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能與動力工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4:5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熱能與動力工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熱能與動力工程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特色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能源動力;質量工程

為適應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根據自己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發揮自身優勢,辦出專業特色,“十一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將擇優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通過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水平和特色,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創辦于1958年,原名為電廠熱能專業,歷經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本校師資力量最強、就業形勢較好、招生人數較多和學生成才率較高的專業之一,本專業累計畢業生人數已達10616人,在校生人數2647人。尤其最近幾年,在兩大電網公司和五大發電集團共同組成的校理事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學科實力得到了質的飛躍,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保持在全國各專業的前列。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發電領域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得到了發電行業的充分肯定,在我國發電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熱動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實踐教學,具有鮮明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和“電力行業”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效果。

一、建設思路與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熱動專業人才培養調研機制

通過校理事會定期開展能源動力、發電(火電、氣電、風電和核電等)、環保等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形勢調研和畢業生就業狀況研討與分析,根據國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適應不同專業方向的模塊化、層次化人才培養方案。

2.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所形成的規范性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教學管理模式為建設起點,加強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設

課程教學體現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普遍采用國內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繼續組織編寫高質量的適用教材,形成深入開展教學研究的有效機制。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

有計劃地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企業的短期高級技術培訓、生產一線觀摩、調研和相關會議;聘請一定數量的具有企業生產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兼職授課,形成學校和企業、學校和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定期人員交流機制。

4.改革實踐教學,推進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為了適應我國能源與電力發展對全新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整合相關實驗室資源,依托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本科生設立的“能動之光”科技創新項目,建成了包含電廠實踐教學模塊、動力工程基礎實驗模塊、熱能動力工程實驗模塊、創新實驗模塊的集知識學習、技能拓展、工程訓練、創新能力培養為一體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涵蓋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能夠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的無縫鏈接,體現“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

二、建設成果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一門跨學科、綜合性強、重實踐的學科,著重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集現代信息技術與熱能動力工程知識為一體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不僅要掌握全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以適應現代能源、電力行業相關領域對高級人才的需求。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以國家能源電力需求為建設導向,從方向凝練、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構建、師資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專業建設別具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靈活多樣

為適應國家能源電力行業發展的需要,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依托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點,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和電廠集控運行方向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開設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核工程與核技術、制冷與空調工程、新能源等專業方向,覆蓋主要發電形式,具有鮮明的電力特色。通過與國家大型企業合作,采用“訂單+聯合”的培養模式,使專業教育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了國家對社會緊缺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的需要,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加強基礎、突出能力、注重創新,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按照“夯實基礎、突出能力、注重創新、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制定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既加強培養學生厚重的基礎,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及相關專業方向畢業生的一次簽約率超過98%,畢業生因“作風扎實、動手能力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深得能源電力行業及其他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

3.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積極打造優秀教學團隊

高水平教師隊伍是專業建設的有力保障。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按“博士化、工程化、國際化”要求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用好現有人才,新引進的教師均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數名教師在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為期半年的工程化訓練,有計劃、分年度派教師赴美國、法國、英國、丹麥、日本等能源和電力較發達國家的高校或研究機構做訪問學者。目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教師隊伍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位結構合理,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4.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打造課程體系,帶動教材建設

根據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建設計劃,以創建精品課程為課程體系建設重點,核心課程全部建成精品課程,同時帶動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教材建設,有力推動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建設水平。到目前為止,已建成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省市級精品課程、3門學校精品課程;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3門及其他教材12門。

5.建設特色實驗中心,構建分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構建了“專業基礎-專業-綜合-創新”分層次、模塊化的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豐富了華北電力大學“四模塊”(基礎實驗模塊、校內實踐模塊、仿真實驗模塊、校外實踐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2007年8月熱能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順利通過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專家組評審,榮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

三、鮮明特色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特色專業時刻以國家能源電力需求為建設導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斷派生出一批新專業和學科方向,并將繼續不斷強化內涵、擴展外延,滿足國家對能源電力不斷發展的新需求,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

1.突出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

華北電力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以為國家能源與電力工業培養熱動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專業建設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鮮明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特色和“電力行業”特色。

2.支撐學校的大電力學科體系

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針對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調整和優化了專業方向的設置,從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孵化出來的風能與動力工程、核科學與核技術等專業成為華北電力大學大電力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提升學校服務于我國能源電力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完備,特色鮮明

從復合型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建立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理論與實驗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現了系列化、層次化、模塊化、厚基礎、寬口徑,增加學生學習的選擇性、自主性,體現“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

4.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設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采用校企聯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全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起到推動和示范作用。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從2007年開始試辦,選派優秀博士生導師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級實驗班學生在大一第二學期末一次性全部順利通過國家四級英語考試。實踐證明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是成功的。

篇2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1002102現今工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偏低,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必須擁有數量眾多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才能在風云變幻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此,普通高等工科學校的責任就是培養并造就一批具有競爭性、高素質、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我國跨世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不斷改革發展的趨勢。 

[S2][10][SZ]1[SBZ]我國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現狀[5"SS] 

現代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隨著世界工業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高等教育培養質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潛力,如何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當代教育最大的核心所在。當前,我國工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企業對工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不高 

工科畢業生在校期學習了專業學科理論知識,但是不能把所學與具體工作實際相結合。同時,對企業生產模式熟悉較慢,甚至不熟悉,再加上不愿意深入去研究企業的生產實際,又不能虛心地與企業技術管理干部及工人進行溝通,有的畢業生已經工作兩三年還不能獨立承擔工作任務。基本技能不過硬,如做圖軟件的應用、技術文件的總結等基本功不扎實,也沒有養成用圖形、圖表進行交流和表達設計方案、技術思想的習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愿意到科研和生產一線去工作等等。 

企業希望大學生能深入了解社會,端正就業態度;了解社會目前的情況,及時調整就業心態,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提高自身素質,多參加社會實踐,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務實勤奮。 

12工科大學生就業困難 

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破解當前就業難問題的重要途徑。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中,只有能夠充分滿足并能盡快適應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才有競爭的優勢。現今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最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其次為“潛力”,再次為“品德”。 

每年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時,都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會,有的企業走進校園舉辦專場招聘會,各高校的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招聘信息后,紛紛到招聘地點去投簡歷,有的學生甚至把自己的簡歷做成像宣傳單一樣,向各企業投放,但是真正能夠收到企業面試信息的卻很少。這一方面說明學生不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盲目地投簡歷,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知道自己將來想要做什么,能否勝任企業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就業之前,沒有充分對在校期間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進行歸納總結,其中包括:國家對學生要求的外語及計算機等級考核是否合格、在校期間參加的各項實踐活動、國家級或省(校)級各類創新能力賽等。以上幾方面原因導致畢業生被企業拒之門外。 

近幾年佳木斯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如下:(1)格力空調公司首先要通過招聘網頁中的能力測試題(基本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題目),對學生進行測試,通過后才能進入面試階段,學校今年有5名同學在網上答題,其中有3人不過關,沒有得到面試的機會;(2)長城汽車公司在筆試中,出一些行測題目,目的是要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筆試后才能進入面試。佳木斯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近三年共有25人簽約長城汽車公司,這些學生都是通過該公司層層面試選的,通過對這些學生走訪,學校了解到了現今企業需要什么人才,為下一步重新制定培養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還有些企業在招聘學生時會出一些工程實踐的題目,目的是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雖然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成績相當好,但在公司筆試及工程實踐能力測試中卻不能通過,說明當前我國工科大學生的實踐及綜合能力普遍偏低,而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S2][10][SZ]2[SBZ]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的確定[5"SS] 

我國現今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如下圖所示,各工科院校都對培養方案進行了相關的修訂,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課程設置不能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專業工程實踐比較少,造成學生在就業后不能很快地適應所簽工作的需要,這主要是培養目標出現偏差造成的。 

由于人們大多狹義地理解實踐能力就是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所以一些工科教師認為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通過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而忽視了課堂教學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所以制定好培養方案,是所有工科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佳木斯大學針對國家教育部專業骨干課程調整文件,對畢業生進行了走訪,與有關用人單位進行溝通,修訂了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主要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增加了實踐環節的周次,在選修課中注重現今的企業對本專業的需求。基于以上情況, 2012—2014年,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連續三年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定。針對實踐能力培養,2014年制定的修定培養方案如表1所示。[6][J1][6SS]表1[JZ][5"]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6SS][J2][BG(!][BDFG2,W4,13,4,4,4W]序號實 踐 名 稱學 期周 數備 注[BDG12,W4,13ZQ2,4,4,4W]1金工實習42周[B]2機械綜合課程設計52周[B]3駕駛實習71周[B]4專業測試實習72周[B]5專業課程設計73周[B]6生產實習82周[B]7畢業設計813周[B]8工程制圖測繪短Ⅰ1周[B]9專業認知實習短Ⅰ1周[B]10金工實習C短Ⅱ2周[B]11科技創新與科研訓練實習短Ⅱ2周[B]12專業綜合實訓短Ⅲ1周[B]13發動機拆裝與鍋爐運行實習短Ⅲ3周[BG)F][J0][5"SS][J5/9]設置實踐性教學環節時,在原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加了帶“”的實踐環節,同時增加了實踐學時,如表2所示。[6][J1][6SS]表2[JZ][5"]學分要求及學時比例[6SS][J2][BG(!][BDFG2,W14,4,6,5W]課 程 模 塊學 分學 時學時比例[BDG12]通識教育課程497762915%[B]學科基礎課程5511184200%[BDG42,W6,23W]專業課程[ZB(][BDWG12,W8,4,6,5W]專業必修課3255582096%[BDG12]專業選修課105210[G2]789%[B]實踐性教學環節3838周[ZB)W][BDG12,W14,4,6,5W]合計1852662+38周[BG)F][J0][5"SS][J5/9]佳木斯大學通過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重新修定,使畢業生掌握了工程熱物理、機械學和電子控制技術的綜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設計開發、制造、運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適應性和繼續深造的基礎,符合教育部對本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要,避免學生到企業中不能夠適應企業的工作,為國家培養出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 

篇3

關鍵詞:師資隊伍 精品課程 促進

一、傳熱學課程簡介

吉林建筑大學從1978年開始招收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學生,目前該專業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傳熱學課程是本專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之一,學校開設此課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同時該課程還是學校安全工程、熱能動力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其中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該課程為64學時,安全工程專業該課程為56學時,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該課程為64學時。

傳熱學是研究熱量傳遞規律的科學,內容主要包括熱量傳遞的機理、規律、計算和測試方法等。傳熱學屬于應用科學的范疇,是工程科學的重要領域之一,綜合性很強,理論與實踐并重。該門課程不但與熱機、制冷、熱泵、空氣調節等傳統課程有關,而且正逐步發展到許多新領域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具備分析工程傳熱問題的基本能力,掌握熱量傳遞的基本規律,初步具備利用計算機求解傳熱問題的能力。

該課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如下。傳熱的三種基本方式,2學時;導熱的基本理論,4學時;穩態導熱及計算,8學時;非穩態導熱及計算,6學時;導熱數值解法及舉例,4學時;對流換熱概述,8學時;單相流體對流換熱,6學時;熱輻射概述,4學時;輻射換熱計算及應用,8學時;傳熱分析與換熱器計算,8學時。

二、傳熱學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設,傳熱學課程已經建立了較完備的配套體系和教學隊伍。目前,傳熱學課程組是學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研室中教學實力最強的課程之一。該課程的教師隊伍中,80%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已形成梯隊。擔任傳熱學課程主講教學任務的教師有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人,4人為碩士學位;50~60歲1人,40~50歲2人,30~40歲1人,20~30歲1人。為體現課程的基礎性和廣泛性,學校特別吸收了有熱能動力工程專業背景的教師,5名教師中2人為熱能工程專業畢業,1人為物理專業畢業,2人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畢業。這是一支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富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在學校的年終評審中成績優良。為體現對實踐性環節的重視,該課程還安排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為試驗指導教師,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35。

三、青年教師的培養

1.青年教師的培訓措施

(1)中青年教師的培訓。定期把青年教師送到外院校、設計院等單位進修培訓,豐富其實踐工作經驗;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帶領青年教師參加科研項目,提高業務能力。

(2)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實行導師制。每位青年教師均由一名教學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導師,進行全方位的傳幫帶,使青年教師的成長步伐大大加快,效果顯著。

(3)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水平。教研室堅持每兩周開展一次教研活動,并積極開展教研立項工作,鼓勵青年教師撰寫教學法研究論文。教研內容主要涉及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實踐性教學內容及改革、課件制作、授課方法等問題。

(4)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教研室通過選派青年教師參加講課比賽,提高中青年教師業務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成效

(1)教學水平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進步很快,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教學質量得到教學專家的肯定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在吉林建筑大學舉行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該課程教學組有1人獲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

(2)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近五年來,該課程教學組主要圍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安全工程和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建設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主要進行了如下教改項目: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吉林省教育研究“十五”規劃課題;土建類專業大學生創業研究,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教研課題;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吉林省重點教研課題;傳熱學精品課建設,吉林建筑工程學院教研項目。

篇4

第一,畢業設計題目設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畢業設計教學大綱,符合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第二,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理論聯系實踐,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工程實際,體現出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原則,用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和知識的實際應用。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生產實際、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的認識。

第三,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因學生個體的差異難易結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能感到所學知識的有用之處,又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創新。

第四,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范圍和深度應符合學生及本專業的實際情況,但又不失對本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

第五,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一般可分為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工程設計(實踐)和綜合等類型。本專業學生結合工程實踐類課題的比例應不少于80%,首先保證基本工程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專題;其次結合實際任務進行的畢業設計,應選擇那些能滿足教學要求,并有實際意義的課題。

第六,畢業設計題目設定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課題,然后根據自選與分配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最后的確定。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根據選取的畢業設計課題進行研究性的畢業設計,但目標要明確、工作量要適當。

第七,學生除了選擇指導教師設定的畢業設計題目外,也可根據本專業特點和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然后請指導教師審定后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

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組織與實施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其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利用大學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導師所設計的問題,不但要學會查找資料、歸納總結,還要選取恰當的方法、手段,學會和導師交流,學會思考和創新。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有目的、有差異、有選擇的設定畢業設計題目,既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又能使學生在研究中有所創新,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畢業設計的研究性學習過程畢業設計采取個人獨立研究的方式。指導教師根據畢業設計題目的設定要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設定若干個題目,由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然后指導教師給出題目具體的研究目標和要求,指導學生相對獨立的開展研究,用17周的時間完成整個畢業設計,撰寫畢業設計論文一本。畢業設計具體的研究性學習過程。

3.畢業設計的具體實施過程(1)對畢業設計題目的理解。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就研究題目的意義、所涉及的知識及存在的爭議去理解畢業設計題目。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認識、分析該畢業設計題目所涉及的問題,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膽的去創新。(2)搜集、分析、整理資料。查找與畢業設計題目設定的任務相關的國內外資料,深入理解畢業設計的任務,掌握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和研究手段。(3)開展調查研究和擬定研究方法。學生可根據個人理解對課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和思路,以及擬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寫開題報告。(4)討論與修正。學生將初步研究的結果,在指導檢查時或課余時間,與指導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汲取他人意見和建議,及時修正部分畢業設計內容的研究方法,體驗研究性學習的快樂與收獲。(5)開展深入研究。學生根據之前對課題的理解和擬定的初步思路,對畢業設計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此過程中,還可能遇到新的問題,或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其進行獨立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客觀地、辯證地去分析和思考,以達到畢業設計的目的。(6)撰寫畢業論文。讓學生按照畢業設計的撰寫規范來匯報自己的結論,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擴大影響。撰寫畢業設計大論文可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括、推理和論述能力,學會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總結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將自己所研究的感興趣的課題,通過查資料、鉆研、質疑、解決的過程,最后以畢業論文的形式總結出來,對他們以后參加工作進行專業性的總結有很大的幫助。

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對教師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過程。[4]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平等地參與畢業設計題目的研究,啟發引導、鼓勵和支持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做學生的啟發者、引導者、激勵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與學生相處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由;與學生交換和分享各自對知識、生活的認識時,應尊重、理解和包容學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思想和觀點進行批評。

1.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知識交叉應用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性質使得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所涉及的知識遠遠超過某些固定的范圍,學生需要教師指導和幫助的問題也與傳統的畢業設計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知識的交叉應用能力,才能解答學生的質疑和困惑。

2.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這是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基礎。指導教師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要剖析題目的研究思路、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關的工程實踐。如果自身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沒有這個領域的工程實踐,對學生的指導就缺少了說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及啟發式思維。

3.工作的熱情和教學的投入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要熱愛教學和投入教學,要研究學生的需求、思維的方式和個體的差異,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要注重學生獲取、應用和創造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最后的結果。

4.畢業論文撰寫指導撰寫畢業論文是學生對整個畢業設計題目研究情況的歸納與總結。教師要使學生了解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格式,引導學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時,指導學生總結在畢業設計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得到的收獲,包括心理上的成長。在畢業設計的答辯中去展示成果,讓學生的創新才智在進一步的思辯爭論中得以發展。

結論

篇5

【關鍵詞】能源與動力工程 “卓越計劃” 學生 企業 學習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C-0177-03

2010年底廣西大學正式啟動“卓越計劃”試點工作。2011年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根據“卓越計劃”要求,本專業實行本科階段課程“3+1”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學習。在企業學習的課程和進行的教學環節,包括部分專業課程、實習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三部分。可見,“卓越計劃”要求的長期“企業學習”不同于原有專業的短期“企業實習”,具有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的特點。它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為學生制訂詳細而周全的累計1年的企業學習、生活、經費支出等計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嘗試。為此,筆者以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結合多年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的經驗,探討學生到企業學習過程中有可能面臨的問題,并探討對策,以確保本專業“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

一、與培養企業之間的溝通問題及其對策

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沒有高素質的工程人才,企業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以往的工程教育中存在工程性培養不足的特點,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高素質工程人才需求的矛盾日漸突出。而“卓越計劃”創立了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培養單位,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的設計,大大地調動了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然而,僅從專業層面與企業開展合作往往事倍功半。廣西大學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學校通過成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校合作指導委員會,將本專業層面的企業合作提升到學校層面展開,由校領導牽頭,學校各部門領導和本專業共同與合作培養企業交流,擬通過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解決本專業和企業合作中存在的宏觀層面的問題;其次,本專業負責人、課程責任教授再和企業培訓中心或人力資源部門深入洽談人才培養相關問題,貫穿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共同實施培養的整個過程;再次,專業實習帶隊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探討包括企業實習期間實習單位與地點時間及日程安排、實習目的與要求、實習模式、實習內容、實習的組織工作、實習考核方式、實習經費預算等具體問題,制訂嚴謹的《實習教學大綱》和《實習教學計劃》。

二、企業參與課程教學的深度問題及其對策

由于熱能動力機械結構復雜,加之新技術不斷涌現,因而相應的專業課程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師雖然選用PPT教學課件,建立了部分實物圖片庫和視頻資料庫,基本能夠展現板書和掛圖傳統教學無法展現的實物結構、結構和工作過程,但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容易造成教學進度過快的現象,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這就導致部分學生不能跟上教學節奏,對概念性和原理性的內容了解不透徹,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

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卓越計劃”強化課程實踐性的標準,要求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確保實踐教學的學時數,要求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置,負責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與實施。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開設了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內燃機構造、內燃機制造工藝學、熱能與動力機械產品性能測試等專業課程的企業實踐環節,充分利用企業真實的工程環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方法, 將企業的優勢整合到理論課堂的教學中。這些課程主要采取集中時間段到企業學習的方式,并合理地分配一定的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一般先由學校教師講授某章節理論知識,然后學生到車間在企業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將理論講解和實物演示有機結合,使得理論與實踐同步,教學質量大大提高。

三、學校實習帶隊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問題及其對策

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制訂科學、系統的實習計劃,是完成“卓越計劃”實習教學任務,提高實習教學質量的前提。然而,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實習帶隊教師多為年青教師,大多來自非師范類院校優秀研究生, 雖然接受過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學習,但是缺乏工程項目的過程化實踐能力,不能滿足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結構、素質結構、研究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高度集成的要求。這導致學校實習帶隊教師不能根據企業特點制訂出周密的實習計劃,目的性缺乏,很難保證實習的有效開展。為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從以下4個方面提升學校實習帶隊教師質量。第一,營造人才成長的環境條件和人才聚集的氛圍,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并具有在生產第一線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到高校來任教。第二,對于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本專業選派教師到企業積極開展工程項目研究,或有計劃地送到企業工程崗位進行較長期的工作和交流,以此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水平。為保證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培訓,教師在企業工作享受工程崗位相應津貼。第三,對于過去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本專業有計劃地定期安排他們到企業進行短期學習,以更新教師的工程知識,將企業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等方面的現狀和新科技、新工藝帶到教學中。第四,加強本專業教師與企業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并強大一支高校師資和企業師資聯合團隊,爭取取得較大影響的理論創新成果,同時能在本專業領域的工程實際中提煉科學問題,解決相關工程難題。

四、企業教師的選擇問題及其對策

企業教師隊伍是實踐教學的主導力量之一,是保證“卓越計劃”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企業實習中,應注意企業教師的選擇問題,要選擇業務優秀,又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和熱心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企業教師,這是完成企業實習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然而,企業缺乏科學、規范的企業教師選聘標準,選擇的隨意性較大,企業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波動明顯。首先,置身于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企業中每個專業技術人員多以按件計工作量,工作任務飽滿,工作壓力大,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給學生做現場講解。其次,多數企業對技術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慮,不愿意學生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技術,多以參觀形式安排實習。再次,學校沒有專門的實習經費給企業,企業對學生實習礙于情面和任務需要,較為隨意地安排2~3個工作人員給學生做生產現場講解,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在實踐教學企業教師的選擇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企業與高校共同協商建立兼職教師的聘任制度,以保證能夠在企業選聘出高水平的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或高層管理人擔任“卓越計劃”的兼職教師。第二,高校制定出企業兼職教師的薪酬政策,以保證企業兼職教師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做出的工作不是義務的,得到相應的報酬,這起到吸引、留住、激勵企業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的重要作用。第三,企業兼職教師需要參與相應的考核,具體做法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和實習學生按照考核要求中的各項指標給企業兼職教師打分,每年進行總結,不合格者將被取消企業兼職教師資格,合格者給予相應的獎勵。

五、企業實習崗前培訓的設置問題及其對策

傳統的企業實習模式一般是由學校實習帶隊教師確定實習單位,然后采用集中實習的方式將學生帶到實習地點,邀請有關企業教師現場講解、參觀學習,最后由學生提交實習報告,學校實習帶隊教師根據報告和平時表現評定實習成績。這種傳統的企業實習模式只能給予學生感觀的認識,不能從深層次理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生產過程,難以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做法是按照實綱要求,充分發揮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和企業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進行車間學習前先進行多媒體講授的崗前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按照企業生產工藝分類講解工序流程、主要設備、檢測手段等, 使學生對該企業的生產過程有所了解。在培訓的過程中,注意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到企業實習的積極性。如提問學生:蠕墨鑄鐵缸蓋正火處理前為什么用外型砂堵住氣道?并告訴學生,實習中看到的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這對于缸蓋的產品質量卻是很重要的。因為,對于蠕墨鑄鐵缸蓋的正火處理有利于硬度的提高,但也會使氣道產生嚴重的氧化皮,導致無法正常拋丸處理,而正火前用外型砂堵住氣道,可以有效防止氣道氧化,提高鑄件質量。通過問題式講解,學生認識到了每道工序都有其重要作用,到車間實習時必然會更用心去觀察、思考。

六、學生到企業實習的主動性問題及其對策

由于傳統的實習方式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制訂實習教學計劃并提出實習要求,學生在相同的場所實習,實習過程及內容完全相同,學生只要聽從教師的安排,即可獲得所要求的學分,因此學生到企業實習的主動性不高。加之企業采用數控機床逐年增多,而機床采用全封閉防護罩罩住,學生看不到具體的工序,再加上機器聲音太大聽不到企業教師的講解,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實習”的狀態。可見,企業實習中不像學校教師講授學生知識時細致入微地講解,而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觀察、學習。因此,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班到企業實習過程中,采用先全班集中實習,然后再進行小組分散專題實習的方案。這樣既可使學生了解整個生產過程,又可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對于冷加工實習小組,安排學生到冷工車間實地參觀車、鉗、刨、銑、鉆等機械設備和刀具,請企業教師現場演示機器的操作方法,詳細講解生產過程中刀具的選擇、刀具的刃磨、刀具的安裝、切削用量的選擇、加工工藝的制定、工件的裝夾等內容。對于發動機鑄鐵件鑄造專題組的學生,安排企業教師現場講解鑄件的整個鑄造流程,重點講解砂芯的種類,砂芯對尺寸精度的要求,以及鑄件如何避免夾渣、砂眼、氣孔、裂紋類缺陷等工程實際內容。對于熱處理實習小組,安排企業教師現場講解各種熱處理工種(正火、淬火、回火等)的主要設備、基本操作、目的、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實習結束后,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學生的考核采用實習日志和答辯形式加權評分的方式,以個人形式上交的實習日志側重于對整個生產流程的了解,以小組形式進行的答辯環節側重于對實習內容的消化吸收,鞏固實習效果。以上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到企業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提高了企業實習的質量。 (下轉第187頁)

(上接第178頁)

七、“卓越計劃”企業實習經費保障問題及其對策

按照“卓越計劃”企業實習要求進行教學,教育成本比傳統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不光是學校實習帶隊教師、企業教師、相關企業實習教學改革研究、企業工程實訓平臺搭建等需要資金保障,學生的實習交通費、住宿費、實習費等也是很大一筆開支。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習經費仍恪守20世紀90年代計算標準變化不大,即使有所增加,也非常有限。這導致實習經費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實習專業被迫縮短實習時間、減少實習內容、簡化實習方法,實習質量下降。為保證“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不但從教育部、政府、學校申請到專項經費用于卓越人才培養,還從學院和專業層面獲得一定的經費支持。廣西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第一年,獲得教育部“卓越計劃”專項經費支持,學校以1∶2比例提供配套建設經費,學院在“卓越計劃”班的實習經費支出上給予一定傾斜,本專業教師團隊與企業開展的橫向項目也為“卓越計劃”提供了一定的經費支持;實施第二年,除得到教育部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外,獲得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經費資助的學校也加大了配套建設經費支持力度。目前,通過以上措施建立的資金保障機制基本滿足了本專業卓越人才企業學習的需要,但如何保障這種機制的長效性仍然是本專業面對的一個難題。

總之,“卓越計劃”創新了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這使得“卓越計劃”班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碰到了一系列問題,需要高校專業和參與企業不斷地探索、總結經驗和改進完善,為工科院校其他“卓越計劃”專業到企業實習的順利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4]李力,杜軒,趙新澤.地方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學習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8)

[5]張燕,溫曉玲.基于“卓越計劃”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J].大學教育,2012(5)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A101);廣西2011年自治區級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項目;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項目

篇6

關鍵詞:虛擬試驗;鍋爐原理;教學;切向燃燒

作者簡介:張維蔚(197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工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講師。(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張偉杰(1978-),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工程師。(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2)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工業大學校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828)、內蒙古工業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302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168-02

“鍋爐原理”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之一。該課程以電站煤粉鍋爐為教學對象,系統地闡述了電站鍋爐的主要系統、主要設備及工作原理,內容包括鍋爐用燃料、煤粉制備系統及設備、燃燒基本理論及燃燒設備、鍋爐主要受熱面、蒸汽凈化及鍋爐機組的熱力計算方法等。通過“鍋爐原理”課程教學可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鍋爐,掌握有關鍋爐的設備構造、工作原理、設計選型等有關知識。[1]

“鍋爐原理”是一門經典的傳統專業課程,很多教學工作者在鍋爐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基礎課程有所不同,知識點既與基礎課內容聯系,又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課程教學過程中既能及時地反映相關技術的發展,又要注重與基礎理論知識結合。

“鍋爐原理”教學過程中,如何采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鍋爐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是每一位“鍋爐原理”課程的任課教師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教材的圖片并輔之以語言描述來講解鍋爐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這種教學方式對理論的講述較為抽象、不易理解。[2]現代教學中加入了多媒體教學、模型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在結構講解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也不能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提出將虛擬試驗應用于“鍋爐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即利用虛擬試驗將一些較為抽象的理論或者在真實試驗中難以測出的數據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鍋爐結構和工作原理仿真的方式,以增強學生對鍋爐原理某些知識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虛擬試驗介紹

本文提到的虛擬試驗實際上是使用計算流體力學軟件來模擬鍋爐中煙氣、工質的流動、傳熱等過程,并給出模擬計算的結果。

計算流體力學是近代流體力學、數值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邊緣科學。它以電子計算機為工具,應用各種離散化的數學方法,對流體力學的各類問題進行數值實驗、計算機模擬和分析研究,以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目前只要是與流體、傳熱及化學反應等有關的工業均可使用,是除了真實試驗之外的“虛擬試驗”,可以給出真實試驗能夠測量到的流體的速度分布、溫度分布、濃度分布等參數,而這些內容也恰好是“鍋爐原理”教學中涉及到的。采用虛擬試驗方法,可在不做實驗的情況下,仍能形象地向學生展示鍋爐中煙氣、工質等流體真實的流動、傳熱等情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二、“鍋爐原理”教學中虛擬試驗的應用實例

“鍋爐原理”教學中涉及煙氣、工質流動、傳熱、燃燒的知識點較多,例如爐膛內煤粉氣流的燃燒過程、煙道中煙氣的流動、受熱面管內工質的流動等等。本文以直流燃燒器四角切圓燃燒為例,介紹虛擬試驗在“鍋爐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直流煤粉燃燒器四角布置切圓燃燒方式是現代大型煤粉鍋爐主要的燃燒方式之一,應用非常廣泛。直流燃燒器四角切圓燃燒方式中,燃燒器布置在爐膛四個角上,為便于描述,四個角分別記為Ⅰ、Ⅱ、Ⅲ、Ⅳ,如圖1所示。四個角上布置的直流煤粉燃燒器射出的四股氣流在爐膛中心形成一個穩定的強烈旋轉火炬,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氣流向四周擴展,爐膛中心形成真空,即無風區;無風區的外面是氣流強烈旋轉的強風區;最是弱風區。不同的區域由于壓力不同,所以氣流的流動方向是不同的。要充分說明直流煤粉燃燒器四角切圓燃燒方式下爐膛內空氣動力特性對燃燒的影響,需要對氣流的流動方式加以分析說明。

本文以虛擬試驗方式介紹的是燃用煙煤的410t/h煤粉鍋爐直流煤粉燃燒器四角切圓燃燒方式下二次風形成的爐膛冷態空氣動力特性。鍋爐的爐膛深度為8.81m,爐膛寬度為9.6m,二次風速為40m/s,二次風在爐膛中心形成了直徑為85600mm的假想切圓,如圖1所示。

當二次風速為40m/s時,二次風在爐內形成的強烈旋轉氣流的速度矢量圖和壓力等高線圖如圖2(a)、(b)所示。從圖2(a)可以看出,四個角上布置的燃燒器射出的四股氣流在爐膛中心形成一個穩定的強烈旋轉火炬。在煤粉氣流實際燃燒過程中,這種流動方式每支氣流都會受到來自上游鄰角氣流的沖擊,會被上游氣流加熱,使之可以著火燃燒,并以此再去點燃下游鄰角的氣流,使相鄰煤粉氣流互相引燃,對煤粉氣流的著火燃燒非常有利。

另外,由于離心力作用,旋轉氣流使爐膛中心的無風區形成負壓,從圖2(b)可以看出,無風區壓力較周圍區域要低很多,這樣上、下壓力較高區域的高溫煙氣就會回流到此區域,可以卷席到部分的高溫煙氣,在煤粉氣流實際燃燒過程中對煤粉氣流的著火燃燒也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切圓燃燒方式使煤粉氣流呈螺旋形旋轉上升,也延長了煤粉在爐內的停留時間。

再以噴口Ⅰ為例,從圖2(a)可以看出,由于四股氣流在爐膛內要形成假想切圓,因此氣流從燃燒器噴口噴入爐膛時與相鄰兩壁面夾角并不是相等的,即圖1中的夾角α>β,所以氣流噴入爐膛后卷吸兩側高溫煙氣的情況不同,氣流兩側的速度矢量分布也不相同。從圖2(a)可以看到氣流從噴口Ⅰ噴出后的速度矢量,夾角α區域的氣流速度方向是朝向主氣流的,而夾角β區域的氣流速度方向與主氣流速度方向類似,這充分說明α側補氣條件比β側要充分。從圖2(b)也可以看到噴口Ⅰ附近的壓力分布,α側和β側的壓力分布也是不同的。

圖1 四角切圓燃燒的爐內空氣動力特性圖

圖2 四角切圓燃燒二次風速度矢量圖和壓力等高圖

在鍋爐實際運行中,為了使直流煤粉燃燒器四角布置切圓燃燒方式得到良好的爐內空氣動力特性,四角配風必須均勻。因為相鄰兩角射流相互作用,如果配風不均勻會造成切圓位置偏斜。圖3是噴口Ⅱ氣流速度偏低時爐膛內的速度矢量圖。由于噴口Ⅱ氣流速度偏低,導致動量降低而使剛性減弱,在噴口Ⅰ的射流作用下偏轉增大而有貼近后墻的趨勢,而且這種情況下四股氣流的作用點發生改變,噴口Ⅳ的射流也有貼近前墻的趨勢。另外,從圖3還可以看出,由于四股氣流速度不同,假想切圓中心位置發生了明顯偏斜,而且氣流擾動趨勢較圖2也有明顯減弱。這種情況不僅影響燃燒,而且會造成局部水冷壁結渣。[3]

圖3 噴口Ⅱ氣流速度偏低時爐膛內空氣動力特性

通過上述幾張圖,可以清楚、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四角切圓燃燒爐膛內的空氣動力特性,彌補了語言描述存在的不足,會在學生心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強課堂的教學效果。上述例子是通過二次風形成的空氣動力特性分析了對煤粉氣流燃燒的影響,虛擬試驗中還可以考慮煤粉氣流的流動以及燃燒過程。

三、結語

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將虛擬試驗的試驗結果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圖片中有詳細的流體速度分布、壓力分布或者溫度分布等信息,并可根據教學情況改變某些參數,重新得到試驗結果。通過這一教學環節,學生會對這一部分內容中涉及到的流體流動、傳熱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在鍋爐中的應用有深刻的認識。

本論文僅以直流燃燒器切向燃燒為例介紹了虛擬試驗,除此之外,“鍋爐原理”教學中這種鍋爐結構與流體流動、傳熱結合的例子很多,都可采用現代教學方法結合虛擬試驗向學生展示。將虛擬試驗應用于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鍋爐原理”的教學過程,將虛擬試驗的試驗結果和教師的課堂講授有機結合,可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化,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也可以使任課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這樣不僅使學生對鍋爐結構有深刻的認識,還可以與專業基礎課緊密結合,為電力系統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葉江明.電廠鍋爐原理及設備[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篇7

關鍵詞:內燃機原理;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孟建(1979-),男,山東滕州人,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講師;劉永啟(1963-),男,山東棗莊人,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山東 淄博 255049)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理工大學核心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4003-109068)、山東理工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4003-11118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4-009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推進課程改革,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1]“內燃機原理”是一門研究內燃機中的能量轉換和性能的課程,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內燃機方向)的核心課程,鑒于知識的相關性,它還廣泛適用于車輛工程、交通運輸、船舶輪機工程、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等諸多專業。[2]該課程對于學生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內燃機技術進步的要求,必須改革“內燃機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著力對學生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內燃機原理”的課程特點探索了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案,為同類院校對該門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一、“內燃機原理”課程教學現狀

傳統的“內燃機原理”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教材內容滯后于內燃機技術的發展。部分內燃機的先進技術在教材中沒有涉及或者涉及不深,使學生很難全面了解掌握目前內燃機先進技術。二是“內燃機原理”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其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三是課程考試模式采用閉卷考試形式,難以全面考核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的個人能力。閉卷考試,重點考查該課程的理論知識,缺少提高學生能力的綜合性題目,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四是實踐教學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實驗課選題內容比較陳舊,知識面偏窄,且側重于對簡單問題的驗證,這不僅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教學實驗要求不相適應,而且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嚴重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提高。[3]

二、優化教學內容,適應內燃機技術發展

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經常接觸到學科的前沿知識。內燃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為了適應我國內燃機行業的發展,體現本學科的進展,使學生學到最新的知識,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把最新的知識引入到教學中。另外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入手,使“內燃機原理”成為學生增強實踐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專業課。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刪減了部分在內燃機技術中已被淘汰的知識內容,如化油器結構與原理等,增添了教材上沒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有關內燃機新技術的內容,如雙增壓燃油直噴技術(TSI)、可控燃燒速率(CBR)、燃料分層噴射技術(FSI)、可變氣門正時(VVT)、可變氣門升程等。

三、改進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仍為班級上課制,它有利于教師主導性的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大多著力于在有限的時間內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充當了一個知識傳遞的工具,而忽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結合“內燃機原理”學科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探索“引導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對于內燃機的性能及其評價指標、工作循環等基礎性知識,采用以講授為主,課后作業為輔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

對于內燃機性能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性能的措施等綜合性內容,例如如何提高充量系數,如何提高發動機動力性、經濟性,如何降低內燃機排放等綜合性較強的知識,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進行課堂討論。該方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同時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講到調速器工作特性這部分內容時,提出“柴油機和汽油機上都裝有調速器嗎?柴油機為什么要裝調速器而汽油機則不需要裝調速器”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在課堂上討論。

對于一些內燃機新技術,如雙增壓燃油直噴技術(TSI)、可控燃燒速率(CBR)、燃料分層噴射技術(FSI)、可變氣門正時(VVT)、可變氣門升程等教材上沒有涉及或涉及不深的內容,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即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在課下查閱、整理相關資料,完成小論文并在下次上課時隨機抽取學生發言討論的教學方式。“探究式”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對于部分內容相對簡單的章節,采用學生授課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出授課章節,提出重點難點問題,把學生分為幾個大組,每組10人左右,課前學生共同查閱資料,相互合作,并制作課件,上課時每組選1名代表向全體同學講授,該組學生接受其他組學生的提問,最后教師點評,并根據講授和回答問題情況,給出平時成績。這種方法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查閱資料能力和歸納總結資料的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課后反饋結果顯示,撰寫小論文和學生課堂講課的教學模式使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從圖書館相關書籍、網絡、教材獲取資料的方法,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由單純的從課堂上獲取知識的方式變為多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由于部分學生考研,對于寫小論文和上講臺授課產生了一定的抵制情緒。另外學生講授時經驗不足,重點難點不突出,影響其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今后尚需在講解方式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強調重點難點,并在學生講授后進行補充,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革考試方法及成績評定方法

為了在考試中綜合反映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參與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筆者在課程的考試方法和最終成績的評定方法上嘗試了改革。

考試方法由閉卷考試改為閉卷、開卷相結合的考試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具體做法是教師在期末考試時出兩套試題。一套試題為閉卷試題,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熟練程度,題型主要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選擇、簡答等。另一套試題為開卷試題,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試題中還考查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題型主要是計算、論述題和分析題。閉卷試題和開卷試題的分值和考試時間分別占總分值和考試時間的50%。閉卷、開卷考試在考場中先后進行。

最終成績評定方法由原來的考試成績結合作業成績評定改為考試成績結合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綜合評定。為了保證學生的作業質量、小論文質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課堂講授的積極性,課程一開始,筆者就在課堂上宣布了最終成績的評定方法、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和平時成績的考查依據。平時成績考核依據擴展到了作業成績、小論文成績、課堂授課、回答問題、課堂討論情況,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提高到40%,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10%。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內燃機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才能加深學生對內燃機理論的理解,掌握內燃機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由于本課程的學時數有限,本課程只能安排4學時的實驗課。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鞏固所學知識,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一是在不增加實驗學時的情況下,增加實驗項目數。在原有的“柴油機機械效率測定實驗”和“汽油機速度特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內燃機進氣道性能實驗”和“汽油機負荷特性實驗”。二是將驗證性實驗逐步改革成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深入了解實際的工程現象,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法與途徑。筆者將新增的“內燃機進氣道性能實驗”定為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進行實驗時,首先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理論知識,選取氣缸蓋,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需要測試哪些參數和確定實驗步驟,最后在發動機進氣道性能試驗臺架上進行實際測量,并分析實驗結果和撰寫實驗報告。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內燃機原理”課程教學改革建設的重點,通過幾年的教學改革,學生自學能力及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美云.高校課程設置中的痼疾與改革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

2010,(17).

篇8

論文關鍵詞:熱動專業 人才培養 教學質量 監控體系

論文摘 要:隨著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熱動專業人才培養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而人才培養質量受師資狀況、生源質量、教學設施與教學管理等多個因素影響,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完善的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培養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量化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確保熱動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熱動專業人才培養的背景和意義

能源與環境是當今世界兩大熱點問題[1]。目前,中國已經把能源與環境問題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不僅是兩會最關心的十大熱點問題之一,也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的重要內容。未來20年,中國將在保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生產與消費帶來的環境成本,保護公眾健康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積極促進建立氫能源、氫經濟社會體系,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因此,社會需要一大批的優秀人才,致力于能源與環境問題的研究[3]。比如利用節能技術提高常規能源的利用效率,開發新的環保能源等,既能滿足人類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保護環境。

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職位需求分析,能源行業位居2008年五大熱門行業第2位。2007年以來,隨著油價的連續上漲,能源行業的職位需要也節節邁進。在國際油價上漲的背后,實質是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各種新能源發展的機會。除了傳統的煤炭、石油,水電、火電以外,核電、風能發電都因為有國家政策的推動,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的認可以及中國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使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核電企業的校園招聘,從2006年開始,一年比一年火爆。另一方面,隨著環境保護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國環保產業發展較快,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但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面臨嚴重人才不足,現有的環保技術人才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環保技術人員按環保從業人員的5%計算,將需要50萬人,而我國現有的環保技術人員離實際需求相差甚遠[3]。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能源轉換與利用領域和環保領域重大基礎問題和工程問題的研究基地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每年向社會輸送具有較強的知識獲取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能源與環境領域的高水平工程技術及科學研究人才[4]。因此,確保熱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構建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必要性

(一)教學質量監控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學質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學生的發展變化達到某一標準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眾對這種發展變化的滿意度[5]。

教學質量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是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而教學質量監控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是由師資狀況、生源質量、教學設施、教學管理等多個因素構成的,其自身條件及相互關系將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必須對這些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實時監測和量化評估,以便及時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確保人才培養的目標[5]。

提高教學質量是實現專業建設目標的基本保證,是學院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學院綜合實力的反映,它直接關系到學院的社會效益和發展前景。專業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與優秀人才,而高校教學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為此教育部在2005年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其目的是要求各個學校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努力強化教學管理,切實加強質量監控,認真開展教學工作檢查與評估,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目前熱動專業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們專業不是重點專業,生源質量較差,經費投入不足,師資隊伍有待優化,教學條件(特別是實驗條件)有待完善,教學管理人員較少,在這些情況及問題下,有必要加強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確保在有限的條件和低投入的情況下,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目前熱動專業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比如,師資隊伍建設,為了學院發展的需要,必須引進高層次人才,但現在引進的人才往往只注重高文憑高學歷,而忽視了教學能力;教師團隊教學方法不統一,不規范,各有特色,同課不同卷,同卷不同評分標準等。特別是教師的科研沖擊教學,致使教師的教學精力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現行教師系列職稱評審制度中,對學歷文憑、科研成果的要求很高,教師不得不把許多經歷放在考研、考博、寫論文、做課題上;另一方面,從事與教學無關的活動,如證券投資、校外兼職等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不足,從事與教學間接相關的活動,如進修、科研、技術服務等。

產學研相結合是目前高等院校廣泛提倡的一種技術創新模式,指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的部門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有效實現形式和途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高新技術資源通過合作流向企業,與企業的制造技術相結合,實現技術的新組合;通過合作及科技人員之間,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及生產工人之間的互相溝通與交流,實現了人才的新組合;產學研各方面掌握的各種信息包括最新科技動態,新技術研制生產過程、生產供需和政策法規信息,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匯集一起,實現了信息的有效組合與綜合利用,產學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經濟技術實體,為知識與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組織資源,提高企業組織的整體有效性,保證了創新所需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的穩定供給和有效組合。

通過科研,老師在相關的課程教學中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體會,以此啟發學生獨立思維與專業思維。講述教材觀點時任課教師結合自己的一些觀點、看法,縮短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維、培養學生科研分析能力與創新精神。

特別是現在“節能減排”的形勢大好,2006年和2007年的進校經費比往年大大提高,學院的科研成果有了很大的增長,科研為教學提供了課題,指引方向,使老師有機會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且促使教師不斷的更新知識,永遠處于科學技術的前沿,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篩選部分優秀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熱動專業的“三連環”培養模式,就取得了許多成果。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于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時常要到現場進行調研,出現了科研沖擊教學的情況,調課申請增多,教學組織隨意性大,出現了大量的換課、停課現象。

大學是以教學為主還是以科研為主?學校應該教學生知識還是能力?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很復雜。筆者認為,大學之所以稱為大學而不稱為研究所是因為大學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人才是大學本質性的任務。大學雖然有科研和服務的職能,但必須把教學排在第一位。大學的科研是為教學服務的。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卻變的很復雜,并且也需要作為一個研究的課題拿出來進行討論,這是否是不正常呢?是什么原因導致現在的結果?政策導向的作用很重要,比如如何評價教師的水平,現在看的是科研水平,是論文數量,而不是教學水平。教學評估也是這樣,評估學校的水平也是主要看科研,不看教學。還有職稱的評定也是以科研為主。搞科研可以拿到科研經費,可以為學校帶來榮耀,自己也可以出人頭地。可是搞教學的人兢兢業業,得不到多少課時費,還費力不討好。因此,關于科研與教學究竟誰重要,有必要在政策導向基礎上,加強教學質量的監督和控制,擺正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本科生,而不僅僅是幾個優秀的本科生。

綜上所述,有必要在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2006年教育部專家組對我校開展了本科教學評估,雖然我們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我們應該以評估為契機,認真做好以評促建工作,結合質量工程建設,努力構建具有我院專業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確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如何構建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衡量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是畢業生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具體體現在培養計劃規定的培養目標上,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認識和行動相統一,知識能力素質相統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協調發展。影響學院教學質量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教師水平、學生素質、教學條件和教學管理水平。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主要是針對這些因素加以協調、評估和控制,建立通暢的信息反饋網絡,從而營造并維護良好的育人環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6,7]。

因此,在構建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上必須將理論、技術與需求三者有機結合,并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如圖1所示。

教學質量監控是熱動專業建設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任何一項管理工作,其過程均由計劃、組織、領導、監控四項基本活動所構成。控制確保了各種活動按計劃進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偏差。此外,通過反饋,能夠時時刻刻對過程進行分析與評價,保證在有限的投入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具體實施過程:在考察分析熱動專業教學質量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根據質量管理理論設置初始的各項指標與各目標函數的關系,采用模塊化思想構建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利用優化決策的思路不斷的對系統進行滾動優化。首先,比較分析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管理理論和管理理念;其次,對熱動專業現在的教學質量現狀與問題進行剖析;第三,構建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第四,用實踐對構建的系統進行驗證;最后, 通過驗證結果對監控體系不斷地進行優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三、構建熱動專業教學質量監控的方法與措施

通過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以及2006、2007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整改與建設,熱動專業為了提升競爭力,制訂了自己的教學質量監控制度。近年來熱動專業在教學質量監控方面的主要方法與措施:

(一)開展教學法活動

每逢雙周星期四下午為各研究所教學法活動時間,各研究所認真組織本所教師參加,并進行嚴格考勤和記錄。每次教學法活動應有明確的中心議題。每學期要集體研究和布置有關教學工作,期末要進行總結。教學法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法研究,專業、學科建設,專業課程設置,討論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討論在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書育人等方面的內容,貫徹落實學校、學院的教改任務等。通過定期開展教學法活動,可以緊扣教學進程,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思想、理清思路,落實整改、夯實基礎,真正起到推進教學的作用。

(二)成立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

為保證正常教學秩序,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熱動專業教學管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不斷提高我院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學院成立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為院長領導下的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研究、指導和監督機構。由學院聘請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熟悉教學規律、熱心教學改革的學科資深教師和實驗室主任等組成,其主要任務是推進專業、課程、實驗、教材、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以及教師隊伍等方面的建設和改革,對學院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咨詢、監督和指導。協助院長處理日常工作,并負責與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聯系。

(三)完善互相聽課制度

中南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遵守《中南大學教學管理文件》規定的前提下,制定了學院教師相互聽課制度。學院教學指導專家組每學期聽院內教師和學生班級的課。各系與研究所應組織教師聽課,教師應堅持人均每學期聽課3次/人,并作為年終業績考核內容。聽課時,要求老師遵守課堂紀律,時間至少1節/1次,并做好聽課紀錄,填寫意見,參與教學法活動。研究所教學所長應定期整理本所的聽課記錄,在本所教學活動時提交給全所教師研討,并于每學期放假前二周將本所聽課記錄交到學院存檔備查。學院領導應及時了解本科教學情況,應做到每學期聽本科教學課程至少3次,并做好聽課紀錄,反饋聽課意見。通過聽課互相聽課制度,促進教風、學風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的一個重要措施。

(四)實施輔導答疑制度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在教師中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師不斷探索和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熱動專業制定了教師輔導答疑制度。輔導答疑是實現分層教學的最好方法。由于學生的基礎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同一種方法、同一個教學進程來教育學生,顯然是不科學,對學生是不負責的,其教學效果也很難達到理想程度。因此,有必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之外,采取輔導答疑的手段,實現分層教學。“培育優秀的,輔導中游的,扶持較弱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成績優異者得到充分發展,更使相對薄弱生在愉悅中逐漸趕上大隊伍,實現共同提高。輔導答疑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教師在輔導答疑過程中可以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全院教師,只要是有任課的教師,都必須按此規定進行實施。

篇9

關鍵詞:品牌專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191-02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創業型應用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商學素養與專業能力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并重、誠信做人與創新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創業型應用人才。圍繞這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天津市品牌專業的指導思想――品牌專業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為重點,強化品牌意識、特色意識和創新意識,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的重點內容之一。

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為例,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該專業具有自己的特色。該專業的整體建設目標定位為適應國家和天津地區制冷空調行業的需求,進一步加強實踐能力培養,著力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商學素養與專業能力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并重與創新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創業型應用人才。通過建設,使天津商業大學制冷與低溫專業成為我國培養冷凍冷藏與冷鏈技術領域人才的基地,并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在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下,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開展了以下實踐――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工程實踐,提高創新能力,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實行學校+企業雙導師制,聘請相關企業人員參加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進行教學方案改革。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高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以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基本思想,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為中心任務。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實踐、設計建造項目、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等各種教學環節,綜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標。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是追求國際化與職業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借助旅游國際化的大背景,通過學校與美國FIU的全方位緊密合作,突出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特色;在夯實基礎教育的同時,與國際知名企業集團合作,強化學生職業理想、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特色;繼續關注并強化以服務天津旅游業為重點的智力支持課題,突出我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地域研究特色。在該專業特色的指導下,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開展了以下創新活動――在前兩年的基礎課課程體系中,該專業在人文、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等領域設計了基礎課,在夯實學生的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法律等理論基礎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科學和文化素質,開設了環境科學、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國際交往禮儀、藝術欣賞等課程,同時加大了英語基礎課的比例,強化了英語能力訓練,以保證學生后兩年能夠用英語上專業課的需要。后兩年的專業課課程體系中,瞄準國際旅游企業管理特點與發展趨勢設計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注重學生職業應用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夯實學生的酒店管理理論基礎的同時,從國際酒店業經營管理的效益出發,系統設計了關鍵領域的課程。如,食品生產(初級和高級)、酒店會計、酒店財務、成本控制、收益管理、酒店市場營銷、領導力與團隊建設、酒店法規等,由FIU派教師全英文授課,使用原版教材;同時要求學生完成1300小時的初、高級實習,培養其認識行業及應用能力。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制定并初步實施了四年學生職業規劃方案,在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校內外學生活動的開展等方面強化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

二、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展開的專業建設實踐

1.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天津市品牌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要求――建設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術結構合理,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科學的師資隊伍。專業帶頭人應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知名度,專業應有完善的校內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相關產業和領域的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重視教學團隊建設。我校品牌專業在專業建設中積極開展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完善師資隊伍。

以天津市品牌專業金融學為例,該專業以國家級特色專業為依托,堅持以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為理念,在團隊帶頭人的引領下,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金融行業內著名專家、學者為顧問,以市級精品課程建設、市重點學科建設和現有的科研項目為支撐,以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為平臺,不斷鞏固深化教學成果,努力構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結構合理、團結協作、以實踐型教學為導向的國家級高水平教學團隊。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該專業完善企業兼職教師定期不定期到學校參加理論培訓的制度,引進具有金融專業方向研究造詣和突出研究成果的高職教師或研究人員;每年安排若干名教師到金融領域相關崗位掛職鍛煉,搜集完善教學案例,增加實踐經驗;選派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教師出國留學深造和作訪問學者,增加具有國外交流學習經歷的師資比例;聘請若干名政府金融部門或銀行、企業等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為兼職教授;打造教學研究團隊,每年承擔若干項重大教學科研課題。

2.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品牌專業建設目標要求品牌專業在建設中要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具有較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以我校的品牌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為以創新理論為知識體系的核心,以培養創意創業管理特色專業人才為目標進行本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其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為: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策劃、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調查與預測、創新理論、創意創業管理、團隊建設及管理、商務運營及管理、管理方法論、經濟評價學、成功創業者案例等;另外還包括新建企業創建流程試驗、管理模式設計、營銷策劃、項目創意等試驗與實踐性課程。改革思路與措施為:采取立項制,即將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重點分解為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一個個教改項目,每一項目將擬開設課程、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實驗實習、實訓項目以及基地建設等捆綁到一起,專項經費支持、規定時間完成任務。

3.教學設施建設(實驗室、實訓基地、網絡資源等)。品牌專業建設要求教學基礎設施條件良好,經費投入滿足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擁有較為豐富的專業圖書資料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校內外實驗、實習等條件滿足實踐教學要求。

以我校品牌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為例,該專業充分利用天津市重點實驗室的優勢,增加了開放實驗數量,構建和實施學科基礎和專業課程的創新性實驗教學模式,構建和實施專業課課程設計及生產實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目前的津京地區的6個合作單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環渤海和天津濱海新區優勢,將唐山、秦皇島、煙臺、青島、石家莊、沈陽、濟南等相關單位作為合作對象,擴大到12個重點企事業單位。同時,開辟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該專業的學生除了可在本校圖書館借閱大量相關圖書外,還可從校內互聯網上查閱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國家標準數據庫、Springer LINK數據庫、ScienceDirect數據庫、CNKI學位論文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Apabi數字資源數據庫、中國專利數據庫等。

天津商業大學通過以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為龍頭,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使全校專業建設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篇10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計算機類課程; 教學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70

一、不同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幾種模式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正在改變著人們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的許多專業都開設了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已成為許多高校的通識平臺課程。

計算機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應用,不同行業對計算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高校中對應的不同專業對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會不一樣。

我們不妨將計算機的研究和應用簡單分為以下4種類型:①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② 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應用類;③ 信息管理中的應用類;④ 其他方面的應用類。這樣可清楚地看出不同類型的專業對計算機的不同要求。

1.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計算機學科研究和應用類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

這類專業的特點是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就是計算機本身,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會把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原理與結構講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學生具有研究與開發計算機軟硬件的基本能力。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IT行業就業。

2. 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這類專業較多,如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專業。

這類專業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各不相同,但其有兩個共性:一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工程技術和工業控制中的各種問題,即屬于工程類和計算類的問題;二是其對計算機的要求主要是應用,即應用計算機快速解決問題。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幾種工具軟件或計算軟件,解決工程中的問題即可,而沒有必要對計算機系統內部的原理與結構作過多過深的教學。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工業制造業或一些工程類、計算類的研究所就業。

3. 信息管理中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這類專業有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行政管理等專業。

這類專業也有兩個共性:一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管理和商務中的各種問題,它們屬于管理類;二是它們對計算機的要求也主要是應用,即應用計算機提高管理效率,減少差錯。這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會計算機能干什么,而且要學會如何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特點,去規劃和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對計算機的各種應用要學習比較多的內容,特別還要將計算機的應用與管理相結合,但仍然沒有必要對計算機軟硬件內部的原理與結構作過多過深的教學,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般的了解就行。這種類型的學生將來主要在一些管理類或信息類的行業就業。

4. 其他方面的應用類的教學要求

計算機還可在教育、醫療、數字多媒體及其他生活方面應用,相關學校也開設了相關專業,如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素養,還要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

這類專業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主要就是講授計算機在一些專門領域的工具軟件的應用,如利用計算機進行動畫設計等。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專業和領域對計算機的應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別,學科所跨的領域也比較寬,不可能也不應該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甚至名稱類似的課程可能由于專業特點不一樣,教學的內容的側重點也應不一樣。所以,一個學校不同專業的計算機類課程完全靠一個計算機系或計算機學院來統一開設,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只有每個專業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進行計算機教學模式和內容的研究,開設適合本專業的計算機課程,才能將專業特色體現出來,才能將專業建設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

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類課程特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既不同于計算機專業,也有別于管理專業,更不是計算機專業與管理專業的大拼盤,而是基于現代管理理論,借助先進的計算機工具進行信息管理和信息處理的學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是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眾多學科交叉的一個專業。在該專業中計算機類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素養和技能、支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其在課程設置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因此,構建適時、科學、合理的計算機類課程教學體系是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多學科交叉特點,決定了該專業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模式與特征,即以管理為基礎,以信息科學為支撐,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管理與技術并重,培養以應用為目標,管理、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技術型管理人才。這一方向和目標要求在教學中以計算機作為工具,注重將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融合,樹立“技術進步促進管理理念的發展,管理理念通過技術實現”的思想,讓學生獲得信息化管理與決策的專業技能。

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各高校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術導向型、管理導向型、信息資源導向型和公共管理導向型4種模式,這些模式雖各有自身特點和優勢,但無論何種模式,其課程體系的共同特點都是計算機類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計算機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分界明顯,不能充分體現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思想的融合與及本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習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提高加強管理的水平,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該以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培養具有信息分析能力與企業管理創新的知識,具有駕馭信息資源知識與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指學生能夠在某一領域內將與其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具體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成為理論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高級技術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也不同于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來的技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

在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中,沒有必要對計算機系統內部各個組件的原理、結構及工作過程作過多過深的介紹,而是應該把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把計算機同管理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應以計算機如何為管理服務或管理中如何應用計算機為主要宗旨,將管理信息系統的實用程序和案例貫穿其中。

將計算機技術和管理進行有機的結合,構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育和教學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內在規律性,使其區別于其他專業。

4.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幾個要點

(1) 多用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以及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還可以達到幫他們進行復習的效果。

(2) 多用實例或多媒體演示。對于一些難點,或不好理解的知識,老師應多舉一些實際例子或現場操作加以輔助說明,如有可能,應利用一些多媒體手段(如動畫、電影片段)進行演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課程設計。有條件的課程可打破傳統的作業模式,將做習題改成做課程設計,課程設計的內容應盡量來源于實際工作中,通過做課程設計可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

(4) 不斷完善實踐體系。各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有步驟、分階段地來完成。這里每個階段的內容設計,都必須和計算機在管理中的應用相關聯,如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信息化調研與咨詢、網站設計、軟件項目外包等。實踐教學環節是能否實現信息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5) 靈活的考試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有條件的課程可打破一次考試定成績的考核方法,實現考試多樣化,采用筆試、口試、操作演示、開卷、閉卷、小論文、項目規劃、項目設計或開發、答辯等形式全面考核學生整體水平。

三、結語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展,不同的領域和專業對計算機的要求各不相同,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也無法用同一標準來統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領域和各專業的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進各領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呂永林,師薇.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類課程體系設計[J]. 計算機教育,2010(6): 15-18.

[2] 王學穎,黃淑偉.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3):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