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轉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15:3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重心轉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重心轉移趨勢研究論文
提要:21世紀前后,我們國家的德育產生很大的變革,分析變革問題,既要繼承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遺產,又要考慮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先進性、科學性東西接軌,既要從現實出發,又要放眼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社會經濟基礎變化對德育的巨大影響,又要遵循德育自身發展規律,才能適應21世紀時代的要求,創造新世紀學校德育的輝煌。
關鍵詞:21世紀德育重心移動趨勢
一、由重政治教育轉向重道德教育的趨勢
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內容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各項教育內容既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又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統一于德育目標之中。在具體實施德育過程中,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可能會出現側重抓某一方面或強調某一方面的情況。這種階段性的重點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調整,使各方面教育協調發展,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受“左”傾思想影響較嚴重,在強調政治教育時始終沒有掌握好“度”。
在未來的社會,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和技術必將進一步為社會提供物質利益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將伴隨著發生諸如水污染、土質下降、森林遭受破壞、動植物種類急劇滅絕、資源枯竭和環境公害等。為此,人類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去建設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這個規范對人們的總體要求是學會關心,關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類社會這些公共關系,需要建立一種相應的道德規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個人類建立一個明確的、統一的道德規范,但重視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幫助他們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同情等一系列時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紀初德育發展的大趨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重大變動,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變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總體特點是,過去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識已經被打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價值選擇出現務實化。這表明,目前社會道德從總體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會道德風氣變化最深刻的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習慣思想向競爭意識不斷增強方面發展,一種逐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走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觀上社會的變化正處于進行之中,主觀上人們的主體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化選擇之間的混亂。在道德選擇導向上出現了三種選擇傾向,一是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選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明,主要是優良傳統美德;三是既要弘揚本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又要吸收西方現代文明,從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在這三種選擇當中,前兩者顯然具有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脫離現實。只有第三種選擇傾向,才有可能對道德建設做出符合于自己時代要求的探索和創造。
知識管理研究重心的轉移綜述
摘要:論證了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經濟全球化對知識管理研究的影響。指出知識管理的研究重心必須進行遷移,遷移的方向是由局部隱性知識向全球化顯性知識轉移,從微觀知識向全球化宏觀知識轉移,從描述性知識向方法論知識轉移,同時指出了新一代知識管理的智能化方向。
關鍵詞:知識管理;研究重心;轉移;全球化;數據挖掘
1引言
知識管理的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斯威比(SvEiby)博士將知識資本分為:雇員能力、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三部分[1],而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有效地管理企業這三類“結構”的開發和利用,為企業創造最大效益。知識是企業的資源,但任何知識只有當它應用于實踐,改變人們的生活,這種知識才會有價值[2]。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支持組織成功運營的重要力量源泉,很多企業已經實施或著手實施知識管理項目,但很多知識管理項目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Gartner公司分析了十大原因,但本文認為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知識管理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支持企業和組織的全球化運作,大量知識管理的研究仍集中在80年代提出的一些理念上,如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等,沒有根據時代環境的迅速變化對研究重心及時做出調整。
全球化現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3],從經濟角度看,世界各國各地區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和經濟協調,在經濟上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從資源配置、生產流通和消費形成了多層次與多形式的交織與融合,使全球經濟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4]。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管理信息系統成為企業管理的必備工具,已積累了大量數據。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開放運動及OA等組織及運動的促進,信息的獲取廣度、深度、及時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網民數量的劇增,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分享的活動空間。良好的交互性使網絡正在成為知識傳播、民意表達和商業資訊展示的重要場所。
與知識管理研究初期相比,經濟環境、信息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也必然帶來知識管理研究重心的變化。分析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資源的特征,從全球化角度審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的研究現狀及挑戰,將對我國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有助于企業尋求提高全球化信息利用率的方法和技術,擴大企業的全球化視野,從而提高組織的全球化競爭能力,并促進知識創新。
論學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地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學校教師居于重心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范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造的新型人才。傳統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展,真正實現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學校德育重心轉移論文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地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學校教師居于重心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范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雹僦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造的新型人才。傳統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展,真正實現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學校德育重心轉移論文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地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學校教師居于重心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范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雹僦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造的新型人才。傳統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展,真正實現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小學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論文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在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與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地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學校教師居于重心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范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敝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造的新型人才。傳統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展,真正實現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學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從本質上看,三者是統一的。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個體既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歷史的生成物。沒有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展。主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展。培養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造輝煌的必要前提。
淺議企業管理重心的變化
摘要:企業管理重心的變化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中能否實現超越、突破、領先的重要因素。企業管理重心的變化是企業根據企業自身所處的狀態、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等等方面來進行的戰略調整,是解決企業危機的重要手段,企業管理重心的變化也考驗企業的自身實力,在合適的時期做出合適的調整。
關鍵詞:企業;管理重心;戰略調整
企業的管理重心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如果企業對自身所處的環境、自身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以及企業自身擁有的經濟基礎、制度保障等等方面的定位不清楚的話,企業的管理重心改變將會存在很大的問題,不僅不能夠解決公司當前的各項危機,還會讓企業在不必要的事項上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所以,認清企業所處的地位、所擁有的現實條件是企業管理重心改變的重要關注點,也是正確實行企業管理重心變化的基礎。如果無厘頭的亂改進,急于求利認不清現實的話會讓企業蒙受相當大的損失甚至因不適宜企業的發展而倒閉。如果我們在一定的時期實行一定的改變的話,有條理、有秩序的進行的話會讓公司經營起來非常的井井有條。企業面臨的內部問題、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態等等都是促進企業管理重心的變化,本文將對影響企業管理重心變化的因素,以及特定時期企業的管理重心的變化來進行深入分析。
一、影響企業管理重心變化的因素
影響企業管理重心變化的因素不僅僅單方面的,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企業管理重心的改變,市場一直以“優勝劣汰”為競爭規則,企業為了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里生存下來,不得不根據市場形勢來進行調整。下面,我們將對影響企業管理重心變化的因素進行詳細的探討。
(一)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促使企業管理重心轉變的重要因素,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將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能力,當然,企業也不例外,外部環境要求企業只有調整經營戰略才能夠發展,比如說:當今時代的科技、經濟、政治發展狀況,人們的生活需求以及企業所樹立的外部形象等等都是屬于外部環境的范圍,外部環境的變化是無常的,我們只有在變化的形勢下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夠生存,企業的管理重心的變化便是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舉措。所以,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促使企業管理重心轉變的重要因素。
農村免稅形勢交流
農村實行稅費改革特別是逐步取消農業稅后,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將會引發一系列深刻變化,對基層組織的工作重心、職能設置和運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適應新形勢,破解鄉鎮工作難題呢?筆者認為,必須要把握以下三點:
一、要突出工作重心,推進干部轉型。隨著農業稅的逐步取消,鄉鎮工作的重點必須及時調整,要把發展作為主線,把農村“三化”建設作為重心,把建設小康社會、和諧農村作為目標。工作重心的轉移又必然導致干部角色的大轉變。一是干部要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鄉鎮干部要增強發展意識、服務意識,要從“催糧要款,刮宮流產”的傳統工作模式中解脫出來。鄉鎮黨委要充分發揮連接農民群眾和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為群眾走向市場提供資金、信息、技術和優化環境等方面的服務。二是干部要由經驗型向創新型轉變。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鄉鎮干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要改變過去憑傳統經驗工作的狀況,直接深入到一線,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制訂工作措施,從而使一些棘手問題得到解決。三是干部要由命令型向親和型轉變。今年中央出臺的1號文件,對新時期加強和推進農村工作,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相應地,對于直接從事農村工作的鄉鎮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對這種情況,鄉鎮干部要在提高素質、增強為民服務本領、改進作風等方面下功夫,切實轉變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四是干部要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農業稅取消后,鄉鎮工作的重心從過去的“收糧催款”向“為發展服務,為群眾謀利”轉移。這對鄉鎮干部的工作方式、領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鎮干部不僅要政治素質過硬,更要具備處理農村社會矛盾和駕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強化鄉鎮職能,轉變工作方式。確定和規范鄉鎮職能是鄉鎮改革的首要條件,是破解稅改后鄉鎮工作轉移難題的關鍵。一是要強化為發展服務的職能。鄉鎮要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從計劃管理轉變到總體謀劃、引導服務上。要制定農村經濟發展遠景規劃和近期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培植一批龍頭加工企業;在市場和農民之間架起橋梁,解決農民與市場的銜接問題,及時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鼓勵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的銷售隊伍,消除各種關卡和亂收費,推動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二是要強化維護穩定的職能。包括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鄉鎮必須把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貫徹執行到位;要完善信訪考核方式,及時把矛盾消化在基層;組織協調有關部門打擊車匪路霸、偷盜打劫,保證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抓好安全生產,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組織村民排查矛盾,及時解決民間糾紛。三是要強化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行政的職能。堅持實行村民自治,維護村民民主自治的權利;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要提高鄉村兩級干部和有關執法部門人員依法行政素質,推進依法行政進程。四是要強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職能。要積極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創建“五個好”鄉鎮黨委和農村黨組織。五是要強化管理社會公共事業的職能。各鄉鎮要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增強農民群眾的道德文化素質,提高鄉鎮衛生院合作醫療水平;根據條件,結合實際,加強本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社會環境。
三、要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運行模式。一是要靈活機構設置。鄉鎮在機構設置上要本著“壓機關、減行管、擴經濟”的原則,通過因事定崗、因崗定責來建立機構;要進一步理順鄉鎮編制,清退編外人員,壓縮在編人員,分流富余人員,并實施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工傷、“五保合一”的改革,為分流人員提供社會保障,解決后顧之憂。二是要合理配置干部資源。運用市場化手段,及時調整干部管理運行機制,由劃線、劃塊、領導包片、干部包村向統一調配、目標管理、專業服務轉變,要對原有機關進行機構重設,崗位重定,人員重組,職能重分,從需求上轉變職能,在產業鏈上找位置,將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產業發展上,要抽調精兵強調成立產業發展中心,實行目標管理,真正做到人適其位,位盡其才財盡其用,有力推動鄉鎮經濟快速發展。三是要推行雙向選擇、競爭上崗。鄉鎮內設機構崗位實行競爭上崗,末位考評制,將會有力增強鄉鎮干部隊伍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對鄉鎮干部包村實行“雙向選擇”,即干部選村,村選干部,真正增強干部的責任心和危機感,進一步融洽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對護士進行“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的方法,評價應用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東莞市大朗醫院40名護士接受“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比較培訓前后護士在執行患者體位轉移操作時運動強度、腰背疼痛感以及標準患者舒適感的差異。結果護士接受“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后,其在患者轉移操作過程的運動強度及腰背不適感得分低于培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培訓后,標準患者轉移過程中的舒適感明顯高于培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無抬舉”理念下安全患者轉移技術培訓,可有效降低護士在轉移患者時的運動強度及腰背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轉移技術;患者安全;護士培訓
為了減少或避免醫護人員,尤其是護士及助理員,發生與患者轉移相關的腰背疼痛等傷害,1996年英國皇室護理學院率先提出了“無抬舉”(NoLifting)理念,并創建了在這一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的方法[1],其中包括使用器材設備進行轉移的方法及徒手轉移手法。隨后在歐美及澳洲等發達國家也紛紛設立了“無抬舉政策”(NoLiftingPolicy)?!盁o抬舉”理念下的安全轉移患者手法是指通過使用人體力學原理,基于省力原則及人體自然運動的規律,徒手或借助輔助器材協助患者完成體位轉移及體位變換,在避免醫護人員在轉移中發生骨骼肌肉損害或疼痛的同時,保證患者安全及舒適。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表明運用安全轉移的輔助設備可以降低醫護人員的職業相關性的骨骼肌肉疾病[2-3],但是對患者的舒適情況缺乏關注。目前對護士發生職業腰背疼痛及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方面研究較少。本研究對臨床護士進行“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并從護士和患者兩方面來評價培訓效果。
1對象
1.1培訓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自愿報名參加培訓班的護士40名,均為女性;年齡23~46歲,平均(31.98±6.30)歲;護理臨床工作年限4~27年,平均(11.15±6.29)年;無急性病史或外傷病史、無妊娠。1.2轉移對象。選取5名護士作為標準患者,體重50~55kg,身高155~160cm。模擬情景:女性,70~80歲,病情穩定,意識清楚,肢體偏癱,左側肢體肌力0級,右側肢體肌力4級,肌張力無增高,無關節僵硬或攣縮,無法獨自離床活動或行走。
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