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1:32: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趨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研究
一、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演變歷程
1、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背景
作為商業語言的一種,會計準則的出現主要是為更好地維護商業活動中各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產生,一方面是為更好地迎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促進區域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的加速形成;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國際貿易迅猛發展的影響。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公司為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取份額,相繼爭取在多個國家資本主義市場上市,進行證券交易。而財務報告的出現主要是為更好地維持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轉,在會計準則的約束下,資本市場中的所有參與者均需遵守相關規定。也就是說,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國會計準則趨同。在國際貿易中,會計信息作為貿易雙方達成貿易協定的媒介,其質量優劣將直接決定貿易活動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受到這一現象的影響,促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則更有利于加快信息交流,盡快掃清國際通用商業語言方面的障礙。
2、會計準則趨同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際貿易與跨國資本流動大量涌現,只有深入了解各類會計體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作出更為合理的評價。在此背景下,會計的國際比較逐漸形成,借助會計的國際比較,人們往往能夠更為準確地判斷何為優秀的會計管理,如何區分會計準則之間的差別。如此一來,各國會計準則通過磨合與協調,不斷促進趨同化發展。事實上,會計國際協調可以視為一種手段,借助這種方法,人們往往能夠更好地辨別與控制會計實務的差異。協調與磨合的最終目的,是使各國在會計準則方面達成高度統一,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進程的加快,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從某種層面上來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其實是資本市場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在經濟全球化、各國會計準則國際比較與協調以及國際強勢集團的影響下,不斷磨合與協調的一個過程。市場的國際化,進一步增強了會計與生俱來的國際特征,國際上市與發行證券范圍的日益拓展,更是為會計準則全球趨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影響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相關因素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展研究
一、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最新進展
(一)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格局有所調整
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層面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日益重視增強新興經濟體在準則制定過程中的參與度,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中任命了多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受托人和理事,并且在監督委員會中考慮增加新興經濟體的代表。IASB認為,我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具體準則技術方面,我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問題也具有共性。因此,2011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正式成立了以中國為主導的新興經濟體工作組,重點研究探討新興經濟體特有的亟待解決的會計問題。2013年1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新興經濟體工作組第六次全體大會,與會各方從新興經濟體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視角相互交換了各國的經驗,并就通貨膨脹會計議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會議成果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議程確定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改進提供了有益參考。在地區層面上,一些地區性的組織開始成立和崛起,如由2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的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AOSSG)通過跟蹤和研究,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互動,增強了本地區在國際報告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同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將更多地考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
(二)國際會計準則最新進展概覽
2013年生效的國際會計準則(IA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和與之對應的2014年頒布的中國會計準則(CAS)(見表1)。2013年至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還了多項準則的征求意見稿,包括:《IFRS9———金融工具:減值》、《租賃》、《保險合同》、《披露動議———對IAS的修訂》、《農業:生產性植物———對IAS16和IAS41的修改》、《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年度改進2012—2014》、《投資企業與其聯營或合營企業之間的資產轉讓或投入》、《單獨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法》、《實施后審議:IFRS3———企業合并》及《投資性主體:應用合并豁免》等。
二、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等效互認情況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研究
[提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由于密切的經濟關聯,中國的會計準則也應當逐漸嘗試和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會計準則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更改以滿足全球化發展需要。讓會計準則在更加科學合理的基礎上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成為會計規范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會計準則;趨同差異;經濟貿易
會計信息作為隱性商業信息反饋語言,不僅為投資者、管理層及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運營狀況的信息,還為企業未來發展、政策制定、效益實現提供參考數據。隨著全球經濟逐漸一體化發展,各界對會計報表信息、會計核算規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都要加大資本注入,盡量避免會計信息差異產生的溝通阻礙。如果從國家發展長遠角度考慮,同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結果。
一、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歷程
我國會計準則的建設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進程中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992年,我國出臺了“兩則兩制”,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開始逐步邁向國際舞臺。1993年,財政部制定并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及具體準則(征求意見稿)對外征求意見建議,奠定了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趨同的總基調。2006年,我國逐步建成并修訂了企業準則體系,對之前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修訂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開始和國際準則融合。之后,在2014年、2017年和2018年,每隔一兩年,財政部就會對會計準則部分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完善,讓會計準則更加適應國內企業的經濟發展,也讓會計準則因為趨同而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等多個階段,這是一個逐步優化的階段。目前,為了不斷修訂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系,財政部的相關部門也繼續研究國際會計相關準則制度規范的最新變化。但是,形式上的趨同只不過是會計準則向國際趨同的第一步,實現等效才是真正的目標。
二、影響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因素
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審計準則;國際趨同;國際審計準則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審計準則的全球趨同已經是大勢所趨,文章對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發展現狀進行評述,并針對審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議性的提出了幾點看法。
我國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審計準則標志著我國的審計準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審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應該來說,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資本的跨國流動,隨著國際會計準則成為國際上普通行的會計準則,全球資本市場必然需要一個高質量的、統一的審計準則來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國際審計準則無疑是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一個好的選擇。近年來,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在審計準則國際趨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進展。但筆者仍認為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
(一)國際審計準則的制定者加快了國際審計準則制定的步伐
煤炭產業結構趨同化研究
一、我國煤炭產業結構趨同化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煤炭儲量豐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品。正是因為煤炭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煤炭企業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是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煤炭企業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企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也不斷增多,主要體現在:一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全年GDP增速為7.4%,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宏觀經濟發展放緩,使得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費品,導致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很多城市產生了霧霾天氣,因此國家為了保護環境,正在大力發展水電、核能等清潔能源,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這些都使得我國煤炭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日趨惡劣,我國煤炭企業要想生產與發展,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使自身產品更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很多的煤炭企業,尤其是一些國有大型煤炭企業集團也認識到了這點。在國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國很多煤炭企業已經或者正在開始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特點有:
(一)規劃規模大
由于國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非煤產業的比重,我國很多的煤炭企業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轉化的產能,例如:以同煤集團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團煤炭就地轉化率將達50%,自身耗煤量將達1億噸,非煤產業銷售收入將占總銷售收入的60%以上。
(二)產業和產品初級化且結構趨同,同屬于能源類產品
目前,雖然我國很多的煤炭企業都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術、經營方針等方面的制約,我國多數煤炭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著趨同的傾向,例如:在“由煤轉非煤”上,大部分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級產品,存在著機構調整趨同的問題。
金融體系監管趨同性
金融系統的英文對應是financialsystem,在國內的研究中也常譯為金融制度、金融體系。金融系統的提法則源于allenandgale的“comparingfinancialsystems”一書的引進,人民大學的學者周業安、王晉斌認為書中“financialsystem”所講述的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制度一次的內涵,而將譯書定名為比較金融系統,不過其并沒有對于金融系統的內涵給予詳細的界定,但由于此書產生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看法:即一提到金融系統,就專指比較金融系統中所分析的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關于兩種金融系統模式的劃分,源于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962)對于企業外部融資不同方式的考察;卡林頓和愛德華(carington,edwards,1979)則第一次提出了銀行為主(bank-based)或資本市場(capitalmarket-based)為主的金融系統機構;雷布琴斯基(rybczynski,1984)則正式提出了銀行主導(bank-oriented)與市場主導(market-oriented)這兩種不同的金融系統;邁耶(mayer,1994)又提出了銀行經濟和市場經濟(bankeconomicsandmarketeconomics)的區分;波林(pollin,1995)則繼承了赫澤曼(hirschmann,1970)所提出的用腳投票(exit)和用嘴投票(voice)的劃分,而用腳投票即證券持有者退出權的行使,是典型的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系統模式,用嘴投票即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是典型的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模式;伯格洛夫(berglof,1990,1995)從不完全契約角度看待金融系統,先將金融系統分為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兩種,而后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了兩種不同的融資結構——關系緊密型融資和保持距離型融資,并指出銀行融資屬于關系緊密型,證券市場融資屬于保持距離型。上述劃分方式,盡管提法各異,但是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分法”: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
因此,盡管上述兩分法的劃分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但是依舊是目前通行的劃分標準,。當然上述劃分是存在很多缺陷的,尤其是不能反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因而,曾有學者提出把不同國家的金融系統劃分為發達的與落后的,然后再根據其中介與市場的不同作用,劃分為發達的銀行主導型或落后的銀行主導型,或是發達的市場主導型或落后的市場主導型。但是發達與落后的劃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模糊的,因此這一劃分并沒有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而把金融系統放在銀行主導型的代表模式——東亞區域內考察,會發現東亞區域內各經濟體的金融系統都似乎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困境,即金融系統開始不適應東亞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某種障礙,這主要表現為: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金融制度改革遲遲無法推進;韓國等東亞各國經受了東亞金融危機的洗禮;即使一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也積聚了高度的金融風險,金融制度的改革與轉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每每反思東亞金融系統的問題時,往往是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系統中的制度設計存在嚴重問題,是后發國家實施趕超戰略的產物,大量存在著金融發展理論中所提到的金融抑制現象,在很多方面已經與現實經濟的要求相嚴重脫離,因而當其可以集中經濟資源的優勢已經耗盡的時候,其弊端便充分暴露出來,而成為制約東亞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因而應該向美國學習,積極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將金融系統向市場主導型模式推進。不過從日韓改革的實踐看,“美國式”的改革與轉型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因而對于東亞區域內金融系統最終將向何種模式演變,是繼續沿著目前這種自成一體的模式演化,還是向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靠攏還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這最終的演化結果注定不是人們事先設計的產物,而是各種力量相互沖突協調的結果。不過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經濟領域中某種程度的全球制度趨同的確正在發生,而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顯然在目前占據了明顯的上風。而從以往的國際經驗分析,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也的確更具有效率,并更成功的經受了危機的考驗。至于有人把東亞金融系統的危機完全歸結于后發國家趕超戰略的痼疾,筆者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美國也曾經是后發國家,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也是在經歷了不斷的危機與反危機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實際上,兩種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封閉的,而是變化的、開放的,就該種意義而言,沖突和趨同都體現在系統演化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但是在中國的金融領域卻蘊藏了巨大的風險隱患,不良資產經過大幅度剝離后依舊居高不下,盡管難度巨大,但是金融制度轉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且已經開始了具體的實施,微觀層次上的金融治理結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從目前的實踐看,推動轉型的創新主體依舊是政府,但是同時必須看到在這背后所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因素,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營資本乃至民間金融的自發發展使得政府必須主動地推動這一制度轉型的進行,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轉型具有適應經濟發展內在性要求的特征。由于中國經濟已經緊緊地和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所以中國金融制度的轉型也脫離不了國際大環境的影響。那么東亞金融系統真的會向著美英模式的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演化嗎?也就是當前兩種模式的金融系統真的會走向趨同嗎?而中國金融制度的轉型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嗎?而在這一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些什么?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如果從金融系統、資源配置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對于金融系統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代金融發展理論,即mckinnon,shaw學派的研究。
gruleyandshaw(1955)提出金融結構與實際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系,開始強調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1960年出版的專著《金融理論中的貨幣》則提出金融系統對于一個社會能否有效的配置和運用資源具有決定性意義,金融系統的存在是使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必要條件;goldsmith(1969)則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國數據來說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提出了有關衡量金融發展的主要指標和基本命題,最后的結論是在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系;帕特里克則提出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類型:需求追隨型和供給領先型,并分析了兩者之間的轉化;mckinnon(1973)、shaw(1973)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有很強的正向關系;提出了金融抑制的概念,并針對消除金融抑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的主張,指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發展加快了經濟增長,而金融抑制則對于經濟增長具有嚴重的消極后果。在麥金農—肖的研究框架下,許多論文對于麥金農和肖著作中沒有加以詳細發揮的命題進行了嚴格的模型化。代表人物包括巴桑特﹒卡普爾(basantk﹒kapur,1976)、唐納德﹒馬西森(mathieson,1980)、馬克斯韋爾﹒j﹒弗來(1978,1980)、尤恩﹒丘(1984)。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應用于勞動力富裕的發展中國家的kapur——mathieson模型,揭示了典型的穩定化過程和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動態特征,考察了各種金融自由化工具對于經濟增長率的績效,開始把外貿自由化和外匯自由化引入到金融自由化中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第一代金融發展理論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思想是重要的,一個良好的金融系統的確需要適當的金融自由化。
在這個基礎上,第二代金融發展理論——內生金融增長理論應運而生,其理論架構上側重于內生經濟增長和內生金融機構的分析。本斯文加與史密斯(bencivengaandsmith,1991)、博伊德和史密斯(boydandsmith,1992)、施雷夫特與史密斯(schreftandsmith,1998)、杜塔與卡普爾(duttaandkapur,1998)等分別從提供流動性、信息成本優勢、空間分離與有限溝通以及當事人的流動性偏好與約束的角度論證了金融中介的形成過程與存在意義。布特與薩科(bootandthakor,1997)、格林伍德與史密斯(greenwoodandsmith,1997)等則對于金融市場的內生形成過程與存在意義做了深入地探討。
財務目標趨同效應論文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投資對于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風險投資體系中的雙重關系,探討投資者、風險資本家與創業者之間財務目標的協調方法,研究西方風險投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風險投資;;財務目標
風險投資體系通常涉及投資者(Investor)、風險資本家(VentureCapitalist)、創業者(Inventor)三方參與者,他們是相互獨立的財務主體,通過風險資本這一樞紐,構成了雙重委托的關系。如圖1所示。
風險資本從資本供應者——投資者,流向資金運作者——風險資本家(風險投資公司),經過后者的篩選決策,再流向資金使用者——風險企業(創業者)。通過風險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風險資本得到價值增值,再流至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將收益回饋給投資者。風險資本周而復始的循環,形成了風險資本的周轉。
一、風險資本家對投資者的首重及其財務目標的趨同效應
風險投資體系中的投資者,往往是擁有長期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如養老退休基金、保險公司、銀行信托基金、投資基金等,此外還有少數富有的個人和家庭。在美國,養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風險資本的來源。投資于這一行業需要非同尋常的勇氣、耐心和專業投資經驗,廣大中小散戶由于認識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風險的能力,一般只投資于證券,而不會冒險涉足風險投資領域。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采取措施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合作與聯系變得日益緊密,如果各國在開展貿易合作的過程中各自堅持使用自己的會計準則,必然浪費很多交流與溝通的時間成本,徒增很多困難和問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便在此形勢之下出現,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個國家開展對外貿易的一項實際需求。文章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下的中國思考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策略;問題思考
趨同不等同于等同,而且趨同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雖然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但是也要允許不同國家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階段和具體情況來自主掌控趨同的節奏和步驟,要允許各個國家都在認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趨勢的基礎之上保留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我國對采納國際會計準則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也在全力配合國際會計準則的創新與優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就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態度和理念,而是要做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1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分析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顧名思義,就是在求同存異的原則與基礎之上,不同國家通過交流和協商,借助必要途徑尋找到多方認可與同意的內容,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之后制定出一套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我國對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表示出的是積極促成的態度,我國愿意協同世界多個國家來一同參與制定和執行此原則。關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分析如下。(1)經濟全球化背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越發密切,貿易范疇和投資規模都在不斷拓展和增長,國際經濟市場上跨國公司所占份額與比例越來越大。這就意味著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著非常強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起統一適用的會計準則,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才能夠得到更順暢的開展和進行。(2)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然要求。國際會計準則是服務于全球貿易活動的,只要是參與全球貿易的國家都會涉及到國際會計準則的使用,因此,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國際會計準則的建立,積極參與制定的過程,協商國際會計準則的內容,進而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國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協商當中去,盡可能為我國爭取更多權益,同時也可以縮短我國適用國際會計準則的磨合期,讓國際會計準則更加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現實情況,將國際貿易中出現糾紛的概率以及編制財務報告所付出的成本降到更低,為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3)順應國際趨同的大形勢。近幾年,國際會計準則的適用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選擇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來對外開展貿易合作,諸如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積極適用了國際會計準則,澳大利亞、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家也陸續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形勢不可逆轉,我國也要積極順應世界新形勢和新趨向,走國際趨同路線。
2關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分析
銀行貸款趨同現象規避論文
摘要:貸款趨同,是指金融機構信貸營銷策略及貸款投向呈現相同的發展趨勢。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貸款營銷中競相投入國家產業政策扶持發展的行業,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都在積極地跟進大客戶,搞同質性競爭,沒有實現差異化發展,銀行貸款趨同現象較為突出,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
關鍵詞:存款保險;保險制度;銀行授信業務
一、貸款趨同現象成為銀行授信業務的一個顯著特點
從內蒙古自治區的情況看,金融機構授信大客戶主要集中在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及交通銀行。貸款趨同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客戶主要集中在4家國有商業銀行。截至2004年9月末,上述6家銀行授信大客戶共有181戶,評估授信額度1115.87億元,實際貸款865.44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總額的52.47%,其中:4家國有商業銀行支持的大客戶166家,占大客戶總數的91.71%;授信額度1109.27億元,占大客戶總授信額度的99.41%;貸款余額613.3億元,占大客戶貸款總余額的70.87%。二是貸款在客戶、行業和地區間的集中度較高。9月末,6家行前10位客戶貸款余額394.46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總余額的23.92%,占大客戶貸款總余額的45.58%。國家開發銀行大客戶貸款占該行貸款余額之比達97.39%。從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煤炭、通訊等行業,9月末貸款余額為582.01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總余額的35.29%,占大客戶總貸款余額的67.25%。從地區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3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9月末3個地區大客戶貸款余額578.56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總余額的35.08%,占大客戶總貸款余額的66.85%,其中:呼和浩特市的大客戶最多,達40戶,貸款余額370.46億元,占大客戶總貸款余額的42.81%。三是大客戶多頭授信現象較為普遍。在181家大客戶中,有44戶在2家以上銀行有授信,有的甚至在5家銀行有授信,多頭授信的現象較為普遍。
二、解決銀行貸款趨同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改革經營方式,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商業銀行要適應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借鑒國際通行的規則和做法,把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與加強結構調整和提高業務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改變多年來重同質競爭、輕差異化發展的經營方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改進對客戶的服務,推進銀團貸款和俱樂部貸款,完善項目融資,學會風險定價;大力調整資產結構、產品結構、客戶結構和收入結構,提高規避風險和培育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的影響
摘要:隨著國內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強,國內的經濟規則制度直接影響著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且國際經濟變化也對國內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國際會計準則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與交流的主要橋梁,與國際會計準則能夠有效地融合,對于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及會計行業的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我國會計行業的發展方向應盡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方向一致,使國內會計行業朝著國際會計發展方向發展,注重實踐發展,并從實踐中找到一條適合國內會計行業發展的道路。本文主要從國內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發展的趨勢的應對措施展開分析,深入探討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會計行業;影響
在2001年之前,各個國家所執行的會計制度就存在很大差異,還未出現一個經濟體應用國際會計準則。直到2001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成立之后,全面推動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發展,到2012年年初,世界各地已經有大約120個國家或是地區均要求應用國際會計準則[1]。我國在與國際會計的不斷合作下,應充分找準時機,不斷推動我國會計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提升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與地位。
1國內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勢變化發展的應對方法
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會計行業的發展,這也就促進國內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在短時間內實現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發展,并有效地降低了國內很多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的時候所花費的成本,減少我國公司在編制財務報表時的成本,不斷推動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世界的推廣與應用,同時得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歐盟以及世界銀行等各個國際組織機構的認可。此外,我國應大力宣傳會計準則在近幾年的發展趨勢及取得的成果,盡量減少外部所引起的壓力。同時,嚴密關注目前世界各地的趨同變化,思考對策。例如,我國在應對國際貿易糾紛的時候,因被調查產品實際價值受成本影響較大,所以,計算產品的成本可確定最終的傾銷是否存在。但是根據不同會計準則來計算相同產品成本,所得出的結果會有很大差異。因此,會計準則出現差異,會直接影響各方對于產品成本上的衡量,這就很難解決貿易糾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需根據國際會計負準則要求對報表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要想提升國內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比性,不斷推動國內社會經濟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就應增強對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的研究。
2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