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苗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4:47: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惡苗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稻惡苗病防治論文
1發病癥狀
水稻惡苗病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苗期發病的主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往往徒長,比健株高1/3,植株細弱,葉片和葉鞘變窄而長,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剝開病莖,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褐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體,莖稈逐漸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
2病原
稱串珠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種,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橢圓形,無色單胞,呈鏈狀著生,大小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為紡錘形或鐮刀形,頂端較鈍或粗細均勻,具3~5個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數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干燥時呈粉紅或白色。有性態稱藤倉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藍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細而上部圓,內生子囊孢子4~8個,排成1~2行,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產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長和節上產生不定根。
3發病條件
水稻種子處理工作意見
近年來,我市水稻多年不見的干尖線蟲病在田間已有發生,并有蔓延趨勢,水稻惡苗病也有加重態勢。多年的實踐證明,藥劑浸種是防治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的最有效途徑,同時也可減輕早期遷入秧田的灰飛虱數量,減輕水稻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因此,各地要大力宣傳好當前水稻藥劑浸種技術,從而達到一次浸種防治多種病蟲的目的。
一、防治對象
主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兼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等病害。
二、種子處理的藥種及方法
1、藥種:今年應大力推廣用氰烯菌酯、殺螟丹再加吡蚜酮三元復配進行浸種,從而達到控制多種病蟲的目的。
2、種子處理方法
水稻惡苗病防治分析論文
1發病癥狀
水稻惡苗病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苗期發病的主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往往徒長,比健株高1/3,植株細弱,葉片和葉鞘變窄而長,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剝開病莖,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褐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體,莖稈逐漸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
2病原
稱串珠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種,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橢圓形,無色單胞,呈鏈狀著生,大小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為紡錘形或鐮刀形,頂端較鈍或粗細均勻,具3~5個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數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干燥時呈粉紅或白色。有性態稱藤倉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藍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細而上部圓,內生子囊孢子4~8個,排成1~2行,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產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長和節上產生不定根。
3發病條件
水稻種子技術處理工作意見
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種傳病害,目前本區種植的水稻品種均有惡苗病發生,自然株發病率在15~25%。干尖線蟲病在秋優金豐品種上發生較重,自然發病株率在15%左右,重發田達20%以上。預計2008年水稻惡苗病的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干尖線蟲病在秋優金豐品種上發生仍較重。水稻條紋葉枯病是一種由帶毒灰飛虱傳毒引起的病毒病,預計其自然發生程度為大發生。根據這三種病害的發病特點,種子處理是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和灰飛虱傳毒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須做好水稻種子處理工作,為今年水稻奪取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處理技術如下:
一、做好稻種精選工作。
應選擇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種,浸種前做好選種工作,清除病、癟谷及其它雜質,然后暴曬1-2天。
二、藥劑浸種消毒技術
1、藥劑選擇及藥量:每畝稻種常規稻4公斤、雜交稻2公斤用17%菌蟲清WP30克加10%谷信來(吡蟲啉)WP10克進行浸種。秋優金豐品種每畝另加6%盾清(殺螟丹水劑)4毫升(2支)。
2、使用方法:先將30克菌蟲清、10克吡蟲啉藥粉加少量水調成糊狀,然后加清水8公斤均勻稀釋,再將精選過的4公斤稻種浸入藥液中,(若稻種數量多可按上述比例配制,掌握藥液倍數為250-300倍),上下翻動,攪拌均勻后將浸種容器加蓋,放于陰涼避光處;浸足時間后撈起直接催芽。浸種時間:日平均氣溫20℃以下時,浸足60小時;20℃以上浸種48小時。(申優4號浸種時間不宜超過36小時)。
主要農作物品種應用意見
2015年我市春夏播主要農作物品種利用意見為:雜交中秈稻以豐兩優1號、新兩優6380為主;單季晚粳稻主推武運粳23號,擴大示范種植武運粳29號、武運粳30號;單季糯稻以武香糯為主;多熟制后作稻以武香粳14為主栽品種;玉米以承玉5號為主。現將春夏播主要農作物品種的特征特性及因種高產栽培技術要點整理印發,望各地早宣傳,早落實,引導農民選用高產優質良種。
一、豐兩優1號、新兩優6380
主要特征特性
豐兩優1號:由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廣占63S×9311配組育成,屬二系雜交中秈稻組合。全生育期135天,生長勢強,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劍葉挺直,株型緊湊,莖桿粗壯,株高126cm,后期青桿黃熟。一般畝成穗13-15萬,每穗總粒數180-200粒,結實率85%,千粒重29g,產量水平600-650公斤。籽粒細長,堊白少,品種較耐寒、耐肥。米質除直鏈淀粉達二級外其它指標達優質一級米標準。中抗白葉枯病,中感稻瘟病,田間表現耐紋枯病,輕感稻曲病。
新兩優6380:由南京農業大學、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03S×D208配組育成,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全生育期130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片直挺,熟期轉色好,抗倒性較強。一般畝產600公斤左右,畝穗數15-16萬,每穗總粒數170-180粒,結實率85%,千粒重28克。中感白葉枯病,感穗瘟病,抗紋枯病,米質達到國家三級優質稻谷標準。
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麗粳10號產栽培技術論文
一、適時播種,扣種稀播,培育壯秧
春寒天氣是高海拔地區水稻育秧期重大災害性天氣之一。為彌補育秧期溫度的不足,應采用塑料薄膜育秧。以膜調溫,用膜防凍防寒。培育壯秧,一是要培肥秧田,上年的小秧拔后,每畝應施入2000公斤左右的優質農家肥,翻挖于秧田,達到年年培肥的目的。切忌,當年育秧前施入未腐熟的農家肥,以免因農家肥產生的有毒物質造成危害,不利于秧苗生長;二是要扣種稀播,培育壯秧,帶蘗秧,扣種稀播是基礎,每畝秧田播種量應控制在30—40公斤;三是要適時追肥,3葉期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斷奶肥,移栽前7天每畝施尿素5公斤作送嫁肥。秧田化除,在播種后蓋膜前,每畝秧田用50%殺草丹100—150毫升,兌水50公斤進行墑面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及莎草科雜草。該稻區適宜在3月上中旬播種。
二、嚴格種子消毒,防治惡苗病
惡苗病是高海拔地區水稻病害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嚴格種子處理可防可治,技術操作簡便易行。①泡種前曬種1—2天,利用太陽光紫外線殺死部分病菌,同時曬種后能使種子充分吸足水分,發芽率高,出苗整齊。②用5%的生石灰水或25%的施保克3000倍液浸種72小時(若用生石灰水浸種不能攪拌,以免破壞石灰產生的碳酸鈣膜,影響殺菌效果。)。無論用上述何種方法浸種,能有效的防治惡苗病,撈出曬干即可催芽播種。
三、掌握適時秧齡,適時早栽,為穩產高產打下基礎
高海拔地區水稻穩產高產的主要障礙因子,是抽穗揚花期的障礙型冷害,及8月上中旬的陰雨連綿天氣。要掌握適宜的秧齡,適時早栽,使本地區充分利用5—7月高溫天氣,避過8月中下旬低溫,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該稻區一般秧齡45—55天,不宜超過65天。最佳移栽時間為5月中下旬,最遲在6月5日芒種節前栽完。
論析生姜姜瘟病綜治措施
摘要:簡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藥物預防、發病初期用藥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姜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二、發生原因
水稻惡苗病防治
1發病癥狀
水稻惡苗病從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生。種子帶菌是引起苗期發病的主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往往徒長,比健株高1/3,植株細弱,葉片和葉鞘變窄而長,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剝開病莖,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褐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可見白色蛛絲狀菌絲體,莖稈逐漸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和白色霉狀物。
2病原
稱串珠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種,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橢圓形,無色單胞,呈鏈狀著生,大小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為紡錘形或鐮刀形,頂端較鈍或粗細均勻,具3~5個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數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干燥時呈粉紅或白色。有性態稱藤倉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藍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細而上部圓,內生子囊孢子4~8個,排成1~2行,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產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長和節上產生不定根。
3發病條件
探索辣椒大棚育苗培植技術論文
摘要:闡述了浙西地區辣椒大棚育苗栽培技術,包括搭建大棚、品種選擇、種子處理、苗床準備、播種、苗期管理和栽培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該地區辣椒大棚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辣椒;大棚育苗;栽培技術;浙西地區
1大棚育苗技術
辣椒屬喜溫作物,辣椒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超過35℃或低于10℃都不能發芽。苗期往往地溫、氣溫較低,生長緩慢,所以推廣大棚育苗非常必要。
1.1搭建大棚
建棚時間一般在1月上旬,棚高1.8~2.0m、寬4.0~4.5m,最好東西走向,有利于通風換氣,內設小棚,能提高苗床溫度,有效預防凍害,有利于小苗生長。
生姜姜瘟病發生根源及預防措施剖析
摘要:簡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藥物預防、發病初期用藥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姜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2發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