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4 22:28: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失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失衡分析

摘要:新疆對外貿易不平衡表現為進出口失衡、貿易方式單一、貿易對象集中商品結構單一、貿易主體發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出口導向、技術落后與缺乏產業支撐。解決如上問題新疆也面臨較多困境。

關鍵詞:新疆;對外貿易;戰略調整

新疆對外貿易發展長期面臨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實現貿易雙贏的貿易關系,也不有利于國民福利的獲得,所以改變新疆貿易不平衡發展對新疆對外貿易發展意義重大。

1新疆對外貿易失衡的表現

1.1進出口失衡

長期以來,新疆在國家出口導向型戰略指導下,出口貿易得到長足發展,新疆對外貿易長期保持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呈現逐年擴大趨勢,出口增長速度較快,2003~2013年新疆出口貿易增速平均為77.6%,進口增速為13.7%,貿易順差由2003年的3.12億美元擴大至2013年的169.8億美元,2013年出口、進口與貿易順差間的比例關系為4.2:1:3.2,貿易不平衡表現很突出。

查看全文

中國貿易失衡成因

1中國貿易平衡狀況的歷史演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貿易逆差向持續順差轉變的一個過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進出口差額數據,利用Excel制作出條形圖和線形圖,橫坐標表示年份,縱坐標為進出口差額。如圖:大致可以把我國貿易狀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時的中國經濟剛處于起步階段,貿易逆差為主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12年中有10年處于逆差狀態,累計逆差46840百萬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萬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貿易順差逐步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貿易逐步增加,在這個階段,除1993年出現12220百萬美元的逆差外,均為貿易順差,累計順差1438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876百萬美元。

查看全文

小議經濟失衡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最近幾年來全球經濟發展中最具有全面影響的事態,首推全球經濟失衡。盡管全球經濟失衡已延續多年,但中國作為一個剛剛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只是近年來才真切感受到它的影響,而且被強加了矯正失衡的責任。文章將從全球經濟失衡這個大環境中,找出一些應對措施,力求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健康和可持續。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經常項目順差;經常項目逆差;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

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并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不安。廣義地講,全球經濟失衡可以指全球經濟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南北貧富的差距、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不平衡等。不過在大多數場合,人們在談論全球經濟失衡的時候,是指美國巨大且不斷增大的經常項目逆差,以及相關聯的美國極低的儲蓄率和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極高的儲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經濟作為整體是一個封閉經濟,在核算意義上它總是平衡的: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經常項目順差;美國儲蓄不足,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儲蓄過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指出,全球經濟失衡是這樣一種現象: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

經常項目衡量的是一國與他國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資金往來情況。當一國出口收入和其他經常性收入不足以彌補本國進口和其他經常性支出的時候,經常項目逆差出現,并主要表現為貿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為失衡的一方,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了空前的7257億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驟升至5.8%;而作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出口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則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中國尤其受關注,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達1019億美元,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142億美元。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經濟失衡問題近來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政策當局以及國際機構對于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種全球性失衡狀況增加了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的風險。處于全球經濟失衡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積極成員,經濟運行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時,我們必須具備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其走勢。因此,分析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就顯得特別重要。

查看全文

中美貿易失衡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兩國的貿易關系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就是從美國國內的視角分析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美貿易失衡消費信貸

在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中美貿易失衡是建立在世界經濟失衡的基礎之上的。在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近年來持續增長的同時,不止是中國,整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都出現大量順差,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對美貿易順差。因此從美國方面尋找原因來分析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美國國內視角分析,我認為美國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逆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即過度消費,儲蓄不足和出口設限。其實前兩點也可以合并成一點,因為過度消費必然導致儲蓄不足,這其中涉及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問題,這里不作分析。

首先考慮的是美國過度消費。二戰后,美國已經從一個大生產的社會進入到主要以消費為核心的社會,并且主要是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特別是近年來,政府大規模減稅、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以及個人收入和資產價值的快速增長等都極大地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同時,公共開支也不斷擴大,聯邦政府財政也在2002財政年度由盈余變成赤字并且持續多年,而且在2004年度創下財政赤字高達413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美國過度消費問題的原因,其實除了文化層面的影響外,其完善的消費信貸機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信貸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以未來收入為依據,以特定商品為對象,由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消費貸款。美國比較正規的消費信貸已有8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呈現高速增長。80年代以來,消費信貸作為擴大消費,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種有效方式,既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又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肯定與支持。

查看全文

中美貿易失衡論文

1中美貿易現狀

中美自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高速發展,優勢互補明顯,貿易結構日趨多元化。貿易的飛速增長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惠,給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但貿易摩擦也在增加。2001年底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以來,中美貿易出現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問題、反傾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人民幣匯率、紡織品配額問題以及貿易發展不平衡問題等。例如,2002年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施鋼鐵保障行動;2003年美國對華紡織品實施特別保障;2004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彩電和寢室木家具征收反傾銷稅,美國商務部還明令禁止美國進口中國購物袋,美國主要紡織品服裝協會和工會要求推遲取消紡織品配額。

2中美貿易現狀原因分析

(1)美國的對華貿易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發揮。在美國可以自由進口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美國卻對其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設置了諸多限制。這種貿易的不對稱無疑是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時,人們的絕大多數支出都將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時的恩格爾系數非常高。而當收入水平比較高時,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還可以購買高端產品來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國一般是高技術高檔產品。顯然,不管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須購買的,這就導致美國會大量進口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由于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對美國生產的高端產品的需求卻非常低。這種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而導致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不對稱是造成美對華貿易逆差的長期因素。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美國總統大選每四年舉行一次,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對華政策都是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擊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贏得選舉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三次,從這一時期的情況看,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發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3)世界經濟不景氣導致美國出口的下滑。美國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貿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出口貿易額的下滑,而不是進口貿易的激增。據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透露,在過去兩年中,美國制造業的出口貿易額減少了850億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軟。相反,中國對美國的進口卻在增加。

查看全文

農村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研究述評

摘要:小額信貸供需失衡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難題,對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的原因進行探討,對推動小額信貸市場供需均衡的理想體系構建,進而發揮小額信貸的金融扶貧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我國農村經濟主體、農村社會特性與農業生產特點、農村金融體制三個角度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獻進行述評,發現既有研究主要針對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的現象進行對策研究,缺少對失衡機制的深入理論研究??梢?,未來應引入邏輯嚴密、方法科學的模型研究,進一步探討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的作用機理,完善農村小額信貸供需均衡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農村小額信貸;供需失衡;影響因素

一、前言

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扶貧手段,對增加農戶有效收入、緩解貧困態勢、農村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目前我國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供給總量增長緩慢且結構不合理,農村小額信貸總供給量顯著低于總需求量,資金缺口大,但對正規金融機構的有效需求卻顯不足,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農村信貸市場供求失衡的原因進行深入探討,推動信貸市場供需總量均衡的理想體系構建,充分發揮小額信貸的扶貧功能,最大限度滿足農村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村中小型企業的資金需求,助力鄉村振興。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參照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界定小額信貸的概念,其次從我國農村經濟主體、農村社會特性與農業生產特點、農村金融體制三個角度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獻進行述評,最后針對既有研究的缺陷與不足,提出以后研究的方向與展望。

二、小額信貸概念的提出

小額信貸于1960年產生,一經出現,便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小額信貸以其門檻低、無抵押、貸款程序簡易等特點在農村金融市場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最終發展成為廣大農戶以及中小企業喜聞樂見的信貸形式。世界各國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國情,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小額信貸模式,為我們系統研究小額信貸積累了寶貴的素材。小額信貸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以下則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Morduch(1997)認為小額信貸是新型金融扶貧手段,專門向低收入階層提供利率高、無抵押的信貸資金,同時能夠實現較高的貸款償還率。Bennet(1998)認為小額信貸是低收入群體的福音,能夠帶給他們大量生活生產所需資金。他認為小額信貸作為一種金融模式,能夠通過商業化運作產生持續不斷的經濟效益,實現良性發展。同時,小額信貸使得低收入群體擁有改善生活困境的資本,為他們創造出美好的生活。Mark(1999)表示,農村中低收入群體憑借所獲得的小額貸款能夠充分享受醫療健康、教育、保險等服務,并進行生產、消費,實現較高質量的生活水平。Jeffrey(2000)指出小額信貸具有金融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屬性,更加側重社會效益,旨在向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資金等金融服務,并將使該群體利益最大化視為發展目標。Robin(2004)認為小額信貸有其特定的目標客戶,即廣大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該群體較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取信貸服務。吳寶國(1998)指出小額信貸是造福于中低收入階層的金融模式,遵循商業化的運作規律。劉大耕(2000)表示小額信貸本質上屬于金融模式的創新與運作流程的更迭,是一種新型化的信貸模式。程恩江和劉西川(2002)指出小額信貸專門向城鄉貧困群體提供存款與貸款服務,是金融模式的創造性變革。李興平(2003)指出,小額信貸憑借金融中介向特定群體提供信貸資金,且該群體具備一定的負債能力。杜曉山(2004)指出,小額信貸是一種綜合性的信貸服務活動,包括儲蓄、貸款、匯款、保險等,主要服務對象是中低收入階層。何廣文和李莉莉(2005)從不斷變化著的角度分析小額信貸,認為其是由扶貧小額信貸模式發展而來的特殊信貸模式。焦瑾璞和楊駿(2006)指出小額信貸采用異于正規金融組織的風險管控手段,為無法提供抵押品的客戶進行小額度金融服務。

查看全文

淺談經濟失衡的特征與原因

摘要:隨著科技進步,國際市場各項規則體制的建立完備和要素流動的壁壘降低,要素中尤其是資本和技術要素的流動性增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要素分工的趨勢顯現。要素流動、重組、分工與合作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的融合方式和運行機制,在要素扭曲與要素集聚的推動下,演化成全球經濟失衡格局。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要素扭曲;要素集聚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系統中呈現三角式的分工關系:一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依靠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特征的金融產業和虛擬經濟,去工業化進程加快,成為全球市場上最大的需求方;二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依靠具有勞動力密集特征的制造業出口成為全球市場上最大的供給方;三是以石油輸出國為代表的中東和北非國家,依靠其資源密集特征的能源出口為美國和其他制造業國家提供能源保障。當前全球經濟失衡具有內生性,是全球經濟體系內要素扭曲、要素集聚的長期規律導致的一種長期狀態。

1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是全球經濟運行體系中內在的長期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本質上具有內生性和系統性,且與各國國內根深蒂固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全球生產與金融網絡體系息息相關。1.1全球經濟失衡內生于當代國際生產網絡體系。當代國際生產網絡體系是在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和國際產業轉移進程加快的基礎上,通過全球要素配置與各國資源稟賦互補,不同經濟體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分工模式,即要素分工模式。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以及生產方式與分工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要素流動、積聚、分工與合作,使得一國成為了要素集聚與合作的平臺或載體,在傳統的貿易統計標準體系下,開放收益的衡量存在偏差。不同國家間的貿易收支不平衡正是由各國在國際生產體系和要素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所決定的:處于全球生產網絡體系的主要加工制造與資源供應環節的東亞新興市場經濟體成了全球經常賬戶的盈余方,而不斷地進行要素轉移乃至產業生產基地的大規模轉移的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則主要擔當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下需求方角色并相應地積累經常賬戶的赤字。1.2全球經濟失衡內生于現行國際金融網絡體系。全球金融體系失衡主要包括國際資本流動、金融市場結構以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例等多層次失衡問題。各主要經濟體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地位的差異,決定其在金融資本流動中扮演角色差異: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成為資本流入中心,東亞新興市場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為其提供融資,成為金融資本輸出國。隨著金融規則與監管的放松、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以華爾街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模式席卷全球,美國的金融集聚進程加速。金融全球化既是要素流動和要素配置全球化的必然產物,又為世界經濟提供了更廣泛的、更多樣性的要素合作方式,使全球化條件下的要素合作效率更高。當一國參與以要素流動為本質特征的金融全球化,為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創造條件卓越,金融全球化的風險也成為全球經濟平衡運行的最嚴峻挑戰,虛擬經濟規模過度膨脹以及虛擬經濟的自我強化模式最終演化成全球金融網絡體系失衡。1.3全球經濟失衡內生于各主要經濟體的內部經濟發展模式。當前全球經濟失衡與各主要經濟體的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與中美兩國的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美國以債臺高筑的方式來支撐國內消費,通過財政赤字大量舉債和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低成本融資實現美元國際循環和保證經濟持續運行,這種債務經濟循環模式是美國儲蓄率過低、過度消費、“雙赤字”等失衡問題的根源所在。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形成了依賴歐美外部市場和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國內消費普遍較低、儲蓄傾向較高。各國內部失衡問題與外部失衡問題交織在一起共同演化成全球經濟失衡。

2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

查看全文

中美貿易失衡分析論文

一、中美貿易失衡現狀

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由于兩國統計方面的技術原因和方法誤差導致統計數字差別巨大。美國方面的統計顯示,在中美貿易中,1979年、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而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從1979年-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雙方數據都表明,中美之間貿易逆差增長速度驚人。1993年,中方統計數據表明中美貿易逆差僅為63億美元,美方數據也僅為228億美元。2004年,中美貿易逆差中國數據達到586億美元,美國數據更為1620億美元。與1993年相比,增長幅度分別為830%和611%。中美貿易逆差如此之大,已經成為美國對外貿易最大的經濟問題。

中美貿易失衡不僅表現在絕對量上,而且也表現在相對量上,這一比例在1990年為21%,2004年達到了35%,中國因此成為了美國第一大貿易赤字國家,超過了歐盟的24.7%,日本的16.3%,加拿大的14.2%,墨西哥的9.8%。

中美貿易失衡也表現在進出口的產品結構變化。中國不僅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占有率不斷上升,近年來相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也迅速提高。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先進產品,占其進口技術產品總額的比重迅速上升。根據美國統計數據,2002年這一比重為10%,到2004年9月上升為18%。而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03年1~8月,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620.83億美元,同比增長55.86%;其中美國是第一大市場,148.58億美元,同比增長69.56%,高出對全球出口增長速度13.7個百分點,占出口總額比重23.9%。由于輸往香港的產品大部分最終輸往美國,美國市場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增長點。

二、匯率變動對貿易差額的影響實證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貿易逆差持續已久,中美貿易逆差也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各個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先后升值,但是,美國貿易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勢頭。我們不由得質疑,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的升值有利于減少美國貿易逆差問題嗎?我們認為單純依靠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

查看全文

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失衡研究

內容摘要:實現城鄉統籌,構建和諧社會,現下最關鍵的是解決“三農”問題。文章立足新農村建設的時代主題,深入剖析了城鄉公共品供給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建立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優化財政支農結構、科學界定各級政府財權事權范圍、改革“自上而下”公共品決策機制,實現農村公共品供給由“政府選擇向農民選擇”、“官員偏好向農民偏好”轉變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鄉一體,公共產品,供給失衡,政策調整

公共產品是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特征的各類經濟物品或公共服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最大化的私人競爭機制占據主導位置,以至于具有外部效應的公共產品無法有效地由私人提供,為消除市場失靈,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只能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帶性差異,“城鄉分治”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及各級政府間財權事權的不對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城鄉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失衡。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由政府一手“包辦”,而農村公共產品則由農民自己“埋單”,結果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公共品供給嚴重不足,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居民的相對貧困化程度加深,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不僅受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制約。如果現行的城鄉公共品供給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不調整,農民處于弱勢地位的狀況不能從制度層面得到遏制,破解“三農”問題,實現城鄉統籌、區域均衡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以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和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相匹配的公共資源配置政策,是消除城鄉差距,促進區域均衡,將傳統農業社會改造成繁榮文明新社區的戰略舉措。

一、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失衡的原因分析

1、“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導致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失衡。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時期,我國實行“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城鄉非均衡發展戰略,通過提取農業剩余,使得我國在較短的時期內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我國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獲得了快速發展,為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但與此同時,長期實行的以農補工政策,通過直接稅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形式,將大量的農業剩余無償轉移到城市和工業,在城市居民生存環境顯著改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工業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農業、農村、農民則因“失血”過多而削弱了自身的發展能力,農村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產品生產供給,也因資金短缺,而與城市逐漸拉大了距離。同時在“城鄉分治”的二元經濟管理體制下,我國在公共品供給上長期實行“一品兩制”的城鄉分離體制,城市地區的公共品供給主要由政府財政提供,而農村地區除少數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政府能夠提供基本公共產品外,大多數農村實行的是以農民為主的“自給自足”型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其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落后于城市。長此以往,城鄉不一的公共品供給制度使得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失衡的問題日趨突出,城鄉差距、“三農”問題也因此而愈演愈烈。

2、政府間財權與事權的非均衡分配,導致城鄉公共產品財力分配的失衡。實行分稅制以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78.2%下降到2004年45.1%;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卻明顯上升,從1993年的21.8%上升到2004年的54.9%。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卻沒有相應的變化,一直徘徊在70%左右。地方政府財權過小,導致鄉(鎮)一級政府財力匱乏,無力為農村提供足夠的公共產品。特別是伴隨著農村稅費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農業稅政策的實施,鄉(鎮)、村兩級組織制度外籌集財政資金的渠道基本被堵死,地方財政收入銳減,鄉(鎮)、村兩級組織可支配的公共資源減少,使得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不規范,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未能很好地解決財政公共服務的公平與效率問題,致使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在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間進行權衡時,往往考慮的是效率而非公平,基于效率之上的財政資金分配方式自然對農業、農村、農民不利。

查看全文

中美經貿失衡成因綜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逐漸增多。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美貿易之間失去了慣有的平衡性,這種貿易順差和貿易失衡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時至今日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額不斷擴大,依次為1442.37億美元、1633.86億美元、1710.24億美元。2009年,即使在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額仍高達1433.41億美元。美方對2009年的統計數據更是讓人驚悚,該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額為2268億美元,占美國當年貿易逆差總額比重的43.9%。這些采用不同統計方法得到的數據都顯示出了一個這樣的事實:中美貿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并且這種現象在擴大。

一、中美貿易失衡的表面原因與根本原因

(一)中美貿易失衡的表面原因

從表面上來看,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所致。在對相關數據的考察中,人民幣匯率的變化的確對貿易平衡有影響,存在著相關性,2003年姚枝仲、2004年沈國兵、2006年李稻葵等人的相關文章都論述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與中美貿易失衡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但這并不是引起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麥金農在匯率與貿易失衡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國際貨幣的支出與收入效應強烈,貿易情況與匯率情況都具有可變性,難以確定。因此,想要通過人民幣升值來解決中美貿易順差問題顯然是無稽之談。這從科學的角度瓦解了2010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商業周刊》時所做出的勸說中國人民幣升值以緩解中美貿易順差問題,以及相關媒體報道文章中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不可信性。

(二)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來自于美國的財政赤字、過度消費以及美國儲蓄投資的失衡,簡而言之就是美國經濟的內部失衡。首先,在經濟學領域,正如國民經濟恒等式所說,一個國家經常性的賬戶差額就是這個國家每個人凈儲蓄與財政的余額。當一個國家儲蓄投資的缺口不斷增大,一個國家經常性的賬戶差額其實也在不斷的增大。這從近幾年來美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就可以看出來。自從2001年至今,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拉動內需,就下調了美國的存款利率,這樣美國的儲蓄率就明顯下降。從2005年1月到2008年8月,3年零7個月的時間里,美國的儲蓄率始終保持在1%以下。2011年年初,美聯儲宣布繼續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變,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美國極低的利率大大地促進了個人投資的擴張,使個人資產價值以及個人收入明顯快速增長,大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費傾向;其次,從財政赤字的角度來說,增加開支以及減稅都會增加賬戶逆差可能性。美國2011財政年度的赤字將達到1.48萬億美元,超過2010年的1.294萬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時,2011年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達到9.8%,超過2010年的8.9%,接近2009年時達到的二戰后最高水平10%。而且奧巴馬在該年推出的新減稅方案使美國財政赤字增加了8580億美元。這個減稅方案對美國政府赤字和債務水平的負面影響大于對經濟的正面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賬戶逆差的可能性。從本世紀初開始,美國的財政赤字累計數額就出現不斷的攀升趨勢,美國其他項目的逆差也呈現上升趨勢,高額的財政赤字與較低水平的儲蓄造成了美國居民的過度消費。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居民的總消費與GDP之間的比重是65%,2004年和2005年都出現了攀升趨勢,一度達到72%。由于美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過度消費以及政策導向所致的儲蓄不足使美國經濟的發展必須靠對國外儲蓄的吸收來維持,因而也就造成了美國的財政赤字。從本質上來說,財政赤字是美國國內儲蓄不足的外在表現形式,其真實的實際原因是美國的儲蓄能力不足,美國在國外尋找出路,即使中美貿易順差結束,也依舊需要美國政府為其尋找新的資金來源補充國內的儲蓄資金不足。從本質上來說,中美貿易失衡只是一種偶然性的選擇,不是中國也會是其他國家,因為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情形是無法解決其國內存在的資金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