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響應范文

時間:2023-03-16 22:4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頻率響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頻率響應

篇1

關鍵詞 中波廣播 電聲指標 頻率響應

中圖分類號:TN838 文獻標識碼:A

發射機電聲指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節目的播出質量,頻率響應作為中波廣播發射機三大主要技術指標之一,對播出質量的影響非常明顯。我臺現現有多部上海明珠廠1KW PDM中波廣播發射機,均作備機使用,在技術維護時,我們發現其中幾部發射機的頻率響應達不到國家廣電總局規定的甲級標準,在音頻高頻區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跌。為達到達到安全優質播出,我臺技術人員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發射機的相關部位進行了多次調整,效果均不太理想。經過排查,我們考慮到是否與輸入信號有關,因為信號輸入端與發射機相距較遠,音頻信號又隨著頻率的變化在音頻線上出現不同程度的衰減。我臺發射機的信號輸入端口與信號源間設有0-24dB橋型可變衰減器,如圖1所示,其作用為調整輸入電平,我們希望通過在這個輸入衰減器上根據實際情況加接高頻提升網絡或高頻切削網絡,用以平衡在音頻線上的幅頻特性的變化,進而改善發射機的頻率響應。

我們在維護時實測1395KHz備機的頻率響應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其頻率響應從1000Hz時開始下降,到8000Hz時下降至-1.7dB,而我們通過調整發射機的內部結構時發現改善效果不明顯,所以考慮到輸入信號作用在輸出回路的變化情況。對于在音頻信號頻率較高處頻響下跌這一現象,我們應該在合適的部位加一高頻提升網絡,以改善頻響效果,經過考慮,我們選擇在信號源輸入端橋式可變衰減器處加入該網絡。如圖1中所示,端口1、2為輸入端,端口3、4為輸出端,結合平時維護中的經驗,我們采取試湊的方法,經過多次試驗,在1、3端口間和2、4端口間分別加接一個0.01uF的電容,如圖2所示。

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橋型不諧振式幅度均衡器,當發射機的頻率響應的衰減隨頻率上升而增大時,均衡器卻與之相反,其衰減隨著頻率的增大而減小。加接電容后再次測試發射機的頻率響應,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加入高頻提升網絡,在高頻1000-8000Hz頻段得到了改善,低頻范圍內未發現明顯影響,這樣在整個頻段內達到了甲級指標,信號在整個頻段內衰減平穩,非線性失真和信噪比均有所改善。

我們在維護864KHz備機時實測其頻率響應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其頻率響應從3000Hz時開始上升,在8000Hz時上升至2dB,且增大幅度較大。同樣,我們通過調整發射機內部結構時發現改善效果不明顯,但這部發射機的情況與上面所說的1395KHz備機不同,表1顯示出的是頻率響應在高音頻區域是下跌的趨勢,而表3顯示出的是頻率響應在高音頻處于上升趨勢。由于有上次改造1395KHz備機成功案例,根據實際情況,我們考慮應該在合適的部位加一高頻切削網絡。如上例情況類似,同樣在信號輸入端的橋式可變衰減器處加入此網絡,通過采取試湊的方法,最終確定分別在衰減器的1、2端口間和3、4端口接接入0.022uF電容可較好地改善頻率響應而不影響發射機其它電聲指標,電路接法如圖3所示,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橋型不諧振式幅度均衡器,同樣,當發射機頻率響應的衰減隨著頻率升高時,均衡器的衰減與之相反,應該隨著頻率的增大而減小。再次測試發射發射機的頻率響應,測試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加入高頻切削網絡,在3000~ 8000Hz頻段內頻率響應得到了改善,而低頻部分基本未受影響,發射機在整個頻段內也達到了甲級指標,非線性失真和信噪比也均有所改善。

通過以上措施,對我臺另幾部1KW發射機的信號輸入端進行了系統的改進,改進后各發射機的頻響均有所改善,通過半年來的實際運行,經過多次技術指標測試,各電聲指標也均穩定在甲級范圍內,各發射機的工作狀態穩定,聽眾反映播音效果良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頻率響應分析法;低電壓短路阻抗法;變壓器繞組變形

中圖分類號: TM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變壓器是電力系統中的關鍵設備,供電的安全直接取決于變壓器的運行。因此,在對變壓器運輸及安裝過程中出現的繞組變形進行檢測勢在必行。本文基于頻率響應分析法及低電壓短路阻抗法的測試原理的分析,進一步對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的意義作了相應的闡述,從而對變壓器繞組變形部位能夠準確的分析及判斷。

頻率響應法的測試原理

最初于1978年由E P Dick與C C Erven引進的頻率響應分析法[1]。其基本測試原理是結合變壓器各個繞組的幅頻響應的特性,進行分析檢測,并對檢測出的結果再進行縱橫兩向的比較,依據其幅頻響應特性的變化程度,判斷變壓器繞組變形的情況。對于單入單出線性不變的無源網絡,其響應特性反映在頻率域上可用傳遞函數H(jω)進行描述。變壓器繞組主要是由線性的電阻、電感及電容等參數組成無源線性兩端口網絡。在檢測時,變壓器繞組變形后,其網絡相應的參數也會發生改變,其H(jω)也會隨之而改變。因此,要反復通過兩次的測試的H(jω),才能真正判斷出變壓器繞組的狀態情況。

頻率響應法具體的測試方法是:首先將1-1000kHz范圍內的穩定正弦波掃頻信號,施加在被測試變壓器的一端,同時對其電壓幅值及相角進行相應的記錄,經過處理便能夠得到被測試的變壓器其中一組頻響曲線。最后只要通過前后反復兩次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判斷變壓器繞組是否變形。在正常的頻響圖譜中,包含著多個明顯的波峰及波谷,實踐證明,波峰波谷的分布位置及數量變化對繞組變形的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低頻段時(1-100kHz),波峰波谷的變化,反映出的是繞組的整體變形狀況,其中又包括了電感的變化,匝間或餅間是否短路的狀況。中頻段時(100-500kHz),波峰波谷的變化,代表的是繞組局部變形的狀況,其中又包括了電容和電感的改變。高頻段時(>500kHz),波峰波谷的變化,代表的是繞組整移的變化情況,其中又包括了繞組對地電容的改變。

低電壓短路阻抗的測試原理

低電壓短路阻抗法即是利用工頻電壓下變壓器繞組的短路阻抗及漏抗情況,對繞組的移位變形及匝間開路短路進行的反映方法。最早應用于變壓器繞組變形檢測的方法即是低電壓短路阻抗法,其原理是利用離線測量繞組的阻抗并觀察其變化對變壓器變形情況進行判斷的方法[2]。在進行低電壓短路阻抗測試的過程中,通常有兩種方法適用:三相等效測試法及單相測試法。一般情況下,針對是三相的變壓器,可以通過三相等效測試法直接計算出三相短路阻抗的平均值,并且做好其與銘牌值之間的比較記錄。一旦需要對每相的短路阻抗進一步的檢測,則需要利用單相測試法進行相間比較。

對于低電壓短路阻抗測試原理的掌握,首先得了解變壓器短路的狀況及組成。變壓器短路的阻抗是在負載阻抗等于0或負載電流為額定值的情況下,變壓器的內部等效阻抗。變壓器的短路阻抗主要分為電阻和漏電抗兩部分,一般來說,變壓器繞組的電阻小于漏電抗。而變壓器的漏電抗又可分為縱橫兩向部分,且橫向漏電抗小于縱向漏電抗。但兩者皆是取決于繞組的幾何尺寸及相互位置,換句話來說,變壓器的短路阻抗在一定的工作頻率下,是取決于繞組結構的。其結構的變化也會影響短路阻抗值的變化,因此,為能更準確的檢測繞組的變形狀況,可以按照短路前后的阻抗值比較判斷。如短路前后阻抗值小,則變壓器繞組無變形,反之,變壓器繞組有明顯的變形狀況。

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的意義

變壓器作為電力系統中重要的設備,對供電的安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對變壓器繞組的變形狀況進行檢測,意義重大。首先得確認變壓器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繞組變形的情況:在運輸或安裝變壓器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沖撞或運行中短路等情況,會導致變壓器繞組變形的發生。而這些變形的發生均會給繞組的絕緣及機械強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對變壓器繞組的變形情況進行檢測最常用的方法有:頻率響應分析法、低電壓短路阻抗法及低壓脈沖法等。

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對于電力變壓器因外部短路故障造成的損壞事故,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效果。

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能夠及時發現變壓器的事故隱患,從而避免突發事故的發生,進而為變壓器運行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能夠準確的判斷變壓器繞組變形的嚴重程度,進而能夠及時給予補救措施及辦法。

變壓器繞組變形部位的分析與判斷

某變電站#1主變,型號為HTSFPZ-12500/35;出廠日期為2004年7月出廠;故障發生后,檢修部門對該變壓器進行了頻率響應分析及低電壓短路阻抗法。

4.1頻率響應分析法

變壓器故障后對其進行了常規的電氣試驗項目檢查、本體油樣色譜分析及繞組變形測試,檢查結果證明其電氣試驗并未發現異常,本體油樣色譜中的C2H2和CO2的含量有所升高,其他的指標含量均屬正常。但經過頻率響應分析法進行檢測時發現在低壓繞組的頻譜圖中,B相與A、C相的低壓頻率發生了不一致的情況,根據圖譜中的情況可以得知,B相繞組相對于A、C相在中頻處發生了一定的偏移,這也證明了B相繞組發生了明顯的局部變形。如圖1所示。

4.2低電壓短路阻抗法

測量單相低電壓短路阻抗,高壓對低壓繞組三相短路阻抗值分別為37.88Ω、53.05Ω、37.66Ω,相間最大偏差達到37.1%,明顯超標。該變高壓至低壓繞組相對的阻抗電壓,三相銘牌值為9.76%,測試值為10.88%,與銘牌值偏差了11.64%。實驗結果表明了B相繞組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形。

結語

隨著目前國內外變壓器故障率的提高,其變壓器繞組的變形檢測也變得愈發重要。對變壓器的繞組變形情況的檢測,能夠有效的防止故障的發生,并且及時有效的促進供電器的正常運行。因此,本文即是基于頻率響應分析法及低電壓短路阻抗法的測試原理的分析,進一步對檢測變壓器繞組變形的意義作了相應的闡述,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了變壓器繞組變形狀況的頻率響應分析法及低電壓短路阻抗法的結果,進而確定只有將頻率響應分析法與低電壓短路阻抗法相結合,才對變壓器繞組變形部位能夠準確的分析及判斷。

參考文獻:

[1] 郭秉義,齊平生,趙長青,李俊平.頻率響應法結合短路阻抗法診斷變壓器繞組變形狀況的實踐[J].內蒙古電力技術,2010(05).

篇3

【關鍵詞】綠色食品;消費者行為;購買意向

一、引言

1990年我國正式宣布發展綠色食品,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不夠,綠色食品的發展潛力巨大。對于綠色食品企業而言,真正樹立以客戶為導向的營銷理念,研究和分析綠色食品消費者行為,準確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綜合考慮相關影響因素制定有效的營銷戰略顯得尤為重要。

二、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分析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11年7月針對青島市的350個消費者所進行的問卷調查。共回收調查問卷311份,剔除部分無效問卷,剔除標準是刪除超出選項范圍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38份。

(一)模型的建立和變量選擇

因子分析模型:

首先確認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

KMO=0.699,Sig=0.000.05

說明關于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對消費者的購買信心作因子分析(抽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前5個主成分對方差的貢獻率已達到55.838%,可見最多抽取5個主成分作為因素,就足以概括數據的特征。

Factor1的下屬變量為:花時間精力比較,了解廠家信息,花時間搜索信息,了解銷售商的承諾,了解綠色食品的口碑。總含義為:信息比較因素。Factor2的下屬變量為:免費樣品,小包裝品,退貨/退款保證品。總含義為:產品保證因素。Factor3的下屬變量為:推薦品牌,廣告品牌,促銷品牌。總含義為:品牌推廣因素。Factor4的下屬變量為:高信譽度超市購買,購買過去使用且滿意產品,檢測合格品。總含義為:信譽因素。Factor5的下屬變量為:昂貴綠色食品,品牌食品,暢銷品牌。總含義為:品牌信任因素。

(二)結果的分析和檢驗

對不同性別1、年齡2、文化程度3、職業4、婚姻5、收入6和家庭人口數7消費者的購買信心的假設檢驗,因為各樣本相互獨立,期望和方差未知,所以此處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1.假設:不同性別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因素1sig.0.05,未達到顯著水平差異,表明不同性別消費者購買信心無明顯差異。

2.假設:不同年齡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因素4的Sig.=0.001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差異,即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在信譽因素上有顯著差異,通過多重比較分析表明21歲以下消費者比其他年齡段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信譽因素方面的措施較少購買風險,21-30歲和31-40歲比50歲以上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信譽因素方面的措施較少購買風險。

3.假設: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可知,因素4的Sig.=0.001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差異,即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費者在信譽因素上有顯著差異,通過多重比較分析表明大學本科/專科的消費者比大學本科/專科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信譽因素方面的措施較少購買風險。

4.假設:不同婚姻狀況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因素1的Sig.=0.038和因素4的Sig.=0.001均小于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差異,即不同婚姻狀況的消費者在信息比較因素和信譽因素上有顯著差異,進一步通過多重分析比較表明未婚的消費者比已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信譽因素方面的措施較少購買風險。

5.假設:不同職業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sig.0.05,未達到顯著水平差異,表明不同職業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無明顯差異。

6.假設:不同收入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sig.0.05,未達到顯著水平差異,表明不同收入的消費者在購買信心上無明顯差異。

7.假設:不同家庭人口數的消費者購買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檢驗:因素2的Sig.=0.21因素4的Sig.=0.012均小于0.05,達到顯著性水平差異,即不同家庭人口數的消費者在產品保證因素和信譽因素上有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多重分析:家庭人口數為4的消費者比家庭人口數為3或少于3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產品保證因素來減少購買風險。家庭人口數為4和5人以上的消費者比家庭人口數在3人以下頜3人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采取信譽因素來減少購買風險。

(三)模型的評價

因子分析法是從研究變量內部相關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對于所研究的問題就是試圖用最少個數的不可測的所謂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來描述原來觀測的每一分量。

優點:抽取的因子能夠比較全面準確的概括數據特征。缺點:由于人力時間等限制,模型不夠精準,還需進一步改善;由于筆者研究水平有限,理論不夠充分,還需進一步分析。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水平較低,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消費者不能準確識別綠色食品的標志,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消費者不能準確判斷綠色食品的標準。

第二,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感知風險較高,即對綠色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不信任。

第三,影響綠色食品購買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消費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人口數量、感知風險等。

下面為綠色食品企業提供以下指導性建議:

1.加大產品宣傳力度

從前面的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人們對綠色食品的認知很缺乏,并且大多數消費者擔心產品的信息完整性與可靠性問題。鑒于此,企業應該加強對產品的宣傳,包括產品的質量以及綠色食品的相關知識等,同時企業還應保證信息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堅決不做虛假宣傳。

2.保證產品質量

質量是保證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在綠色產品發展初期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企業留住顧客的根本保障。

篇4

在國內近30家省級衛視當中,旅游衛視可謂是特點最為鮮明的,鮮明到“一劇兩星”政策都影響不到這家省級衛視,旅游衛視認清自身定位,聚焦旅游產業在國人生活中扮演日益的重要角色。本文試圖基于旅游衛視的特點去分析其對旅游資源開發造成的影響,并以此為角度提出促進旅游資源開發的政策建議。

一、旅游衛視頻道對游資源開發的積極影響

1.旅游衛視在媒體旅游宣傳方面具有權威性

旅游衛視是專業的旅游資訊宣傳頻道,面向特定收視群體,提供專業方向的資訊。旅游資源的宣傳是一種宣傳旅游產業的手段,電視本身具有公開性、全面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因此經過了電視這個媒介播出的信息帶給觀眾的感覺同樣是這樣的。不同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電視的傳播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個人之間旅游信息的傳播根據個人經驗的不同和受者感知的不同,使得信息具有了很強的主觀性,缺少判斷力。電視節目可以通過電視手段甚至電影的蒙太奇的手段的處理,將有用的信息傳達給受眾,在某種程度上,受眾是被動接受的。在專業衛視對旅游產品解讀之后,能激發受眾的購買欲望,即對旅游地點的向往,這就使得本身想要去旅游卻沒有決定旅游地點的受眾獲得了有用的信息,同時對旅游地區是一種宣傳作用。電視傳播的廣泛性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作用不言而喻。

2.旅游衛視是很好的旅游資源整合平臺

旅游衛視不僅與中視傳媒這家由中央電視臺控股的上市公司密切合作,并且持續地與北京匯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達成協議,建立了合作的關系,為開發中國旅游市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實質上,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哪個行業信息的整合和資源的共享都是必然的趨勢。掌握了有效的信息就意味著掌握了市場的動態,掌握了消費者的需求。

二、旅游衛視頻道對游資源開發的消極影響

1.宣傳的旅游資源種類單一,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

旅游衛視作為一個大眾獲取知識的平臺,即使所傳播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卻無法保證其傳遞的準確性。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到處都充斥著虛假的信息。因為旅游衛視的制作者是單一的,但是受眾是多元的,這就導致信息對于個體的接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性,導致信息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比如最簡單的對于一個旅游目的地的介紹,節目的制作是制作者思想的體現,具有單一性和強制性,接受者可能不能獲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在于介紹旅游目的地的導游的溝通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的互動獲取想要的知識,或者是通過旅行社工作人員的介紹獲取所需的信息。這是旅游衛視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凸顯的短板。

2.旅游宣傳存在失真及反差現象

電視作為一種最具有影響力的廣告宣傳方式之一,通過其聲音、圖像、色彩、動感的本體性的功能,為受眾營造了一種旅游目的地夢幻般或者是神奇般的感覺,這一切取決于電視特點的重要性。但是這種直觀、生動的體現方式介入了太多的人為因素,包括電視臺編導的設計,錄音師的修飾,剪輯師的后期等等一系列電視節目包裝技術,因此這種畫面感的產物是具有相當的迷惑性的。受眾對于這種產物又缺少抵抗力和分辨率,因此當受眾實實在在在旅游目的地的時候,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找不到電視畫面中存在的景象,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不利于旅游品牌形象的持久樹立。

三、對旅游衛視更好的打造旅游品牌傳播平臺的建議

1.旅游宣傳力求真實可信,發揮媒體本身的宣傳作用

作為一家媒體來說,雖然是一個宣傳的工具。但是要具有強烈的客觀性,如果媒體都能被社會的一些勢力控制,那么將失去其作為宣傳工具的作用,在觀眾心中也將失去地位。為了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需要旅游衛視做一家有良心的媒體。就算是做廣告,也要避免過分夸大,呈現出真實的場景才是必要的。如果想要旅游衛視獲得持續的發展,虛假的旅游廣告可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對旅游衛視造成致命的打擊。雖然旅游動機是可變的,也不能因為短暫的利益而去損害旅游衛視長時間努力建立起來的榮譽。對于一家電視臺的發展來說,觀眾口中的好口碑勝于一切。因此廣告宣傳一定要誠信和誠心去贏得觀眾的口碑,進而贏得旅游產業發展的機會。

2.增強旅游衛視作為一家電視臺的競爭能力

有些網站也有相應的旅游板塊,但是相比于旅游衛視的投入一定是少之又少的。因為一家大型網站的運營,需要從電視劇、電影、微視頻、綜藝等等眾多方面去完善,無法對所有的領域做到時刻的發展與關心。這就為旅游衛視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想讓更多的觀眾認可旅游衛視,更重要的旅游衛視要利用現有的資源,努力擴展自己的業務,在節目制作上學習歐美先進的制作方法,提高節目的制作水平,為觀眾呈現出更豐富的節目內容。創新對于旅游衛視的發展同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創新才能贏得不斷的發展。

3.重視節目中的人文情感

篇5

【關鍵字】影視 拍攝地 旅游 促進

【中圖分類號】F5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067-02

近年來,我國電影發生著重大變革,特別是上海等幾個城市取得影片自審權、電影分級制出臺等一些列政策的放開,中國電影迎來的發展的春天。同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對休閑生活的更高要求,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近年來也發展迅速。時代賦予了電影和旅游結合發展的契機,一個新興行業――電影旅游業應運而生。

一、影視旅游的概念

電影旅游,國外又稱“電影引致旅游”體現了電影與旅游的密切聯系。通過向觀眾展示目的地的特點和魅力,電影作品可以影響個體的旅游偏好和目的地的選擇。目前,國內專家認為:電影旅游是一種剛起步的旅游形式,它結合電影中所拍攝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針對性宣傳和線路設計,是目前常規旅游形式的深化,也是一種特色旅游活動產品。這里所說的電影旅游,是指為滿足電影愛好者對影片中的景點和興趣與需要,影視旅游以優秀影視作品為核心吸引物開發組織的一種電影專題旅游活動。有專家收集了12部知名的美國電影資料,以它們放映前的10年期間和放映后的5年期間拍攝地游客接待量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影片對拍攝地旅游的影響至少歷史4年。

二、影視作品引發旅游者心理動機

通過觀看電影,人們會對影片中美麗的風光和獨特的文化習俗,以及人、物、故事產生一定的興趣和情感,當這些情感都起到積極作用時,加上時間的允許,經濟的允許,人們就會對拍攝地產生旅游的動機,從而引發旅游活動。通過現實實景的體驗引發對電影的回味,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意義。因此,人們到電影拍攝地去旅游是一種重要的心理需要。攜程旅游網曾對2500余名旅游愛好者進行調查,其中超過四成的人會因為喜歡某部影視作品,而專程去相關外景地旅游。

三、分析影視作品對旅游地旅游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增加了旅游人數

電影《非誠勿擾2》有2/3的景取自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自電影上映后,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從一個默默無聞和新景區一躍成為海南省乃至全國最受歡迎的景區之一。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牽手走過的168米長的過江龍索橋,春節期間由于游客數量太多,采取分批限量通過,以保證游客的安全。2010年春節黃金周,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接待游客不足四萬人次,電影上映后的2011年春節,景區游客接待量猛增到八萬六千多人次。影片中葛優和舒淇試婚的鳥巢酒店西區蜜月房以優美的環境、浪漫的情調在春節期間預訂全滿,銷售均達到1.6萬左右。2013年春節公園景區接待量達9萬多人次,同比增長30%。景區內停車場全部挺慢,周邊村民將自家庭院整理成停車場,用來接待爆滿的游客。

2012年徐錚導演的喜劇片《泰濉酚露12.6億元票房,同時使泰國游更加爆棚。同年1―11月份統計數字表明來自中國的游客高達252萬人,超過同期56%,大量增加的中國游客使得泰國的華語導游出現嚴重短缺。2013年3月泰國總理英拉在總理府借鑒了徐錚和電影組工作人員,感謝影片對泰國旅游的宣傳,更盛情邀請中國其他電影制片人和導演赴泰國取景,并承諾泰國政府將提供相關便利。

2、增加了旅游地感知,提高了旅游景區的吸引力。

影視作品是一種經過想象結合故事情節、影像背景等多種元素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包含著大量的關于故事發生地的各種信息,人們在觀看影視劇時,容易沉浸在故事的影像世界中,自此局中的信息就潛移默化地進去人們腦海,使人們對旅游地產生新的認知。

一部《茜茜公主》掀起國內外游客去奧地利的熱情。電影中,公主老家的取景地設在了薩爾斯堡的福壽城堡,其中不可不提美泉宮。人們對美泉宮的印象完全來自于《茜茜公主》這部電影,魅力的公主住在美麗的宮殿,是個童話般的地方。馬車、王子公主,加上一些留聲機播放的歌劇選段,洛可可式或巴洛克式、東方古典式、日本式的房間,精致華麗的宮殿,置身其中,就像回到了幾百年前他們生活的年代,有一種闖進童話世界般的感覺。改革開放初期引進的另一部以阿爾卑斯山明媚風光為背景的電影《音樂之聲》同樣也以福壽城堡為背景,因此奠定了國內外人士對這里的向往之情。

2、帶動拍攝地地區經濟增長,擴大了旅游就業

影視旅游對拍攝地產生間接經濟聯動效益。影視城的建設可以帶動一大批與影視相關的產業發展。影視劇組的進入,帶動了當地的旅游,帶火了一些相關產業如群眾演員、道具出租、戲服制作、專業制景等。旅游者大量涌入也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例如:浙江新昌影視基地興起后,興昌縣賓館餐飲業迅速發展,新建、擴建、改建賓館,提升賓館檔次已經成為一股熱潮。目前新昌縣城已有星級賓館11家,其中三星級4家,二星級7家,星級飯店的客房出租率達70%以上。

山西《喬家大院》開播后,3月份喬家大院共接待游客3.8萬人次,門票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3倍。2006年喬家大院僅門票這一項,就突破3000余萬元,旅游人次突破100余萬。喬家大院紅火起來后,大院成了喬家堡人的“金飯碗”,為當地很多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據悉,有些當地人成為群眾演員,一些年輕姑娘擔當起喬家大院的宣講任務,同時在大院周圍擺設小攤小店,專門經營一些民間手工藝品。眾多游客的到來,帶動了周邊地區的住宿業和餐飲業,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

(二)消極影響

1、影視拍攝對自然景觀的破壞

近年來,在拍攝過程中破壞自然景觀的現象愈演愈烈。好萊塢影片《海灘》在泰國普吉島拍攝時,曾因破壞海灘生態系統被當地環保主義者告上法院;2004年《神雕俠侶》劇組在九寨溝拍攝時,破壞了神仙池鈣化堤、珍珠灘植被。當這些影視劇如期上映,經濟效益滾滾而來時,不少千百年來形成的“天然影棚”卻難以恢復“舊貌”。

2、給拍攝地景區帶來垃圾污染和視覺污染

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原本是一塊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在《無極》劇組來前,它有一池秀水,滿山杜鵑。《無極》劇組因拍攝的需要,用沙石和樹干填出了簡陋的公路,在天池上海搭了一座木橋,同時被啟用的“海棠精舍”一直無人拆除,成了一個與周邊美景格格不入的“怪物”,這些人造鋼架、破敗木橋等給到此旅游的人產生視覺污染。在《無極》劇組撤離后,留下了遍地的飯盒、酒瓶、塑料袋。這些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鵑花海。

目前為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導演屢屢將自然景區作為拍攝地的原因。再加上自己發電、車輛運輸、搭建布景,一次拍攝下來如果沒有事先規劃與及時清理,對自然風貌的破壞可想而知。

3、讓旅游地陷入定型危機

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拍攝地的知名度,但如果單一依賴影視劇,忽略當地的文化和民俗資源的開發,就會得不償失,喬家大院因《大紅燈籠高高掛》進入人們視野,電影中的大紅燈籠也是深入人心。現在喬家大院到處掛滿燈籠,甚至附近大院也跟著掛上了燈籠,殊不知這并不是當地的習俗。

4、當地居民生活困擾

隨著簽證辦理的便利,人們去香港購物的需求越來越大,無論是代購還是游玩,都出現商場排長隊購買的現象。導致商品供應不足,引起香港居民的不滿情緒。

四、對拍攝地旅游發展的建議

1、政府宏觀控制,避免外景地環境遭到破壞

在景區進行大規模拍攝,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由相關部門審核,科學引導拍攝,避免環境破壞事件發生,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2、營造影視氛圍,增強游客參與性。

旅游者注重身心的放松和享受,希望在旅游中能夠體現自我價值,把影視拍攝景區作為體驗型旅游產品推出,制造出一個現實意外的虛擬世界,給旅游者一種置身其中的境界中的感覺,體現故事情節。

3、把握時機宣傳促銷

影視旅游時借助于影視的推動力發展起來的旅游,一部影視劇對觀眾所產生的影響不是永久的,通常呈上升后又下降趨勢的拋物線。所以,拍攝地經營者要適時出擊,在緊隨該影視劇播放后的文化流行期大力推廣,得到最佳投入產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建宏.推動影視旅游可持續發展[J].中國旅游報,2006.11.

[2]潘麗麗.影視拍攝對外景地旅游發展的影響分析[J].經濟地理,2005(6):928-932.

[3]隋春花.影視拍攝對旅游景區一個像的探討[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29(7):77-80

篇6

投喂頻率對子一代點籃子魚生長的影響

投喂頻率對子一代點籃子魚攝食率、餌料系數的影響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從F1到F4,點籃子魚的攝食率顯著上升,但F4與F5組差異不顯著(P>0.05)。相關性分析表明:點籃子魚的餌料系數與投喂頻率二者之間呈正相關,F5組餌料系數最高為1.96±0.060a。不同投喂頻率對點籃子魚子一代體成分的影響點籃子魚體成分水分含量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而下降,F1組水分含量最高為(69.68±1.133)%,顯著高于其它各組;F4、F5水分含量顯著低于F2、F3;且兩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灰分含量隨著投喂頻率的增加而顯著下降,F1到F4組間下降顯著(P<0.05),F4與F5組灰分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投喂頻率增加對蛋白質含量無顯著性影響(P>0.05)。脂肪含量隨投喂頻率增加而顯著上升,F1到F4上升顯著(P<0.05),F4與F5組脂肪含量不顯著(P>0.05)。

討論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綠色壁壘;農產品;貿易;影響

一、綠色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

1.綠色關稅

綠色關稅是綠色壁壘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其主要內容是某些國家以保護環境為由,對外國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產品除需要征收正常的進出口貨物關稅外,還需要增收產品進口附加稅。比如,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就已經開始對石油以及某些石油的衍生物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用于治理和優化人類生活環境。

2.綠色技術標準

當今社會,隨著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不斷頻繁,不同國家都根據本國的具體發展情況制定了不同的綠色技術標準,并對進出口本國的產品嚴格按照此標準進行檢查。然而,對于一些發達國家,其無論是在經濟實力還是在科技實力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勢,相應的其指定的綠色技術標準相比發展中國家或落后國家,就有很大的提升,對進口本國的貿易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無法進入發達國家的貿易市場,綠色壁壘就是在這種綠色技術標準超出基本水平或對各國的產品表現出不同標準的公平性時表現出來的。此外,近些年來,各國的綠色技術標準涉及到的產品越來越多,而且對于一些產品的標準也相應地提高了,其設計的國際貿易范圍越來越廣。

3.綠色包裝

綠色包裝是指對生態環境沒有任何危害、節約資源、易于回收和降解的包裝材料,這種包裝的“綠色”體現在環境、人文、資源等多個方面,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任何的影響。近些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一直在致力于推廣綠色包裝,并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提升其約束力,促進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綠色”進行。與普通包裝相比,綠色包裝的成本更高,高科技含量更高,但其對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遭遇綠色壁壘的原因

1.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

隨著國際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生產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常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促使人們加大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相關管理監察部門對于農產品的化學成分含量的檢查更加嚴格,并通過不斷制定新的農產品檢疫標準保證各國進出口產品的安全質量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類農產品出口都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檢查,大大增加了各國遭遇綠色壁壘的幾率。

2.出口農產品質量較低,達不到綠色產品要求

雖然我國一直處于農業生產大國的行列,但農產品的生產大部分都采用的傳統的生產方式,而且生產過程中的衛生和健康安全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證,比如在蔬菜種植的過程中對于農藥、肥料使用尺度的控制還缺乏一定的管理,導致我國農產品生產缺乏必要的質量規范,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證,影響農產品的貿易出口。

3.出口農產品的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還不夠合理

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一般都集中在附近的國家,相比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相比,涉及范圍還較小,出口量相對較少,這就導致我國政府對于農產品出口市場缺乏系統的管理,整個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還不夠合理,對于各種突發狀況的處理還不夠完善,影響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出口,很有可能遭遇到綠色壁壘的影響。

三、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1.影響出口及其成本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頻繁,各發達國家借助自身技術優勢,不斷對本國的綠色壁壘進行調整,提高對各類農產品的進口技術標準,借助立法手段制定農產品進出口新標準,大大削弱了出口國農產品的貿易競爭力,將出口國的產品拒之門外。這一措施不僅影響到出口國農產品的流通,而且也使得出口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度提升,農產品的出口周期也相應增加,影響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經濟效益,長期下去必將削弱相關企業的出口競爭力。

2.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影響

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制定和建設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因素,而也只有全面地把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因素做一個歸納和總結,才有利于我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有整體性的把握的規劃。我們要從系統的視角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復雜性進行深刻理論解析,揭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借鑒國外優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成果和經驗,提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對策及意見。

四、對策建議

1.強化安全管理體系

我們應該看出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存在的不足,并從我國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基本情況著手,分析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共同特征,尋找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2.制定合適的政策

篇8

莧菜是莧科莧屬1a生植物,又名米莧、赤莧、雁來紅等,莧菜按其顏色分紅莧、綠莧和紅綠雜色3種。其營養價值豐富,并具有較好的醫用價值[1]。我國醫學認為,莧菜還是一種保健蔬菜[2]。另外,莧菜抗病蟲能力強,是一種天然的無公害綠色食品[3]。海綠素原材料是來自大西洋海域中的天然海藻,呈現獨特的海洋綠色,含天然海藻酸大于40g/L,富含螯合態微量元素以及氮、磷、鉀等多種養分,是目前中國唯一的采用保護性工藝生產的無公害海藻類營養劑,對作物安全無毒,可迅速植物吸收,具有促根保苗、增強抗病、改善品質、增加產量等多重作用。在黃瓜、番茄、小麥、大豆、花生、葡萄等作物所做的試驗表明,使用海藻肥可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根系發育和主莖的粗大,刺激根莖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對作物的產量、品質、保鮮以及抗病蟲害方面均具有極大的作用[4-7]。在國外,海藻肥作為苗木、花卉、果樹、農作物及草坪等的肥料廣泛使用,南非、英國、新西蘭是生產海藻肥最為成功的國家,每年都生產上千噸的海藻液體肥[8]。我國對海藻肥的研究比較晚,孫盈萍等[9]在棉花生產上試驗表明,海綠素對棉花的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對棉花黃萎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該試驗研究海綠素在莧菜上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莧菜生產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湛江偉坤牌尖葉白骨莧菜。海綠素由北京新禾豐農化資料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成分為天然海藻酸。天然海藻酸≥40g/L,富含純天然植物源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等調節劑和海藻酸、維生素、低聚糖等植物活性因子。N+P2O5+K2O≥440g/L;Cu+Fe+Mn+Zn+B≥20g/L。

1.2試驗方法

試驗于廣東海洋大學主校區后山基地進行。2009年7月1日播種,每個小區面積為2m2。采用條播方式,10cm×10cm的密度進行間苗。常規管理,選擇1.20mL/L(處理1)、1.70mL/L(處理2)、2.20mL/L(處理3)3種濃度的海綠素分別在7月25日(播后25d)、7月30日(播后30d)、8月4日(播后35d)對莧菜進行葉面噴施,清水作為對照(CK)。分別在7月27日(播后27d)、8月1日(播后32d)、8月6日(播后37d)、8月9日(播后40d)取樣測定指標,3次重復。

1.3項目測定

分別于播后27、32、37和40d取對照和其它處理的莧菜樣品10株,利用游標卡尺在每株莧菜的真葉上面1cm處進行樣品2個對立方向的植株莖的粗度測定。利用直尺從每株莧菜下端生根處開始到上端生長點處為止測量植株的株高。利用直尺測量每株莧菜葉片的最大長度(a)和最大寬度(b),并統計葉數(n)[10],計算葉面積。于播后40d,從各處理中各取有代表性的莧菜樣品10株,利用電子天平稱量樣品的單株鮮重、地上部鮮重和地下部鮮重。烘干后稱量單株干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播后27、32、37和40d取功能葉,測定葉綠素含量[11]、可溶性蛋白含量[12]、可溶性糖含量[12]、維生素C含量[12]、氨基酸含量[12]、游離脯氨酸含量[12]和丙二醛含量[12]。

2結果與分析

2.1對植株莖粗的影響

由表1可知,播后27d,除處理1低于對照外,其它處理均高于對照,只有處理2與處理1及對照達到顯著差異,其它無顯著差異;播后32d,除處理3低于對照外,其它處理均高于對照,除處理2和處理3及對照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播后37d,各處理的莖粗均高于對照,處理間差異情況與播后27d類似。播后40d,各處理的莖粗均高于對照,只有處理1、處理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中,只有處理2與處理3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見適宜濃度海綠素處理可增加莧菜的莖粗,并且在莧菜的不同生長發育期,其作用效應是有所不同的。

2.2對植株株高的影響

由表2可知,播后27d,除處理3與對照的株高相同外,其它處理的株高均高于對照,除處理2與對照、處理3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2d,各處理的株高均高于對照,處理2的株高最大,達到9.40cm,處理間差異情況與播后27d類似;播后37d,處理的株高均大于對照,處理2的株高最大,達到16.74cm,處理間差異情況與播后27d類似;播后40d,除處理3的株高低于對照外,其它處理均高于對照,只有處理2與對照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可見海綠素處理可增加莧菜的株高,并且在莧菜的不同生長發育期,其作用效應是有所不同的。

2.3對植株葉面積的影響

由表3可知,播后27d,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其中處理3的葉面積最大,對照次之,最小的是處理1;播后32d,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處理1的葉面積最大,對照最小;播后37d,各處理的葉面積均高于對照,除處理2與其它處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40d,各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處理2的葉面積最大。可見海綠素處理可增加莧菜的葉面積,以1.70mL/L增大效果最好。并且在莧菜的不同生長發育期,其作用效應是有所不同的。

2.4對植株葉片數的影響

由表4可知,播后27d,處理3的葉片數最高,處理2次之,處理1和對照相同,各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2d,處理2的葉片數最高,各處理的葉片數均高于對照,處理1、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7d,處理2的葉片數最高,除處理1、處理2與對照間和處理1、2與處理3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無顯著性差異;播后40d,處理2與其它處理均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1與處理3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差異。可見海綠素處理可增加莧菜的葉片數,并且在莧菜的不同生長發育期,其作用效應是有所不同的。

2.5對莧菜單株鮮重和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的影響

由表5可知,各處理的單株鮮重均高于對照,其中處理2的單株鮮重最重,達到5.02g,處理1次之,處理3與對照相差不大,只有處理2與對照、處理3間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1.70mL/L濃度的海綠素增產效果最好。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的值只有處理2高于對照,處理2的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的值最大,達到10.90。處理2與其它處理、對照之間均達到了顯著性差異,而其它處理間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過高或過低的濃度都會降低地上部鮮重/地下部鮮重的比值。

2.6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播后27d,各處理的葉片葉綠素含量均高于對照;除處理1、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2d,只有處理3的葉綠素含量低于對照,處理2與對照、處理3間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7d,只有處理3的葉綠素含量低于對照,處理2與其它處理間均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播后40d,只有處理3的葉綠素含量低于對照,除處理1、2與對照間和處理1、2與處理3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差異。可見,適宜濃度海綠素可提高葉片葉綠素的含量,過高的濃度反而降低了葉片葉綠素的含量,在莧菜的不同生長發育期,其作用效應也是有所不同的。

2.7對莧菜葉片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莧菜生長發育過程中,3個濃度海綠素處理和對照的葉片脯氨酸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脯氨酸含量先下降再逐漸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下降。由表7可知,播后27d,各處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對照,處理2的含量最大,達19.92μg/g,只有處理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播后32d,各處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對照,處理1的含量最大,達22.55μg/g,除處理1、2與對照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差異;播后37d,各處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對照,處理2的含量最大,達到42.42μg/g,只有處理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播后40d,只有處理3的脯氨酸含量低于對照,除處理2與對照、處理3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可見,海綠素處理可提高脯氨酸的含量,1.70mL/L海綠素效果最好,不同濃度處理在不同生育期,其作用效應有所不同。

2.8對莧菜葉片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由圖2可知,在莧菜的生長過程中丙二醛的變化趨勢是先上升,后緩慢下降,再急劇下降,最后基本保持不變。由表8可知,播后27d,只有處理2的丙二醛含量高于對照,處理2、對照與處理1、3達到顯著性差異;播后32d,各處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對照,除處理1與對照、處理1與處理3不存在顯著性外,其它處理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播后37d,各處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對照,各處理與對照均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播后40d,除處理1、2與對照間和處理1、2與處理3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可見,海綠素處理可以降低莧菜丙二醛含量,不同濃度處理在不同生育期,其作用效應有所不同。

2.9對莧菜品質的影響

由表9可知,只有處理3的可溶性總糖含量低于對照,除處理2與對照、處理3達到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中、低濃度的海綠素有利于提高莧菜的可溶性總糖含量,處理2的效果最好。各處理的維生素C含量均低于對照,除處理3與對照未達到顯著性差異外,其它處理與對照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海綠素處理會降低維生素C的含量。只有處理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對照,除處理2與對照、處理3存在差異顯著外,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中、低濃度海綠素有利于提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只有處理3的氨基酸含量低于對照,處理2與處理3、對照存在顯著性差異,處理1與處理3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中、低濃度海綠素有利于提高葉片的氨基酸含量,高濃度海綠素會降低葉片氨基酸的含量。各處理的干物質含量均低于對照,處理2的干物質含量最低,只有9.75%。其次是處理1,處理3與對照相同,且各處理間都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海綠素處理會降低干物質含量。

2.10對莧菜產量和經濟系數的影響

由表10可知,各處理的地上部鮮重均高于對照,只有處理2與對照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間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處理中,以處理2的地上部鮮重最重,達4.56g。各處理的經濟系數都比對照高,只有處理2與對照、處理3間達到顯著性差異,其它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可見,海綠素處理可提高莧菜的地上部鮮重及經濟系數,從而提高莧菜的產量。

3討論

海綠素中是含海藻酸水溶性肥料,海藻酸水溶性肥料是一種新型的葉面肥料。配方中添加生物源植物助劑,可迅速被植物葉、莖、枝、果吸收利用,使用效果明顯[13]。噴施海藻肥可增加番茄植株的株高,提高番茄植株的根冠比[14],施用海藻酸肥料的大豆比正常施肥有效分枝數增加,增加了百粒重[15]。在莧菜生長的不同時期噴施海綠素,可以促進莧菜的生長發育。該試驗中,莧菜的過程中,生長初期,各處理的株高,莖粗,葉面積都與對照沒有很大的差異性。播后32d,1.70mL/L海綠素處理的植株株高、莖粗大于對照,其它處理間相差不大。生長后期,海綠素處理的株高、莖粗均比對照高,以1.70mL/L海綠素處理效果最好,其次是1.20mL/L,最差的是2.20mL/L。說明,中等濃度的海綠素最能促進莧菜的生長發育,高濃度處理促進效果最差。海綠素的藥效發揮慢,但發揮時間長。此研究結果與其它研究者在大豆[15]、蘋果[16]、桃[17]、番茄[18]、棉花[9]上的報道一致。

葉綠素含量是表征植物光合作用強弱的重要參數,葉綠素含量的下降是葉片衰老最明顯的表現[19]。海綠素可以提高棉花[9]和番茄[20]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該試驗中,莧菜生長初期,低、中、高濃度海綠素肥處理均有增加葉綠素含量的作用,中、低濃度的處理效果比高濃度好,生長中期,高濃度處理的葉片葉綠素含量比對照少,生長后期,低濃度處理的葉片葉綠素含量下降的速度很快。說明,適宜濃度的海綠素肥處理具有增加葉綠素含量和穩定葉綠素的效應,高濃度海綠素的增加效果不明顯,低濃度的海綠素發揮時間快,但后勁較差。可見,適宜濃度的海綠素處理能夠提高莧菜的葉綠素含量,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性能,促進植株生長。

海綠素能增強植株的抗逆性,它通過強化作物自身營養,調節植株生理進程,有效提高作物對干旱、寒冷、高溫、鹽堿等逆境的適應能力[21]。該試驗中,在莧菜的生長過程,各處理的莧菜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對照,播后27d,2.20mL/L濃度海綠素處理的莧菜的丙二醛(MDA)上升的最緩慢,播后32d,中、低濃度處理和對照的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趨勢,但是高濃度處理還是成緩慢上升的趨勢,說明高濃度海綠素處理的發揮作用的時間比較晚且效果最好。由于海藻液肥中的甜菜堿等活性物質的存在而誘導了脯氨酸含量的提高,對番茄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義[22]。在莧菜生長過程中,除了播后40d,除高濃度處理的脯氨酸含量與對照無顯著差異外,其它處理的莧菜的脯氨酸含量基本都高于對照。在生長前期,各處理對脯氨酸含量的影響相差不大,播后37d,1.70mL/L濃度海綠素處理增加脯氨酸的含量效果最好。說明,適宜海綠素處理有助于提高莧菜的脯氨酸含量,提高其抗逆性。

可溶性總糖、蛋白質、氨基酸及維生素C的含量是蔬菜重要的品質指標。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構成各類細胞原生質的主要物質,白及其相應的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蔬菜里含有可溶性總糖,它是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的營養物質。植物體內碳素營養狀況以及農產品的品質性狀,常以可溶性總糖含量作為重要指標[23]。氨基酸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也是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由于參與機體正常代謝和許多生理機能而受到重視。

鄭懷訓等[24]研究表明,海藻肥料可以提高番茄蔗糖、還原糖和維生素C含量,但經海綠素處理的莧菜的維生素C含量是下降的,這一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該試驗中,中等濃度海綠素處理的葉片的可溶性總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大,其次是低濃度海綠素處理,但是高濃度海綠素處理的可溶性總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對照,說明中、低濃度海綠素有助于提高可溶性總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而高濃度海綠素處理不利于可溶性總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積累。但是所有的海綠素處理的維生素C含量均低于對照,并且隨著海綠素濃度的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也隨著增加,說明海綠素處理會降低莧菜維生素C的含量。

篇9

從認知的角度觀察,人通過視覺器官得到對物體的認知,而物體是由形狀和顏色兩個方面組成的,形與色共同構成人對物體的認知信息。當兩種信息輸入大腦時,大腦意識產生對物體形的認知記憶和對色的認知記憶,這兩種記憶形成兩個概念,一種是形體概念,一種是色彩概念,姑且稱之為概念色。當人獲得并記憶這種概念時,就掌握了用概念判斷事物的能力,當人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里看到和概念中相同形狀和顏色的物體時,就可立刻判定其與之前的物體相同。當僅僅看到相同顏色時,大腦意識通過記憶里的概念色會聯想到之前認知的物體,并由物體聯想到物體的形狀。反之,如果只看到一個形狀,人也可以聯想到之前認知的物體,并由此聯想到它的顏色。由此不難看出,對物體的認知是通過兩條線路完成的,一條是形狀,一條是顏色,兩條線像燈芯一樣既交錯纏綿在一起,也各自獨立,這就要根據人的生理機能來分析了。如,盲人不能通過顏色來判定物體,只能通過長期以來在意識里形成的物體形狀記憶來判定物體,通過觸覺完成對物體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單向的。而色彩認知必須由視覺器官完成,它的認知是雙向的。色彩規律的形成就是“視覺器官—意識形成—記憶印象—概念判定”的過程,它有一定的客觀性,也具有相對的主觀性。客觀認識和主觀判定是色彩規律的兩個重要特征,同時色彩規律還具有共性和個性特征,這兩個特征來自色彩規律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客觀性決定了色彩的共性,主觀性決定了色彩的個性。由于許多不同物體在空間中擁有相同的顏色,在形成概念色時會形成多重認知,所以人在看到一種色彩時會判斷出多種擁有相同或相近色彩的物體,并受到個人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限制產生判斷的偏差,這是由于受到“模糊概念”的影響。也正因如此,色彩規律不像其他事物規律那樣一成不變,它的主觀判定部分是隨著社會、科技以及人文、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

二、色彩四個典型特征的規律

色彩規律是色彩客觀存在的規律與人的主觀意識判定共同形成的,其核心包含心理性、審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大典型特性。

1.色彩的心理性規律

一件物品在有色彩之前和之后,給人的感覺是有差別的,色彩對人的情緒、心理、行為或多或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視覺器官擔負著色彩信息的收集任務,人的意識在處理這些色彩信息時會產生心理反應,不同的顏色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現為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漲縮感、進退感等。在色立體中接近純色橘紅的為暖色,接近純色天藍的為冷色。色彩的明度對比會使人產生一種輕重感覺,明度高的色彩給人一種“輕”的感覺,明度低的色彩則給人一種“重”的感覺。色彩的脹縮感是指色彩在對比過程中,某些色彩的輪廓給人以脹大或縮小的感覺。通常暖色和亮色具有膨脹感,冷色和暗色具有縮小感。色彩的進退感是由于人眼錯覺所造成的等距色彩給人非等距的感覺,是色彩對比中的“隱”“顯”反映使人產生距離感。色彩的這些規律實際上就是色彩在心理上的反映。

2.色彩的審美性規律

色彩的審美性建立在色彩心理性基礎之上,色彩的搭配組合形成了人對色彩的普遍審美標準。審美標準的主觀性很強,它受歷史沿革、民族風俗、國家地域、政治宗教等人文因素影響,同時也受性別、年齡、職業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審美差異。有章可循的審美標準由大漸小形成不同的審美規律,如大眾審美情趣、不同性別審美標準、不同年齡審美標準、行業審美規范等。人在生活中對事物有美的需求和欣賞要求,難以想象沒有色彩的世界會是怎樣。人用客觀的標準和主觀的意識來評價色彩本身,這種評價技巧的形成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對美感的培養。美感來源于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和幻想。每一個顏色本身并無美丑之分,它通過對比、襯托、搭配等手段進行調和,從而產生審美愉悅。色相配色、色調配色、明度配色的規律是色彩調和科學、系統的理論。往往設計師、畫家、藝術家是色彩科學體系規律的應用者,其作品以美的色彩搭配向大眾傳播色彩信息,給大眾帶來美的感受,從而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激發人的無窮想象。

3.色彩的功能性規律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最先進入觀者視野的是物體的色彩,不是形狀也不是其他的細節。色彩的功能性規律體現在色彩識別、警示、管理三個方面。識別是基礎,警示是作用,管理是方法。識別功能就是利用人的色彩分辨能力,通過單純的色彩完成對事物的判定和分類。警示功能是通過某類色彩對人的視覺產生強烈刺激,同時帶給人不安的情緒,把這些方面運用到生活中達到警示和提醒目的。管理功能是通過對色彩分類建立起來的色彩管理系統,這個體系體現在很多計算機軟件中,幫助解決在設計中遇到的色彩問題。這三方面功能之間互相作用,如通過色彩識別功能,把紅、黃、綠運用到交通管理體系中來管理人的行為,起到警示和管理的作用。

4.色彩的人文性規律

色彩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始終默默陪伴著人類走過時間的長廊。色彩的人文性是精神、意識、價值觀的提升,帶有強烈的主觀創造意愿,包括歷史、民族、地域、政治、宗教等方面,對色彩使用產生影響。人文性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民族色彩習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隨著時間的沉積對色彩形成不同的使用規律,而色彩的使用規律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傳承與保留中不斷融合擴展,形成新的具有民族地域性的色彩規律。同時,社會、國家也給這一概念帶來了政治層面的影響。宗教是人們意識形態信仰的產物,影響人對色彩的認知,色彩幫助人對宗教進行識別。此外,色彩幫助文化特征的形成,文化特征影響色彩的使用是一種辯證關系。

三、色彩規律對產品色彩設計的影響

1.色彩規律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

美國流行色彩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人在挑選商品的時候存在一個“7秒鐘定律”,即人只需7秒鐘就可以確定對某一商品是否感興趣。在這短暫而關鍵的7秒鐘內,色彩的作用占到67%,成為決定人們對商品好惡的重要因素,這足以說明色彩對于產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色彩對人心理與生理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同一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影響與意義也不盡相同。在產品設計中,色彩往往用來體現產品的個性特征。除了產品功能以外,個性十足的色彩包裝可使某一產品在同類產品中更具市場競爭力。要想設計出好的產品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規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考慮心理性、審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個典型特征的規律并加以應用。色彩對產品設計的輔助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第二,強化產品的風格特征;第三,進一步說明產品的某些使用功能。

2.色彩規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產品的色彩設計是產品設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色彩是產品走向市場、接受市場檢驗的第一視覺感。掌握色彩規律并在產品色彩設計中合理地運用,是產品色彩設計的精髓。色彩規律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的應用要遵循合情、合理、合適的“三合”原則。

(1)合情

所謂合情就是要符合色彩人文性規律。設計師在設計中要考慮地緣、民族因素,以及產品銷售所在地的國情和民情。不考慮產品色彩的人文規律必然會遭遇市場的漠視。

(2)合理

合理性是指在產品色彩設計中符合色彩規律理論知識,遵循色彩的心理性、審美性和功能性規律原則。根據這些特征結合產品設計使用人群定位,再進行合理的色彩定位,以保證色彩不和產品脫節,同時合理應用色彩的識別功能、警示功能、管理功能有助于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加深產品的色彩印象并理性地處理色彩搭配。合理性在某種意義上是相對的,它是建立在某些定位人群基礎上的對色彩的共識,這種色彩運用的合理性是產品立足市場的根基,也會給產品帶來附加值。

(3)合適

合適原則是指色彩對于一件產品是以輔助的形式出現的,設計師不能一味地追求色彩突出,而要考慮哪一類色彩適合這一類產品。如大型機械制造產品,它的使用地點多半是在戶外和大型廠房,它的醒目性和局部的提示作用是其重要的色彩設計層面。如果一味強調其審美視覺而設計出太多的色彩變化,則適得其反,容易造成使用者分心或混淆使用按鍵,同時從成本的角度考慮,也不符合這類產品的設計需要。產品的功能決定產品的色彩,如隱形戰機的外觀色彩要考慮其隱形的需求,若靚麗的色彩與天空反差強烈,這樣的色彩設計只能讓它成為戰場上的目標。兒童玩具產品要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對色彩的認知能力,用鮮艷的純色來設計,如果用成人審美做依據,一定不會得到兒童的認可,所以設計師在設計色彩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合適為色彩設計的原則。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綠色消費 商品流通業

綠色消費,也稱為可持續消費,其公認的國際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產品或服務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在這個定義中包涵了這樣幾層意思:人類的需求必須被滿足,生活質量必須得到提高;物品的生產盡可能減少使用有毒材料,減少資源消耗;現代人類的消費活動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美國是世界上人均產生城市廢物最多的國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的塑料和汽油人均消費量是世界平均消費量的7倍;氮、鐵和鋼是世界平均消費量的3倍;水泥是世界平均消費量的1.5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工業化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但其鋁和合成化學品的消費卻占全球消費量的83%,紙品、鐵和鋼的消費占80%;木材和能源的消費占75%;肉類、化肥和水泥的消費占60%。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們看到了一組極為相似的數據,可是它們卻發生在我國:目前我國的石油消耗占世界總消耗量的8.2%、原煤消耗占34.4%、鋼鐵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

關于資源消耗,我國面臨著三個難題: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瓶頸的難題。如果不調整現行的生產模式與消費方式,我們不僅沒有足夠的油、煤、鐵、氣等礦產資源供給,甚至連水、空氣和土地也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了。經濟社會發展“三步走”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資源平均消耗低與總量消耗大的難題。目前我國人均占有的地球資源均為世界低值,人均耕地是世界均值的1/5,水資源為1/4,石油儲量是1/50……我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僅為1.5gha,是美國的1/6,日本的1/3,(生態足跡:或稱生態占用空間,是維持人類自然資源消費和吸納人類的廢棄物排放所必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和海洋面積)。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處于成長期,加上能耗利用極不經濟,許多資源在總量消耗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耗水國、鋼材消費國和煤炭消費國,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

可供資源少與循環利用差之間的難題。我國的資源消耗大,使用效率低,每噸標煤實現的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很低,鋼、銅、鋁等循環利用率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方面我國可用資源少,另一方面,資源的使用率與循環利用率又極低。

我國綠色消費的現狀

近年來關于綠色消費問題在我國也看到了許多可喜的現象。首先,經過三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艱難但卻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長速度,把人口增長率從七十年代的2%以上降低至目前的6‰以下,為我國和世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其次,我國在1994年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這是結合我國的現實對全球《21世紀議程》的一個具體響應。并提出了三大綠色消費目標:在確保2000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的同時,保持人均能源及材料消費不再相應增加,并減少有害廢物對環境的污染;改進居民消費結構,促進社會消費多樣化,基本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行按勞分配及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分配原則,防止在物質消費水平方面高低過于懸殊,縮小貧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其三,在剛剛制定的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具體措施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總理在關于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拓展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在新的五年發展規劃中,對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與措施。其四,今年4月1日起實行的新的消費稅,已明顯地具有了綠色稅收的特征,對資源消耗大的實木地板、一次性木筷及大排放量轎車提高了稅賦,目的就在于減少對這些產品的消費,鼓勵人們使用較為節約資源的產品。

近年來民間對綠色消費的認知度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一項調查表明:人們購買綠色產品的原因,出于個人保健所需的占48.3%,出于社會責任感,支持環保的占28.0%,符合個人消費品位層次的占13.2%,其它目的占10.5%。最近我們進行了一項類似的調查,雖然在購買綠色產品的原因中,出于個人保健所需的原因仍然位居第一,但出于社會責任感,支持環保的比例卻明顯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

改善我國綠色消費環境的措施

轉變生活方式。就衣、食、住、行而言,在住房消費方面,很多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突破了20平方米,新建住宅的80%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城市家庭的平均人口卻在不斷減少。大廳、大房、大窗戶使我們不得不消耗大量能源。目前上海的家庭用電量已占總量的40%,主要是空調器。在行的方面,汽車正開始進入家庭,民用汽車擁有量已超過3000萬輛,年增長速度超過10%,2004年我國每千人擁有汽車大約24輛,如果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每千人擁有120輛,則汽車總量還將增4倍。在食的方面,去年全國餐飲消費8887億元,但據一項調查顯示,各類餐廳中,消費后剩余的菜肴平均占1/3比重,由此推算,去年我國餐廳浪費的食物接近300億元人民幣。在穿的方面,情況雖然不象前三項那么不盡人意,但在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家庭中,衣柜始終顯得十分緊張,舊衣收購變成了舊衣捐贈。衣服多了,除了保存的困難,更增添了洗滌的數量,各類洗滌劑污染已成為目前我國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不僅要提倡轉變生產方式,同時也要提倡轉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適度、節儉、公平、科學”的綠色消費模式。

調整消費結構,發展經濟是現代社會的共同追求,擴大內需又是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政策目標。因此當我們提倡綠色消費時,必然會產生一個問題:綠色消費是否意味著減少消費?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問題怎么解決?毋庸諱言,綠色消費確實有減量消費的含義,但這是針對物質消費達到一定程度的人群而言,對于大多數貧困人口,綠色消費仍然關注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縮小貧富差別。就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而言,“增量”當然比“減量”重要的多。在保護經濟繼續又快又好發展的同時,在相繼提高人民收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怎樣處理好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呢?其重要的出路在于調整現行的消費結構,增加非物質消費的比重,通過增加文化娛樂等非物質享受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從而繼續保持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沿海發達城市服務消費的比重約占30%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居民服務消費的比重有的已高達60%-70%,由此而論,我國消費結構的轉型有著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在積極鼓勵服務消費的同時,也應引導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利益,使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中,科技創新及品牌利益的比重不斷增加,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害減量的同時,繼續擴大消費規模,保持社會經濟發展。

政府部門不僅要起好表率作用,同時還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提倡綠色消費,政府部門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下面兩段文字摘自《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2年全國政府機關能源費用超過800億元,電力消耗總量占全國總消費耗量的5%,接近全國8億農民生活用電水平。政府機構每年用于公車和公款吃喝的支出超過6000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1/4還多。”

“北京市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時的19倍。”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政府機關應成為消費減量的首要部門,政府機關如果不率先起到綠色消費的示范作用,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社會公信力去要求普通民眾進行綠色消費。政府部門要規范行政支出,把政府行政開支置于人大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以規范使用各項費用。政府部門還應改革行政手段,切實消除“文山會海”現象。政府部門要繼續提倡精兵簡政,減少公務員的數量,減少辦公場所的規模,更要反對與禁止造豪華辦公大樓的現象。

在起好綠色消費表率作用的同時,政府應加大有關綠色消費的制度建設,在科學、民主的決策過程中,增加環保的制約機制;調整資源使用的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資源消費成本;充分利用稅收的杠桿作用,調節資源消費的規模;嚴格執法,對違法使用資源,違禁排放污染物的行為嚴懲不怠;加大對綠色產品的政策扶持,使綠色產品形成基本的市場生存力。

發揮流通業在促進綠色消費中的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業由于直接服務于最終消費,因此在促進綠色消費的進程中,處于非常關鍵的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責任。

首先要建立盡可能完善的綠色流通體系,即形成一整套綠色商品采購,物流配送,市場銷售及廢品回收的體系。在采購環節,應注意對綠色商品的特性及質量進行有效認證,特別是鼓勵建立穩定的綠色商品加工生產基地,鼓勵綠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在物流配送環節,應加強綠色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各環節的環境保護,要鼓勵和研究各種先進的綠色物流技術,如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鏈系統,完善各批發交易環節的商品檢測及信息跟蹤,鼓勵使用FRID(無線射頻技術)。在市場銷售環節,對各類綠色商品應鼓勵建立專門的銷售渠道,如綠色商店,綠色專賣區,專賣柜等。此外,綠色流通體系還應加強各類廢舊物資的回收系統建設。多年以前,由于我國物資匱乏,廢舊物資收購的相對價格較高,各類物品的回收利用率相當高,但目前,由于商品的供應充裕,物價較低,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反而弱化,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物資回收利用系統。

要加快建設綠色商品的流通環境。即建設一個有利于綠色商品流通的外部環境。完善有利于綠色商品流通的政策法律。到目前為止,雖然在許多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鼓勵綠色商品生產與流通的文字,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對綠色商品的認證標準不夠統一,各類政策無法落實到位。因此要加強對綠色商品的認證,要在稅收、運輸等政策上向綠色商品傾斜。積極推廣綠色商品標志,目前我國已有了專門的綠色商品標志,如綠色食品標志,但是從總體上說,當前我國的綠色商品標志一方面分類較粗,適應性不夠,另一方面比較無序,各類社會機構和企業也在開展商業性的綠色標志推廣活動,從而造成識別混亂。建設綠色商品的誠信體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的綠色商品,規范社會各類中介組織及企業對綠色商品的認證及推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