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3:56: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轉播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設計數字轉播車規模時所面臨的問題為引子,提出以建造八或十訊道中型轉播車與六訊道以下的中小型轉播車進行一級切換并車,代替建造十四訊道以上超大型轉播車的思路。分析了模擬轉播車進行一級切換并車的技術難點,說明了利用數字電視技術進行一級切換并車的優勢。介紹了作者所在電視臺在這方面所進行實踐的情況。

[關鍵詞]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一級并車

隨著電視技術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從一九九八年以來,國內許多電視臺陸陸續續開始計劃建造數字轉播車。要建造數字轉播車,首先要考慮的是要建造多大的車,實際上也就是要決定建造多少訊道的轉播車,也就是先要設計轉播車的規模。由此引出本文所要敘述的第一個問題。

進行轉播車規模設計時所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電視轉播車的優劣體現了一個臺的實力;而且建造轉播車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比用同樣的經費購買攝像機、錄像機要多得多,各臺的技術決策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起碼根據各臺現有的實力來看是最好的)。

因此,在決定所建造轉播車的規模時,都希望起碼能滿足今后多年的需要。經濟實力雄厚、曾經或者有機會舉辦大型運動會和大型晚會的臺,希望所建造轉播車的攝像機訊道在十六個左右。然而,要容納這么多設備,采用十二米左右的車體,很難做一個令人滿意的布局設計;采用可滿足需要的超長車,不僅因行動不便,影響常規節目的使用,而且可能違反交通部門的規定根本就不允許上路。這是兄弟臺作出決定的難點。經濟實力比較差,所在地舉行大型運動會的機會比較少的臺,在考慮新建轉播車的規模時,也同樣有難處。我臺就是這么一個臺,對我們來說做一個十六訊道的車很浪費,因為這兩年在福建舉行超大規模的運動會和晚會的幾率幾乎為零;但是,話又得說回來,同樣從經濟實力考慮,福建電視臺投資建造轉播車的機會很少,如果現在建一輛中型(八訊道左右)的車,一旦福建有機會舉辦大型活動(轉播車的壽命大都在十年以上,這十年內不是沒有可能的),又很難滿足需要??梢妼ξ覀儊碚f,同樣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查看全文

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設計數字轉播車規模時所面臨的問題為引子,提出以建造八或十訊道中型轉播車與六訊道以下的中小型轉播車進行一級切換并車,代替建造十四訊道以上超大型轉播車的思路。分析了模擬轉播車進行一級切換并車的技術難點,說明了利用數字電視技術進行一級切換并車的優勢。介紹了作者所在電視臺在這方面所進行實踐的情況。

[關鍵詞]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一級并車

隨著電視技術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從一九九八年以來,國內許多電視臺陸陸續續開始計劃建造數字轉播車。要建造數字轉播車,首先要考慮的是要建造多大的車,實際上也就是要決定建造多少訊道的轉播車,也就是先要設計轉播車的規模。由此引出本文所要敘述的第一個問題。

進行轉播車規模設計時所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電視轉播車的優劣體現了一個臺的實力;而且建造轉播車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比用同樣的經費購買攝像機、錄像機要多得多,各臺的技術決策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起碼根據各臺現有的實力來看是最好的)。

因此,在決定所建造轉播車的規模時,都希望起碼能滿足今后多年的需要。經濟實力雄厚、曾經或者有機會舉辦大型運動會和大型晚會的臺,希望所建造轉播車的攝像機訊道在十六個左右。然而,要容納這么多設備,采用十二米左右的車體,很難做一個令人滿意的布局設計;采用可滿足需要的超長車,不僅因行動不便,影響常規節目的使用,而且可能違反交通部門的規定根本就不允許上路。這是兄弟臺作出決定的難點。經濟實力比較差,所在地舉行大型運動會的機會比較少的臺,在考慮新建轉播車的規模時,也同樣有難處。我臺就是這么一個臺,對我們來說做一個十六訊道的車很浪費,因為這兩年在福建舉行超大規模的運動會和晚會的幾率幾乎為零;但是,話又得說回來,同樣從經濟實力考慮,福建電視臺投資建造轉播車的機會很少,如果現在建一輛中型(八訊道左右)的車,一旦福建有機會舉辦大型活動(轉播車的壽命大都在十年以上,這十年內不是沒有可能的),又很難滿足需要。可見對我們來說,同樣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查看全文

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設計數字轉播車規模時所面臨的問題為引子,提出以建造八或十訊道中型轉播車與六訊道以下

的中小型轉播車進行一級切換并車,代替建造十四訊道以上超大型轉播車的思路。分析了模擬轉播車進行一

級切換并車的技術難點,說明了利用數字電視技術進行一級切換并車的優勢。介紹了作者所在電視臺在這方

面所進行實踐的情況。

[關鍵詞]數字轉播車規模設計一級并車

隨著電視技術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從一九九八年以來,國內許多電視臺陸陸續續開始計劃建造數字

查看全文

高清電視轉播車原理與設計思索

1高清晰度電視轉播車的原理及整體規模

1.1高清晰度電視轉播車的原理

高清的兩個標準:一個是節目源即信號源的標準,另一個是數字電視的傳輸標準。信號源標準也叫演播室信號源標準或基帶信號標準,主要與節目制作和終端圖像顯示有關;而傳輸標準則主要與播出、機頂盒等發送和接收設備有關。應采用1080/50i的高清信號源標準。采用1080/50i作為高清信號源標準的一個突出優點是,1080/50i與我國現行的標清信號源576}50/P可以非常容易地實現上/下變換,為順利從標清向高清過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2高清晰度電視轉播車的整體規模

1.2.1A型車。14m大型拖掛車,容量不少于16臺攝像機(包括連接設備),配備2個延伸段后的容量應至少有24臺攝像機(包括其連接設備)。

1.2.2B型車。12m中型半掛車,容量不少于8~10臺攝像機(包括連接設備),配備1個延伸段后的容量應至少有16臺攝像機(包括連接設備)。1.2.3C型車。8~10m卡車,容量不少于6臺攝像機(包括連接設備),延伸后的容量應達到8臺攝像機(包括連接設備)。

查看全文

衛星數字通信技術在廣播傳輸中的應用

摘要:衛星數字通信技術是我國廣播電視節目傳輸中應用到的主要技術。從衛星數字通信的概述開始入手,分析了衛星數字通信系統的基本原理,最后探討了衛星數字通信系統在廣播傳輸中的應用。

關鍵詞:衛星數字通信技術;廣播傳輸;運用

1衛星數字通信的概述

衛星數字通信是航天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通信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衛星數字通信通過中繼站和終端站來實現通信目的的,具體來說衛星數字通信的中繼站是人造衛星,終端站為地面站,可以有多個終端站,來實現兩個或者多個終端站之間的通信,這種通信具有容量大、區域廣的特點[1]。在衛星數字通信中應用的人造衛星叫做通信衛星,它與地球的自轉的周期與方向同步,所以也叫做地球同步衛星,通信衛星始終固定在天空中某一位置上,方便地面與衛星的通信。衛星數字通信技術是我國廣播電視節目傳輸中應用到的主要技術之一,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它在廣播電視傳輸中的優勢更加鮮明。與微波數字通信傳輸相比其優勢具體表現在:一是覆蓋面廣;二是投資成本低且建設快;三是傳輸信號的質量高;四是便于維護;五是運行成本低。與模擬衛星廣播相比其優勢具體表現為:一是可以節省衛星頻率資源;二是,節省運行成本;三是節目信號質量高;四是數字信號處理與開發更加方便。

2衛星數字通信系統的基本原理

2.1衛星數字通信系統的組成。在廣播傳輸中衛星數字通信系統主要由衛星上行發射站、測控站、星載轉發器以及衛星接收站這四部分組成。廣播數字衛星上設有C波段轉發系統和Ku波段轉發系統[2],上行發射站的主要作用是發射C波段信號和Ku波段信號,并接收衛星下行轉發的微波信號。具體機制為:上行發射站將廣播控制中心發送來的各種信號進行處理與調制,將上頻率與高功率進行放大后,將上行C波段信號和Ku波段信號通過定向天線發射給衛星。上行發射站接收衛星下行轉發的微波信號的作用是對衛星轉播節目的質量進行監測。星載轉發器的作用是將地面上行站發送的上行C波段信號和Ku波段信號進行接收,并將接收的上行微波信號進行放大以及變頻處理后,再進行放大,然后將經過一系列處理的信號發射給地面服務區。星載轉發器相當于中繼站一樣發揮作用,它的優點是保障廣播信號以最低的附加噪聲和失真進行傳送。

查看全文

電視設施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確保廣播電視設施的安全和廣播電視節目的順利優質播放,根據國務院的《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適用于我省境內業經有關管理部門批準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有線廣播站、轉播臺、差轉臺、實驗臺、收訊臺、監測臺(站)、微波站、光纖站、衛星地面站的下列設施:

1、節目接收、發送設施。包括接收、發送機房設備、天線、饋線、調配系統、塔桅(桿)、地網、拉線、天線場地及其附屬設備。

2、節目傳送設施。包括架空或埋設的傳音電纜線路、同軸電纜線路、光纜線路、有線廣播線路、微波站及電波傳輸通路、衛星地面站及電波傳輸通路、轉播設備等及其附屬設備。

3、節目監測設施。包括監測臺、站及其附屬設備。

查看全文

新媒體廣播技術發展前景分析論文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互聯網數字化衛星技術

摘要:文章從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競爭,闡述了廣播技術發展的當前形勢和發展趨勢,介紹了開展網絡廣播技術的優勢。結合大連人民廣播電臺的數字化、網絡化系統建設,進一步闡述廣播技術要緊跟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潮流,用科學發展的觀念開展廣播事業。

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媒體時代。計算機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廣播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傳統的廣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正面臨著新媒體的激烈競爭和挑戰。正確分析形勢,以科學的態度認真研究、總結廣播的特點與規律,發揮廣播優勢,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各種有益的探索,對于推進廣播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發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達2.98億,普及率22.6%,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1.1%)。城鎮和農村電腦擁有量為每百戶62.6臺和3.6臺(2000年分別是9.7臺和0.5臺)。寬帶網民達2.7億,占總網民數的90.6%。手機網民達到1.176億,較07年增長了133%。特別是3G網絡的應用,使手機流媒體傳輸技術產生極大的飛躍,流暢地無線上網已不再是奢望。

信息傳播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就迫使傳統廣播必須面對數字多媒體的挑戰。網絡上文字、聲音和視頻的獲取已非常容易,而傳統廣播受頻率資源和發射功率的限制使聽眾受到一定范圍的影響,因此廣播也必須開闊視野,基于互聯網發展網絡廣播,使受眾全球化。所謂網絡廣播,就是以Internet網為傳播平臺提供音頻和視頻服務的網絡媒體,是傳統廣播和互聯網融合的產物。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會使網絡(視頻)廣播的聽眾越來越多。網絡廣播具有許多特有的優勢:

一、隨著各種終端接收設備的普及,受眾參與廣播的活動也將增強。

查看全文

拉動內需的好商機奧運經濟論文

摘要:奧運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參與最廣泛的體育盛會,已經不僅影響到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而是更深層次地影響到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能有效地帶動主辦城市和地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對舉辦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的促進作用,不僅向世界展示我國在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拉動了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奧運經濟;直接效益;間接

Abstract:Asthemostfamousandinfluentialsportsgalaxy,OlympicGameshasnotonlyrelateitselfto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productsandserviceindustr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ofthehostingcity.Itcaneffectivelypullthelocalinvestmentdemandandconsumptiondemand,andeventheeconomyofthehostingcountry.BeijingOlympicGamesprovesitssignificantroleinpushingforwardtheChineseeconomyinadditiontodisplaying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Chinaineconomy,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alprogresss.

Keywords:Olympiceconomy;directbenefit;indirect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拉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并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階段性經濟發展加速的經濟現象。奧運經濟可以分為直接奧運經濟和間接奧運經濟兩大部分。直接奧運經濟是為舉辦奧運會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和圍繞開發奧運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包括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間接奧運經濟指在奧運會舉辦的過程中能夠引起舉辦城市與國家的經濟、社會指標發生改變的活動,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素質提高、生態環境改善、新增長點和新產業的培養等。

一、奧運經濟直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

查看全文

電視戲曲歷史管理論文

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

中國從1958年有了電視以后就出現了電視文藝,電視戲曲也隨之誕生。早期的電視戲曲形式很簡單,以戲曲為主,將原來只在舞臺上表演的戲曲,簡單地照搬和再現到電視屏幕上。其表現方式主要是現場直播戲曲舞臺劇。

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直播場地只能是劇場舞臺。導演一般采用三臺攝像機聯機,面向舞臺,放置在左、中、右三個位置,運用不同機位的鏡頭角度、景致變化進行現場切換,使觀眾欣賞全劇。那一時期轉播過不少戲曲藝術家的劇目,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荀慧生的《紅娘》,周信芳的《四進士》等。早期的電視戲曲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電視戲曲工作者,練就了他們嚴肅的工作作風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同時,戲曲節目的劇場實況轉播也為后來的電視文藝的實況轉播和專場錄像,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隨著電視技術的更新,電視手段不斷豐富,電視戲曲導演為了增強電視表現力,不再滿足照搬舞臺,他們積極參與節目創作,將戲曲演員請到演播室,運用電視的獨有視角,從舞美、燈光、現場調度,到劇本的修改、演員表演、化裝,都重新設計和安排,這便是專場錄像。這一時期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評劇《雙玉嬋》、川劇《燕燕》,地方臺播出了昆曲《十五貫》等,它比原有的舞臺劇節奏更加緊湊,畫面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電視錄像設備的使用,尤其是彩色電視錄像設備和彩色轉播車的引進,使電視節目不再是轉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帶得以保留、交換和重播。由此產生的后期編輯,又為電視戲曲的再加工和再創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專場錄像為戲曲節目的電視化,探索出一條路。至今,它依舊是電視戲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

查看全文

電視戲曲現狀研究論文

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

中國從1958年有了電視以后就出現了電視文藝,電視戲曲也隨之誕生。早期的電視戲曲形式很簡單,以戲曲為主,將原來只在舞臺上表演的戲曲,簡單地照搬和再現到電視屏幕上。其表現方式主要是現場直播戲曲舞臺劇。

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直播場地只能是劇場舞臺。導演一般采用三臺攝像機聯機,面向舞臺,放置在左、中、右三個位置,運用不同機位的鏡頭角度、景致變化進行現場切換,使觀眾欣賞全劇。那一時期轉播過不少戲曲藝術家的劇目,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荀慧生的《紅娘》,周信芳的《四進士》等。早期的電視戲曲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電視戲曲工作者,練就了他們嚴肅的工作作風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同時,戲曲節目的劇場實況轉播也為后來的電視文藝的實況轉播和專場錄像,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隨著電視技術的更新,電視手段不斷豐富,電視戲曲導演為了增強電視表現力,不再滿足照搬舞臺,他們積極參與節目創作,將戲曲演員請到演播室,運用電視的獨有視角,從舞美、燈光、現場調度,到劇本的修改、演員表演、化裝,都重新設計和安排,這便是專場錄像。這一時期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評劇《雙玉嬋》、川劇《燕燕》,地方臺播出了昆曲《十五貫》等,它比原有的舞臺劇節奏更加緊湊,畫面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電視錄像設備的使用,尤其是彩色電視錄像設備和彩色轉播車的引進,使電視節目不再是轉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帶得以保留、交換和重播。由此產生的后期編輯,又為電視戲曲的再加工和再創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專場錄像為戲曲節目的電視化,探索出一條路。至今,它依舊是電視戲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