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8:07: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蠶共育技術
1蠶室蠶具的準備
共育小蠶要有條件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溫保濕,光線均勻,空氣流通,水泥地面,墻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蠶種需蠶房面積10~15m2、蠶匾80個(每個面積0.7m2可共育蠶至4齡餉食),以及相配套的蠶架等蠶具。還需要約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號”、石灰20kg等蠶藥。
2抓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蠶不感染病原,蠶體強健,必須做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一般在養蠶前1周左右進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蠶種,宜在蠶種出庫前5~7d進行消毒。消毒前首先應清理好蠶室環境,鏟除周圍雜草,疏通水溝,共育室內更應打掃干凈。然后進行“兩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一般保持濕潤幾小時后即可進行清洗,待室內及蠶具晾干后再進行消毒。養蠶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徹底。消
毒后要避免蠶室、蠶具再次污染,并將蠶匾等用具晾干,待養蠶時使用。
3蠶種補催青
小蠶共育技術
1蠶室蠶具的準備
共育小蠶要有條件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溫保濕,光線均勻,空氣流通,水泥地面,墻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蠶種需蠶房面積10~15m2、蠶匾80個(每個面積0.7m2可共育蠶至4齡餉食),以及相配套的蠶架等蠶具。還需要約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號”、石灰20kg等蠶藥。
2抓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蠶不感染病原,蠶體強健,必須做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一般在養蠶前1周左右進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蠶種,宜在蠶種出庫前5~7d進行消毒。消毒前首先應清理好蠶室環境,鏟除周圍雜草,疏通水溝,共育室內更應打掃干凈。然后進行“兩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一般保持濕潤幾小時后即可進行清洗,待室內及蠶具晾干后再進行消毒。養蠶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徹底。消
毒后要避免蠶室、蠶具再次污染,并將蠶匾等用具晾干,待養蠶時使用。
3蠶種補催青
小蠶共育研究論文
1重視蠶種催青、補催青及收蟻工作
無論低溫或高溫天氣,不經過催青保護都會使小蠶體質虛弱、發育不齊、抗病力低,催青技術是養蠶過程中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蠶種從冷庫領出后應盡量避免不利的氣候環境,縮短蠶種在途中時間,集中回到催青室后及時將蠶種攤開,采用兩段簡易催青法,即出庫后1~4d和出庫后5~9d2個階段,采用不同的溫度、濕度、光線標準下進行保護。第1階段(出庫后1~4d):溫度為24~26℃,干濕差1.0~1.5℃,自然光線下保護;第2階段(出庫后5d至點青):溫度27~28℃,干濕差0.5~1.0℃,每日感光18h,人工增加光照6h。催青過程中溫度過低(低于20℃)或過高(高于30℃)都不利于蠶種孵化,低溫時要注意加溫補濕,高溫干燥要補濕降溫;同時為讓蠶種感溫均勻,每隔3~4h要調換蠶種的位置,保證蠶種上、下、左、右感溫均勻。
當1張蠶種有80%~85%卵已點青時,小蠶共育戶及時從催青室領回,用宣紙將蠶種包好,平鋪置于消毒過的蠶匾中,用消毒好的黑色濕布四周蓋好,不許漏光,促使蠶卵轉青齊一,室內溫度調整到25~26℃,濕度80%~85%,干濕差1.5~2.0℃。
從點青包種之日算起,觀察留樣蠶種,一般當天上午點青完到第3天早上6時感光收蟻;下午或晚上點青則宜第4天早上6時感光。收蟻的具體做法是:將黑布揭開,平鋪蠶種使卵面朝上,均勻感光。春季氣溫低上午9時左右收蟻,夏秋季氣溫高宜在上午8時前收蟻,收蟻時需動作快,同批蠶種的收蟻時間不可拖延太長。
2做好蠶室溫濕度調節
在溫濕度調節方法上應防止重加溫輕補濕,重白天輕夜晚,重晴天輕雨天,重食桑期輕眠期,重溫濕度輕換氣等方面的不足。應做到適溫適濕,避免溫度過低(低于20℃)或過高(高于30℃),須確保按小蠶各齡期的標準溫濕度飼養。1齡28.0~28.5℃,干濕差0.5℃;2齡27~28℃,干濕差1℃;3齡27℃,干濕差1.0~1.5℃,各齡期眠中比平時適當降低。無論春季或夏秋季,1~2齡須上蓋下墊,全防干育,3齡只蓋不墊,半防干育。掌握10日眠3眠,各齡期眠中不蓋。避免低濕飼養,適時補溫,晝夜和晴雨天室內溫度保持平衡,忌飼養過程中溫度忽高忽低。每日給桑前30min揭開薄膜通風換氣,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線均勻,使小蠶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發育。
小蠶共育技術試析論文
1重視蠶種催青、補催青及收蟻工作
無論低溫或高溫天氣,不經過催青保護都會使小蠶體質虛弱、發育不齊、抗病力低,催青技術是養蠶過程中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蠶種從冷庫領出后應盡量避免不利的氣候環境,縮短蠶種在途中時間,集中回到催青室后及時將蠶種攤開,采用兩段簡易催青法,即出庫后1~4d和出庫后5~9d2個階段,采用不同的溫度、濕度、光線標準下進行保護。第1階段(出庫后1~4d):溫度為24~26℃,干濕差1.0~1.5℃,自然光線下保護;第2階段(出庫后5d至點青):溫度27~28℃,干濕差0.5~1.0℃,每日感光18h,人工增加光照6h。催青過程中溫度過低(低于20℃)或過高(高于30℃)都不利于蠶種孵化,低溫時要注意加溫補濕,高溫干燥要補濕降溫;同時為讓蠶種感溫均勻,每隔3~4h要調換蠶種的位置,保證蠶種上、下、左、右感溫均勻。
當1張蠶種有80%~85%卵已點青時,小蠶共育戶及時從催青室領回,用宣紙將蠶種包好,平鋪置于消毒過的蠶匾中,用消毒好的黑色濕布四周蓋好,不許漏光,促使蠶卵轉青齊一,室內溫度調整到25~26℃,濕度80%~85%,干濕差1.5~2.0℃。
從點青包種之日算起,觀察留樣蠶種,一般當天上午點青完到第3天早上6時感光收蟻;下午或晚上點青則宜第4天早上6時感光。收蟻的具體做法是:將黑布揭開,平鋪蠶種使卵面朝上,均勻感光。春季氣溫低上午9時左右收蟻,夏秋季氣溫高宜在上午8時前收蟻,收蟻時需動作快,同批蠶種的收蟻時間不可拖延太長。
2做好蠶室溫濕度調節
在溫濕度調節方法上應防止重加溫輕補濕,重白天輕夜晚,重晴天輕雨天,重食桑期輕眠期,重溫濕度輕換氣等方面的不足。應做到適溫適濕,避免溫度過低(低于20℃)或過高(高于30℃),須確保按小蠶各齡期的標準溫濕度飼養。1齡28.0~28.5℃,干濕差0.5℃;2齡27~28℃,干濕差1℃;3齡27℃,干濕差1.0~1.5℃,各齡期眠中比平時適當降低。無論春季或夏秋季,1~2齡須上蓋下墊,全防干育,3齡只蓋不墊,半防干育。掌握10日眠3眠,各齡期眠中不蓋。避免低濕飼養,適時補溫,晝夜和晴雨天室內溫度保持平衡,忌飼養過程中溫度忽高忽低。每日給桑前30min揭開薄膜通風換氣,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線均勻,使小蠶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發育。
小蠶共育技術分析論文
1蠶室蠶具的準備
共育小蠶要有條件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溫保濕,光線均勻,空氣流通,水泥地面,墻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蠶種需蠶房面積10~15m2、蠶匾80個(每個面積0.7m2可共育蠶至4齡餉食),以及相配套的蠶架等蠶具。還需要約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號”、石灰20kg等蠶藥。
2抓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蠶不感染病原,蠶體強健,必須做好共育室及蠶具的消毒。一般在養蠶前1周左右進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蠶種,宜在蠶種出庫前5~7d進行消毒。消毒前首先應清理好蠶室環境,鏟除周圍雜草,疏通水溝,共育室內更應打掃干凈。然后進行“兩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蠶具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一般保持濕潤幾小時后即可進行清洗,待室內及蠶具晾干后再進行消毒。養蠶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徹底。消
毒后要避免蠶室、蠶具再次污染,并將蠶匾等用具晾干,待養蠶時使用。
3蠶種補催青
剖析金寨縣養蠶技術發展過程論文
摘要介紹了金寨縣蠶種催青、養蠶方法、上蔟技術、采售繭、消毒防病和養蠶布局的發展歷程,以期為桑蠶飼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桑蠶飼育技術;發展歷程;安徽金寨
金寨縣是安徽省9個重點蠶繭生產縣之一,產業的規模曾連續34年居全省之首,養蠶技術通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創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蠶種催青
解放前蠶農不懂蠶種催青與補催青技術,每年春天桑樹發苞時,農家婦女把蠶種放在胸前暖種,15d左右孵出蟻蠶。1954—1981年,采用木炭加溫,室內四壁噴水補濕。1980年由“漸溫常規催青法”改為“三段簡易催青法”,簡化調溫補濕操作程序。1982年購進2臺電熱加溫補濕器,并配有自動控制裝置。1983年又購進7臺,基本上實現電氣化催青。1987年以后,催青室安裝空調器調節溫度,用自動補濕器調節濕度。催青式具也進行革新,1985年之前,一直采用木條作插種線架放置蠶種進行催青,從1986年開始改用木制催青框,可以放置雙層蠶種,插種簡便速度快,同時提高催青室利用率,且洗刷消毒方便。2006年國家商務部“東桑西移”項目實施,借此機會進行了全自動化蠶種催青室改造,目前蠶種催青實行全自動化操作,紫外線消毒,電腦模擬控制,設定溫濕度室外進行操作[1]。
2養蠶方法
蠶業管理站工作報告
使專業人員能在實際工作中全面掌握栽桑養蠶新技術的運用推廣,5重抓專業技術隊伍的業務培訓學習。健全制度,責任到人。理清思路、更新觀念、創新產業新技術的運用推廣。積極引進外地先進經驗,靈活運用于我縣蠶桑生產,為促進我縣蠶桑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而努力。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一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重抓落實。為蠶農提質增效工作的動身點,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經大家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學習、促生產、扎實推進效能建設
組織全站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單位實際。不時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促進各項工作全面推進。業務上重點學習栽桑育苗、栽桑、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及方格簇的運用推廣。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定期與不定期學習相結合等形式,提高職工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扎實推進效能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蠶桑亮點。促進產業發展
促進全縣蠶桑產業發展。1重抓20年高產優質桑園基地的規劃建設。
二春蠶飼養技術
1飼養二春蠶的好處
一是增加發種量。二春蠶一般占一春蠶的70%以上。可飼養12張/hm2以上,年平均發種可達52.5~60.0張/hm2,提高了單位面積的飼養量和產繭量。二是氣候相對夏蠶及中秋蠶適宜。二春蠶時桑葉質優良,大田農作物未到農藥使用高峰期,保證了蠶作的安全,適宜飼養。三是二春蠶比中秋蠶產量高,繭質優。2003年豐縣二春蠶平均產量570kg/hm2,比中秋蠶的502.5kg/hm2增67.5kg/hm2,增長13.3%。2004年全縣二春蠶平均產量636kg/hm2,比中秋蠶的591kg/hm2增45kg/hm2,增長7.6%。實踐證明二春蠶產量遠高于中秋蠶,而且二春蠶的繭質也明顯好于中秋蠶。四是由于推遲了夏伐時間,黃化葉及硬化葉少,葉質較好,并且減輕了某些桑樹病蟲害,如桑象蟲、桑天牛等。五是飼養二春蠶后,可以將兩季秋蠶合并為一季秋蠶,8月25日左右出庫,這樣可以利用秋季最佳氣候條件避免加溫。二秋并一秋可以減少飼養環境中病原物,大大降低秋蠶發病率。
2二春蠶的飼養技術
2.1適時出庫
一春蠶一般比常規出庫時間提前2~3d,二春蠶出庫一般在5月22~23日,6月初收蟻,確保6月底前上蔟。這樣既能避開大蠶高溫多濕或高溫悶熱等不良環境,又能提早夏伐。
2.2收蟻時間與飼養量
縣蠶管站效能建設工作總結
一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重抓落實。為蠶農提質增效工作的出發點,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經大家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務。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抓學習、促生產、扎實推進效能建設
結合單位實際,組織全站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斷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促進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在業務上重點學習栽桑育苗、栽桑、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及方格簇的運用推廣。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定期與不定期學習相結合等形式,提高職工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扎實推進效能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蠶桑亮點,搞好桑園管理工作,促進產業發展
1、重抓20年高產優質桑園基地的規劃建設,促進全縣蠶桑產業發展。
2、做好桑園管理工作。抓好翻挖、嫁接、施肥、除草、及防治病蟲害等各項工作,為多養蠶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促進了蠶業的穩步發展。
蠶桑局上半年業務工作總結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規模發展,科學推進蠶桑專業村建設
建設蠶桑專業村,走成片栽植,集約發展,是立足我縣“三農”工作實際,加速蠶桑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去年建設雙廟鄉九賢寺蠶桑專業村的基礎上,今年全縣又從浙江調回“農桑14號”嫁接良桑苗82.5萬株,在雙廟鄉九賢寺村、南岳寺村、芝麻溝村、福善鎮牌坊村等蠶桑專業村,栽植成片密植桑園817.5畝,使專業村新發展良桑面積**到了1200畝。蠶桑專業村桑樹基礎和桑樹質量的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激發了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專業村今年春季發種量在全縣發種數量減少的情況下,普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基本實現了我縣蠶桑生產發展模式,由分散發展向重點突破,由分散種養向規模發展的轉變,并逐步形成了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優勢特色產業。
(二)集中共育,科學推進蠶桑生產技術更新
“養好小蠶七成收”。養好小蠶是突破我縣養蠶單產不高,經濟效益偏低的瓶頸的關鍵措施。今年在鞏固福善小蠶共育的基礎上,又在雙廟鄉九賢寺村、南岳寺村、三合寨村、芝麻溝村、科技園新增小蠶共育室9個,共育小蠶515張,使全縣小蠶共育室**到了13個,共育量**到了755張,實現了專業村村村有共育,重點社小蠶共育化。嚴格操作技規,共育蠶發育整齊,體質強健,齡期經過縮短,解決了蠶農年齡偏大、技術缺乏、養小蠶難,養蠶與農活打斗等問題,降低了養蠶成本,深受農民歡迎。
(三)改良簇具,科學提高蠶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