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19:49: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福州大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兩岸高校在教育交流上的逐步深入,雙方交流的視角也從學術交流延伸到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福州大學與臺灣臺北大學兩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總結雙方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劣以及兩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新形勢之下應做出的轉變。
[關鍵詞]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啟示
目前,關于兩岸公共管理學科比較研究較多停留在公共管理學科內涵分析、跨域合作、構架體系等幾個方面[1]3,本研究以福州大學與臺灣臺北大學為例,通過對比分析雙方公共管理學科在教學理念、招生模式、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就業去向等層面的差異,分析兩岸高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異同點,以獲得富積極意義的借鑒,以此促進兩岸公共管理學科的長效發展,服務中國的高校教育改革。
一、兩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現狀概述
由于兩岸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引入時間、學科認知上存在一定差異,對公共管理學科在名稱上闡釋也存在不同。為方便比較,本研究中,將大陸公共管理學科與臺灣公共行政學科均視為公共管理學科。大陸公共管理學科自上個世紀90年代由中山大學夏書章教授最早提出,開始作為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大陸出現。[2]1二十多年來,大陸公共管理科學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上也有了多年的探索。[2]2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福建省首家公共管理學院。2014年1月福州大學在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和八方物流學院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原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更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以下簡稱“福州大學公共管理系”)。[3]2公共管理系現有專職教研人員57人,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共26人,博士23人、兼職教授15人,十余年來共培育學生1300余人。[4]臺灣的公共行政學科在1960年代開始獨立獨立設系。經歷了初始期、充實期、多元發展期,現已形成一套完整學科體系,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臺北大學等臺灣高校均設立了公共行政相關系所的學士班。[5]4臺灣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以下簡稱“臺北大學公共行政系”)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創校的臺灣省行政專科學校民政科。目前已成為海峽兩岸規模最大、學制最完整的公共管理相關系所之一。臺大公共行政系現有專職教研人員6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博士25人、兼職教授4人,共培育學生1200余人。目前設有大學部、碩博士班、進修部、碩士在職專班與碩士學分班。[6]
二、兩校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
大學圖書館畢業季悅讀賬單研究
摘要:為加強圖書館對讀者的人文關懷,增進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聯結互動,提升圖書館的精細化服務質量,福州大學圖書館通過挖掘和分析畢業生在校期間使用圖書館的數據,為畢業生打造個性化的悅讀賬單服務。通過引入文案設計、頁面呈現、系統實現、服務宣傳與推廣以及實踐效果,為塑造和提升福州大學圖書館畢業季活動品牌奠定堅實的基礎,為讀者數據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嘗試,并探索新的服務模式。
關鍵詞:數據挖掘;精細化服務;畢業季活動
1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享受、人文關懷及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大學畢業生是一類特殊的群體,離開自己熟悉的校園之際,他們內心情感活動比較強烈。各個高校圖書館紛紛在畢業季開展一系列活動,為畢業生的情感抒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對數據展開個性化的挖掘與分析,如淘寶時光機、年度賬單等都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圖書館界也開始對讀者的借閱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并開展個性化的服務。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在畢業季首次畢業生利用圖書館報告的記錄“校園記憶之圖書館生活”[1]。廈門大學在2013年收集整理了廈門大學畢業生大學時代的閱讀記錄和進館次數等信息,以“圕•時光”為主題呈現給即將離校的讀者[2]。武漢大學圖書館推出了“一封來自小布的畢業情書”,以情書的創意方式,讓畢業生查看自己在校期間的圖書借閱與入館信息等。2014年,暨南大學推出基于數據平臺的“暨念•我的圖書館時光”畢業季服務[3]。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在2014、2015畢業季推出了“法大圖書館記憶”,為畢業生展示自己在校期間的圖書館生活,讓他們帶著母校的記憶離開校園[4]。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推出了面向院系的高校畢業生圖書館記憶系統。該系統將數據穿插于精心設計的文案和手繪中,講述圖書館的故事[5]。2016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以“畢業季,悅讀紀”為主題,開發了“書香之戀”畢業生電子紀念冊,以電子書冊的形式講述了畢業生與圖書館之間的故事[6]。2018年之前,福州大學圖書館在畢業季期間推出的畢業生相關活動比較少。圖書館是福大學子們經常逗留的地方之一,見證了他們四年青蔥歲月的點點滴滴。在臨別之際,對學生在圖書館的流通借閱記錄和自修室座位使用記錄進行挖掘分析,如第一次到館時間、第一本借的書、借的總冊數和排名、最愛的自修位置、閱讀偏好等數據,給他們一份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精細化“悅讀賬單”,展現圖書館對畢業生的人文關懷,增強與學生們之間的黏度,同時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文化影響力。悅讀賬單上線7天,就有1300多位學生到訪系統,300多名學生留言討論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起廣泛探討。2文案設計溫情脈脈的語言能夠喚醒畢業生點點滴滴的思念,畢業季悅讀賬單文案的應帶有濃烈的抒情色彩,讓回憶與思念的暖流流淌心間。將大學四年與圖書館的點點滴滴用充滿回憶色彩的溫情詞匯串聯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圖書館帶給他們的溫暖回憶。2019年畢業季悅讀賬單的主題是“紙書”于你&福小圖的小時光,諧音為“只屬于你”,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專屬禮物。文案由福州大學圖書館教學部的陳旭華老師帶領9個學生完成的。先將9個學生分成3個小組進行文案制定,再由分組組長帶領各自的組員進行反復討論和展示,最終確定文案的風格和內容。文案由書時光、閱分享、讀青春、館長寄語、寫給十年后的自己構成。首先,通過書時光喚醒讀者對圖書館的美好記憶,包括第一次到館的時間、第一本借的書、自修室常坐的位置等內容。其次,通過“閱分享”分享讀者的一些重要時刻,如某一天、某一月讀者借閱最多的書籍冊數以及總共借閱書籍冊數等。然后,通過讀青春來記錄讀者的閱讀偏好和四年的閱讀書單。接著,通過館長寄語來表達圖書館館長對畢業生的臨別祝福和殷殷期盼。最后,通過“寫給十年后的自己”為畢業生提供一個抒發情感的平臺,可以留下對母校、圖書館、青春、大學的感言與體會。讀者可以提交自己喜愛的書單給圖書館,豐富圖書館的館藏。還可以留下畢業時對自己的寄語,等十年后再看看自己曾經努力奮斗過的地方,是否還記得那個曾經努力向上的自己。為了增加悅讀賬單的趣味性,文案根據畢業生的借閱排行,冠與每個學生超級學霸、學霸、準學霸、偽學霸等相應的昵稱,再配上與之相互呼應的“好玩”的卡通圖片,讓讀者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3數據采集
20畢業生包括2015級本科生、2016級碩士研究生和2017級博士研究生。畢業生在校期間在圖書館產生的數據主要是存儲在圖書管理系統和自修室座位預約系統中。通過讀者證件號的模式匹配和證件的截止使用時間提取20畢業生的信息表,再根據畢業生信息表中的讀者證件號從圖書管理系統中抽取借閱流通日志并形成借閱歷史表。此外,可從座位預約系統中抽取預約座位的人員使用信息表,并把圖書的相關信息抽取出來形成圖書信息表。將上述四張表導入SQLServer2008數據庫中,作為底層原始數據。
高校通識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摘高校通識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專業教育的部分,分為通識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通識教育選修課一般分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人文社會科學類、文學與藝術類、創新創業類四類課程。通識教育培養包括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感受能力、判斷能力等通識思維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是一種完整而且比較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模式培養的不是具體領域的專業型人才[1],而是較多領域全面發展的人才。以福州大學為例,2017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的基本原則之一即是統一性與多樣化相結合,統一規劃通識教育課程,搭建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培養的基本平臺,構建基于模塊式分類、必修和選修融合的通識課程體系,加強通識課程建設,提高通識教育選修學分比例,將通識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多向度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由此可見,高校通識課程及通識教育應該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而且在整個高等教育中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通過研究文獻及調研發現,目前高校中的通識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目前高等院校中的通識課程選課資源嚴重不足,很多學生無法選到感興趣的課程。比如大部分高校都比較重視必修課而忽略了選修課的重要性[2],開設選修課的老師越來越少,即使開設的選修課也是處于“雞肋”的狀態,很多學生選不到感興趣的通識課程。第二,目前隨著“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很多學校注重科研,缺乏通識教育的師資,而且很多教學名師或資深教授不參與教學,“不屑于”開設通識選修課,導致目前能開設的通識課程資源不夠優質。此外,通識課程教師無暇組織小組討論、個性化指導等必要的互動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化嚴重,教學內容沒有及時更新,“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大部分學生出現在教室里但根本不聽課,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心理抵觸等惡劣結果。第三,通識課管理松散考核不嚴。當前,大多高校的公選課開課模式是“教師申報、學校開、學生選”的模式,學生沒有課程的參與權和主動權,只是被動地等待選課,此外,由于通識教育組織和考核不合理,導致開設的課程結構的不合理,個別課程爆滿或爆冷等尷尬局面。由于管理松散、考核不嚴、容易通過等原因,給學生造成了公選課不重要的錯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部分學生持消極應付的態度,選而不修現象嚴重,這直接導致了公選課的教學質量低下。
此外,福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及省部共建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專業背景迥異,選修通識課程的學生幾乎涉及了理、工、醫、經、文、法、史、管理等各個專業;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學習狀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個性化教學,實現不同學生個性、能力、教學目標之間的最佳融合是新形式下同類課程的每位教師值得研究的一個新課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意義課堂教學模式,成為越來越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歐美等很多高等學校針對這種情況,開始逐步利用上課反映良好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校內課堂中的“翻轉課堂”,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這類“翻轉課堂”逐漸發展為一種席卷全球的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各個院校利用效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4]。翻轉課堂理念認為,只要學生所需的各種學習條件具備,任何學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學過程中要求他們掌握的全部課程內容[5]。翻轉課堂在實踐中體現了很多優越性:第一,翻轉課堂讓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通過這種網絡資源和課上課下互動,充分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第二,翻轉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輔助,翻轉的過程必須要有互動,所以增加了教學和學習中的互動環節,教師必須與學生互動,學生提出問題,老師來回答問題。第三,翻轉課堂實現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學習。據歐美此類課堂的調查顯示:“幾乎99%的學生表示下一年將繼續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大約80%聲稱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改善;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翻轉課堂的學習使得考試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6]。”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自學和互動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就是讓學生通過恰當地調整自己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來達成學習的目的,達到了超過以往課堂教學的效果[7]。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互動的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類課堂中,老師不再是講臺上的“演講者”,老師更是調節劑和潤滑劑,也是傳遞“話筒”的“主持人”。這種授課模式非常適合高等院校里跨專業選修的通識課程、科普課程等諸如此類學科交叉廣、知識點相對又比較分散且淺顯易懂的課程。相對于翻轉課堂,慕課(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近年來席卷中國,隨著MOOCs的興起,全球的優質教育資源可以免費獲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MOOCs在線課程開發和互聯網共享教學的模式具有開放性、大規模、“碎片化”等特點,打破了校園的圍墻,給更多學習者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既沖擊著中國傳統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也為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8,9]。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認為,從目前來看,MOOCs更適合通識類的課程,專業性強、現場師生互動強的課程并不適宜這種授課方式。共享課程對學生的自制力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利用課外時間看完視頻課程。老師只能在每月一次的討論課上檢驗同學對課程的理解情況。很多專業性強的課程,老師必須通過現場互動才能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如何。我們國家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為引領,越來越多的高校以各種方式引入MOOCs課程內容,與校內課程相結合,進行翻轉課堂研究與嘗試,形成互補,并且構建多種基于MOOCs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如“MOOC視頻替代模式”、“MOOC視頻+自制視頻”模式、二次開發模式等新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翻轉課堂”和MOOCs模式都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也是翻轉課堂和MOOCs的重要特征,如何定位翻轉課堂和MOOCs互動模式,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翻轉課堂”立足于課堂,通過翻轉課堂的學習,我們還是要解決學習中不懂的問題;而MOOCs立足于在線交流,并非必須要實施課堂教學,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學習。此外,翻轉課堂和慕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但是學生學習的視頻資料仍然是由教師來創建或篩選,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仍然要和學生積極并及時地互動,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交流下,翻轉課堂個性化教育和學習的目標才能達成。綜上所述,高校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普遍施行的一種教學理念和培養模式,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MOOCs背景下探索適合高校通識課程教學的翻轉課堂新模式,培養創新性強,能夠適應時展需求的全面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如何通過較為徹底的教學設計變革,把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MOOCs和翻轉課堂學會分析問題,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主張,形成探究性學習習慣,以實現通識教育“因材施教”式的個性化服務的目標,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無疑是當前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最需要攻克的核心任務[10]。
如何通過對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的改革,尋求一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建立師生新型的“授”與“學”的翻轉角色關系,將“學”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好奇和興趣,提高學生運用發散思維來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的創新意識,同時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從而實現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主要有以下探索性改革措施。1.教學視頻制作與課前學習。福州大學全校性通識選修課程從2017年2月開始增加智慧樹、超星爾雅及愛課程等平臺開設的數十門在線開放共享課程供選修。且很多通識課程借助網絡上已有的MOOCs,SPOC等相關教學資源,以《解密身邊的高危材料》課程為例,我們篩選優質的MOOCs視頻資源,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的側重點制作適合本課程的短小的教學視頻,篩選和制作的視頻,每節課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視頻可以由好幾個片段或短視頻組成,包括本章的基本知識點、學習要點和難點。視頻提前在福州大學現代教育中心的課程中心網絡上,引導學生課前自行下載觀看學習,課上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得出結論,總結內容等。通過這種自學模式,掌握本節的基本知識點和知識脈絡。另外,鼓勵學生關注一些網絡新聞,了解生活中發生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實際案例,增強認識。比如通過8•12天津大爆炸、福島核泄漏事件等認識危險化學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一翻轉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將其在視頻中觀看到的事例和事件進行消化、剖析,并通過課堂討論透析其背后的根源,滲透個性化學習的理念。這一方式顯著提高了本課程的選課人數和上課效果。2.課堂分組與組織翻轉課堂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前學習十分重要,這一過程就是要實現知識的吸收。指導教師選取的MOOCs網上的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心公布后,學生通過碎片化時間在線學習,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參與線上的討論與測驗,可以帶著問題在課上繼續討論,實現翻轉。在每學期依次按照教學計劃授課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播放自制的課程視頻或介紹MOOCs的相關知識,進行MOOCs課程學習。每周在課程中心的網頁上,同時在QQ、微信群里課前學習任務單,指導督促學生進行下一周的自主學習。比如在第四章輻射危害及防護課前,就提前指導學生注冊、登錄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課前查看大連理工大學《化學與社會》、《走進化學》等課程的部分視頻;在第五章廚房中的材料與化學課前,指導學生觀看如中南大學的《食物營養與食品安全》的課程部分章節的學習。針對福州大學及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兩個授課學生群體,在經濟與管理、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建筑學、人文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多種不同專業中,開展了認識生活中的高危材料的翻轉課堂教學。目前,本課程選課人數較少的時候,班級共46人,每2—3人為一小組。選課人數較多時,班級116人中6—8人分成一組,分組以學生自由組合為主,鼓勵跨專業組合,同一專業每組不超過3人。每小組任意指定一名小組長,由各小組的小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分別為:博士、新聞發言人、外交專員等,既增加了小組團隊之間的交流,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輪流擔任角色從而達到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3.課后拓展與總結課堂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長配合指導老師整理各小組學生的發言、觀點及想法,并把一些優秀和比較獨到的見解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最后還要對每個小組進行成績的綜合評定。課后,老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爭取下次再改正。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如果有個別遺留問題無法得出結論或富有爭議的,可以在課后或線上繼續討論。除此以外,還需要舉一反三,拓寬知識面,將一些類似的事件或問題在課后或線上進行討論,這一過程也稱為知識拓展,老師會和課程相關的一些實時新聞及事件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更多高危的材料,增加和強化知識面。最后,在課程中心網頁中設立“課程互動欄目”,老師在論壇一些課程中重要的知識點或者熱點新聞,與身邊的材料、環境、物品等息息相關的內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總結討論,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之一。以上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辦法已經在福州大學全校性通識課程《解密身邊的高危材料》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通識教育個性化培養的目標,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這些教學方法也只是針對目前高校通識課程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的初步探索和改進,以后還會不斷調整,進一步更新。
參考文獻:
[1]陳小紅.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2]李會春.十所高師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現狀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4,(03):142-146.
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一、福建省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口語課程建設現狀
自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獨立學院創辦以來,獨立院校依托母體高校豐富的辦學資源,充分發揮民辦高校靈活的體制機制,發展至今已經二十年了。福建現有5所獨立院校,其中福州3所,廈門2所,這5所院校都開設有英語專業。面對龐大的語言市場需求,目前福建省的獨立學院所開設的商務英語專業還無法十分有效地服務于區域“一帶一路”建設發展需要。不能否認,商務英語口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商務英語人才的語言功底是否扎實,是否具備基本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否具備一定的商務專業知識。作為商務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現階段福建省獨立院校的商務英語口語課程建設面臨一定的困難與挑戰。(一)課程內容與發展戰略需求脫節。除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外,福建省其他4所獨立院校均單獨開設商務英語專業或在英語專業下設商務英語方向。這4所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商務英語口語及英語口語作了區分,凸顯了一定的專業特色。此外,這幾所院校中,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的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開設了4個學期,每周2課時;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同時開設商務英語口語及商務英語視聽兩門實踐課程,授課內容豐富,難度循序漸進。但遺憾的是,福建省獨立院校中的個別學院的英語專業英語口語課和商務英語專業的商務英語視聽說實際所使用的教材一致,均為多年前的通用英語口語教程修訂版。總體看來,福建省獨立院校現階段所使用的教材及授課內容多為傳統的通用英語口語素材,雖然凸顯了一定的商務專業特色,但缺乏福建省本土最新經濟發展及文化特色的相關內容,與“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脫節,無法有效地滿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二)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兼顧學生個體差異性。福建省獨立院校的大一、大二的商務英語口語課程教學任務大多由外籍教師承擔,個別院校的商務英語視聽說由非外籍教師負責教學工作。筆者通過訪談部分同行及獨立院校學生,發現部分外籍教師授課內容相對隨意,商務英語專業特色不明顯,甚至有個別外籍教師將授課重點放在學生語音和語調的訓練上。無論是外籍還是非外籍教師授課,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口語教學過程大多分為三個環節:一是教師布置任務。二是學生獨立、結對或組成小組準備相應的口語表達或話題陳述內容。三是推選小組代表進行內容呈現。不可否認,大多數獨立院校的學生入學時英語口語水平乃至綜合英語水平不高,課堂上能夠輕松自如地與外教完成即時互動的學生不多,許多同學的精力花在分辨外教所說的內容上,被當場提問時很難說出完整正確的句子。結對或結組完成口語對話或討論任務時,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害怕出錯,不愿主動開口多說多練,對口語水平較高的同學存在依賴心理,大多推選口語較好或不畏出錯的同學上臺進行內容呈現。長此以往,前者的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三)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人文素養培養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呈現英語“一家獨大”的特點,外語教育多聚焦英美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現階段,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研究,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待拓展。福建省獨立院校所開設的語言類課程(英語及第二外語課程)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際對象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法國和日本等。雖然現階段可以借助英語及阿拉伯語等通用語種進行溝通交流,但要實現“一帶一路”戰略參與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設“一帶一路”為命運共同體,勢必要求培養具備“外語技能+專業知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復合型語言人才。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福建地區語種多元化的缺失導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認識不足,在商務英語口語課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亦成為一大難題。此外,福建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口語課程多聚焦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訓練,相較于清晰明了的教學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該課程教學的情感目標,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尚顯不足。(四)教師隊伍流動性大。教師隊伍年輕化是獨立院校師資的一大特點。雖然借助了母體院校的辦學資源及其他外聘師資力量,但是現階段福建獨立院校大部分英語教師多為傳統的語言型人才,語言功底扎實,卻缺乏商務專業知識或商務實踐經驗,無法有效地實現商務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此外,由于獨立院校用人機制不夠完善,教師待遇與公辦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且缺乏合理的個人長期職業規劃,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歸屬感缺失。因此,現階段福建省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呈現職稱學歷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大的特點。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福建省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策略
針對福建省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口語課程建設現狀,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及獨立院校自身發展情況,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策略。(一)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凸顯專業特色與區域特色。《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商英國標》)明確指出“商務英語專業依托外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國際商法等學科,突出商務語言運用、商務知識與實踐、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福建地區獨立院校應根據《商英國標》,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以區域語言人才需求為導向,在辦學實力允許的基礎上制定和優化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方案。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為例,其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為700多節的英語語言文化與技能類課程,專業應用方向課程為200多節的應用經濟學、國際商法、電子商務、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營銷等課程,門類豐富,覆蓋了《商英國標》提出的語言知識、商務知識和跨文化知識模塊。面對“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的機遇和挑戰,福建幾所獨立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適當增加《商英國標》中人文社科和跨學科知識模塊所要求的區域國別知識和學科整合知識,開發與區域特色相關的課程內容。(二)豐富教學方式,開發第二課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由于獨立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整體口語水平不高,單靠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講授法教學絕對無法培養出合格的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獨立院校商務英語教師豐富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考慮學生實際語言運用水平的基礎上合理采用任務驅動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來進行口語課程授課。同時,開發第二課堂,舉行多樣化英語口語運用實踐活動,如外語配音、商務職場短劇大賽、涉外導游風采大賽、商務談判大賽等;創新課程學習評價體系,鼓勵部分課堂上不太敢“開口說”的學生借助口語學習軟件定期進行自主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調動學生“開口說”的積極性。(三)依托母體高校資源和互聯網平臺,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人文素養。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福建省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以及福州、廈門、泉州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交流合作富有成效的主要項目近80項,知識、人員、技術交流不斷得到深化。這些交流與合作項目為福建省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與文化開了一扇窗,福建省獨立院校可以依托母體院校,借助其“一帶一路”建設相關課程和項目的師資、語料庫、科研平臺和軟件、實踐基地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參與建設國文化,尊重文化差異,在商務英語口語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眾多網絡平臺也為福建獨立院校的商務英語口語的教與學提供了語料庫資源,如ChinaDaily與中國一帶一路網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彌補現階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國情認知的空白。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方法進行指導,有意識地在思辨及創新能力模塊引導學生,鍛煉其自身認知能力和情感調適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心和人文素養。(四)加強商務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支兼備創新意識和過硬專業素質的教師隊伍。針對目前福建省獨立院校師資隊伍的特點,筆者建議結合自身院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選派部分教師去“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進行訪學交流或進修學習,或者去一線企業掛職鍛煉學習;另一方面鼓勵部分教師通過自學或“教中學”來提升商務知識水平與商務實踐能力。獨立院校應鼓勵商務英語教師不斷提升語言能力,時刻關注行業動態,不斷充實自己。通過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或學術沙龍,聘請業內專家學者傳授經驗,幫助提升本校商務英語專任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結語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福建省獨立院校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抓住機遇,正視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所面臨的困難,依托母體高校優質的辦學資源和互聯網平臺,加強校內商務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為區域經濟發展乃至整張“一帶一路”新藍圖輸送合格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
大學生應激與體育鍛煉的機關性芻議論文
【摘要】本研究詣在了解福州地區大學生心理應激以及體育鍛煉的相關狀況,探討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究竟存在何種相關。利用“大學生心理應激事件評定量表和大學生運動等級量表”對160名福州地區男女大學生心理應激和運動量等級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對男女大學生之間自身以及運動量指標與應激事件得分間的相關度進行分析。結果:①男大學生的應激水平明顯低于女大學生,但運動量要高于女大學生;②低年級學生應激水平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但運動量與高年級學生無明顯差異;③男女大學生各自不同運動量之間學生的應激水平也有較明顯差異;④男女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其應激水平得分均呈不同程度負相關。結論:適當的體育鍛煉是減緩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字】心理應激體育鍛煉福州大學生
1.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大學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面臨著離開家長單獨生活的考驗、考試和考研的壓力以及就業、交友、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應激源的刺激,使得這個群體常常因為心理應激反應而產生諸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過度的心理應激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緊張、焦慮,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的或過于強烈的心理應激既是妨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主要障礙之一,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國內外對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關系有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都認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方面研究的比較少,而且不全面。而選取福州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考慮到福州大學城大學生的特殊環境狀況。由于學校環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應激源也會不盡相同。對福州大學城大學生進行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的相關性研究,能夠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大學城地區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以及體育鍛煉情況。了解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相關。體育鍛煉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
2.對象和方法
老師愛崗敬業優秀事跡
男,合肥人,副教授,1972年12月24日出生,1983年7月畢業于工學院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業,工學學士,年取得福州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1983年8月起在我校任教,先后擔任繼電保護教研組長、電力科副科長、科長,電氣工程系主任、黨總支副書記,現為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主要擔任《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力系統自動裝置》、《電力企業管理》等課程的理論教學和電力類專業的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繼電保護調試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的組織指導;先后擔任電力8331、電力9041、電設9334等班級的班主任,其中電力9041班先后獲得福建省先進班集體和全國先進班集體。
先后12次被評為學院教育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和先進班主任,年被省人事廳、水利廳授予福建省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年被福建省水利廳確定為福建省水利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是省級精品專業《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電力系統自動化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的帶頭人之一;現為福建省水利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電機工程學會理事、福建省水力發電學會自動化委員會委員,年4月獲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年12月獲得福建省水利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主持完成了《學院電氣類專業發展建設規劃》、《學院電氣類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和《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群建設方案》,完成了院級精品試點專業《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建設工作;在《水電能源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和教研論文12篇;主編正式出版《繼電保護調試技術》和《電力法律法規與案例分析》教材2本(約31萬字),參編《繼電保護原理》(約8萬字)《實用電工技能培訓教材》1本(12萬字),主編校本教材《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實驗指導書》1本(約9萬字);同時完成大量教學文件的編寫和審定工作。
年與河北工專和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聯合發起、組織編寫全國高職高專電氣類精品規劃教材。學院共有28人參加了25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完成了320多萬字的教材編寫任務,其中《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等6本教材由我院教師主編為我院教材建設做出突出。主持了電氣仿真中心、電力系統綜合自動化實驗室和電氣檢測實訓場等的建設。
熱心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組織創辦、指導《電力科技社》、《電工技能團》和《愛心驛站》等學生社團,并經常參加社團的活動,為培養學生的愛心,定期組織學生深入永安福利院和永安特殊教育學校,幫助他們開各項工作,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素質,增強了青年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
老師充分利用學院的人才與設備優勢開展各種技術培訓,舉辦校內外《繼電保護》等各種培訓班36期,培訓技術人員2260多人;從2000年起為三明電業局,連續3年舉辦了農村電工崗位知識與技能競賽培訓班,并在省電力公司組織的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為三明市各縣市電力公司舉辦鄉鎮供電所所長等各類培訓班共6個,共有324人次參加了培訓學習,對提高三明市各縣市電力公司,特別是農村供電所人員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做出突出的貢獻;為推廣應用先進技術,與福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學聯合舉辦了《水電站微機勵磁》、《水電站微機監控》、《電網調度自動化與微機繼電保護》等高新技術培訓班,對促進水電行業干部職工了解學習新技術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法學畢業生求職指南
專家:就業不容樂觀,報考卻熱度不減
法學畢業生:最好的前途是當律師,最差的前途也是當律師
法學老師:就像“玻璃上的蒼蠅,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沒有的”
9月,正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到新單位報到的時間,而對于法學畢業生來說,他們正在備戰9月17日即將進行的國家司法考試。
幾年前,他們以學校最高的分數考進這一令人羨慕的專業;幾年后,他們卻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要么改行,要么先跨過橫在面前的司法考試這一門檻。因為一名法學專業畢業生想進入法院、檢察院工作,目前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其一,通過公務員考試;其二,通過司法考試。
一些專家指出,法學畢業生正在遭遇就業瓶頸。這一切究竟是因為制度出了問題,還是用人機制不夠合理,值得社會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貿教學論文
一、新媒體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實現了多元化,學生可以主動了解、搜索新事物和學習新知識。新媒體以其搜索的便捷性和海量的信息拓展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進一步拓寬了工作渠道。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模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實現開放式教育,從而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和互動,突出學生在教育上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也通過QQ空間、微信、微博等媒介充分展示自我,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但是,新媒體中也存在不少落后、消極的信息,對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學生而言,其是非曲直難辨,易導致學生價值觀的錯誤傾向,甚至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別是對于自制能力較差的高職學生,更易游戲成癮、網購成癮,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二、高職院校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途徑
1.搶占陣地,構建新媒體教育平臺第一,搭建微博平臺。以校內各類網站為依托,比如福建對外經貿學院開通學工處、團委、教務處、招就辦等職能部門的微博、微信、QQ空間等公共平臺,創建微博平臺,信息及時聯動,促進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多層次、扁平化、平等性交流,及時把握學生動態,廣泛開展網絡輿情收集,使思想政治工作和維穩工作更具主動性和前瞻性。第二,創辦手機報。學院團委開辦學生手機報——《思想驛站》,每2天1期以手機彩信形式免費發送給全院2000多名團員青年骨干,讓青年學生切身享受到新媒體所帶來的新體驗、新服務和新時尚。第三,推出電子雜志。《貿院青年》《海納》等推出電子雜志辦刊形式,除了文字和圖片外,還包括視頻、超鏈接、及時互動等網絡元素,匯集多種表現形式。第四,建立短信和微信平臺。以學生手機用戶群為依托,院團委或各輔導員通過校內短信、微信平臺給校園集團用戶免費發送消息,切實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第五,發展輔導員博客。通過舉辦或參加各級各類輔導員博客大賽、優秀博客經驗交流會,充分調動輔導員創建博客的積極性。目前輔導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設了自己的博客空間和QQ空間,共計100多個。第六,整合通信群。學校鼓勵加強學生群體分類研究,將學生分為學生黨員、團學干部、社團成員、專業班級等學生群體,以學院、系部或班級為單位整合即時通信群,如飛信群、QQ群、微信群等,針對不同群體形成點面結合的信息溝通機制,提高了分類教育引導的實效性。
2.優化內容,倡導校園網絡文化進一步豐富以新媒體平臺為媒介的內容與形式,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思想宣傳陣地,營造積極、健康、向上、文明的新媒體平臺。發揮網絡的多媒體特性和優勢,借鑒利用各種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努力使思想教育內容的形態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在新媒體媒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及時更新,不僅要保證信息質量,增加內容的思想性,還要增加信息的流量,確保內容的豐富性。用先進的文化、科學的思想武裝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內容和特色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也是吸引學生眼球的法寶。在新媒體平臺建設中,學院始終堅持新媒體應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應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理念,不斷優化內容,倡導高品位的校園網絡文化。學工處網站學工在線現有多個欄目,主要圍繞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與管理,其中學生論壇吸引了很多學生的參與;黨工部網站以黨建為特色,致力于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院畢業生就業信息網以服務畢業生為宗旨;院心理中心“心理咨詢”以心理健康指導為主要內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心靈自由的空間,并為每位學生提供在線心理測評,為師生提供學習、生活、心理等服務。運用私信等互動手段提供單獨的咨詢、指導和幫助,實施個體教育,致力于有針對性地解決師生的思想問題,讓新媒體實踐運用與理論提煉相結合。
3.堵疏結合,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發揮專職教師和輔導員的作用,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法,多層次、全方位地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一方面,學院通過開設媒介素養選修課開展課堂教育,使大學生理解什么是媒介素養,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另一方面,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輔導員隊伍應該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干預,使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群體,能夠在各種媒體信息面前保持冷靜頭腦,學會分辨良莠,防患于未然。此外,要鼓勵學生開設與新媒介有關的社團組織,如信息技術協會、廣播站、網絡興趣小組等,使他們擁有真實的實踐體驗,在社團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也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逐步提高學生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從而構建起有利于提高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體系。
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管理研究
一、前期籌備與策劃階段
項目的選擇是社會實踐的前期工作,為此筆者打破“自上而下”的目標制定過程,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對現下社會普遍關心的,也是農民工們最關注的農民工子女生活問題做了一項社會調查報告,主要采取的是個別訪談和參考網絡資訊的方式獲取信息。同時在實踐活動實施之前,有必要進行內部各要素對項目需求的分析,為此院(系)團委就向全校廣大同學發出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并印發人手一份的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并專門召開社會實踐動員大會,發動基層各班團支部及班級同學。各班團支部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各班情況,確定實踐方向,作好動員工作。經過院(系)團委統一部署,專門組織了兩支院(系)社會實踐隊,“相約團旗下”大型暑期社會實踐隊經過三高校與晉安區團委的六次商討研究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經過十多次的修訂最終得以確定。
二、啟動階段
筆者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主要運用WBS方法對其進行層層分解,并結合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進行了校際、校地合作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地整合資源,實現了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地方之間的有效互助合作,開拓了高校社會實踐的新模式。其次,在活動設計上,能夠緊密結合三所高校的學生專業特長和實際情況,又能貼近晉安區實際工作的需要,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志愿服務的精神融入到當地的團委實際工作,實現了社會實踐互補、互助的效果。最后,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有分有合的方式,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其中分散活動主要以多小隊形式分散到不同的服務地點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多點聯系成面,將服務精神及行動點面結合,能夠充分調動每一位隊員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力;集體組織主要是在老師的集體組織和配合下,集中團隊力量,在晉安區所轄的兩三個社區點及宦溪鎮重點開展系列活動,在社區及貧困山區開展科普下鄉、愛心夏令營、社會調查等系列活動,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地方的行動深入實際,立足實效。
三、實施階段
在完成前期的準備之后,就正式進入實際實施和控制階段。為此,筆者利用甘特圖對活動的具體內容進行實時適時的掌握、評估并予以及時的糾正,并對在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實行全程管理和控制,以保證目標的最終實現。
獨立學院鋼琴教學論文
一、獨立學院鋼琴教學現存的弊端
(一)沿用高師鋼琴教學模式的弊端
其中鋼琴普修課為二人一節課,主修課則是一人一節課,同時普修聲樂、管弦樂兩年,使學生到達“一專多能”的培養要求,以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需要。高師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固然對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這種課程設置周期較長,課程頻率低,教學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中小學教師招考的報考條件不利于獨立學院畢業生,使其在就業上面臨很大的制約,難以與高師畢業生競爭,增加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二)照搬音樂學院鋼琴教學模式的弊端
音樂學院是以培養高、深、尖的專業化音樂人才為目標的,其鋼琴教學注重鋼琴的演奏能力、表演能力,培養學生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在鋼琴課程設置上以“一對一”教學為主,同時開設多門與鋼琴演奏相關課程,如鋼琴藝術史、鋼琴音樂欣賞、鋼琴教學法等。這種課程模式對培養我國鋼琴專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社會對鋼琴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有限,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由于獨立學院的生源質量與音樂學院存在很大差距,相當部分的學生入學時鋼琴程度都比較淺,即使個別學生畢業時能夠演奏幾首難度較高的獨奏作品或是開獨奏音樂會,其演奏能力與音樂學院學生相比還是相距甚遠,難以勝任與鋼琴演奏相關的工作,就業形勢令人擔憂。因此,獨立學院的鋼琴課程教學模式既不能生搬高師“一專多能”的培養模式,更不能效仿音樂學院的“精英化”培養模式,而是應該從學生的就業實際問題出發,按需所教,制定符合獨立學院發展的鋼琴教學模式。
二、福州大學至誠學院鋼琴教學改革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