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22:57: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宋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讀唐宋詞感悟

《唐宋詞十七講》是葉嘉瑩演講集合而成的解詞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研究,嘔心瀝血專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遠涉重洋,四海講學,所致有聲,是我國少有的名揚海外的詩詞家。

《唐宋詞十七講》做這以人物年代先后為序挑選了唐宋不同時期具有代表詞性不同發展階段的詞人作品,向讀者深情解讀古色古香的典型詞作,帶領我們去欣賞體味當時的文人情懷。在她的眼里詞時有鮮明的活力,詞的好壞生命力的長久在于其興動感發的力量。詞的年代已離我們久遠,也許那個凄風苦雨中的孤單背影已漸漸的遠去,但它孤獨的靈魂卻在千百年流傳不息的詞篇中永生。

我們靜靜的合上書本閉上眼睛用心去體會《唐宋詞十七講》中葉嘉瑩言傳身教的個人魅力。看書看得是一個人的精神靈魂,學的而使其為人處世的心態,練就的是其寵辱不驚的情懷。從她的言談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樸實的為人,心細如發對每個詞人細微的差異進行精準的評析。他高談闊論縱橫詞壇,有理有據引經據典顯現她做學問的嚴謹追求,她滔滔不絕才如泉涌彰顯了她深厚文化底蘊。從所周知,后人對唐宋詞的解析層出不窮,韜光養晦讓人受益匪淺,沒為詞學大師站在自己的人生視角之上,伴隨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講述自己的研究詞的體會和心得。

葉嘉瑩學通古今貫通東西,是難的學界泰斗。她以求是嚴謹治學,自救斟酌不打誑語,詞句的評析真知灼見鞭辟入里,拋開以前一些學者靠舞文弄墨繁縟庸俗的詞藻取寵的陋習,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不阿諛奉承也不損人利己,以嚴謹的姿態耕耘于學海,并在我們的學習中給了我們思考問題認識問題新的啟迪。對于東西文藝的差異她取長補短兼容并蓄,以積極的姿態面對東西方的分。

中國喜歡用坐著的人格來衡量作品的價值,西方文學作品衡量的重點放在了文學藝術的價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學傳統得道德觀念,對其兩者持并重的姿態。她認為中國的文藝理論缺乏一種成熟的理性的科學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問題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含蓄性很大、不確定性很大,試想沒有日積月累的沉淀是不會有此深刻的認識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藝理論,在詞的解讀之中時刻試著用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一些次的現象,給出一個總結歸納說明,同時她主張不要刻意的牽強附會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作者本身,每個都這都有自己的見解不能說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這樣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詞十七講》作者以深厚的國學功底見證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詞作為詞的興盛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對詞的解讀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會貫通游刃有余,又是我為她的才情感動,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詞可以出相關聯的幾首詞或詩,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聽信道聽途說,本著對學術負責的態度,深思熟慮之后才脫口而出,對我們平時一些含混模糊的東西給出了直接清晰透徹的解答,使我們有話可說有理可循。我們知道‘這’,‘這’太籠統,她讓我們知道這是什么的本質。

查看全文

剖析唐詩宋詞之賞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與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大多數的學生不愛詩詞愛聽歌,如果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聽歌的心態去賞詩詞,那或許是別有一番韻味。

關鍵詞唐詩宋詞;語言文化;兩者結合;別有韻味

在高二下學期,我們語文組安排了唐詩宋詞這門選修課。我竭盡全力去備課,想盡可能講得生動些,畢竟上下懸殊上千年的時間,人的思想觀念及審美觀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新新人類,想讓他們很容易的接受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文化,著實難以入手。我邊思索邊聽著音樂,驀然間,靈感涌起,何不用賞歌的心態去賞詞呢?更何況古時的詩詞就可以當歌來唱,可怎樣才能將流行歌曲與唐詩宋詞巧妙地聯系到一起呢?

其實,流行音樂已經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實已經是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它來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一點上,它和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承,異曲同工的,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文學扯上了關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與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大多數的學生不愛詩詞愛聽歌,如果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聽歌的心態去賞詩詞,那或許是別有一番韻味!

于是我大膽創新,打破詩詞的時代局限,把詩詞分為三大類:

第一,“全盤吸收”式的。在學習詩詞時不管是書本上的,還是課外的,只要把詩詞譜成曲子了,就和學生共同欣賞。唐詩宋詞大都非常講究,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敘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規格,往往是字字珠磯,千古傳頌。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回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似當今諸多流行歌曲創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全盤吸收,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無題》,李煜的《烏夜啼》、《相見歡》、《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范仲淹的《蘇幕遮》,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等。這些詩詞譜成歌曲,全是直接拿來,毫不改動,這樣更便于學生欣賞。在上這樣的課時,我總是先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入境,順便熟悉歌詞,其實在熟悉歌詞的同時,也就熟悉了詞的內容,可謂一舉兩得。其中有些歌曲是我喜歡的,我就大膽地唱給學生聽,或者讓學生去唱,再讓其他學生談感受。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歌聲中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容易理解,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就此活躍起來。在那一段時間里,我時常在課間聽到學生在唱詩詞,這真是非常難得,恰好說明了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性。所以,對唐詩宋詞恰到好處地使用“全盤吸收”來表達某種情感,往往同樣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查看全文

詮釋柳永對宋詞的革新

摘要:柳永是我國北宋詞壇上一位杰出的詞作家,他第一個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對宋初詞壇的發展和后來詞人的創作影響巨大。他大力創作慢詞,一改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他對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敘,意象的組合,景物的描寫,題材的開拓等方面都有創造性的建樹,對宋詞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柳詞比較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生活、思想和愿望。他的詞“俚不傷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賞”之效,在當時就獲得“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社會效果,陳師道《后山詩話》評其詞“天下詠之”。

關鍵詞:柳永;宋詞革新;慢詞與詞調;審美情趣

柳永是開一代詞風的宋詞名家,他是北宋詞壇上第一個卓有建樹的詞人。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到了柳永那個時代,已經走向了一條艱難的窘迫小路。詞壇上小令占據著主導地位,題材僵硬,思想感情有待于深化,表現手法也有待于創新,形式、題制、語言等等都有待于豐富和完善。而就是柳永,通過對慢詞的探索創造,突破了此類種種詬病,為宋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宋詞得到了高度的發展。柳永對宋詞的革新是多方面的,其影響也是巨大的。

1、慢詞的發展和詞調的豐富

如果說蘇軾通過“以詩為詞”的途徑,建立了豪邁詞風,從而使作為“艷科”的詞提高了文學地位,并與傳統文學并駕齊驅。那么,柳永則通過“以賦為詞”的方式,使慢詞得了到長足的發展。整個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個年代,慢詞只在市井藝人口中傳唱,柳永勇于摒棄傳統的偏見,大量創作慢詞、填寫慢詞。有數據統計,柳永一人就創作了慢詞87調125首。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起頭并進。

慢詞擴大了篇幅體制,也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含量,增強了詞的表現能力。玩賞冶游、都市風光、歌姬情感、詠史懷古、羈旅行役,在柳永處皆可入詞。將自身真實的情感,真實的人生融入詞中,詞的題材著實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查看全文

唐詩宋詞研究論文

鋪天蓋地的流行歌曲整天家的在耳邊轟鳴,讓你不聽也得聽。看著追星族們如癡如醉的樣子,不由你不相信這是一個它的時代,看看詩人們失魂落魄的樣子,不由你不承認這是一個沒有了詩歌的世界,曾經輝煌過的詩歌在這種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貴的頭,用一句成語說叫"俯首稱臣"。漢堡包三文治填飽肚皮就出發的快節奏生活里,人們不再有時間細細品味詩里精微幽深的滋味,老話說"詩腸須曲",可是,含蓄委婉的詩只適于案頭清賞,無論如何總比不上滿街傳唱的流行歌曲,濃濃的味道嗬嗬的喘聲沙沙的嗓音和從丹田直奔喉嚨的感情更讓人覺得痛快。詩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成了陽春白雪,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淪落到曲高和寡,除了自己圈內人那幾聲喝彩外,很難享受到"掌聲響起來"的愜意,這里用得上一句唐詩,叫"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也用得上一句歌詞,叫"昨天的事情已經被人遺忘,揮揮手眼睛只看前方"。其實,腰纏萬貫的中產階級邁著有力的步伐傲然走進沒落貴族的客廳,滿腿泥巴的農民兄弟帶著勝利的笑容滾一滾地主鄉紳的牙床,急匆匆的打工步伐代替慢悠悠的田園散步,機器單調乏味的節奏換過雞鳴桑間狗吠深巷的聲響,這是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來的自然就有口味的變化,就象以前過年吃的雞腿一下子成了平常飯桌上的家常菜和昔日憶苦思甜才用的窩頭眨巴眼成了時髦的健美餐,文化這個玩藝兒很怪,不見得社會進化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候它也會跟你開個玩笑,當你覺得社會不斷爬坡向上前進的時候,它卻直個勁兒地向下滑行。于是有人哀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覺得整個文化似乎沒救了似的;有人死抱一定之規,任憑風浪起,我自巍然不動,仿佛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準備在首陽山采薇采蕨。我的一個朋友曾用一種頭可斷血可流的堅定語氣對我說,"我絕不聽什么鄧麗君之類的流行小曲",盡管他根本不知道現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就連什么四大天王都快過氣了,還以為是十來年前的鄧麗君時代,還有一個朋友則從鼻孔里噴出一縷氣來對我說,"這些東西算個什么藝術,不過是通俗小調而已",雖然他也知道這流行小調已經如水銀瀉地,連他的太太和兒子都被迷住,但他依然要恪守他那嚴正的立場。

我沒有這么立場堅定,有時也聽聽什么《星星點燈》、《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也覺得怪好聽的,不過,我也不見得那么入迷,聽了幾遍也會膩歪,更想不通這種歌曲為什么要灌成那不能洗不易壞貴得厲害的CD唱片,難道這能聽個千兒八百遍始終不厭?我并不蔑視這些流行曲詞,有時候甚至覺得它比我們現在這種死樣活氣的詩壇上無病呻吟或故自艱澀的詩作更讓人喜歡,不過,我也并不覺得這些流行曲詞好到哪兒去,除了少數之外,相當多的詞都是花拳繡腿或濫俗套話,根本不值得人把它當口頭禪掛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當紅玫瑰綴在胸前。但是,面對這滿世界的流行歌曲,看著老少爺兒們都在那兒哼哼"何不瀟灑走一回",看著詩歌集子版權頁上越來越可憐的印數和詩人們臉上越來越惶惑的神情,我又不免產生一點兒疑惑,是不是"詩"的時代真的要讓位給"歌"的時代,就象唐詩過后是宋詞?

《圍城》里說方鴻漸到了趙辛楣家,聽到無線電正在播放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春之戀歌》,"心想該死該死,聽這種歌好比看淫書淫畫,是智力落后,神經失常的表示,不料趙辛楣失戀了會墮落至此",其實這就是方鴻漸的偏見了。文化人沒有必要對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樣,這種不屑常常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顯示,也常常是當自己文化階層的標簽,劃地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義詞,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眾快餐,進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對唐詩宋詞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詞在當年也是被輕蔑地稱作"詩余"——仿佛詩歌上掉下來的土渣兒——的流行歌曲,你盡管可以"連眼珠都不轉過去",但誰敢斷言詩壇的明天就不會象宋詞繼唐詩,元曲繼宋詞一樣?當年柳永那種讓滿世界人傳唱的"酸曲兒"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沒有哪一位會把柳永從《全宋詞》里剔出去以純潔文化隊伍,那么我們的專家學者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顧一下滿天飛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搖頭晃腦吟味不已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翻成白話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別?

仔細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實文人不必保持那種無謂的驕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會用甜得發膩的情話纏繞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似地硬擰眼淚了,好象漸漸長大了似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點到天明",漸漸有了一點思鄉愁緒、有了一點人生唱嘆、有了一點社會關切、有了一點故舊情懷。從《愛你愛不夠》到了《我想有個家》,從《路邊的野花你莫要采》到了《愛一個人是很痛苦的事》,就連談情說愛的歌詞也不再是小兒女呢呢哺哺的模樣,作詞的人開始懂得一點更深的想法有了一點更廣的視野,從一味發嗲的死甜變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近幾年,我看到一些寫得相當不錯的歌詞,歌詞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來也能感到這一點,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打不開的鎖,鎖住了一個未圓的夢,背心,感覺捉摸不定,沒有道理可尋,讀來好象比那些號稱詩的詩更像詩。好象近來詞的作者也膩歪了從胸口一噴就到嘴邊的寫法,除了找一些和過去不同的主題之外,還在想方設法變化詞的風格,有的攙上一些古典詩詞的句子,像《濤聲依舊》借了《楓橋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樸素的話語,像《小芳》就寫得像白話,有的參考民歌的連章形式,像《彎彎的月亮》前幾句就是轆轤體的變體,好象作者們也希望自己的詞不要那么淺白沒味,開始拐幾個彎,兜幾個圈,比如《我對自己說話》:

我開始對自己說話,/說些自己也不懂的話,

身旁電話七個數字之后,/只是冰冷的回答。

查看全文

唐詩宋詞研究論文

鋪天蓋地的流行歌曲整天家的在耳邊轟鳴,讓你不聽也得聽。看著追星族們如癡如醉的樣子,不由你不相信這是一個它的時代,看看詩人們失魂落魄的樣子,不由你不承認這是一個沒有了詩歌的世界,曾經輝煌過的詩歌在這種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貴的頭,用一句成語說叫"俯首稱臣"。漢堡包三文治填飽肚皮就出發的快節奏生活里,人們不再有時間細細品味詩里精微幽深的滋味,老話說"詩腸須曲",可是,含蓄委婉的詩只適于案頭清賞,無論如何總比不上滿街傳唱的流行歌曲,濃濃的味道嗬嗬的喘聲沙沙的嗓音和從丹田直奔喉嚨的感情更讓人覺得痛快。詩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成了陽春白雪,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的淪落到曲高和寡,除了自己圈內人那幾聲喝彩外,很難享受到"掌聲響起來"的愜意,這里用得上一句唐詩,叫"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也用得上一句歌詞,叫"昨天的事情已經被人遺忘,揮揮手眼睛只看前方"。其實,腰纏萬貫的中產階級邁著有力的步伐傲然走進沒落貴族的客廳,滿腿泥巴的農民兄弟帶著勝利的笑容滾一滾地主鄉紳的牙床,急匆匆的打工步伐代替慢悠悠的田園散步,機器單調乏味的節奏換過雞鳴桑間狗吠深巷的聲響,這是時代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來的自然就有口味的變化,就象以前過年吃的雞腿一下子成了平常飯桌上的家常菜和昔日憶苦思甜才用的窩頭眨巴眼成了時髦的健美餐,文化這個玩藝兒很怪,不見得社會進化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候它也會跟你開個玩笑,當你覺得社會不斷爬坡向上前進的時候,它卻直個勁兒地向下滑行。于是有人哀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覺得整個文化似乎沒救了似的;有人死抱一定之規,任憑風浪起,我自巍然不動,仿佛要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準備在首陽山采薇采蕨。我的一個朋友曾用一種頭可斷血可流的堅定語氣對我說,"我絕不聽什么鄧麗君之類的流行小曲",盡管他根本不知道現在流行歌曲排行榜上就連什么四大天王都快過氣了,還以為是十來年前的鄧麗君時代,還有一個朋友則從鼻孔里噴出一縷氣來對我說,"這些東西算個什么藝術,不過是通俗小調而已",雖然他也知道這流行小調已經如水銀瀉地,連他的太太和兒子都被迷住,但他依然要恪守他那嚴正的立場。

我沒有這么立場堅定,有時也聽聽什么《星星點燈》、《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也覺得怪好聽的,不過,我也不見得那么入迷,聽了幾遍也會膩歪,更想不通這種歌曲為什么要灌成那不能洗不易壞貴得厲害的CD唱片,難道這能聽個千兒八百遍始終不厭?我并不蔑視這些流行曲詞,有時候甚至覺得它比我們現在這種死樣活氣的詩壇上無病呻吟或故自艱澀的詩作更讓人喜歡,不過,我也并不覺得這些流行曲詞好到哪兒去,除了少數之外,相當多的詞都是花拳繡腿或濫俗套話,根本不值得人把它當口頭禪掛在嘴上更不值得把它當紅玫瑰綴在胸前。但是,面對這滿世界的流行歌曲,看著老少爺兒們都在那兒哼哼"何不瀟灑走一回",看著詩歌集子版權頁上越來越可憐的印數和詩人們臉上越來越惶惑的神情,我又不免產生一點兒疑惑,是不是"詩"的時代真的要讓位給"歌"的時代,就象唐詩過后是宋詞?

《圍城》里說方鴻漸到了趙辛楣家,聽到無線電正在播放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春之戀歌》,"心想該死該死,聽這種歌好比看淫書淫畫,是智力落后,神經失常的表示,不料趙辛楣失戀了會墮落至此",其實這就是方鴻漸的偏見了。文化人沒有必要對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樣,這種不屑常常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顯示,也常常是當自己文化階層的標簽,劃地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義詞,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眾快餐,進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對唐詩宋詞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詞在當年也是被輕蔑地稱作"詩余"——仿佛詩歌上掉下來的土渣兒——的流行歌曲,你盡管可以"連眼珠都不轉過去",但誰敢斷言詩壇的明天就不會象宋詞繼唐詩,元曲繼宋詞一樣?當年柳永那種讓滿世界人傳唱的"酸曲兒"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沒有哪一位會把柳永從《全宋詞》里剔出去以純潔文化隊伍,那么我們的專家學者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顧一下滿天飛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搖頭晃腦吟味不已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翻成白話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別?

仔細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實文人不必保持那種無謂的驕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會用甜得發膩的情話纏繞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似地硬擰眼淚了,好象漸漸長大了似的,"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點到天明",漸漸有了一點思鄉愁緒、有了一點人生唱嘆、有了一點社會關切、有了一點故舊情懷。從《愛你愛不夠》到了《我想有個家》,從《路邊的野花你莫要采》到了《愛一個人是很痛苦的事》,就連談情說愛的歌詞也不再是小兒女呢呢哺哺的模樣,作詞的人開始懂得一點更深的想法有了一點更廣的視野,從一味發嗲的死甜變成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近幾年,我看到一些寫得相當不錯的歌詞,歌詞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來也能感到這一點,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打不開的鎖,鎖住了一個未圓的夢,背心,感覺捉摸不定,沒有道理可尋,讀來好象比那些號稱詩的詩更像詩。好象近來詞的作者也膩歪了從胸口一噴就到嘴邊的寫法,除了找一些和過去不同的主題之外,還在想方設法變化詞的風格,有的攙上一些古典詩詞的句子,像《濤聲依舊》借了《楓橋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樸素的話語,像《小芳》就寫得像白話,有的參考民歌的連章形式,像《彎彎的月亮》前幾句就是轆轤體的變體,好象作者們也希望自己的詞不要那么淺白沒味,開始拐幾個彎,兜幾個圈,比如《我對自己說話》:

我開始對自己說話,/說些自己也不懂的話,

身旁電話七個數字之后,/只是冰冷的回答。

查看全文

讀唐宋詞十起講心得感言

《唐宋詞十七講》是葉嘉瑩演講集合而成的解詞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研究,嘔心瀝血專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遠涉重洋,四海講學,所致有聲,是我國少有的名揚海外的詩詞家。

《唐宋詞十七講》做這以人物年代先后為序挑選了唐宋不同時期具有代表詞性不同發展階段的詞人作品,向讀者深情解讀古色古香的典型詞作,帶領我們去欣賞體味當時的文人情懷。在她的眼里詞時有鮮明的活力,詞的好壞生命力的長久在于其興動感發的力量。詞的年代已離我們久遠,也許那個凄風苦雨中的孤單背影已漸漸的遠去,但它孤獨的靈魂卻在千百年流傳不息的詞篇中永生。

我們靜靜的合上書本閉上眼睛用心去體會《唐宋詞十七講》中葉嘉瑩言傳身教的個人魅力。看書看得是一個人的精神靈魂,學的而使其為人處世的心態,練就的是其寵辱不驚的情懷。從她的言談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樸實的為人,心細如發對每個詞人細微的差異進行精準的評析。他高談闊論縱橫詞壇,有理有據引經據典顯現她做學問的嚴謹追求,她滔滔不絕才如泉涌彰顯了她深厚文化底蘊。從所周知,后人對唐宋詞的解析層出不窮,韜光養晦讓人受益匪淺,沒為詞學大師站在自己的人生視角之上,伴隨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講述自己的研究詞的體會和心得。

葉嘉瑩學通古今貫通東西,是難的學界泰斗。她以求是嚴謹治學,自救斟酌不打誑語,詞句的評析真知灼見鞭辟入里,拋開以前一些學者靠舞文弄墨繁縟庸俗的詞藻取寵的陋習,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不阿諛奉承也不損人利己,以嚴謹的姿態耕耘于學海,并在我們的學習中給了我們思考問題認識問題新的啟迪。對于東西文藝的差異她取長補短兼容并蓄,以積極的姿態面對東西方的分。中國喜歡用坐著的人格來衡量作品的價值,西方文學作品衡量的重點放在了文學藝術的價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學傳統得道德觀念,對其兩者持并重的姿態。她認為中國的文藝理論缺乏一種成熟的理性的科學的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問題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含蓄性很大、不確定性很大,試想沒有日積月累的沉淀是不會有此深刻的認識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藝理論,在詞的解讀之中時刻試著用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一些次的現象,給出一個總結歸納說明,同時她主張不要刻意的牽強附會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作者本身,每個都這都有自己的見解不能說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這樣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詞十七講》作者以深厚的國學功底見證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詞作為詞的興盛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對詞的解讀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會貫通游刃有余,又是我為她的才情感動,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詞可以出相關聯的幾首詞或詩,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聽信道聽途說,本著對學術負責的態度,深思熟慮之后才脫口而出,對我們平時一些含混模糊的東西給出了直接清晰透徹的解答,使我們有話可說有理可循。我們知道‘這’,‘這’太籠統,她讓我們知道這是什么的本質。

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詞都會得到好評,如果一味的趨炎附勢不變稂莠,算不上是一個好詞人。人有好壞之分,詞有優良之別。他毫不忌諱這些,交給我們鑒別詞的新的,具有興動感發的力量才是好詞,花艷之詞難成佳作。

查看全文

宋詞四首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四首詞的內容,了解豪放詞和婉約詞在寫景抒情方面的特色。

2.掌握鑒賞詞的簡單方法。

3.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一課時(這篇課文學生已經提前自讀背誦并掌握了大致內容,所以這堂課的重點是再強調重點難點,就不想花太多時間了。)

教學步驟:

查看全文

夏承燾的考據之學與批評之學研究論文

[摘要]夏承燾早年從事詞的考據之學,中年以后轉入詞的批評之學。他的考據成果如《唐宋詞人年譜》、《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唐宋詞論叢》等著作,代表了20世紀詞人譜牒之學、白石詞樂之學與聲韻之學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評成果如《月輪山詞論叢》和《詞學論札》所收錄的相關文章,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從考據之學到批評之學,體現了夏承燾在研究方法上由“詞內看詞”到“詞外看詞”的重要轉變。他的“詞內看詞”表現為對詞的字、句、聲、韻、調、體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訂;他的“詞外看詞”則表現為詩詞之比較、詞文之對讀、詞作與詞論之互參,以及由作者的時代、環境、遭遇、個性、政治傾向、生活態度、文學觀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現形式與風格等等。“詞內看詞”與“詞外看詞”各有優點和局限,夏承燾的過人之處是能把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夏承燾;詞人譜牒之學;詞樂之學;聲韻之學;詞內看詞;詞外看詞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浙江永嘉(今溫州市)人。生前系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平生著述多達26種,代表作有《唐宋詞人年譜》、《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唐宋詞論叢》等。夏承燾的詞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考據之學,一是批評之學。其中考據之學又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詞人譜牒之學,一是詞樂與聲韻之學。

一、詞人譜牒之學

夏承燾在詞人譜牒之學方面的代表作就是《唐宋詞人年譜》。他在該書的《自序》中說:

《唐宋詞人年譜》十種十二家,予三十前后之作也。早年嘗讀蔡上翔所為《王荊公年譜》,見其考訂荊公事跡,但以年月比勘,辨誣征實,判然無疑;因知年譜一事,不特可校核事跡發生之先后,并可鑒定其流傳之真偽,誠史學一長術也。時方讀唐宋詞,因翻檢群書,積歲月成此十編。其無易安、清真、稼軒者,以已有俞正燮、王國維及友人鄧廣銘之論著在;鄙見足為諸家補苴者,別具于《唐宋詞系年總譜》中(《系年總譜》將另出),此不贅及。瑣瑣掇拾,聊為初學論世知人之資。

查看全文

蘇軾詞風格分析論文

婉約一詞,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約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題材,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自后唐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派開始,閨怨、相思、離情別緒、春花秋月便成詞作的一大題材。婉約詞上承花間詞,與花間詞一脈相承,但是與在花間詞相比,婉約詞內容上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傳統題材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仍是以及婉約詞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閨閣幽怨的艷情之作,直至蘇軾才打破了婉約詞以艷情為題材的范圍,將婉約詞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學殿堂。[注A]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神宗熙寧年間,因于主張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為杭州通判,蘇軾詞的創作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元豐二年,因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被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詞來抒發心中的憂憤,表達他的人生態度。哲宗元佑年間,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政,蘇軾被召回京,被委任為朝奉朗知登州,后遷為禮部朗中,又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歷任知杭州﹑知潁州﹑知揚州﹑知定州。哲宗親政后,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歸的路途中,于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種種憂憤,都成為其創作的源泉。[注B]

一﹑婉約詞的傳統題材——言情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它以情動人,道盡人世間的喜樂悲愁。在北宋蘇軾以前的詞人言情的主題不外是以代言體的形式寫一些閨怨、相思、離愁別緒、春花秋月等。蘇詞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來“詞為艷科”的庸俗品位,“詩余”的附庸地位,只寫閨怨、別情的題材范圍,將詞推到了正宗的文學藝術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蘇軾描寫的至情至性的愛情詞,顛覆了艷情詞的俗套,給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戀花》(記得花屏初會遇):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注1]

查看全文

蘇軾詞的風格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也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這是在我們以前學過的教材中經經常提到的。雖然他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詞中溫婉含情的婉約詞作的數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詞作的數量。對蘇軾詞的婉約詞風前人已有論述,但是有過于片面化,本文主要從婉約詞的傳統題材(言情)﹑婉約詞的重要內容(詠物)﹑婉約詞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個方面,通過對蘇軾的幾首代表性的婉約詞的分析,從而展現出蘇軾詞風的婉約凄美的一面,從而使人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蘇軾。

關鍵詞:婉約;題材;內容;特征

婉約一詞,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約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題材,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自后唐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派開始,閨怨、相思、離情別緒、春花秋月便成詞作的一大題材。婉約詞上承花間詞,與花間詞一脈相承,但是與在花間詞相比,婉約詞內容上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傳統題材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仍是以及婉約詞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閨閣幽怨的艷情之作,直至蘇軾才打破了婉約詞以艷情為題材的范圍,將婉約詞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學殿堂。[注A]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神宗熙寧年間,因于主張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為杭州通判,蘇軾詞的創作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元豐二年,因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被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詞來抒發心中的憂憤,表達他的人生態度。哲宗元佑年間,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政,蘇軾被召回京,被委任為朝奉朗知登州,后遷為禮部朗中,又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歷任知杭州﹑知潁州﹑知揚州﹑知定州。哲宗親政后,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歸的路途中,于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種種憂憤,都成為其創作的源泉。[注B]

一﹑婉約詞的傳統題材——言情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它以情動人,道盡人世間的喜樂悲愁。在北宋蘇軾以前的詞人言情的主題不外是以代言體的形式寫一些閨怨、相思、離愁別緒、春花秋月等。蘇詞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來“詞為艷科”的庸俗品位,“詩余”的附庸地位,只寫閨怨、別情的題材范圍,將詞推到了正宗的文學藝術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蘇軾描寫的至情至性的愛情詞,顛覆了艷情詞的俗套,給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