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菰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0:5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蛇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蛇菰的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綜述了近年來蛇菰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以及其抗炎、抗腫瘤、保肝等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蛇菰化學成分藥理活性

蛇菰科為雙子葉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植物。全株供藥用,具有補肝益腎,止血生肌,調經活血,清熱醒酒之功效[1]。又為民間補藥,可作行氣止痛劑,治痔瘡[2]、虛勞出血和腰痛等癥[3]。據最近有關部門研究,本種對肝炎[2]的療效頗為顯著[3]。隨著蛇菰應用范圍的擴大,它將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它還具有何種功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為了探索蛇菰的化學成分形成的內在機制,指導不同地區的蛇菰開發不同的藥用價值,本文對近20年來有關蛇菰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的研究進行綜述。

1蛇菰科植物

蛇菰科有18個屬,全世界約120種,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只有2屬,約20種,產自中國臺灣、香港、廣東、福建、江西、湖北、四川、西藏、貴州、云南等地[4,5]。其在我國的主要分布情況見表1。我國是把蛇菰入藥最早的一個國家,歷代本草也有記述,《本草綱目》有較詳細記載,書中第28卷菜部稱蛇菰為“葛花菜”和“葛乳”,并詳細指出,“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華也”,又稱“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蓋罩類也[3,6]。目前出現最多的俗稱為“鹿仙草”。其原植物的形態特征在《中國植物志》等文獻中有詳細描述。

2菰的化學成分的研究

查看全文

蛇菰的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綜述了近年來蛇菰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以及其抗炎、抗腫瘤、保肝等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蛇菰化學成分藥理活性

蛇菰科為雙子葉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植物。全株供藥用,具有補肝益腎,止血生肌,調經活血,清熱醒酒之功效[1]。又為民間補藥,可作行氣止痛劑,治痔瘡[2]、虛勞出血和腰痛等癥[3]。據最近有關部門研究,本種對肝炎[2]的療效頗為顯著[3]。隨著蛇菰應用范圍的擴大,它將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它還具有何種功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為了探索蛇菰的化學成分形成的內在機制,指導不同地區的蛇菰開發不同的藥用價值,本文對近20年來有關蛇菰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的研究進行綜述。

1蛇菰科植物

蛇菰科有18個屬,全世界約120種,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只有2屬,約20種,產自中國臺灣、香港、廣東、福建、江西、湖北、四川、西藏、貴州、云南等地[4,5]。其在我國的主要分布情況見表1。我國是把蛇菰入藥最早的一個國家,歷代本草也有記述,《本草綱目》有較詳細記載,書中第28卷菜部稱蛇菰為“葛花菜”和“葛乳”,并詳細指出,“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華也”,又稱“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蓋罩類也[3,6]。目前出現最多的俗稱為“鹿仙草”。其原植物的形態特征在《中國植物志》等文獻中有詳細描述。

2菰的化學成分的研究

查看全文

開口箭提取物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體外細胞培養技術,探討開口箭提取物的細胞毒活性,為進行深層次研究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鹽(MTT)比色法。結果開口箭甲醇提取物、總皂苷、30%總皂苷和70%總皂苷對HL-60和Caski細胞的抑制作用顯著,與陰性對照相比(P<0.05),對HL-60細胞的抑制率達到60.12%,72.25%,89.09%,95.17%,其IC50為65.57,45.07,35.40,22.89μg/ml。對Caski細胞的抑制率達到63.94%,71.48%,62.49%,73.43%,其IC50為108.42,84.53,41.02,47.19μg/ml。結論開口箭提取物對HL-60和Caski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關鍵詞】開口箭;皂苷;MTT法;細胞毒活性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ytotoxicitiesoftheextractsofTupistrachinensisBak.withinvitrocellculturetechnology,andprovideevidenceforthefurtherresearch.MethodsThecytotoxicitieswereassayedbyMTTmethodsonHL-60andCaskitumorcells.ResultsTheinhibitioneffectoftheextractsofTupistrachinensisBak.,totalsaponins,30%totalsaponinsand70%totalsaponinsonHL-60andCaskicellswereallprominent,comparedwiththenegativemodelgroup(P<0.05).TheirinhibitionratiosonHL-60tumorcellswereasfollows:60.12%,72.25%,89.09%and95.17%,andtheirIC50were65.57,45.07,35.40and22.89μg/ml.TheirinhibitionratiosonCaskicellswere63.94%,71.48%,62.49%and73.43%,andtheirIC50were108.42,84.53,41.02,47.19μg/ml.ConclusionTheextractsofTupistrachinensisBak.havesignificantcytotoxicityonHL-60andCaskitumorcells.

Keywords:TupistrachinensisBak.;Saponin;MTTmethod;Cytotoxicity

開口箭(TupistrachinensisBak.)系百合科Liliaceae鈴蘭族開口箭屬植物,為著名的傳統中藥,主治勞熱咳嗽、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癥,民間用于治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現證明開口箭具有祛痰、抗炎、抑菌及醒酒作用[1,2]。

本實驗室通過實驗證實湖北省產開口箭含有甾體皂苷和甾體皂苷元,且含量較高[3]。皂苷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輻射、抑制腫瘤生長、抗炎、降血糖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近年越來越受人們的普遍關注。有研究證實開口箭同屬植物皂苷成分有細胞毒活性[4,5]。本文旨在通過體外抗腫瘤實驗,觀察開口箭提取物對HL-60和Caski細胞的細胞毒活性,現報告如下。

查看全文

農業經驗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啟發

我國古代農業的實踐不但可以從考古發現的工具、種子等得到佐證,還可以從古代大量的文字記錄中尋找到。例如,《詩經》、《周禮》、《夏小正》、《神農》等古書里就記載了距今約3000a的商代農業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從千百年以來實行的農業實踐傳統中,借鑒古人的智慧,用來反省我國在近50a和世界近100a左右的工業化農業存在的問題。我國傳統農業有不少實踐方法和原理,可以成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

傳統農業的地力養分維持機制

在數千年的農業實踐中,我國傳統農業并沒有化肥的生產與使用。在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的條件下,實現了連續進行作物生產的同時,還達到“地力常新壯”。我國傳統農業的地力養分維持機制較多,主要有幾個方面。

農業內部物質的循環利用傳統農業是一個沒有廢物產生的系統,幾乎所有的副產品都被循環利用。例如,骨頭、羽毛、秸稈和糞便通過堆肥回田,舊房子的泥磚也是良好的肥源,剩飯剩菜飼喂禽畜后過腹還田。燒飯剩余的草木灰也被用作肥料。

外部物質的收集利用在傳統農業中,也收集外部物質用于農業,例如,魚塘的淤泥每年挖起來用于附近的農田,在靠近農區的江河中挖河泥、河沙用于改造農田,海邊的貝殼、山上的石灰石、鐘乳石、硫磺、村邊的樹葉和草都會成為被收集的對象。

綠肥生產與利用我國早在1750年前就懂得通過種植綠肥作物來達到肥田的目的,使用的綠肥包括綠豆、紅花草等。農民還用小麥和大麥壓青[5]。

查看全文

水田水稻干旱管理論文

陸稻亦稱陵(稜)稻或早稻。稻有秈、粳兩個亞種,陸稻不是亞種,只是適應較少水分環境的一種生態型,陸稻和水稻一樣有秈、粳兩個亞種。

人類最先栽培、馴化的是陸稻還是水稻?學界至今爭論不休[1]。本文試圖從祭祀用稻的角度來證明陸稻的栽培和馴化可能先于水稻。

我們知道,祭祀禮儀中大多保存有非常古老的內容,雖然祭禮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往往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以至于大多數情況下,后代舉行祭祀的人,只知道禮儀規定要這樣做,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例如,野生稻生長于南方,最先栽培、馴化稻子的也是南方人,這些種稻的南方人中曾廣泛流傳著狗幫助人類取來稻種的傳說,因此收獲新谷后,要把第一碗新米飯獻給家中的狗吃。至今湖南等地,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仍以農歷六月六(或新谷登場后的一個辛卯日)為嘗新節,這天先倣新米飯敬祖宗,再盛新米飯喂狗,然后全家人才吃飯[2]。這個神話傳說曾在某個歷史時期(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的時候)伴隨著稻作的北遷(《詩經》等均有北地種稻的記載,詳后)而進入北方文化,并發展為中國禮儀的一部分,《禮記·月令第六》(傳為西漢·戴圣收集編撰,所收均為公元前之事,多取材于周秦古書)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3]但從整體上看,北方畢竟不是一個很適宜稻作的地區,不可能不間斷地保持稻作(氣候寒冷干旱時就不能種了),稻作中斷了,傳說也就淡忘了,因此到東漢,鄭玄為《禮記》的這條記載做注時,只說了句“稻始熟也”,說明當時還知道這是一個收獲稻谷時的祭禮,但已不知為什么要“以犬嘗稻”了。現在,甚至有人把它理解為“這個月,天子食狗肉來品嘗新收的稻谷,在嘗新前,要先獻給祖廟”[4],新米飯獻給狗吃,變成了人吃狗肉,說明現代人已完全不理解這個古祭禮了。當然,當祭禮的內涵與現實或祭祀人群的文化背景相距太遠而風牛馬不相及時,人們有時也會為祭禮重新編造一個理由,中國民間吃烏飯的習俗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吃到后來各地吃烏飯的日子、理由都不一樣了(詳后)。

祭禮這種嚴重的滯后性,倒為我們探索稻作起源提供了一條途徑。

祭祀離不開食物,酒、肉味美而不易得,成為食物祭品中最貴重的一類,足以填飽肚子的糧食作物位居第二,此外還有蔬、果及奶、茶等。早期歷史文獻(記錄的多是北方的情況)表明:糧食類祭品主要有黍、稷、稻、粱、麥、菰等,黍、稷是北方的主糧,因此北方祭禮中獻祭的也多為黍、稷,《詩經.小雅。大田》是一首西周貴族豐收后祭神的詩,詩中所謂“與其黍稷,以享以祀”[5]的現象在祭禮中極為普遍,豐盛的祭品成了人們取悅神靈的重要手段。稻、粱、麥在祭禮中的地位雖不如黍、稷,但在一些特殊祭禮,如稻米在南方山神的察禮中(詳后),其作用甚至超過黍、稷。

下面我們試圖從祭山神用稻米和祭祀用色飯兩個方面來探討一下稻作的起源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