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8:46: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青枯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花生青枯病綜防措施論文

摘要:由于花生重茬種植,青枯病逐年加重,經過調查研究,找出其發生危害規律,提出其綜合防治技術,以期指導花生生產。

關鍵詞:花生青枯病;發生規律;綜防措施

**縣耕地面積12萬公頃,其中花生種植面積10萬公頃,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復種指數增加和旱地輪作年限的縮短,造成土壤內花生青枯病病殘體大量累積,致使花生青枯病成為**縣花生生產上最重要的土傳病害之一。該病害從苗期一直到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高,重發年份一般田塊病株率10%~30%,有的高達50%以上,嚴重制約著花生產業的發展。該病造成的損失與發病早晚有關,結莢前發病絕收,結莢期發病損失30%左右。

一、菌源及發病癥狀

花生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細菌性病害,細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蘭氏陰性,具好氣性,生長溫度范圍10~41℃,最適合生長范圍28~33℃,生長酸堿度為pH值6~8,最適pH值6.6。該細菌致病性很強,寄主范圍很廣,最常見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煙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綠豆、豇豆等對青枯病免疫。花生從幼苗期至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重。感病初期頂梢第2片葉首先表現失水萎蔫,早晨延遲開展,午后提前閉合,白天雖現凋萎,晚上還能恢復。以后病株葉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葉片變為灰綠,病株拔起可見主根尖端變褐濕腐,根瘤呈墨綠色,根部橫切面可見環狀排列的淺褐色至黑色小點,根部縱切面可見維管束變為淡褐色至黑色,濕潤時用手擠壓可見菌膿流出。

二、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查看全文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論文

摘要:細菌性青枯病危害多種作物,抗病育種是病害防治最為可行的途徑,DNA分子標記研究是深化作物青枯病抗性遺傳改良的重要方面。生防研究近幾年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本文著重從這兩個方面對青枯病的研究做一綜述。

關鍵詞:青枯菌生化變種致病機理分子標記

青枯病是一種由青枯菌(Ralstoniadolaanacearum)引起的毀滅性土傳病害,發病植物莖葉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廣、造成損失最嚴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沒有有效的化學農藥和其他防治辦法。因此青枯病被稱為植物的“癌癥”。植物青枯菌R..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個科200多種植物,僅次于農桿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是番茄、馬鈴薯、花生、甘薯、煙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貴重藥材和花卉植物許多植物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青枯病菌是一個復雜的群體,有明顯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區和不同寄主來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圍、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細菌學特性上差異很大,因此增加了對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難度。近幾年來許多科研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對青枯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青枯菌菌系的組成

青枯菌生理生化復雜,各國的科學家都對其進行了種以下的分類或分型的各種嘗試。有兩個亞分類系統已被國際所公認。一是按不同來源菌株對不同植物種類的致病性差異,將青枯菌劃分為不同的生理小種(Race)。60年代已命名4個小種:小種1號(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種2號(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種3號(只侵染馬鈴薯,偶爾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種4號(只對姜致病力很強)。另一個亞分類系統是根據不同菌株對三種雙糖(麥芽糖、乳糖、和纖維二糖)和三種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衛矛醇)氧化產酸能力的差異將青枯菌化分為4個生化變種:生化變種1(不能氧化3種雙糖和3種乙醇),生化變種2(只能氧化3種雙糖,不能氧化3種乙醇),生化變種3(能氧化3種雙糖和3三種乙醇),生化變種4(只能氧化3種乙醇,不能氧化3種雙糖)。生理小種和生化變種的關系是這樣的:生理小種1號中包含生化變種1、3和4。生理小種2號中包含生化變種1和3。生理小種3號中包含生化變種2。生理小種4號中包含生化變種4。但是,從桑樹分離的一些菌株與以往確定菌系種力不同,其對幾種代表行茄科植物的致病力很弱或不致病,而且它們具有氧化3種雙糖和甘露醇的能力,因而鑒定為一種新菌系,命名為小種5號和生化變種5號。[1]國內現在只發現小種1號和小種3號。小種1號是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優勢菌系,小種3號是危害我國馬鈴薯的優勢菌系,對我國的馬鈴薯生產產生重大的威脅。對大量青枯菌的檢測結果表明,青枯菌存在菌細單抗特異性,但目前還不能根據這種單抗特異性對青枯菌菌系間進行實質性的親緣關系的亞分類和分群模式。[2]

2青枯菌的致病機理

查看全文

玉米生長期病變的發現與治療論文

摘要:介紹了玉米感青枯病植株的田間癥狀、青枯病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分析了玉米青枯病發生的規律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玉米青枯病;田間癥狀;影響;規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基腐病,是由幾種鐮刀菌或腐霉菌單獨或復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莖基部的一種土傳真菌病害,是對玉米生產影響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莖部使之腐爛,并引起葉片黃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漿期開始有明顯表觀病變,乳熟末期至臘熟期為顯癥高峰期。近年來該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2009年鳳岡發病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間癥狀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進入灌漿期后開始發生,從始見病葉到全株發病,一般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長的可達15d以上。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開始通常是由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莖基部2~3節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間中空,莖節變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葉片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到整個葉片,很快全株變成青灰色枯死,或葉片逐漸變黃緩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對產量的影響

查看全文

玉米青枯病防治論文

摘要:介紹了玉米感青枯病植株的田間癥狀、青枯病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分析了玉米青枯病發生的規律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玉米青枯病;田間癥狀;影響;規律;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基腐病,是由幾種鐮刀菌或腐霉菌單獨或復合浸染所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莖基部的一種土傳真菌病害,是對玉米生產影響較重的病害。玉米青枯病菌浸染根部和莖部使之腐爛,并引起葉片黃枯或青枯。地上部在玉米灌漿期開始有明顯表觀病變,乳熟末期至臘熟期為顯癥高峰期。近年來該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2009年鳳岡發病較重。

一、感病植株的田間癥狀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進入灌漿期后開始發生,從始見病葉到全株發病,一般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長的可達15d以上。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開始通常是由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莖基部2~3節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間中空,莖節變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葉片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到整個葉片,很快全株變成青灰色枯死,或葉片逐漸變黃緩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二、青枯病對產量的影響

查看全文

玉米青枯病防治論文

1感病植株的田間癥狀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進入灌漿期后開始發生,從始見病葉到全株發病,一般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長的可達15d以上。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開始通常是由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莖基部2~3節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間中空,莖節變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葉片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到整個葉片,很快全株變成青灰色枯死,或葉片逐漸變黃緩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對產量的影響

青枯病對穗粒數影響較大,而且發病越早影響越大。該病的發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漿期,對穗行數沒有影響,主要是造成果穗頂部養分供應不足,頂部籽粒衰退,導致行粒數減少。青枯病造成養分供應不足籽粒干癟,對千粒重影響較大,隨著發病期的推遲影響越來越小。由于發病株行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對產量影響很大。早期發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減產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種的田間鑒定

據田間調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對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顯差異。其中抗病較強的品種有丹玉47、丹玉39、鐵玉1、丹科2151、丹科2162、東單70、富友9、鐵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創奇14、鐵研22、先玉335、強盛1、富友7;抗性較差的品種有鐵研25、農大95、鐵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查看全文

玉米青枯病防治

1感病植株的田間癥狀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進入灌漿期后開始發生,從始見病葉到全株發病,一般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長的可達15d以上。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開始通常是由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莖基部2~3節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間中空,莖節變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葉片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到整個葉片,很快全株變成青灰色枯死,或葉片逐漸變黃緩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對產量的影響

青枯病對穗粒數影響較大,而且發病越早影響越大。該病的發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漿期,對穗行數沒有影響,主要是造成果穗頂部養分供應不足,頂部籽粒衰退,導致行粒數減少。青枯病造成養分供應不足籽粒干癟,對千粒重影響較大,隨著發病期的推遲影響越來越小。由于發病株行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對產量影響很大。早期發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減產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種的田間鑒定

據田間調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對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顯差異。其中抗病較強的品種有丹玉47、丹玉39、鐵玉1、丹科2151、丹科2162、東單70、富友9、鐵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創奇14、鐵研22、先玉335、強盛1、富友7;抗性較差的品種有鐵研25、農大95、鐵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查看全文

玉米青枯病防治論文

1感病植株的田間癥狀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進入灌漿期后開始發生,從始見病葉到全株發病,一般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長的可達15d以上。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開始通常是由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植株莖基部2~3節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間中空,莖節變成淡褐色,病部易破裂;葉片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展到整個葉片,很快全株變成青灰色枯死,或葉片逐漸變黃緩慢干枯;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2青枯病對產量的影響

青枯病對穗粒數影響較大,而且發病越早影響越大。該病的發生一般始于玉米灌漿期,對穗行數沒有影響,主要是造成果穗頂部養分供應不足,頂部籽粒衰退,導致行粒數減少。青枯病造成養分供應不足籽粒干癟,對千粒重影響較大,隨著發病期的推遲影響越來越小。由于發病株行粒數減少,千粒重下降,對產量影響很大。早期發病的植株比正常植株一般減產30%~50%。

3抗青枯病玉米品種的田間鑒定

據田間調查可知,在相同的栽培條件下,不同品種對青枯病的抗病能力有明顯差異。其中抗病較強的品種有丹玉47、丹玉39、鐵玉1、丹科2151、丹科2162、東單70、富友9、鐵玉2;抗性一般的有丹玉99、創奇14、鐵研22、先玉335、強盛1、富友7;抗性較差的品種有鐵研25、農大95、鐵研24、三北6、丹玉86、育青2。

查看全文

病蟲發生概況及植保工作計劃

一、2007年病蟲發生概況

目前我州正進行平穩有序的收購工作,從今年病蟲發生情況看,我州烤煙苗期至9月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花葉病毒病、炭疽病、野火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脛病、赤星病、氣候性斑點病、根結線蟲病、煙蚜、煙青蟲、斜紋夜蛾、地老虎、金龜子、蛞蝓等。其中危害較重的為花葉病毒病、根黑腐病、青枯病、黑脛病、赤星病、煙青蟲等,花葉病毒病發病率和發生面積比去年偏高,其余病蟲危害發病率和發生面積均比去年偏低。

二、2008年植保工作計劃

(一)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網站建設

1、網站的組成

設州站一個,在州煙科所,縣級測報站7個,其中文山、硯山為重點測報站,其它縣為一般測報站,辦公地點在生產股。

查看全文

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對策。

關鍵詞: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水稻條紋葉枯病是由灰飛虱傳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種病毒病,具有暴發性、間歇性、遷移性等特點,病毒一旦侵入就會立即在植株體內蔓延,常導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區失治田塊病叢率超過50%,重發地區病叢率超過90%,減產超過50%,甚至絕收,是水稻生產上的重大毀滅性病害之一(農民稱之為水稻“癌”癥)。近年來,發生趨勢逐年加重,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1發病癥狀

水稻從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蘗期最易感病。早期發病病株先在心葉基部出現寬窄不等黃色條紋,后向上擴展,整株心葉枯黃,高稈品種上心葉細長出現黃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發病植株明顯萎縮,葉片逐漸枯黃,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輕者生長受阻,雖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條紋葉枯病逐年加重,根據田間普查,2007年寧國市條紋葉枯病病株率平均為1.7%,最高為4%,而2008年本地個別品種最高病株率達37%。

2發生特點

查看全文

茄果類蔬菜病蟲害防治論文

1灰霉病

該病可危害葉片、莖、花及果實,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果實膨大期澆水過多、濕度高有利發病,病果劇增,是爛果高峰期。

防治措施:通風排濕,盡量降低棚內濕度;病株、病果、病葉帶出棚外燒毀或深埋。防治藥劑可選用50%凱澤1500倍液,或50%和瑞1000倍液,或40%施佳樂800~1200倍液(注意通風),或50%秀安1000倍液噴霧,隔7~10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2青枯病

該病田間主要表現為植株矮縮、青枯,是1種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蟲、人畜以及生產工具等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導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同時病株和健壯株根系間的接觸也可發生侵染。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正常運輸導致萎蔫。

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續陰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病重;連作地、地勢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塊易發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