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4:5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魚體病菌研究論文
1、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種類魚類細菌性疾病是造成水產業嚴重損失的重要疾病,為此倍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多項調查結果表明,危害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大多數病原菌為條件致病菌。這類細菌可長期潛伏在魚體內并不引起疾病,但當環境突變或受污染、魚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迅速導致疾病發生或流行。據有關調查,正常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經初步鑒定,它們歸屬于8個菌屬,其中氣單胞菌屬占59.1%,不動桿菌占13.3%、黃桿菌占10.8%、腸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它們在1定條件下引起魚、鱉細菌性疾病的實例均有報道。而嗜水氣單胞菌不僅是我國淡水主要養殖魚類出血性敗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時也是中華鱉、牛蛙、3角帆蚌等水生經濟動物的重要致病菌。以上引證足以說明:氣單胞菌為正常魚體內主要存在菌和條件致病菌,應予以足夠重視。
2、致病原因
1、從微生態學角度講,魚類氣單胞菌感染的發生是魚、細菌和生態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常態下,3者處于動態平衡,單胞菌不呈致病作用。當生態環境突變(如水溫升高、有機質濃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時,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處于“靜態”的條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為致病之外因。
2、在飼養池中高密度飼養的各種魚類,與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體中生活的魚類所承受的環境壓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應激性刺激要顯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養殖魚類頻繁地遭受各種應激因子的刺激,才導致了飼養魚類免疫力下降,對各種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為致病之內因。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導致魚病的暴發與流行,國內諸多報道也證實了這1點。
3、發病特點及應注意問題從魚類的感染類型來分析,單純感染、原發性感染較少。正常魚體內分離出多種條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魚體,這1事實說明水體中存在有利于它們生長繁殖的共同條件,因此在致病過程中往往起到協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使病情更加復雜化、嚴重化,故在魚類細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樣不可忽視。同時,有關文獻指出:寄生蟲寄生于體表或鰓上,而其本身往往是帶菌者,魚體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細菌就會大量侵入體內,促使疾病暴發且較嚴重。故在魚病防治中要注意檢查和殺滅寄生蟲。
4、控制對策近年來,由于水產動植物病害的日趨嚴重以及防病技術滯后,漁農為了挽回損失,或盲目用藥,或加大用藥濃度污染了水域環境,造成了水產動物的抗藥性,降低了魚產品的品質,這1切將會直接威脅人類的安全。在1993年泰國曼谷召開的亞洲水產養殖病害會議上,與會知名專家提出了“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的問題,把病害的控制與環境的改善緊密聯系起來。為此筆者根據實踐經驗和有關文獻,提出如下控制對策。
有關豬藍耳病的病菌來源
【摘要】所謂的“藍耳病”并非是單純的病毒或病菌性疾病,應該是在豬體內正常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壞后引起的病毒與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
【關鍵詞】藍耳病菌群平衡
在養豬生產上,生產過程中諸多的操作程序、衛生及消毒問題,出現多種細菌及病毒在豬體內量的增加很難避免,當細菌及病毒在豬體內的數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疾病的暴發。
1豬藍耳病的概念
豬“藍耳病”在豬病理學上被稱作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PRRS),首要危害是引起繁殖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及弱胎,流產時間一般在妊娠中后期,也就是30孕齡以后,在引起流產的同時常伴著發熱現象,發熱嚴重或沒有得到的及時有效的治療到后期會出耳朵發紫現象,治療起來難度就會增大。
2豬藍耳病的發病原理
腸道致病菌測體論文
沙門菌屬、志賀菌屬、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產毒素大腸埃希菌是常見的引起人類和動物細菌性痢疾和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腸道致病菌,嚴重的危害著人類健康和牲畜的平安〔1〕。因此,建立一種快速、簡便、準確、特異地檢測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常見病原菌的檢驗方法存在著檢測周期長、工作量大、所需試劑多,而且假陰性率高,靈敏度低,或假陽性率高,特異性差等缺點。PCR技術提供了理想的檢測方法。本實驗采用多重PCR方法,可在同一反應體系中檢測不同的細菌,整個過程只需要2~3h,應用前景廣闊。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菌株腸炎沙門菌、阿柏丁沙門菌,雞雛沙門菌,德爾比沙門菌、鼠傷寒沙菌,福氏志賀2a,福氏志賀2b,宋氏志賀菌,枸緣酸桿菌,變形桿菌,河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產毒素大腸埃希菌C83921,產毒素大腸埃希菌C83902(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侵襲性大腸埃希菌(中國生物制品探究所)。
12試劑染料、緩沖溶液、TaqDNA聚合酶、dNTPs、核酸染料(GV)、瓊脂糖、Marker等(北京塞百盛基因技術公司)。
13主要設備PCR基因擴增儀、臺式高速離心機、紫外可見凝膠成像系統、核酸分析儀、微量加樣槍(德國Eppendorf公司);電泳槽、DYY-2穩壓穩流電泳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
14方法
魚體內致病菌種類分析論文
1、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種類魚類細菌性疾病是造成水產業嚴重損失的重要疾病,為此倍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多項調查結果表明,危害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大多數病原菌為條件致病菌。這類細菌可長期潛伏在魚體內并不引起疾病,但當環境突變或受污染、魚體抵抗力下降時則可迅速導致疾病發生或流行。據有關調查,正常魚體內條件致病菌經初步鑒定,它們歸屬于8個菌屬,其中氣單胞菌屬占59.1%,不動桿菌占13.3%、黃桿菌占10.8%、腸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它們在1定條件下引起魚、鱉細菌性疾病的實例均有報道。而嗜水氣單胞菌不僅是我國淡水主要養殖魚類出血性敗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時也是中華鱉、牛蛙、3角帆蚌等水生經濟動物的重要致病菌。以上引證足以說明:氣單胞菌為正常魚體內主要存在菌和條件致病菌,應予以足夠重視。
2、致病原因
1、從微生態學角度講,魚類氣單胞菌感染的發生是魚、細菌和生態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常態下,3者處于動態平衡,單胞菌不呈致病作用。當生態環境突變(如水溫升高、有機質濃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時,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處于“靜態”的條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為致病之外因。
2、在飼養池中高密度飼養的各種魚類,與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體中生活的魚類所承受的環境壓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應激性刺激要顯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養殖魚類頻繁地遭受各種應激因子的刺激,才導致了飼養魚類免疫力下降,對各種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為致病之內因。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導致魚病的暴發與流行,國內諸多報道也證實了這1點。
3、發病特點及應注意問題從魚類的感染類型來分析,單純感染、原發性感染較少。正常魚體內分離出多種條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魚體,這1事實說明水體中存在有利于它們生長繁殖的共同條件,因此在致病過程中往往起到協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使病情更加復雜化、嚴重化,故在魚類細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樣不可忽視。同時,有關文獻指出:寄生蟲寄生于體表或鰓上,而其本身往往是帶菌者,魚體皮膚被寄生蟲損傷后,細菌就會大量侵入體內,促使疾病暴發且較嚴重。故在魚病防治中要注意檢查和殺滅寄生蟲。
4、控制對策近年來,由于水產動植物病害的日趨嚴重以及防病技術滯后,漁農為了挽回損失,或盲目用藥,或加大用藥濃度污染了水域環境,造成了水產動物的抗藥性,降低了魚產品的品質,這1切將會直接威脅人類的安全。在1993年泰國曼谷召開的亞洲水產養殖病害會議上,與會知名專家提出了“水產動物健康養殖”的問題,把病害的控制與環境的改善緊密聯系起來。為此筆者根據實踐經驗和有關文獻,提出如下控制對策。
水稻稻曲病菌生長與侵染因子
稻曲病(falsesmutofrice)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重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穗部。近年來,隨著粳稻、兩系雜交稻的大面積推廣,該病發生日趨嚴重,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巨大損失[1]。尤其是稻曲病菌可產生對動植物有害的毒素,因此稻曲病的防治對糧食安全保障至關重要。稻曲病菌菌絲及孢子在病害循環侵染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與溫度、pH、營養物質等因子有著密切關系;另外,氣象因子及寄主生育期對病菌孢子的釋放、侵染等也有影響[1]。本試驗主要從溫度、pH、碳氮源及無機鹽等生態因素對稻曲病菌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研究,旨在進一步明確稻曲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流行規律,為深入了解和防控稻曲病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稻曲病菌株XC(宣城)、QJ(全椒)、QS(潛山)、FD(肥東)、LJ(廬江),由安徽農業大學植物病理教驗室提供。
1.2溫度對菌絲生長及孢子萌發的影響
1.2.1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將各菌株菌碟接入PDA培養基,分別置5、10、15、20、25、28、30和35℃培養,每處理3次重復。培養3、7、11、14和21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速率[2]。
梨黑星病菌培養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梨黑星病菌培養基質苦皮藤
[論文摘要]用18種培養基對梨黑星病菌進行分離培養結果表明,用PDA、改進PDA及PSA培養較易分離成功,在改進PDA+L′中營養生長速率最大,20℃下培養20d菌落直徑可達12mm,并產生分生孢子。藥效測定試驗表明,10.0μg/mL的70%代森錳鋅或5%殺菌清水劑及5.0μg/mL的植物制劑20%苦皮藤水浸液,對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發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達100%,100%和78.71%。
梨黑星病(VenturiaprinaAderh)是我國南北梨產區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由于種植結構和品種布局的變化,常導致梨黑星病大流行。梨黑星病不僅危害葉片、葉柄、嫩枝和果實,而且常引起葉片早期脫落、果實畸形,造成品質和產量下降,嚴重影響樹勢和梨業生產。而該菌目前分離培養較困難,人工培養下生長緩慢,對研究該菌的生理生化特點、侵染發病規律、室內外藥效試驗等帶來不便。為此,作者等嘗試篩選適宜于該菌分離和生長的培養基及有效的殺菌劑。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病原菌分別采自陜西楊陵、彬縣、乾縣果園。
白粉病菌吸取植物營養論文
論文摘要白粉病常發于草莓上,可致嚴重減產,病菌喜濕耐旱,防治難、防治效果差,易產生抗藥性,藥物防治時易產生藥害。就其現象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對策。
論文關鍵詞草莓白粉病;防治難點;對策
白粉病是草莓的常見病害。其病原為Sphaerothecamacularisf.sp.Fragariae,屬專性寄生菌,為害葉片、葉柄、花及果。侵染初期在葉背及莖上產生白色近圓形星狀小粉斑,后向四周擴展成邊緣不明顯的連片白粉。嚴重時整葉布滿白粉,葉緣向上卷曲變形,葉質變脆,最后病葉逐漸枯黃;花蕾受害不能開放或開花不正常;果實早期受害,幼果停止發育,病部變褐色、硬化,著色不均,其表面覆蓋白粉,嚴重影響漿果質量。
白粉病菌在植物體表外生長、繁殖,為害方式是其菌絲形成球狀或指頭狀吸器,伸入植物體表面細胞,吸取植物營養,導致植物營養不良而不能正常生長、開花和結果。白粉病菌不同尋常的特點是喜濕卻又耐旱,發生嚴重時,病葉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減產幅度可達50%左右。
1發生特點
一是周年全生育期均可發病。在草莓的整個生長期內(從苗期到果實成熟期)均可感染發病。二是適溫范圍廣。草莓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15~25℃,低于10℃或高于30℃才受到抑制,不能萌發再侵染。三是侵入、潛育期短,再侵染頻率高。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草莓白粉病的分生孢子(白色粉狀物)經風吹雨濺傳播到葉、花、果實上以后,只要葉、花、果實的表面有足夠的濕度或有機械傷即可萌發侵入。病菌從萌發到侵入只需24h。萌發后產生菌絲,菌絲在植物體表面生長表現為白色絲狀物增多、增厚,7d便又形成分生孢子,再侵染為害。四是喜濕又耐旱,與濕度基本呈正相關。草莓白粉病菌是真菌中耐旱性較強的一類,發生要求的最低濕度僅為25%,濕度越大,越利于發病,最適宜的空氣濕度是80%~90%。五是與品種抗病性及其單體的抵抗力呈反相關。豐香、幸香和章姬等易感病,賽娃、千禧、紅頰、明寶、益香等抗性較強;施氮肥過多、長勢嫩綠時發生重;植株生長受到過分抑制時也易發病。
番茄病菌無毒基因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無毒基因;抗病基因;植物防御反應;過敏性壞死反應
論文摘要番茄細菌性斑點病是影響番茄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病害,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Pst)為其病原菌,其與番茄的互作系統是研究植物抗感病機理的典型模式系統。Pst存在2種無毒基因:avrPto和avrPtoB,它們編碼的蛋白質均能與番茄抗性基因P£0編碼的serThr蛋白激酶互作,符合Flor“基因對基因”學說。AvrPto和AvrPtoB在表達Pto的抗性植物中,與Pto互作,表現無毒功能,引發植物防御反應;而在缺失Pto的感病植物中,它們具有毒性,促進細菌的生長。本文綜述了番茄細菌性斑點病菌無毒基因avrPto及avrPtoB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這有助于了解病原物與植物的互作機制,對認識植物的感病性、抗病性以及植物防御反應都具有重要意義。
番茄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每年因病蟲危害,造成其大量減產。番茄細菌性斑點病是危害番茄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為一種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葉、莖、花、葉柄和果實。自1933年首次報道以來,在全球26個國家均有發現,我國也于1998年發現。據報道,該病可造成5%~75%的產量損失。該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單胞番茄致病變種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Pst)。
Pst與番茄的互作系統是研究病原物與植物互作的典型模式系統,該系統的無毒基因(avirulencegene,avr)和抗病基因(resistencegene,R)符合Flor“基因對基因”學說。當病原物中存在無毒基因avrPto或avrPtoB,寄主中存在并表達相應抗病基因Pto時,無毒蛋白就會與抗病蛋白相識別,激活植物防御反應系統,引起過敏性壞死反應(hypersensi—tivereaction,HR),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
本文綜述了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無毒基因avrPto及avrPtoB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從無毒基因的角度闡述病原物與植物的互作機制,這對認識植物的感病性、抗病性以及植物防御反應都具有重要意義。
1病原菌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
玉米絲黑穗病診治防控策略分析論文
摘要: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生產中的重要病害,它是一種叫絲孢堆黑粉菌引起的病害,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絲黑穗病病菌還可危害高粱等禾谷類作物及雜草,防治和解決玉米絲黑穗病已是迫在眉睫。
關鍵詞:玉米絲黑穗病
一、發病癥狀
此病屬苗期侵入、系統浸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現典型癥狀,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嚴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現癥狀,分蘗增多呈叢生型,植株明顯矮化,節間縮短,葉色暗綠挺直,有的品種葉片上則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斑,有的幼苗心葉緊緊卷在一起彎曲呈鞭狀。
成株期病穗分兩種類型:黑穗型:受害果穗較短,基部粗頂端尖,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黑粉包,其內混有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畸形變態型:雄穗花器變形,不形成雄蕊,穎片呈多葉狀;果穗受害,除苞葉外,全部被病菌破壞,變成一大團黑色干粉。雌穗穎片也可過度生長成管狀長刺,整個果穗畸形。
二、病原及發生規律
真菌種群分布及抗菌性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內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內生菌分離法分離菌株,雙培養法對峙試驗測定其抗菌性。結果從小連翹的根、莖、葉等不同的器官中分離得到81株內生真菌,經形態學分類鑒定分屬于4個目,5個科,26個屬,其中頭孢霉屬(Cephalosporiumsp.)和絲核菌屬(Rhizoctoniasp.)為優勢菌群。不同部位內生真菌的類型、數量和分布存在差異,根部有31株,分屬于12屬;莖部有12株,分屬于10屬;葉部有38株,分屬于13屬。通過平板對峙實驗發現,從小連翹所分離的內生真菌中54.32%對某些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結論小連翹內生真菌及其代謝產物中具有潛在活性物質,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內生真菌;小連翹;拮抗活性
Studiesoncommunitiesofendophyticfungifrom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dtheirantipathogenicactivitiesinvitro
Abstract:The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morphologicallyfromtheroots,stemsandleave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Eightyonestrainsof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belongedto26genera,5familiesand4orders.Cephalosporiumsp.andRhizoctoniasp.werethedominantgenera.Among81strains,31strainsof12generawereisolatedinroots,12strainsof10generainstems,and38strainsof13generainleav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quantity,popul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endophyticfungivariedindifferentposition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Inthedualculturetests,53.48%ofalltheisolatedEndophyticfungishowedantagonistictosomeplantpathogens.Theseendophyticfungiinsidetheplantshaveintimatecorrelationwiththeirhosts.Theseendophyticfungiandtheirmetabolites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tsagainstthepathogens.
Keywords:endophyticfungi;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tipathogenicactivities
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別名小翹、七層蘭、瑞香草、元寶草等,為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藥藤黃科植物,味苦、性辛、平[1]。全草含鞣質,有光致敏作用,動物食后可產生皮炎;含小連翹堿(hypecorine)和小連翹次堿(hypecorinine);花含金絲桃素(hepericin)[2],有活血、止痛、調經、止血、消腫之效;小連翹或其提取物作為有效藥物成分用于制備治療睡眠障礙、老年癡呆、記憶力減退等病癥的藥物[3];同屬植物貫葉連翹,在西方國家稱圣約翰草,用于治療憂郁癥等疾病已有幾百年的歷史[4]。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小連翹也具有抗憂郁作用[5]。文獻報道,小連翹中含有聚(異)戊二烯二苯甲酮類衍生物、萘駢雙蒽酮類和黃酮類等多種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是小連翹藥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要提取和分離這些藥物成分還有很多困難[6]。近來研究表明,某些藥用植物中個別內生真菌能夠產生與宿主相同或者相似藥理活性的成分[7],由此對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果在小連翹內生真菌中能夠發現類似的活性物質,無疑找到了一種可替代小連翹植物的新型生物資源。但是至今未見從小連翹中分離及其內生真菌的種群多樣性的研究報道。本文對小連翹內生真菌進行了分離和分類鑒定,并對其種群多樣性及內生真菌拮抗病原菌的活性的研究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