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礎工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6:4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基基礎工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基基礎工程論文

篇1

2預算人員必須非常了解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各個項目的所有工作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在計算工程量及企業施工成本的過程中不漏項,給最終的報價提供一個最準確的基數。如連續墻施工,其工作內容包含有:導墻土方開挖外運及回填,導墻模板的制安與拆除、導墻鋼筋制安、導墻混凝土澆注;連續墻的成槽(分入巖部分和非入巖部分)、鋼筋籠的制作與安裝、連續墻混凝土澆注等。

3對其施工內容有了充分了解后,接下來就是收集本次投標報價工程中有關的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施工圖紙及相關的其他資料(如地下管線布置圖等)。收集這些資料的目的是為了計算本次投標項目具體準確的工程量并初步了解該工程施工過程中有哪些風險因素。在計算工程量的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特別要注意那些發包方規定了結算時,不給予計量的項目的工程量千萬別漏項,因為這些工作內容的成本都需要攤銷到發包方規定結算計量的相應項目中的。如在廣州越秀南路綜合樓基坑支護中結算給予計量的連續墻工程量為2032m3,但要完成該連續墻工作,會發生但不計量的工作內容還有:導墻土方開挖外運185m3及挖填340m3,導墻模板的制安與拆除1137m2、導墻鋼筋制安1.787t、導墻混凝土澆注135m3;連續墻墻頂80cm高的浮漿101m3;連續墻、鉆孔樁的鋼筋籠重量243.84t;連續墻成槽入巖的工程量108m3。在計算工程量的過程中,還要根據資料,初步了解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是否有流沙、溶洞等地質風險,是否有管線阻礙施工的順利進行,如果有,則要將這些風險羅列出來。

4按發包方的計量要求,計算出滿足發包方計量要求的計量項目的“綜合”施工成本。在這個套價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路清晰,否則,很容易出錯。要計算出這樣的一個“綜合”成本單價,有以下兩個步驟:首先根據各個工作內容的工程量及預算員自己編制的企業基礎定額及人材機的市場信息價,計算出各工作內容的成本價,并得出各工作內容的總成本,如廣州越秀南路連續墻的各個工作內容總成本計算應該如下:

①導墻土方開挖外運總成本=185m3×導墻土方開挖外運企業成本價;②導墻土方挖填總成本=340m3×導墻土方挖填企業成本價;③導墻模板的制安與拆除總成本=1137m2×導墻模板的制安與拆除企業成本價;④導墻鋼筋制安總成本=1.787t×導墻模板的制安與拆除企業成本價+1.787t×鋼材材料企業內部消耗系數1.01×鋼材市場信息價;⑤導墻混凝土澆注總成本=135m3×導墻混凝土澆注企業成本價+135m3×混凝土材料企業內部消耗系數1.01×混凝土市場信息價;⑥連續墻的成槽總成本=(2032m3+101m3)×連續墻的成槽不入巖成本價+108m3×連續墻的成槽入巖增加費成本;⑦墻身鋼筋籠的制安總成本=243.84t×墻身鋼筋籠的制安成本價+243.84t×鋼材材料企業內部消耗系數1.03×鋼材市場信息價;⑧連續墻混凝土澆注總成本=(2032m3+101m3)×連續墻混凝土澆注成本價+(2032m3+101m3)×混凝土材料企業內部消耗系數1.1~1.15×混凝土市場信息價。

其次就是將給予計量的每個項目相關的全部工作內容的總成本匯總并攤銷到該計量項目中,得出結算計量項目的“綜合”成本單價。如廣州越秀南路綜合樓基坑支護中連續墻的“綜合”成本單價就應該是將第一步驟中計算的各個工作內容總成本攤銷到給予計量的連續墻工作量2032m3所得出的單價,具體計算如下:

連續墻“綜合”成本單價=∑(①~⑧)/(2032m3)。

5向決策者提供計算準確的“綜合”施工成本及施工過程中的風險因素,決策者根據預算員提供的數據,結合經營的需要等,綜合考慮,最終確定自己企業的報價。因為決策者的決策依據完全靠預算員提供,這就要求預算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基本功,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只要做好了這幾個步驟,那么施工單位在報價與之后的談判過程中都握有主動權,能正確確定工程項目施工承包價格,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合理利用資金,提高承攬質量,使工程達到技術上的先進和經濟上的合理

篇2

排水固結處理技術是軟土地基處理技術中重要的一種,就是先將軟土地基中的水排出,縮小軟土地基的空隙,使孔隙水壓降低,促進軟體地基土體固結,有效的提升土體的抗剪力強度,提升地基的承載能力。排水固結處理技術具體可以分為砂井法、排水電滲法、堆載預壓法、真空預壓法等。其中堆載預壓處理技術花費時間較長,具體做法是對填土材料、砂石等進行預壓,促使地基沉降,快速固結地基土塊,最后在將荷載撤除后進行房建工程施工;如果地基透水性較低,可以選用砂井法,具體做法是在地基空隙中灌以砂土,采用專用的排水固結管道進行排水,保證地基穩定,這一處理技術具有施工材料少、連續性強、排水速度快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真空預壓法主要應用在不含透水層的地基上,具體措施包括:首先設立砂井,并用隔絕層封閉砂層,將砂層中的氣體排出,是地基土快速固結;如果地基粘性小、地下水位低,則需要選用電滲法,其主要是將地基中的水集中到陰極,形成電滲,促使土體固結,提升地基的承載力。

2膠結處理技術

膠結處理技術要在軟土土質中加入別的水泥材料,例如水泥砂漿、石灰,依靠軟土地基的固結,構成復合地基,使軟土地基強度變大,軟土地基承載力變大。膠結處理技術可以選用水泥土攪拌法、高壓注漿法、灌漿法等實施。灌漿法先把泥漿灌入土體內,在土體內進行固結,這樣一來地基承載力變大、地基沉陷度減少。水泥土攪拌法先是把原來的基土攪拌進水泥內,使兩者發生反應,構成固體,這樣就提升了軟土地基的強度。實施水泥土攪拌前,要進行配比強度試驗,確定最佳水泥摻和量。水泥土攪拌法用在抗剪性大、含水量高的地基中。高壓注漿法借助于高速、高能量的液流沖壞土體,使土體同漿液混合,發生固結。

3強夯置換法處理技術

強夯法就是用重物對地面猛力拍打,保證地面的牢固與平整,利用強夯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還能避免公路路基在重物的壓力下發生坍塌。利用這種軟基處理方法,能夠有效的提升地基的承載力,對地面產生良好的效果,是軟土地基滿足房建工程施工的沉降要求,并且施工迅速,為后續施工提供有力條件。這種方法由于實施方式關系,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振動以及噪聲,會對周圍的居民造成影響,所以在居民聚集區不易使用。如果采用這種這種處理方式,需要逐層夯實,并且在最后的一層夯實完成后,將夯實機壓實的坑填平。置換法就是將房建工程軟土地基中的小碎石、石灰石置換出來,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軟土地基厚度較小的地基,這種處理技術首先將上層承載力較強的土層作為支撐結構,對下層土層的承載力實施驗算,如果下層承載力不能滿足具體設計要求,這需要進行淺埋處理,提升持力層,加大持力層厚度,使其滿足房建施工的具體要求。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粉煤灰吹填法。該種技術也是軟土地基處理新技術的一種,粉煤灰具有較強的透水性,粉煤灰在軟土地基中的應用可以加速地基的固結,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的整體成本。施工人員可以按照一定比重進行淤泥和粉煤灰的吹填,逐步的改善軟土地基的性質。

4總結

篇3

關鍵詞:城市公園 地域文化 扶風縣 應用

一、 引言

城市公園成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城市公園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園中,優美的環境已經不再是整個園區的重點,文化景觀逐步成為了整個園區的核心亮點。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靈魂,作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園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綜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設計手法

(1)利用相關要素結合象征與隱喻手法

象征是景觀設計手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抽象的內涵常常以具體的形象體現,這樣不同層次、范圍的意義被充分表現。象征這樣的體現手法,可以將抽象的文化變得簡單,讓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續了文化的內涵,創造了別樣的藝術效果。

(2)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借鑒手法

傳統設計方法流傳至今主要通過后人的借鑒和繼承,因此,它們可以作為古典園林中最普遍和常見的方法。將傳統園林中的傳統手法繼承和借鑒,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蘊含的不可磨滅的文化,傳統的藝術手法應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達的手法

直接表達實際上就是,一種從來都沒有處理過的直觀的為游客展現文化的手法。這樣的手法往往體現在民俗節日、歷史事件闡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強化人們對生活中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形式

(1)民俗活動

56個民族和各個城市地區經過漫長歷史的洗滌,出現了形態各異的、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這些民族文化的活動很大意義上體現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時也成為十分有意義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現了陜西的日常生活狀態,大唐芙蓉園更多以演藝來體現。

(2)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對城市公園設計來說,是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僅承載了城市的發展歷史,同時也記載了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城市的歷史痕跡。在設計中,把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含義的物質保護和繼承下來,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維持下來,維護城市的個性。

(3)地方材料

在現代設計作品中,地方材料、廢棄材料常常被設計師應用,不管是景觀小品的塑造,還是欄桿、座椅等輔助設施,都盡量選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給有課帶來親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 實例分析――寶雞市扶風縣城市公園

3.1地理區位

扶風縣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河流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地勢北高南低,以黃土臺塬為主。扶風地處關天經濟區核心城市西安與副中心城市寶雞的中點,是寶雞市的東大門,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扶風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佛教名剎法門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和“佛骨圣地”的美譽,是中外聞名的周原文化寶庫、萬眾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內有各類文物保護點747處,其中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古周原遺址被列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1987年舉世僅存的佛指舍利從法門寺地宮出土,被譽為繼秦兵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2010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入選“中國之美”十大自駕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區。

3.3平面設計

(1)從功能分區上分析:從動靜、商業經濟、人群分類、歷史文化等方面將功能分為入口廣場區、商業餐飲區、主題廣場區、文化展示區、兒童活動區、濕地景觀區、植物園區、體育健身區、管理服務區、老年活動區八個片區。

(2)從規劃結構上分析:在規劃結構上采用主軸線和環形軸線,使每個片區能相互聯系。同時在節點上分為主節點、次節點和三級節點,使整個公園有主有次,圍繞一個文化主題中心展開,產生開端-過渡--過度-結尾這樣一種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及體現

扶風縣城市公園中對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設計原則,以寶雞市和扶風縣的地域文化為內涵,依托寶雞市扶風縣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觀風貌,使該地成為扶風縣新區的城市生活商業功能區和生活休閑區,展現出扶風縣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園、華夏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區,帶動生態新區城市建設的發展,推動城市文化進程,使之成為扶風縣乃至寶雞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 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題

深入挖掘運城的文化,將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結合,突出文化,營造一個具有獨特性、時代性的綜合性公園,并對園區內的景點通過地形營造空間層次。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長期形成的自然環境,才能更好的體現地域文化,將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設計中。

在植物的選取上,結合歷史上的記載,采用適宜該地邊生長的鄉土植物。扶風縣當地有一個杏林鎮,相傳宋代醫家石泰住此為人醫病,痊愈者栽杏樹為報,久之杏樹成林而得名。如主題廣場周邊的銀杏片區,利用了當地的景觀植物,既能展示氣公園的高貴,又能給主題廣場和入口一個無形的限定。

(2) 利用歷史典故再現歷史

利用傳統的設計手法,借鑒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傳說,并借助歷史再現的體現手法等,營造具有藝術感染力、特色歷史文化的景觀風貌。如園區內歷史文化區的浮雕墻和四個展館,展示了扶風縣特有的歷史文化、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體現了寶雞市的周禮文化之鄉,如馬援、班超等人的歷史故事。

(3) 利用景觀小品展現地域文化

景觀小品的營造過程其實是對地域文化內涵挖掘、剖析、表現、提純的過程,反之地域風情常常也是通過景觀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為周圍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建筑風格;景觀小品的設計亦應如此,與本地區的人文風情達到一個文化融合的層次。如在本方案的設計中,中心的主題廣場和鳳凰雕塑展現了青銅器文化和寶雞鳳凰這一城市形象。

四、 結語

通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對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1)從人類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園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空間,更是一個滿足人類需求的綠色場所。城市公園設計,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間和城市空間相互協調,創建具有創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園。

(2)從生態的角度研究,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現代城市中的人們逐漸開始遺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在認識生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營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綠色空間。城市公園的設計不僅要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創建一個真正可以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公共綠色空間。

參考文獻

[1]王今琪. 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2]曹峰.地域文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篇4

論文摘要:為了給剛接觸建筑設計或施工人員了解認識地基基礎在建筑設計施工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本文主要對各種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做個詳細闡述。

在建筑工程上,把建筑物與土壤直接接觸的部分稱為基礎,把直接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層叫地基?;A是連接上部結構(例如房屋的墻和柱,橋梁的墩和臺等)與地基之間的過度結構,起承上啟下作用。基礎把建筑物豎向體系傳來的荷載傳給地基。從平面上可見,豎向結構體系將荷載集中于點,或分布成線形,但作為最終支承機構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種分布的承載能力。

1.注意地基基礎設計的基本原則同一建筑結構單元,宜設置在承載力和變形性能基本相同的地基土上,不宜設置在承載力和變形性能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如部分為老土,部分為新土;部分為一般土或硬土,部分為軟土)。同一建筑結構單元,一般宜采用相同類型的地基,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地基(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剛性樁基;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復合地基;部分采用復合地基,部分采用剛性樁基)。同一建筑結構單元,宜采用相同類型的基礎,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基礎(如部分采用箱基、筏基,部分采用條形基礎;部分采用條形基礎部分采用單獨樁基;內框架磚房、底層框架磚房,一般外墻宜采用條形基礎,內柱宜采用十字交叉條形基礎)。

在軟弱地基和嚴重不均勻土層上,宜采取措施,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豎向剛度。盡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如地基較差,通過經濟比較,天然地基造價較高時,可采用樁基或其他人工基礎。

2.地基基礎設計選型時應考慮的因素有以下幾點。工程地質水文條件;上部結構類型和荷載情況;建筑安全等級、體型和使用要求;建筑結構單元的劃分;鄰近建筑基礎和地下設施情況及其相對關系;地下室的設置及防水要求;材料供應和地方材料;施工水平和設備;工期及造價;抗震設防及其他特殊情況。

3.基礎的類型,在基礎工程中我們常見的建筑工程地基基礎設計中,通常按基礎所用的材料和受力特點分,有剛性基礎和非剛性基礎;依據構造形式分,有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筏形基礎、箱形基礎。

3.1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剛性材料組成的基礎稱為剛性基礎(也稱無筋擴展基礎)。從受力和和傳力角度考慮,由于土壤單位面積的承載能力小,上部結構通過基礎將其荷載傳給基礎時,只有將基礎底面積不斷擴大,才適應地基受力要求。上部結構(墻或柱)在基礎中傳遞壓力是沿壓力分布角(也稱剛性角)分布。由于剛性材料抗壓能力強,抗拉能力差,因此,壓力分布角只能在材料抗壓范圍內控制。若基礎底面寬度超過控制范圍,致使剛性角擴大,這時基礎會因受拉而破壞。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以鋼筋,利用鋼筋來承受拉力,使基礎底部能夠承受較大的彎矩。這時,基礎寬度的加大不受剛性角的限制。故有人稱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和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為柔性基礎(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督ㄖ鼗A設計規范》的第8.1.2條(P.55-56)規定,擴展基礎的構造要求應符合下列要求:(1)錐形基礎邊緣高度,不宜小于200mm,階梯形基礎的每階高度,宜為300-500mm;(2)墊層厚度不宜小于70mm;墊層混凝土強度等級應C10;(3)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于10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墻下鋼筋混凝土基礎縱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小于8mm;間距不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不小于受力鋼筋面積的1/10。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小于40mm;無墊層時不小于70mm;(4)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5)當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的邊長和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的寬度大于或等于2.5m時,底板受力鋼筋的長度可取邊長或寬度的0.9,并宜交錯布置。  鋼筋條形基礎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僅沿一個主要受力方向通長布置,另一方向的橫向受力鋼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寬度1/4處。在拐角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方向布置。3.2常見的幾種結構體系建筑物的地基基礎應用。1砌體結構建筑六層或六層以下的多層民用建筑和磚墻承重的輕型廠房可采用砌體條形基礎(毛石或磚);地下水位較低且具有施工經驗石,可采用剛性灰土基礎;地下水位較高或冬季施工時,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在軟弱地基上,多層建筑可設置筏形或淺埋板式基礎。2框架結構建筑:(1)如無地下室、地基較好、荷載不大時,可選用混凝土單獨立基礎,柱機基之間可根據有關要求,考慮是否設置基礎系梁。(2)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好,可選用混凝土單獨立基礎加防水板做法。防水板下宜鋪一定厚度的易壓縮材料,以減小柱基沉降的不利影響。(3)有地下室且有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差,可選用筏形基礎(有梁或無梁)。(4)有地下室的單獨柱基礎,基礎的底面到地下室地面的距離,不宜小于1m,對于防水要求較高的地下室,宜在防水板下鋪延性較好的防水材料,或者在防水板上增設架空層。3框剪結構建筑:(1)如無地下室,地基條件較好且承載較均勻時,可選用單獨柱基加基礎系梁。如地基較差或荷載較大時,為加強基礎整體性和增加基礎底面積,可選用鋼筋混凝土十字交叉條形基礎,當條形基礎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或變形要求時,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筏形基礎。(2)有地下室,無防水要求時,也可選用單獨柱基或十字交叉形基礎。同時驗算地下室外墻的承載能力。有防水要求時,當地基較好時,可選用單獨柱基或條形基礎另加防水板做法,此時應考慮基礎沉降對防水板的不利影響而采取的相應措施(同框架結構建筑)。當地基較差或條形基礎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或變形要求時,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筏形或箱形基礎。4剪力墻結構建筑:無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無防水要求時,如地基較好,宜優先選用交叉條形基礎。有防水要求時,可選用箱形基礎或筏形基礎。當基礎埋置深度不小于3m時,如原無地下室,應建議甲方增設地下室,或與勘察單位研究改用樁基礎的可能性和經濟性,同時也研究設置架空層的可能性和經濟性。如地基土質較差,當采用上述各類基礎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或經過經濟比較,天然地基造價較高時,可選用樁基礎或其他人工基礎。高層建筑的地下室,如需用做停車庫、機房等要求較大空間時,也可不一定設計成箱形基礎,應優先選用筏形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基坑工程;綜合樓;裂縫;地基不均勻沉降;檢測加固

隨著高層建筑的快速發展,基坑工程愈來愈復雜,開挖面積及深度越來越大,如福州的新世紀大廈,其基坑開挖深度達24m,上海的港匯廣場,開挖面積約50000m2[1];但是,基坑工程導致周邊建筑物異常的事故時有發生;基坑開挖,導致周圍土體應力狀態發生改變,臨近建筑物地基基礎產生不均勻沉降,致使其發生傾斜,構件開裂破壞,影響安全使用[2]。本文以重慶市某工程實例為背景,研究了基坑開挖及降水對臨近建筑物的影響,分析了房屋異常的內因與外因,對該工程提出了加固方案。

一 工程地質概況

1.1 工程概況

重慶市某綜合樓屬于混合結構,底部三層框架,上部為八層砌體住宅結構,如圖1.1所示。地基持力層采用粉質粘土層,建筑基礎為兩階交叉肋梁筏板基礎。

臨近擬建項目的基坑與綜合樓的平面關系如圖1.2所示。該項目基礎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該區域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地下水位較高,進行大面積基坑開挖后,抽取了大量地下水?;娱_挖后,毗鄰房屋墻體、樓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且裂縫在不斷的加寬和出現新裂縫。

1.2 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勘察資料得知,建設場區的巖土層由上至下為:

雜填土(Q4ml):雜色。由灰渣碎塊石、建筑垃圾等物混填而成,稍濕。

粉質粘土(Q4al):土層中含粉細砂粒及巖屑碎片,系沖積成因,呈可塑狀態。

該區上覆土層為雜填土與粉質粘土,其厚度很大(26.00m~28.00m)而強度不是很高,用粉質粘土層作基礎持力層[3]。

二 建筑物的異?,F象及原因分析

2.1 構件裂縫

2.1.1 車庫地面裂縫

檢測記錄該綜合樓地下車庫地面裂縫(如圖 2.1所示),發現裂縫均呈橫向分布特征,朝向基坑區域裂縫較為密集,裂縫分布區域地基有較為嚴重的欠密實現象,裂縫由地基塌陷拉裂而成。

2.1.2 混凝土墻體、砌體結構磚墻裂縫

在理論上,框架結構填充墻不受力,當框架填充墻上產生裂縫時,究其原因是由框架梁、柱產生整體變形導致框架節點區域出現塑性鉸,填充墻受到擠壓引起開裂破壞。墻面上一般產生“之”字型裂縫和分叉形樹枝狀裂縫[4],從力學角度分析,由主拉應力大于抵抗開裂的墻體強度所致,框架填充墻裂縫如圖 2.4所示。

支撐整棟房屋的下部地基會發生壓縮變形,當地基中部地基堅硬而端部軟弱,建筑物端部沉降大于中部時,會形成負彎矩,就會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產生附加應力。當這些附加應力超過砌體的抗拉強度時,墻體就會出現裂縫。

2.2 地基探測

本次雷達波法檢測采用美國地球物理公司(GSSI)的SIR-2000型地質雷達,對該綜合樓的地下室及其地基進行檢測。重點檢測該建筑筏板及地基梁受損情況,地基土密實、擋墻后填土脫空、富水情況等。

結論為:地基欠密實,部分充水嚴重[5]。

2.3 傾斜現象

根據該建筑的裂縫規律等情況,推測該建筑可能有傾斜情況發生,故使用全站儀(蔡司C20A型)對該建筑的部分外墻角點進行了垂直度檢測。

檢測發現,靠近基坑一側外墻轉角上部磚砌體26m高度范圍的墻體傾斜量最大為54mm,見表 2.1。

自身建筑物地基存在軟弱層,局部充水較為嚴重外,臨近項目大面積基坑開挖、人工挖孔樁大量抽取地下水,改變了周邊建筑地基的土體應力、含水狀態,導致土體重新固結沉降,從而使得該綜合樓的地基基礎產生不均勻沉降,房屋發生傾斜。

三 加固方案

在分析各種裂縫產生的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該綜合樓加固設計思路。對該綜合樓進行加固時,首先加固地基基礎,增強基礎抵抗變形的能力,提高整體剛度;然后,針對綜合樓底部框架空間剛度變化不均勻,加固框架結構;對于上部砌體結構,依據裂縫出現位置及嚴重程度,采用圈梁及構造柱加固,加強砌體結構整體穩定性。

3.1 地基加固

地基采用高壓噴射灌漿懸孔樁加固方法[6],由于筏板下部地基土富水,上階筏板下地基土的部密實現象對上部建筑的影響更大,故主要對該建筑兩個端部上階筏板下部的地基進行加固處理,以增強其密實度,減小端部基礎不均勻沉降的可能性。

3.2 框架加固

由于綜合樓底部框架結構的剛度不均勻性,適當增設剪力墻[7],對部分縱向框架增設腹桿,把框架變為桁架,以增強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縱向整體性。

3.3 砌體加固[8]

對上部砌體結構,部分增設構造柱和縱向水平拉梁,特別是原有拉裂現象區域和薄弱區域,以增強上部建筑的縱向整體性;對砌體結構部分預制板支座有錯動的增加支座寬度。

四 結論

本文以重慶市某既有綜合樓工程為例,對其房屋進行了異常檢測鑒定,分析了裂縫及房屋傾斜的成因,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該綜合樓平面剛度變化不均勻,抵抗不均勻沉降的能力差,檢測出地基欠密實,部分充水嚴重,雖然采取筏板基礎處理,但主次地基梁交界區域欠密實。

2)臨近擬建新項目工程大面積基坑開挖,大量抽取地下水,改變了地基的土體應力狀態,導致土體重新固結沉降,筏板基礎的整體性優點未能充分發揮。

3)通過對底部框架結構、上部砌體結構及地基基礎加固處理,投入使用至今三年,尚未發現房屋裂縫和傾斜等異常現象,說明加固處理效果佳。

參考文獻

[1]敖斌.基坑開挖對鄰近建筑物的影響[D],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工業大學,2009.

[2]李進軍,王衛東,邸國恩等.基坑工程對鄰近建筑物附加變形影響的分析[J],巖土力學,2007(28):623-629.

[3]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胡春英.黏土地基膨脹導致樁身傾斜引起結構裂縫分析[J],山西建筑,2011(4):84-85.

篇6

關鍵詞:地基基礎缺陷 加固措施

中圖分類號:TU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礎是最重要的關鍵環節。地基主要是指,在建筑物荷載力的作用下,基底的下面所產生的變形地層?;A作為一個紐帶的結構,將它所承受的荷載力傳遞給了地基。地基必須具有高強度和穩定性,能夠起到支撐和防護的作用,來自上層的荷載力不應該超過地基的變形允許值。如果天然地基具備較強的承載力和支撐力,則是非常好的天然地基。但是,如果地基沒有這種天然條件,就需要采取加固的措施,在加固后的地基上進行基礎施工,從而提高建筑物的穩固性。

一、地基基礎缺陷

1.地基基礎標高的偏差問題

地基砌筑到室內地平位置時,會存在標高不處于同一個水平面的現象,對上層墻體的標高控制會產生影響,出現標高偏差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部基層放腳寬大,皮數桿無法貼近,對砌筑的每個基礎和皮數桿間的標高差難以有效觀察,填芯磚所采取的是大面積的鋪灰砌筑方式,因鋪灰面過長或者厚度不均勻,致使砌筑速度不一致,砂漿停歇太久,會由于擠漿困難,造成灰縫無法壓薄冒高狀況。

2.軸線位移問題

地基基礎工程的軸線位移所指的是大放腳砌筑到室內的標高位置,軸線和上部的墻體軸線會出現錯誤,軸線位移大多出現在建筑內橫墻上,上部墻體與基礎會出現偏心壓,對建筑整體的受力性能會產生影響,出現軸線位移是因大放腳的收分寸沒有掌握準確,砌筑到大放腳的頂部時,會出現偏差問題,當再砌筑地基基礎的直墻部分,就會出現軸線位移狀況,在施工的時候,橫端的基礎軸線通常在槽邊設置中心柱,在實際放線的時候,會將控制樁安裝于山墻位置,其橫端的軸線可從山端至另端的排尺進行控制,建筑基礎大多數是先砌筑外縱墻與山墻位置,當砌筑橫墻基礎的事后,槽中線會被封于縱墻的基礎外部,不能吊線找中,使得軸線出現較大偏差,槽邊的控制樁無法很好保護,車輛及施工人員就會出現位移,出現軸線位移。

3.防潮層失效問題

抹灰不密實或者防潮層開裂,地下水沿著地基基礎往上滲透而無法阻止,致使墻體潮濕,當外墻受潮之后,就會出現凍融或者鹽堿作用,房屋建筑磚墻的表層就會出現逐層的剝落酥松,對居民的房屋美觀與結構強度會產生影響。這是由于房屋建筑施工當中,灰漿混用,砌筑的基礎剩余砂漿當作防潮的砂漿應用,防潮層在施工之前,基礎面上未作清理,澆水不夠,對防潮層的砂漿或者基面粘結造成影響,在操作的時候,房屋表面抹灰不實,再加上養護不到位,防潮層就會出現早期脫水狀況,其密實度與強度無法達到要求,出現裂縫狀況,在冬季施工的話,防潮層也會出現受凍失效問題。

二、地基的加固措施

1.地基的加固施工要求

在現代建筑施工工程中,通常對需要對建筑物地基進行一定的加固和處理,在進行地基加固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地基加固符合施工技術要求。如確?;拥母稍铮硬蹆鹊奈勰嗪头e水處理干凈,在進行灰土鋪壓時要做到灰土的含水量,以及土質要符合鋪壓標準,可以通過手捏的方法來判斷灰土的含水量是否均勻,如果能夠捏成團,輕捏即碎的話,則說明土質狀況符合要求,如果太干燥則需要灑水,如果含水量太大則需要晾曬,否則將影響地基的加固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在進行夯土填實處理時,一定要確保分層碾壓的灰土間距大于0.5米,同時,在夯實處理后的灰土,要保持必要的干燥,對每層灰土的施工都要進行必要的現場試驗,確保符合設計指標要求。在夏季要避免雨水或其他污水對其進行影響,做好防止暴曬與雨淋工作。在灰土施工完畢后,應該及時開始基礎施工,并對圍土及時回填,而在冬季進行施工的時候,也要注意到凍土的影響,盡量避免因凍土而致的地基加固不妥當的技術措施。

2.地基的加固施工措施

在地基的施工處理工程中,由于地質條件、以及工程施工工藝等方面的考慮不周,也會出現影響工程施工的問題,作為建筑工程的基礎工程,對地基的施工需要引起各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如在施工中遇到的地基塌方,地基一旦出現塌方,必然會對整個建筑地基的穩定性產生影響,甚至會導致整個過程施工方案的重新制定或造成對整個基礎施工的安全事故,為此,在對地基進行施工前,必須加強對地質條件和環境的全面勘察和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分析,以實現對地基條件可行性的全面掌握,制定出符合實際地礦要求的有效措施和方案。

加強對地基施工的階段性保護,比如對于雨季要加強對地基內的污水的及時處理和雨水的預防,不能因為雨水的侵蝕來影響地基的施工質量。同時,落實地基施工過程質量監督管理責任,對因施工管理不規范、監督工作不到位,導致地基基坑與設計標準不相符,從而影響到地基的實際荷載,造成受力不均、地面沉降等現象,不僅將對整個工程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為此,施工工程的有效監督和管理必須切實落實,科學應對,確保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和要求。

3.地基的加固施工勘查的重要性

工程勘察報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要預防地基基礎的工程事故,首先必須對場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做全面正確的了解,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搞好工程勘查工作,要根據建筑物場地的特點,建筑的使用要求,合理確定工程勘察任務和目的。勘查工作為建筑物的設計提供舉足輕重的參考資料,在勘查時要重視對鉆孔深度的選擇。由于鉆孔深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如果不符合設計上對壓縮厚度的需要,或者達不到樁所坐落的土層時,那就不可能正確計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樁的正確承載力,也就達不到基礎設計要求。因此必須按設計要求確定合適的鉆孔深度。如果由于勘查數量不足,鉆孔和探坑布點少,再加之鉆孔深度不夠,以致不能表達出土的不均勻性和層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翹曲和彎折而出現裂縫,造成嚴重的質量事故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隨著大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建筑地基基礎和樁基礎的施工要求也提出了挑戰,隨著施工工藝技術的不斷應用,在確保施工要求的基礎上,針對地基基礎和樁基礎的施工工藝技術進行分析,從而探討出有效確保地基基礎和樁基礎施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思路和方法,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參考。

小結

地基的加固與處理,簡單來講,就是增加地基的承載力,使地基能承受巨大的垂直荷載,但是若是地基的承載力本來就不高,或者說地基的軟弱層過深、承載力較低,又或者導致受力不均勻,那么,就必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來提高地基的承載力,而地基加固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一般而言,對于“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樁基礎”而言,可以分為部分樁和大部分樁,通常情況下,會采用注漿、補樁、加厚承臺、樁間土加固、降低上部建筑物重量等方法來處理,并且在實踐當中,要根據具體情況以及現場實際情況,來有效的確定

參考文獻:

[1]簡艷軍 磚混房屋地基基礎維修加固技術分析[期刊論文]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年24期-

篇7

關鍵詞:深厚軟土;長短樁復合地基;設計方法;承載力;沉降

中圖分類號:TU47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天津空港地區廣泛分布著一層深厚軟土,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承載力差,只有經過處理或采用樁基礎才可以建造工業建筑。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后均會出現不同的沉降問題,如何解決后期沉降難題一直是困擾技術人員的一個問題。通過對幾個工程的摸索與實踐,長短樁復合地基是有效處理方式之一。本文以天津空港地區一工程為例,闡述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計算方法。

2 設計方法

2.1 工程概況

擬建工程位于天津空港經濟區京津塘高速南側,為2棟單層倉儲車間,高度約14.5m,地面堆載約5T/m2,門式鋼架結構,倉儲車間面積為16400m2。建筑±0.000標高相當于大沽高程4.000m,室外坪大沽高程3.600m。

根據勘察報告揭示,該場地埋深25.00m范圍內,土層分布基本均勻,表層有一層厚度為1.00~4.30m的人工填土層,呈褐色,軟塑~可塑狀態,淤泥質土、粘土、粉質粘土質,屬中壓縮性土,人工填土填墊年限大小于十年;其中全新統中組海相沉積層(Q42m),淤泥質粉質粘土、淤泥質粘土層厚度較大,呈灰色,流塑狀態,有層理,含貝殼,屬高壓縮性土,為場地主要軟弱土層;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1。

表1 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2.2 地基基礎設計方案選擇

根據勘察資料分析,場地不僅人工填土分布厚度較大,土質普遍很軟,其下分布厚層淤泥質粘土,土質極軟,強度很低,應是本次加固處理的重點,因此,我們考慮用短樁加固6a層,提高軟土層地基承載力,并把加固后地基承載力較高的軟土層看成是天然承載力較高的土層,按照剛復合地基理論進行設計。長短樁復合地基一方面承載力大,沉降和差異沉降易于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適用于加固深厚軟土層。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盡量發揮土體和樁的力學性能,做到既施工方便,又經濟合理,本工程地基基礎設計方案經過反復比較,決定采用長短樁復合地基技術進行地基處理。

2.3 地基基礎設計

2.3.1 短樁設計

短樁設計主要是確定其置換率和長度。置換率由樁和土體形成改良地基的承載力確定。本工程根據土層性質:經反復試算,決定短樁采用直徑500mm的濕法深層水泥攪拌樁,采取中間插芯的布置形式,樁間距2.6m×2.6m,有效樁長6.0m,邊樁距墻軸線約0.50m,R325普通硅酸鹽水泥,摻量300kg/m3,在樁頂以下3m內加漿復攪,以增加淺層地基的處理效果。

2.3.2 長樁設計

長樁承擔大部分荷載,其長度也是控制復合地基沉降的關鍵點。長樁設計主要包括持力層選擇、樁徑和樁長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等。經計算,本工程長樁采用直徑500mm的濕法深層水泥攪拌樁,采取中間插芯的布置形式,樁間距2.6m×2.6m,有效樁長15.5m,以8a層粉質粘土層為樁端持力層,進入8a層不小于1m。R325普通硅酸鹽水泥,摻量300kg/m3,在樁頂以下3m內加漿復攪,以增加淺層地基的處理效果。

2.3.3 長短復合樁平面布置

本工程經過反復試算和調整,共布樁8806根,其中長樁4120根,短樁4686根。樁位布置見圖1。

圖1 樁位平面圖

2.4 褥墊層設計

復合地基褥墊層是確保樁同承擔荷載、充分發揮樁間土承載力、調整和均化復合地基應力狀況、減少基底應力集中、減少樁頂水平應力集中的關鍵設施。褥墊層的設計,主要包括墊層厚度和材料。

2.4.1 墊層厚度確定

褥墊層厚度對復合樁基性狀有較大影響。樁土應力比是反映復合地基中樁、土荷載分擔的指標,墊層調節應力效果完全可以用樁土應力比來反映,墊層效果越好,樁土應力比越小。初步確定墊層厚度為200mm,再根據上部結構荷載大小做適當增減。

2.4.2 墊層材料確定

通過工程經驗及不同褥墊層材料的復合地基現場靜載荷試驗,本工程采用200mm厚C15混凝土墊層,φ8雙向@150mm配筋,其下為200mm碎石墊層。

3復合樁基沉降計算

3.1 沉降計算

采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5.3.5條提供的分層總和法,地基內的應力分布,采用各向同性均質線性變形體理論,最終變形量按下式計算:

s= (5.3.5)

式中:s――地基最終沉降量(mm);

s'――按分層總和法計算出的地基沉降量(mm);

ψs――沉降計算經驗系數;

――對應于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時的基礎底面處的附加壓力(kPa);

――沉降計算深度范圍內所劃分的土層數;

――基礎底面下第i層土的壓縮模量(MPa);

、――基礎底面至第層土、第層土底面的距離(m);

、――基礎底面計算點至第層土、第層土底面深度范圍內平均附加應力系數。

長短樁復合地基總沉降如圖所示,

由三部分組成:

S=S1+S2+S3

式中S1、S2、S3――分別為1、2、3區沉降量;

上式中1、2區的沉降量用復合模量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分別為1區和2區的復合模量;

、――分別為長樁和短樁的壓縮模量;

Es――為樁間土的壓縮模量,按勘察報告取值;

m1、m2――分別為長樁和短樁的置換率;

m1=0.252×3.14×770/2750=0.055=5.5%

m2=0.252×3.14×769/2750=0.055=5.5%

Es=(4.38×3.81+4.12×0.40+2.76×6.50+4.46×4.50+4.91×0.29)/15.5

=3.73MPa

==160MPa

=0.055×160+0.055×160+(1-0.055-0.055)×3.73

=20.89MPa

=0.055×160+(1-0.055)×3.73

=12.32MPa

下臥層區的壓縮模量

=(4.91×1.71+5.80×3.00+15.87×5.00)/9.71

=10.83MPa

計算面自大沽標高3.60m開始,地面堆載50kPa,經估算,中心點最大沉降量為5.27cm,滿足甲方整體沉降的技術要求。計算結果如下:

4 結語

(1)通過天津空港地區一工程實例,探討長短樁復合地基的受力機理,闡述了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計算方法,對天津空港地區的工程建設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

(2)關于長短樁及墊層等的設計與分析,可以作為設計人員的參考。

(3)長短樁沉降計算方法的應用,可以作為天津空港地區其他工程的參考。

(4)長短樁復合地基沉降計算方法表明此方法計算長短樁復合地基的沉降是可行的,但該方法是否具有廣泛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龔曉南主編.地基處理手冊(第3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毛前,龔曉南.樁體復合地基柔性墊層效用研究[J].巖土力學,1998,(6)

[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5]《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篇8

[論文摘要]地基處理的研究一直是土木工程的一個熱點,常用的軟弱地基處理方法分四大類,應綜合考慮選擇合理經濟的方法。

我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中規定,軟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它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它是指基本上未受過地形及地質變動,未受過荷載及地震動力等物理作用或土顆粒間的化學作用的軟粘土、有機質土、飽和松砂和淤泥質土等地層構成的地基。

1.軟弱地基加固處理方法

軟弱地基的加固處理[1],按其原理和作法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1.1排水固結法

排水固結法又稱預壓法,其包括堆載預壓法、超載預壓法、真空預壓法、真空與堆載聯合作用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和電滲法等多種方法;通過在預壓荷載作用下使軟粘土地基土體中孔隙水排出,土體發生固結 ,土中孔隙體積減小,土體強度提高,達到減少地基施工后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

1.2振密、擠密法

振密、擠密法有表層原位壓實法、強夯法、振沖密實法、擠密密實法、爆破擠密法和土樁、灰土樁等多種方法;采用一定措施,通過振動和擠密使深層土密實,使地基土孔隙比減小,強度提高。

1.3置換及拌入法

置換及拌入法有換填墊層法、振沖置換法、高壓噴射漿法、深層攪拌法、褥墊法等多種方法;采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換軟弱土地基中部分軟弱土體或在部分軟弱土地基中摻入水泥、石灰或砂漿等形成加固體,與未被加固部分的土體一起形成復合地基,從而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的目的。

1.4加筋法

加筋法有加筋土法、錨固法、樹根樁法、低強度砼樁復合地基法、鋼筋砼樁復合地基法等多種方法。通過在土層埋設強度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桿件等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小沉降,維持建筑物穩定。

以上方法的原理、適用范圍及工程實例可參考殷宗澤、龔曉南主編的《地基處理工程實例》[2]一書。

2.軟弱地基處理方法的選擇

在地基處理中,我們要遵循的原則是: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3]??筛鶕韵聴l件進行選擇:

2.1地質條件

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地質條件,可參看規范。

2.2設計施工條件

設計時應考慮工期及用料情況:工期不宜安排得太緊;時間充分,施工時地基穩定性好,遺留問題少。工程用料要求就地取材。施工時應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2.3場地環境條件

要考慮施工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新填土會擠壓原有道路、房屋,產生側向位移或附加沉降;用砂樁、砂井時,施工有噪聲,靠近居民點會擾民;采用降低水位法時,要考慮引起周圍地基的下沉和對周圍居民用水的影響故應預先調查或做隔水墻,并考慮施工后注水復原的問題;采用填土堆載時要有大量的土料運進運出工地,會影響交通和環境衛生;打石灰樁、灌注藥物或采用電滲排水時,會污染周圍地下水,應慎重對待。

2.4結構物條件

要考慮結構物的等級、結構體系、斷面形狀、位置、埋深、使用要求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對所選擇加固方法的影響,特別是有地下結構物(地下室、涵洞、地鐵等),或者結構物高低不同、沉降不均時,應當特別注意。

3.地基處理技術的創新

近幾年來,世界各地因地制宜的發展了許多新的地基處理方法。

3.1。 添摻外加劑方面[4]

以前的地基處理方法大多從機械設備著手,從而建立某種工法,而從材料入手提高地基處理質量和效果的較少。高性能土壤固化劑土壤混合后,特別是與高含水量和富含有機質的淤泥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相互連接的網狀結構,從而提高固化土的強度,減少地基變形。通過室內實驗和現場試驗證明,用高性能土壤固化劑作地基處理特別是對軟弱地基的處理很有效,比普通水泥加固效果好的多,此項技術在國外應用已相當普遍已有很成熟的研究機構和公司,但在國內尚屬起步階段。

3.2 綜合應用水平方面

重視多種地基處理方法的綜合應用可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真空預壓法與高壓噴射注漿法結合可使真空預壓應用于水平滲透性較大的土層,而高壓噴射注漿法與灌漿相結合使糾偏加固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5]。

單用動力固結法(俗稱強夯法)處理飽和軟粘土地基時卻極易產生“橡皮土”現象,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此,巖土工程界將強夯法和排水固結法結合起來,開創了“動力排水固結法”這項新技術[6]。

3.3.可持續發展方面

我國《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已經將粉煤灰正式列為換填墊層法可采用的一種墊層材料。

渣土樁又稱“孔內深層夯擴擠密樁”,是一種新型地基處理方法,其充分利用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施工現場干凈無污染。

地基處理技術還被用于防止有害物滲出液污染地下水以及防止其他已被污染區域地下水的流動造成污染擴散。近期出現的處理新技術是讓被污染的地下水通過含有將地下水中有害物變性、吸收及降解的鐵屑或碳顆粒的活性截水墻PRB使地下水得到凈化[7]。

4.結語

我國地基處理技術發展很快,但還有許多方面需進一步研究:

(1)發展現場監測技術的研究。

(2)發展測試技術的研究

(3)促進地基處理理論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4)完善工法的質量檢驗手段。

(5)發展地基處理新技術,提高地基處理技術的綜合應用水平的研究。。

(6)要因地制宜合理選用處理方法。正確評價各種地基處理方法的適用性。

(7)研制新機械新材料,提高施工工藝,實現信息化施工的研究。

(8)深化施工管理體制改革,重視專業施工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顧曉魯,錢鴻縉,劉惠珊,汪時敏.地基與基礎[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5):576

[2] 殷宗澤,龔曉南 地基處理工程實例[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1):14~17

[3] 陳莞爾 軟弱地基加固方法的合理選擇[J] 地基基礎,2004

[4] 於春強,鄭爾康 高性能土壤固化劑及在地基處理中的應用[J] 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2003

[5] 朱祖梁, 黃光明 軟土地基處理方法的實例分析[J] 中國煤田地質,2005,6

篇9

關鍵詞:施工工藝;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215.14 文獻標識碼:A

[緒論]:

目前的杭州市地基基礎施工單位很多,且施工單位的力量都很強大,但隨著工程量清單的實施留給施工單位的利用越來越小。施工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質量求生存,為了企業能夠發展下去;為了讓用戶放心;也為了今后能夠避免建設、承建單位和購房者之間的糾紛,施工單位應該下大力氣抓好質量的管理工作。具體如何抓如何對施工的工程進行質量的管理和監督,不同的施工單位有不同的施工方法。本人也對以上問題進行仔細的思考。在這里發表以下個人的觀點,供各位友人參考。

目前施工的工程體積龐大,要確保地基基礎的承載力、滿足工程設計要求必須重視樁底注壓漿質量。貫徹“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和預防為主的方針。

工程概況

城廂街道湖頭陳社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湖頭陳花苑(暫名)一期項目樁基工程位于位于杭州市蕭山區,擬建本工程位于蕭山區湖頭陳社區,北臨浙贛鐵路線,東靠風情大道,南臨規劃彩虹快速路。建筑用地面積約172297㎡,總建筑面積約56萬㎡。項目分三期建設,本次為一期,總建筑面積約138417㎡,其中地下室筑面積約35475㎡。

設計總樁數1573根,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高層部分水下混凝土C35,多層部分水下混凝土C30,樁身通長配筋,鋼筋籠下部的主筋減半(要求不減半部分的樁長2/3且要求全配筋籠體穿越7-2軟土層并進入下伏地層9土層1m)。設計樁底注漿樁數為692根,樁型為ZJ-1,單樁注漿水泥用量為1.26t,其他樁型均不注漿。

二、施工工藝流程

根據設計圖紙要求以及參考周邊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樁底注漿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三、注漿管選擇與布置

四、施工方法

1、注漿管加工、制作:

①注漿管采用Φ38×3.5套管連接,套管長度100㎜,套管與注漿管焊接密封。為防止漏漿,焊縫必須飽滿、無氣孔、無毛刺。注漿管頂用封頭堵牢。

②注漿管尾部長度為20㎝左右,底部壓扁處理,側部鉆3排¢8鉆孔,每排2個錯落分布,外面包裹數層防水膠帶并用鐵絲捆扎固定,固定避免水泥漿進入管內。

2、注漿管預埋:

①先下入鋼筋籠,在下導管后在籠內導管外側的環形空間中下入注漿管,注漿管用12#鐵絲捆扎或采用點焊與鋼筋籠固定,每隔1~2米固定一道;

②注漿管長度控制,注漿管頂部高于地面20~30㎝;注漿管底部超出鋼筋籠底部10~15㎝;

3、注漿管沖孔開塞:

一般成樁3天后,即可用一臺SGB6/10型灌漿泵(最大達10Mpa,排漿量大于6m3/h)采用清水開孔,以防砼包裹注漿管。

4、樁底注漿施工

①水泥漿液配置及攪拌:

配比:根據設計參數,漿液水灰比為0.5:1。

每一盤漿的拌制:在攪拌機內加足200kg水,然后邊攪拌邊加入水泥400kg,攪拌好的水泥漿液經濾網過濾后送到儲漿桶。

②設計樁底注漿漿參數:

a.注漿總量控制:注漿水泥量為1.26T/根。

b.注漿流量:不超過75L/min。

c.注漿壓力: 34 Mpa。

③樁底后注漿施工操作:

a.先清理好管頭并安裝好注漿管密封裝置。

b.連接高壓管,使漿液通過高壓泵高壓管密封接頭注漿管注入地層。

c.先送清水開通,清洗通道待壓力穩定在12 Mpa時,把配置好的水泥漿注入樁底持力層12-4圓礫層。

d.注漿量滿足設計要求時,關閉管口閥門進行迸漿。

e.拆除注漿管道,在注漿管不冒漿后拆除密封裝置。

5、質量控制方法:

a.兩根注漿管盡量一根注滿注足(80%的樁注漿量),以防一根堵塞或注不下或冒漿。

b.用清水開塞,使管道暢通后在注漿,如開塞壓力在28 Mpa波動,應多壓幾分鐘,使其慢慢開通;同時要檢查管頭的密封情況,確保管子的開通率。

c.樁位較密集區注漿,易出現冒漿,應跳位注,跳位距離不得小于3米或暫停46小時后再注。

d.當一根注漿管注漿量不足或冒漿,可采用第2根注漿管進行注漿。如單樁注漿不足,應考慮周邊樁多注,確保整體強度。

e.盡可能用小水灰比、小壓力注漿,使樁端樁身漿液飽和。

6、注漿順序:

同一承臺上或附近的樁宜同時注漿,為保證注漿效果,宜四周樁先注,再注中間樁,以防止水泥漿向加固區外溢,確保每根樁的注漿效果。由于圓礫層注漿可灌性強、擴散影響范圍大;相臨樁在施工時(一般控制在10m范圍內)不可注漿。

7、終止壓漿條件:

單樁注漿水泥總量和注漿壓力均達到設計要求;注漿總量已達到設計者的75%,且注漿壓力超過設計者。

五、質量保證措施

1、下注漿管前,應認真檢查管內是否有異物,安裝管口密封裝置前清除管口雜物,以防堵塞或進入泥漿。

2、下注漿管時,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嚴防跑管。

3、注漿前應對注漿、灰漿攪拌機進行檢查,使其處在良好的工作狀態,確保能連續注漿。

4、為保證漿液質量,對水泥、水、添加劑采取計量投料,確保水灰比的正確性。嚴禁使用受潮過期及質量不穩定的水泥。

5、注漿要連續,如因故中斷要立即處理,盡快恢復以確保注漿效果。

6、做好記錄,對注漿量、注漿壓力、時間及異常情況要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分析處理。若注漿流量小,可適當增加壓力,擴展通道;若注漿流量很大,而壓力不高,則應降低水灰比注漿。

7、應及時掌握注漿量和注漿壓力,綜合考慮二者關系,以確定結束注漿依據。

8、做好迸漿工作,避免因承壓水壓力過高導致漿液倒流。

六、異常情況補救措施

出現異常情況首先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補救措施,常見的有如下情況:

1、壓力驟然下降:宜采用間隔注漿的方法來處理,即停注一段時間后再注。

2、壓力驟然上升:當注漿量相差較大時,宜提高壓力維持一段時間“開塞”,如仍無法進行,應采取洗管法清洗注漿管。注漿量相對較少時可停止注漿。

3、大量冒漿:采用間隔注漿法施工。

七、計量控制方法

1、每盤水泥漿按體積計量法放自來水200kg,放4小車P.C 32.5#水泥,每車水泥100kg。

2、每盤水泥漿配P.C 32.5#水泥400kg,每樁灌注3盤水泥漿+。

3、注漿水泥量按設計要求全部注入,如發現個別樁因注漿壓力過高注漿量不足,及時記錄,并采取相應補救措施。

注漿管安放長度:

(圖二)

九、結語

大量的樁基工程實踐表明,通過樁后壓注漿工藝對樁與孔壁間隙注漿改變了樁側、樁端及其附近土體的物理性質,使樁側阻力和樁端阻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樁的沉降減少,樁的承載性能得較大改善。該技術可以在樁基工程中廣泛應用,大大提高樁基礎承載力的結構可靠性能。

參考文獻:

[1]《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

[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300-2001

[3]《建筑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GB/T50375-2006

[4]《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

篇10

論文關鍵詞:鋼筋混凝土;地基與基礎設計;概念設計;問題;

中圖分類號:TU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高層建筑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建筑高度不斷增加,建筑類型與功能也愈來愈復雜,結構體系更加多樣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也越來越成為結構工程師設計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如何做好高層結構設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概念設計

結構概念設計是保證結構具有優良抗震性能的一種方法。選擇對抗震有利的結構方案和布置,采取減少扭轉和加強抗扭剛度的措施,設計延性結構和延性結構構件,分析結構薄弱部位,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薄弱層過早破壞,防止局部破壞引起連鎖效應,避免設計靜定結構,采取二道防線措施等每個設計步驟中都貫穿了結構概念設計內容。強調結構概念設計的重要性,是要求建筑師和結構師在建筑設計中應特別重視規范、規程中有關結構概念設計的各條規定,設計中不能陷入只憑計算的誤區。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1.在結構體系上,應重視結構的選型和平、立面布置的規則性,擇優選用抗震和抗風性能好且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結構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傳遞地震力途徑,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

2.一般工程都僅進行小震下的彈性設計,而用概念設計和構造措施保證“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沒有驗算和證實,那么建筑物是否真能做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無人知曉。對抗震設防烈度較高地區的特別重要建筑和超限建筑,審查專家往往會提出更具體的設計指標:(1)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設計;(2)中震或大震彈性設計;要求設計單位確保實現“三水準”的設計目標。

3.建筑物是應當有個性的,不應當千面一物。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念的特點是,使抗震設計從宏觀定性的目標向具體量化的多重目標過渡,允許按照業主的要求選擇不同層次的抗震性能目標作為設計者的設計依據。例如業主可以提出更高的抗震設防要求,按中(大)震不屈服設計或中(大)震彈性設計,保證重要的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不影響正常使用功能,而不僅僅是不壞不倒。

4.水平地震作用是雙向的,結構布置應使結構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應使結構沿平面上兩個主軸方向具有足夠的剛度和抗震能力;結構剛度選擇時,雖可考慮場地特征,選擇結構剛度以減少地震作用效應,但是也要注意控制結構變形的增大,過大的變形將會因P-Δ效應過大而導致結構破壞;結構除需要滿足水平方向剛度和抗震能力外,還應具有足夠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震動的能力。

5.在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內,應避免應力集中的凹角和狹長的縮頸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設置樓、電梯間;減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豎向體型盡量避免外挑,內收也不宜過多、過急,結構剛度、承載力沿房屋高度方向不宜均勻、連續分布、避免造成結構的軟弱或薄弱的部位。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抗震能力或對重力荷載的承載力。根據具體情況,結構單元之間應遵守牢固連接或有效分離的方法。高層建筑的結構單元應采取加強連接的方法。

二、結構選型問題

對于高層結構而言,在工程設計的結構選型階段,結構工程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結構的規則性問題

新舊規范在這方面的內容出現了較大的變動,新規范在這方面增添了相當多的限制條件,例如:平面規則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層剛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規范采用強制性條文明確規定“建筑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币虼耍Y構工程師在遵循新規范的這些限制條件上必須嚴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圖設計階段工作的被動。

2、結構的超高問題

在抗震規范與高規中,對結構的總高度都有嚴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規范中針對以前的超高問題,除了將原來的限制高度設定為A 級高度的建筑外,增加了 B 級高度的建筑,因此,必須對結構的該項控制因素嚴格注意,一旦結構為B級高度建筑甚或超過了B級高度,其設計方法和處理措施將有較大的變化。在實際工程設計中,出現過由于結構類型的變更而忽略該問題,導致施工圖審查時未予通過,必須重新進行設計或需要開專家會議進行論證等工作的情況,對工程工期、造價等整體規劃的影響相當巨大。

3、嵌固端的設置問題

由于高層建筑一般都帶有二層或二層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設置在地下室頂板,也有可能設置在人防頂板等位置,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結構設計工程師往往忽視了由嵌固端的設置帶來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樓板的設計、嵌固端上下層剛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層抗震等級的一致性、在結構整體計算時嵌固端的設置、結構抗震縫設置與嵌固端位置的協調等等問題,而忽略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可能導致后期設計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隱患。

4、短肢剪力墻的設置問題

在新規范中,對墻肢截面高厚比為5~8的墻定義為短肢剪力墻,且根據實驗數據和實際經驗,對短肢剪力墻在高層建筑中的應用增加了相當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結構工程師應盡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墻,以避免給后期設計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三、地基與基礎設計問題

地基與基礎設計一直是結構工程師比較重視的方面,不僅僅由于該階段設計過程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后期設計工作的進行,同時,也是因為地基基礎也是整個工程造價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問題也有可能更加嚴重甚至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在地基基礎設計中要注意地方性規范的重要性問題。由于我國占地面積較廣,地質條件相當復雜,作為國家標準,僅僅一本《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無法對全國各地的地基基礎都進行詳細的描述和規定,因此,作為建立在國家標準之下的地方標準。地方性的“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能夠將各地方的地基基礎類型和設計處理方法等一些成熟的經驗描述和規定得更為詳細和準確,所以,在進行地基基礎設計時,一定要對地方規范進行深入地學習,以避免對整個結構設計或后期設計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

四、結構計算與分析問題

在結構計算與分析階段,如何準確,高效地對工程進行內力分析并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設計和處理,是決定工程設計質量好壞的關鍵。由于新規范的推出對結構整體計算和分析部分相當多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因此,結構工程師也應該相當地對這一階段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結構整體計算的軟件選擇。目前比較通用的計算軟件有:SATWE、TAT、TBSA 或 ETABS、SAP 等,但是,由于各軟件在采用的計算模型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導致了各軟件的計算結果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所以,在進行工程整體結構計算和分析時必須依據結構類型和計算軟件模型的特點選擇合理的計算軟件,并從不同軟件相差較大的計算結果中,判斷哪個是合理的、哪個是可以作為參考的,哪個又是意義不大的,這將是結構工程師在設計工作中首要的工作。否則,如果選擇了不合適的計算軟件,不但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有可能使結構有不安全的隱患存在。

2、是否需要地震力放大,考慮建筑隔墻等對自振周期的影響。振型數目是否足夠。在新規范中增加一個振型參與系數的概念,并明確提出了該參數的限值。由于在舊規范設計中,并未提出振型參與系數的概念,或即使有該概念,該參數的限值也未必一定符合新規范的要求,因此,在計算分析階段必須對計算結果中該參數的結果進行判斷,并決定是否要調整振型數目的取值。多塔之間各地震周期的互相干擾,是否需要分開計算。

3、非結構構件的計算與設計。在高層建筑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建筑美觀或功能要求且非主體承重骨架體系以內的非結構構件。對這部分內容,尤其是高層建筑屋頂處的裝飾構件進行設計時,由于高層建筑的地震作用和風荷載均較大,因此,必須嚴格按照新規范中增加的非結構構件的計算處理措施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