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學專業范文

時間:2023-03-18 04:50: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化學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化學專業

篇1

關鍵詞:大學化學;非化學專業;教學效果;體會

大學化學是我校大部分非化學工科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化學作為基礎科學學科之一,在各個領域都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注意到,目前我國面臨的挑戰性問題有健康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化學有關[1],所以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對不同領域相關問題的思考,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化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打下基礎。另外,我校作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石油天然氣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大學,化學知識對學生專業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學生在后期無論是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是工作中都可能直接或間接與化學問題打交道。所以,通過大學化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知道哪些問題是化學問題;能查閱相關文獻解決簡單化學問題;能將問題描述給專業化學工作者,并與其溝通解決相關問題。因此,大學化學對本校學生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大學化學課程特點,結合教師的授課經驗,淺談幾點體會。

1緒論的重要性及相關授課內容

緒論課是大學化學課堂教學的第一課,在整個教學中起著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2]。在緒論課上應該讓學生獲得以下相關知識。(1)為什么要學學化學。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知道這門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化學屬于基礎課,但它又與大學英文、高等數學等基礎課不同,因為同學們進入大學后很難感受到這門課的重要性,無論是學院、專業課老師的專業介紹還是與師兄師姐的交談,在基礎課這一塊強調得較多的大多都是大學英文、高等數學等課程,因此,需要授課老師來補充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該專業為什么要學習該課程,該課程對該專業的作用是什么,能為學生解決后期的專業問題提供什么幫助;該門課對學生后期學習、工作、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在講授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專業的專業問題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如:在油田所用到鉆井液為什么可以將地層幾千米的鉆屑懸浮至地面,這就要依靠鉆井液中所加入的化學外加劑;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加一點洗潔精可以很容易將含油的物質清洗干凈等問題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2)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由于不同專業學生在后期可能用到的化學知識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專業學生所學內容也有所不同,學時差別也較大;另外該門課程中的有些知識點,在高中已經學習過,部分學生容易大意,覺得簡單,最后造成不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緒論中應給學生講明他們所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每部分內容需要的學時,該部分內容的作用是什么,這些內容及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的不同是什么,在現在的學習中應更加注意什么,這可使學生在后期學習過程中能更加有效學習,做到有的放矢。大學化學除了有理論課外還有實驗內容,為了便于學生在后期能提前預習實驗,了解實驗內容,需將學生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進行分析與說明。(3)學習過程的要求及考核方法。由于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風格,對學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有差別,所以授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說明,同時也可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溝通與探討,做到最大程度的互動式教學與學習。不同的課程具有不同的考核方式,同時也是學生較關心的問題,在該部分內容中應進行詳細闡述,使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考核方法,為后期學習打下基礎。

2突出理解、杜絕死記

在大學化學中包含了很多公式,并且在后期的解題、實際應用中都需要用這些公式來解決相關問題。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學化學的難度,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將化學知識簡單化,公式簡單化,讓學生能通過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去理解并推導出相關公式,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用化學的知識去思考化學問題,最后解決化學問題。如:在物質的聚集狀態這章的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這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先通過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和物質的量分數(摩爾分數)yi=ni/n推導出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這不但可以將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和物質的量分數進行再次回顧,也可以展現該公式的應用情況,同時可以使學生很容易記住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并能實現分壓定律的靈活應用,通過這種方式完全是讓學生理解了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其意義和公式將能非常容易記住,也能提高學生用該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案例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大學化學課程涵蓋的內容即包含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也涉及量子化學、環境化學和材料化學等內容,其授課知識點多、知識面廣[3-4]。在授課過程中應根據各章節授課知識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案例,這既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基本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也有助于課堂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大學化學這門基礎課的學習興趣[4],同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引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4-5],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在大學化學授課過程中很多章節可以通過實例進行分析,如:在物質的聚集狀態這章溶液與液體中凝固點下降問題的討論與分析時,可以通過現有油田實例進行分析,在油田的天然氣集輸過程中,由于在高壓低溫狀態下,天然氣很容易與水形成天然氣水合物,所形成的水合物會堵塞管道,降低管道的集輸能力,達到一定程度還會使管道報廢,所以在天然氣集輸過程中通常需要加入抑制劑,而這些抑制劑通常是一些醇類(乙二醇、甲醇等),它們能起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醇的加入可以降低水的凝點,使天然氣水合物不易形成,讓同學們通過實際例子理解凝固點的降低問題。在溶液的離子平衡問題中弱電解質溶液中的電離平衡授課過程中,可將油田增產措施中的酸化技術提出,讓學生通過現有知識進行分析,由于該部分內容中的弱酸可以用來提高酸液的緩速效果,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電化學基礎這章的授課過程中,可將油田目前存在的腐蝕問題(鹽、二氧化碳、硫化氫等腐蝕),正在使用的緩蝕技術(陰極保護、涂層、緩蝕劑等)結合討論,使學生知道所學的化學知識對他們后期的學習、工作等方面有很大幫助,提高他們用化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語

大學化學雖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但是現在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生在后期的學習、工作中都可能隨時遇到化學問題,并需要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所以應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在遇到化學問題時,能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就應該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能輕松,快速的掌握相關化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金秋,蘇同福,鄭先福,等.大學化學教學新方法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1(11):56-57.

[2]王淑濤.上好緒論課,培養大學化學的學習興趣[J].廣州化工,2010,38(4):247-248.

[3]余紅偉,魏徴,李瑜,等.大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案例教學[J].化工高等教育,2012(3):92-94.

[4]李美蓉,王芳,戴昉納,等.設計案例教學,提升大學化學課堂教學效果[J].廣州化工,2016,44(13):227-228.

篇2

關鍵詞:普通化學;教學改革;綠色化學

中圖分類號:O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27-01

普通化學主要內容是以包括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的化學反應基本規律和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論為主線,其理論性強、概念抽象,也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也增大了普通化學教學的難度。

一、增加體現化學與不同專業間的交叉性內容

在了解學生專業背景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專業特點,授課過程中在教學內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對不同的專業區分對待。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化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又要不斷引進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且與化學相關的科學技術發展成果,關注交叉學科的前沿、熱點知識,讓學生們感覺到化學實際上在他們未來從事的行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強大生命力。這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給材料專業學生授課時,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紹用沉淀法制備納米粉體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納米材料的制備并不是遙不可及的。

二、增加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具體實例

將化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引入一些典型生動的具體實例;增加一些圖片性、視頻性的現實、熱點、典型的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圖片、短片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解沉淀-溶解平衡時講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進沉淀形成,即增加腎結石的危險,尤其對于嬰幼兒,每天飲食基本就以奶粉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劇了腎結石的形成。

三、增加與中學化學銜接內容

目前中學課程進行了改革,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中學化學增加了許多內容,有部分內容與大學的普通化學有重復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學生聽到這部分內容時,覺得自己中學階段已經學習過了,不重視,也不能認真聽講,這樣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因此增加中學化學與大學化學銜接的內容,便于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大學普通化學的學習系統中來,同時也能區別好大學化學與中學化學的不同點,不會產生大學化學是對中學化學簡單重復性學習的觀點。要特別注意化學基本概念的層層遞進和鋪墊過程。而對于教材中為體現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與中學教材重復的內容,教師只需交待概念, 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或自學來進一步了解,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學授課教師了解中學化學的教學現狀。比如在講反應速率時,高中階段用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變化表示反應速率,又進一步引申為單位時間內物質的量濃度變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來定義的;而大學的普通化學中則主要是以瞬時速率來表示,考慮了反應進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學史料、化學前沿知識

借助化學史、化學重要發現、化學家故事內容,化學前沿的生動實例來說明化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避免枯燥地講授化學的理論知識,以減輕知識記憶方面的教與學的負擔。一是讓學生學起來有趣,二是讓學生覺得學過之后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科學態度、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同時也可以講一些關于我國的化學成就,使學生在求知中升華愛國主義情操。在普通化學的內容中,適當地延伸出一些現代化學的前沿領域、重大發現或目前的科研難題,讓學生開闊眼界、啟迪思維、激發興趣。比如在化學動力學的教學中,可以介紹華裔科學家李遠哲的分子束(離子束)碰撞器和埃及科學家澤維爾創立的飛秒化學,飛秒化學對過渡態理論有推進的作用。

五、引入綠色化學內容

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化學,體現了化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學科學高度發展及社會對化學科學發展的作用產物。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取新物質的化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對環境的治理從治標轉向治本。綠色化學教育是化學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學教育發展的必然,如果要成為全面發展并具備高綜合素質的大學生,就必須接受綠色化學的教育,培養綠色化學意識。在進行基礎課教學時,對教學內容涉及有關綠色化學知識的方面,進行及時的、適當的知識加深與更新及思維的拓展。比如說在原電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節紐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國每年要消耗這樣的電池四十二億只;一節5 號電池可以使一萬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讓學生知道綠色化學的重要性。

以上這幾點內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節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也可以單獨進行1~2節專題講座課,使學生較為詳細的了解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還可以增加課堂討論環節,先讓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然后自己來做一個簡短的報告,大家再共同討論。通過這些內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普通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翟林峰,杭國培,王華林.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 22(1): 94-96.

[2] 汪朝陽,李景寧.大學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教育的滲透[J].大學化學,2001,16(2):19-24.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英美文化 學習情況 實證研究

1引言

對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1] 在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的信息。”[2] 這里主要強調了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并沒有提到語言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實際上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取代了過去沿用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以此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跨文化交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三年以后,推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為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要求,結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修訂后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作為指導性文件,既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要求,又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王斌華也說,“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適應和習得這門外語賴以存在的文化,也就是說,語言習得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文化習得的過程”。[5]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跨文化交際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以“一般論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6]“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學者在定性研究上比較成熟,研究成果帶有顯著的‘內省’特征,而缺乏基于大量數據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7]劉麗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調查大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情況。對重慶市長江師范學院183 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英語文化學習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試整體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非常欠缺。造成上述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有:受試學習英語主要是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作為文化交流工具的基本作用;受試跨文化交際的經歷普遍較少;大學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英語文化知識的量不夠多等。建議英語教師更加重視英語文化的教學,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增加學生英語文化知識的輸入量,加大對英語文化知識的教學力度。[8]胡超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作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高校學生深層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普遍薄弱;跨文化交際課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跨越”層的交際水平;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主要在于文化“負遷移”現象的影響。[9]在文化意識沒有被充分喚醒的情況下, 對“文化特征”的過分強調可能會使學習者誤以為這些“特征”便是事實本身, 從而在交際過程中生搬硬套, 忽略具體的交際情境和個體。這樣, 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教學, 所建起的不是溝通文化之間的“橋” , 而是阻礙文化交流的墻。[10]老師們對于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已經由來已久,那學生方面是一個什么情況呢?筆者就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重要性的認識、課堂學習、 課外學習以及課后實踐活動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2研究方案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從普洱學院的專科和本科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抽取了30人,總共120人。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去除一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總共119份。

2.2 問卷調查內容

對大學生英美文化學習情況調查的內容包括15個題目,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五個答案中選擇其中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答案,選一的是1分,選二的是2分,選三的3分,選四的4分,選五的5分。從不符合自己的情況到最符合依次升高等級。將問卷中的15個題目按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對應q11、q12 、q15)、課堂學習(對應q3、 q4 、q6、 q7)、課后學習(對應 q5、q8 、q9、 q10、 q13)、交際實踐(對應 q1、q2、q14)進行分類,再將每個類別作為1個因素,總共4個因素。通過SPSS因素分析表明:4個因素的特征值都遠大于1.0,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且四個因素的分類是比較合理的。

2.3 研究工具

采用SPSS17.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3問卷調查數據與結果分析

3.1 研究數據的分析

將每個學生的性別、年級、專科、本科、戶口及選項輸入SPSS 17.0 后作數據分析處理:第一步,預研究; 第二步, 信度分析;第三步,對本研究的有效性作數據分析。

(1)預研究。

預研究中從做問卷調查的學生群體中,抽了40個人的數據來做分析, 把數據錄入SPSS 17.0中,測得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說明問卷的信度可以進行大樣本研究分析。

(2)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

問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數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問卷的信度越高。對119人的問卷進行分析,總的系數為0.752,表明問卷的信度較高。

(3)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美文化學習情況調查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2 結果分析:

(1)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所調查的119個學生中,有103人來自農村,16人來自于城市。從所做的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的平均分來看(見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獨立樣本T檢驗的表格)一年級和二年級、男生和女生、專科和本科、農村戶口學生與城市戶口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雖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顯著差異。總的來說,有8%的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明確,46% 的學生不太明確。只有24%的學生認識明確,5%的學生認識非常明確(見表二)。這說明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與所受教育時間的長短和深淺關系不是太大。這印證了高一虹的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說,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很難在短期內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要到達跨文化交際中的深層,及“超越”層面,獲得更高層次的認知與共情能力,還有待于長期廣泛地與目的語文化的接觸。[11]

[11]

(2)老師們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學融入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有70%的學生認為老師的教法和引導對他們學習英美文化有幫助,8%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而且65%的學生對教師課堂上補充的英美文化感興趣,8%的學生非常感興趣(見表二)。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學生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

(3)部分學生能在課外通過聽、看、閱讀來進行英美文化的學習。

聽VOA、BBC的學生占30%,經常聽的占5%。偶爾看英美電影、劇集、動畫或紀錄片的占38%,經常看的占36%. 從網絡、書籍上偶爾查閱的占17%,查閱英美文化知識的占36%,經常查閱的占4%(見表二)。大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看電影來學習英美文化知識,因為電影是一個注重畫面的動態的東西,愛看電影對他們的學習確實可以起到一個積極向上的作用,但是通過電影來學習文化,它只是一個引入的渠道,真正內涵的東西還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學生選擇電影的時候也不是能正確選擇。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還是要有一個系統的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系統的閱讀,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內涵。

(4)英美文化學習“輸入與輸出”嚴重失衡。

學生參加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文化講座的占3%, 經常參加的只占1%。參加使用英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占6%,經常參加的學生占2%(見表二)。

(5) 要加強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平衡 “輸入”與 “輸出”的關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語言教育專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與二語習得者的語言產出相關的假說――語言“輸出假說”。學習者可以通過從交流對象那里得到的反饋來判斷他們的語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確的語言形式。語言輸出能夠喚醒學習者的意識,使他們對自己使用的語言形式做出反思。[12] 從調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輸入與輸出嚴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國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學生接觸外國人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學校里有英語角,英語角有外教和留學生參加、英語文化講座等,但只有3%~4%的學生參加,所以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根據調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確,5%的人非常明確。皮爾遜 γ相關結果顯示(見表三),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和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課外學習和課堂學習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交際實踐活動=0.305,P < 0.05; 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課外學習= 0.432, P < 0.05;γ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識- 課堂學習= 0.387, P < 0.05;γ交際實踐活動- 課外學習= 0.392, P < 0.05;而表二所顯示的“輸出”即學生的交際實踐活動正是學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重要性的認識,除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交際實踐活動也是重中之重。

4結語

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實踐性很強的任務,老師們除了加強在課堂上的引導和講授,培養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應該重點抓好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個交際環境,利用學校提供的一切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交際實踐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意識,促進學生對英美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 [美] 著. 陸卓元譯.1985.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王斌華. “第二文化習得”理論與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6(6).

[6]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20 年述評[J]. 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8]劉麗. 大學生英語文化學習情況實證研究[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 (4).

[9]胡超. 大學生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報告[J]. 中國外語, 2005 (5).

[10]高一虹. “文化定型” 與“ 跨文化交際悖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

篇4

關鍵詞: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3-0088-02

在經濟、社會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引起了專家和學者日益深刻的關注。跨文化交際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一般包括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技巧。對其他文化在了解、意識和接受等諸多方面的敏感是決定跨文化交際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

一、查方法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本調查研究采用陳國明和Starosta設計的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被調查對象進行測試,并運用SPSS對測試結果即跨文化敏感度情況進行總體分析。Fritz和Mollenberg已經對IS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了驗證,并證明了其跨文化的適用性。這些驗證和證明保證了ISS的信度和效度。ISS有5個變量構成,共覆蓋24個封閉式問題。這5個變量分別是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所涉及內容全面,可以集中反映被測試對象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在測試中,受試者需要在選項1~5中打勾選擇: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確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交際參與度指交際參與傾向和參與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題為反向計分項;差異認同感指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和認同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題為反向計分項;交際信心指對參與交際的信心,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3、4、5、6和10,其中第4題為反向計分項;交際愉悅感指參與交際獲得的滿足和快樂,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9、12和15,此三題都為反向計分項;交際專注度指交際參與過程中交際主體的專注意愿和專注程度,涵蓋的問卷問題包括題14、17和19。

二、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三亞學院在校本科生,涉及酒店管理、廣告、法學、國際貿易、文秘、工商管理、營銷、軟件、測控和土木10個專業200名涵蓋不同年級的學生。

三、查結果與分析

1.文化敏感度現狀,問卷發放份數為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7份。本調查研究首先對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進行標準差以及平均值的比較分析。

由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所有被調查對象的差異認同感平均值為3.8652,其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際參與度平均值為1.5637,其平均水平遠遠低于其他4個變量的平均值。由該項數據可以得出結論:隨著世界經濟、社會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發展,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普遍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交際信心略低,進而影響交際愉悅感。同時,更進一步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參與程度。

2.文化敏感度差異分析,本調查問卷總量為197份,其中文科樣本為98份,涉及酒店管理、廣告、法學、國際貿易和文秘5個專業。理工科樣本為99份,涉及工商管理、營銷、軟件、測控和土木5個專業。對不同學科之間的標準差以及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

比較數據顯示:理工科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明顯低于文科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理工科學生在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變量中的表現明顯差于文科學生,尤其在“差異認同感”和“交際參與度”兩個變量中相差顯著。由此可見,學科差異是影響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一個顯著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科學生在社會和人文知識、以及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方面普遍比理工科學生豐富,這使得文科學生能在理解不同文化差異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能認同非本族文化,也相對來說更加樂意參與跨文化交際。

四、結與建議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感普遍較高,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的影響,使學生的交際信心降低,跨文化參與程度不高。并且,學科不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呈現明顯差別。因此,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建議分別從大學英語教師、學生及教材和課程設置三個方面來提高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

1.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改變以往過度注重語言知識的授課方式,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主義態度,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真實的活動和自然的環境,激發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興趣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中注意文化差異的細節信息。

2.學生應該提高跨文化交際參與度,把外國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大量閱讀有關的文化或宗教書籍,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信心和愉悅感,因此改善或提高跨文化交際效果。

3.英語教材的課文及補充閱讀材料均應取材于現實生活,教材中摘用的小說或劇本也應是包含大量豐富文化內容的篇章。在課程設置上,作為對大學英語的補充,學校應開設能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公共選修課程,如英美文學概況或選讀、英美概況、英美影視文化欣賞以及英美社會文化等。

另外,本調查研究還發現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方式多樣化,學校和教師應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并針對學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際動機進行有效地引導,使他們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跨文化敏感度,進而提高參與真實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2]Fritz W,Graf A,Hentze J,Mollenberg A & Chen G M. An examination of Chen and Starosta’s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5,IV(1):53-65.

篇5

(1)多數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會計學”課程,并對學習“會計學”有興趣。但之前不了解“會計學”,對“會計學”與本專業之間的關系也不清楚(表1)。因此,向學生介紹“會計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使他們正確理解“會計學”課程重要性和認識“會計學”對專業學習的意義,非常必要。(2)學生對“會計學”理論和實訓教學內容滿意度一般。一些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專業性太強、復雜、難懂,感覺會計核算與日后工作聯系不大等(表2)。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會計學”理論教學過于專業,實訓教學方式太單一,過分強調會計核算,無法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會計學”教材的選擇應注重適用性問題。(3)對現行授課方式非常滿意15%,一般滿意55%,說不好20%,不滿意6%,非常不滿意4%;感興趣授課方式:案例教學78%,互動教學10%,現代化教學8%,其他4%。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目前,板書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需要創新,引進案例教學和小組討論式教學以及啟發式教學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

2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與學生培養目標不匹配

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是未來成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通過“會計學”課程學習,學生應掌握利用會計信息為企業管理提供服務的技能,成為未來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產者。因此,其教學目標應與會計專業教學目標嚴格區別。但目前從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的教師多數對培養目標不明確,授課內容和方式及手段上都與會計專業的教育雷同,不采用差別教育。授課重點錯誤地放在要求學生對會計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及會計業務處理的掌握上,而非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和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本專業與會計學科之間的關系,無法正確認識學習“會計學”的必要性,因而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教學目標模糊必然導致教學內容安排的不科學。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采用傳統的會計專業的授課體系,在介紹會計假設和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后,以會計要素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最后是會計報表的內容和編制。這種授課體系實質是會計專業課的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簡單結合,主要強調會計核算,即重點講授如何將經濟信息轉化為會計信息,怎樣記賬和算賬。教學應充分考慮各個專業的專業特點,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與非會計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相符合,與經濟管理活動聯系在一起,在兼顧會計基本原理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使用會計信息的技能。

2.3教學方式呆板

為保證“會計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傳統“會計學”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大而全,學時相對較少,信息量大,授課時間短,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布置作業、期末考試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教師是主體,通常采取“填鴨式”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講授會計基本理論,重點是會計核算,較少采用案例教學、團隊教學、研討教學等方式;學生被動學習,普遍認為“會計學”專業性太強,枯燥難懂,與本專業不相容,無法體會在經濟管理中會計的具體作用,更無從談起如何分析和使用會計信息。

2.4考核方式不科學

目前,“會計學”課程常見的考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一紙定終身”,依靠期末試卷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不注重過程管理,缺乏對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的考核;另一種是采用結構分考核,成績由平時、實踐和期末試卷三部分構成,比前一種有所改進,將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和動手能力納入考核之中。但是,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與會計專業無實質性差異;在試卷命題中側重于對經濟業務處理能力的測評,實踐環節重點放在對學生填制憑證和登記賬簿以及編制報表的記賬算賬,即會計信息生成技能的培養上,雖然增加了過程管理,但忽略了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為預測和決策服務能力的考評,因此也不科學。

3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

3.1合理定位教學目標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目標要與本專業學生培養目標一致,且與會計專業不同。因此,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課程學習了解會計信息產生的過程,理解會計學基本原理及會計業務處理的方法,重點掌握通過會計報表進行財務分析及利用會計信息開展管理活動的方法和技能。

3.2多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

在兼顧“會計學”教學體系完整的基礎上,結合非會計專業教學特點,將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案例教學、研討教學、小組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會計發展史介紹。學生通過會計發展史的學習理解會計本質,了解會計起源及發展過程,明確會計與經濟管理的聯系。這部分采取研討方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主要講解會計發展史框架及內涵,布置相關思考題,學生查閱資料并以討論方式相互交流,加深對會計體系的認識。

(2)會計報表閱讀。這部分講授會計報表涵義、種類、項目構成,以及閱讀會計報表的方法和技巧。教學側重財務報告閱讀與分析,所以,改變以往的會計核算方法作為重點內容的模式,以會計報表為主線,講授會計基本原理與會計核算的方法。

(3)會計報表分析。企業管理者在生產經營中需要做出很多決策,如定價、生產、采購等,這些決策的制定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作為未來的經營管理者,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財務分析的能力,“會計學”課程應滿足對這種能力培養的要求。會計報表分析主要講授財務指標的種類和涵義及使用這些指標分析企業的償債、盈利、發展及營運能力的方法。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根據決策內容選取相應的會計信息以及運用財務指標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技能。會計報表分析應采用案例教學,課堂上結合企業具體財務報表講解財務分析方法及應用原理,課后布置案例,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體會報表分析思路和方法以及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鍛煉財務分析技能。

(4)實踐環節教學。基于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差異,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的安排除包括少量會計核算為主的會計業務處理模擬操作外,加入案例教學,選擇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安排學生借助財務分析軟件對企業的經營及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找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此外,借助ERP沙盤模擬企業經營,讓學生體會會計信息在企業生產、銷售和采購決策中的作用。

3.3推進“會計學”教材建設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內容應輕“核算”重“管理”,且要理論結合實際。業務處理占較大篇幅和突出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教材不適用。輕“核算”重“管理”是指減少會計核算篇幅,強調會計的本質是管理的理念。教材可采取會計報表導入式倒敘的結構編寫,內容安排始終要貫徹會計信息為經濟決策服務的指導思想。教材內容重點是會計報表閱讀和分析的方法與技巧的介紹,同時教材內容要豐富和完整,具體包括:會計基本原理,財務報告分析與利用,成本管理和稅收基本知識;各個內容安排詳細程度應不同,并結合非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安排適當的專題。此外,“會計學”教材要穿插案例的分析與閱讀,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化抽象為具體。

4結語

篇6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改革

目前,多數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本科教學大綱都把會計學課程設為必修課。會計學對于,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知識體系完整建立的重要性,逐漸被大家所認同。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相關問題也隨之出現,特別是授課內容如何確定,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如權英淑(2003)、陳亞民和王天東(2003)、劉勇(2003)、王耕、金銘和李志雄(2005)等普遍認為,傳統的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采用簡化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的做法,不能較好地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需要,如何調整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內容,以便較好地適應非會計專業的特點是爭論的一個焦點。本文對學生和社會進行了本科會計學教學需求的調查,調查結果為解決在會計教學內容安排上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參照。本文在對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改進教學方案的一些措施。

一、調查數據分析

(一)學生需求調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接受調查的本科學生覆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所有專業,包括管理和經濟兩大學科類別。其中,管理類包括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專業;經濟類包括國際貿易、金融、保險專業。樣本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年秋季學期和2005年春季學期正在主修會計學課程的兩屆學生。共發出問卷417份,收回有效問卷346份,回收率為83%。其中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三年級樣本分別占47%和53%,包含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管理類專業的樣本,比率分別為21%、18%、18%,占全體總樣本的57%;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經濟類專業樣本比率分別為16%、15%和12%,占全部總樣本的43%。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訪談為輔的調查方法。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從中發現:首先,學生在會計知識的學習目的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們為會計學課程學習的目的設置了不同選項,要求學生對各個選項按“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和“不重要”不同重要性程度進行選擇,結果各選項幾乎沒有選“不重要”的。將各個選項在前三項重要性程度的選擇頻數分別乘以“5、3、1”求和,得出各選項總得分;將各選項總得分再分別除以各選項總得分之和得出各選項重要性程度,最后結果如(表1)所示。發現學生對學習目的的認識比較分散,差異較大,除去頻數過低的一項“其他”,剩余各項的得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如對從事管理工作有用得分最高,為將來從事會計研究得分最低),但總的來講對那些得分較低選項的需求空間還是很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非會計專業本科學生在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上,存在明顯的多樣性,主要是為了輔助其他課程的學習或者輔助以后的管理決策工作。其次,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隨著學習目的的多樣化,本科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內容也呈現多樣化。我們列出了如下會計類課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稅法、財務報表分析、審計和會計信息系統,要求學生按重要性程度選擇教學中應該安排的內容。統計出的各項課程的總得分和重要性程度如(表2)所示。從(表2)的結果可以發現,與學習目的類似,所有課程的總得分都不低,沒有出現某門課程被提及比例過低的情況。在對不同專業的數據進行獨立的分析后發現,不管哪個專業,這種多樣性是存在的。學生對會計領域所涉及的不同教學內容的需求,總體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態勢。最后,希望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能夠結合自身的專業需要。值得格外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問卷的主觀意見部分,相當多的同學提出會計學課程教學還應結合其自身的專業特征,進行一些特殊的調整,能夠對會計與其自身專業的交叉領域進行介紹,以擴大專業視野。如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希望更具體地了解會計各子系統的特點及各子系統間的聯系;了解會計數據的傳遞過程。又如國際貿易專業很多學生較關心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外財務報表分析、外幣業務的處理等;金融專業很多學生則要求強化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面的內容。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對財務流程的管理是企業管理當中的重要環節,還有很多學生關心企業財務制度如何建設與完善。可見,經濟管理類本科學生對會計學課程學習需求的一個總體特征,即學習或教學需求的多樣化,這種需求多樣化的來源正是學習目的多樣化。

(二)社會需求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科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需求特點,我們還相應地進行了本科會計學教學社會需求的調查。調查的樣本選取的是一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學員。這些學員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所處管理職位,且許多來自當今新興的行業領域,他們的觀點可能預示了未來本科學生就業要求的信息。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從調查結果,得出結論:一是,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相當重要。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在非會計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加入會計學知識相當重要。在會計學知識是否對企業中的非會計崗位有作用的問題上,大部分被訪者認為會計學知識對于企業中的非會計崗位,有著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作用;認為有著一般重要作用的或不重要的僅占少數。二是,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多樣性特征。問卷中我們提供了7項教學內容,要求被訪者在其中選出其認為最重要的三項。結果發現,財務會計被選的次數最高,達到25次,重視率達到0.83(此處重視率等于各選項被選次數/樣本總容量30);財務報表分析和管理會計也有不小的重視率,分別為0.70和0.63。成本會計和電算化的重視程度也不低,為0.37;稅務會計和審計,被關注的程度相對低一些,均為0.20,具體如(表3)。這些結果表明,社會和企業對本科會計學知識的教學需求與我們所調查的經濟管理類本科學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三是,前本科生會計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比較嚴重。眾多被訪者對學校教育中的“重理論、輕實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滿。30位被調查者中有5位特別在“目前本科會計教育存在的不足”這一主觀問題中提出對這一現象的不滿。反映的問題主要是教學內容的落伍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三)調查綜合結論不管出于何種學習目的和使用需求,學生和社會對會計知識都有著比較旺盛的需求,而且這些需求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在這種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教學中,傳統的單純依據財務會計知識體系建立的會計學教學方案,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學校是學生與社會需求相聯接的橋梁,應該對學生將來的就業和未來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與對接作用。因此,如何針對學生和社會的多樣化需求特征,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研究課題。

二、對現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改革方案的討論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改革是近年來會計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也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要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多樣化的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目前的教學方案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很多人也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如權英淑(2003)提出對非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要進行較大的調整,僅講授原理是不夠的,還須加入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方面的內容,并著重強調會計報表結構、報表構成要素、報表分析和應用。陳亞民、王天東(2003)從MBA的角度探討了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問題,認為傳統的會計學教學并不適合MBA學員,對MBA的會計教學方法應當是以案例教學為主,課程相互融合,師生互動,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認為應從通修課程和方向課程兩個角度對會計教學課程體系進行設計,并對會計學主干課程財務會計的課程結構進行再造,建議放棄常用的先介紹要素確認、計量,后介紹報表編制的順序,采用按業務循環來講授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方法,同時增加內部控制內容。劉勇(2003)認為,目前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存在教學目的不明確、內容設置不合理、不能體現專業特色等問題。提出應在會計信息數據來源及會計信息數據分析兩個角度上重新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并提出應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專門設置相關章節確定不同專業的教學側重點。王耕、金銘、李志雄(2005)對非會計專業中的會計教學進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認為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員了解會計的基本職能;把握會計工作組織、會計信息獲取、會計信息使用環節;提高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和決策的能力。研究者認為應該摒棄傳統的簡化會計系版本的教學方法,按照上述目標重新構建課程內容。具體措施包括加入“內部控制”相關內容,從資源優化分配的高度講授財務會計,注重案例教學等。在上述的相關文獻中,盡管沒有直接提出保障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但改革的焦點大都集中在如何改革教學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問題。方法上不管是權英淑提出的增加課程模塊,劉勇提出的專門設置章節,還是王耕等人提出的重新構建課程內容,幾乎所有都提出以教學內容豐富化來應對需求多樣化,最終形成學生需求――教師教學――社會需求三者同步的局面。

筆者認為,表面看來,這些解決方法符合邏輯,似乎行之有效,事實上以上大部分文獻也并未給出具體的可行性分析,因為,這些方案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首先,對于大多數非會計專業來講,學生的課程負擔都比較大,可供會計學相關課程安排的教學資源仍相對匱乏,尤其是課時安排,分配給會計學的課程一般在50個課時左右,完成現有的教學計劃仍略顯緊張,更不用談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擴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兩年的教學安排為例,會計學授課占用54個課時。以平均每周3個課時計算,教學周期長達17周之久,已成為本科學生所有課程當中授課時間最長的一門,客觀上已經沒有再進行擴充的可能。其次,有學者提出非會計專業培養的只是需要“懂會計”的人才,并不需要對傳統會計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降低傳統教學計劃中很多內容的深度與要求,甚至刪除掉部分內容,以騰出資源進行內容的擴充。這種觀點筆者并不認同,一方面會計學科是個完整的體系,有其獨特的學科基礎,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也有學科的具體應用,如財務報表分析、審計;還有學科的一些輔助體系,如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等。這些知識體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知識體系。其中,被眾多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方案所包含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都是學科的基礎,也是進行其他會計類課程學習的先決條件。如果對學科的基礎無根據地刪減,對無知識準備的內容隨意添加,簡單拼湊得出教學方案,不符合“系統教學”的原則,通過這種教學計劃給學生建立的知識體系也不堅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能力全面的高層次人才,盡管社會對學校培養的人才有著多樣化的要求,但作為高等院校特別是本科院校,教學上如何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將來他們進一步的學習進行良好的知識儲備、打下比較堅實的學科基礎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毫無特點地與市場接軌,完全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是專科教育。最后,從前面的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不管學生還是社會,對會計領域中各門課程知識都有比較旺盛的需求,而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變化、職務的細化,需求可能會越來越分散,需求的變化也可能變的越來越頻繁。一方面“計劃趕不上變化”,教師主導的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如何緊跟需求變化;另一方面“眾口難調”,教師主導的內容多樣化如何滿足所有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等問題這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難以克服的障礙。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改革思路及實踐

(一)改革思路如何解決需求多樣化與有限教學資源間的矛盾以及滿足學生及社會的需求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但完全以學生、社會的需求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導向也是不合理的。基于以上的分析并結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我們提出了一些教學改革方案,并在學生中進行了初步的實踐,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第一,授課仍以會計循環、財務會計為主體,教學主體方案不進行大幅度變動。大部分院校在教學上選擇的是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兩門課,或直接將兩者合而為一稱為會計學,這是整個會計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進行其他會計類課程學習的預備課程,能使學生比較系統的熟悉會計語言、理解會計原理、熟悉會計流程和一般的會計處理,不管學生將來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這部分內容都是將他們本職工作與會計工作聯系的“紐帶“。另外,對于從未接觸過會計的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講,這部分課程雖然本身內容難度不大,但入門過程卻是比較困難的。很多問題如復式記賬的思想、權責發生制的思想,學生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講解、練習和分析才能夠理解。再者,我們的調查結果也發現,不管需求是怎樣的多樣化,對財務會計部分內容的偏好仍然是最強的,學生自身也對其極為重視。因此,筆者認為對這部分內容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案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我們將為滿足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的學習交由學生進行,讓學生完成某一擴展方向上某種形式的自主學習研究。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對會計學知識的需求情況,為學生提供選題建議,學生再根據自身的喜好自由選題。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并開展研究。研究的形式不作限制,學生可以靈活掌握,既可以是理論分析,也可以是案例研究,還可以是實際操作。如學生可以對某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也可以選擇對某家企業外幣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演練,也可以對最新內部控制手段進行研究評價,還可以涉及會計理論或實際應用的各個領域,只要學生對這個研究感興趣,并且其選題具有一定的價值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在個體上完成了某一方向知識的擴展,總體上還達到學習內容擴展多樣化的目標。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將滿足龐大的多樣化需求目標分配到每個學生自身,可有效的克服教學資源客觀限制的障礙。我們在一項針對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方式的調查中發現,在期末考試、獨立報告、課堂表現、作業、期中考試等選項中,獨立分析報告這種考核形式的支持率極高,排在第二位,僅次于期末考試。說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方式可能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也是可行的。第三,豐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樣化學習。對課上所授的會計學基礎和原理內容,期末考試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且能給大多數學生帶來比較現實的學習動力,是比較合適的考核方式。過分的強調期末考試,會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應試內容,影響自主學習的效果,降低多樣化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效果。所以,期末考試可以適當地降低難度,并減少考試得分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在實踐、研究環節多投入精力。對本科學生而言,其對問題的研究能力還是相對較低的,因此,實踐環節應著重考察其在過程中的學習收獲,相對弱化對實踐、研究結果的考察。這些目的,在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之前就說明,以取得良好的導向作用。

篇7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非本專業化;原因;對策 

 

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高校因自身體制限制而對行業發展變化和市場要求的反應遲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壓力,從而“專業不對口”現象隨之凸現出來。本文旨在通過調查人才市場、各企事業單位以及高校大學生來了解高校大學生就業非本專業化的現狀和企事業單位對于現畢業大學生非本專業化的招聘錄取情況以及面對就業,高校畢業生在本專業就業難度大的情況下,怎樣規避原有專業限制尋求就業突破口,以達到增強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非本專業化現狀調研結果 

(一)企事業單位考慮用人成本,傾向綜合能力素質強的學生 

1、應屆畢業生供過于求,工作經驗,優先考慮 

有工作經驗者成為了各大企業優先考慮的對象,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員工正式上崗的時間,也節省了企業對于新員工培訓的預算。據調查數據顯示,94.12%用人單位都是比較注重應聘者是否具備專業的工作經驗,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生不具備符合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缺乏工作經驗,沒有競爭力。 

2、各單位注重綜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訓 

調查顯示,相對于堅持專業對口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愿意接納綜合能力強的應聘者,有76.47%的用人單位支持此觀點,只有23.53%的企業堅持專業對口的要求。在他們認為,綜合能力強的人,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更容易適應企業里的工作調配等有關任務。 

(二)嚴峻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面臨多種矛盾 

1、大多數大學生表明,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令人擔憂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現今的社會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其中24.49%的大學生認為現在就業困難大,57.14%的大學生并不看好就業形勢會朝向良性發展,僅有18.37%的人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報以良好的態度。 

2、大學生就業信息的了解途徑少 

從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更愿意通過招聘會來了解就業信息,所占比例竟高達63.27%,而希望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就業信息的人數占31.43%,其余也有希望通過求職網站等途徑了解就業信息的人。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對本校的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信心不高,有44.90%的人認為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所提供的就業信息作用不大,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就業信息的掌握效率。 

3、專注專業知識的培養和提升綜合能力的矛盾性 

調查發現,有61.22%的大學生認為專業技能是成功取得工作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在培養專業技能這一方面注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29.43%的大學生認為在注重自身專業技能修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 9.35%的大學生認為現如今就業更取決于家庭背景,無關乎什么樣的專業和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非本專業化現狀調研分析 

(一)注重綜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訓 

調查顯示,相對于堅持專業對口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愿意接納綜合能力強的應聘者。除卻有工作經驗者,大多數的企業都要進行上崗培訓,培訓的內容以工作流程、業務技能為主,因此,大多數企業認為選拔綜合素質好的新員工,能夠更好的掌握工作有關內容。但是,長此以往,由于人才的就業分配出現問題,導致于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到對口”。 

(二)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高校畢業生存量越來越多,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60萬,較于10年增加了近30萬人,呈逐年遞增形勢。隨著大學生擴招,大學生數量激增,使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 

(三)就業信息渠道過于狹窄,積極搭建更多吸引大學生就業平臺 

大學生普遍認為,招聘會聚集了多方企業,更能提供較為全面的就業信息,同時也更能直接反應出社會對于不同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大學生更直接快速的了解企業信息,同時也更有機會得到好的工作崗位。但是,由于招聘會受時間以及地點的限制,大學生對于就業信息的接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忽視了綜合能力的提升 

空有理論知識,缺乏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在求職路上戰斗力的下降。這也是當今大學生就業觀束縛于傳統觀念的一種體現。從另一方面剖析,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降低了綜合能力所占的比重。而且認為只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才能有利于自身發展。這種不正確的心態也是當代大學生較普遍的一個心理誤區。也正是因為這種心理誤區,以及許多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導致社會人才錯位,形成了嚴重的“專業不對口”現象。 

(五)自我認識能力不足,自我評估存在錯誤 

目前許多的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不足,自我評估存在錯誤,這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期望值過高,不愿意接受低于“內心標準”的工作。許多大學生剛出校門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因此出現了大學生眼高手低的這一普遍現象,直接影響了社會工作崗位的分配和安排。 

三、促進大學生就業,解決“專業不對口”問題的對策 

(一)用人單位應立足于高校,科學選用人才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用人單位是吸收畢業生的主要渠道,大學生在這里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作為提供專業舞臺的用人單位,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制定合理的選拔標準,改變對專業對口的固執堅持,從多方面考慮大學生的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聘用合適的人才。此外,用人單位應該認識到,大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全面的綜合能力,只要通過對工作內容的短期培訓和實踐即可正式工作,這樣科學選用人才才是企業招聘的基本原則。 

2、加強與高校的交流 

用人單位作為人才的吸收方,高校作為人才的輸送方,兩者不僅是合作關系,同時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應該加強兩者的聯系。如今,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而高校因自身體制限制而對行業和市場要求的反應遲緩,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和壓力。因此,可以讓用人單位加入到辦學中來,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辦學。互通空缺崗位信息,合作辦學、聯合開展社會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在就業上也可以實行“先乘車后買票”,即先通過學生畢業前的實習,讓一部分應屆畢業生捷足先登,找到對口的崗位,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緩專業不對口的壓力。 

(二)高校建立科學培養模式,立足于就業市場需求輸送人才 

1、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自從打破了用人單位僅僅以文憑作為選拔人才的依據這種傳統的用人方式后,現今,企業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廣博的理論性人才,更需要有一定技術水平,各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所以高校應改革培養人才的策略。在努力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大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比如組織、管理以及實踐能力等等,這樣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適應時代的發展。 

2、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結構 

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高等人才的基地,在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今天,專業的設置不僅僅是對興趣的培養,主要是根據社會需求,提供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應充分調查和研究就業形勢,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迅速的調整專業的設置和培養方向,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目的。再者,高校要根據自身資源以及社會需求,不可盲目擴大招生規模,以防熱門專業供過于求而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專業供不應求。同時,以我國依附型產業結構的需求為依據,減少趨同專業,加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此外,政府也應給予支持,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等措施創造更多與畢業生專業相匹配的就業機會。 

(三)大學生應認清就業形勢,轉變觀念,一專多長 

1、培養能力,加強實踐 

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尤其要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如組織管理、處理人際關系、學習實踐、創新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通過展示各種才能來吸引對方的“眼球”。同時,大學生還須加強實踐,抓住一切機會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積累實踐經驗,以豐富的工作經驗來征服對方。 

2、擺正心態,正確認識自我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大學生擇業首先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特長等情況,給自己一個恰當的認知和定位,明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從而確定大致的選擇方向和范圍。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擇業標準,才能避免擇業時的盲目。再者,一些大學生應當及時轉變對于低薪工作的看法,改變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篇8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意識 大學英語教學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無處不在,人們正經歷者前所未有的廣泛的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而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無疑成為最急需的人才之一。外語學習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掌握一個閱讀交際的工具,了解目的語國家的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習俗等各個方面,并與該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商務,外交文化交流。(張紅玲,2003)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學研究者、外語教師都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涉及文化教學,并且應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終極目標。

一、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1999)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使得交際目的得以成功實現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判標準通常為“有效”(“effectiveness”)和“恰當”(“appropriateness”)。“有效”指的是經過一定努力,在一定的時間內,成功實現既定目標,得到應有回報。“恰當”指在交際過程中雙方認為重要的準則和規范,以及對他們之間關系的期望沒有受到嚴重侵犯(Spitzberg,1991)。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與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人有效交流所需要的知識,動機和技能。知識方面既包括文化知識(本民族和外國的),也包括交際過程本身涉及的知識,還包括語言運用的相關知識。動機也可指代態度情感,指對待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采取的態度。偏見、成見以及民族中心論都是其表現。技能或行為層面往往指在交際語境中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實際行為。陳國明(2007)認為交際技能力指的是能夠使我們有效的與別人交流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一位跨文化交際能力比較強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調適能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交際環境下,運用各種不同的行為策略,己達到交流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來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應該從知識,動機和技能三個層面全方位的著手。

1、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各種知識

知識層面包括很多內容具體來講,首先,英語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并積累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胡文仲,1999)要想進行跨文化交流看,無論是本民族文化還是其他文化知識,我們都應該有所了解。文化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道德,法律,藝術,習俗,信念,價值觀念都是文化所涉及的范疇。而其中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9),是解讀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們文化行為的一把鑰匙。Nostrand(1985)認為文化的中心密碼在于人類主要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以及對人性,社會的普遍的看法其次,掌握相應的外語和語言學知識。在英語學習中,對英語語言相關知識要有所了解。詞匯、句法都是成功的跨問化交流的前提。畢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高是以外語運用能力為前提。除此之外,學生對交際的語境知識也應有一定的了解。

2、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識

然而,僅僅向學生介紹文化事實不可能達到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描述個人對待具有不同文化人們文化上和觀點上的差異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發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這一模式將跨文化敏感性發展過程分為2個階段:民族中心主義階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對主義階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學習者從最初的否認文化差異的存在漸漸發展到接受文化差異,調整適應文化差異,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種文化,即從民族中心主義階段到民族相對主義階段。民族中心主義對跨文化交際影響很大,是造成不能達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

wil1imaGrahmaus(1940)曾對這一概念作過比較詳盡的解釋。他認為民族中心主義是指某個民族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當作對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參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為,把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隔離開來。那么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首先,教師應認識到這種民族中心主義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他們的寬容接納的態度。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分析文化差異的能力來樹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充分運用對比比較的方法從最初表面的文化現象上的差異(如習俗)漸漸深入到本質的文化(如價值觀)差異比較。

篇9

論文摘要: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跨文化交際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然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不容忽視。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們理應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的作用及其課堂教學反饋說明跨文化交際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使得來自世界各地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不斷增加的文化間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員不僅具各嫻熟的外語語言知識,還要熟悉對象國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際己成為對外交往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因為它關系到交往的成敗,甚至會導致民族間的誤解或隔閡。過去人們一貫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外語專業的學生的來說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是中外交流的橋梁。然而,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非英語專業畢業生直接參與涉外活動的頻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際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作用進行探討。

二、跨文化交際的作用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符號系統、不共享同一交際能力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互動交往(Samo-var,2004)。盡管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外語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從1951年發展至今,跨文化交際己有近60年的歷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際已經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科學體系,正逐漸成為一門成熟完整的學科。在國外,跨文化交際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是在美國,現在己有多所大學開設了跨文化交際這一課程。然而,在我國,雖然跨文化交際的發展也有2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并不十分廣泛。在我國,現階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對象主要集中在英語專業本科學生,而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了解甚少,然而畢業后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直接接觸不同國家人士的機會卻在與日俱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超過了外語專業畢業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值得當前教育工作者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由于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等環境不同,不同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這就使得中國和其他眾多國家在文化交際方面必然存在著差異。英語學習過程中,注重對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際過程中兩種語言之間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不僅能夠避免交際過程中的言語障礙,達到交際的目的,同時還會使語言學習充滿了新奇與挑戰,提高學習動力。如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會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人遵循一貫謙虛謹慎的作風,傾向謙虛的思維方式,常用”不行,差遠了”來回應別人的恭維;西方人則喜歡實話實說,他們會欣然接受別人的贊揚,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行進一步的交流。中國人比較關心細節,關注周圍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勸告的表達方式,會告訴他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西方人傾向自由,喜歡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對于這種中國式的關切有時不但不領情,還會產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礙。再如,打招呼時,中國人一般比較關注對方的處境或動向,會問”去哪兒?”,”吃過了嗎”,‘,您是上班還是下班?”等等(可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則認為這完全是個人隱私,所以會感到困惑、茫然,甚至會引起誤解。因此他們見面打招呼時會說一些不會涉及實質性內容的話語,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純屬客套的lb]候語。因為”Have youeaten?"對方可能會認為這不僅是一種問候,同時也是一種邀請。"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或反感,他們會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時,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中國人為此并不生氣,會認為這是一種關心,而西方人聽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則會感到尷尬,認為很不禮貌。所以說,語言與文化在社會環境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際意識與知識,不但有益于學生的外語綜合知識的習得,而且也會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開放包容、積極樂觀、獨立自主的性格,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根據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跨文化交際己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內容,跨文化交際知識在我們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同時也說明各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通訊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從仁世紀80年代起,以可口可樂公司、美國花旗銀行、商業聯盟保險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國公司相繼設立了專門的跨文化交際培訓機構,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作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必修課。同時,在外交官、跨國工作人員、和平組織志愿者的培訓中,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莊恩平,2006)。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己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際的課堂教學與反饋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得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英語基礎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已日趨重要,這不僅對英語專業的學生如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更是不容忽視。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更多地選擇了在公司或企業就職,他們有的從事技術工作,有的從事研發工作,有的搞營銷,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質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項工作,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一定的英語知識已經不足以滿足日后工作的需要,顯示其優勢。因為就職于公司或企業的人,不僅要掌握先進的技術,還要有很好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高低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自己的職業發展與前景。隨著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這就意味著中國人將不可避免的要擴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交往,在這個交往過程中,每個專業的同學在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同時也要注意各國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際原則。假如你是位技術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會與擁有這項先進技術的國外工作者進行交流,或參加某項活動,那么此時你就應遵循一定的交際原則,如怎樣問好,如何友好地進行交流,采用何種方式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哪些細節、哪些禮儀等等,交流的順暢與否會直接影響日后的合作。因為不同國家的人會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際的差異是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為了提高本校學生的競爭實力和綜合能力以滿足社會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對非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

起初,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們看來,自己現在己經通過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就足以證明自己己經掌握了足夠的英語語言知識,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檢驗的就是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通過測試的同學,說明其英語水平相當不錯,綜合能力也很強,對于一般的交流不成問題。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課程對他們英語能力的提升空間并不大,選讀《跨文化交際課程》純粹是為了幾個學分。然而,隨著課程學習的循序漸進,學生不斷地發現自身在外語交流與溝通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聽說讀寫方面竟然都出現瓶頸。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除講解一些交際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外,還會結合社會實際案例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無論是課堂上口頭表達,還是課后是書面論述,都讓學生看到了不足之處和學習方向。他們的外語學習欲得到了激發。過去所表現出來的自滿厭學情緒現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書面作業時,有的學生不以為然,有的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所寫的文章不錯,傳達了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可是,經過老師課堂上從跨文化角度對中英寫作特點進行比對分析后,他們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來是破綻百出一立意不清、組織不嚴、結構有誤、用詞不當,語句不順,邏輯性差。不僅不足以傳達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很容易產生歧義,造成誤解。對照所學內容,分析病因,他們發現自己所寫的英語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為自己在語篇的組織過程中沒有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從而文章不夠連貫,篇章結構散亂,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們逐步意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覺到英語知識的無限和自己英語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限,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他們強烈要求1)提前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2)延長該課程的學時,以此來幫助更多的學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隨著世界經濟的漸漸復蘇,我國對外交往的幅度也會不斷增強,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也要有超強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一門理論加實踐的綜合課程,是訓練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理論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改善自己的思維模式,培養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實踐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通過有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鍛煉其主動參與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際課程》還培養了學生禮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規范禮儀。

篇10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

本文作者所在的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基于文秋芳等人編制的英語學習動機調查表,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的182名學生。為了盡量避免問卷調查出現偏頗,使調查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我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現狀,受調查的學生分布于學校11個院系,19個專業,涵蓋面廣。

調查問卷中所設計的問題包括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具體來講分成10個項目,主要包括:應試動機,升學動機,求職動機,交際動機,文化動機,學習情景動機,內在興趣動機等。回答設計為“同意”“不同意”“不是主要原因”三種。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圈選一項,雙選或不選者視為作廢。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一)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不強烈

從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調查結果來看,最強內部動機是“為了與說英語的外國人交談”,80人選擇此項,占45.5%;從其他的內部動機子項目來看,持有較強內部動機的學生比例普遍較低,占1/3左右,其中“英語比其他課有趣”一項最低,僅占16%;持有一般內部動機的學生基本上占受測學生的1/3左右。總的來說,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較弱,第一興趣不高。合計各子選項中選擇“同意”與“不是主要原因”的人數百分率,我們會發現,二者之和大都在70%-80%之間,說明學生不是沒有內部學習動機,只是不如外部動機強烈,不是主要動機。

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與外國人交際的動機較強,學校、外語系和教師三個方面應重視非專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關注他們的交際需要。

(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外部動機非常強烈

從調查中看出,學生的應試動機比例較高,其中較強的占49%左右,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考研的英語學習動機,其中較強和一般的共134人占76%。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深造的愿望,而且也明白英語是他們未來深造的必過之橋。學生的謀職學習動機最強烈,對“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因為將來的工作可能需要英語”兩項選擇“同意”的人數分別占78%與89%,這說明英語在學生的求職應聘、事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調查還表明,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但不是他們的主要學習動力的來源。

綜合統計數據表明,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內部動機不強烈,在四個選項中最高占45%;外部動機非常強烈,在六個選項中最高占89%,外部學習動機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作用強度遠遠高于內部學習動機,占絕對優勢。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的文化因素分析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身上之所以反映出如此情況,原因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文化、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左右。其中,文化因素對于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具有社會性,為社會成員所共享。中國高校生是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群體,我們可以把這個群體整體作為一個研究對象來研究。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中國的高校學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不同于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于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會由于文化背景的影響而呈現出中國特色的英語學習動機。找到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背后的文化因素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具有相當的實際意義。這里將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現狀。

(一)強烈的就業動機與文化因素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具有強烈的就業動機。首先,由于我國當今社會就業體制所限,英語成為就業的“硬指標”與“敲門磚”,這種就業壓力成為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其次,中國學生強烈的就業動機反映了“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中國從歷史到現在都未跨出文憑社會”(何虹2006),文憑在我國是獲得理想工作、職位晉升、評級等的重要依據。在校生獲取各種證書的熱情高漲,歸根結底也是為謀職做準備。第三,中國學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崇尚實用主義,英語學習更多從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個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較強的考試動機與文化因素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存在著負面影響,導致學生較強的考試動機。“中國的傳統科舉制度的影響延續至今,它的影響力波及各項考試,比如中考、高考、四六級、考研等,可以說中國人人生重要的升學、擇業等大事都是由一次考試決定的”(何虹2006)。于是學生不得不跟隨這些考試的指揮棒來安排自己的學習,那么48.8%的學生以通過考試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三)被動性學習動機與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被動的學習態度。雖然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但是中國社會主流的人生觀仍然是集體主義。人們在采取行動時最基本的傾向是與外部期待或社會規范相一致,它的負面效直之一是:人們形成了依賴心理,習慣聽從被動的指揮行事。學生主動學習精神不足,傾向于依照就業市場的行情、考試、課程規定、教師意圖、教材來學習。

2.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也左右著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中國人向來講究長幼尊卑、禮讓有序,人們遵守社會秩序,擺正自己的社會地位。學生對教師絕對尊敬,唯命是從,至少在面子上要做到這一點。于是養成了許多學生被動的學習

風格,聽命于教師的調遣,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學、學什么,受教師的影響過深,往往對一門課感興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大學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監督、引導程度比中學階段有所降低,于是許多學生無所適從,無法自己承擔起自己的學習責任。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教學干預

學生英語學習外部動機強于內部動機的被動性對英語學習弊大于利。外部動機對學習可能作用強烈,但是持續時間較短,后續動力不足。外部動機強烈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的“針對性”“功利性”過強。因此,對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教學干預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干預的宗旨就是要疏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

(一)實施自主學習新模式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過程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通過考試等。這些任務、考試等只是學習生涯中小小的里程碑,是一種標志而已。學習的道路是要貫穿人一生的,只有樹立正確長遠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培養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真實樂趣,也才能學有所成。

(二)采用目的語文化吸引策略,提升內部學習動機的強度

當今各種媒體方便而快捷,學生完全可以接觸到最真實的目的語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視野,廣泛閱讀、瀏覽、欣賞,激發學生對于目的語文化的興趣,提高目的語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的關注點從外部動機轉移到內部動機上來。

(三)利用學生的外部動機引導學生英語學習

其實,筆者認為學生的外部動機較強,也并非絕對壞事,只要引導得法,也可以加以利用。既然學生受考試、擇業、教師的影響如此之大,那么我們只要使考試更合理化,英語學習內容更實用,更利于他們擇業,教師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從課堂的主人變成課堂的主導,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角),我們一樣可以通過這些外部因素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向持久性學習動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