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教協會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6 02: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退教協會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退教協會工作計劃

篇1

第一條白茆中學退離休教職工管理,是在學校黨、政領導下,由工會、總務部門、人事及退離休教工代表為退離休教職工管理服務,在上級行政部門、工會和退管指導下開展工作。

第二條團結教育廣大退離休教職工,從政治上、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老有所為、安度晚年。認真貫徹實施《老年法》、《教師法》,確保退離休教工“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并結合學校實際,每年制訂工作計劃,使退離休教職工的管理服務工作化、規范化。

二.組織領導

第三條組成人員由學校黨政領導班子研究決定,一般由學校黨、政、工、團及退離休教工代表組成,并由黨支部領導任主任,工會主席、退協理事長任副主任。

三.任務要求

第四條定期召開會議,學習黨和政府有關退離休工作的方針、政策以及有關資料,制訂工作計劃,切實開展好各項工作。

第五條組織退離休教職工學習政治、時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家庭關系,遵紀守法,和睦家庭,做后人表率。

第六條學習、宣傳、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把中央“老有所為、安度晚年”的方針落實到實處。

第七條指導、協助校退教協開展各項活動,重點組織好每年的春、秋游、老年節聚會等。鼓勵退離休教工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關心和支持學校各項工作,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充分發揮老園丁的聰明才智和特長,使他們老有所為、余熱生輝。

第八條經常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及時了解退離休教工的思想、身體、生活、家庭等情況,聽取意見和要求。積極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并向有關領導部門反映。

第九條經常與鎮退教協會聯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學校的老齡工作。

第十條大力宣傳尊老敬老和退離休教工的先進事跡,做好總結、表彰工作。

四.政治、生活待遇

第十一條 學校領導定期向全體退離休教工通報學校工作和重大決策,退離休教工中有一定人數作為特邀代表參加教代會,以主人翁態度為學校建設發展和民主管理發揮積極作用。

第十二條 為退離休教工開拓“老有所為”的渠道,為退離休教工提供參與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的機會。

第十三條 逐步創造條件,不斷完善“退休教工之家”,并認真組織好退離休教工的各項活動。形式多樣 ,內容豐富,使他們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實。

第十四條 為了使退離休教工開展好各項活動,在經費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證,做到合理使用,單獨建帳。

第十五條 對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重大節日的福利待遇及其它福利,與在崗人員同等。

第十六條 及時做好生病住院的退離休教工的探望、慰問工作;對高齡、特困、孤寡的退離休教工進行定期走訪,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五.附則

篇2

客服工作計劃(1)

1、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實施特色化服務。服務品質提升方面,啟用員工獎懲考核體系,進行規范管理,建立良好規范的正負激勵機制,在工作中找突破點,堅決取締商品部二次處罰員工的錯誤做法。抓現場紀律現已基本走入正軌,應抓銷售技巧與商品知識,提高營銷水平,這樣才有利于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今年的服務宗旨和標準,以及國芳百盛在顧客心目中應樹立什么形象、轉變服務觀念、顧客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國芳百盛早已是蘭州同行中的龍頭老大。

商場如戰場般的殘酷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要發展,就要有領先對手的觀念和措施。因此,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商品品牌、服務品牌、企業品牌擺在重要的工作日程,提升、維護和發展,逐步形成金城知名而特有的特色化服務戰略十分必要。所以20XX年第四季度 20XX年一季度在蘭州率先提倡并實施特色化服務,大打特打服務牌,顯示我們國芳百盛一種特有的服務品質和服務檔次。

根據業態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務,超市無干擾服務,一樓商品部至四樓商品部品牌化服務、朋友式服務五樓商品部朋友式服務,六樓商品部技能式服務,向社會表明,我們追求的是高質量、高品質的服務。達到超越顧客期待的、最完美的服務。

2、開展公司服務技能項目競賽服務辦承辦了公司第六屆運動會中的服務技能賽區,包括知識競賽、情景實操模擬、全程消防演習、崗位應知即問即答,通過競賽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以崗位練兵為目的、以寓教于樂為形式提升各崗位員工素質;以專業到位的素質要求全面升級公司員工服務意識及服務水平。展示公司的服務水平,(內容包括:國芳百盛發展史、企業文化基本知識,專業知識等)

3、相關政府部門聯絡與溝通。加強與省、市、區各消費者協會及主管工商所的聯絡與溝通,并與之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及時掌握零售業發展動態,建立良好的商譽。

4、顧客投訴接待與處理,全面維護國芳百盛信譽。就20XX年前三季度在投訴中存在的問題及三級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以及其他原因引起投訴升級的,第四季度我們將利用部門例會、領班溝通會等形式對樓層基層管理人員進行公司退換貨規定、投訴處理技巧及精品案例分析培訓(原因是因為現在大多數領班都新員工,急需加強培訓),重點以規范自身接待形式、規范服務為主要工作目標,作到投訴規范化、接待禮儀規范化、接待程序規范化、處理結果落實規范化、樓層接待及記錄規范化,做到接待一起,處理完結一起,并時刻以顧客的滿意度來衡量我們的管理水平,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考慮、處理問題,以此贏得更多回頭客。因為現在的市場是顧客的滿意才是雙贏。

5、加強部門內部人員綜合素質提升幾,并對公司五大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堅決執行董事長在四季度會議中提出的保持總店穩健發展。帶動分店全面提升的指導思想,加強部門間的溝通,消除管理中存在的誤區。現場檢查不單純是發現問題,而是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方法,及時給部門以指導。第四季度服務辦的內部培訓內容為商品知識(毛織,保暖為主)、消法知識及賣場信息熟知度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培訓。培訓手段采討論的形式,使培訓趣味化,生動化,將討論出的結果,以書面形式下發分店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學習,達到三店同步提升的目的,

公司的五大服務體系人員管理、商品管理、環境管理、促銷管理、顧客管理,其中人員管理的各項規定比較詳盡,但其余四項管理的具體標準還比較空洞,所以在第四季度,我部結合當前具體情況對商品管理、環境管理、促銷管理、顧客管理標準進行完善。

6、一線管理干部日常行為規范跟進。全力協助集團監管會在日常的工作中,對一線中層管理干部日常行為規范進行跟進,以公司服務為宗旨,以管理規范為目標,工作中堅持創新,現場管理工作中,發現問題及時上報主管領導。部門決不護短,嚴格執法、努力進取、以身作則、按章辦事、團結協作、按時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

在xxxx年9月份下旬,本人在工作中情緒化,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在經過領導和同事的大力幫助下,及時調整了工作心態,改觀目前不良現狀,全心投入日常工作。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工作。態度決定一切,真誠創造卓越。我和我的同事們將不斷努力,打造國芳百盛特色化服務,以真情鑄就服務!

客服工作計劃(2)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客戶服務,這是一種趨勢,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而800呼叫中心客戶服務部作為呼叫中心新成立的工作組,在大家的支持幫助及指正下,做出了一系列的成績,也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了更好的開展下一階段工作,平穩度過年后的銷售斷層,根據部門相關規定,制定計劃如下:

一、明確指導思想

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宗旨,以客戶滿意度為標準。

顧名思義,作為客戶服務部門,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應以客戶為中心來開展。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轉變為服務競爭,誰的服務更到位誰的客戶就更穩定,市場也更具發展潛力。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大客戶服務意識,并且以此來帶動全部門員工,使我們的服務更具專業性、有效性、針對性與責任感,使得呼叫中心的全員服務意識得到體現。

二、制定工作計劃目標

在大客服意識指導下來看客服部的工作,可以將我們的主要工作目標分為兩個階段: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首先是短期目標:

I.鞏固并維護現有客戶關系。

II.發現新客戶(潛在客戶、潛在需求)。

完成目標I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通過電話和信函與老客戶溝通,收集客戶的反饋信息及了解客戶最新的出游動向。

2.定期選擇客戶群,進行有針對性的上門回訪及促銷。

完成目標II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篇3

一路跋涉,一路執著。回顧我們走過的這一學期,天使文學社在院團委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在同學們的支持以及全體社團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圓滿的完成了20**年上學年的工作,本著發揚“天使”作風,為廣大文學愛好者們打造出一個文學平臺與盛宴,我們不斷在努力中前進著、探索著。

具體總結如下:

一、豐富生活,娛樂學習

為了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弘揚話劇文化,文學社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尋找劇中人”演員募集活動成為了文學社學期之初的主要活動。此次的活動將同學們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文學社的文學氛圍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激揚文字,迸發青春

本著提高護理學院文學愛好者的積極性,為同學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文學交流平臺,我們展開了關于“家鄉那點小事”的征文活動。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家鄉,了解家鄉,贊美家鄉,并整理稿件得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優勝獎五名。通過此次征文活動,讓同學們的寫作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寫作的同時,對家鄉也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三、博采眾長,虛心學習

為了發展校園文化,豐富校園底蘊,使同學們能夠更好的從知名學者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文學社于今年五月上旬邀請了學院領導,以及文學作家親臨指導學習技巧和寫作手法。此舉獲得了全院師生的一致好評,從另一個視角解讀了當代大學生關于學習生活中的困惑,繼而從中學習、從中感悟。

四、暢所欲言,以文會友

為了提高文學社內部成員的思想素質,加強社員的凝聚力,文學社于五月下旬至六月期間舉行了一場“文學我最High”的大討論。在討論中成員們各自發表自己對文學的看法和自己的學習心得,此次活動為我社成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的平臺,在討論中解決了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和煩惱,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的素質修養。

在整個上學期中,天使文學社舉辦的各項活動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只是我們還要注意工作中的不足,比如人員調配不得當等等。我相信,在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下,天使文學社在20**年下半年工作中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文學社活動總結范文二

時間的翅膀在空中一掠,轉眼間,一個學期的工作又接近尾聲。回首本學期文學社工作,總結如下:

開學之初即確定了本學期文學社工作重點及方向,結合學校要求及我校學生文學現狀制定了文學社的工作計劃,其中包含了文學社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實施、成員具體分工以及評價與考核原則。

文學社工成員都是不同年級的同學, 在文學社的活動中,二年級的同學雖然小,但是他們卻不比高年級的我們差,他們的刻苦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每一次都很認真的完成社里分配任務。總體來說,文學社的成員組成更加的穩定,分工也更加的細致、有序,新的核心力量由此誕生。文學社每周集中輔導和平時交流相結合,開展閱讀、寫作活動,通過閱讀經典、文學創作、文學欣賞等系列活動,將引領孩子與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零距離,在書中汲取知識的力量,在創作中開啟智慧之窗。同學們不僅寫作能力有所提高了,而且組織關系能力和團隊意識也明顯地加強了。

本學期來,小貝殼文學社在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學生活動的方面做了開展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有許多不足,所以,我們今后除了做好常規工作以外,要加強對外交流,通過交流學習不斷充實自我,努力與其他社團全面合作,不斷發展自我。同時,多組織學生的投稿,爭取能多發表社員文章。這將是我們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文學社活動總結范文三

一路跋涉,一路執著,先鋒文學社在校團委老師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校社團聯合會的支持和鼓勵下,在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比較順利地完成了這個學年的工作 。

現我謹代表文學社全體成員將本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協會建設和管理工作

本學期,我們一直履行著文學社的章程,努力開展社團的各項活動,著重開創社團的活動特色。我們始終本著“以文會友,攜友同行”的理念,以培養文學新秀為目標,為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播校園文化氣息而發揮運作。旨在團結我校學生中的文學愛好者,共同切磋學習,全面提高文學修養,重點發展寫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為了使工作能夠更有效、更有序的進行,文學社的人力和物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社加強社員自身的素質培養,提高社員思想觀念,在正式嚴格的基礎上,培養社員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樹立集體意識,更好的組織舉行和應對各項活動。

本學期我們要求協會每個成員每兩周都要有作品的創作,在經過主編的審查和修改后擇優發表在《清風文選》上,以激勵其他社員提高寫作水平,從側面激發社員的創作積極性,更好的為報刊提供素材。

本學期我社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活動的通知∶一是通過上次活動通知下次活動的時間地點;二是將社員分為南區和北區、男生和女生四組,每組分別交由一個負責人以短信或直接轉告的形式通知社員準時參加社團活動;三是相關負責人將相關活動預告、記錄、通知、總結等文學社活動信息發到我社Q群或網站上去,讓廣大成員及時了解我們文學社的最新動態及相關情況。

此外,我社增加完善社內傳媒體系:要求每個會員都及時更新自己的博客,最新活動要由社團博客管理者以博文的形式發表;加強社內民主建設:實行以社員管理負責監督社員的制度,充分發揮成員間自覺相互監督、批評的作用。

二.本學期的主要活動及會議:

(一)常規小型活動

1.例會 3月6日晚上7:00,文學社召集部分社員在七號樓205教室舉行第一次小型會議,主要內容為:安排部分會員分工負責本學期活動通知工作,說明本學期工作重點,及文學社管理規劃——加強自主管理。

3月7日中午1:30,文學社全體成員在七號樓205教室召開新學期第一次正式例會。具體內容為:每個會員輪流發表自己上大學以后的經歷或感受;協會會長總結上學期工作;通知社聯即將招新,有意向的社員可以參加報名;安排博客管理的負責人員;統計社員才藝情況,為社聯成立十周年慶典籌備節目;簡單說明報紙工作計劃;通知會員本學期如果條件允許文學社將舉行校外采風活動。

2.采訪活動 20**年3月10日晚上7:00,先鋒文學社記者楊世卿、白晶晶在社團聯合聯會傳媒部辦公對室先鋒文學社老會長宋健進行了采訪。

通過對老會長的采訪,文學社的記者既了解了作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應該想到的和做到的事情,又得到了一次鍛煉,同時也獲得了采訪的經驗,應變能力有所提高。本期采訪為《新先鋒報》的出版直接供稿,以供全校同學閱讀欣賞評價。

3.排版工作 20**年3月26日、29日下午,我帶領部分會員去興達印務中心為本學期第一期報紙排版。

我們很小心很謹慎地對待每一次排版活動:從報紙籌備工作的籌稿審稿校稿,到報紙排版時的布局和美術效果,我們都力求完美。不放過每一個錯字病句,處理好每一個或簡單或復雜的問題,堅決杜絕原則性錯誤,爭取使每一期報紙能夠贏得在校同學的好評。

4月3日下午,我帶領姜小榮、楊世卿去興達印務中心進行第一期報紙最后一次排版。從一點半到六點半,整整一個下午,我們在重復著一件工作,工作量很大。但我們仍然堅持到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返校之后,我把每一版面分給不同的會員校正,以獲得校團委老師的認可和通過。先鋒之旅,我們的文學之旅,一段金色的年華,值得一生回味。

4.采訪活動 5月13日晚7:30,本協會記者楊世卿在社團聯合會主席團辦公室對校社聯主席楊曉軍進行了采訪。

通過這次采訪活動,我們了解了一個優秀的校級學生干部在學習工作中的種種出色表現,并且從錦州市團代會上唯一的學生代表身上學到了很多優良品質及工作管理方法經驗。本期采訪為《新先鋒報》的出版直接供稿,以供全校同學閱讀欣賞評價。

5.排版工作 5月19日,22日和26下午,我帶領協會編輯部成員到興達印務中心排版。籌稿、排版、修改校正、內容補充、再排版,和第一次排版過程相似,工作量也相當。參與的每一個成員都能體會到這是一個艱辛的任務,也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能做好這樣龐雜而具體的事情需要很強的耐力,而參與的每一個人都會得到心態的鍛煉和精神境界的升華。

6.我社成員積極采訪學校各種大小型活動,如模擬招聘大賽、新生文藝匯演、校園模特大賽、豐琪杯足球賽及各協會舉辦的各種知識講座和聯歡會等等,并及時寫采訪消息報道,以在《新先鋒報》上刊登,最大范圍地面向全校同學報道并宣傳校園最新動向,起好校園文化宣傳的媒介作用。

7.我們文學社密切聯系學校各個院系學生會的信息部成員,以收集及時新鮮的報道和優秀的文章,提高報紙出版質量。本學期出版在報紙上的院系活動報道有:材料學院構建寢室文化報道,理學院干部培訓報道,外國語學院導游大賽報道,化工學院安全宣傳活動報道。

8.由辦公室人員負責安排辦公室值班工作,于本學期上半學期每周六下午2:30-5:00安排會員定時定點值班,保證協會的一些工作在辦公室完成,也有利于于固定的地點接受外來稿件及辦公室的清潔,同時加強了協會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文學社大型活動

1.秋雁文學社招新面試? 3月20日上午,我帶領五個會員去牧校參加錦州市高校秋雁文學社組聯部和編輯部的面試。很榮幸,面試官竟然對我們五個會員印象都很深刻,都很滿意。我們文學社是人才濟濟的!

最終,五名會員全部入選。宋戈、白晶晶、牟軍涵進入組聯部,李彬和馬彥艷進入編輯部。不論誰進誰退,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礪,相信他們會看淡這些成敗,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個鍛煉的機會,勝不驕敗不餒,勇攀高峰。

2. 協辦征文大賽本學期我們先鋒文學社協助錦州市作家協會舉辦了第十屆“秋雁杯”征文大賽。征文大賽的通知刊登在《新先鋒報》上并及時向全校同學發行,同時在各個寢室樓下都有張貼,稿件由我社駐秋雁文學社組聯部成員宋戈白晶晶征收。由于宣傳工作比較到位,所以本次征文大賽在校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和成績。

3.4月17號,我社駐秋雁文學社組聯部和編輯部成員到渤大參加左岸文學社成立三周年的聯歡晚會。聯歡晚會之前,我社演員姜曉榮積極為演出做準備,勤奮練習。在演唱歌曲《一千零一個愿望》中,她的歌聲優美動聽,表演從容大方,不僅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也為我們文學社增光添彩。

4.知識講座 5月23日下午2:00-3:30,先鋒文學社于三號樓五樓會議室舉行寫作知識指導講座。本次講座邀請文化傳媒學院副教授、原校報主編鄭素潔老師為我們主講。鄭老師條分縷析地為我們到會成員講解了許多關于文學方面的知識和寫作技巧,豐富了我們的寫作知識,對我們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一起參加講座的還有校影視鑒賞協會及校起源書院協會部分成員。

5.5月30日下午,校內“秋雁杯”征文大賽獲獎人員到渤海大學參加頒獎典禮。

此次比賽中,我校共有1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2人獲三等獎及一名優秀獎。

三.加強報紙規劃與完善工作

在團委老師和社團聯合會的指導幫助下,以及會長和社員的交流寫作中,本學期我們對本社的報紙做了詳細的規劃和完善工作。

(一) 固定并完善報紙板塊。在每一期報紙的第一版,我們著重報道校園大型活動及各個學院的活動;第二版中我們設有“起源一隅”、“外語園風”專欄,專門報道24個校一級協會的最新動態;在第三版中,設有“文學隨筆”、“網絡時粹”板塊,展現我社及我校同學的飛揚文采;第四版上安排的是經典欄目“先鋒訪談”、“靜溪流淌”、“關于小說”,同時新增專欄“名師風范”,目的是增加同學們對工大名師的了解,促進同學們對名師優秀品質的學習。報紙板塊的固定和完善直接體現了協會及協會活動的優質化和正規化。

(二)在全校范圍內廣泛采集征收稿件。我們社爭取與校學生會及各個院系學生會、社團聯合會密切聯系,同時接受廣大同學的文稿,以收集及時新鮮的報道和優秀的文章,提高報紙出版質量。

我們對報紙一直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斷朝著文學社報紙質量和協會工作效率提高的方向前進。

篇4

一、深入開展“市場主體增量行動”,推動市場主體大發展。

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催生工程,進一步放寬各類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在繼續全面、具體、有效地落實好省、市局一系列促進市場主體發展和全民創業的政策措施和服務措施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23條《市工商局關于服務工業興市、推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措施》,在出資方式和條件,企業名稱、住所、經營范圍登記,登記審核程序、管轄審批權限等方面作出更大的突破,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全民創業熱情,為推動市場主體增量營造了良好環境。23條《措施》實施受到省局肯定,被省局作為經驗在《工商行政管理簡報》上全文刊登推廣。在具體工作中,全面推行企業名稱核準事項專崗辦理、簡易登記事項一人辦結、一般登記事項一審一核、復雜重大登記事項合議辦理的工作機制,使89%以上的審批事項由窗口直接完成。進一步縮短了準入時限,領照時間由原規定的10個工作日減為1-2個工作日,在承諾的期限內提前辦結率達100%。為推動系統深入開展“市場主體增量行動”,組織召開了全市工商系統市場主體增量促進工作會議,制定了各區(市、縣)局、開發區分局市場主體增量工作目標,將此項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進行考評,推動了全市市場主體增量行動深入開展。經過全系統的共同努力,市場主體增量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11月中旬,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4042戶,新增注冊資本金504944萬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6.9%、35.5%。

二是深化市場主體服務舉措,助推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今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推進工業興市、實現十二五開門紅”目標,將“雙百”活動作為助推市場主體發展的重要舉措,繼續深入開展百名工商干部聯系服務百家企業活動。我局制定的《“百名工商干部聯系服務百家企業”活動方案》被市委“推進工業興市”《工作動態》第8期全文轉發,市委宣傳部長陳傳根對市工商局開展“雙百”活動給予高度評價。6月6日《日報》頭版以“促進市場主體做大做強”為題,對“雙百”活動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全系統100名擔任聯系服務的工商干部定期到各自聯系的企業上門走訪,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及時制定工作計劃和工作舉措,對工商部門職能范圍內的問題給予了解決。如在登記年檢工作上,對重點企業辦理工商事務指派專人進行指導服務;在企業融資問題上,積極開展股權出質登記和動產抵押登記,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在商標管理上,引導企業培育高知名度商標,積極爭創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對不正當競爭、無序經營等問題,及時開展了專項檢查。對外商投資企業,還專門制定“上門問診式”行政指導辦法。對企業反映的不屬于工商職能方面的問題,工商聯系人員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并與相關職能部門取得聯系,溝通協調解決。一年來系統聯系百家企業人員共收集企業提出的問題26個,幫助企業解決困難28個,開展行政綜合性行政指導56次。通過宣傳,企業辦理股權登記出質18件,出質股權數額23110萬元,被擔保債權數額20950萬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三是抓好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今年以來,按照省局、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先后組織全市工商系統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5月份,開展了“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集中行動16次、檢查2225戶經營主體,發現前置許可存在問題127戶,其中辦理變更登記63戶、注銷登記4戶、取締無照經營37戶。6月份,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清理排點行業領域市場主體484戶、發現前置存在問題市場主體22戶,取締無照經營37戶。7月份,開展了“查處取締無照經營專項整治行動”,共清理出無照經營戶705戶,下達預警通知書401份、立案查處295起,取締70戶,新發展個體戶137戶、私營企業10戶。8月份,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查處取締黑網吧”專項整治行動,截止目前,全市聯合相關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516人次,組織開展執法行動150余次,查處黑網吧11家,專項整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另外,還組織全市工商系統開展了“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游藝娛樂場所專項整治”等各類專項整治,出色地完成了對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任務。

二、著力推進法治工商建設,切實提高系統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開展學法普法活動,提高隊伍法律素養,爭創普法先進單位。今年來,根據國家總局、省局要求,在全系統全面開展法律知識測評系統的推廣和應用工作,并將其落實情況納入年終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在市局主要領導和班子成員帶頭參加學習,率先垂范下,全系統范圍內掀起學法用法新。法律知識測評系統自開通以來,全系統共992名干部參加培訓學習,通過在線學習極大的提高了廣大干部職工業務素質。在作好自身學法的同時,我局還根據普法教育規定,向社會廣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特別是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和“4.26”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為契機,面向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消費者,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街頭咨詢、懸掛宣傳條幅、侵權物品真假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法律知識的社會宣傳活動,積極宣傳《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

二是積極發揮法規工作職能作用,規范隊伍執法行為。系統機構改革完成后,各單位的職能進行重新劃分。為進一步規范系統內部執法行為,理順辦案工作體制,法規部門相繼擬定了《市工商局行政處罰案件立銷案備案規定》、《市工商局經濟違法違章案件線索移交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從法律專業的角度解決各單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多頭執法和執法爭利的問題,為系統各單位規范執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同時注重發揮執法監督作用,加大行政執法檢查。針對基層制度多但落實不夠的情況,法規部門多次對各項監督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在檢查中注重對被處罰對象通過實地走訪和電話回訪等形式,對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回訪,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為提高案卷質量,7月25日-26日,市工商局召開了全市工商系統行政處罰案卷評查工作會議,集中開展案卷評查活動。評查會采取各辦案單位交叉互核、個案點評、推薦交流、集中講評的形式進行。針對這次案卷評查中發現的問題,認真梳理分析,對照評查標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及時彌補自身的不足。

三是做好大要案件核審、聽證和復議工作,為依法行政把好關口。截止目前,全系統共立案2009件,共核審各類案件2009件,其中維持1770件,變更239件,撤銷36件,糾正各種問題201次。受理行政復議案件3件、行政處罰聽證案2件,都得到較好處理。全系統截止目前未發生一起行政復議改處和行政訴訟敗訴現象。

三、不斷強化班子和隊伍建設,推進系統自身建設有新提高

一是穩妥完成機構改革任務。年初,根據全省統一部署,采取“先機關再基層、先公開選空缺職位負責人再定其他崗位負責人、先民主推薦機構負責人再優化組合一般工作人員、先城區再農村”的“四先四后”辦法進行人員定崗,按照省局對各級領導班子的任職年齡統一規定,對系統8名人員改任非領導職務。對59名符合“即提即退”條件人員宣傳政策,其中有54名同志提交了自愿退出工作崗位或提前退休申請書。機構改革平穩過渡,人員換崗、輪崗交流順利完成。各區、市、縣局通過人員輪崗交流,人員的精神面貌有新的變化,各項工作快速推進。

二是加強班子建設,調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為切實加強機構改革系統領導班子建設,市局黨組討論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工商系統領導班子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從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入手,全面建設學習型、服務型、活力型、和諧型、廉潔型領導班子的18條意見。今年9-10月,根據省局和市委安排,全市各級領導班子集中開展了以“深化治庸問責、優化發展環境”為主題的民主生活會,剖析思想、查找存在問題,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制定有針對性整改措施,進一步推動了系統工作。在全系統齊心協力提前完成全年主要工作目標的基礎上,經省局批準,對系統空缺基層工商所長、直屬分局(隊)長進行民主推薦,首次拿出3個基層工商所所長職位讓年輕同志競爭上崗,通過憑實績用干部,調優配強了各級領導班子,為各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大膽創新協會工作機制,努力增強協會組織工作活力

一是加強協會機構建設,夯實協會工作的組織基礎。今年3月機構改革后,市個私協會積極推動各級協會按省局和省個私協會要求對各級個私協會定編、定崗、定責,努力實現了協會組織機構的順利運行。曾都、廣水、隨縣及開發區迅速將部分事業編制人員調到協會工作,加強個私協秘書處工作崗位,全市共調整事業編制人員37人到協會工作。在健全機構的基礎上,著力開展基層協會示范點建設達標活動,具體要求達到“九有”目標,在去年10個示范點建設單位全部達標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20個基層協會示范點建設,使全市基層協會示范點建設單位總數達到90%以上。

二是大力開展服務創新活動,切實增強協會工作活力。創新協會管理,推動協會規范運行。新出臺《全市個私協會員會籍管理若干規定》,規范會員入會手續,實行會費收支兩條線和報帳管理的體制,規范會費收支行為。創新會員維權網絡建設,加大維權力度。在個私會員相對集中的市場、街道、村莊新設立會員維權服務站44個,聘請法律顧問13名,健立全市協會會員維權網絡,全年舉辦法律咨詢125場次,受理會員投訴97人次,接待咨詢人員1100多人次,為會員挽回經濟損失34萬元。創新服務內容,搭建會員融資平臺。對誠信經營戶,優先向金融部門推薦,協助金融部門做好授信服務工作,與工商銀行建立融資平臺,把個體會員、私營企業會員融資需求信息及時反映到工商銀行,并于5月26日,在香港街舉辦集中簽約融資活動。通過多種卓有成效的創新服務工作,我局今年個私工作榮獲“全國個私協會服務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五、加強學習,努力做到勤政廉政

在工作和學習中,我深感市局黨組是一個團結、有戰斗力的班子,每名黨組成員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團結協作,相互協調,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較好地發揮了各自的工作積極性。一年來,我在學習和廉潔自律上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是積極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按要求參加了各級組織安排的學習活動,特別是全面深入學習“七一講話”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了政治敏感性和立黨為公、執法為民的理念。

二是認真學習并嚴格遵守《廉政準則》,嚴格執行總局和省局禁令,嚴格遵守組織人事紀律,秉公辦事,廉潔自律,無不廉潔行為發生。

三是堅決維護局黨組的權威和團結,盡心盡力當好配角,時刻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人正直,注重搞好團結,有話說在當面,從不隱瞞個人觀點,不拐彎抹角。善于溝通,能夠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和處理問題,有一定的工作協調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能較好地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較強,對分管的工作嚴格按照層級負責制抓好落實,給他們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工作環境和創新環境。

篇5

(1)各校區教室裝備多媒體教學系統,本部校區新建一個計算機專用教室,配備51臺電腦,各校區教師人人擁有一臺電腦,實現網絡化管理。創建**市、蘇州市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學校;

(2)各校區建設完備的網絡系統、廣播電視系統。本部校區建設中心機房,采用一臺帶防火墻功能的路由器作為學校與城域網互聯的出口,提升校園網建設水平。擬成立現代信息技術管理中心,提高學校現代化教育設備設施的效能。創建蘇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

(3)南校區建設200米環形塑膠運動場、兩個塑膠籃球場,實現各校區均有塑膠跑道;

(4)南、北校區圖書館建設,各增添2000冊圖書。努力創建“蘇州市一級圖書館”;

(5)南、北校區添置新課桌椅500套,更新部分教師辦公設備;

(6)各校區增添實驗室器材、文體活動器材,努力達到省一類標準,并加強實驗室和文體器材室的管理。創建**市、蘇州市標準化實驗室;

(7)建設退休教師協會活動室,添置各類活動器材、音響設施。

2.學校管理

遵循“制度管理、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實現制度化現代學校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學校制度是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的準則,因此不宜過多,管用就夠。你有合理的訴求,期望學校改變什么,首先從制度的修訂上入手,而不是依賴某個人、某個部門。一旦確定了制度,就須嚴格執行,沒有“下不為例”,且未經修改通過,任何人都無權逾越制度的底線。這,應該成為學校的一種傳統和文化。

在學校行政管理層面,我們將繼續堅持下列三項制度,持續推進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

一是黨政工聯席會議制度,涉及學校發展和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需要通過集體討論,形成決議;重大事項須提交教代會或者全體教師大會表決,以確保決策的公正性與科學性;二是行政領導述職制度,采取述職、民主評議、崗位問責等方式,增強領導干部的責任感;三是校務公開制度,學校的決議、決策、干部選拔、考核評優等,都須在校園網進行公示,逐步實現透明的校本管理。

在教育教學管理層面,我們將逐步修正、完善各項管理、考評制度。刪繁就簡,便于推進各項業務管理。就目前而言,我們急需建立和修正三項制度:一是教師崗位績效工資分配辦法;二是校區教師輪崗制度;三是各項補貼和出行安全制度。本學期,將由教育工會組織教師深入討論,提出議案,經聯席會議研究制定初步方案,提交教代會表決。

3.教師團隊

我們確立“學校發展、教師第一”的思想,將教師的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既要關注教師的個體發展,又要關注教師團隊的建設。學校教育不能靠個人的單打獨斗,而需要團隊的合作努力。一個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

(1)擁有共同的發展愿景。

我們擁有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學習改變命運!”“學習獲得自由!”我們有共同的教育信念:“無限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愿望!”“無限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學好的潛能!”“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讓孩子獲得獨立行走的自由!”我們能堅守作為一名教師的道德底線,獲得不可替代的職業尊嚴和榮耀!

(2)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一般地,我們會在教師這個崗位工作到老,但我們絕不能等到老。我們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們可以經常教一年級,但不能把自己教成一年級的水平!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終取決于自身的發展愿望和自覺努力。學校將為每個教師、每個團隊的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條件。

(3)建立發展的激勵機制。本學期,學校各部門將教師發展及團隊建設作為工作重心,并做出詳盡的、切實有效的管理措施,學校將制定教師發展的激勵機制,包括教師專業培訓、考評獎勵、團隊績效獎勵等。

4.課程建設

課程結構決定人的素質結構;課程的實施水平決定著人的素質水平。因此,學校的課程建設包括兩方面的工作:

(1)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嚴格遵照江蘇省教育廳的“五嚴”要求,以積極的態度實施新課程:一是剛性執行課程計劃。開齊、上足、教好每一門課程,尤其是綜合實踐、品德與生活、藝術、科學等學科,將配備專任教師,專課專上,切實落實課程計劃;二是剛性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和學習負擔,對學科作業量作出相應的規定,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三是改進質量監控,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與能力的調研分析,以不斷改進教學。嚴格控制考試、檢測次數,不增加師生的心理負擔。

(2)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組織教師學習課程理論,結合自身特長、興趣愛好,積極開發適合學生學習的各類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在課程開發中,促進教師自身課程研發水平的提升。本學期,重點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各類活動課程。

5.教學科研

學科教學與科研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主陣地。我們將繼續有效教學研究,并以小課題帶動的方式,逐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1)課堂有效訓練。各學科教研組必須將有效訓練作為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優化、學習方法的多樣、學習效果的反饋、補償性教學等方面,作出深入的研究。積極探索各種有教學實效的小方法、小技巧、小策略,以不斷增強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嘗試分層練習、分類輔導,讓每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消化新知,獲得長進。

(2)智慧課堂建構。要把“智慧型課堂”的構建作為學校推進教學研究的核心課題,“智慧解放教育”的基本理念,將“組塊教學”的有效策略,借鑒到各科的教學實踐中去。學校科教處要組織教師圍繞“智慧課堂”作系列專題研究,如:課堂的“三講三不講”、課堂即時評價用語研究等。本學期,召開學校主題專題研討會。

(3)教師課題研究。教師承擔的各級各類課題,須作出學期研究計劃,并有實質性的研究結果。對2008—200年第二學期的教師小課題,進行一個全面的總結回顧。組織教師積極申報省市新課題研究。

6.德育工作

我們要充分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與艱巨性,尤其是現代兒童,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見多識廣而又是非莫辨,存在多種可能性。我們的德育工作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入心入情,潛移默化,水到渠成。本學期突出四項工作:

(1)養成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學校德育須重習慣養成,在文明禮儀教育上下功夫,克服簡單的說教,注重在生活中的錘煉。

(2)班集體建設。一個學生在一個班級要生活六年,什么樣的班級就會造就什么樣的學生。可見,優秀的班集體,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我們要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著力于班集體建設,班隊干部的培養,班風學風的鍛造,班級凝集力、榮譽感的形成等,都需要我們做新時期的新思考。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教師要組成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管理小組,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班集體。

(3)德育特色、亮點。學校在“手拉手”德育特色的基礎上,要充分開掘本地、本校教育資源,做強“相約星期一”等特色項目,并組織廣大教師開發新的德育亮點。

(4)教師家訪。本學期,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家訪活動,密切家校聯系;同時,繼續開展學校領導家訪教師活動,密切教師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的學校環境。

7.特色文化

我校堅持“絲綢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特色,將特色課程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起來,創造一種簡約、大氣的校園文化氛圍。

(1)學校特色,特色學校。我校將在絲綢文化特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絲綢文化“仁愛、智慧、精致、柔韌、圓融、曠達、誠樸、創造”等精神品質,融化到學校“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這一培養目標中,并外化為相應的校本課程和教學行為,使學校烙上絲綢文化的特質,成為特色學校,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與境界。

(2)學校文化,文化學校。我校將絲綢文化精神品質融化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智慧教育品質”,通過書香校園、智慧課堂、特色課程、制度管理等,具化校園文化精神,營造一所高品位的文化學校。

8.體衛藝科

繼續加強體衛藝科工作,舉辦各類文化、體育、藝術、科學等活動,豐富校園生活,鍛煉學生才能。本學期,重點關注項目:

(1)體育:堅持開展每天陽光體育1小時活動;精心打造“**第一操”;重視教師體育鍛煉,組建各類教師運動隊;加強學生運動隊訓練,充分利用南校區的場地優勢,爭取在體育競技水平上有所突破。

(2)衛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編寫校本教材;繼續抓好校園衛生,養成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重視流行病的防治;確保學生眼保健操姿勢的正確、到位,通過多方努力,控制學生近視率。

(3)藝術:建設藝術類學生社團,培養特長學生和具有領導才能的學生;開發藝術累特色課程,特別是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開發“師本課程”;下功夫創作一批原創性節目。

(4)科學:重視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開展科技節很多,科學普及教育;組建科技興趣組,落實科技競賽項目。

9.安全教育

繼續推進平安學校建設,重點抓實下列三項工作:

(1)校園安全保衛。定期檢查校舍、活動設施、實驗器材等,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建立檢查記錄臺帳;通過監控設施、門衛檢查、保安巡視等方式,確保校園安全。創建蘇州市平安學校。

(2)師生活動安全。制定詳盡的師生校內外活動的安全措施和緊急預案,嚴格課間教師值班制度,加強校園巡視,積極預防;加強師生交通安全教育;加強學生節假日在家或外出活動的安全教育。

(3)飲食飲水安全。嚴格食堂管理,專人把關各個環節,實行問責制;專人負責學生飲用水,確保學生飲用水衛生及安全。

10.后勤服務

后勤部門的全體教職員工必須恪盡職守,增強三個意識:

(1)服務意識。主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種必須的保障,經常性地巡視校園,及時發現需要服務的事項,并及時服務到位;傾聽師生的建議和要求,及時改進服務方式和質量。

(2)時效意識。任何后勤服務工作都必須有時間觀念、效率意識,不拖拉、不懈怠、不推諉,養成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3)節儉意識。增強節儉辦學的思想,盡可能地節約辦學成本,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本學期,除改善辦學條件外,重點控制會議規模和次數、嚴控招待費用,實現物盡其用。嚴格財務審計,杜絕鋪張浪費及違規違紀行為。

11.群團活動

(1)重視學校群團工作,黨、團、隊,教育工會,退教協會,都有專人負責,制定學期工作計劃和活動方案,讓每個教師都有歸屬感。學校黨總支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思想上、行動上引領各群團凝心聚力,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作出各自的貢獻。

(2)本學期重點開展三項活動:教師節活動;國慶節活動;迎元旦教師文體活動。

12.對外聯絡

學校的發展不是孤立的,需要有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和成長空間。我校將懷著學習、合作、共贏的思想,開展各項對外活動:

(1)蘇北支教。本學期將安排3批支教骨干教師赴泗陽南劉集小學,在師資培訓、學科教學、校本管理及捐資助學等方面,給予切實的幫助。

(2)市內結對學校幫扶。本學期將組織專家組,幫助思進小學、銅鑼小學、桃源小學舉行學校發展策劃,從整體上謀劃學校發展的途徑與具體實施策略,而不僅僅停留在教師的教學交流上。開展學科教學研討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

(3)小學語文基地建設。圍繞**市小學語文研究中的突出問題,組織骨干教師集體研討,商定對策,改善教學現狀;承擔教師培訓工作。本學期,將與蘇州市教科院、蘇州市語言學會聯合舉辦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活動。

(4)**五校聯盟活動。積極參與五校聯盟的各項研討活動,本學期將在我校召開教學研討會,重點研究**教學流派。

篇6

為認真貫徹《**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閩政文〔2006〕161號),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農村食品安全的運行機制、責任機制和監督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食品市場監督管理,促進農村食品安全狀況的根本好轉,不斷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食品需要和安全消費,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建設農村食品現代流通網

由市貿發局牽頭,市供銷社、糧食局、海洋與漁業局配合,組織建設全市農村食品現代流通網。在“十一五”期間,發展一批農村現代農產品和食品流通骨干企業,初步形成以各縣(市)城區中心市場和骨干企業為核心、鄉鎮市場和重點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布局合理、規范有序,便利安全的農村現代食品流通網絡。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農村農產品流通體系

1.加快推進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由貿發部門負責,供銷、海洋與漁業、糧食部門配合。在農產品主產區縣(市)有重點地建設和改造升級一批糧油、果蔬、水產品、肉類等專業批發市場;加快批發市場的信息系統、物流裝備、農產品冷鏈系統以及食品安全檢疫檢測設施建設,逐步建成區域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開展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標準化工作,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改善經營環境,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完善經營設施。今后五年內全市要培育40個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6個,培育5個農產品經營龍頭企業;新建和改造升級水產品批發市場以及農貿市場7個,其中省級重點扶持2個,市級重點扶持5個。

2.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供銷部門負責,鼓勵發展為農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銷、技術推廣等在內的服務的行業協會和購銷服務合作社,鼓勵發展和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服務。今后五年內全市要新發展農村行業協會20個,專業合作社23個。

3.建設農產品信息網絡。由貿發部門牽頭,供銷社配合,在縣(市、區)、鄉(鎮)、村三級建立信息站點,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供求、交易及價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完善農產品國內外市場供求、價格信息、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網上展銷等服務功能,提高農產品流通信息服務水平,進一步整合流通信息資源,推進網絡互補,信息聯通。依托**現有的信息服務網絡、“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龍頭企業、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信息服務中心平臺,規范公共商務信息服務推廣站,設立基層服務網絡,三年內建設萬村千鄉龍頭企業信息服務站50個,供銷社系統基層信息服務站90個,村級商務信息服務點169個(其中供銷社系統建立村級信息服務點120個,通過網上商品供求信息促進商品成交額達1億元以上),農產品集散地商務信息網站1個,涉農網站1個,培育500個農戶骨干,培養50名大學生村級信息員,開展商務信息服務站建設。五年內實現每個縣(市、區)、鄉(鎮)、行政村都有一個農產品信息站(點),形成“三級延伸、雙向輻射”的信息網絡。4.發展一批有經濟實力、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大型生鮮超市連鎖企業。由貿發部門負責,加快建立和發展生鮮農產品加工、包裝、存貯、運輸為一體的統一配送系統和冷鏈系統。鼓勵連鎖超市集團建立自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或與生產基地產銷對接、定單、定牌生產。開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的試點工作,重點依托現有大型連鎖綜合超市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逐步加大現有大型連鎖綜合超市中的農產品經營份額,國家試點企業力爭用三年時間,使食用農產品的銷售比例達到25以上。

(二)建設和完善農村食品經營網絡

1.建設“萬村千鄉”農家店。由貿發部門牽頭,供銷社配合,按照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工作的要求,積極引導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進入鄉村,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產業的發展,積極鼓勵有實力的商貿流通企業到農村開辦直營店、發展加盟店。改造和新建連鎖經營網點,拓展農村市場,充分發揮供銷社在農村零售網點的作用,依托現有經營設施,逐步開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完善農村服務網絡體系。鼓勵農村食品經營網點適應農村居民生活需求變化,增加服務項目,擴大經營品種和經營規模。2006年在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8個試點縣(市、區)的鄉(鎮)和村建立860個消費品農家店和農資農藥店,并建立縣級生活消費品配送中心。2007年8個試點縣(市、區)鄉(鎮)、村計劃建立400個消費品農家店和農資農藥店。力爭用3年時間發展和改造鄉(鎮)“農家店”1800家,8個試點縣(市、區)和**市區建立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配送中心,并依托在**的大中型流通企

業,構建全市消費品流通網絡。

2.加強縣鄉加工食品批發網絡建設。由貿發部門牽頭,工商、質監、衛生、糧食、供銷部門配合。在城區發展輻射農村、規范經營的加工食品批發市場或批發一條街,發展向農村小店統一配送食品的骨干批發企業和配送中心。在重點鄉鎮培育一批講求信譽、規范經營的加工食品批發戶。今后五年內全市要

實現縣縣有較規范的加工食品批發市場(街),鄉鄉有較規范的加工食品批發戶。

3.加強中心集鎮商業建設。由貿發部門負責,在中心集鎮積極發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選店等新型業態,把集鎮食品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小城鎮建設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輻射周邊的農村商業中心;以現代流通方式新辦超市、便利店、專賣店、購物中心253家,營業面積8萬平方米。

二、建設農村食品監管責任網

聯席辦負責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建設全市農村食品監管責任網,建立農村食品安全應急處置機制,對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及時進行處置,依法開展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處。主要措施:(一)由市聯席辦牽頭協調農業、衛生、質監、工商、糧食部門,構建部門間信息溝通平臺,建立農村食品安全信息監測系統和信息通報網絡,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性調查分析工作,及時研究分析農村食品安全形勢,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

(二)由農業、漁業、工商、供銷、檢驗檢疫部門負責,落實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監管責任,加大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農產品污染。繼續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深入組織開展農藥殘留、濫用畜禽產品違禁藥物、水產品藥物殘留等專項整治,加強農藥、獸(漁)藥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的監督,依法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建立健全有效開展產品上市前的抽查檢測工作。繼續抓好禽畜的防疫檢疫工作,防控疫病發生,加強生產(外調)源頭監管,防止疫病禽畜產品上市。推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養殖小區、示范農場和出口生產基地的建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推廣“基地+公司+農戶”模式。今后五年內全市要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場30個(不含水產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45個(其中水產品20個)。

(三)由貿發、農業、工商部門負責,加強牲畜屠宰行業的監管,依法取締非法屠宰,推行定點屠宰場、市場兩個“準入準(退)出”制度,鞏固和發展豬肉產銷監控工作,提高生豬、牛、羊定點屠宰率。加強牲畜屠宰檢疫、“瘦肉精”檢測、肉品品質檢驗工作,嚴格查處定點屠宰場為私宰肉蓋章出證的行為。強化肉品“兩證”、“兩章”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推行無公害和品牌肉上市,加強對集貿市場、生鮮超市肉品銷售的監管,落實市場開辦者責任制度和經營者準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肉品采購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臺帳登記和不合格肉品退出銷毀制度。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加大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市場執法力度,依法取締非法屠宰場和屠宰窩點,徹底摧毀其經營網絡。對涉黑勢力和團伙私屠濫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為要嚴厲打擊,追究其刑事責任,震懾違法者。(四)落實加工食品質量衛生安全監管責任,大力整頓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由質監、衛生部門負責,工商部門配合,建設農村加工食品監管責任網,完善監管制度。各鄉(鎮、街道)要明確分管領導,并配備1-2名食品質量安全協管員,食品生產加工較集中的行政村(居委會)也要配備食品質量安全協管員,人員從鄉(鎮、街道)現有從事經濟工作的同志中選配。食品生產加工質量安全協管員主要職責和任務是:協助質監部門做好對本鄉鎮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和登記造冊;宣傳國家有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及時了解和掌握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情況,組織轄區內的企業逐一簽訂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督促其完善保證產品質量生產必備條件,嚴格按照質量法律法規履行產品出廠檢驗義務;發現企業重要情況變化或有違法違規行為、存在質量安全隱患時,應及時向縣(市、區)質監部門報告,并協助質監部門督促企業進行整改。縣(市、區)政府要加強領導,組織深入加工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清理整頓,從源頭上抓好食品安全監管。質監、衛生、工商等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作,緊密配合,深入調研,摸清情況,扎實開展清理整頓,強化食品生產加工管理,依法嚴肅查處無生產許可證、無營業執照、無衛生許可證的生產經營行為和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建立農村食品生產加工的有效管理機制。行政村(居委會)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支持和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食品生產加工安全工作,形成聯防聯控聯治的工作機制。縣(市、區)質監部門要定期向鄉(鎮、街道)通報食品加工安全有關信息,強化食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培訓,指導和督促其按照協管職責,做好加工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通過整治,到2010年全市各類加工食品生產企業全都具備相關證照,28類加工食品生產企業都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

(五)落實食品流通環節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食品市場整治。由工商部門負責,衛生部門配合,加強對農村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要把好農村食品市場主體準入關,指導和監督農村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超市開辦者和經營者建立健全農產品和食品的索證索票、驗證、檢測、標識及公示制度,開展對農村流通領域食品質量衛生監測。健全和完善市工商局流動監測車不定期巡回檢測、各縣(市、區)局每月抽檢、基層工商所每周定向檢測制度,形成三級過濾式快速檢測網,特別要加大食品批發市場、批發店的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大宗、敏感食品的日常抽查檢測、結果公示制度,切斷假冒偽劣食品流通的關鍵環節。要廣泛深入地組織開展對農村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小商店、小超市、代銷點、流動攤販的整治,對農村無營業執照和超范圍經營的行為進行查處,依法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提高經營者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嚴把食品進貨關、貯存關、銷售關,依法經營合格食品。到2010年全市農村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商店全都具備相關證照,市場上的28類食品基本具備QS標志,禽畜肉產品都有票有證;集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都建立快速檢測,對上市的蔬菜、水果、水產品進行抽檢、公示。(六)落實餐飲業食品衛生監管責任,加強農村餐飲業整治。由衛生部門負責,加強農村餐飲業監管隊伍建設,鄉(鎮、街道)從事文教衛生干部中確定1-2名食品衛生監測員,明確職責,落實監管責任,專門培訓,加強農村食品衛生和餐飲業的監管。與工商、質監部門緊密配合,開展各種檢查督促,嚴厲打擊生產加工、銷售假冒偽劣、“三無”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行為,及時食品安全警告或警示,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報告網絡體系,完善監管機制,確保農村食品安全;認真貫徹落實《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等規定,組織開展農村餐飲業的清理整頓,嚴格把好衛生許可證準入關,對不符合條件的要限期整改,對經整改仍達不到要求的,堅決吊銷衛生許可證,嚴格查處無證照餐館經營行為。到2010年全市農村餐飲店、學校食堂都要具備相關證照;衛生、教育部門要大力開展對農村學校食堂的整治,督促其完善設施、規范管理,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首先在縣級城區以上學校食堂全面實施,重點加強對各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學生用餐和課間餐學生營養餐的監督檢查,改善食品加工衛生條件,提高衛生質量意識,建立學校食物中毒責任追究制度,并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學校食品衛生安全;加強農村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的管理,降低食源性疾病發生率。同時,認真組織開展“食品衛生示范店”、“食品衛生示范街”等活動,以點帶面,分類指導,不斷提高農村食品衛生水平。

(七)公安部門負責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有毒有害食品以及非法經營的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在食品安全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妨礙公務和暴力抗法的違法犯罪行為。

(八)財政部門負責做好農村食品安全行政監管經費的保障和資金落實工作。

三、建設農村食品群眾監督網

由工商部門負責牽頭組織建設全市農村食品群眾監督網。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方合力機制,實行食品安全巡察員制度。

1.組建相對固定的分別由人大、政協、社會團體、企業主、群眾代表、新聞媒介、專業人士等人員組成的食品安全巡察員隊伍,建立完善市局、縣(市、區)局、工商所三級監督聯動、方便群眾參與的監督平臺。

2.建立工商部門、名優食品企業、農村經銷商、農村消費者四方互動機制。采取定期邀請食品生產商(供應商)、經營者和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召開約談會,協助食品生產商舉辦產品推介會等形式為經營者掌握農村信息和了解農民消費需求、村民了解食品市場信息提供互動平臺,進一步增進購銷雙方和監管與被監管雙方的信任,形成名優食品產銷信息互通的良性機制。3.建立工商、名優食品企業聯手打假機制。與名優企業建立經常性的聯手打假機制,實行食品名優企業聯絡員制度,采取專人聯系、定期溝通的辦法,利用名優企業掌握市場信息準、識假專業能力強的優勢,定期深入廣大農村開展聯合打假,維護名優食品企業的合法權益。

4.建立紅盾維權監控網。深入開展紅盾維權進鄉村活動,依托社區居委會、小區物業管理等組織在全市建立“紅盾維權站”、聘請紅盾維權聯絡員,把維權投訴網點延伸到邊遠山區,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讓群眾投訴有門,投訴方便,處理及時,進一步提高對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的監控能力。

(二)由各鄉鎮政府負責,工商部門配合,建立鄉鎮一級消委會分會,做到人員到位、機構健全、履行職責規范、農村維權作用明顯,至少要達到“六個一(一人、一牌、一證、一室、一薄、一欄)的標準。“一人”,即至少有一人兼職做監督維權工作;“一牌”,即懸掛統一式樣的鄉鎮分會標識牌;“一證”,即為工作人員頒發的社會監督員證;“一室”,即調解室,可單獨設立,也可與鄉鎮政府其它合用;“一薄”,即投訴、舉報登記薄;“一欄”,即固定宣傳欄,刊登法律法規、消費警示等內容,并配備投訴舉報電話。到2010年全市鄉(鎮、街道)要100建立消委會分會。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部署階段(2006年5-6月)

市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辦根據省政府印發《**省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工作方案》制定5年全市食品安全現代流通網、監管責任網、群眾監督網建設實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發各地執行。根據省里試點工作的要求,我市確定晉江市、安溪縣為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試點。

(二)試點階段(2006年7月-2006年12月)

晉江市、安溪縣制定試點具體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并及時做好工作總結。市級有關部門加強試點工作指導,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教訓,組織觀摩學習,完成試點工作總結。

(三)全面實施階段(2007年1月-2010年9月)

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組織全市全面實施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市、縣(市、區)聯席辦每年年初組織聯席會議有關部門分別制定下達當年食品安全現代流通網、監管責任網、群眾監督網建設工作年度工作計劃(含年度目標任務),并認真組織實施。開展年度“三網”建設工作督查評估。

篇7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核心能力;學生社團

專業能力可通過短期的強化培訓來提高,而職業核心能力卻需要更長的周期才能提高,因而擁有較強職業核心能力的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各類學校關注的焦點。學生社團是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平臺,探討借助學生社團平臺,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職業核心能力是在人們的職業生涯中除去崗位專業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普遍適用于任意一種職業,能使從業者適應職業崗位的不斷變化,促進自身不斷發展。從內容上分,職業核心能力包括兩類基本能力,一類是職業方法能力,另一類是職業社會能力。職業方法能力主要針對個人而言,是個體進行獨立學習、獲取所需信息、獲得所需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手段能力,包括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等能力。職業社會能力既是個體獨立生存所需的能力,又是個體持續發展所需的能力,具體包括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1]。職業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適用性、相通性、可轉移性等特點。

二、職業核心能力與職業院校學生社團的關系

學生社團是由部分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按照一定的組織程序自發組織起來通過開展各項有益的社團活動,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群眾性學生團體。它能對學校課堂進行有效的延伸,學生通過社團活動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而職業核心能力則是從事任何崗位工作都應當具備的可遷移、一般性的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八項。從表面上看,職業院校學生社團與職業核心能力尚未存在明顯的聯結點,但通過深層分析,我們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載體

一方面,不同類型的社團能鍛煉學生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多數職業院校目前有理論學習型、專業學術型、科技創新型、藝術興趣型、體育娛樂型和公益服務型等六大類社團[2]。這些社團均由來自不同專業、年級卻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合而成,他們在組建社團、從事社團活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頻繁的交流與合作,包括社團內部成員、社團之間、學校社團與社會團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社團項目活動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革新的能力。職業院校學生社團除具有組織志趣相投的社團成員進行集體活動的功能外,還具有承辦相應專業活動或競賽的功能。不同類型的社團,為校園文化活動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藝術興趣型社團可以承辦校園迎新晚會、校園藝術節等項目;體育娛樂型可以承辦校園運動會、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與體育相關的競賽;科技創新型社團可以承辦校園創新大賽等項目,在承辦上述各類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社團都會遇到各種難題,例如活動方案的形成、經費問題、人員分工、節目設計、現場效果等等,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需要分析問題的本質,借助資源,確定解決的目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執行、監督等。通過社團項目活動,學生體驗了解決問題完整的過程,分析問題――提出對策――實施方案――驗證方案――改進計劃――解決問題[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創新,學生通過參與社團項目活動的整個過程,鍛煉和提升了自身解決問題、創新革新的能力。

(二)學生社團建設拓寬了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渠道

在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方面,大多數職業院校采用的是“OTPAE五步訓練法”,即包括目標(Object)、任務(Task)、準備(Prepare)、行動(Action)、評估(Evaluate),通過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以達到提高職業核心能力的效果。這種訓練方式雖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與實際生活相比,這種固定的、模塊化的專項訓練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無法達到完全真實性,而學生社團的活動則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學生通過參加不同類型的社團活動,參加不同類型項目的開發,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核心能力。可見,通過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培訓方式,能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拓寬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渠道,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訓項目的真實性,有利于學生更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三)職業核心能力更加明確了學生社團的發展方向

一個社團的成立必須要有其共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共同的興趣,也可能是共同的特長,甚至是共同的理想或志向,目標決定了社團今后發展的方向。然而,僅僅依靠興趣、愛好、特長、理想、志向這些因素,很難維持社團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核心能力的出現為學生社團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以社團活動或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信息處理、數字應用、創新革新等職業核心能力,既明確了學生社團發展的方向,強化了社團的育人功能,又與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目標相呼應,促進了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

(四)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社團健康良性化發展

社團成員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對社團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助于促進社團成員之間在交流中學習,還有助于與校內其他學生社團、各種社會組織進行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實現了不同團體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為社團發展搭建了資源共享的平臺,減少了社團活動場地、道具等硬件設施的浪費,解決了活動經費,為社團的可持續化發展提供了外部保障。隨著社團成員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革新能力的提升,社團內部成員通過學習交流,學會反思自己與其他社團成員之間的優勢與不足,能夠客觀審視社團活動開展情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與反思,不斷提高社團的工作效率,擴大社團的校際影響力。同時,通過社團所有成員的對所在社團開展活動進行共同討論、反思,不斷探索新模式,采用新方法,不斷進行創新,將社團的特色推向社會,促進了學生社團品牌化發展。[4]

三、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建設現狀

(一)定位不明確,社團建設缺乏方向性

從學校層面看,多數職業院校沒真正認識到學生社團的重要性,它們僅把社團活動視為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展示學生個性的一個手段或途徑,并沒有意識到社團建設對于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深入建設學校專業乃至整個學校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性,導致了學生社團在學校中的地位不高,社團建設工作不受重視,社團管理也缺乏系統性、科學性[3]。從社團自身發展層面來看,部分社團成立之初是社團發起人由于自身的興趣或其他特定情境才引發組建社團的念頭,并沒有考慮組建社團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沒有考慮社團的管理以及社團今后如何持續開展工作,這種缺乏社團組建理念、目標與宗旨狀態導致了社團成立后缺乏發展方向,毫無目標,社團成員憑借興趣組成一個集體,一旦興趣減退,社團工作開展也失去積極性而面臨解散。

(二)管理機制不完善,社團建設缺乏制度保障性

一方面,部分職業院校尚未設立專門的社團管理機構,學生社團工作管理較為松散。目前,多數職業院校的社團由各院校團委直接領導并開展相應的社團工作,而學校團委不僅要承擔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還要協助學校其它部門做好相應的學生工作。因此,團委難以集中精力開展社團工作,這種狀態影響并制約著全校社團的正常運轉。有少數學校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不能為社團提供專業的指導,往往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其對全校社團進行管理、協助和監督作用[5]。另一方面,社團內部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從形式看,盡管各個社團都有各自的章程、入會申請條件、會費繳納標準等規章制度,但由于社團是以社團成員共同的興趣、愛好為存在基礎的一種自發性、群眾性組織,缺乏約束社員所需的一定強制力,社團成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加大了社團管理的難度,影響了社團的長遠發展。還有部分社團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為了獲取社團活動經費,不惜采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影響了社團的健康發展。

(三)指導教師匱乏,社團活動缺乏內容新穎性

從整體來看,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均缺乏專業指導教師的指導,憑借兼職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力量支撐著社團的運作,不斷重復地開展社團活動,活動的內容缺乏新穎性和創新性。學生社團教師來源有兩類,一類是校內科類任課老師、團委老師、政治輔導等,這類教師通常都是免費在社團兼職,由于老師還肩負著沉重的教學科研活動,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等,沒有太多精力去輔導學生。另一類是學校以社團的名義聘請相關的專業指導教師。這類教師可以對學生社團進行專業指導,但是由于受到社團經費的限制,教師的工作量與勞動報酬不成正比,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只能得到少量的報酬,加上專業教師除了教學科研任務外,還要經常下企業實踐,這些原因也導致了專業指導教師缺乏參與社團建設的積極性受挫,學生社團難以得到專業教師全面持續的指導,社團專業發展不穩定。

(四)設施設備不齊全,社團建設缺乏特色和持續性

社團建設是一項耗資較大的工程,經費短缺是制約學生社團發展的瓶頸。職業院校學生社團經費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學校管理部門的撥款,但是由于這部分經費有限,分攤到各個社團就非常少了;二是社團在招新的時候收取會員費,經費十分有限,加上缺乏對會費進行有效管理,導致高職學生社團活動的時斷時續;三是社團成員外出拉贊助,由于每個社團對于贊助單位的宣傳有限,常常難以獲得對方信任和支持[6]。受限于社團經費的匱乏,多數學生社團缺乏活動所需的場所、設備設施,難以即使開展社團活動。少數建有專門的社團活動場所,但由于社團類型較多,人數較多,短時間難以同時滿足各個社團對場地的需求,只能共用活動場地。因此,部分專業社團也只能降低活動水平,降低活動難度,盡量開設不需要租用場地或可以合用場地的活動,活動的內容與其他社團雷同,缺乏專業特色,缺乏吸引力,影響了社團的可持續發展。

四、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導向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建設的策略

(一)轉變觀念理清發展思路,為學生社團建設明確方向

一方面,職業院校領導要轉變理念,高度重視學生社團建設工作。職業院校領導要帶領學校教職工認真學習國家關于學生社團工作的文件,領會旨意,加深對學生社團的認識,尤其要充分認識到社團建設工作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同時要轉變管理理念,將學生社團工作納入到學校規劃、發展的重要議程上,并將社團工作細化到學校的日常工作計劃中。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需明確社團建設思路,制定鮮明的工作目標。職業院校應根據國家關于加強和改進學生社團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制定以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目標的詳細、可行的學生社團建設方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人與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職業核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同時,通過鼓勵、支持、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生社團,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建立健全社團管理機制體制,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成立社團管理機構,營造一個良好的社團發展環境。職業院校要成立專門的學生社團管理機構,并配備專業管理人員承擔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學校團委、后勤、財務等相關部門對學生社團活動給予硬件和經費方面的支持,形成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團組織具體管理、各部門共同關心的管理格局,為社團的良好發展提供環境。第二,完善學校社團基本規章制度,規范全校社團管理。職業院校要完善《學生社團管理辦法》、《社團財務制度》、《社團公物管理制度》、《社團指導管理制度》等基本規章制度,為社團工作提供原則性的指導,保證學校社團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第三,探索建立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成績與學分互通體系。職業院校可以將具有專業特色的、發展較好的社團納入學分制體系,學生可通過自主選擇參與專業社團,分階段、分層次參與社團活動,完成社團活動內容,通過考核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第四,建立健全社團學生自主管理機制。完善社團招新制度,建立正規的會員錄用、試用、辭退等管理制度,建立規范的會員、部長、團長的工作考核制度,明確崗位職責,規范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獎勵與約束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部長和會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完善獎懲機制,約束不良行為。[7]通過健全完善社團管理機制體制,保證社團工作的有序開展,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提供制度保障。

(三)配備職業核心能力教師,為提高學生社團活動質量提供智力保障

第一,配備專業指導教師,全方位指導社團工作。職業院校應為社團配備兩名專業的指導教師,一名是專業的社團指導教師,負責組建合適的社團領導團隊,指導社團制訂詳細可行的計劃并督促執行,幫助社團做好總結回顧工作,總結經驗,找出不足,以不斷提高社團活動水平,另一名是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師,負責將職業核心能力融入到學生社團活動中,對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職業核心能力進行測量、評估,并在社團活動中開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幫助學生在完成社團活動的同時又提高了自身的職業核心能力。第二,設計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項目化社團活動。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師以培養學生八個方面的職業核心能力為主題,設計學生社團活動。例如通過公開征選社團活動策劃方案,培養學生的與人交流、與人合作、革新創新的能力;通過輪流當選社團項目負責人培養學生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解決問題等能力;通過舉辦社團總結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反思的能力;通過舉辦英語聯歡會提高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第三,加強專業指導教師在職業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訓學習。職業院校應讓社團專業指導教師定期參加職業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訓學習,讓專業指導教師更加理解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認識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掌握職業核心能力的模塊及其“OTPAE訓練法”方法,在提高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同時,也為設計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社團活動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完善學生社團設施設備,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供物質保障

一方面,擴大學生社團建設經費來源。首先,職業院校領導要重視學生社團的發展,每年要為學生社團劃撥專項資金以促進其正常開展工作。其次,在保證社團活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學生社團應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提供有償服務向學校、企業、社會募集活動資金。例如通過搜集學校同學廢舊用品、廢舊飲料等籌集部分經費,通過一些專業社團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獲得活動經費。另一方面,利用各種資源和平臺,完善學生社團設施設備。職業院校社團應當積極扶持具有濃厚特色的社團,為其提供活動的場地、設施與設備,促進其更好更快地發展。同時,特色品牌社團也應當發揮自身的優勢,與企業深度合作,引進企業成熟項目,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讓企業在獲利的同時向學生社團提供相應的設施與設備,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學生擁有了足夠的活動經費,擁有充足的開展活動的設施與設備,社團活動將會更加有聲有色,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組.職業社會能力

訓練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2] 楊寶忠.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理性思考[D].東北師范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

[3] 楊彥名.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職業院校新型

社團組織[J].職業,2011,(12):56-58.

[4] 陳學鳳.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與學生社團發展的雙

效互動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11.

[5] 鄧波.高校學生社團發展困境及出路[J].山西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9,(36):150.

[6] 李安祥.地方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建設的調查、問題與途

徑[D].湖南農業大學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

2010:26.

[7] 歐陽嵐.高校學生社團人力資源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

2007,(12):93-94.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項目:2014年浙江省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協會立項課題“職業核心能力視野下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建設途徑研究”

篇8

關鍵詞生態扶貧;西部地區;模式;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

西部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貧困地區,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等諸多挑戰。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西部地區的基本特征。2010年我國共有貧困人口2 688萬,其中,西部地區1 751萬,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66%[1]。2010年我國的平均貧困發生率為2.8%,西部的貧困發生率高達8.3%[1],不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幾乎是東部地區的17倍。在國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新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西部地區就有9個[2]。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西部貧困地區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東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卻在不斷的擴大,貧困人口的分布進一步向西部地區集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比重由1998年48%上升到2010年65.9%。

西部地區貧困現狀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包括自然地理、社會歷史、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總體上看,目前西部的貧困現狀與自身脆弱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隨著貧困人口規模的減少,生態環境在諸多致貧因素中越來越突出。我國貧困人口當前主要分布在生態環境惡劣、自然資源匱乏、地理位置偏遠地區, 這就使得我國的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間存在高度重疊[3]。同時,貧困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果生活在當地的人們不能在經濟和生活上脫貧,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乃至破壞。而單一的生態保護治理政策或脫貧政策都難以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因此,反貧困應從生態環境入手[4],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實施生態扶貧戰略,實現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改善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雙贏”目標。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和研究案例區提出了生態扶貧的概念,對生態建設與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耦合關系[5]、生態災害對農牧民生計的影響[6]、以及貧困地區生態服務功能建設[7]等方面進行了部分案例地區的研究。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缺乏對生態扶貧內涵的系統詮釋,對整個西部地區如何實施生態扶貧研究較少。本文將深入分析西部地區貧困和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并系統性地提出西部地區生態扶貧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建議。

1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與貧困的耦合關系

貧困既是生態環境脆弱的產物又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由于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生態環境承載力較低;而越是貧困的地區對生態環境的依存度越高,生產方式落后,決定了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粗放的生產方式來開發那些相對容易開發的水土、森林、草地等自然資源,不易開發的自然資源又無力開發,落后的生產技術使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商品經濟落后,貧困必然發生。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對勞動力需求增加,使人口壓力持續增加,迫使人們高強度地、過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生態退化乃至荒漠化,進一步加劇生態系統破壞,使其賴以生存的土地質量下降,產出減少,加劇貧困。這樣就使貧困與生態環境脆弱陷入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之中(圖1)。西部貧困的發生以及貧困程度的大小與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

在我國,貧困地區與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兩者在地理空間分布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國家環境保護部200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95%的絕對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老少邊窮地區。中國最貧困的人口多生活在環境破壞最為嚴重,自然恢復能力最低的地區,西部地區的有70%的貧困縣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貧乏的自然資源以及對外交通不暢是導致西部地區貧困的綜合因素。其中,惡劣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質災害頻繁,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地貌不平坦,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可利用耕地面積少;氣候條件惡劣,干旱、高寒制約農作物的生長。

首先,西部貧困地區多處于自然災害高發區。地震、泥石流、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災害是導致受災地區貧困和返貧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惡劣的氣候環境制約了多種農業作物的生長,造成植被單一,生命系統脆弱,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有長期影響。特別是極端氣候災害對居民生命財產、農業生產活動、社會基礎設施等造成極大損失,而且給災后恢復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其次,貧困地區多與高山、丘陵相伴隨,這種地形決定了耕地數量少、可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少,農業的自然條件差。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農業生產條件惡劣,以及農業生產土地資源貧乏,土壤肥力差,這使得土地的單位產出低、總產出量少。貧困地區的生產力水平低,制約了集約經營。農業生產的低產量和不穩定,不僅使政府財政收入和個人收入的減少,而且致使擴大再生產的經濟積累很少。

1.2集中連片貧困區多位于主要生態功能區,綠色貧困問題突出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以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西部地區9個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多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和禁止開區域,承擔著為國家或地區提供生態服務的重要義務。這些地區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喪失許多發展機會、付出機會成本。同時,以農牧業為主,耕地和草場的限制開發,打斷了農牧民廣種薄收和擴大放牧面積的增值路線;排污和環保指標的定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地方工業的發展,導致這些地區的多數居民沒有其他生活來源,成為綠色貧困人口。而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良好,農牧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卻因地理區位差,遠離經濟中心,限制了優勢資源的發展和對外經濟聯系,對外交通等聯系不暢,同樣讓當地居民陷入貧困,成為貧窮的“世外桃源”。 總體來看,西部大多數貧困地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生態功能定位制約了大規模的區域經濟開發,甚至一些重要生態功能區群眾也成為“生態貧民”的尷尬局面。

1.3地區貧困加劇生態退化

貧困地區經濟水平低,產業結構落后,決定了粗放式的發展路徑,農業上廣種薄收,毀林開荒,以滿足基本食物需求,畜牧業不斷萎縮,加劇生態退化,使本來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低端工業決定了能耗與污染大,過分依賴礦產資源開發,產業鏈條短,礦產資源利用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例如,部分西部貧困地區的大型煤炭企業缺乏高新技術的支撐和大型戰略投資者的帶動,只是進行原煤、洗煤生產,經濟效益低下,能耗排污大,產業單一化,不僅破壞當地環境污染,而且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另一方面,貧困地區居民環保意識不強,環境整治力量薄弱。居民生活質量不高,要求他們注重環境污染與承載力協調發展是不現實的,而且貧困地區財政收入低,經濟實力弱,不能夠也不愿意支持昂貴的環境治理費用。

2西部地區扶貧開發面臨的挑戰

2.1西部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因災返貧率高

目前西部地區尚存在的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落后、社會服務水平差的邊遠山區。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因災返貧率高。大部分集中連片貧困區山大溝深,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長期面臨干旱、洪澇、泥石流、冰雪、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導致返貧率居高不下。2008年四川因地震和雪災造成返貧、致貧人口60.5萬人,其中汶川地震就使58萬人返貧。青海貧困農牧區常年返貧率13%左右,災年25%,重災年50-60%[8]。甘肅舟曲作為生態環境脆弱和貧困雙重地區,在短短三年之內經歷了“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自然災害,導致短暫恢復的社會經濟建設再一次遭到重創,貧困人口迅速增加。同時,該類地區地處偏遠山區,信息閉塞,交通不便,進行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由于大多數貧困縣農業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大災大返貧,小災小返貧”成規律性發生。

2.2經濟基礎落后,扶貧資金缺乏

西部貧困地區普遍生產方式單一, 第二、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對水土等自然資源依賴大,隨著人口的增加造成對環境的破環壓力不斷增大。同時,西部絕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差,地方財政能力弱,扶貧資金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支持,省級和地方資金十分有限,資金供給遠不能適應貧困地區實際發展需要,與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如甘肅省扶貧整村推進中每個村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0-70萬元,而實際需要100-120萬元,扶貧資金缺口較大。此外,貧困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能力弱,資金缺口依然龐大。

2.3勞動力素質低下,自我脫貧能力弱

西部地區不但是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同時也是知識貧困和人力貧困最突出的地區[9],各類教育水平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西部地區盲率高達11.37 %, 遠高于全國7.1%的平均比重。西部地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3年,也低于全國8.3年的平均水平。全國有35%的學齡兒童在貧困地區,但只有4%的大學生來自貧困地區。貧困地區只有40% 的初中畢業生能夠繼續接受高中教育[10]。同時,西部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質量不高,學生營養不良狀況也很突出,直接或間接地對未來勞動力素質產生重要影響。此外,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相當落后,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難以給貧困地區勞動力提供有效的實用技能培訓。

教育水平落后和教育結構的不合理,導致西部貧困地區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素質長期低下,接受新技能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差,缺乏足夠的生存能力,難以在收入較高的城鎮非農行業就業。與此同時,較低教育水平和較差的衛生條件造成了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現象,加劇了貧困人口結構的惡化。

2.4扶貧資金分散,難以產生有效合理

由于扶貧項目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我國的扶貧資金處于多部門管理狀態。例如:發改委系統管理的以工代賑資金、交通部門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科技部門管理的生態建設資金等。各部門在扶貧項目安排、資金區域投向上常常相互獨立,沒有協調,造成資金投入在區域布局上的分散化,且單獨部門的資金投入有限,影響了扶貧效果。

2.5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脫節

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是西部地區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兩項主要任務,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任務在空間上存在高度重疊。然而,遺憾的是,雖然西部地區已經開展了多項生態治理工程和扶貧開發工程,但很多的生態建設工程很少考慮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也很少考慮生態建設,使得當前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脫節。因此,兼顧減貧和改善生態環境雙重目標,亟需探索一條符合西部區情的生態和扶貧“雙贏”的道路,實施生態扶貧開發戰略。

3生態扶貧的內涵與模式設計

3.1生態扶貧的內涵

生態脆弱是我國西部最大的特色,貧困是最大的問題,生態因素是西部貧困的根源之一。要實現改善生態環境,使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最佳途徑就是生態扶貧。所謂“生態扶貧”就是要堅持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同步進行,生態恢復與脫貧致富相互協調的原則。結合生態綜合治理和保育項目,挖掘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性就業崗位,為當地貧困農牧民勞動力提供生態就業機會,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同時,通過生態移民與勞務輸出等扶貧開發方式,減輕人口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壓力,轉變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從而有效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生存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減壓增效,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致富。對于短期難以外遷的貧困人口,實施智力扶貧,提高教育程度,推動教育移民,增加未來非農就業能力。

3.2生態扶貧模式設計

3.2.1原地生態扶貧模式

對于位于農牧業生產條件較好或區位條件較好(如:地區經濟中心郊區)地區的貧困人口和少數民族地區因文化、教育等差異難以移出的貧困人口實施原地生態扶貧開發。原地生態扶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加大生態建設扶貧力度,引導部分農牧民向生態工人轉變。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公益林補償、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及生態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挖掘生態建設與保護就業崗位,為生態保護區的農牧民提供就業機會,使當地農牧民直接參與到生態保護和治理工程中,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例如在澳大利亞卡卡度國家公園的環境管理中,絕大部分的公園生態環境保育項目都是雇傭當地土著民眾參與實施,一方面保護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有了持續的生計來源。此外,要根據當地環境資源承載力,積極促進農牧民放棄原有的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引導部分農牧民成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力量,重點加強林業防護生態工人、節水灌溉生態工人、退耕還林生態工人及植樹造林生態工人等培養,穩步推進生態工人隊伍建設。

(2)推進特色生態產業扶貧發展,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發揮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積極培育草畜、中藥材、果品、瓜菜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鼓勵和幫助龍頭企業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和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通過特色生態產業加大貧困人口的收入。如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以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扶貧為特色的“晴隆模式”既解決了農民的增收問題,又解決了生態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

積極打造特色農業重點品牌,特別是貧困地區綠色產品認證、原產地認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保證每個重點品牌產品有廣告策劃方案、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宣傳品牌,在全社會形成品牌效應,促進拓寬產品市場,實現生態產業農戶可持續收入增長。加快貧困地區生態旅游、節水產業等其他生態產業發展,千方百計吸收當地農牧民勞動力。

(3)積極拓展整村推進工程,促進農村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整村推進是原地扶貧的重要方式,在整村推進中科學把握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及農村環境優化間的關系,以縣域為重點,鼓勵多方整合資源,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實行水、電、路、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工程。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積極實施清潔能源、衛生廁、衛生廄、路旁植樹、道路及庭院綠化等環境優化項目。對貧困村相對集中的地方,可連片制定規劃,實行整鄉、整流域、整片區扶貧攻堅的整體推進,提升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規模效益。采取考核獎勵、建立產業協會、扶貧互助社等方式,加強對已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的后續管理,鞏固扶貧成果。我國在“十一 五”期間整村推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國家新十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整村推進仍然作為國家專項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

(4)加強“3+9+3”教育,全面提升貧困地區未來勞動力素質,推動生產方式轉變。立足長遠,切實加強貧困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全面提升未來貧困人口素質水平,實現勞動能力和生態保護意識雙提高。通過創造條件,整合力量,盡力實施貧困地區農村孩子3年學前教育,解決外出務工農民孩子安全入園入托問題;徹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大教育設施建設,推進基礎教育資源的均等化;努力發展義務教育后3年的生存技能培訓,增強貧困地區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及就地工作能力。2007年開始,甘肅省扶貧辦在全國首先啟動了貧困家庭“兩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學的畢業生)勞動技能培訓工程。2009年,甘肅省又在此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實現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免費,并成立了甘肅省貧困地區“兩后生”職業教育培訓集團,從而加大了甘肅省農村貧困勞動力的轉移力度。截至到2010年甘肅全省共培訓“兩后生”6萬人,其中已畢業就業2.8萬人。據跟蹤抽樣調查,接受過中長期技能培訓的“兩后生”與未培訓的一般勞動力相比,每月工資差距在一倍以上。“兩后生”培訓已成為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首要選擇。

3.2.2離地生態扶貧模式

以水源涵養林區、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沙及荒漠化威脅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重要生態功能地域等區域為重點, 進一步推進生態移民范圍和補助力度。重點實施將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頻發、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就地脫貧無望的貧困人口向小城鎮和工業園區轉移; 加大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向當地大中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的輸出力度。而對處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勞動力人口,積極探索實施和支持勞務移民,促進就業地落戶安家。離地生態扶貧的主要內容包括:

(1)拓寬生態移民范圍,加大跨省移民力度。繼續擴大移民搬遷范圍,探討有計劃的跨區域國有農墾系統安置模式,尤其加大漢族人口的跨省外遷。如:甘肅河西地區向新疆建設兵團的移民安置,一方面減輕了河西地區的生態壓力,另一方面,移民的生活生存條件得到改善,收入增加。生態移民要以選點為基礎,以建房為前提,以工作為根本,以文化融合為目標,切實保證生態移民人口在新安置區的長住久安,杜絕“遷后返貧”和“重返原籍”現象。

(2)拓寬貧困人口進城增收渠道,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就近轉移。積極發揮各貧困縣自身優勢,千方百計拓寬貧困地區群眾向當地小城鎮和工業園區轉移。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小城鎮建設和移民搬遷相結合,依托產業園區建設和二三產業發展,選擇縣城、重點鄉鎮政府所在地和有條件的鄉村旅游開發區,對生態移民進行集中安置。例如: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建設的移民新村緊鄰鎮政府,并配套建設農民返鄉創業園。通過移民新村與工業園區建設的結合,形成“移民-就業-經濟發展”的循環機制保障了遷移人口的后續生計問題。由于絕大多數移民缺乏新的就業技能,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滿足企業用工的基本要求;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技術工種與熟練工種、進廠培訓與引廠入縣培訓、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專業培訓與務工常識法律知識培訓結合,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體力型向技能型轉化。對于自發的進城務工人員,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居住條件,逐步實現穩定轉移。

(3)鼓勵貧困地區勞動力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鼓勵貧困地區向東部沿海地區有序勞務輸出,從根本上緩解當地人口和環境資源壓力。健全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勞務培訓體系,整合培訓資源和培訓資金,推進培訓方式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借助政府力量在東部沿海地區創建勞務合作平臺,拓展勞務輸出渠道,開展訂單培訓,擴大勞務經紀人隊伍規模。如甘肅省采取政府組織、市場運作的辦法,開展農民工培訓,建立勞務基地,拓寬勞務市場,每年輸出農民工都在230萬人次以上,人均純收入2 000元左右。僅2008年上半年,甘肅就組織省外勞務移民1.87萬人。外出打工的農民,大部分做到“輸出一個勞力,省下一份口糧,學會一門技術,帶回一筆錢,養活一家人。由于勞務輸出直接瞄準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使得勞動力轉移成為貧困家庭穩定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許多地方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健全農民工工資保障、就業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是貧困地區農民工長期穩定外出打工的重要保障。

4結論及政策建議

我國西部地區貧困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生態環境在諸多致貧因素中越來越突出。同時,勞動力素質低下也是造成長期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實施生態扶貧戰略,它是實現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改善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雙贏”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生態扶貧可分為原地扶貧和離地扶貧兩種不同的模式。為了更好的實施生態扶貧戰略,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4.1控制人口增長,加強教育投入

人口增長過快是造成西部貧困地區貧窮落后的重要根源。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教育對保護環境、減少貧困有顯著的作用,通過“教育移民”緩解生態壓力,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解決西部貧困,實現綠色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減少貧困地區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把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非農產業中去。但是,教育是決定能否轉移和找到工作的決定因素。因此,從長遠看,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質量是實現可持續脫貧的核心。

(1)堅持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工作結合起來,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對實行計劃生育的貧困戶采取優先和優惠的政策措施,對計劃生育工作做得好的縣、鄉、村,在扶貧資金、扶貧項目的安排和計劃生育事業費的投入上予以重點考慮和重點扶持。對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實行優先、優惠政策,通過利益導向機制,調整人們的生育觀念。減少人口壓力。

(2)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勞動力就業能力。更加重視勞動力技能型培訓,重點面向市場需求的具有證書、實用技術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積極實行“訂單式”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穩定的非農就業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東西聯合培養計劃,鼓勵東部與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聯合辦學,面向西部農村招生,并對貧困地區學生實行免費的中等職業教育。鼓勵東部高等學校與西部貧困地區高校聯合辦學,為貧困地區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3)實施教育移民,緩解生態壓力。通過對貧困脆弱生態地區實行區外教育、區外就業的措施,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力的非農就業和異地生存能力,經過長期努力實現主動遷移代替強制性移民搬遷,從而減少當地生態壓力,實現人口與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4.2建立扶貧部門與生態保護部門統一協調機制,促進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結合(1)嘗試建立省級扶貧部門與生態部門聯系會議機制,確立兩個部門管理事項的宏觀調控機制及監督協調機制,統籌扶貧資金和生態建設資金,實現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統一。對于生態功能與貧困重合地區,確保生態建設項目中生態補償部分與當地扶貧開發項目相銜接,實現生態扶貧效率的最大化。理順部門職責關系,促進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打破“部門割據”與“條塊分割”的局面,切實落實財政扶貧與生態建設資金報賬制、項目公示公告制、招投標制、竣工驗收制和定期審計檢查等制度,進一步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以縣(市、區)為重點,基于連片貧困區集中開發與解決突出生態問題的項目資金渠道不變、用途不變原則,建立和完善資金整合機制。

(2)將扶貧開發中的“以工代賑”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通過“以工代賑”工程,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水利建設和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將“以糧代賑”和“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積極執行“以糧代賑”政策,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同時,繼續完善和執行國家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糧食、生活費補助等退耕還林政策,提高退耕農戶補助。鼓勵貧困地區創建新的保護生態建設和“以工代賑”結合工程。不僅僅局限于退耕還林、還牧、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只要關乎生態恢復、生態保護的項目,國家均以獎勵和資助并重的政策,協助這類工程的開發、實施建設。

4.3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1)培育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立足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培育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和設施農業的發展,千方百計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開發和培育“綠色、優質、安全、高產”的農產品,形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做到扶貧和生態建設的有力結合。

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貧困地區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依托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由農村合作組織引導與管理,形成區域性產業。在政策上給予龍頭企業優惠,資金上給予補助。

(2)因地制宜的發展民族和地方手工業和特色生態旅游業。依托當地獨特的文化、人文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以生態旅游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同時,大力挖掘地方傳統民族產品,鼓勵民族特色工業和地方手工業的發展,加大對相關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農牧民就業,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3)打造綠色品牌,實現“綠色利潤”還民。以無公害、無污染、無破壞為原則,立足綠色資源和文化資源,創建西部綠色品牌,涵蓋農業產品、旅游產品、服裝和文化創意。注重技術創新、產品設計、產品生產到產品包裝等環節,以企業宣傳構架西部綠色品牌體系,將西部貧困地區打造成為未來大眾消費、休閑的綠色品牌。

同時,始終以廣大農牧民作為全過程的參與實施者和最終受益者,在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綠色產業時,以廣大農牧民為主體,農村產業為依托,做到解決生計,增加收入,改變傳統低端污染型工業發展思路;地方政府應做好鼓勵農民創業環境和勞務輸出組織工作,做好產品的宣傳、銷售渠道、引資等環節。依托綠色資源、發展綠色產業、收獲“綠色利潤”是貧困地區最有效的可持續生計的根本舉措。

4.4完善生態移民的制度安排

建立跨省生態移民統籌管理聯絡機構,由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生態移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并且保證移民安置地基本住房用地和農耕用地需求,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引導相關市縣(區)采取與對口市、縣(區)銜接、與園區管委會銜接、與用工企業銜接、與培訓學校和勞務基地銜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組織生態移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凡是人均收入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移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并針對不同年齡移民人口,開展相應社會福利服務。移民遷入地相關部門確立以生態移民就業穩定率、勞動合同簽訂率、社會保險參保率作為工作考核指標,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為生態移民享受良好的生計條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調查總隊.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 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28-29.[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Group of the State Statistic Bureau.China Rural Poverty Monitor Report 2010[M].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2010:28-29.]

[2]國務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EB/OL]. , 2011-12-01. [State Council. Outline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 (2011-2020)[EB/OL], 2011-12-01.]

[3]章力建,呂開宇,朱立志. 實施生態扶貧戰略提高生態建設和扶貧工作的整體效果[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8,10(1):1-5. [Zhang Lijian, Lv Kaiyu, Zhu Lizhi. Implementing Ecosystem Oriented Poverty Elimin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Overall Impac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Elimin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0(1):1-5.]

[4]郭懷成,張振興,陳冰,等. 西部地區反貧困與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區為例[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40(1):144-153. [Guo Huaicheng, Zhang Zhenxing, Chen Bing, et al. Antipoverty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in West China: A Study for the Hemoluo District[J]. Acta Scientiarum Natu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4. 40(1):144-153. ]

[5]王振頤. 生態資源富集區生態扶貧與農業產業化扶貧耦合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70-74. [Wang Zhenyi. Research on Coupl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logical Measure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Areas With Rich Ecologic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6):70-74.]

[6]孫昕萌,石美遐. 從生態扶貧的角度探索農牧民脫貧新思路――以三江源地區為例[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SunXinmeng, Shi meixia. Explore Agriculture Herdsman How to Get Out of Poverty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Sanjiangyuan as an Example[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7]查燕, 王惠榮, 蔡典雄,等. 寧夏生態扶貧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2,33(1):79-83. [Cha Yan, Wang Huirong, CaiDianxiong, et al. Status and Strategies on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ingxia[J].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2,33(1):79-83.]

[8]劉衛東,劉毅,秦玉才, 等. 2009中國區域發展報告――西部開發的走向[M].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 220-222. [Liu Weidong, Liu Yi, Qin Yucai, et al. 2009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Report:The Trend of West Development[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