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11:20: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腸梗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腸梗阻原因試析論文

【關鍵詞】腸梗阻

腸梗阻為腹部外科常見疾病,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為主要原因[1],但對腹部無手術史的腸梗阻,其原因判斷較為困難。本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無腹部手術史腸梗阻病82例,經手術或腸鏡得到病因證實66例,現將其原因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66例,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齡16~92歲(平均52歲)。主要癥狀和體征:腹痛64例(96.8%);腹脹59例(89.4%);肛門停止排便排氣55例(83.3%);X線見腸脹氣或液平59例(89.4%)。發病到診斷明確或手術時間6h~22d(平均3.8d)。

1.2梗阻原因

查看全文

腫瘤合并腸梗阻病患藥學服務

由于腔室的閉塞或缺乏正常胃腸道的推進力會造成腸梗阻,腸梗阻常發生在原發或轉移的胃腸道癌癥或腹腔癌癥的患者。當腸梗阻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排便排氣消失、甚至影響生活質量。臨床藥師根據腫瘤患者發生腸梗阻的可能原因、癥狀,以及患者所處疾病的階段和預后,協助醫師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同時適當地緩解癥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文通過對1個實例進行分析,探討臨床藥師針對腫瘤患者并發癥開展藥學服務的方法。

1病例資料

患者,女,65歲,因“間斷左下腹疼痛1周”入院。2個月前纖維結腸鏡示:乙狀結腸潰瘍性腫塊,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乙狀結腸中分化腺癌。術后未進行化療,近1周來,患者間斷左下腹疼痛,VAS疼痛評分評分6~7分,間斷嘔吐,肛門停止排氣。KPS評分60,腹部膨隆,左下腹壓痛,無反跳痛,移動性濁音陽性。腹部CT示:腸管擴張,考慮腸梗阻。診斷:①乙狀結腸中等分化腺癌Ⅳ期;②惡性腸梗阻。外科會診意見:暫無手術指征。治療方案:①禁食禁水;②硫酸嗎啡控釋片(美施康定)10mg,po,q12h;③奧曲肽0.2mg,皮下注射,q8h;④甲氧氯普胺20mg,肌內注射,qd;⑤補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氯化鉀注射液15ml;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10%氯化鉀注射液15ml;乳酸鈉林格液500ml,靜脈滴注。

2藥學服務

患者為老年女性,一般狀況較差,目前不宜進行手術治療,治療目標為控制患者的嘔吐、腹痛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藥師在分析處方后認為,該醫囑存在鎮痛藥物和止吐藥物使用不合理的現象,臨床藥師對這兩個問題提出建議,并對患者和家屬進行了用藥教育。

2.1鎮痛藥物的合理使用

查看全文

炎性腸梗阻治療分析論文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SBO)為腹部外科手術常見并發癥之一,其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征,并排除其他梗阻原因而獲得。病情常反復發作,往常因對其發病機制認識不足而采取一些不適當的治療手段,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2002年3月—2008年5月筆者回顧分析了治療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41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齡15~67歲,平均43歲。手術類型:上腹部手術11例,小腸手術5例,闌尾手術14例,結腸手術3例,盆腔手術8例。本組均在術后3~24天內并發急性炎性腸梗阻。其中3~7天16例,8~14天13例,15~24天12例,全組均有不同程度腹脹,伴惡心嘔吐35例,腹痛38例,停止排便排氣34例,均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腹部未及包塊,叩診為濁音,聽診均有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線平片均見多個大小不等的氣液平面,CT檢查有不全性腸梗阻,小腸壁廣泛水腫、增厚粘連,腸腔內積液及腹腔滲出等表現。

1.2治療方法

1.2.1非手術治療共38例,治療措施包括:(1)禁食,胃腸減壓;(2)早期使用生長抑素持續靜脈滴注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少腸內炎性滲出;(3)使用H2-受體阻滯劑;(4)應用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每日2次,減輕腸道炎癥和水腫,3~5天后逐漸停藥;(5)給予抗生素防感染;(6)早期進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癥;(7)中醫針灸,包括熱療,足三里封閉,艾條灸足三里等。

1.2.2手術治療有3例。手術方式主要是:單純腸粘連松解術、腸減壓術、腹腔沖洗術。

查看全文

腸梗阻患者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提高腸梗阻患者的護理水平。方法:總結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356例腸梗阻患者的護理。結果:保守治療梗阻解除158例,手術198例,術后腸瘺1例,腸粘連98例。結論:預防術后過度粘連的產生,需要手術輕柔,盡量減少對腹腔的污染,將腹腔徹底沖洗,術后充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下床活動,保證充分有效的胃腸減壓,胃腸功能恢復后合理飲食是保證康復的必備條件。

[關鍵詞]腸梗阻;護理體會;討論

腸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引起腸梗阻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原因有粘連性腸梗阻、腸扭轉、腸套疊、嵌頓疝以及腫瘤造成的腸梗阻。

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腸梗阻患者356例,其中粘連性腸梗阻306例,腸扭轉8例,腸套疊8例,嵌頓疝15例,結腸癌并腸梗阻16例,其他3例,住院時間5d~35d,經過一次手術的171例,二次手術的23例,三次手術的4例。保守治療158例,年齡10個月~98歲。

2護理

查看全文

呼吸內科并發腸梗阻護理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呼吸內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間收治的老年并發腸梗阻患者9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在62~81歲。疾病類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5例,哮喘者20例,支氣管潰瘍患者8例,胃食管反流致咳者2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在61~83歲,疾病類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例,哮喘者18例,支氣管潰瘍患者10例,胃食管反流致咳者5例,納入研究標準為:經本院確診為腸梗阻并行手術治療患者;年齡≧60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惡心等癥狀。對本研究知情并自動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患者意識不清,存在認知障礙及其他癥狀不能配合調查者。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5h~20天,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即患者服用藥物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護理。因老年患者入院時主要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然后入院后,忽然出現外科疾病,尤其腸梗阻,發病較急,此時患者很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焦慮及害怕等不良負面情緒,基于此,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臨床治療目的和預后等一系列相關情況,告知患者胃腸減壓的重要性,同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讓患者明白臨床護理以及治療的重要性,從來而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心中顧慮。對老年患者護理時態度和藹,尤其對患者表現出一些行為應給予高度理解,鼓勵并安慰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的負面情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主動積極的配合治療,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2)病情護理。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組織愈合能力差,多合并各種慢性疾病等特點,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監測其血壓、心率、尿量的變化,認真觀察切口敷料是否出現滲液、滲血等問題,如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與此同時應隨時密切關注患者面部表情和體溫變化,在胃腸道減壓操作前,應告知患者有效的胃腸減壓能夠吸引出胃腸中的積液與積氣,緩解胃腸腔內壓力,進一步改善腸壁血液循環,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有利于腸功能的恢復,讓患者和家屬收獲更多的疾病知識。另外,應詳細記錄患者引流液的顏色及其性質等。如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為了維持患者電解質、酸堿的平衡,應給予全靜脈的營養支持。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給予口服抗菌藥物。除此之外,針對部分老年患者害怕活動導致跌倒,擔心術后活動會導致傷口裂開等因素,應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與科學活動指導,患者上下床時應提供幫助,指導患者避免因用力過度、咳嗽等增加腹壓,術后使用腹帶保護患者腹部,以防傷口裂開。(3)解除腸道梗阻。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病情給予患者液體石蠟每日30~60mL。部分患者可在此基礎上給予瀉下導滯中藥,如大承氣湯等,或者給患者灌入適量的大黃煎液,每日以9~15g為宜。針對一些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適量給予促進消化道蠕動的藥物。對便秘較嚴重的患者,可給予推拿、針炙等,幫助患者緩解便秘癥狀。(4)防并發癥。對于老年患者術后存在心肺功能差以及營養不良者,應嚴格遵照醫囑控制靜脈滴速,并指導陪護24小時床邊照看,幫助患者術后24小時床上進行肢體活動,并協助患者翻身,肢體按摩、拍背等,待病情好轉后,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逐漸增加運動量,防止出現腸粘連現象。1.3療效評定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設為臨床癥狀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未緩解三個標準?;颊吲R床癥狀消失、消化道功能恢復正常為完全緩解?;颊吲R床癥狀基本消失,消化道功能部分通暢,為部分緩解?;颊吲R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為不緩解。釆用自制調查問卷發放形式,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設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標準。

2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1。

3討論

腸梗阻的病理生理過程屬于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由于老年人身體各機能不斷下降,呼吸功能減退,再加上老年人腸胃功能的減弱、術后臥床休息及飲食不當等因素的存在,往往會間接誘發腸梗阻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所以對老年并腸梗阻病患者來說,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最佳手術時機、完善的術前準備以及術后耐心細致的護理是降低老年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作為醫護人員,除了積極配合術前準備外,應做好患者術后的綜合護理。有研究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腸梗阻患者出現緊張、焦慮,害怕等不良心理,所以說積極有效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干預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通過與患者和陪護進行健康知識指導,并要求陪護共同參與到患者教育、溝通和關懷護理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耐心講解相關疾病知識,以此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術后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愿望等采用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臨床預后和生活質量,對老年高齡患者的護理重點放在支持愈后的細心觀察與護理中,這利于及早發現并處理術后再發腸梗阻疾病。與此同時,對觀察組患者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是否出現滲血、滲液等現象,如有污染狀況及時給予更換。在觀察患者病情時,鼓勵家屬共同參與,關注患者面部表情,詢問患者有無腹痛、腹脹等癥狀,如發現患者出現早期炎性腸梗阻癥狀時,應立即告知醫生。如確診患者為早期炎性腸梗阻癥狀時,應釆取合理的干預措施給予重點護理。對于老年高齡患者容易發生切口感染者,重點觀察患者切口愈合情況,確保引流管暢通。此外,出院時,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健康指導手冊,征求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填寫護理滿意調查表,出院后定期回訪,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生活方式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良好的飲食習慣等。綜上所述,對呼吸內科老年患者并發腸梗阻的護理中,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給予系統的綜合護理,能夠有效減少老年腸梗阻術后并發癥的發病率,建立良好的護患、醫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查看全文

超聲影像技術在腸梗阻患者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中應用超聲影像技術結合改良式置管的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為起止時段,以60例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為對象,經隨機分組法分2組各為30例。采取常規護措施護理參照組,采取超聲影像技術結合改良式置管護理研究組。比較2組胃液引流量、并發癥率及總滿意率。結果2組對比第1d、2d時胃液引流量、并發癥率及總滿意率的數據表明研究組更優,滿足統計要求(P<0.05)。結論在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中應用超聲影像技術結合改良式置管的效果顯著,即可對胃液有效引流,可減少并發癥,促進其病情恢復,患者普遍較為滿意,可做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超聲影像技術;改良式置管

在胃腸外科中,腸梗阻較為常見,其是一種多發急腹癥,該病癥若不及時接觸,則會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絞窄性腸壞死、水電解質失衡,從而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1]。目前在治療腸梗阻時,胃腸減壓仍是最主要的護理操作和治療方法,其主要自鼻腔將胃管插入胃內,將聚集的液體和氣體利用虹吸原理排出體外,以促使消化管壁張力和胃腸道壓力降低,從而改善血液循環[2]。但因臨床缺乏定量、定位標準、患者配合度差異、護士操作差異等影響,所以胃液引流仍存在一些問題[3]。因此本文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為起止時段,以60例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為對象,經隨機分組法分2組各為30例,即分析了在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中應用超聲影像技術結合改良式置管的效果,現闡述如下內容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為起止時段,以60例胃腸減壓護理腸梗阻患者為對象,經隨機分組法分2組各為30例??偨Y分析患者基礎信息:研究組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區間24-69歲,統計均值(45.3±2.7)歲。參照組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區間25-68歲,統計均值(45.2±3.4)歲。經統計分析各組數據資料,結果P值>0.05,可比。1.2方法采取常規護措施護理參照組,取平臥體位,對患者劍突、耳垂、耳尖長度進行測量,測量長度后置入胃管,確保其達到胃內,將胃液從胃管抽出,將10mL空氣注入胃管,聞及氣過水聲,在水中置入胃管末端,連接引流器,無氣泡溢出,采用3M膠帶在鼻翼處妥善固定胃管,二次固定在同側臉頰經高舉平臺法完成。采取超聲影像技術結合改良式置管護理研究組,具體為:首先講解操作注意事項和置管目的,對患者存在鼻中隔彎曲與否做出評估,對其鼻腔大小測量,了解前1d進食種類,對胃管合理選擇。護士在置管時需確?;颊咄萄使澴嗯c送管速度吻合,若吞咽動作與之不符,則插入10-15cm時胸骨柄緊貼下頜,將食管弧度加大,以防食管上段胃管盤旋。胃管與引流器需連接緊密,于臍周下方放置,呈負壓狀態。協助患者置管后取右側臥位,在劍突下方放置低頻探頭(涂有耦合劑),對胃管部位加以確定,在胃竇或胃體內對胃管位置按照B超影響調整并標記。最后調整為半臥位,以防胃管脫管、扭曲、受壓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和變換體位,以及時排除胃液,加速腸蠕動。1.3評價指標比較2組第1d、2d胃液引流量、并發癥率及總滿意率(工具為自制調查問卷,評估結果分為分值100分,分為不滿意(<60分)、一般(60-89分)、滿意(>90分)等三個選項。)。1.4數據處理所得文中數據由統計人員處理,工具為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計數等資料分別用“x±s”和(%)表示,且分別用、t檢驗數據差異,當P<0.05時,滿足統計處理要求。

2結果

查看全文

益氣養陰灌腸方治療機械性腸梗阻探索

摘要:目的探討益氣養陰灌腸方治療機械性腸梗阻的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設計,選擇2013年1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住院的機械性腸梗阻患者,用SPSS25.0軟件傾向值匹配評分功能匹配后,得到中藥灌腸組和對照組病例各67例,觀察指標為患者恢復排氣排便時間、恢復流質飲食時間、總計住院天數、抗生素使用天數、抗生素升級情況及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中藥灌腸組患者恢復排氣排便時間、抗生素使用天數及抗生素升級情況、療效評價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中藥灌腸組在恢復流質飲食時間、住院天數、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值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中配合應用益氣養陰灌腸方有助于縮短患者恢復排氣排便的時間、抗生素使用的天數,減少抗生素升級情況,提高常規治療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中藥灌腸;機械性腸梗阻;傾向性匹配評分

機械性腸梗阻(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MIO)歸屬于中醫的“關格”“腹痛”“腸結”“積聚”范疇,病死率較高[1]。中藥保留灌腸多年來廣泛應用于腸梗阻的臨床治療中,現代研究證實效果顯著[2-6]。目前主流觀點多采取“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針對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取“六腑以通為用”之義,多選用承氣湯類方劑進行灌腸[7]。但筆者認為,在MIO的急性發作期,由于患者出現劇烈腹痛癥狀,臟腑氣機阻遏,氣血津液運轉嚴重失調,會出現氣陰兩虛、陰陽失調的證候表現;部分慢性腸梗阻患者,平素氣血不足,津液虧虛,在MIO急性發作時其氣陰兩虛癥狀更加明顯。因此,無論急性還是慢性MIO,氣陰兩虛、陰陽失衡的病機更應引起臨床醫師關注。本研究擬通過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分析益氣養陰灌腸方對MIO的治療效果,為選擇中藥灌腸方劑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設計

本研究屬于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采用病例對照設計。調閱本院2013年11月至2020年7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普外科住院病歷系統中自有電子化記錄以來全部機械性腸梗阻住院患者。根據病例納入標準篩選病例,通過調閱患者住院病歷的方式記錄信息。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8]《中醫急診學》[9]關于腸結病氣陰兩虛證的診斷依據:腹部脹滿、疼痛,忽急忽緩,惡心嘔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無華,或有潮熱盜汗,舌淡或紅,苔白,脈細弱或細數。西醫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分冊》[10]《外科學》[11]《胃腸外科學》[12]制訂。①癥狀:腹痛、腹脹、嘔吐并肛門停止排氣排便。②體征:單純梗阻早期患者表情痛苦,嚴重者可出現脫水、虛弱或休克。③查體:腹部可見腹脹、蠕動波,觸診可有壓痛,叩診鼓音,聽診腸鳴音活躍,可聞及氣過水聲及高調金屬音或振水音。絞窄性腸梗阻可表現為腹膜炎體征,有時可有移動性濁音,腹壁壓痛,腸鳴音微弱或消失。④輔助檢查: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尿比重可增高,血氣分析、血生化、腎功能紊亂。⑤立位腹部X線片可見全腹多發氣液平。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完整記錄患者發病時間、入院查體、血常規、生化等入院情況,及治療后首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恢復進食時間及輔助檢查等治療轉歸情況。排除標準:①絞窄性腸梗阻、腸套疊、腸壞死、腸扭轉等需急診手術治療的腸梗阻;②血運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腸梗阻;③伴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異常;④腫瘤腹腔內多發轉移,引起腸梗阻;⑤精神異常,查體不合作,無法順利語言溝通;⑥自動出院;⑦掃描記錄內容不完整病歷;⑧曾明確表示不愿將個人住院資料用于科學研究。本研究方案通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編號:JDF-IRB-2020033401),并在實施過程中全程監督。

查看全文

預防粘連性腸梗阻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92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甲組和乙組,每組均46例,甲組實施常規護理,乙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分析兩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與粘連性腸梗阻發生情況。結果乙組排便、排氣時間及腹痛消失時間均比甲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教育應用在腹部手術患者中,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增加治療依從性,有效預防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

關鍵詞:健康教育;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

目前臨床上在進行腹部手術治療相關疾病后往往伴隨部分并發癥,以腸粘連最為常見,不僅可能會引起患者腸道功能紊亂,而且有可能造成腸管功能病變,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發展為粘連性腸梗阻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影響患者預后[1]。因此,為了減少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現就健康教育在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做以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仡櫡治鑫以?017年5月~2019年4月進行腹部手術的92例患者資料,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甲組和乙組,各46例,甲組實施常規護理,乙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甲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22~52歲,平均(41.19±3.91)歲,乙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19~55歲,平均(41.03±3.97)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研究對象為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排除血液疾病及嚴重腫瘤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且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2方法。甲組給予常規護理手段干預,乙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①健康教育,由責任護師對患者講解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原因及預防方式,開展相關講座講解知識,督促患者之間互相交流,鞏固要點,發揮同伴教育作用;②產生信念,同患者鞏固健康信念、自我效能理論模式,促使患者認識到積極的自我護理和配合護理人員工作對于預防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意義重大;③改變行為,針對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反饋情況做以調研,及時調整,督促患者及家屬針對健康教育內容做好護理工作,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的排便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及腹痛消失時間。記錄兩組發生粘連性腸梗阻的情況。1.4統計學方法。將兩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對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率(%)和(x±s)表示,進行X2檢驗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探究術后導致黏連性腸梗阻實證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左胸低位切口徑路在胃底賁門癌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分析采用左胸低位切口徑路治療胃底賁門癌91例臨床資料。結果該組切除食管長度均在6cm以上,無1例手術死亡。其中縱隔淋巴結轉移15例,陽性率16.48%(15/91);取出幽門上、下淋巴結活檢,7例陽性,陽性率7.69%(7/91)。術后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肺栓塞死亡1例,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結論經左胸低位切口切除胃底賁門癌,手術視野好,手術安全,出血少,腫瘤切除范圍廣泛,淋巴清掃徹底,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胃底賁門癌;外科手術;左胸低位切口

我科自2003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左胸低位切口徑路根治手術治療胃底賁門癌,手術效果滿意案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1例,男性6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58.17歲,全組術前經纖維胃鏡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診斷為胃底賁門癌?;顧z證實乳頭狀和管狀腺癌65例,低分化腺癌11例,黏液腺癌14例,神經內分泌癌1例。按TNM分期,I期11例,II期25例,IIIA期36例,IIIB期14例,IV期5例。全組術前經CT檢查評估可以手術切除職稱論文。

查看全文

腸梗阻手術病人護理探討論文

1.恐懼焦慮:

護理診斷/相關因素:(1)環境改變。(2)知識缺乏。(3)對手術的安全和疼痛畏懼有關。

預期目標:(1)病人主訴恐懼感減輕或消失。(2)盡快適應環境。(3)病人能采取有效應付恐懼的方法。

護理措施:(1)熱情接待病人,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空氣新鮮的住院環境。(2)為病人提供主訴恐懼原因的機會,并采取相應的辦法減輕恐懼。(3)為病人講述疾病有關知識。(4)向病人說明手術的必要性、麻醉方法、手術簡單過程,增強手術的信心。(5)分散注意力,減輕病人對恐懼的感受性。

2.疼痛:

護理診斷/相關因素:(1)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有關。(2)與慣性滲出物刺激有關。(3)與手術創傷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