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3:2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草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草魚病種的綜合防治
草魚具有生長快、肉質好、飼料廣、成本低、效益高等優點,深受廣大養殖者的歡迎,但是草魚病多,尤其是“赤皮、爛鰓、腸炎”,俗稱草魚“三病”,造成的損失可能占草魚產量的30%-40%。本文總結了幾年來在實踐中探索的草魚“三病”并發癥的綜合防治措施。
1草魚“三病”
1.1赤皮病
病原為螢光極毛桿菌。病魚體表局部腐爛出血、發炎,鱗片脫落,尤其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基部充血,鰭條間組織破壞,腐爛呈刷狀,嚴重的病魚,上下顎及鰓蓋部分充血,出現塊狀紅斑。全年均可發生,高峰期為4-6月。
1.2草魚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為魚害粘球菌。病魚鰓絲腐爛,鰓蓋的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常被腐爛成一個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多數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鰓絲邊緣殘缺不全,鰓絲粘附有污泥。我市各地常見。可以造成草魚大批死亡。通常水溫在20℃時,開始出現病魚,水溫25℃-30℃是流行盛期。流行高峰期是5-6月。
池塘草魚病害防治論文
摘要:介紹了池塘草魚病害的種類、發生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魚;病害;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隨著人們對草食性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草魚的養殖也愈來愈熱。但是草魚疾病多,難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為提高養殖草魚成活率,在草魚養殖中要采取綜合防治,提早預防和科學用藥,為指導漁業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剖析草魚病種的綜合預防
草魚具有生長快、肉質好、飼料廣、成本低、效益高等優點,深受廣大養殖者的歡迎,但是草魚病多,尤其是“赤皮、爛鰓、腸炎”,俗稱草魚“三病”,造成的損失可能占草魚產量的30%-40%。本文總結了幾年來在實踐中探索的草魚“三病”并發癥的綜合防治措施。
1草魚“三病”
1.1赤皮病
病原為螢光極毛桿菌。病魚體表局部腐爛出血、發炎,鱗片脫落,尤其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基部充血,鰭條間組織破壞,腐爛呈刷狀,嚴重的病魚,上下顎及鰓蓋部分充血,出現塊狀紅斑。全年均可發生,高峰期為4-6月。
1.2草魚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為魚害粘球菌。病魚鰓絲腐爛,鰓蓋的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常被腐爛成一個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多數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鰓絲邊緣殘缺不全,鰓絲粘附有污泥。我市各地常見。可以造成草魚大批死亡。通常水溫在20℃時,開始出現病魚,水溫25℃-30℃是流行盛期。流行高峰期是5-6月。
池塘草魚病害防控對策探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池塘草魚病害的種類、發生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魚;病害;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隨著人們對草食性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草魚的養殖也愈來愈熱。但是草魚疾病多,難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為提高養殖草魚成活率,在草魚養殖中要采取綜合防治,提早預防和科學用藥,為指導漁業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草魚病害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草魚;病害;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論文摘要介紹了池塘草魚病害的種類、發生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隨著人們對草食性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草魚的養殖也愈來愈熱。但是草魚疾病多,難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為提高養殖草魚成活率,在草魚養殖中要采取綜合防治,提早預防和科學用藥,為指導漁業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草魚養殖技術及病害防治分析
摘要:在社會現代化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逐年提升,對于水產品的消耗量也與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草魚的養殖技術及病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從養殖區建設及中期管理方面對養殖技術進行研究,并著重對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給定相應的策略,以期提升草魚水產養殖的最終成效,促進養殖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草魚;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
草魚是一種以水草、藻類為食的淡水魚種,其具有飼養便捷、易于管理、產量高、生長周期短等特點,在我國各地均有飼養區。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草魚的養殖戶數量逐年增加,其養殖技術也被不斷完善,令草魚養殖在整個水產養殖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對養殖業的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草魚養殖技術
1.1魚苗選擇。在進行水產養殖前,首先要選擇適合進行養殖的魚苗,在選擇時,應該以大小均勻、體質健碩、無明顯傷病的魚苗為主;若是在養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行自主孵化來培育所需魚苗,保證養殖魚苗的品質優良。為了提升草魚的養殖效率,還應該提高池塘整體的物種豐富度,將鯽魚、鰱魚等進行混合放養。利用以飼料碎屑為食的鯽魚在進食過程中對池塘底部淤泥的翻動作用,促進有機物礦化的轉變過程,將水質進行改善。此外,為保障魚苗養殖時的魚體健康,在投放前還應該對其進行處理[1]。例如:山東某地在進行水產養殖時,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在魚苗投放前都使用高錳酸鉀和鹽水溶液對魚苗進行浸洗處理,以便滅殺魚體中的病菌源及寄生蟲殘留的蟲卵等。在用藥結束2d以后,還應該根據池塘規格對其深施適量的生物有機肥,增強水體的肥力,促使魚苗茁壯成長。1.2水產養殖區規劃。養殖區域的水體環境會對草魚產品最終的質量與產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在養殖草魚的過程中,就要對養殖區進行合理的規劃,保證水資源的充足供應,并完善相應的養殖設備,使物資交換有良好的交通環境。在對其進行規劃時,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進行,避免養殖區及周圍的水體環境被污染。例如某地在進行養殖池塘建設時,將其長寬比嚴格按照5∶3進行建設,并將池塘的深度設定為2.5m。此外,為了提升池塘對水體的利用率,嚴防水資源因滲入地底而造成的資源浪費,該地還及時在池塘底部鋪設一層防滲水泥來達到更好的養殖效果。1.3餌料投放管理。在魚苗投入池塘養殖后,應該及時對其進行管理與訓化,可在餌料投放時添加具有標示性的信號,以便使其形成進食的條件反射,便于草魚養殖中期管理工作的進行。同時,對餌料投放工作應該進行嚴格的管理,保障其能夠定時、定量,避免因一次投料過多而對草魚的正常生長造成危害[2]。例如:某地的草魚養殖戶在養殖初期時,多以水草、青草等做為投放餌料,為草魚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喂養飼料的安全度,在投放前還對其進行殺菌消毒工作,利用漂白粉溶液對投放的青飼料進行消毒。并定期向投食區施灑消毒液,保障草魚生長的健康。此外,為了保障草魚及水體環境的健康,還應該控制餌料的投放量,尤其是在高溫天氣時,采取掛簍、掛袋的方法控制草魚的進食量,并將殘余的餌料殘渣及時撈出,確保草魚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1.4加強水質管理。養殖池塘的水質會對草魚的養殖產生最為直觀的影響,若是水體含氧量較低就會導致魚群大批量死亡,若是水體呈現出富營養化則會導致水體有害病菌大量滋生,對魚群的生長造成威脅。為了保證草魚有一個較為良好的生長環境,就應該加強對水質的管理工作,在池塘中增設增氧設備,為魚群提供充足的氧氣含量。并且還應該將水體中的食物殘渣等及時撈出,禁止將生活廢水排入池塘中,保證池塘的各項元素趨于穩定的范圍內,營造出良好的魚群生長環境。此外,還應該定期對池塘的水體進行更換,保證池塘水體中各項物質的均衡,也提升了池塘中的氧氣含量,提升草魚的最終品質與產量。
2草魚病害防治技術
池塘草魚病害防治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池塘草魚病害的種類、發生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魚;病害;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隨著人們對草食性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草魚的養殖也愈來愈熱。但是草魚疾病多,難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為提高養殖草魚成活率,在草魚養殖中要采取綜合防治,提早預防和科學用藥,為指導漁業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草魚病害發生分析論文
1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該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種細菌引起的,包括腸型點狀氣單胞菌、魚害粘球菌、熒光假單胞菌等。患此病的魚兼具赤皮、爛鰓和腸炎3種癥狀:病魚體色和頭部發黑,離群獨游。反應遲鈍,腹部膨大,兩側常有紅斑,明顯“蛀鰭”,肛門紅腫突出,成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和血膿流出。剖開腹部,可見腹腔積液,腸壁充血發炎,后腸尤甚,腸黏膜細胞往往潰爛脫落,并與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腸管中;肝臟亦常有紅色斑點淤血;病魚鰓絲點狀充血,末端腐爛,軟骨外露,致使邊緣發白,鰓絲上帶有黏液和淤泥,嚴重時鰓蓋骨表皮充血,發炎,腐爛,中間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圓形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體表局部發炎,鱗片松動脫落,腹部兩側明顯,鰭基充血,末端腐爛,鱗片脫落或鰭條腐爛處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條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骨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
草魚健康養殖與傳統養殖對比
草魚是我縣養殖和居民消費最大的水產品種。為進一步提高資源的科學利用和養殖效益,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筆者在福建省寧化縣順豐漁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草魚池塘健康養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試驗情況與傳統養殖技術進行對比并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時間和地點:本試驗于2018年1-12月在福建省寧化縣順豐漁業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場進行。2.池塘條件:試驗塘選擇2口面積均為10畝,2015年興建的標準化商品魚池塘。塘體呈長方形、南北走向、背風向陽;水源為山澗水,清新無污染,水質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常年水深保持在2.3m,水體透明度在35cm左右;壤土底質,疏松通透,保水保肥,塘底平整并略向排水口傾斜,進排水系統分開。將采用健康養殖技術的試驗塘稱為1#塘,采用傳統養殖技術的對照塘稱為2#塘。每口池塘均配自動投餌機一臺,草臺一個,此外1#塘配3kW微孔增氧機一臺(配置10個增氧盤),2#塘配3kW葉輪式增氧機二臺。3.放養前準備(1)清淤消毒:1月中旬,兩口池塘于苗種放養前30天將水排干,進行清淤整修,池底淤泥控制在15cm左右,經曝曬霜凍10天后注入9cm新水,按每畝75kg的生石灰塊灰化漿趁熱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池底病原體和野雜魚等。(2)注水和肥水:2月6日,在1#試驗塘每畝施500kg、2#對照塘每畝施800kg經發酵腐熟并與漂白粉按110:1充分攪拌均勻消毒的牛糞作為基肥培養浮游生物。放苗前6天在進水口安裝60目的聚乙烯篩絹過濾,逐漸加水至1.6m,待池水變成豆綠色,透明度在30cm時在1#試驗塘施用芽孢桿菌。4.魚種放養(1)魚種來源:草魚、鰱魚、鳙魚、建鯉、團頭魴、鯰魚等魚種來自寧化縣魚種場,黃金鯽則從順昌縣兆興魚種有限公司引進。(2)苗種選擇:放養的魚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均勻、活潑溯水性強、無病無傷無寄生蟲、眼睛水晶體光滑潤澤,畸形率和損傷率不超過1%。(3)放養時間:2月16-28日陸續投放草魚、鰱魚、鳙魚、建鯉、團頭魴等苗種;3月8日,每口池塘中又投放200尾南方大口鯰魚種。(4)苗種放養前的準備及放養密度:試驗采取主養草魚,搭配混養鰱鳙魚、建鯉、團頭魴、鯰魚和黃金鯽。苗種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5分鐘,草魚種還需注射草魚“四病”疫苗;魚種投放應選擇在進水口附近避風向陽處采取多點投放,前后溫差不超過3℃。2月16日至3月8日,1#塘投放草魚8000尾、凈重1000kg,鰱魚和南方大口鯰2200尾、凈重215kg;2#塘投放草魚4000尾、凈重500kg,鰱鳙魚、黃金鯽、建鯉、團頭魴、鯰魚等7000尾、凈重537kg。魚種投放情況詳見表1、表2。5.飼料投喂(1)飼料選擇:試驗嚴格執行《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規定。1#塘選擇草魚專用配合飼料作為生產用料,當魚平均體重低于200g/尾時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0%,粒徑2.0mm;平均體重超過300g/尾時選用蛋白質含量26%左右、粒徑3.0mm的沉性顆粒料。2#塘則選擇普通池塘淡水魚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為28%左右。(2)馴食:2月底當水溫達到15℃便開始馴食,馴食期水質宜“清瘦”,每次定時喂食前在食臺邊敲擊竹筒數響,刺激魚體產生吃食條件反射,然后再開始呈扇形慢慢撒喂。每天投餌1次,約占魚體重的0.5%,按“少—多—少”和“慢—快—慢”的節奏進行,持續10天養成聚群上浮水面搶食的習慣即可轉入正常投喂。(3)投喂方法:飼料的投喂按照“四定”原則采用自動投餌機進行,同時根據水溫、水質、天氣和魚的活動攝食情況調整日投餌率和投餌次數,一般以魚吃七八分飽為宜,時間控制在40分鐘以內。當水溫低于25℃每天投餌2次,分別為上午9:00和下午4:00,日投餌率為2.0%左右;當水溫超過25℃時則每天投喂3次,分別上午8:30、中午1:00和下午4:30,投餌率控制在3.0%~3.5%左右。在7、8兩月采用精料和青飼料相結合的辦法,即精料投喂量占魚體重的1%~1.5%、青飼料占魚體重的15%~20%,一般控制在吃完青飼料后仍有少數魚在飼料臺覓食為宜。當進入9月份即養殖后期,增加精料的投喂,采取逐漸加量的方式,但最大投喂量不超過魚體重的4%~5%。6.日常管理(1)水質管理:水體交換與水位調節。為有利于提升池水溫度,在養殖初期將池水保持在1.6m深,當進入5月中旬池水溫度達到25℃時將水加至2.3m的最大深度以保持水溫的恒定。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每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20cm,換水頻率可根據魚的攝食活動情況以及水質變化適當調整,采取先排后補,補充的池水需經消毒和過濾。追肥與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在1#塘施高效肥水王定向培育有益種群,在5-9月生長旺季每月3次選擇水溫和PH值較低的晴天上午按每畝0.8~1kg(用池塘水稀釋)全池均勻潑灑,可視水質肥瘦情況,適量隔天補充。進入高溫季節或養殖后期利用微生態制劑改善水體環境,每7天施芽孢桿菌1次,半個月施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1次,當遇陰雨天氣、養殖水體氨氮含量偏高、浮游微藻繁殖過度時用光合細菌調節;若水體老化、PH值和亞硝酸鹽含量偏高、有機物溶解過多、浮游微藻繁殖不足時施乳酸菌調節。同時開機增氧,全程調節養殖水體成“肥、活、嫩、爽”。適時增氧。1#塘使用微孔增氧,2#塘使用葉輪式增氧機增氧。增氧次數及時間可根據天氣情況和池魚動態靈活掌握,若遇晴轉久雨、久雨轉晴、悶熱天或日降溫大于5℃,則晚上10:00左右開機增氧3~5小時。在施肥或消毒后、水質惡化以及浮頭等特殊或應急情況要及時開機增氧。(2)巡塘與抽檢:每日巡塘3次,觀察池魚的活動攝食情況,池水水質變化及注排水,檢查設施設備的防損,以及病死魚的無害化處理等。每月隨機抽檢20尾草魚的生長情況,詳細測量記錄生長數據,及時調整飼料蛋白質含量和投喂量。(3)魚病防治: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定期對水體、食臺、工具和網具消毒。每月兩次使用新鮮塊狀生石灰350kg化漿沿池緣潑灑。進入6-8月,每月在飼料中添加藥餌投喂2~3次,每次連喂3~4天,如添加爛鰓靈5g/kg預防爛鰓病,添加潰瘍靈5g/kg預防赤皮病,添加黃連素2~3g/kg或大蒜素5g/kg預防腸炎病,與飼料拌勻投喂,每天2次。在整個養殖期間都嚴格執行漁藥使用與休藥期的規定。由于預防措施得當,生產管理又到位,注射了草魚“四病”疫苗,1#試驗塘和2#對照塘均沒有較大魚病發生。(4)養殖日志:為更好地進行總結分析,養殖日志對魚種的放養、生長、收獲情況,包括投餌施肥、魚的活動攝食、水質監測、飼料和藥物的選用以及病害防治等都進行了詳細記錄。
二、試驗結果
1.收獲情況對比:該試驗至12月下旬,1#試驗塘收獲商品魚15176.1kg,產值172043.2元;2#對照塘收獲商品魚8096.32kg,產值94474.6元。收獲情況對比詳見表3。2.經濟效益分析:1#試驗塘總收入172043.2元,其中草魚152539.2元,占比88.67%;生產成本130335.76元;投入產出比為1:1.32,飼料系數為1.62,實現凈利潤41707.44元。2#對照塘總收入94474.6元,其中草魚49401.6元,占比52.29%;生產成本83605.84元;投入產出比為1:1.13,飼料系數為2.08,實現凈利潤10868.76元。生產成本對比詳見表4。
三、小結與討論
網箱養殖患病草魚鑒別與感染
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屬鯉形目鯉科,是中國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它與鰱、鳙和青魚一起,構成了中國著名的“四大家魚”.草魚是草食性魚類,已經有1700多年的養殖歷史[1].由于草魚養殖具有周期短、肉味鮮美、經濟效益高等特點,目前草魚已經成為烏江網箱養殖量最大的魚類品種.然而,隨著烏江流域的工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每年都有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流入烏江,使烏江水質變差(尤其在枯水季節),魚病發生頻繁,給草魚養殖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其病害的防治顯得十分迫切.目前,rRNA和rDNA作為分子指標廣泛應用于細菌遺傳特征和分子差異研究[2].大量已知細菌的rRNA基因數據已被測定并輸入了國際基因數據庫,成為細菌鑒定和分類的參照系統[3].本研究以患病草魚為材料,對分離所得菌株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測定,將測序結果輸入國際基因數據庫,通過同源性比對鑒定致病菌.然后用致病菌接種健康草魚,進一步驗證其致病性,從而為草魚的病害防治提供病原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患病草魚標本(5尾)于2008年4月采自烏江上游主要支流中的偏巖河養殖場,采集時標本材料個體病征相似.其中2尾草魚病癥為爛鰓、爛尾、爛鰭,體表發紅;3尾草魚病癥為爛鰓、爛鰭,體表、腸發紅,腸道出血.
1.2細菌的分離用無菌棉簽分別沾取患病草魚體表患處、鰓部、腸內溶物、體內血液、肝臟表面和肝臟內部,并分別涂布于營養瓊脂培養基平板上.將接種后的平板倒置于2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12h.長出菌落后取出平板,將平板中不同的菌落分別轉接到空白營養瓊脂培養基平板中,轉接后的平板倒置于27℃恒溫箱中培養12h.重復此步驟幾輪,直至一個平板中只長有一種菌落[4].將純化后的平板取出,對細菌的厚薄、大小、表面、邊緣、隆起形狀和顏色等進行觀察記錄.
1.3基因組DNA的提取和16SrRNA基因的擴增、測序及數據處理參見李順等[4]的方法.
1.4細菌的回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