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9:56: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稿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息重復稿源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體網站新聞中心的稿件來源情況,討論了實踐中體現在編輯層面的失誤現象——重復轉載與信息缺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數據統計,針對統計數字進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為個體的媒體網站在整體媒介運作中進行擴大規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時的誤區所在。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術平臺,建構良好的管理秩序,培養過硬的人員素質。

【關鍵詞】信息;重復;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關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焦點。對媒體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這樣的“關于信息的信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信息源的情況對于信息的接受者①來說,也許意味著判斷信息的價值、真實性、權威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而對于信息的者來說,則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創的信息提供還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實力大小(豐富的信息資源通常意味著雄厚的實力基礎)的外在指標之一,可以反映媒體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選擇從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網絡媒體的“關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話題。

第一部分:失誤現象

網絡新聞傳播中,信息的重復與缺失并不是偶發情況,從稿源的角度來看,這種重復與缺失可能體現在直觀的稿件編排中。

查看全文

人民網稿源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體網站新聞中心的稿件來源情況,討論了實踐中體現在編輯層面的失誤現象——重復轉載與信息缺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數據統計,針對統計數字進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為個體的媒體網站在整體媒介運作中進行擴大規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時的誤區所在。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術平臺,建構良好的管理秩序,培養過硬的人員素質。

【關鍵詞】信息;重復;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關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焦點。對媒體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這樣的“關于信息的信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信息源的情況對于信息的接受者①來說,也許意味著判斷信息的價值、真實性、權威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而對于信息的者來說,則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創的信息提供還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實力大小(豐富的信息資源通常意味著雄厚的實力基礎)的外在指標之一,可以反映媒體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選擇從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網絡媒體的“關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話題。

第一部分:失誤現象

網絡新聞傳播中,信息的重復與缺失并不是偶發情況,從稿源的角度來看,這種重復與缺失可能體現在直觀的稿件編排中。

查看全文

林業科技期刊稿源拓展及質量提升

一、數據的收集與統計

以編輯身份登錄《湖北林業科技》網站主頁,選擇“統計分析”功能,在“稿件統計”下選擇2015-2019年進行數據檢索。

二、結果與分析

1.投稿總量分析。從本刊近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2015~2019年總收稿量為1140篇,退稿量286篇(占25.09%),錄用量630篇(占比55.26%),送審量419篇(36.75%)。5年中主辦單位投稿總量285篇,投稿至《湖北林業科技》總計144篇,占比50%,剛好二分之一。由圖1可知:①從投稿數量來看,2015-2019年《湖北林業科技》在投稿前10名(5年投稿總量≥18篇)的單位中,投稿主力軍第一梯隊為主辦單位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5年投稿比為10.41%-15.32%,總量為144篇;第二梯隊為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總量為57篇。第三梯隊為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湖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等7個單位。②從投稿量趨勢來看,華中農業大學5年投稿比為(0.74%-3.38%);長江大學5年投稿比為(0-3.86%),浙江農林大學5年投稿比為(0.37%-1.45%),湖北省林業科技推廣中心5年投稿比為(0-2.35%),湖北省林業廳林木種苗管理總站5年投稿比為(0-2.35%)。投稿數量基本持平的單位為湖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5年投稿比為(1.18%-2.02%);湖北省太子山林場管理局5年投稿比為(0-1.57%);投稿逐步下降的單位為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5年投稿比為(2.75%-7.81%)和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5年投稿比為(0-4.37%)。2.稿件來源分析。(1)按照稿件來源來分:國家級基金資助論文10%~22%,省級基金資助論文12%~44%,其他33%~77.5%。其他類文章波動幅度較大,文章類型差異較大。(2)按照作者來源來分:湖北省內作者占比72%~83%,省外作者17%~28%。省外一般稿件占比也同比上升。(3)從投稿單位來源來看,投稿主力依然為主辦單位。其次為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第三梯隊為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湖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等7個單位;從投稿量趨勢來看,穩步上升的為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湖北省林業科技推廣中心和湖北省林業廳林木種苗管理總站,近5年高校投稿逐步上升,需要繼續擴大宣傳,爭取吸收更優質的稿源;投稿略有下降的單位為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近5年逐步降低,需要加強同局直單位的橫向聯系,爭取稿件;從文章綜合質量來看,主辦單位以及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高等院校投稿中,項目基金資助文章、試驗研究類文章占比略高。農林類高等院校各類項目支持多,文章質量相對高。這是今后本刊約稿的重點。除此之外,市級林科所有持續穩定的稿源,也是投稿主力,不容忽視。例如咸寧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宜昌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三峽植物園管理處、河南南陽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等。這也是今后稿件爭取的重點和方向。3.稿件類型分析。(1)從稿件組成來看,本刊以自由投稿為主,其中第一部分為省內林業工程系列職稱晉升投稿;第二部分為大專院校學生自由投稿;第三部分為推薦投稿;最后一部分為省外自由投稿。約稿占比甚微。這四部分稿件中,以省內林業工程系列職稱晉升稿件為多;在大專院校學生自由投稿中,因為碩博士畢業對發表文章有嚴格的要求,所以這一部分優質稿件難以挽留,比例也不高。還有一部分稿件為業務單位或熟人推薦稿件。需要繼續加強局直單位的橫向聯系,爭取稿件。而在省外自由投稿中,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優質的省外稿件,首先被各大學學報錄用,其次各省林業科技瓜分或爭取,所以這部分收稿占比不高,質量并不理想。(2)按照文章類型來分:試驗研究論文占比32.5%~44%,綜述論文0~14%,實用技術論文11%~31%,工作研究及問題探討21%~48%,其他4%~68%。自2017年期刊整體未分欄目以來,部分文章類型模糊,難界定。目前以優質稿源缺乏及稿件質量下降兩大問題凸顯。很難吸引有第一手試驗數據的研究類和可讀性、實操性強的科技文章。疫情期間,投稿數銳減。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13日,投稿數<15篇。在目前稿源和期刊質量均不高的情況下,籌措稿源措施雖多,諸如根據基金項目從高校博士、碩士組稿等措施卻并不現實,第一是爭取不到,第二對接不上。坐等稿件的局面愈演愈烈,面臨的辦刊環境十分嚴峻。

三、稿源拓展及質量提升措施

結合目前收稿實情,編輯部每一期要從紛繁復雜的稿件中,抽絲剝繭,理清刊文思路,爭取有刊發價值的稿件約稿并設置專欄,保留固定欄目固定篇幅以及林業植物新品種、技術規程等欄目,按照林業學科分類組織稿件;對內容粗制濫造的文章予以退稿,對內容客觀真實、有科學性,文本質量有待提高的文章,給予修改;按照一定比例刊發省內職稱晉升稿件,優稿優錄;妥善處理關系稿、人情稿。這樣一些措施雖然司空見慣,我們這里卻要老生常談。1.邀請青年學者,廣募林業科技通訊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據表明:30~40歲年輕學者正成為學術產出的新動力。很多雜志社通過成立青年編委會或青年工作委員會,增強雜志的發展動力。青年學者精力充沛,審稿速度快,可以主動申請參與期刊同行評議,協助期刊做好質量管控工作[5]。在原有的審稿隊伍中,篩選、優選,能夠樂于期刊工作,能夠撰稿、組稿、審稿,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的青年學者或科研工作者,以3~5年為一屆。以主辦單位具有博士學位或全日制碩士學歷的,近10年連續參與科研項目,參與發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有學術潛力、學術成長與發展需求強烈、有科研工作經歷的45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為主,有償推薦稿件、撰稿、組織專欄,其工作量計入績效考核。適當增加院外大專院校青年教師參與編委工作,達到學者辦刊、學術交流的目的。按照林業基礎學科(包括森林土壤、化學、水文、氣象、地理、生物等)、林木育種、綠化建設、森林經營、森林保護(包括氣象災害、林火等)、森林工程、森林采運與利用(包括木材、林副產品等)、森林樹種(包括針闊喬木、特用林、竹)等學科設置編委會成員。每一學科1-2名。真正做到科研機構和科技期刊共發展。在全省林業重點地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黃岡、神農架、咸寧、宜昌)廣募林業科技通訊員,具體負責該地區的稿件組織工作。定期向本刊推薦該地區反映林業生產實踐的試驗研究、綜述及研究進展、工作研究及問題探討、實用技術、林業植物新品種、技術規程固定欄目的文章以及企事業單位宣傳等文字材料。2.組約稿件。獲取稿件來源環節是辦刊的第一環節,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優秀稿件做支撐。針對目前稿源現狀,分級分類向主辦單位、局直單位以及項目合作單位約稿。鼓勵主辦單位科研人員把高水平的研究在國內各級核心期刊,引導科研人員撰寫實用技術以及實操性強的文章發表本刊。以合作項目為依托,加強與局直單位和地市州林科所的交流和聯系;第一,發揮編委及青年學者的學術優勢導向性組約稿件。編委一般是本專業領域省內外知名專家,對本學科的國內外研究重點領域、重點方向與趨勢有充分的關注,通過編委的學術優勢在自己專業領域推薦優秀科研團隊進行組約稿,具有很多的學術導向性。第二,篩選并建立優質論文作者庫定向性約稿。編輯部針對歷年投稿的作者,甄別和篩選,并對其研究領域跟蹤調查,建立穩定的優質作者群,定期拋出主題征稿。并給予版面費優惠。第三,跟蹤學術性會議專題性約稿。期刊青年編委會成員或科技期刊編輯可以通過參與學術會議,了解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進展和研究熱點,進行專題性約稿。結合本刊實情,期刊主辦單位內的青年編委應主動參與學術會議,并根據會議報告的主題以及與會專家,千方百計的針對本刊方向組約稿,并對有意向專家表達約稿誠意、邀約稿件的研究方向及編輯部的優惠條件。3.改選編委會、召開編委會議。林業科技期刊的一系列活動屬于學術活動,因此,編委是期刊的靈魂,只有依靠、依賴、服務編委,才能辦好科技期刊[6]。本刊現有編委45名,大部分為十多年前主辦單位主要領導邀請,很多編委人事變動,改選工作迫在眉睫。具體措施:一是在結合主辦單位、項目合作單位以及主要投稿單位,考慮編委意愿,邀請并篩選有連續科研工作實績的專家學者成立學科分布合理的編委會,并定期召開編委會議,每一屆編委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別給出重點選題議題。設置專欄,專家約稿,推薦稿件。在編委會的領導下,開展期刊日常學術內容組織、加工和篩選、編輯工作。并以3~5年為屆,定期改選,避免編委會的形式化。編輯部要密切與各編委、青年學者、通訊員的聯系,加強編委會各項基本制度建設,構建編委動態管理模式、建立編委考核體系與激勵機制、明確編委權利和義務(如圖2)。

查看全文

人民網稿源分析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媒體網站新聞中心的稿件來源情況,討論了實踐中體現在編輯層面的失誤現象——重復轉載與信息缺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數據統計,針對統計數字進一步分析原因,由此提出作為個體的媒體網站在整體媒介運作中進行擴大規模和打造品牌的操作時的誤區所在。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于:搭建完善的技術平臺,建構良好的管理秩序,培養過硬的人員素質。

【關鍵詞】信息;重復;缺失;稿源;原因

引言

“關于信息的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因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焦點。對媒體研究而言,信息源正是這樣的“關于信息的信息”。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信息源的情況對于信息的接受者①來說,也許意味著判斷信息的價值、真實性、權威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而對于信息的者來說,則常常是身份定位(做原創的信息提供還是集成性的信息整合)和實力大小(豐富的信息資源通常意味著雄厚的實力基礎)的外在指標之一,可以反映媒體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選擇從信息源的角度考察網絡媒體的“關于信息的信息”——稿源的話題。

第一部分:失誤現象

網絡新聞傳播中,信息的重復與缺失并不是偶發情況,從稿源的角度來看,這種重復與缺失可能體現在直觀的稿件編排中。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競爭力探討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傳播的重要媒介,是引領科技發展、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具有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的功能。建設高質量、高影響力與競爭力的期刊,對加強學術交流與科技信息傳播,提升我國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都有重要意義。“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當前業界討論的熱點。2019年9月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是中國科技期刊領域迄今為止實施力度最大的支持專項,對促進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應充分借助國家發展政策,從打造產業生態鏈、打造期刊集群、打造編輯團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出版平臺等方面推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我國科技期刊總數接近5000種,絕大多數為中文期刊。受世界范圍內語言流通程度的影響,相較于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在傳播力方面處于明顯劣勢。中文期刊應立足于自身特色,深入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在吸引優質稿源、嚴控出版質量的前提下,尋找突破,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影響力。進入信息時代,電子資源以其易獲取、易存儲的特性成為讀者更愿意接受的資源,紙質文本的市場總量在逐步下降。相較于傳統的紙質文本,電子資源可以省略印刷環節,能夠及時傳遞給讀者,出版周期短。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能夠幫助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逐漸改變。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用戶進行精確定位,將更加精準的信息以更有效的方式傳遞給讀者,改變以往大量信息廣泛推送的方式,也是促進期刊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1轉變辦刊理念

傳統辦刊模式主要依托紙質期刊按期出版,期刊對于讀者的作用側重于單向信息傳播。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思維習慣在發生改變,期刊也應該轉變觀念,在多種媒介融合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科技期刊要積極拓展全媒體出版形式、充分構建學術資源知識體系、持續融合先進技術,依托網站、移動終端、公眾號、APP等,拓展延伸閱讀功能,全方位為讀者、作者服務,構建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甚至讀者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將單向傳播轉化為互動傳播。可以融合文字、語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擴展期刊的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將作者、讀者圍繞在一起,提高作者、讀者的黏性。通過加強論文在移動客戶端的出版,充分利用讀者的碎片化時間,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科學研究中,科技論文是輔助的信息材料之一,科技論文需要與其他科研材料關聯使用,這也是每名科研人員都要面臨的問題。科技期刊在多媒介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種媒介關聯多種內容數據,幫助讀者“一站式”獲取更多科研信息,提高論文傳播質量和知識服務能力。

2吸引優質稿源

稿件的學術水平直接影響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優質稿源是打造優質期刊的基礎,是期刊學術水平的決定因素。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與競爭力,核心為爭取更優質的稿源。爭取優質稿源與期刊的學術水平是相輔相成的,優質的稿源能夠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學術水平的提升又能促進優質稿源的增加。目前,各領域的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科研投入、科技產出整體上相對穩定,優質稿源有限,需要出版單位發揮主動性,不能完全被動等待作者投稿,而應結合自身期刊定位,制定有效的約稿工作方案,多吸引優質稿源。為了使約稿更有針對性、更高效,需要認真策劃,做好約稿前的準備工作。可以針對行業動態策劃選題,利用網絡、數據庫等對所處領域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研究現狀進行充分調研,力爭全面,廣泛約稿;也可以針對研究前沿,向研究方向內的專家單獨約稿。文獻計量學方法是分析學科領域總體現狀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對研究前沿和研究趨勢進行判定的有利工具。可以利用文獻計量學的詞頻分析、引文關系分析、共詞分析、科學知識圖譜和突發監測等方法,把握行業發展動態,針對關注度高的主題邀約稿件。如《消防科學與技術》編輯部通過分析FireTech-nology與《消防科學與技術》收錄文章的論文名稱、作者、單位、引用信息、下載量、關鍵詞等信息,使用主題模型對論文進行處理,提取出每月的研究主題,識別消防科研領域內的科研趨勢,得到隨著下載量變化的動態研究科研趨勢的模型,為高效開展約稿工作提供參考。隨著國家對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一些重點研究內容都形成了不同級別的科研項目。科研項目析出的文章往往質量較好、言之有物。期刊編輯部可以通過行業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把握科研新趨勢,對比不同級別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單位的科研投入,總結研究熱點及變化趨勢,預測科研發展方向,適時發出稿件邀約。

3發掘優秀作者

查看全文

行業科技期刊在新形勢的發展

近年來,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更加傾向于碎片化的、及時傳播的閱讀體驗,由此給傳統的紙質媒體帶來了災難性的沖擊,很多報刊停刊或者轉型線上。科技期刊也同樣面臨改革生存的問題,但由于其原有的促進學術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和使命并沒有改變,因此轉型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紙媒,而是有其自身的特點。近幾年,國家提出了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在政策層面上給科技期刊的改革與發展指出了方向。但與國際大刊相比,我國的期刊出版一直以來都存在期刊規模小、學術影響力相對較弱的問題,特別是分散于各個行業內的科技期刊,這些期刊立足于本行業內的科技引導,指導行業技術進步和交流,但由于行業發展限制、人員嚴重流失和主辦機構財力有限等一系列問題,他們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困境。本文通過分析行業科技期刊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問題,探討如何通過刊物的定位特色尋找優質稿源、挖掘行業潛力等措施吸引讀者和作者,做好行業期刊,并為其他同行提供參考。

一、精準服務,增加期刊在讀者間的影響力

讀者是任何期刊存在的根本,因此不管什么類型期刊都要以滿足目標讀者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作為行業期刊,這點尤為重要,在指導行業技術和發展的方面,讀者對其的要求更加簡明扼要,即可以用“有用”來形容,對其工作毫無價值的內容很難獲得作者的認可。因此本文認為行業期刊在求得發展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一)立足自身特色,找準定位。同質化是期刊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但另一方面,行業高質量的科技期刊卻并不多。我國很多行業科技期刊,受行業領域限制,在主流評價體系中的影響因子都不高,雖然本領域內的競爭小,但受眾小,傳播范圍窄影響了期刊的發展。但如果能挖掘本行業的空白領域,找準讀者,在期刊水平和內容上做精仍能取得好的發展。相關行業研究建議,發展填補國內學科期刊空白的學術期刊,能避開期刊同質化競爭的藍海,也能為這些空白領域提供科技交流的平臺,實現自身價值。

(二)新形勢下的精準讀者服務。在傳統的編輯部內容中,編讀往來是一項重要內容,是編輯了解讀者需求和把握辦刊內容的主要渠道。在新形勢下,這樣的溝通交流也同樣要保持,甚至更加重要。以我刊為例,因為本刊的讀者群體均為實踐為主的人員,因此讀者在閱讀科技論文的時候會結合自身工作有一些疑問,本刊通過建立讀者作者qq群和微信群等交流渠道,搭建讀者與作者的溝通平臺解決問題,獲得雙方的認可。對一些行業共性問題,編輯還利用刊物的專家委員會的“智庫”,組織專家論壇等活動,為讀者答疑解惑。在這種交流過程中,期刊的口碑就在行業內傳播了出去,吸引了很多潛在的讀者和作者,利用網絡傳播的裂變性讓期刊在讀者中的影響力大幅提升。

二、尋找好稿源,提升作者認可度

查看全文

學校質量論文:地區學校學報質量探究

本文作者:王穎工作單位:長春工程學院學報

地方高校學報的現狀

稿源不充足對季刊或雙月刊的學報來說準時出刊,有時會面臨稿子不充足。不少學報稿子采用率大于60%,退稿率比例較低,遴選困難。并且稿源在各學科間很不平衡。有時只要論文論證正確實驗無誤,雖無多少創新,而僅做了些平行性工作,經修改,最終也給予發表,從而影響刊物的學術創新性。稿件質量不高現有的職稱評定方法,即必須湊足一定量的論文數。因此不少作者只為評職稱而匆匆趕寫論文,未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研究,也未廣泛查閱資料,進行深層次剖析。從而產生了不少一般的甚至平庸的稿子,影響刊物的學術質量。作者隊伍不穩定教學科研隊伍的不穩定,導致某些專業的作者素質有所下降。例如,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一些學者、教學科研人員下海經商,或利用業余時間干第二職業,無心坐下來認真做學問,在學術界產生一股浮躁之風,導致作者隊伍素質有所下降。學校對學報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學校對自己的學報重視程度不夠,自己瞧不起自己,給學報定級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者和編輯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報在教職工心目中的地位。編輯隊伍不穩定,缺乏敬業愛崗精神由于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作為清水衙門的學報,首當其沖地受到震動。一部分編輯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不安心修煉內功。

地方高校學報的質量意識

學報的學術質量問題已是當務之急,應從下列幾方面入手:積極宣傳,主動約稿利用刊物的宣傳辦刊宗旨,介紹刊物發展概況,推薦并介紹重點、優秀論文。主動向科教第一線的同志約稿。以此拓寬稿源,獲取優秀稿件。主動向高一級刊物推薦優秀論文鼓勵作者向著名刊物或國外投稿。向著名刊物或國外投稿,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作為學報,可以做一些我們應該做的工作。比如,與國內外著名的刊物建立聯系,開展學術交流;組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吸收到的學術水平高的論文,繼續向專業刊物、國家級刊物、國外刊物推薦。這樣做不僅能激發作者對本刊物的興趣,使部分作者能間接地通過本刊向高一級刊物或專業性雜志。而且,對本刊來說,一方面開拓了稿源,吸引住高質量稿子,更主要的是融入了一股學術氣氛,從中也提高了自己刊物的質量和知名度,也為學校爭得榮譽。積極吸納高質量外稿引進高質量外稿的好處:1.促進雙向交流,讓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注本刊。2.擴大影響,提高刊物的知名度。3.擴充稿源。因為學報特別是自然科學版學報,稿源并非十分充足,吸收部分外稿一方面有利于編輯遴選,保證一定的錄用比例,另外,增加優秀外稿,同樣可提高刊物質量。4.可收取一定量的版面費,以補充辦刊經費不足。認真組織專家審稿、評稿專家審稿,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另一方面,對稿件的學術水平做出評價,以便編輯更準確地了解稿件的學術質量,為進一步評審和取舍稿件提供依據。只有認真負責地組織審稿,才能做到不發錯稿,不遺漏好稿,真正把好學術質量關。穩定編輯隊伍,加強編輯的職業道德建設編輯隊伍的不穩定是指人員的不穩定和人員心理的不穩定。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學校應給予一定的經費撥款外,更主要的是要給予一定的寬松政策,使其有一定的自主權。另外也不能疏忽對編輯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的主體知識結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面對新形勢下“知識爆炸”局面,學報編輯在其編輯活動中如何提高評價選擇能力,提高判斷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編輯唯有進一步提高自己,接受繼續教育,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慧眼識英雄,在眾多平凡的稿件中選擇學術精品。才能有效抑制論文造假、抄襲現象,保證論文的學術質量,維護學術的純潔度。

地方高校學報的學術質量標準

查看全文

高校學報出版分析

期刊被引頻次直接影響著期刊的影響因子,盡管影響因子在期刊評價中飽受爭議,但仍是目前衡量一本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所謂期刊影響因子是指某期刊前2年所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2年所總數的比值。如何提高期刊影響因子,編輯同仁[1-7]已從稿源、審稿周期、發表時滯性、傳播途徑、學科差異、高被引論文、優先出版等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但就目前國內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綜合性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甚至是稿源有限的情況下,或許有兩條途徑可進一步提升影響因子:①每期刊文求精,寧缺毋濫;②關鍵是要提高后在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頻次。在稿源質量和每期發文量一定的情況下,期刊每年所發論文在以后各年被引情況如何,尤其是后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頻次有無提升空間,需要先對期刊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本文選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統計后各年被引頻次以及各刊優先出版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期能進一步提高期刊影響因子,提升期刊影響力。

1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

本文的發文量和被引數據來自于中國知網,數據截止到2017年6月。各刊優先出版情況主要參考各刊官網和中國知網優先出版平臺。考慮到目前中國知網只能查到2016年的完整數據,且2015年和2016年各期刊所發論文目前只有兩年內的被引數據,為便于對比分析,本文統計了上海部分高校學報2005—2014年10年所發文論文在2005—2016年12年間被引情況。需要說明的是,2005—2014年每年所發論文在當年被引頻次為第1年數據。比如,2005年所發論文被引頻次是從2005年統計到2016年共12年數據,而2014年所發論文被引頻次是從2014年統計到2016年僅3年數據。

2結果分析

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因素很多,學科分布、高被引論文、發文量等等,本文重點討論期刊被引頻次的分布情況,這里僅列出所選取的期刊在2005—2014年各年的發文量作為參考(見表1)。圖1是所選期刊近年所發論文在各年被引用情況。從圖中不難看出,各刊每年所發論文的被引頻次在當年非常少,在第2年幾乎都沒有達到峰值,峰值多是出現在第3或第4年,且第2年被引頻次較后面兩年明顯少。分析原因,不難發現,每年下半年所發的論文,從刊出到傳播給讀者,再到被讀者引用所耗用的時間,不要說當年,就是第2年也幾乎來不及被引用。而大部分期刊在論文刊出前都經歷了長達兩三個月的校樣時間,并且有不少期刊錄用的稿件要排隊出校樣,這些時間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甚至更長。如果在論文被錄用后能盡早地數字化優先出版,相當于論文提前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與讀者見面,這樣不僅讓作者的成果早日傳播,同時也大大提升了論文在第2年和第3年(尤其是第2年)被引用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雖然目前有不少平臺提供優先出版,并且很多期刊也都有自己的網絡平臺,但真正能做到論文被錄用后及時數字出版的并不多,至少在所統計的幾種刊物罕見(見表2)。多數刊物僅做到論文正式刊出后才到自己的網絡平臺上。考慮到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網絡的滯后性,少數刊物也只是做到論文正式刊出后才及時到中國知網等優先出版平臺。就所統計的幾種刊物,在優先出版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見表2),從而提高后在第2年的被引頻次,以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論文在錄用后刊出前,可以通過優先數字出版來提高后第2年的被引頻次,這樣既可以及時傳播作者的成果,為作者搭建更好的傳播平臺,又非常有利于期刊影響因子的提高。目前國內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綜合性科技期刊,面對嚴峻的優質稿源緊缺的局面,不少刊物在欄目設置、稿源質量、稿件處理周期、期刊數字化和國際化等方面尋求各種解決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期刊影響力有所提升。但是在有些技術性方面,不少期刊可能疏忽了。優先出版近些年大家一直在熱議,但很多期刊在這方面做的明顯不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查看全文

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路徑

新時代,我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了攻堅沖刺階段。作為研究成果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傳播途徑,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1-3]。隨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實施,科技期刊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我國出版行業與國際接軌所帶來的挑戰、實現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成為我國出版工作者關注的重點[4-6]。本文從8種典型的能源類刊物的出版周期、編委學科及地域分布、引用情況分析國內外同類刊物特點,以期為中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的建設和改革提供數據支持和發展參考。

1能源類SCI刊物的概況

2019年,能源類SCI收錄刊物共112種,影響因子排名最高的為《NatureEnergy》(46.495),而總引用次數排名位列前三的依次是《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PowerSource》,被引次數分別為12萬次、11.8萬次、11.6萬次。2019年,能源類SCI刊物Q1區、Q2區、Q3區、Q4區的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9.959、3.652、2.251、0.928。以下分別從主辦國家、出版商、刊文量等方面分析能源類SCI刊物的辦刊情況。1.1國家分布。能源類SCI科技期刊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但是絕大多數來源于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科研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其中,英國的能源類SCI刊物數量排名第一,占能源類全部SCI刊物的33.98%;美國緊隨其后,占全部的26.21%;中國有6種刊物入選SCI,占總數的5.83%。在辦刊水平方面,英國、荷蘭所辦刊物以Q1區、Q2區為主,整體辦刊質量很高;美國、德國的能源類刊物分布得較為均衡;中國和日本的能源類刊物主要集中在Q3區、Q4區,水平相對較低,簡單來說,這是文章外流、語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2出版商情況。能源類SCI刊物中,由國際三大出版商(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威利)運營的占全部刊物的55.34%。其中,愛思唯爾運營的刊物最多,共出版了37種能源類刊物,33種位于Q1、Q2區,整體辦刊水平很高。此外,各大學會創辦并運營的刊物數量也較多,占總數的14.1%,主要有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美國化學學會(AC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以及美國物理學會(AIP)。這些學會創辦的刊物水平也相對較高,多集中在Q1區、Q2區。1.3刊期情況。刊期既能反映刊物的刊文量,也能體現刊物所處的發展時期。位于Q1區的能源類SCI刊物多采用月刊或半月刊的模式;刊期為季刊或雙月刊的多位于Q3、Q4區。在一定程度上,這體現了刊物的發展時期——季刊、雙月刊多處于SCI收錄初期,發文量較小,便于沖擊高的影響因子;月刊、半月刊大多長期被SCI收錄,具備一定的知名度,稿源穩定且質量較高,已進入了良性發展模式。此外,能源類SCI刊物的刊期分布還反映了期刊發展的進程。通常來說,創刊初期為保證稿件質量,大多期刊采用少量發文的模式,多位于Q3區、Q4區;隨著曝光度及知名度的提升,期刊稿源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影響因子提升后逐步擴大發文量,最終穩定在一個影響因子和發文量均較高的理想狀態。整體上,位于能源類Q1區的刊物,平均影響因子高達9以上,Q2、Q3、Q4區分別在3.6、2.2、1左右。同時,三種引用量最高的刊物均位于Q1區,這反映出本領域排名前列的刊物吸引了多數讀者的關注和大量引用。在國家分布方面,英國、美國、荷蘭占據較大優勢,這樣的數據符合科研水平的整體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荷蘭是最大的出版商愛思唯爾的所在地,因此其能源類SCI刊物的發文量超過了德國和中國,占總數的13.6%。在出版商方面,愛思唯爾、威利和施普林格•自然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占據優勢,位列前三。在刊文量方面,季刊數量最多,占比略高,雙月刊、月刊緊隨其后,半月刊數量較少,同時也有一些刊物采用單篇出版的模式,每年出版1期。

2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具體分析

21世紀以來,能源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大量科研人員投入研究,優秀論文和刊物不斷涌現。作為一個交叉學科,能源涵蓋了廣泛的基礎研究方向,包括化學、物理、材料、生物、機械等。相應地,各方向的刊物各具專業特色,編委及作者的地域分布也各不相同。為深入分析具體辦刊情況,本文選取8種具有代表性的能源類SCI刊物,主要出于以下幾點考慮:第一,8種刊物的主辦單位涵蓋高校、知名出版商以及專業學會,覆蓋三大出版商、ACS及AIP兩所刊物聲譽較高的專業學會;第二,8種刊物分別由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主辦,具有廣泛的地域性;第三,8種刊物的刊文方向各有側重,既有專注于新能源開發(氫能源、生物能源、太陽能等)的,也有側重傳統能源(石油勘探、煉制)以及能源設備(核電設施)的。以下從辦刊模式、編委團隊、作者分布等方面具體分析中外能源類科技期刊情況,為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的建設努力方向。2.1辦刊模式分析。本文選取的8種能源類SCI刊物,每區各兩種,具體辦刊情況見表1。8種期刊創刊時間從1977年至2016年均有分布,專業特色及辦刊模式各有側重。影響因子最高的刊物《NatureEnergy》創辦于2016年,為《Nature》系列刊物,延續了《Nature》專職編輯負責學術水平的風格,欄目設置寬泛,包含研究論文、分析、綜述、觀點、新聞動態、通訊文章、續議、評論文章、書評以及專題文章。排名第二的是1992年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并由愛思唯爾出版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影響因子達7.216。該刊擁有龐大的國際顧問編輯團隊,編委由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組成,按學科方向劃分,分工明確,參與度高。據了解,《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由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辦刊,主編為IEEE會員,同時設置欄目主編,編委會也由IEEE會員組成,人數較多,整體協同度高。《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創刊于1977年,自1997年開始,其影響因子和發文量持續增長,該刊編委會設有6位副主編,分別負責不同的方向,以加強針對不同稿件的專業評審。《EnergyandFuels》是美國化學學會(ACS)的會刊,共11位副主編,2019年刊文量排在此8種期刊首位(1256篇)。《PetroleumScience》由中國石油大學主辦,2009年被SCI收錄,刊文量常年穩定在70篇左右,自2019年刊文量有所增加。該刊編委人數眾多,主要由中國石油大學教授組成,共22位副主編。《Journalof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編委會設1位主編,2位副主編,14位副編輯及一個由出版發行主管、執行編輯和編輯助理3人組成的期刊發展團隊。該刊2010年被SCI檢索,年刊文量維持在200~300篇,影響因子在0.9~1.6浮動。《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由日本石油學會主辦,編委會由日本學者組成,作者也大多局限在日本,年刊文量在180~300篇,影響因子隨刊文量增加而有所降低,自2013年起降低刊文量,影響因子回升至1.575。綜合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辦刊模式可知,科技期刊多采用“科學家辦刊”的模式,由主編、副主編帶領編委團隊負責稿件的學術質量,組織專刊、專題。根據以上數據,專業出版集團表現突出,他們具有豐富的辦刊經驗,其自身知名度也便于吸引頂尖科研工作者加入;由于分支機構分布廣泛,專業出版集團具有國際化程度更高的特點。此外,《PetroleumScience》《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存在共同的問題——編委國家分布較窄,集中在本國學者,這通常會導致刊物的影響力偏低。2.2編委團隊及作者分布情況分析。本節分析8種刊物2019年的發文情況,統計編委國家分布及作者國家分布情況,從編委和稿源國際化方面分析刊物特點。為了清晰呈現編委分布是否均勻,筆者引入了國際編委占全體編委的概率(𝑃=編委總數−本國編委數編委總數),此數值越高代表此刊物國際編委數量越多,編委會國際化程度越高,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編委分布率多集中在35%~60%,國際編委占比不宜過低是各刊普遍遵守的原則。其中,個別刊物達到90%以上,也有例如日本的刊物《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的編委全部來自本國。中國的兩種刊物《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都擁有相當龐大的編委會,并且編委來源國家相對集中,相較于日本,我國的兩本刊物還是具有一定的國際性的,但是相比于歐美刊物,這兩本刊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這也側面體現了我國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問題——編委團隊的國際化程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在稿件來源方面,《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遜于歐美,本國稿件占比均超過50%。其中,《JournalofEnergyChemistry》2019年發表的中國學者的文章占比85.51%,僅次于日本刊物的87.18%。綜上,一方面,我國能源類刊物編委及稿源的國際化程度均相對較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學者已廣泛占據了能源類科技期刊發文量第一的位置,這體現了我國能源科技軟實力的增長,也側面證明了我國能源類科技期刊發展滯后于能源科技進步的事實。2.3高被引文章情況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高被引文章數排名第一的是《NatureEnergy》,共182篇。《EnergyandFuels》排名第二,近五年僅14篇文章入選高被引,我國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以11篇高被引文章位列第三。表3總結了8種能源類刊物近五年的被引情況,其中前7種刊物施引文獻占比最高國家均為中國,也反映出我國在能源領域的巨大投入和科研潛力。《JournalofEnergyChemistry》施引文獻來自本國的比例高達87.72%,側面反映出我國刊物的國際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主辦的另一本刊物《PetroleumScience》施引文獻中來自本國的比例為65.15%,也處于較高水平。筆者認為,施引文獻的國際化程度對刊物的良性發展非常重要,可以體現閱讀和使用此刊文章的受眾群體范圍。我國的兩本能源刊物的施引文獻多來自本國,這反映出目前我國能源刊物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認可度不高。因此,提高刊文水平和擴大國際宣傳是兩個重要的努力方向。整體看來,高被引文章數與刊物影響力、分區及影響因子呈正相關關系,與刊物創刊時間無關。其中,《NatureEnergy》文章質量出色,體現了行業引領地位,同時,由于其強大的宣傳能力及創刊初期的高標準定位也提升了刊發文章的引用量。因此,筆者認為,吸引本研究領域的頂尖科研團隊在刊物上發文、全方位打造旗艦平臺是提升刊物影響力的關鍵。以上從刊物運營模式、編委會和稿源國際化、引用情況等3方面分析了8種典型能源類SCI刊物的情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在辦刊模式方面,《NatureEnergy》區別于其他7種刊物,采用了專職編輯負責學術水平的模式。這種運營模式廣泛應用于《Nature》系列刊物,對刊物的把控度較高,但是此模式對專業編輯的要求極高,其他刊物難以效仿。第二,編委會和稿源的國際化程度是決定刊物整體發展情況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三大出版商占據較大優勢,它們憑借分布在各國的分支機構以及覆蓋廣泛的推廣渠道整合了全球的學術資源,在國際化方面領先于高校和學會刊物。第三,文章引用量是評價刊物的關鍵指標,體現了刊物的整體水平及受眾范圍。在這方面,8種SCI能源類刊物中施引文獻占比最高的國家為中國的有7種,這體現出我國在能源領域極大的學術活力。同時,《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在稿源和國際化方面表現略有不足,來自本國的稿件和引用量均超過50%,在國際化方面仍有努力空間,可以通過擴大宣傳、定向約稿等方式提升國際化水平。

3對我國能源類期刊的啟示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組稿數據分析與改進策略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已居世界第三,電氣工程類科技期刊百余種,其中核心期刊35種。雖然科研人員每年產出的成果轉化為論文的數量較多,但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學術性和先進性的論文數量十分有限,且大部分優秀論文都更傾向于投到國外SCI、EI期刊[1]。優秀稿源的競爭尤為激烈,對于一般期刊而言,根據自身的辦刊方針和專業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約稿組稿是保證期刊稿件數量和質量的有效措施之一[2]。《高電壓技術》(月刊)創刊于1975年,初期多依賴于作者的自由投稿,沒有劃分欄目,編輯工作較為被動。2007年,根據歷史收稿情況及行業發展,開始按不同欄目刊登稿件,并由不同編輯負責。2009年,《高電壓技術》成為《工程索引》核心數據庫EICompendex(Core)收錄期刊。隨后,編輯部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向知名專家、學者進行約稿、組稿,期刊影響因子(學術影響力)也基本呈上升趨勢。近幾年來,《高電壓技術》編輯部專題組稿活動尤為頻繁。一方面,專題組稿帶來了大量的優秀稿源,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但另一方面,頻繁批量的專題組稿導致自然投稿的刊出周期較長,影響作者投稿積極性,且部分組稿文章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其質量反倒不如自然投稿的文章[3]。綜上所述,本文以《高電壓技術》為例,分析了2016~2018年該期刊的專題組稿情況,并對2017年刊出的14個專題的篇均下載、篇均被引、零被引篇數進行了具體分析,基于上述數據,討論了科技期刊專題組稿的利與弊,并提出了改進方法。

1期刊組稿的積極作用

以2017年《高電壓技術》的14個組稿專題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7年,《高電壓技術》12期共刊出14個組稿專題,每個組稿專題刊出14.14篇文章,平均每期刊出44.17篇文章,整期文章的篇均下載、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篇數的平均值分別為220.05、4.32、4.50;而組稿專題文章的篇均下載、篇均被引、零被引文章的平均值分別為273.10、5.28、0.92。說明專題文章的篇均下載和被引的平均值均高于2017全年文章的對應數據平均值。14個專題中,11個專題的篇均下載高于整期文章,9個專題的篇均被引高于整期文章。2017年所刊文章的總數為529篇,專題文章總數為198篇,占比為37.4%;2017年所刊文章的總被引數為2286,專題文章的總被引數為1046,占比約為45.8%;即數量占比為37.4%的專題文章產生了45.8%的引用。由此可知,組稿專題收錄的文章的整體水平高于自然投稿文章,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組稿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各項數據。此外,專題組稿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優秀的稿源,而這里所說的稿源,并不僅僅只是組稿專題所刊出的文章,還包括通過專題組稿提高期刊知名度、擴大期刊影響力,從而吸引到更多的優秀的自然投稿。因此,專題組稿還具有宣傳期刊品牌和報道方向,以及擴大專家和作者群體的作用。2016年以前,《高電壓技術》以傳統高壓作為主要報道方向,并充分發揮了小學科期刊的特色,期刊影響因子迅速上升。但當特高壓東風吹過之后,隨著高壓學科研究熱潮的退去,期刊也不得不面臨轉型問題。從2016年起,期刊進行了多次欄目調整,新增了大功率電力電子、城市電網、新能源等熱點欄目,但始終缺少優秀稿源。為了解決稿源問題,期刊圍繞新欄目、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多次專題組稿,在對新欄目進行宣傳的同時,擴大了專家群和作者群,組稿結束后,期刊仍能持續收到相關作者的投稿,解決了新欄目的稿源問題。

2期刊組稿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專題組稿能夠提高文章的被引數,提升期刊的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也由此產生了不少新問題[3]。首先,在期刊總頁碼不變的情況下,頻繁地刊登組稿專題必然會壓縮自然投稿文章的版面,造成自然投稿文章刊出周期過長,而很多作者在投稿時會將刊出周期作為重要考慮因素,因此較長的出版周期會導致原先穩定的作者群體流失。再者,一般情況下,期刊進行專題組稿時都會選定1~2個組稿專家,組稿過程中編輯部雖然具有最終決定權,但仍會考慮組稿專家的意見,因此難免會有一些人情稿,進而影響到整體稿件質量。此外,并不是所有的組稿文章質量都優于自然投稿文章。2017年的14個專題中,有5個專題篇均被引低于整期文章;而有8個專題的篇均被引低于全年文章的篇均被引(4.32),如圖1所示。由此可知,部分專題不但沒有對期刊數據的提升做出積極貢獻,反而拉低了期刊的數據。

3期刊組稿工作的影響因素及改進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