蔽的非法行為,其規模難以直接測算。由于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貿易數據統計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從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入手,通過分析主要的可觀測因素,進而間接測算出貿易偽報下資本外逃的規模。
(一)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
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理和國際收支賬戶分析方法,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主要受以下5個因素的影響。
1.貿易雙方的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
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如統計轄區不同、運輸時滯不同以及再出口內涵不同①等,都會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但由于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所產生的影響會相互抵消,其對雙方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的綜合影響是有限的。
貿易轉型成功分析論文
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離岸貿易、加工貿易與非加工貿易并駕齊驅的局面。貿易形態的發展,特別是離岸貿易的崛起,拓寬了香港貿易中心的市場腹地,使香港貿易公司可以不同貿易模式更好地滿足各類客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貿易功能,擴充香港貿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20年來香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香港外貿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從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幾年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離岸貿易并沒有計入貿易統計當中,若加入離岸貿易數字,香港的排名將大大超前。三是貿易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20年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龍頭行業,進出口貿易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幾年離岸貿易的發展則主要體現在香港貿易服務的快速增長。據政府統計,1980-1995年間有關貿易的服務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2000年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離岸貿易加快崛起的現實。若加上同期進出口貿易業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貿易及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貿易轉型從總體上看不但沒有影響外貿在香港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反而不斷強化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間以轉口貿易為主體的進出口貿易至少帶動香港GDP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兩成左右。1996-2000年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過進出口貿易業的22%和金融業的21%,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由此可見,20年來貿易轉型產生的巨大擴張效應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經濟發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貿易轉型和發展,就不會有香港今天的貿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難中仍有亮點的經濟表現,近幾年香港的經濟問題也許會更大和更嚴重。
論貿易轉型美好前景
特點與表現
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離岸貿易、加工貿易與非加工貿易并駕齊驅的局面。貿易形態的發展,特別是離岸貿易的崛起,拓寬了香港貿易中心的市場腹地,使香港貿易公司可以不同貿易模式更好地滿足各類客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貿易功能,擴充香港貿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20年來香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香港外貿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從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幾年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離岸貿易并沒有計入貿易統計當中,若加入離岸貿易數字,香港的排名將大大超前。三是貿易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20年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龍頭行業,進出口貿易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幾年離岸貿易的發展則主要體現在香港貿易服務的快速增長。據政府統計,1980-1995年間有關貿易的服務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2000年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離岸貿易加快崛起的現實。若加上同期進出口貿易業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貿易及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貿易轉型從總體上看不但沒有影響外貿在香港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反而不斷強化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間以轉口貿易為主體的進出口貿易至少帶動香港GDP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兩成左右。1996-2000年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過進出口貿易業的22%和金融業的21%,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貿易項下熱錢流入現狀及策略
一、河北省貿易項下“熱錢”流入的背景分析
一是貿易項下外匯收支占比大。就河北省而言,資本項下外匯收付相對貿易項下占比較低。2010年,資本項目外匯收支僅占國際收支總量的13%,而貿易項下外匯收支占國際收支總量的87%。因此,只有做好貿易項下外匯管理,防范異常資金借道經常項目外匯收支渠道違規流動,才能實現“打熱錢、減順差”的工作目標。二是貿易項下外匯管理寬松,容易出現管理漏洞。隨著經常項下外匯管理政策調整,大部分真實性審核職能由外匯指定銀行承擔,貿易項下外匯管制較松。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一些企業和銀行受利益驅動,頻闖紅線,惡意鉆政策漏洞,違規辦理貿易項下收付匯業務。只有加強貿易外匯收支監管,加大檢查工作力度,威懾違法違規,遏制貿易外匯收支違法行為發生,才能確保省內貿易外匯收支健康運行。三是從監管實踐看,加強貿易項下外匯監管十分必要。為防范境外異常資金大量涌入,外匯監管部門對資本項下多次開展專項檢查。2010年,外匯管理局河北省分局在全省開展了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業務、轉股清算業務專項檢查,摸清了資本項下異常資金流入渠道、違規類型、違規規模,有力地遏制資本項下外匯違規行為。但是,經常項下,特別是貿易項下“熱錢”流入識別和打擊工作相對薄弱。在日常監管工作中,發現一些企業和銀行存在貿易信貸不登記、貨物流與資金流偏離較大等違規問題;同時也發現了一些異常資金借貿易名義流入的線索。因此,只有加強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加大檢查核查工作力度,才能從整體上有效遏制異常資金流入的勢頭。
二、貿易項下異常資金流入的現狀及風險
通過對河北省貿易收入量較大、收支活動頻繁的111家對外貿易企業檢查,發現有59家企業存在違規問題,涉及預收、預付貨款登記、貿易收、付匯逾期未核銷、未經審批將境外直接投資前期費用匯出、以人民幣支付應當以外幣支付的款項和借道“轉口貿易”途徑向境內轉移資金等五個主要方面,違規金額達26511萬美元,異常外匯資金正在披著貿易的外衣流入境內,經常項目外匯資金收付潛在著巨大的“熱錢”流入風險。
(一)異常資金通過“預收貨款”渠道流入
主要表現為虛增可收匯額。2011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操作規程進行修訂,以扣減額度的方式,解決了部分可收匯虛增的問題。但仍有企業利用預收貨款登記管理的缺失,虛增出口可收匯額。一些企業出口后,未及時在貿易信貸登記系統注銷,虛增可收匯額度,為異常資金流入提供了可能。
中美貿易順差統計區別原因
自1980年始,中美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就開始存在差異,但由于當時中美兩國間貿易量較小,這種差異不明顯。自1995年始,中美貿易量擴大,與之對應兩國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差異日見擴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貿易順差統計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上的差異
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差異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關于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差異。雙邊貿易統計方法差異的主要表現是中美兩國之間進出口計價方式不同。中國的出口數據是按照大多數國家的慣例依據離岸價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FOB價(freeonboard,簡稱FOB,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與大多數國家出口計價不同,美國出口數據是按照船邊交貨價,也就是FAS價(freealongsideship,簡稱FAS,不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這與國際慣例有別。由于未包含商品裝上船的成本,故FAS價的數值小于FOB價。并且中、美兩國都是依據到岸價格,也就是CIF價(包括貨價成本、在途包裝費、保險費和運輸費)統計進口。這樣,由于中美進出口計價基礎不同,自然而然會造成雙方貿易統計差異。因而就需要把雙方的進出口數據轉換成統一的離岸價(FOB價)計算,這樣才能比較中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情況,進而推算出中美貿易順差規模計算上的失衡程度。為此,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中美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為什么要用同一種方法計算進出口數據呢?原因是當貿易數值龐大時,FOB價與CIF價的差異會造成顯著的由計價方式不同帶來的差異。比如,如果以FOB價計算,中國、美國每一年對另一方的商品出口為500億美元,雙邊貿易本應剛好平衡。但現在美國會認為,本國對中國出口是500億美元,但從中國進口是550億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價格計算。這使得美國以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反過來,中國對美國出口以FOB價計算是500億美元,但進口以CIF價計算是550億美元,以至中國也認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一項本來平衡的貿易,現在變得雙方都認為自己有了“逆差”。因此,用不同的基準價格計算進出口會造成一定數額的誤差。當我們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美中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完全一致情況下計算出的經過修訂的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數值增加了,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額數值減少了,同樣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額也減少了。這樣,經修訂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差異有了一定量的減小。而且從計價方法上明顯看出,美方的統計數據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
二、經由香港轉口貿易的影響
所謂轉口(reexport)亦即香港買家依法取得某批進口商品的所有權后隨即售出,運送給第三國家或地區的另一個買家。香港買家將進口商品再出口前,或會略微加工,但不影響商品性質,故不會把香港變成原產地。這種轉口使中美雙邊的貿易統計數據出現差異。美國方面在計算進口時,由于美國海關追查所有進口商品,包括轉口商品的產地來源,美國的進口數據應該已經包括了直接進口和間接進口,無需另加轉口。現實中,中國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則,往往不統計部分經由香港對美國轉口商品,如果這部分轉口在中美貿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但現實中剛好相反。香港經濟研究中心學者FungandLau(<中美雙邊貿易差額1990-2000>2001)根據香港貿發局提供的數據研究后發現,以2000年為例,美國有61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占美國對中國出口官方數據的37%。同期中國內地有365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美國,占中國對美國出口官方數字的70%。如此高的比例,原因在于中國以目的地為原則的統計方法沒有統計經港轉口商品的數額。美方資料顯示,中國的貨物只有20%直接運往美國,其余80%是通過第三方轉口到美國的,中方對轉口貿易不計入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導致中國統計的對美出口普遍低估,而美國由于在進口貿易中統計轉口部分,使得美方統計的自華進口普遍高估,這導致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數據存在較大差異。根據FungandLau的研究,中國在加上對轉口的統計后,中美雙邊關于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會大大減小。
三、轉口加成利潤的影響
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分析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以及廣州的經濟都具有較高的開放性特征。對外貿易在深圳、香港以及廣州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分析香港對外貿易中位于出口前5位的產品可以發現,香港對外貿易中的轉口貿易比例較大;分析深圳、廣州對外貿易中位于出口前幾位的產品可以發現,在深圳、廣州的對外貿易中,不少產品的出口是基于深圳和廣州在生產上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大灣區;出口;產業結構;比較優勢;對外貿易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里面,香港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深圳、廣州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不低。但香港、深圳和廣州對外貿易產業結構不盡相同。
1香港對外貿易產業結構特點
香港對外貿易在香港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分別研究香港出口產品種類和進口產品種類。
1.1香港主要出口產品種類
保稅區貿易轉向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美國對外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與定位,提升發展空間;明確方向,整合資源,階段性提升深化改革;簡化手續,積聚優勢,加大執法力度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科隆自由貿易區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有利地運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歐盟—加—墨自由貿易區的實現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自由貿易,是走向和諧貿易,建立與發展和諧經濟大成一體化發展體系的一個關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沿海地區陸續設立了15個保稅區。但由于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國保稅區正面臨著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迫切問題。從對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特點與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國保稅區轉型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轉變
世界經濟和諧貿易一體化發展的大成管理體系建立,關鍵在于從自由貿易走向和諧貿易。從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模式特點來看,自由貿易區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亞全盛時期,13~14世紀,法國、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繼開辟自由貿易區。真正意義的自由貿易區是1547年意大利的熱那亞灣。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貿易區的數量和規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動仍然停留在轉口貿易,即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所屬的殖民地。據資料統計,這期間全世界共有26個國家設置了75個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特區,于1936年建立了美國境內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二次世界大戰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貿易區分布在各大洲,亞洲25個國家和地區有161個,非洲14個國家有126個,歐洲17個國家有125個,美洲30個國家有217個。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區達900多個,其中2/3分布在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自由貿易區呈現國際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幾個世紀的發展,世界上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地方經濟和擴大就業等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筆者通過美國對外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等為例,來分析介紹世界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對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的考察比較,進一步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提供借鑒。
1美國對外貿易區
世界自由貿易區功能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美國對外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與定位,提升發展空間;明確方向,整合資源,階段性提升深化改革;簡化手續,積聚優勢,加大執法力度過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經濟和諧貿易一體化發展的大成管理體系建立,關鍵在于從自由貿易走向和諧貿易、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區達900多個、二戰后相當一段時間里,美國經濟一直處在貿易持續順差的位置、美國對外貿易區一個很鮮明的特色、科隆自由貿易區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有利地運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漢堡港是歐洲經濟自由區的典型,被稱為“通往世界的門戶”、荷蘭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之一、我國保稅區和國外的自由貿易區有相似之處、國際自由貿易區有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自由轉運區、自由貿易特區、出口加工區、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我國保稅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自由貿易,是走向和諧貿易,建立與發展和諧經濟大成一體化發展體系的一個關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沿海地區陸續設立了15個保稅區。但由于國內外情勢的變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國保稅區正面臨著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迫切問題。從對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特點與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國保稅區轉型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轉變
世界經濟和諧貿易一體化發展的大成管理體系建立,關鍵在于從自由貿易走向和諧貿易。從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過程中的模式特點來看,自由貿易區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亞全盛時期,13~14世紀,法國、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繼開辟自由貿易區。真正意義的自由貿易區是1547年意大利的熱那亞灣。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貿易區的數量和規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動仍然停留在轉口貿易,即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所屬的殖民地。據資料統計,這期間全世界共有26個國家設置了75個不同類型的自由貿易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特區,于1936年建立了美國境內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二次世界大戰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貿易區分布在各大洲,亞洲25個國家和地區有161個,非洲14個國家有126個,歐洲17個國家有125個,美洲30個國家有217個。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種類型的自由貿易區達900多個,其中2/3分布在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自由貿易區呈現國際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幾個世紀的發展,世界上設立自由貿易區的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地方經濟和擴大就業等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筆者通過美國對外貿易區,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等為例,來分析介紹世界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對漢堡港、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的考察比較,進一步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提供借鑒。
1美國對外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