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外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0:00: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內服外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論文
【關鍵詞】關節炎
我院自1996~2007年運用內服中藥加味白虎加桂枝湯,外敷慈附膏治療痛風性關節炎35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35例均為本院門診病人,男32例,女4例。年齡35~66歲,平均49.1歲。病程(發病到就診時間)2天~22個月,平均30.2天。病變部位第一跖趾關節25例,占71.4%,足背2例,踝關節4例,踝及第一跖趾關節同時發病1例,腕關節2例,肩關節1例。病情:首次發病者22例,反復發病(發作在2次以上)者13例。
1.2診斷標準①非對稱性關節疼痛,常在夜間發作,紅腫、壓痛、功能障礙。②以往可有發作史,無癥狀間歇期,發作可自行停止。③血尿酸濃度增高。④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手足關節腫痛。血尿酸檢查:35例血尿酸濃度均高于正常值,其中查1次確診者30例,2次者3例,3次者2例。
2治療方法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腰痛證論文
【關鍵詞】腰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6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齡30~68歲。全部病例根據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X線檢查作為診斷標準。其中腰椎退行性變或腰椎骨質增生30例,慢性腰肌勞損43例,急性腰扭傷13例,排除泌尿系感染或結石以及其他嚴重引起腰部疼痛的腰脊疾病。
1.2治療方法(1)自擬補腎活血湯:杜仲15g,續斷15g,桑寄生15g,金狗脊15g,懷牛膝15g,雞血藤15g,乳香10g,沒藥10g,地鱉蟲10g,血竭6g(沖服),陳皮10g。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服,12天為1個療程。加減:虛寒痛劇者加制附子、制川烏,寒濕偏重者加獨活、威靈仙、鹿銜草,濕熱偏重者加薏苡仁、黃柏、漢防己,腎陰偏虛者加龜板、枸杞子、知母、二至丸,腎陽偏虛者加淫羊藿、巴戟天、仙茅,兼氣血不足者加黃芪、當歸,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病久痛甚者加白花蛇、蜈蚣、全蝎。(2)外部用藥:取上述藥渣加入米酒炒熱,熨敷腰部,每天3次。
1.3結果治愈:經1~2個療程治療,腰痛消失,活動自如,半年未發;有效:腰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無效:腰痛無明顯改變,活動受限。本組86例病人經臨床治療后痊愈46例,有效3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19%。
2典型病例
醫外治法治療腫瘤管理論文
【摘要】何裕民教授認為外治法治療腫瘤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即在病灶的局部用藥以緩解癥狀。他常用的外治法主要有:外敷法、含漱法、熏洗法、灌腸法、泡腳法、食道糊劑吞服。運用外治法治療癌性疼痛、惡性積液等癥可有效改善癥狀,減輕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腫瘤何裕民中醫外治法名醫經驗
前言
何裕民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治療腫瘤,在具體臨床治療中,采用中藥內服加外敷、身心并治等綜合調治辦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腫瘤辨治思路。筆者作為何教授的學生,將何教授外治法治療腫瘤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外治法治療腫瘤機理
何裕民教授在認真總結前人對腫瘤治療經驗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代醫學腫瘤治療策略與理念,并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形成了“中醫藥內外兼治”的獨特方法。何教授認為,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復雜險惡的頑疾,單靠內治一法,似難有重大突破。腫瘤是全身疾病在身體局部的體現,治療腫瘤,應將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給藥方法,重視內外兼治,一方面運用內服藥進行機體的綜合調養,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配合外用藥來治療患者的局部癥狀,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療效。
膝骨關節滑膜炎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用牛蒡子湯內服和外敷治療膝骨關節滑膜炎的適應癥、機理及注意事項。方法:回顧性分析50例膝關節滑膜炎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50例病例中臨床痊愈10例,顯效20例,好轉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4%。結論:牛蒡子湯內服和外敷是治療膝骨關節滑膜炎的一種簡單、有效又經濟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牛蒡子湯膝骨關節滑膜炎
前言
膝骨關節炎多發于老年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軟骨非炎癥性退行性變,并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癥狀。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間,采用牛蒡子湯內服和外敷的方法治療50例因膝骨關節炎所致的滑膜炎屬脾虛痰濕型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牛蒡子湯主方
組成牛蒡子9g,僵蠶9g,白蒺藜9g,獨活6g,秦艽5g,白芷5g,半夏6g,桑枝9g,。
馬齒莧抗菌臨床應用論文
摘要:馬齒莧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藥食兼用植物,在千百年中國醫學的臨床應用中證實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并有生物“抗生素”之稱的美譽,但其抗菌原理仍不明確,需要我們研究與證實。現對馬齒莧在皮膚科、內科、五官科、骨科、婦科、性病科及過敏科等方面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便今后更好地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馬齒莧抗菌臨床應用
馬齒莧的抗菌作用早在中國南北朝《名醫別錄》,唐代《食療本草》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均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止痢”功效的記載。對馬齒莧的抗菌作用的藥理實驗證明,馬齒莧汁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藥性簡介】
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酸,寒。歸大腸、肝、脾三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收縮子宮、抗氧化、延緩衰老和潤膚美容、降血脂作用。用于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瘰疬、便血、痔出血、崩漏下血。
【效驗療法】
消腫膏外傷消腫臨床應用論文
摘要:傷科消腫膏系本院骨傷科主要外用藥之一,至今已歷時二十八載,用治腫痛療效較好。自1991年始,筆者不斷地對該方進行組方調整及治療應用的探索研究,現成協定處方。筆者發現該方不僅對損傷初期腫痛消除迅速、療效可靠,而且對痛風、瘡瘍、骨關節結核等疾病之腫痛均具有獨特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腫痛/中醫藥療法;外治法;傷科消腫膏/治療應用;臨床研究
一、來源及組成
該方來源于《臨床骨科學·創傷》。后經多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調整變化而成今方。藥物組成:生地、丹參、澤蘭、黃芩、黃柏、牛膝、香附、生半夏、山梔、防己、乳香、沒藥、當歸、桃仁、自然銅、紅花、血竭、廣皮、大黃、兒茶、白芷、虎杖、骨碎補、茯苓、蚤休、漏蘆、續斷、木鱉子、白芥子、烏藥、益母草。
二、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為細末備用。用時以適量藥末調以酒、醋或熱水成膏,攤于棉墊上敷貼患處,繃帶包扎。每日換藥1次。疼痛緩解后即可隔日換藥1次,直至腫消痛止。如發現過敏則停藥。
淺議芒硝外敷的治療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芒硝外敷對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的治療作用。方法將急性重型胰腺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內科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芒硝外敷,分別觀察兩組發熱、腹痛、通氣排便、住院天數等臨床表現和CRP、CT改變。結果治療組腹痛緩解、通氣排便、住院天數、CRP下降及CT改變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其中腹痛緩解和通氣排便時間比較二者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急性重癥胰腺炎采用內科綜合療法治療同時,予芒硝外敷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芒硝;急性重型胰腺炎;療效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癥,發病急,變化快,病程嚴重,預后差。臨床以急性腹痛、發熱伴有惡心、血與尿淀粉酶增高為特點,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變。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之一。按病理組織學及臨床表現,分為輕型(水腫型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和重型(出血壞死型胰腺炎)(a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兩種。MAP多見,臨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預后良好。SAP由于胰腺組織受損壞死,大量含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及內毒素等腹腔液的滲出,引起消化道組織腫脹、胃腸道蠕動功能障礙、黏膜屏障功能受損。病情急重,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因此,對該病的綜合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
1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
2008年1月~2009年月12月我科收治急性胰腺炎病例中選取增強CT表現符合D、E級者4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AP診斷標準,且具有下列之一者:局部并發癥(胰腺壞死,假性囊腫,胰腺膿腫);器官衰竭;Ranson評分≥3;APACHE一Ⅱ評分≥8。通過前瞻性隨機方式分成兩組:對照組20例,芒硝治療組22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急性附睪炎的中醫學研究
【摘要】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及其并發癥等方面具有起效快、不易產生抗藥性、預后良好、有效預防慢性附睪炎等優勢。筆者重點對急性附睪炎病因病機、名家經驗、專方驗方、中成藥治療、特色外治法和針灸療法等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急性附睪炎;中醫藥;外治法;綜述
急性附睪炎作為男科非特異性感染性急病,屬于中醫學“子癰”“偏墜”范疇。急性附睪炎起病急,癥狀重,局部表現主要為雙側或單側附睪睪丸腫脹疼痛,并向腹股溝區放射,嚴重者可上達腹部,后達腰部,甚至可出現寒戰高熱等全身癥狀,并可伴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炎癥[1]。西醫認為本病多由細菌感染導致,途徑有:1)最常見由泌尿生殖系炎癥經尿路通過輸精管逆行至附睪引起感染[2];2)淋巴蔓延:盆腔炎癥通過淋巴系引起附睪炎;3)血行感染:身體其他部位感染通過血路進入附睪。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相對于西藥殺菌抗炎治療具有起效快、不易產生抗藥性、預后良好等優勢。筆者收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急性附睪炎的研究資料,整理如下。
1病因病機
古人把陰囊中的睪丸附睪統稱為“陰丸”“陰核”,認為其與“腎”密切相關,故又稱為“腎子”“外腎”等,當天癸充盈之時,在此可化生生殖之精,方能繁衍子嗣。經絡學說認為厥陰肝經其經、筋、絡、別,均與腎子直接相連,主要受肝血的濡養,肝主宗筋,宗筋狹義上指男子的整個外陰,包括睪丸、附睪、陰莖等,若肝氣不暢,則致外腎氣血不暢,發為諸疾[3]。綜上所述,睪丸附睪與腎和肝經密切相關,為治療囊癰奠定了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病因主要有:1)外感濕熱、寒濕、火毒之邪;2)嗜食肥甘辛辣;3)跌撲損傷;4)房事不節或不潔。其病機為:在上述單一或多種致病因素下,病邪侵犯肝經,循經而下,結于囊中,附于腎子之上,氣血不通,郁久化熱,久而肉腐成癰,此病以實證為主,尤以濕熱證常見[4]。國醫大師周仲瑛認為“瘀熱”貫穿了整個子癰發病的全程,子癰初期初感毒邪“熱盛瘀輕”,日久瘀熱搏結,繼而肉腐成膿,此為子癰中期“瘀熱俱重”,子癰后期,因體虛或失治誤治,毒邪留戀,發為慢性子癰,此時“熱退瘀重”,故而提倡分期論治[5]。
2中醫內治法
腕管綜合征中醫傳統療法治療研究
腕管綜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病,也是一種常見的手的衰弱狀態。CTS起病多因腕管部水腫、腕部肌腱炎癥、激素變化及體力活動等壓迫腕部正中神經,患者出現針刺等異常感覺,臨床稱之為“鼠標手”。其主要癥狀包括疼痛、感覺遲鈍、手部麻木,最終可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近幾年來,由于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CTS的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可減輕腕管壓力,緩解臨床癥狀,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癥狀會持續存在或者復發;因此,CTS造成了相當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并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問題。傳統中醫療法以其痛苦小,療效較顯著、醫療費用低的優點,在CTS的治療中應用廣泛[1]。本文將近年來中醫在腕管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概述如下。
1腕管綜合征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
腕管綜合征在傳統中醫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現代醫家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CTS歸屬“痹證”范疇。《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痹病”這一病名,并著有“痹論”篇來對痹病做出系統論述。其主要的病機是氣血瘀阻,經脈阻滯,不通則痛;或筋脈關節失于氣血濡養,不榮則痛所致。《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明確表明痹證的產生是由人體感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或筋脈關節失于濡養,引起關節疼痛、麻木、重著等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并在臨床上具有漸進性及反復發作性的特征。病變初期多以邪實為主,外邪侵襲,或血瘀,或寒凝,局部經絡阻滯不通而為痹,不通則痛,故患者初期多表現為腕部疼痛,指端麻木;若患者初期失治或病情反復,遷延不愈,久病入絡,氣血消耗不足以濡養肌肉,不榮則痛,邪留正傷可致虛實夾雜,故后期患者多疼痛不明顯,局部感覺降低,肌肉萎弱無力以麻木為主[3]。夜間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陰血凝滯更甚,則疼痛晨輕暮重,夜間更甚[4]。
2中藥治療
2.1中藥內服
靳偉[5]與許奇科[6]等臨床觀察了補陽還五湯對腕管綜合征術后康復的治療效果,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麻木、肌肉萎縮情況,促進手指活動,且副作用明顯降低。孫大芳[7]等予患者口服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2個月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65%,患者的Levine評分降低,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好,癥狀較僅用美洛昔康分散片、甲鈷胺片治療人群改善明顯。靳發萬[8]運用復元活血湯對28例腕管綜合征術后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有效率為9643%。李妍怡[9]根據自身多年經驗,對CTS注重行氣活血化瘀、益氣補血通絡并行,臨床上運用血府逐瘀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效果較好。
濕疹中西醫結合治療論文
【關鍵詞】濕疹;中西醫結合;治療
濕疹是由風濕熱邪所致的常見皮膚病,相當于祖國醫學的“風濕病”“浸淫瘡”“黃水瘡”。西醫認為濕疹為多種因素所致的一種皮膚炎癥反應,多與變態反應有關。濕疹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有獨特優勢,綜述如下。
1內服外用
1.1中藥加西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洪淑珍[1]對急性濕疹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疏風止癢為主,藥用龍膽瀉肝湯、萆解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亞急性濕疹以健脾除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為主,方用胃苓湯加減,慢性濕疹以養血疏風止癢、除濕潤燥為主,方用消風散加四物湯加減內服。外洗方:苦參30g,黃柏20g,地榆20g,蒼術20g,金銀花20,連翹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溫外洗,日1次;西藥口服撲而敏、開瑞坦或賽庚啶,嚴重者口服小量強的松或地塞米松。亞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軟膏。治療100例,治愈66例,好轉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劉明江等[2]采用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湯,并口服開瑞坦10mg/d,外用爐甘石洗劑,1%氫化可的松治療急性濕疹,療效滿意。何澤民等[3]把濕疹分為濕熱毒瘀型和陰血虧虛型,分別給予祛濕清熱解毒湯和滋陰養血止癢湯。西藥口服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息斯敏、強的松,中藥外洗(山豆根、苦參、金銀花、連翹、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處涂三九皮炎平軟膏。治療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療濕疹60例。中醫辨證分型,風熱型:荊防湯加減,濕熱型:龍膽瀉肝湯或涼血消風湯加減,脾濕型:胃苓湯加減,陰虛夾濕型:滋陰除濕湯,風盛血燥:養血消風湯,配合口服西藥敏迪、賽庚啶。外用爐甘石洗劑、皮炎平、膚疾寧。痊愈53例,占88.33%,總有效率100%。
1.2中藥加西藥內服與西藥外用李俊鋒[5]治療濕疹100例,中藥內服予自擬濕疹湯;西藥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軟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撲而敏(4mg)10片、四環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針劑1ml、聚肌胞2ml,調勻外搽。痊愈96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療急性濕疹68例,口服賽庚啶2mg,維生素C200mg,日3次,中藥以清熱止癢湯(地膚子、白蘚皮、綠豆衣等)口服,外搽維膚霜。治愈40例,好轉14例,有效6例,無效2例。吳國根等[7]用內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潤膚湯(茯苓、蒼術、白術、當歸、丹參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軟膏治療慢性濕疹40例,總有效率92.5%。
1.3中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郭晴[8]以疏風養血,清熱除濕(當歸、防風、苦參、蟬蛻、生地、石膏、荊芥等)為法內服,外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方(黃連、黃柏、全蝎、大黃、苦參研末)混合尿素軟膏。輕者2~4d,重者4~7d治愈,隨訪1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