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英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21:2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式英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式英語論文

篇1

關鍵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

21世紀的今天,世界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越變越小,世界逐漸從各個國家,變化成為地球村。在這個龐大的村莊里,生活著各種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在漫長的歲月里,英語逐漸成為了這個大家庭的主要語言。而英語本身在進化當中也出現了分化,出現了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兩大語系。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畢竟還是同屬于一種語言,語音,語法和詞匯大致相同,但是,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又確實存在著一些差異,差異最大的還是在詞匯方面。下面就來淺談一下英、美英語在這幾方面的差異。

一、語法方面

1.1在某些情況下,英式英語使用現在完成時而美國人用一般過去時,尤其是在表達提供消息的時候。例如:他剛回家了。Hejustwenthome(美語)Hehasjustwenthome.(英語)

1.2介詞的用法不同,例如:在周末。ontheweekend(美語)attheweekend(英語)

1.3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中對have一詞的用法不同:

英式英語中have通常用于談論擁有,相互關系時,常常會使用have的現在完成時來表示,例如Ihavegotanewcar.我有一輛車。在美國英語中,have不僅代表擁有,在談到各種動作時,have可用作一個動詞(在疑問式和否定式中與do連用),在談到各種狀態時,也是這樣。(所以,美國用法比英國用法要簡單得多)Ihaveaproblem.我有個問題。

二、詞匯方面

英美在詞匯的差異方面存在著同詞異義和同義異詞兩方面的差異。

2.1同詞異義。同詞異義現象又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2.1.1完全異義

一些詞出現在美國也出現在英國英語中,但分別表示不同的概念,可稱之為“完全異義”。我們可以來看一個關于這方面的例子來理解,例如,publicschool在英國實際上指私立學校(美國英語為privateschool),而在美國才指公立學校(英國英語為councilschool)。

2.1.2雙向局部異義

有些為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共同的詞大部分詞義在兩國是相同的,但在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中還分別有著各自特有的意義。例如ship是英語中常用的詞,它所表達的“船”,“裝船”,“安裝桅桿”,“雇水手”等概念,應為英、美人所共同熟知。此外,英國人還用它表示“海運”(conveybysea),而美國人可以用ship泛指任何形式的運送,不論是海運還是陸運,火車還是輪船(conveybyanytransportation:marine,railway,motor,vehicle,etc.)。

2.1.3單向局部異義

一些詞基本屬于英、美英語的詞匯共核,但在一國英語(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中另有附加意義,稱之為“單向局部異義”。例如英國人知道senior這個詞,但是他們通常不用美語中作“大學高年級生”解釋。

2.2同義異詞是指在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中分別用不同的詞來表示同一概念,該類詞范圍相當廣泛,例如:打電話(ring/call);鈔票(note/bill);電影(film/movie)。

三、拼寫方面

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在拼寫上都經歷過從古至今的變異,而且其變異的程度都非常的大,現代英語中的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也存在差異,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子:

3.1有些單詞,美國英語以-ter結尾,而在英國英語中卻以-tre結尾,其意義沒發生變化,例如theater/theatre,center/centre,meter/metre

3.2有些單詞,美國英語以-or結尾,而在英國則以-our結尾,且意義沒發生變化,例如labor/labour,honor/honour,color/colour

3.3有些單詞,美國英語以-og結尾,而英國英語卻以-ogue結尾,且意義沒發生變化,例如:catalog/catalogue,dialog/dialogue

3.4還有一些單詞的拼寫,在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中,其拼寫有些不同,但其意義未發生變化,例如:analyze/analyse(分析);check/cheque(支票)。

四、語音方面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在語音方面的差異同英美英語中少量的語法差異相比,發音差異就有規律多了。

4.1以wh開頭的詞,英國人讀[w],美國人則讀[hw],例如:while[wail]/[hwail];white[wait]/[hwait]。

4.2在英音中“r”只在元音之前才發音,而在美音中它在任何情況下都發音。例如:letter[′let]/[′let(r)];flower[flau]/[flaur]

4.3英國人把-u和-ue的長元音發作[[ju:],而美國人發成[u:].如:due[dju:]/[du:];tube[tju:b]/[tu:b]

4.4英國人把字母a讀成[a:]的地方,美國人一般讀成[],例如:laugh[la:f]/[lf];half[ha:f]/[hf]: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這兩大類英語:英國英語(BritishEnglish)和美國英語(AmericanEnglish),雖然在讀音,拼寫,詞匯和語法結構等方面,這兩大類英語是有一些區別的,但這些區別并未使說這兩類英語的人們之間達到互不了解的程度,而且這些差異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

參考文獻:

[1]李賦寧,英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篇2

跨文化的交際是雙向進行交流的,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認同中華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接受過一些高等教育的學生中,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幾乎都不能用英語準確地對中國的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的表達。據相關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的學生對于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可以敘述得很清楚,但是對于一些自己從未涉及過的東西卻很少了解。這就說明了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的強調太過于重視,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的傳承出現缺失的現象,尤其是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如果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語言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那么就會失去語言的寓意。因此,學習英語文化不僅僅是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同時,在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處理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影響本土的文化。在高校教學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使得高校學生也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二、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的對策

當前情況下,中國人民一直以來都在復興中華民族,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夢的要求也較高。為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在對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傳播和分享的過程中,英語教學的工作人員有必要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傳授給學生,從而可以有效地加強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

1.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范圍的文化歷史中的人,對文化會產生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感覺,并且對文化的發展和未來都有一定的認識。在對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英語相互結合,從而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傳播和對外弘揚,采取英語創新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映的措施,不斷地培養高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2.教學素材

在教學的教材選擇的過程中,一方面不僅僅需要側重對中美文化背景的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同時還應該注重一些國外作者撰寫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章,比如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并且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教材中。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不僅僅要吸收一些外來的文化,還必須要對中國的特色用英語進行有效的表達,以此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弘揚傳播。總的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主,并且以課堂實踐為主要的目標,努力營造一個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平臺。

3.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學習的環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交際活動可以有效地對學習的人提供一定的基礎,這種機會可以使得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對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使用。老師必須要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化背景和社會的相關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對比。

4.明確中國文化教學的目的

雖然在我國高校英語學習中,在教學大綱中對英語教材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卻沒有很具體地將相關的細節問題進行分析和對比,從而使得管理的思想存在著一定的零散性,并且整個的教學系統的目標都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的模式,從而導致高校的英語老師對教學的活動僅僅是依靠個人的愛好。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融入和滲透,使得對整個中國傳統的文化都缺乏了一定的整體的感知,從而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明確化。

5.規范英語課程教學

在對歐美一些國家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一些學習使用的課程教材是具有兼容性的教材,在進行外語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獨立性的課程,這樣就可以將本國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其中,從而可以使得本土文化可以傳播的更好。除此之外,在我國高校英語課程教材編寫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課程的質量,培養專業性的人才。

三、結束語

篇3

本著應用型、實踐型和“必須、夠用”的原則,改革英語教育專業教學內容。對不符合這些原則的學習內容給予必要的刪減,而對于一些有啟發性和創新意義的內容隨時進行適當的補充。同時改革單一的考試方式,增強考核的導向作用。根據英語教育專業的特點,在專業核心課程,比如《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教學法》等課程要采取提問、討論、平時作業、說課、講課、論文及開卷考試、技能考試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最大程度做到學生課程學習與專業技能、職業能力相結合。在技能考核方面,還可以采取用人單位與學校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即“半工半學”考核。

2各項技能比賽與課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為了使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小學英語教師崗位,在校期間的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各項技能比賽與英語教育專業說開設的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就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把口語課與講小學英語課本上的故事比賽結合起來;把語音課的語音技能訓練與語音語調比賽結合起來;把美術書法與簡筆畫、板書設計比賽結合起來;把英語教學法與說課、講課比賽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未來所從事的教師崗位的職業技能。

3教學方法改革

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啟發式和互動式為主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力求讓英語教育專業各位任課教師都能根據職業技能要求,通多對課堂教學采取講授-見習-模擬-評價的環節對學生進行隨堂教學實訓,讓學生充分感受職業氛圍。改變那種傳統慣用的灌輸式實訓授課程序,采用啟發式的實訓教學程序。這種教學程序的改變能夠使學生在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激發創新潛能,進行各種創新嘗試,通過自主實踐體驗認知專業理論,使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實訓教學技術,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多媒體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視頻演示、網上信息等多種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實訓教學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方便。

4校內實習實訓與校外見習相統一

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的專業課和實訓課后,把學生帶到實訓室進行集中實訓,也可以每周抽出固定時間將學生帶到實訓室,在專任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專門的實踐教學。這就要求校內要有標準規格的專業技能微格實訓室。在微格教室里,利用投影儀、電腦、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模擬真實的小學英語教學環境,讓學生充當英語教師角色,進行講課、說課、評課等技能訓練,并對真個過程進行實時錄像,以便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整改提高。校外見習就是讓在校學生到各個實習實訓單位進行實際教學感受。學生在外見習期間,所在院校要派專門的帶隊教師進行全程跟班,對見習學生的教案書寫、說課、講課、班級管理及課外活動組織等技能項目進行有效指導。在學生見習結束后,要求學生寫出書面見習報告,并由實習單位給出該見習學生的評價,以便學生后期整改提高。

5建立校外畢業實習與校企產學結合相統一的模式

篇4

1.1語言元功能思想簡介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創立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并提出系統功能語法(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概念。在這一理論中,韓禮德將語言看作社會活動的產物,關注語言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滿足人們需要的。該系統強調語言作為社會符號所應具有的最終目的是進行交際。[1]韓禮德認為語言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具有的功能。由此根據語言的普遍特征概括出了三大語言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語言的學習和實踐中,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語言交際過程。有意識的將這一理論加以運用,對于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與指導意義。因此,通過語言的元功能理論,可以對我國英語教育中出現的若干“沉默式”問題做出解釋。

1.2造成“沉默”的原因分析根據語言的元功能理論,英語語言的學習就是通過表達建立人際關系,使語言在篇章中產生有意義的聯系。而我國的英語在不斷“沉默”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語言功能的缺失,筆者認為這是我國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根源問題之一。“沉默式”英語教育將書面訓練等同于外語教學,雖然注重對語言特點的學習和解釋,但并沒有深入到英語語言內部對其進行透析。這樣的語言學習方式必然會導致英語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并被冠以“啞巴英語”的名號。從語言的三大元功能視角來看,造成我國英語“沉默”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人際功能的忽視以及語篇中輸入量的缺失等三大方面。1)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語言的學習首先是通過概念功能來實現的。概念功能作為邏輯功能與經驗功能的結合,一方面強調將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運用語言符號作為表達各個意義之間邏輯關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主張通過對各種經歷進行表達,從而實現新信息的傳遞。我國英語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理論基礎的建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語言邏輯結構的掌握十分突出。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試卷上,學生都能夠將句子結構進行透徹分析,對篇章類型給予明確判斷。不可否認,這種在英語教學中逐漸培養出的能力是語言學習所必需的。之所以要掌握語法知識和句型結構等基礎性語言知識,是因為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避免語言的錯誤使用,保證交流信息的正確性。2)語言人際功能的忽視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進行語言學習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在復雜的社會交際系統中進行人際交往。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英語逐漸成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在各國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對外開放以來掀起的英語學習熱潮也足以說明英語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當前教育的大環境下,英語教育多以應試教育為取向。受英語測驗及評價方式的局限性影響,其人際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同時,為應對以考察筆頭功夫為主的考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將英語的學習集中在句法的掌握和語義的理解上,并通過不斷地筆頭練習獲得高分。由于長時間沉浸在語法與句型的題海中,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戰練習,導致學生在聽力和口語等方面的生疏。這種以應試教育為取向的語言學習使得學生對自己的言語缺乏信心幾乎成了一個普遍現象。3)相關輸入量的匱乏文字并不是語言,而是利用看得見的符號來記錄的一種方法。語言在通過人際功能滿足人們需要的過程中,其基本有效單位不是詞、句,而是語篇。在語言的使用中,語篇功能通過一系列句子或段落使語言形成整體并賦予語言以意義。英語語言的學習正是通過這種有意義的語篇功能使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交流與傳遞。在我國,英語教育一直存在著喜憂參半的境況。一方面,學生詞匯量大、語法知識完善、理論功底扎實,但另一方面學生對語言的學是停留在詞的辨析和句的分析上,致使語言在使用過程中語篇銜接出現問題,從而造成篇章內容的斷層。學生雖然熟練的掌握了書面語言,但是卻無法將其所思所想進行流利的表達。

2語言元功能思想對“沉默式”英語教育的啟示

時下,針對英語課程的改革引發了不少的熱議。作為一門外語,英語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有沒有必要學,而是如何才能有效的學好并最終學以致用。[8]因此,在厘清英語教育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對英語教育進行反思與改進是應對“沉默式”英語的應有之義。

2.1從應試到應用:語言學習的觀念轉變對于英語教育而言,要轉變我國“沉默”的窘迫現狀,就需要從根本上正確認識并把握英語教育的核心理念從而轉變語言學習觀念。英語學習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形成的是被動的學習態度,為考而學的消極學習動機必然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方向及成效。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從語言的人際功能角度出發,突出英語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淡化應試教育在英語教育中的固化觀念,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語言學習的動機。語言是進行人際交流的工具,在注重應試環境下的筆頭訓練的同時,更應該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實踐應用。

2.2從理論到實踐:英語課程的適當調整我國“沉默式”英語教育在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卻造就了一批紙上談兵的理論家。在課程設置上,英語語言的實踐性在理論課程的主導下幾乎銷聲匿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語言概念功能失調的典型表現。因此,英語的課程設置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強調理論性的基礎上應加大實踐課程的份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兼顧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在完善授課方式的過程中轉變教學中單一被動的傳輸模式,使英語學習在鞏固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互動與實踐,從而打破“沉默”的怪圈。

篇5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高中英語教師可靈活運動多媒體等先進設備為學生創設更加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讓學生更加充分地感知、體驗、適應語境中的語法形式。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經典動畫片《蠟筆小新》的片段或動畫截圖,播放里邊的一些臺詞。

如:“小姐,你敢吃青椒嗎?”這句話應該怎樣翻譯成英語?首先,小新這個動漫形象的出現,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樣輕松、活潑的動漫情境之中,再逐步引導學生了解Doyoudaretoeatgreenpeppers?掌握“dare”這個情態動詞的用法。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英語,是一門具有實踐性質的語言學科。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提倡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也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以“值日”為主題,師生之間可這樣進行交流:師:Haveyouemptiedthedustbin?生:Yes,Ihaveemptiedit.師:Butthedustbinisfull!Someonethrewwasteintoitagain.……師生之間可以自由發揮,并讓學生在對話中思考并掌握:完成時,是對過去行為對現在產生影響的強調,等等。在師生互動這種真實的語境下,讓語法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促使學生更加牢固深刻地掌握語法知識,同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以任務為驅動的語法教學策略的應用

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以任務為核心,以各項任務的完成為目標,來實現語法學習與掌握的目的。任務的設定應符合課堂教學的發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教師設定的任務,從而促使其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提高英語語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篇6

論文摘要:在高職英語教育中,學生們普遍英語基礎薄弱,教唱英文歌曲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不僅不會影響正常教學,而且會對英語教學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寓教于樂,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口語能力,培養了學生們的語感。 

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視,許多教師認為:教學進度緊,練習顧不上,根本沒有時間來教唱英文歌曲。但在高職英語教育中,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英語基礎普遍較薄弱,采用教唱英文歌曲這樣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不僅能促進英語教學工作,而且更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更明顯,課堂氣氛更和諧、生動,這樣也使同學們不會覺得英語課只是由單詞和語法組成的,枯燥無味,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我具體是這樣要求的: 

一、在課前征詢同學的意見,整理大家所喜愛的英文歌曲,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講課文的導入部分時,根據這個單元的課文內容和語境,選擇較適合的英語歌曲進行搭配,當然這些歌曲也是同學們所喜愛的和耳熟能詳的。例如:講wealth,success or love這篇文章時,我會搭配backstreet boys 的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其旋律瑯瑯上口,而且也體現了本文的主旨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讓同學們能夠更易理解課文的內容; 講michael jordan and me時,我會選擇r.kelly專門為喬丹寫的,并由他親自演唱的歌曲i believe i can fly,在教同學們唱的時候,注意其中的一句歌詞if i can see it,then i can do it.if i just believe it,there’s nothing to it.i believe i can fly,從中讓同學們理解努力奮斗的含義,學習michael jordan 的拼搏精神。在選擇學唱的英語歌曲時,還要注意由淺入深,因材施教,對大一的新生們就選一些節奏較緩,旋律輕柔抒情的音樂,比如enya,celine dion,shania twain等的音樂,她們的音樂很適合精聽,學生也比較容易模仿,她們的音樂有一部分為純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另外一部分則為英文歌曲,可以學唱。另外還有一些屬于pop(流行)音樂范疇的抒情慢歌,也是不錯的選擇,backstreet boys,westlife(西城男孩)等組合團體的歌曲是最好的,他們的歌曲絕大多數都是這類風格,瑯瑯上口,也可以利用學生們對其偶像歌手的崇拜心理。 

二、在學唱英語歌曲中鞏固和加強學生的英語語法和句型 

我們在學唱英語歌曲的時候,不難發現在歌曲中有很多我們常用的語法和重要句型。學生們在學完一首英語歌曲時,常常都能記住其中的英語歌詞,在記住歌詞的同時,也能記住一些常用的重點句型。例如:在歌曲“i swear”這首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i swear like a shadow that is by your side。同學們可以在這個句子中注意到like的用法,作為介詞“像,如”的意思以及定語從句的用法,shadow作為先行詞,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 

     三、學唱英語歌曲還能夠幫助同學們糾正發音,提高他們的口語和聽力能力 

平時同學們在學習英語時,對一些單詞在句子中的重讀、弱讀、連讀等不是很清楚。學習英語歌曲可以增強語感,在唱英語歌曲時,自然而然地就糾正了平時一些發音的錯誤,這也是我們平時所忽視的地方。如歌詞follow me around中的“e”和“a”要連讀(元音音素+元音音素連讀)以及it’s like i live a thousand lifetimes(前者不連讀,因為it’s like 和后面的從句屬于兩個不同的意群)。英文歌曲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聽力、正確的語音語調、富有情感的表現力。 

四、學唱英語歌曲時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的新詞匯 

在高職英語教育中,很多同學在牢記大量新詞匯方面都存在著問題,有不少同學今天記住的單詞,一兩天過后就遺忘了,這也成為了同學們學習英語的一道普遍難關。所以我向同學們推薦利用學唱英語歌曲的方法來牢記單詞。這樣不僅能夠快速地記憶單詞,還能夠把單詞牢牢記住,當你唱一首英語歌曲時,那首歌的英文歌詞自然就能一一浮現在腦海中,這樣使記單詞的過程既不枯燥,而且還不易忘記單詞,使記憶的周期延長了,也能體現出寓教于樂的樂趣。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化教學;方式;途徑

一、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的活動和文明進步而發展的。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有許多不同而又各有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因此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語言。語言與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又是一面鏡子,它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一個民族的內涵。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兩者是交叉滲透、相融相合的。拉多(Lado1964)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因而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種文化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在目前國內以英語為主要語種的小學教階段,英語的學習意味著要去理解和接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和習慣。《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基于此,在具體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應適時適宜地根據學生的特點,注重文化教學,培養“文化意識”,以此來增進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使學生逐步形成運用英語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表達情感的綜合語言交際能力;加深其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Cross Culture)意識的同時,使其能正確適當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勢在必行。因為我們必須要在小學這個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就把“文化意識”教學放在突出的地位,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環境下學到地道的英語。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教學,也是新英語課程對新世紀小學英語教師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二、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實現方式與途徑

教學實踐及理論告訴我們,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的主要實現方式與途徑應以課堂教學為主,而課外活動則可作為其重要的實現途徑。

(一)課堂教學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依然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而且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時間也最長。課堂教學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境中,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對比差異,激活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然而小學英語教材的編撰對文化項目沒有作分門別類系統的介紹,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現,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教材中那些有關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典型實例挖掘出來,讓學生領會英漢文化的差異,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如課文中經常出現的打招呼用語,中西方的差別相當大。中國人通常用“去哪JD?”、“忙嗎?”、“吃了嗎?”等等表示友好的問候,并不關心答語的實質內容。而在英國人看來,這些問題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產生歧義甚至于文化沖突。英國人見面問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等。再如課文中單詞“dog”的教學,教師可聯系“a lucky dog”這一諺語,向學生介紹“dog”在中西方國家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英語國家它不單是寵物,更被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員。“dog”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褒義詞,因此英語中還有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時)等說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讓學生了解語言背景知識,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學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實場景下語言運用和交際的能力。

2.巧設懸念,激起探究。學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師要巧妙設疑,創設懸念,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巧設懸念,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蘊含和差異。

例如:在教授問候語“How old are you ?”時,教師可請一名學生配合,由學生問老師答,當學生問完“How old are you ?”后,教師只是說:“Ah,it’s a secret.”此時,教師便可以問學生:“Why is a secret?”這個極其簡單又極富挑戰性的問題,立刻就把學生引人積極思考的狀態——為何老師不直接回“I am…….”而是用“Ah,it’s a secret.”代替,其中有何特殊含義。最后學生在教師更為具體明確的解釋中了解到:在英美國家,人們是非常忌諱別人問及他們的年齡、工資以及個人活動等私事。在這里,“It’s a secret.”便是一種回避的方法。所以,當與外國人交談時,除非他們毫不介意,否則最好不要問諸如“Are you married?”、等這類令他們非常尷尬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應是如“Nice day,isn’t it ?Lovely day ?”等等。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較自然地導人課文教學,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對課文文化的注意,激發其獲取知識、探究異國文化奧秘的愿望更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有效地保證了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質量。

3.創設情境,培養意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典型教學情境,正是進行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教學藝術。情境是小學生身心成長的搖籃,是小學生心靈世界的培養基地,為發展小學生英語語言能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具體情境的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從而獲得對異國文化更深刻的認識。在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 ?這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多次設置情境,如在參加聚會與外國朋友進行文化差異的對話交流中,教師可設置如下的情境You are now in a party,you are having a new foreign friend.You are chatting,talking ab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ountries.這樣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中英飲食文化的對比,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強化他們的語言文化認識,也能避免“中文思維交際”。

(二)以課外活動作為文化教學的重要途徑

課外是一個廣闊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課內更富有吸引力。課外氛圍若是充滿了英語氣息,就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空,創設利有于學生英語學習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學習環境,使學生自由地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

1.通過學習園地滲透“文化意識”教學。小學生對圖文并茂的英文內容總是興趣盎然,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室內設置“英語學習園地”,進行英語文化宣傳。“英語學習園地”應盡量做到“新、奇、趣”,以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同時保持學生的興趣。園地的內容可以是利于學生記憶的習慣用語和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英語詩歌和兒歌。教師也可根據班上學生的英語水平,編寫一些國外小孩經常玩的游戲,如bingo游戲、猜謎語等。也可以設置展覽臺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資料。當學生對這些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這些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內容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感受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英語語感。

2.通過課外活動提高“文化意識”教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是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課外活動的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如收聽廣播、觀看電視節目、聽報告講座、參加英語文化知識比賽、開展英語角活動、參加課本劇排練等。此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與一些說英語的外國朋友接觸,或者把外國朋友請進校園,讓學生親自感受地道的英語,親自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這些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英語文化的多彩多姿,從而增強他們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促進他們參與跨文化交際的積極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文化教學的質量。

篇8

如何提升英語教師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弄清高職英語教師人文素質的現狀。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師基本上都是學文出身,本身已具備一定的人文學科知識功底。唯一不足的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對傳統文化了解較少。所以,提升英語教師人文素質的重點是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良人文傳統,比如對人而不是對神的關注、注重親情友情、強調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等等。提升英語教師包括全體教師人文素養的途徑,一是通過邀請一些著名專家學者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講座,鼓勵教師外出參加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交流等活動,幫助教師進一步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通過建設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影響廣大師生的人文素養。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從物質、制度、精神和行為文化等方面來進行。這里想特別強調的是制度文化。如果一所學校的管理制度是人性化的,是公平、公開、公正的,是以服務師生、促進師生的發展和完善為目的的,一言以蔽之,是一套富有人文精神的管理制度,那么,廣大師生無形中也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挖掘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素材,實現語言教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和關鍵

特定的人文精神總是蘊含在特定的文化中,而語言是文化(這里主要指精神文化)的載體,所以學習語言其實也是學習一種文化。中文和英語實質上承載的是中西方兩種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文化。英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一種語言,而且要讓學生去了解一種文化。如果能挖掘這種文化的內在精神并將之傳授給學生,那將是英語教學的一種極高的境界。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英語教學很難達到這種境界。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期望使英語教學能夠而且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就高職英語教學而言,我們所能挖掘的人文素材主要體現的是西方的人文傳統,其中不少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關注自我,自主、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比如英語中的人稱代詞I、you、he、she、they等,只有“I”是大寫,這一細節從人文精神上看體現的是西方人對自我的關注。再如用英語寫信,一般是先寫姓名,再寫小地址,最后寫大地址,跟我們的寫法幾乎完全相反,這同樣反映了在西方人心目中自我的重要性。對自我的關注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一種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強、自我奮斗等一系列人文精神的體現。這些精神在英語以及西方文化中的表現俯拾皆是。比如如果你的一位外國朋友生病了,你千萬不要說“youshouldgotoseeadoctor!”,如果你看到一位年紀比較大的老人,想幫他一把扶一扶他,不僅不會贏得感謝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感。如果他們特別生氣,甚至可能會說“Keepyourbignoseoutofourbusi-ness”(我們的事不要你管)、“Mindyourownbusiness.”(別管閑事)。西方人對于別人的贊美也不會象中國人這樣謙虛一番,他們一般是大方地接受,并會說“Thankyou”。?這些中西文化上的區別其實反映的是西方人身上的一種強烈的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強的人文精神。這些人文精神盡管蘊含在一些簡單的英語詞匯、語句中,但是高職生在中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中一般學得不多,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仍然可以給學生做介紹。另外,我們在教學中還可以挖掘更多類似的素材。比如在學習《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教材第2冊第3單元“Ican’tacceptnottrying”一文時,我們可以通過補充介紹喬丹的故事,幫助同學們學習喬丹身上的精神:aggressivein-dependent,pro-fessional,,down-to-earth,self-made等。這種教育比專門的人文課程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第二,追求自由、平等,講究守信、守法。追求自由、平等看起來還是對自我的關注,但是自由、平等又和他人密切相關。西方人一方面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地尊重他人。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的姓名、年齡、單位、收入等。而西方人則很討厭別人問及這些個人私事。跟西方人見面如果你也象在中國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過飯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這些小事其實反映的是西方人對自我以及對他人的尊重,也可以看做對自由的追求。平等觀念在英語中有眾多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姑媽、舅媽、姨媽、嬸嬸在英語僅用一個詞“aunt”來表示,同樣姑夫、舅舅、姨夫、叔叔等也僅有一個“uncle”。英文中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也不分堂表和性別。自由、平等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守信、守法是實現自由、平等的重要前提,所以西方人的信用觀念和法制意識非常強。在《圣經》中,“trust”和“confidence”出現了幾十次之多,足見西方人對信任的重視。“Law”的本義有兩條:一是“lex”,即規則;二是“jus”,即公平、正義、權利。“Noonecanbeatoncesuitorandjudge.&Onehastherightofstatementandbeinglistenedto.”(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當事人有陳述和被傾聽的權利)被司法界尤其是英美國家推崇為訴訟程序的黃金法則。這些都體現了西方人對“人”的尊重,對平等、公平、正義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講究信用和遵紀守法的事例隨處可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挖掘或補充這方面的案例以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3用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培育高職生的人文精神

篇9

高職教育“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在提高經管類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1.教材缺乏高職特殊性。高職教育雖然也屬于高等教育序列,具備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但是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它也具備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具體到教學,首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不能照搬本科教材的模式,而是應當開創自己的特色。但事實恰恰相反,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職“市場營銷”課程與本科教材內容基本沒有太大差別,教材缺乏高職特殊性。

2.教學方法不科學“。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產生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效果。但是,這只是一種嘗試,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所選案例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案例背后并沒有涵蓋系統性和規范性的知識,而且內容陳舊且不豐富、數量也不能滿足教學需求。這一系列不足限制了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課程教學中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博采眾長,而不是偏向某一種教學方法。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廣泛借鑒各種先進經驗和方法服務于我們的教學。但是,目前的教學方法剛剛走出滿堂灌的模式,又進入了高度依賴單一教學方法傾向的死胡同。

3.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不符合要求。教學評價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發現自身不足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高職院校目前的市場營銷教學中理論知識考核占據了主要分量,考核范圍狹窄,命題教師的主觀因素對學生的干預過多。實訓考核缺乏一個規范健全的標準。課程考核中實踐環節的考核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這對于“市場營銷”這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來說實為舍本逐末。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果不考量學生實際能力狀況,理論的學習效果再好,高職院校也培養不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二、高職“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秩序的不斷規范,企業的營銷能力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同時,市場對營銷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完善和改革市場營銷課程的任務越來越緊迫。改革思路和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改革高職教材,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這一概念包括兩個內涵,一是高等教育,二是職業教育,二者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在市場營銷教材的設計上應當將二者并列為同一地位,不能厚此薄彼。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場營銷教材與本科教育相差無幾,也就是說教材突出了高等教育特色,但忽視了職業教育這一特殊性。高職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應當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它應當兼顧高職教師的教學和高職學生學習的需要;更要考慮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對接。基于此,市場營銷教材要在充分調研市場對營銷人才或者人才的營銷能力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營銷理論,同時,還應當設置相關的項目對學生的實踐技能的鍛煉做出必要的安排和指導。在市場營銷教材中應當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和步驟,對于深奧的理論應當化整為零,細分到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但也要避免過于直白、庸俗的表達,改革不能壓縮知識含量。在體例編纂方面,組織內容工作中可采用多元化、個性化的原則,突破以往窠臼。內容和形式不能脫離高職教學的教學實際,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主,兼顧理論素養的學習和養成。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敢于創新、勇于突破,走出教材“編寫就是只編不寫”的誤區。教材編寫人員應該由具有高職教學改革實踐經驗的人員參與,只要能夠提升教材質量可不必拘泥于學歷、職稱的限制。

2.探索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高職市場營銷課程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大量現代教學設備的引入,使得課堂效果大有改觀。例如投影儀的使用,節省了教師板書時間,吸引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注意力。但是現代設備代替傳統黑板的改革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還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教學方法改革。實際上,教學方法改革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學輔助工具的變換,而是一種內涵式的革新。教學方法改革首先表現為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和學可以有機結合,通過方法的革新能夠更加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國內一些高職院校的技能型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卓有成效,例如在深化校企合作過程中將工廠車間作為課堂。保證學生在校外實訓的時間和質量,使學生在工作中完成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知識的過渡,大大縮短或者直接越過他們的就業磨合期等。這都是高職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果。但是在“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中,這些教學方法不能完全適用,因為它不同于技能型課程,它不以教會學生如何動手操作為教學目標,而是讓學生懂得如何開動和應用“營銷思維”。學生掌握的不是加工產品、操作機器、維修設備的能力,而是掌握在企業的經營中拓展業務、營銷產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改革上“,市場營銷”課程還應另辟蹊徑,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智力和素養是營銷中的潛在影響因素,而關于這兩方面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雖然不能搬到學校,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把他們的業務情境還原到課堂中,關鍵是看這些技術手段的質量。例如案例教學法中案例選擇的科學性,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程度,等等。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而又科學合理的情境,增強學生在這些情境中的角色感,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應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退居幕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方法,而不是以往那種學生跟著教師指揮棒走的模式。

篇10

“反思”一詞由來已久,從中國的儒家思想到西方哲學中都強調通過反思對自我進行反觀、修正,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或行為觀念。但最先對教學行為中的“反思”(reflectivethinking)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在1933年,他論述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能夠使人們的行動具有深思熟慮和自覺的方式;是個體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對其進行的主動、反復、持久和周密的思考。考文德希德曾說過:“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美國學者C.L.Posner也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單公式,Experience+Reflection=Growth(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總結了杜威、伯萊克等國外著名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我國學者將“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定義為:“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和理性,是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總言之,“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新手教師轉變為專家教師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二、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現狀調查

國內學者將教學反思活動涉及的方面內容做了歸納,包括: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對個人經驗的反思、對教學關系的反思、對教學理論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技能的反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7]Bailey等人歸納出反思型還有以下表現:審視、制定計劃并試圖解決課堂實踐中的困境,意識到他/她帶入教學的假設和價值觀并對它們進行質疑,注意他/她所工作的學校環境和文化環境,參加課程開發,為學校的改變付出努力,為個人的專業發展負責。根據上述關于教學反思的內容和表現的總結,“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研究”教學改革項目對54位浙江樹人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含專職和外聘)進行了有關“反思型大學英語教師”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多年齡層的大學英語教師是否有自覺的教學反思意識和行為、是否成為反思型教師。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緊迫性在受問卷調查的54位大學英語教師中,40周歲以下的有43人,占總人數的79.6%;教齡在10年以下的有35位老師,占總人數的64.8%。這一結果也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年輕化和朝氣活力,同樣也說明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正處在事業上升階段、面臨更大的職業壓力和緊迫性、更需要不斷地通過反思提高自身水平。在回答“是否感到職業帶來的壓力感”的問題時,共有34位老師選擇“經常感到壓力”,占63%;另有35.2%老師會“時而感到有壓力”;54位老師中只有1位選擇“沒有壓力感”。同時受調查老師中沒有一位老師覺得“沒有學習的必要”,87%的大學英語教師共47人覺得“非常有學習的必要”。這兩個問題都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師對職業發展緊迫性的充分認識,明白自身的發展和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息息相關。

(二)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自主反思絕大教師意識到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以達到職業發展的需求,而在這些受調查的大學英語教師中30位老師認為“最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就是“自我反思”,占總人數的55.6%。關于回答問題“您是否會在課后反思自己課堂教學的優缺?”時,沒有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選擇“很少”項,所有的受調查老師都進行不同頻率不同層次的教學反思;而且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把反思結果運用到之后的教學中去。同時課下94.5%的教師會進行專業相關的學習充實自我,僅職業相關書籍的閱讀就有79.6%老師能達到每周5小時。而所有的這些自動反思行為都與教齡、年齡、性別、職稱、學位無顯著性相關,P值均大于0.05,說明大學英語教師隊伍整體都較具有反思精神,絕大多數教師都是不同程度的反思型教師。

三、大學英語教師對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實踐的反思現狀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關系等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大變化,教師的教學活動和過程都被賦予了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多媒體、網絡技術和設備等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這時教師的教學反思的內容和焦點勢必受到教學媒介的影響。(本項目中研究對象主要是廣義上的多媒體技術,指的是能傳播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和電視等多種類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載體。包括電影、電視、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VCD、DVD(digitalversatiledisc)、電腦、網絡等。)在大量使用教育技術和設備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會有些怎樣的轉變和特征呢?大學英語教師是否已經適應并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呢?教改項目繼續通過研究上述54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內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來了解他們的教學反思。使用多媒體、電腦、網絡等現代技術和設備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后,85.2%的受訪老師認為備課時間有所增加;同時72.2%的教師會關注學生的課件使用的反饋情況。最終54位教師中的52位認為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多媒體課堂和課下網絡平臺的結合模式比傳統英語教學更具吸引力和學習效果;88.9%的老師認為課堂內外的教育技術學習運用也促進了自身職業發展。85.2%的教師會根據不同班級的課堂反饋情況調整上課內容、課件制作、技術運用等;90.7%的教師會為了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查找整理教學資源;經常從網絡獲取資料的老師占總數的77.8%;其中資料以音頻、視頻為主,占各類網絡資源的74%。同時通過SPSS相關性數據研究得出結果,年齡與教師教學資料的選擇途徑和形式、年齡與教學資料重組程度均呈顯著負相關,P值分別為0.013和0.007。反映出年齡越輕的教師更愿意通過互聯網查找、多媒體使用、網絡平臺搭建等手段反思充實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更積極地不斷修正教學資料。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