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量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4: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儲量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糧庫的總體布局
糧庫庫區分為主要作業區,主要儲存區和辦公區。主要作業區的構造很簡單,地面是簡單的水泥地,費用比較便宜,而且人工操作比較方便,是典型的露天型場地,地面平坦便于運輸工具的出入。主要儲存區是對散糧進行倉儲保管的區域,多采用露天糧囤進行保管,可以促進糧食的散熱,進行良好的通風,加快糧食的烘干速度。辦公作業區主要是糧庫的管理人員工作的區域。每當糧食大量入庫和出庫作業,辦公區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多數據處理及信息都要從這里統計傳達。
1.2糧食入出庫過程管理
糧食入庫前,必須經過接收、質檢、驗水、稱重、點數、搬運、交接、登帳等一系列的操作過程。這一入庫過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迅速地、準確地完成,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并對業務流程完全掌握。在出庫時,根據需要提供合適的糧食。有些糧食可能作為國家糧食儲備,有些大批量需要可能是進行加工,用于工業生產或生產資料,所以根據不同需要提供合適的糧食,既方便需求方又節省了大量的資源。需要注意檢驗糧食質量,堅決杜絕不合格或有問題的糧食直接出庫,必須要經過必要的處理,確保糧食質量的安全。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證“先進先出”原則,這樣可以加快流通速率,降低保管成本。
2正平糧庫倉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糧庫的倉儲空間布局問題
糧庫有專門的儲糧區,但在各儲糧區之間還有可以利用的剩余空間,留出作為通道用的空間還有可以利用。
2.2糧食入庫時的包裝問題
糧庫的糧食包裝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包裝的規格不一;包裝破損時有發生。糧食的包裝規格不一會為裝卸、運輸和倉儲帶來許多麻煩,而包裝破損一旦發生,糧食就可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響糧食的質量。
2.3正平糧庫內糧食質量存在的隱患
2.3.1倉庫內溫濕度對糧食的影響
糧食在存儲期間,由于環境、氣候和通風條件等因素的變化,糧倉內的溫度或濕度會發生異常,這極易造成糧食的腐爛或發生蟲害。同時糧倉中糧食儲存質量還受到糧倉中氣體、微生物以及其他蟲害等因素的影響。為保證糧食倉庫具有一個正常的溫濕環境,有必要對倉內溫度,包括糧食里面的溫濕度進行監測。
2.3.2新陳糧、好壞糧的混雜
通常把當年收獲的糧食叫做新糧;把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叫做陳糧;陳糧長期儲存陳化變質的糧食叫做陳化糧。在農村,每年農民都會有許多陳糧積存,當秋收結束之后,就可能會將陳糧和新糧混雜在一起進行儲藏,然后一起進行銷售,這樣就會給糧庫工作人員帶來相當大的麻煩。因為新陳糧的含雜、含水量不同,每年的價格也可能不同,所以很難進行處理。
2.3.3糧庫火災的發生
雖然正平糧庫只是小型的流通型糧庫,沒發生過大型的火災,但火災始終是糧庫的最大威脅,干燥的糧食儲藏不當很容易引起火災,需要高度注意。
2.3.4糧食鼠蟲害、霉變的發生
糧庫的鼠蟲害主要表現在直接對糧食的耗損、鼠蟲排泄物和尸體對糧食的污染、攜帶外界污染物進倉、破壞糧倉設備、降低保管條件,破壞包裝物造成泄漏、昆蟲活動對糧食的損害等。危害糧倉的昆蟲種類很多,有多種甲蟲、米蟲、螞蟻等,往往繁殖力很強,危害猛烈,能在很短時間內造成大量的損害。
2.4糧庫的倉儲管理人員與組織結構的問題
社會上普遍對倉庫工作存在一種偏見,認為倉庫不需要知識,也不需要技術,致使倉庫人員的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不高,直接影響了管理水平。其實糧食在入庫、儲存和出庫的過程中,倉庫的管理人員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有些機械設備不能完成或實現的功能只能由人工進行操作,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素質。倉儲管理的組織職能是以一定的組織結構形式體現的,組織結構的形式是倉儲管理各個部分及其整個企業經營組織之間關系的一種模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組織結構形式的不斷演變,使物流倉庫管理組織的結構形式也不斷發展變化。東升糧庫現在的管理組織結構有些混亂,必須及時加以改進。
3正平糧庫倉儲管理的改進策略
3.1充分利用剩余空間
針對糧庫布局存在的問題,應進一步改進儲糧的方案,合理利用剩余空間,以擴大儲糧面積。在春夏季節,還可以利用較大的空余面積進行糧食的晾曬,以保證糧食的干燥。將剩余的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會大大節約倉儲成本。
3.2糧食包裝的改進
3.2.1糧庫糧食包裝的規格與改進
不管選擇哪種糧食的包裝,規格都要統一,要求農民在將糧食送來是必須采用統一的包裝規格,否則會為工作人員帶來很多的麻煩。規格統一了,糧食在入庫時就可以方便驗收。
3.2.2包裝破損的改進辦法
糧食散裝、散運、散儲需要相當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糧食生產經營者應從無包裝化的角度正視糧食包裝的改革,無包裝化作為糧食包裝改革發展的最終目標,對糧食散裝、散運、散儲的技術應該成熟一步推廣應用一步,包裝生產企業與包裝使用單位要通力合作,用技術的力量去占領市場,實現糧食包裝及器具的標準化,可在流通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搬運,提高流通速率,此外也便于包裝器具的大批量生產,有利于維修與管理。
3.3保證倉庫內糧食的質量
保證庫內存量質量需要做到以下四點:控制好倉庫內的溫濕度;新陳糧、好壞糧的保管與區分儲藏;火災的控制;對糧食鼠蟲害與霉變的控制。
3.4糧庫倉儲管理人員組織與結構的改進
倉庫管理的組織實質是把倉儲人員之間的協作關系從人員、空間和時間上有效地組織起來,使倉儲各層管理人員能夠成為協調統一的整體。組織倉儲管理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訓是提高倉儲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人員組織是倉儲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范圍十分廣泛。一般來說,人員組織包括作業分工和人員配備,以及作業組織的形式和組織紀律等幾個方面。作業分工和人員配備是倉庫管理組織的基礎。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配備人員,以便發揮各作業人員的技術特長和工作能力,處理好分工和協作的關系。
3.4.1作業分工
正確的作業分工是合理分配的前提,而合理的分工又是保證實現作業分工的重要條件。根據倉儲業務活動過程及其他工作,倉儲作業分工可依其工作性質分為三類,即:同糧食收、存、發直接相關的業務;協調業務工作順利進行的管理性工作。如計劃、統計、財會、人事等;業務順利進行服務性的工作。如生活后勤、保安、設備、維修、水電等。
3.4.2人員配備
合理配備人員,就是根據倉儲各項工作的需要,給不同的工作配備相應工種的人員,做到人事相宜,人盡其才。
3.4.3作業組織形式
在作業分工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員工在作業過程中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協作配合,這種作業協作的方式就是作業組織形式。
3.4.4作業紀律
篇2
隨著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和數據全集中方式的廣泛采用,海量數據大幅增加,對各類信息數據的完整性、規范性、準確性和配比性要求越來越高。我省秦稅工程二期、綜合管理軟件等各類應用系統的逐步推廣、上線運行,使得地稅機關對稅收征管數據的依賴程度逐步挺高。數據采集質量的優劣程度,直接影響到稅務機關對其進行分析、加工、利用的準確率,體現稅務機關信息化發展的水平。為進一步夯實征管數據基礎,急需加強稅收征管數據采集質量的分析與研究,實現稅收數據標準化管理,則是當前稅收管理亟需解決的問題。
稅收征管數據采集是整個稅收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特別是在稅收征管信息化的當今,可以說沒有數據來源整個稅收征收管理過程就像無米之炊,低質量有缺陷的或者不合格數據則會造成稅收管理結果的失真乃至整個管理決策的失誤,對稅收管理活動的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提高稅收征管數據采集質量有利于保障稅收管理活動的正常有效開展,有利于為稅收管理各級組織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提供依據,有利于稅務機關對數據進行分析、加工、利用,有利于征管質量和效率,推進依法治稅進程。
一、影響稅收征管基礎數據質量的因素
(一)歷史問題造成征管數據分散、不規范 。
一是技術原因造成的。發達國家的信息化過程先是較廣泛地使用了主機/終端方式,在pc機出現后才逐步過渡到客戶機/服務器方式。因此,在數據管理上一直比較重視集中、規范,較早地使用了關系型數據庫,并由此帶動了領導者和計算機技術人員對數據質量重要性的認識。而在我國稅務系統,雖然信息化起步較早,但稅收征管中大范圍的計算機應用是從pc起步的,pc機在數據管理上的優點是應用簡單、人機界面好、靈活,造成系統操作的隨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傳統的慣性影響,數據的人為性較強,個人的隨意性影響了數據規范。不同部門之間、不同年份之間、甚至同類業務不同處理環節之間,數據口徑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數據上的歷史問題,雖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體制造成的。從表面上看原有稅收管理是高度統一的,但在執行中又是條條分割、各自為政。因此在數據統計上是各級稅務機關各自定義指標體系,各自下發統計要求,各按自成體系收集,各自分析上報。同時由于在市場經濟轉型期,機構頻繁變動,報表處理方式經常發生變化,具體征管人員在信息化浪潮下無所適從,這些不僅給基層部門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浪費人力物力,而且損失了數據之間的相關性,造成相當長一段時間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統,純粹是一個錄入、開票系統,極大地影響了信息化的質量。
三是數據管理和采集不規范。現階段,我省秦稅工程征管業務系統中的征管數據采集包括根據稅收管理活動需要主動到納稅人處進行采集,以及納稅人開業登記、納稅申報、辦理許可、資格認證、領購發票等提供資料數據,稅務機關被動采集兩種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由于各應用軟件的實現目的、指標口徑不同,未能進行有效的整合,致使所需的高質量基礎數據難以保證;二是由于手工采集數據量大,容易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三是可依據的采集數據標準缺失,造成采集數據規范性不夠厚;四是納稅人提供的數據完整性、真實性差,準確度不高;五是利用互聯網采集外部數據的共享程度低,采集利用的可能性配套環境不夠;六是數據采集過程有效審核控制機制不夠健全;七是數據采集人員素質與能力參差不齊;八是由于征管數據的變動性大,對納稅人動態數據采集不及時,造成數據信息適時性差。
二、提高稅收征管數據質量的對策
(一)原始數據的全面、準確采集
提高全員稅收征管數據質量意識,使其具備滿足稅收征管數據采集質量的能力需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是稅收征管數據采集質量管理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與素質保證。不斷提高數據采集人員知識更新培訓,以適應新的稅收征管數據采集質量管理能力需求。在征管信息系統中必須保證正確無誤地輸入和記錄數據,稅務部門的原始數據來源于多個渠道,多個部門,一是來源于外部,如稅務登記表、納稅申報表和企業財務報表等;二是來源于內部,如核定稅款通知書、催報催繳通知書和稅務處罰決定書等,這些數據既有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填列,也有稅務機關、受委托代征單位填列,數據錄入部門要加強責任意識,嚴把入口關,保證數據準確、及時的進入征管信息系統。
(二)設置較完善的數據校驗屏障
征管軟件應當支持數據校驗功能,進行數據邏輯審核和模擬人工智能審核,以達到所有的數據必須符合法定關系、會計關系、統計關系,表現為數據之間、表內之間、表表之間的勾稽關系和平衡關系。如計稅依據稅率=稅額;資金來源=應征稅收+應征其他收入+多繳稅金+暫收款,等等關系,而當前征管軟件的校驗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稅銀聯網、稅庫聯網和網上申報使得稅務機關與銀行之間,與國庫之間,與納稅人之間,數據更加方便、暢達,但也要防止非法數據的出現,這里,很有必要設置一道數據校驗軟件作為屏障,去檢測和過濾不法數據,防止錯誤數據擴大化,并給后來的糾錯工作帶來壓力。同時可以設計功能強大的網絡化的數據監控分析軟件,對錄入計算機的數據進行監控和分析,找出疑點,及時排查、糾正,防止不 良數據的進一步積累。
篇3
【關鍵詞】預應力管樁;施工;質量控制;常見問題;處理策略
近年來,靜壓法逐漸運用于預應力管樁施工中,盡管其有著諸多優點,但在施工時,經常發現諸如樁頭暴裂、樁偏位、樁身上浮等問題。給施工帶來了很多麻煩和損失,下面筆者就對預應力管樁施工中的質量控制進行了一些闡述。
1施工前期的質量控制
預應力管樁施工是一項新型技術,施工人員只有全面了解工程的具體情況,才能確保施工方案的準確性。
1.1審核工作
施工單位必須執行嚴格的審核制度,保證施工要素及時到位。審核工作包括:清點人員,對施工人員的實踐技能進行考核,合格之后方能上崗操作:核對方案,確保所用的靜壓預應力管樁施工方案與施工現場情況相符合:由項目負責人組織施工。
1.2檢查工作
運輸管樁到施工現場后,施工單位應安排人員對管樁外徑、壁厚、樁身長度、樁身彎曲度等進行全面檢查,并仔細核對指標參數,對質量不達標的管樁不得采用。同時,還要根據施工設計圖紙,對管樁表面進行檢查,如是否出現裂縫、斷裂等。
1.3協調工作
協調工作主要就施工所用的機械設備而言,尤其是在壓樁機的選擇上必須符合具體的施工要求。施工單位可以參考管樁型號、施工圖紙等,合理地選擇壓樁機。對壓樁機在操作時可能出現的故障,需提前制定緊急處理方案,避免壓樁施工中斷而降低工程質量。
1.4定位工作
對預應力管樁分布應準確定位,放線和樁位是否與標準的要求一致決定了建筑物整體結構的準確性。檢測人員要結合收集到的測量數據,確定管樁基線的位置,并按照圖紙要求來布置定位線。管樁定位結束后,由監理人員進行二次審核,確認無誤后方能正式施工。
2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根據現有的施工水平,靜壓預應力管樁施工需經過壓樁、接樁、終壓、特殊處理等4個階段,每道工序的控制方法如下。
2.1壓樁
壓樁過程中的控制重點是保證樁的垂直度,每壓進一段樁,都要測量樁身的垂直度,這樣才能從整體上保證管樁的垂直。施工人員在壓樁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樁位是否出現偏移,一般壓樁入深達到1 m后要停止施工,檢查樁身的垂直度,合格后方可繼續施工。正常情況下,樁基需按照“先深后淺、先大后小、先長后短”的原則施工。
2.2接樁
接樁施工要根據管樁樁頭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長短而定,通常在兩樁之間的距離達到1~1.2 m時,就能開始焊接接樁,如圖1所示。在焊接前要清理掉鋼板上的雜物,確定連接位置之后再實施焊接。技術人員應控制好焊接的層數,焊接完成后有15 min的冷卻時間。確保上下管樁在同一中心線是接樁的重點,一旦二者出現偏移要及時糾正處理。
2.3終壓
制定終壓方案需考慮樁型、樁長、樁土等多方面內容,且根據不同的情況需采取相應的終壓措施。確定終壓技術指標通常要結合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據施工圖紙上的要求來確定終壓參數:二是根據施工現場的情況分析管樁的下壓深度,對終壓形成的樁頂標高需通過測量儀器進行觀測。
2.4特殊處理
在施工期間,靜壓預應力管樁會遇到一些特殊狀況,施工人員要及時進行處理。如遇雨水天氣,施工現場應開挖排水溝或布置集水井,將雨水及時排出:若垂直度發生偏移,必須立即停止施工進行處理,利用機械設備架住管樁后再做適當調整。
3常見問題的處理策略
從靜壓預應力管樁長期施工的情況來看,有些問題的發生較為頻繁。對于常見的管樁施工問題,施工人員應掌握處理技能,對問題發生的原因及時分析,盡早制定出處理方案。根據施工經驗,現介紹樁身傾斜、樁身抬高、樁身受損、擠土效應、淺層障礙等問題的處理方法。
3.1樁身傾斜
在施工階段,由于機械設備操控失誤,從而影響了樁身下壓的垂直度:或因施工人員操作流程不當等,也會造成樁身傾斜。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施工前檢查機械設備是否完好,設備操作按施工要求進行控制:同時保證施工現場的地面平整,在開挖管樁通道時要確保管樁的垂直度,防止管樁下壓后發生偏移:連接管樁時,要保證其在同一條中心線上。
3.2樁身受損
若在靜壓過程中出現壓力過大、速度過快、送樁失衡等問題,常會損壞樁身、樁頭,并給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將管道內的雜物清理干凈,防止因下壓摩擦力過大而給施工增加難度:還應根據機械設備的承載能力控制下壓速度:土方開挖時要掌握好操作力度,避免對管樁施工造成不利的影響。
3.3擠土效應
靜壓法實質上是一種擠土型施工。若施工人員把握不好擠壓應力的大小,就會造成土體結構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擠土效應”。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嚴格分布管樁,并準確掌握管樁的密度,對密度大的區域使用預鉆孔沉樁方法:為避免擠土效應對附近的建筑物造成損壞,在施工中要及時觀察管線的位置,隨時調整管樁下壓位置。
3.4樁身抬高
管樁施工中的“擠土效應”會造成管樁樁身抬高,特別是在下壓過程中出現沉降問題后,樁身抬高現象更加明顯。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樁基施工結束后,調整施工方案,對樁身持續3次復壓:土方施工操作需在嵌固期進行:施工過程中要配合相應的靜壓檢測,在確保施工質量達標后,方能進行后續的施工作業。
3.5淺層障礙
淺層障礙是阻礙靜壓順利進行的一大因素,在管樁下壓時常因舊基礎、大孤石等的影響而延誤正常施工。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施工前對現場土質結構進行勘測、檢查,落實地下結構障礙的大小,避免將管樁位置確定在阻礙面積較大的地點:管樁下壓時,應及時清除地下障礙物,施工人員不得隨意調整管樁位置,以防給施工作業帶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