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學生群體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15:19: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弱勢學生群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弱勢學生群體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青島市市南區在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中,把重視弱勢學生群體教育、改變弱勢學生群體受教育狀況、促進弱勢學生群體全面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在政策導向上凸顯優先地位,強化保障力度;在指導原則上體現整體公平、差別對待;在操作策略上突出規劃的全局性、統籌性,突出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突出教育的全面性,著力改變弱勢群體的邊緣性,促進弱勢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弱勢學生;平等教育
黨的十七大不僅為我們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前進的旗幟和道路,還為我們審視現狀、解決問題、改進工作,不斷推進各項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弱勢群體教育至少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從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重視并加強弱勢群體教育是促進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一環。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提供更優的教育服務,應該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的民生體現。第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上來說,要加強弱勢群體教育就必須首先弄清楚哪些人屬于教育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弱勢表現在什么地方,他們最需求的是什么?以及我們如何從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采取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改善他們的教育弱勢處境。第三,從統籌兼顧的角度上來說,發展弱勢群體教育不能脫離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大背景。
盡管市南區屬于經濟發達城市的中心城區,同樣也存在教育的弱勢群體,其中主要包括身體上有缺陷、學業上有困難、家庭經濟有困難以及來自外來務工家庭的學生。關注這些學生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區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一、開展弱勢群體教育的基本情況
弱勢學生群體教育論文
[摘要]青島市市南區在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中,把重視弱勢學生群體教育、改變弱勢學生群體受教育狀況、促進弱勢學生群體全面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在政策導向上凸顯優先地位,強化保障力度;在指導原則上體現整體公平、差別對待;在操作策略上突出規劃的全局性、統籌性,突出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突出教育的全面性,著力改變弱勢群體的邊緣性,促進弱勢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弱勢學生;平等教育
黨的十七大不僅為我們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前進的旗幟和道路,還為我們審視現狀、解決問題、改進工作,不斷推進各項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弱勢群體教育至少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從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重視并加強弱勢群體教育是促進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一環。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提供更優的教育服務,應該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的民生體現。第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上來說,要加強弱勢群體教育就必須首先弄清楚哪些人屬于教育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弱勢表現在什么地方,他們最需求的是什么?以及我們如何從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采取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改善他們的教育弱勢處境。第三,從統籌兼顧的角度上來說,發展弱勢群體教育不能脫離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大背景。
盡管市南區屬于經濟發達城市的中心城區,同樣也存在教育的弱勢群體,其中主要包括身體上有缺陷、學業上有困難、家庭經濟有困難以及來自外來務工家庭的學生。關注這些學生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區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一、開展弱勢群體教育的基本情況
學生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干預探討
1問題的提出
我國大學生體質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得到國家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如何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大學生體質方面的研究頻頻出現,成為體育研究的熱點之一。文獻資料顯示,大量研究主要是針對正常學生群體,而有關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質方面的研究報道卻依然少見。鑒于此,本研究在對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既往病史、膳食與營養、生活規律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試圖通過體育教學干預改善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弱勢群體的身體及心理狀況,從而使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進而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實現,使高校體育教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弱勢群體就是指在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中不及格(≤59分)的群體,其中不包括因病或殘疾而免測的大學生。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為例,隨機抽取了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師范大學8所高校體質測試不及格的在校大一、大二的8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并隨機抽取太原理工大學被調查學生中的90名體質弱勢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2.2研究方法
大學生關注弱勢群體調查研究報告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而隨之而來的一些附加問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據調查,中國60歲的老年人已達1.44億,老齡人口問題步步逼近,成為了全國的公共問題。在假期,我回到家鄉新疆烏魯木齊市,對當地的養老服務行業進行了相關的調研,認識到了家鄉養老服務業的現狀及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增進了我對家鄉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的認識及家鄉的老人們現今的生活水平及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我腦海中一直好像都離我們好遠,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直到在前不久看到了一則報道:按照國際標準,我國1999年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型社會。才發現我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而在2004年底,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65歲以上的老人968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7.6%。進一步超過了老年型的標準,呈現了老人基數大,地區不平衡,發展速度快,“未富先老”的特點。
我的家鄉烏魯木齊也和全國一樣,現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全市現有60歲以上的老人20多萬,并在以年均3.34%的速度增長。一些資料顯示,約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養老院的愿望,而實際入住率只有0.86%。可見,為保障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探索適合現狀的養老方式,是亟待解決的。
在為期三十天的假期中,我先后來到了烏魯木齊市的幾所老年公寓,新疆烏魯木齊市老年病醫院,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及市和水磨溝區的相關部門。通過實地走訪,向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與老人進行訪談,進行資料整理等方式對家鄉養老服務業現狀及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的家鄉烏魯木齊位于天山中段北麓,準葛爾盆地南緣,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的樞紐,氣候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全市現轄7區1縣,擁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等49個民族。總人口208.2萬人,是個遠離內地其他城市的大城市。
它的發展與中國其他大城市不同,受到了地理位置、交通、環境、人口、宗教等因素的制約。相較于內地其他相同規模的大城市,我的家鄉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家鄉在發展,在變化。新一代的人口開始進入老齡化。其獨立消費的能力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固守“能吃飽穿暖就行”的消費觀念。他們愿意為自己的健康和娛樂支出更多的費用。老年市場的服務需求也將隨之不斷的增大,可以說這個市場的開發潛力巨大。此次回鄉調查,通過走訪及查閱相關資料,我發現家鄉的老齡產業服務與開發遠遠落后于市場的要求,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以養老院的發現現狀來說,就有以下幾方面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
高職學院心理弱勢學生群體危機干預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弱勢;學生群體;干預策略
【論文摘要】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已占踞半壁江山,高職學院學生是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弱勢學生群體是心理危機的高發人群,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甚至釀成惡性事件,了解心理危機的表現,挖掘心理危機的根源,提供全面系統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和途徑,以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
一、心理弱勢學生群體的危機現狀
高職學院心理弱勢學生群體是指學生自身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較弱的學生群體,主要包括7大類學生:1.家境貧困者;2.存在明顯的攻擊性行為或暴力傾向,可能對自身、他人、社會造成危害者;3.人格有明顯缺陷者;4.有強烈的罪惡感或不安全感者;5.單親家庭感到社會支持系統長期缺乏或喪失,看不到“出路”者;6.有明顯的精神障礙者;7.性格內向者。2005年媒體報導了116起中國大學生自殺事件,高校接連發生大學生由于心理異常等原因而發生的傷人、殺人或自殺的嚴重事件,教訓十分慘痛。據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心理障礙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23%增長到90年代的25%,近來已在30%以上。2006年5月初,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高校1000名大學生展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2006年10月,筆者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本院5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有過自殺念頭。生活中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立即反應階段:當事者表現麻木、否認或不相信;完全反應階段:感到激動、焦慮、痛苦和憤怒,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郁;消除階段:接受事實并為將來作好計劃。危機過程持續會太久,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喪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視為病態。當心理弱勢的學生群體突遇上述突發的挫折事件時心理承受力弱而可能引發危機出現。
二、心理弱勢學生群體產生危機的原因
目前,引起高職學院心理弱勢學生群體心理危機的原因主要有: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疾病;戀愛關系破裂;突然失去親人或朋友;重要考試失敗等。如失戀可引起嚴重的痛苦和憤懣情緒,有的可能采取自殺行動,或者把愛變成恨,采取攻擊行為,攻擊戀愛對象或所謂的第三者;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考試失敗也可能引起痛苦的情感體驗,通常表現為退縮、不愿與人接觸,嚴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殺行動。具體來講:(1)遭遇突發事件,如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受到自然或社會意外刺激者;(2)學習壓力過大、學習困難者;(3)個人感情受挫者;(4)人際關系失調者;(5)嚴重環境適應不良導致心理或行為異常者;(6)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個人很痛苦,治療周期長者;(7)患有嚴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癔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等;(8)正在服用精神類藥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學、病情好轉又復學者;(9)身邊同學出現個體危機狀況者;(10)轉系、休學、降級或近期遭受處分者。
對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弱勢群體,他們主要指城鄉居民中的低收入群體。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推進,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當前高校的學生中也日漸形成了一個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政府、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關注。這個群體有的來自于社會弱勢家庭,有的具有不同于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獨特特征。這些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的一部分,是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得以實現的重要力量,這部分學生能否成長成才,將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宏偉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在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高等教育的成效、學生的成長,有的學生甚至有淪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危險。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類型及其主要特點
大學生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在經濟、身體、心理、環境適應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具體說來,這部分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經濟拮據型。主要是指貧困生。他們交不起學費,生活十分困難,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這部分人當中有的表現得更努力、積極,主動去爭取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崗位,減輕經濟負擔,化壓力為動力,變弱勢為均勢甚至優勢;有的則經常生活在焦慮、自卑之中,背著沉重的經濟包袱,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學習上投入不足,成績不好,拿不到獎學金等甚至考試還不及格。后者由于經常得不到“實質”上的關心,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問題嚴重時容易走極端,如偷盜、自殺、輟學等。
二是生理缺陷型。主要指身體殘疾、有缺陷、體弱多病的學生。這部分人在學生當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其弱勢不可忽視。他們當中有的對自己的長相、體重極不滿意,有的身材比較矮小,身體局部畸形或殘疾,有時受到同學的挖苦嘲諷,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承受著比普通人更大的生活壓力、就業壓力,表現得比較自卑、憂郁,總是擔心自己會受到別人的嘲笑和傷害,做起事來瞻前顧后,畏手畏腳。
三是心理脆弱型。這部分學生心理素質差,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打擊,經受不起較大的挫折和失敗,對周圍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同,一旦理想與現實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現得比較憂郁、失落、悲傷、精神壓抑,最終導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走極端。轟動全國的大學生馬加爵殺人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心理畸形導致的極端行為。
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大學生弱勢群體現狀和消極影響需要社會各個階層共同的關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日益凸顯。大學生弱勢群體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經濟貧困、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解決問題的對策主要體現在: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理解和掌握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注重誠實守信教育、挫折教育、創業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高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政府需要加大財政收入,努力營造和諧發展的教育環境。
關鍵詞:和諧社會;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弱勢現狀及消極影響
1.經濟弱勢群體經濟壓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即所謂高校貧困學生。大部分貧困生生活費和學費的壓力比較大,在理性消費、節儉開支的狀況下更多的是捉襟見肘。但有時看到家庭條件好的大學生經常穿名牌服裝、不斷購買和變換越來越貴的手機和電腦,貧困生容易產生嚴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勢群體敏感脆弱,易誘發諸多心理疾病。身體殘疾大學生自尊心、自卑感較強。心理“弱勢”引發的各種危機更是層出不窮,也是當前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大學時期的壓力來自學業、就業及感情等諸多方面,高校學生由于心理危機走上極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勢群體適應能力不強,易患得患失。大學生地位“弱勢”群體指由于學習知識、專業技能其他素質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在參加各類比賽,例如體育比賽、教學技能大賽、社團活動比賽等方面沒有突出表現,和同學們相處不容易。他們受到的關注度較弱,在獲得各種獎項和擔任班干部方面競爭力都不大。這些學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嚴重缺乏,導致他們的能力難以施展。他們不善于參加集體活動,做事又容易盲目從眾。
二、和諧社會視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長。交不起學費、住宿費的經濟弱勢群體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占大多數,主要表現為自卑感強,缺乏自信,不能正確看待困難,情緒消沉。作為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帶來的心理變化。其次,大力倡導“教育關懷”的理念。經濟、心理、生理弱勢大學生,有的人自尊心極強,拒絕他人幫助;有的人依賴性太強,自己不愿做一點努力;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過典型案例的宣講,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方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3.充實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1)注重誠實守信教育。個別學生造假、騙貸,不及時還貸等行為都是失去誠信的行為。誠實守信是弱勢群體大學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誠信檔案,或者建立規范的誠信評價體系。在獎勵方面要傾向于重誠信、守承諾的大學生。(2)進行挫折教育。弱勢群體大學生在學習、就業、人際關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難,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導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克服浮躁緊張的心理狀態,用挫折激勵自己不斷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法,創建一個逼真的環境讓他們進行心理訓練,從而鍛煉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進創業教育。首先,要激勵和發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興趣、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其次,要指導他們認真選擇創業形式、創業項目,制定科學、規范、合理的創業計劃書,鼓勵他們積極大膽地參加校級、省級、甚至全國的創業計劃大賽,既鍛煉了創業能力,又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勢群體大學生學會感恩,一是感恩父母,無論經濟條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給予了生命。二是對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經濟狀況好的時候能夠主動幫助他人。三是對生活的感恩。只有對生活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對生命與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幫助弱勢群體大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設計。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優勢、劣勢、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設計一個合理職業發展目標。二是自我行動。走上社會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和崗位的要求靈活地調整目標。三是自我約束。自我約束包括檢驗、控制、糾偏等環節,并以此來約束自己,以保證具體目標的實現。4.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職業道德教育。要用心去關愛弱勢群體大學生,走到他們中間,深入了解他們真正的生活狀況和學習情況,在人格上尊重他們。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學能力。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激發弱勢群體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指導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要加強和學生的情感溝通。三要不斷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掌握新的教育方法,為弱勢群體大學生提供更大的幫助。
非傳統弱勢群體特征及教育管理分析
摘要:針對目前教育界對于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理解集中于經濟衡量標準的現象,本研究提出非傳統弱勢群體的概念,即社會競爭力方面處于劣勢狀況且學校現有教育資源未能覆蓋的學生群體。通過分析發現該群體存在能力素養不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及應對方式消極等共同特征,結合目前教育管理工作情況,學校可以從完善教育載體設計、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突出學生主體意識三方面進行有效干預。
關鍵詞: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教育管理
一、問題提出
“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保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困難和不利境地的勞動者。2002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九屆人大五次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弱勢群體”,[1]從而使得這一概念非常流行。高校中也存在這樣的群體:他們經濟條件差,會因消費水平低而感到自卑,又為避免尷尬和節約開支,主動回避一些社交活動。相比于那些經濟充裕、自如參與社交的同學,這類大學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被稱為大學生弱勢群體。[2]傳統的大學生弱勢群體是指因經濟方面的弱勢,從而處于不利境地的大學生群體。然而,目前國內高校已基本形成“獎、助、勤、貸、補、減、免”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學生獎助政策體系,并考慮學生就讀地區的消費情況,已能夠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再輔以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解困措施,可以說在國家、社會及學校的有力幫扶下,從經濟角度看高校不存在經濟困難群體。自2002年以來,國內研究者對弱勢群體的問題投入越來越多的關注,雖未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但均強調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并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共同特征進行了客觀分析,嘗試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幫扶措施,但仍存在不足:1.過于側重經濟層面的幫扶。事實上,經濟層面的幫扶。只能解決弱勢群體的經濟問題,無法在學習、生活、社會競爭、機會獲得等方面有效改善其弱勢地位。2.教育措施缺乏操作性和針對性,未能有效把握弱勢。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使得教育措施僅停留在表層,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對弱勢學生進行幫扶的具體工作中,教育者及社會為了能在短期內看到效果,更愿意關注那些成績優異而在經濟上處于弱勢的群體。同時在面對因心理或思想認識問題而處于弱勢狀態的學生時,會因不具有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使教育溝通過程缺乏有效性,產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的不平衡心理,因而對這部分弱勢群體喪失耐心和愛心。因此,與傳統弱勢群體相比,本研究的目標群體定位于那些因能力素養不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及應對方式消極等而在社會競爭力方面處于劣勢,同時由于現有教育載體設計不完善,導致教育資源未能覆蓋到的學生群體。在教育實際工作中,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存在具有明顯的消極影響:首先,弱勢學生自身的發展受限,并對周圍同學的成長成才造成負面影響;其次,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以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最后,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3]因此,本研究將重點圍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第一,著重分析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共同特征和心理規律,幫助一線學生工作者深入理解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行為規律。第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改善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的弱勢狀態,探討具有操作性強、切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措施。
二、群體特征及教育管理工作分析
(一)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特征分析。1.能力素養不足。能力素養不足主要體現在生活適應、人際溝通、團隊配合等方面的能力欠缺。根據一項針對某高校大一新生適應情況的調查顯示,23.3%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13.5%的大學生因個人愛好和習慣而與集體生活有沖突;18%的大學生不愿參加社團、文體活動或科技競賽。[4]由于能力素養不足,在試圖改變時往往會遭遇失敗,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自信心減弱,更加限制了他們進一步完善自我的積極行為。同時,為了維護個體的自尊、維持認知平衡而采取一些消極的心理防衛措施,如以“淡泊名利”自居、拒絕參與活動甚至沉迷于網絡以逃避現實壓力。2.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由于非傳統弱勢群體具有更多的壓力源,經常處于精神緊張狀態,具有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緒體驗,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心理普查為例,我國高校每年有10∼18%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癥狀,其中強迫癥狀、情緒性格問題以及人際關系敏感排在前三位。[5]存在心理問題的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會將更多精力用于應對心理困擾,妨礙了個體的成長發展,同時會表現出情緒失控、過度敏感、自我封閉、攻擊性強等情緒行為特征,進一步妨礙其與同齡人的互動和教育資源的獲得。3.應對方式消極。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期間一直以“鶴立雞群”的狀態生活在同齡人群體中,而進入大學后卻成為“平庸之輩”,這種落差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不能接受現實的自己,渴望回到曾經的“輝煌”。但現實的差距讓他們無從下手,又難以降低對自己的理想化要求,因而故步自封,表現出思想消極、情緒低沉、行為懈怠、人際關系冷漠等狀態,并采取逃避壓力、抗拒評比以及遠離優秀群體等消極應對方式,來緩解內心的不平衡。如果任其自行發展,就可能陷入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轉變成問題學生。(二)大學生非傳統弱勢群體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1.教育載體設計忽略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社團工作以及社會實踐等教育載體都可以作為提升非傳統弱勢學生個人發展的有效途徑,但這些載體的設計往往采取比賽的形式,以吸引優秀群體參與、獲得高級別獎項為目標。即便是大學生自發形成的學生社團,也形成這樣的“行政化”傳統:一年級學生作為成員自由參加社團活動,二年級及以上學生則以領導或組織者身份參與,那些在二年級未能獲得領導職務的學生往往不能參與社團活動的組織。此外,在活動內容上,即便是面向全校學生的社團工作,也往往僅針對一年級學生而開展。因此,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在二年級以后如果不能成為某些活動的主角,就沒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這在客觀上形成教育載體設計對非傳統弱勢群體忽略的既定事實。2.教育管理過程存在過度保護傾向。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具體教育管理過程中都能夠理解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的處境,因而會對他們的學業予以一定的“照顧”,甚至在處理違紀行為時,考慮到他們的弱勢情況而“網開一面”。這種過度保護的傾向剝奪了他們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機會,并強化了他們的弱勢地位,更會助長他們的惰性和依賴心理,不利于個人的成長,也會對其他同學造成負面影響。3.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對非傳統弱勢群體進行教育引導時感到力不從心,似乎傳統的思想教育方法在他們身上難以見效。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缺乏對他們的心理、行為特征及規律的客觀認識,對認知層面的不了解會導致情感層面的不理解,因而無法貼近他們的內心,使得溝通缺少“靈魂”。再加上工作技能與方法的缺乏,使得教育工作蒼白無力,既挫傷了學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又讓教育對象反感、抗拒。4.教育管理工作環節缺乏對危險行為的防范預案。由于非傳統弱勢群體在學生生活中的表現具有隱蔽性、被動性等特征,再加上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使得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對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發展規律缺乏有效關注和深度挖掘,同時對可能出現危險行為的群體缺少跟蹤性評估,這就導致對非傳統弱勢群體學生的危險行為缺乏有效的事前預防,對可能誘發危機事件的個體處于放任狀態。
高校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分析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分析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的形成要素:家庭健康教育管理缺失,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健康意識淡化,智能化生活方式壓縮體育鍛煉時間和空間等;指出了目前體育教學存在的弊端:專業師資薄弱,課程教學目標模糊,教學資源不到位,教學內容同化無差異,教學評價單一等;建議對體質弱勢群體進行差異化管理、明確教學目標應著力于培養學生健康知識獲得和終身體育意識形成、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應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體質弱勢群體;體育教學;專業師資;教學目標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差”問題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焦點,各種報道和爭論紛至沓來,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解決大學生體質差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難點問題。目前高校受教育者的人群特征在體質健康方面呈現出多樣化,肥胖、瘦弱等特形生,高度近視、大齡及殘障、病弱學生群體的不斷增加,形成了高校的體質弱勢群體,這種狀態仍有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了解這種群屬在高校接受體育教學的現狀,采用體育教學進行干預,是高校體育工作者肩負的時代使命。
1.體質弱勢群體的定義
根據當前學生體質發展特點,為了便于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將其分為體質正常型和體質異常型兩類。體質正常型是指能夠較好完成現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學生;體質異常型是指不能夠較好完成現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并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學生。后者通常是指體型過度肥胖或瘦弱,以及病、殘障的人群,即“體質弱勢群體”。體質弱勢群體的劃分標準由一個充分條件和兩個基本標準構成:充分條件是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疾病或身體有殘障的人群;基本標準之一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標準之二是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測試結果在以下范圍的人群:BMI<20(偏瘦),或BMI≥26.5(肥胖)。達到以上充分條件或兩個基本標準的學生群體基本可被確定為“體質弱勢群體”對象。考慮到個體差異的特殊性,把身體素質過差者也列入“體質弱勢群體”范圍。隨著我國高考政策的放寬,一些大齡(30歲以上)、少年(18歲以下)及婚育人群等也有可能被納入體質弱勢群體行列[1]。
2.體質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
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體育教學論文
摘要:通過對高校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群體現狀進行調查,歸納其主要分類和主要特征以及在不同班級的分布情況。并通過實踐教學得出:1.他們中絕大多改變了對體育課的看法和對體育鍛煉的態度2.體育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體育教學;實踐
1.前言
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是指在體育學習方面發生偏差、體育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把這一群體的學生教好、教會是體育教師的責任;是體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的個體因素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通過研究為普通高校少數民族體育弱勢學生體育教學提供實踐依據,并且對于民族地區普通高校體育的全面工作水平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