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鐵蛋白范文

時間:2023-03-17 09:5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轉鐵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轉鐵蛋白

篇1

【關鍵詞】 轉鐵蛋白;總鐵結合力;相關性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WANG Yun, ZHANG Yunxia

Blood Disease Hospital of Medical Academy of China,Tianjin 3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ransferrin and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to study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IBC in the clinical apply and the results tested by the same library. Methods Different blood disease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2 items including transferrin and TIBC to analyze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g and TIBC. Results Transferrin and TIBC were identical in reference rang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relativity was well, r=0.999 3. Conclusion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IBC is well in reference range ,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est result.

Key words: Transferrin;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Relativity

轉鐵蛋白(Transferrin, Tf)是血清中鐵(Iron)的轉運蛋白。總鐵結合力(Total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是指血清中轉鐵蛋白與鐵結合的總量,實際反映轉鐵蛋白的水平。但由于總鐵結合力實際上是鐵離子和各種蛋白的非特異結合,所以不能依據轉鐵蛋白的分子量將二者相互轉換。同時,由于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的檢測系統和檢測方法并不相同,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究竟有多大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即對二者在鐵代謝障礙疾病中應用的相關性及測定結果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標本來源

選取本院門診、住院部不同血液疾病(排除腎功能障礙)患者106例,男46例,女60例,年齡3歲~69歲。用不含鐵的注射器及促凝管采集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標本無溶血、黃疸和脂血。

1.1.2 試劑

羅氏公司轉鐵蛋白(Transferrin) 試劑盒,朗道公司總鐵結合力(TotalIron binding capacity)試劑盒,朗道公司血清鐵(Iron)試劑盒,羅氏公司轉鐵蛋白標準液,朗道公司鐵標準液,朗道公司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質控物。

1.1.3 儀器

東芝TBA4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

1.2 方法

轉鐵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總鐵結合力采用加入已知過量的鐵標準液,使血清中全部的轉鐵蛋白與鐵結合達到飽和狀態,再用碳酸鎂除去多余的鐵;最后用亞鐵嗪比色法測定鐵含量,并計算出總鐵結合力[1]。測定過程及參數設置均按試劑盒說明進行。

每份標本離心后同時檢測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操作前均用標準液校正并做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質控物,在質控結果在控的情況下進行檢測。

轉貼于

2 結果

2.1 參考范圍比較

本實驗室總鐵結合力參考范圍系調查所得,為40.28 μmol/L~72.49 μmol/L(男、女略有不同,取范圍大者)。轉鐵蛋白采用試劑盒推薦的參考范圍:2.0 g/L~3.6 g/L。根據參考范圍將總鐵結合力和轉鐵蛋白測定值分別分為三組(見表1):Ⅰ組為低于參考范圍(轉鐵蛋白72.49 μmol/L)。由表1可以看出,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在各組間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二者參考范圍的臨床應用是一致的。表1 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根據參考范圍分組比較例(略)

2.2 臨床應用比較

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主要用于鐵代謝障礙疾病的輔助診斷。二者在缺鐵性貧血、鐵代謝障礙引起體內鐵過多疾病及其他血液病中的測定情況見表2。在缺鐵性疾病中,有79.4%的患者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升高,升高的病例為絕大多數;而在鐵過多的疾病中只有2.9%患者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升高;在其他非鐵代謝障礙的血液病中,沒有患者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升高。二者的升高可以有效地輔助診斷缺鐵性疾病。在缺鐵性疾病中,均無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降低的病例;而在鐵過多的疾病和其他非鐵代謝障礙的血液病中,二者降低的比例均接近20%。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的降低無特殊的診斷意義。表2 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臨床應用比較(略)

2.3 檢測結果的相關分析

總鐵結合力測定的最大值、中位數和最小值分別為:108.6 μmol/L、52.4 μmol/L和18.6 μmol/L;轉鐵蛋白測定的最大值、中位數和最小值分別為:5.07 g/L、2.37 g/L和0.93 g/L。其比值分別為:TIBC最大值/TF最大值=21.42,TIBC中位數/TF中位數=22.11,TIBC最小值/TF最小值=20.00。總鐵結合力與轉鐵蛋白比值的平均值為21.76,與文獻報道的基本相符(10 mg/L TF*0.2275≈1 μmol/L TIBC)[2]。

經計算,轉鐵蛋白(Y)和總鐵結合力(X)的線性回歸方程為:YTF=0.047XTIBC-0.016,相關系數r=0.999 3,說明回歸統計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見,在同一實驗室內用常規方法測定的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3 討論

轉鐵蛋白是一個能夠和鐵相結合的蛋白家族,它是由670個~700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糖基化蛋白,分子量80 KDa左右。轉鐵蛋白在肝內合成,其合成速度根據體內對鐵的需求和鐵儲存狀態而調解。轉鐵蛋白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結合、運輸三價鐵離子,從而控制體液中自由鐵的水平,這不僅提供可利用鐵,而且阻止了鐵的沉積[3]。總鐵結合力是指血清(漿)中轉鐵蛋白全部與鐵結合后鐵的總量,實際反映的也是轉鐵蛋白的水平。二者在鐵代謝障礙疾病的臨床應用及測定結果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

本實驗室使用亞鐵嗪比色法測定總鐵結合力的參考范圍是通過對正常人群的調查所得,而轉鐵蛋白尚在使用試劑盒內提供的參考范圍。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轉鐵蛋白目前使用的參考范圍與總鐵結合力的參考范圍在臨床應用上基本相符。二者使用現在的參考范圍不會給臨床應用帶來混亂。

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的測定對臨床多種疾病的輔助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血清中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水平可用于貧血的診斷和治療的監測。二者增高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由于其合成增加),經鐵有效治療后可恢復到正常水平;妊娠時也可見到二者增高。相反,如果貧血是由于紅細胞對鐵的利用障礙引起(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則血清中轉鐵蛋白和總鐵結合力正常或低下。此外腎病綜合征、肝硬化、惡性腫瘤、炎癥等也可引起二者降低。

在同一實驗室內如果控制得當,用目前常用的測定總鐵結合力和轉鐵蛋白的方法所得出的結果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目前測定總鐵結合力的常規方法中有很多手工操作,使得其重復性及靈敏度不及轉鐵蛋白;若檢測總鐵結合力的同時檢測轉鐵蛋白就可以增加檢測和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葉應嫵,王毓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

[2]Fitzsimons EJ, Brock JH.The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J]. BMJ,2001,332:811812.

篇2

[關鍵詞] 轉鐵蛋白受體;血清鐵蛋白;孕婦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b)-042-02

缺鐵性貧血是孕婦的一種營養不良的現象,診斷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的方法很多,但存在敏感性和創傷性等問題,尋找一種可靠的診斷指標是臨床能夠合理指導孕婦補鐵、保證孕婦自身和胎兒健康發育所必須。我們通過對可溶性血清轉鐵蛋白受體(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 sTfR)等有關鐵缺乏癥的幾種實驗指標的檢測,以驗證sTfR檢測診斷孕婦缺鐵性貧血的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1~6月來我院婦科產前檢查的妊娠婦女中,隨機選擇年齡24~32歲,平均(26.0±5.1)歲的妊娠婦女,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者。妊娠婦女的貧血診斷按照《中華內科學》1999年的貧血標準診斷:妊娠婦女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比成人低10%的為貧血[1]。依據貧血診斷將妊娠婦女分為三組:健康組、輕度貧血組[Hb:(98.6±6.9) g/L]、中度貧血組[(87.3±5.6) g/L],從三組中各隨機抽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抽取上述兩組妊娠婦女外周血3 ml,分離血清置于-20℃留待備用。sTfR測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濁法,試劑由芬蘭Orion Diagnostic公司提供,在Olympus AU640全自動生化儀上測定。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測定采用放射免疫,試劑來源于北京北方放免研究所,在BJ-2008P放射免疫計數器上檢測。血常規分析采用Sysmex XT-1800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主要檢測參數為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應用SPSS1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2.1三組婦女紅細胞指數的比較結果(表1)

由表1可以看出,RDW:健康組與輕度貧血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健康組與中度貧血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MCV、MCH、MCHC和RDW均不能敏感地提示兩貧血組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2.2三組婦女血清sTfR、SF的檢測情況結果(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健康組與輕、中度組婦女的sTfR、SF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均P

2.3 sTfR、SF對貧血的診斷作用比較

分別選擇sTfR 1.2 mg/L、SF 15.0 μg/L為臨床界值,其敏感性、特異性、 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見表3。

3討論

鐵蛋白受體是參與機體鐵代謝的一種跨膜性糖蛋白,當組織缺鐵時,sTfR就會升高,是一個很敏感的檢測指標[2,3],人體內75%~80%的sTfR存在于紅骨髓的紅系細胞表面,血清或血漿中sTfR主要是紅細胞成數過程中脫落下來的游離形式,它與機體中鐵營養狀況成負相關,缺鐵時sTfR增高,鐵營養過剩時sTfR降低。因此,測定sTfR可以診斷貧血患者是否有缺鐵的癥狀[4]。

通過對孕婦兩貧血組與健康組進行了sTfR、SF和血液常規檢驗發現:sTfR能夠敏感地提示貧血組存在缺鐵癥狀;對于妊娠期貧血婦女,血常規分析中的能夠反映紅細胞體積和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變化的MCV、MCH、MCHC和RDW等參數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高,可能與貧血程度有關;因此,筆者認為,sTfR、SF用于孕婦的鐵營養狀態監測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指標,雖然SF是常用的較為準確的診斷IDA的檢驗項目,但SF易受炎癥、腫瘤因素的干擾,從而影響SF對IDA診斷的準確性[5],而sTfR是細胞膜上的一種跨膜性糖蛋白,能特異性地與攜鐵的Tf結合并介導的胞飲作用將鐵運至細胞內。幼紅細胞在成熟過程中,膜TfR逐漸減少,并經水解被釋放入血清中而成sTfR,sTfR的含量與細胞的sTfR總量成正比,sTfR的表達在mRNA水平上受體的調節[6],在儲存鐵耗竭以后至貧血產生的過程中,當各種缺鐵性指標還沒有明顯變化時,sTfR已開始升高,且與缺鐵的程度有一定的相關性。在缺鐵紅細胞尚未形成而只是單純的儲存鐵耗竭狀態下,sTfR可用于觀察儲存鐵減少的生理狀況和鑒別同為小細胞貧血的慢性疾病的繼發性貧血。尤其是對于輕度貧血的孕婦具有臨床診斷價值。

本實驗結果還顯示,sTfR測定缺鐵性貧血的靈敏度為68.2%,特異性為81.5%。說明sTfR檢測診斷妊娠合并缺鐵性貧血具有可行性,特別是妊娠婦女SF測定不可信時,sTfR顯示了獨特優越性。孕婦營養缺乏等易引起缺鐵性貧血的因素存在,因此,sTfR可鑒別出因缺鐵引起的貧血,及時指導調整飲食,適時補鐵,以免病情進展,通過sTfR的測定還可避免盲目補鐵對機體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敏章,邵丙揚.中華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11-518.

[2]Huebers HA, Beguin Y, Pootrakul P, et al. Intact transferring receptors in human plasma and their relation to erythropoiesis[J].Blood,1990,75:102.

[3]Haram K, Nilson ST, Ulvik RJ. Iron supple mentation in pregnancy evidence and controversies[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1,80:683.

[4]Mast AE, Blinder MA, Gronowski AN.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soluble transferring receptor and comparison with serum ferritin in several popuations[J]. Clin Chem,1998,44:45-51.

[5]余潤泉.血清轉鐵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華內科雜志,1983,22(2):67-68.

[6]Cook JD, Skikne BS, Banyenes RD.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J]. Annu Rev Med,1993,44:63-67.

篇3

關鍵詞:鐵穩態;運動性貧血;轉鐵蛋白;鐵蛋白

關于運動性貧血的機理存在一種相對論:血液中現有的攜氧成分暫時不能滿足運動時增大的氧需求,但這種狀況可以在運動適應后得以改善。怎么改善的呢?從鐵穩態的維持機制來看,運動性貧血的機理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1 運動性貧血與鐵缺乏

首先,鐵是合成血紅蛋白必需原料,成人每毫升紅細胞需要1mg鐵用于紅細胞生成。正常情況下,機體鐵排泄很少,普通膳食即可補充這一微量損失。但熱環境下或運動大量出汗后鐵的丟失增加。Hamitlton檢測到每升汗中含鐵1~3mg,從事長跑等項目的運動員每天隨汗液丟失的鐵可達14mg。因而熱環境下大量出汗可能引起鐵缺乏。其次,運動對鐵代謝也有較大的影響。研究表明,3000m跑使血漿及血細胞中的鐵元素含量減少。大量運動后經腎臟和胃腸道排出的鐵增多,以致出現負平衡。此外還有因運動引起紅細胞的破壞加劇,尿和大便排出的鐵增加等。劉旭新對51名田徑運動員的膳食營養狀況調查和血清、頭發五種微量元素分析結果顯示,盡管男女運動員膳食蛋白質、熱能和鐵攝入量是充裕的,但仍有40%以上的運動員體內存在鐵缺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運動量訓練后經汗液和腎等排出的鐵增多而引起負平衡。綜上所述,出汗和運動可能會導致鐵丟失增多,進而導致血紅蛋白的合成原料供應不足,引起運動性貧血。

然而,也有人對運動后血漿低鐵狀態持不同看法。肖德生等的研究表明,3、6、12個月三種不同時間長度的運動均誘導一種血漿鐵濃度降低、血漿轉鐵蛋白鐵飽和度降低,而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比容得到維持的血液低鐵狀態;盡管運動誘導的血漿低鐵狀態類似于鐵缺乏中的表現,但由于器官非血紅素鐵重分布和鐵貯存并沒有進行性降低,判定貧血的權威指標(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比容)也沒有降低;因此,長期運動引起的低鐵狀態可能是機體鐵代謝對運動的適應,并不存在所謂“運動性鐵缺乏”現象。

因此,運動、運動性貧血與鐵缺乏之間的聯系尚有爭議:運動能否導致貧血取決于運動強度、運動量、訓練水平、個體生理狀況等;運動性貧血與鐵缺乏之間的相關并非象有關文獻描述的那樣密切。

2 運動與鐵轉運

2.1 內源性鐵的轉運 正常成人體內鐵的總量為3~4g,可分為兩大類:1)執行生理功能的鐵(75%):70%以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形式存在,其余則與各種蛋白質和酶結合。2)儲存鐵(25%):主要以又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形式存在。內源性鐵主要是指血紅蛋白等功能蛋白在降解之后釋放的鐵。人每天合成血紅蛋白所需的鐵95%來自內源性鐵。儲存鐵主要來自于破壞的紅細胞。衰老的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后,血紅蛋白被消化而釋出血紅素中的Fe2+,這樣釋出的鐵即與鐵蛋白(ferritin)結合,此時的鐵為Fe3+,聚集成鐵黃素顆粒而沉淀于巨噬細胞內。血漿中有一種轉鐵蛋白(transferrin,Tf),可以來往運行于巨噬細胞與幼紅細胞之間,以運送鐵。Pe3+以較大的親和力與轉鐵蛋白結合。每分子轉鐵蛋白可以運送兩個Fe3+,送到幼紅細胞后(還原為Fe2+),又可反復作第二次運輸。此外,還可以通過巨噬細胞與紅母細胞直接接觸,以提供合成血紅蛋白所需的鐵。由于慢性出血等原因,體內貯存的鐵減少,或造血功能增強而供鐵不夠,均可引起幼紅細胞性貧血。由此看來,運動造成鐵丟失增多,可能與運動性貧血的發生有關。

2.2 外源性鐵的轉運 外源性鐵是指腸道從膳食或鐵制劑中攝取的鐵。在人體,小腸是吸收鐵的唯一部位,肝臟和網狀內皮系統是鐵儲存的主要部位,而利用鐵的主要部位是骨髓。最新的研究已經基本證明,小腸吸收鐵主要依賴4種新發現的鐵代謝蛋白:十二指腸細胞色素b(Dcytb)、二價金屬離子轉運蛋白1(DMT1)、膜鐵轉運蛋白1(FP1)和膜鐵轉運輔助蛋白(Hp)。Dcytb和DMT1位于小腸吸收上皮細胞腸腔側膜,而FP1和Hp則位于小腸吸收上皮細胞的另一側膜。小腸鐵吸收的過程起始于Dcyt bo Dcyt b首先將食物中的自由Pe3+還原成Fe2+,而后在DMT1介導下Fe2+進入小腸吸收上皮細胞。經DMT1吸收的Fe2+在小腸吸收上皮細胞內有二個去向:一是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上皮細胞內,二是在FP1和Hp的共同作用下穿過小腸吸收上皮細胞的基底膜,FP1的作用是將Fe2+運出細胞,而Hp則是將Fe2+氧化成Fe3+,后者可以和血液內的轉鐵蛋白結合(Tf只能結合三價鐵)。Tf結合鐵是血液內鐵的主要運輸形式。小腸鐵吸收量取決于上述四種鐵吸收蛋白的表達量,當這些蛋白表達增加時,鐵吸收量增加,反之則減少。運動對小腸上皮細胞四種鐵吸收蛋白的表達有何影響,未見相關報道。

2.3 運動對鐵轉運相關蛋白的影響 內源性鐵和外源性鐵與血液內轉鐵蛋白結合后,都可通過門靜脈系統到達肝臟。肝細胞膜上有二種轉鐵蛋白受體(TfR):TfR1和TfR2。肝細胞通過TfR1和TfR2介導的內吞作用攝取Tf結合鐵,而大部分鐵可能是經TfR2的途徑被肝細胞攝入的。肝臟攝取的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其他組織需要時又可以以Tf結合鐵的形式輸出。Tf結合鐵經血液到達骨髓,骨髓是紅細胞生成及血紅素合成的部位,也是機體利用鐵的主要部位。網織紅細胞膜上也有TtR,Tf結合鐵經TfR介導的內吞作用被網織紅細胞攝取用于血紅素合成。衰老的紅細胞可被網狀內皮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吞噬,釋放出的血紅素鐵可以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細胞內,亦可釋放入血漿,在血漿銅藍蛋白的作用下被氧化為三價鐵,與Tf結合后在血漿中被運輸到其它組織加以利用。巨噬細胞亦可通過膜表面的TfR直接從循環系統中攝取鐵。總之,鐵能以Tf結合鐵的形式通過TfR介導的內吞作用在儲鐵組織和耗鐵組織之間實現功能鐵和儲存鐵的轉換。

就體內鐵的需求來看,血紅蛋白的合成主要依賴于內源性鐵的回收利用(95%),對外源性鐵的依賴性較低(5%)。因

此,鐵在體內的回收、轉運過程就顯得更為重要,轉運障礙可能會導致鐵的分布不合理,從而導致貧血的發生。從鐵的轉運途徑來看,運動對鐵蛋白、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銅藍蛋白的影響有以下報道:運動導致運動性貧血大鼠血清鐵、骨髓鐵(功能鐵)明顯下降,而肝臟鐵、肌肉鐵(儲存鐵)含量明顯增加,具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運動訓練導致運動性貧血大鼠轉鐵蛋白和轉鐵蛋白受體表達也具有組織特異性,轉鐵蛋白受體基因表達與組織鐵代謝關系密切。運動訓練可以導致運動性貧血大鼠血清銅藍蛋白、轉鐵蛋白明顯上升,鐵蛋白明顯下降,紅細胞鋅原卟啉含量和紅細胞膜轉鐵蛋白受體含量明顯增加。該研究進一步提示:運動性貧血的發病機理不能簡單地絕對地用鐵丟失、鐵缺乏來解釋,還應該考慮到鐵轉運障礙可能導致鐵在儲鐵組織(肝臟、肌肉)蓄積過多,而在耗鐵組織(骨髓)又相對缺乏。這種貧富懸殊的鐵分布可能是運動性貧血的機理之一。

那么運動訓練導致低鐵適應的機理何在呢?3 000m跑后,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明顯下降;階段性訓練(兩個月)前后,安靜時,血清鐵蛋白在訓練后期明顯降低,提示長期大運動量耐力訓練可能導致潛在的或早期缺鐵癥狀;而訓練后期的轉鐵蛋白上升,提示鐵轉運適應性加強。此外,運動訓練不僅可以通過增加Tf受體的表達促進Tf結合鐵的內吞,而且促進非Tf結合鐵的內吞。這些有利于運動期間時血紅素的合成。

3 運動與鐵紊亂的分子機理

運動后鐵穩態被破壞,鐵轉運相關蛋白的表達也出現反應性或適應性變化;外因性始動因子是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那么,內因性始動因子呢?也就是說,是鐵丟失導致鐵轉運相關蛋白表達變化,還是鐵轉運相關蛋白表達變化導致游離鐵含量變化?正常機體內,游離鐵含量與鐵轉運相關蛋白的表達互為因果,相互制約,才能維護鐵的穩態。其中,鐵調節蛋白(IRPs)是一個重要的調節樞紐:IRPs是胞漿中一類可與轉鐵蛋白和鐵蛋白mRNA中的鐵反應元件(IREs)結合的蛋白質,目前發現有兩種形式――IRP1和IRP2。當IRP和鐵蛋白mBNA5,端的IREs結合時,可阻礙5’端與核糖體大亞基的結合,抑制其翻譯。而當IRP和TfRmRNA 3,端的IREs結合時,可延長mRNA的半壽期,增加mRNA的穩定性。IRPl和raP2均受細胞內鐵水平的調節,但機制不同。在高鐵情況下,IRPl由[3Pe―4S]形式轉變成[4Fe―4S]形式,失去與IREs結合的活性,有利于鐵蛋白和含鐵酶蛋白的翻譯,翻譯產物就可以結合相應的鐵,緩沖細胞內高鐵狀態。在低鐵情況下,IRP1與IREs結合,有利于TfR及DMT1的持久翻譯,翻譯產物可以幫助鐵向細胞內轉運,緩沖細胞內低鐵狀態;而IRPl本身的含量不變;相反,IRP2在高鐵情況下降解增加,從而降低與IREs結合的活性,調節機理同上。IRP1和IRF2除受細胞內鐵的調節外,還可被過氧亞硝酸鹽(ONOO-)和氧自由基所抑制。

細胞內游離鐵與鐵轉運相關蛋白的表達是一種負反饋調節方式,正是該負反饋的存在維持了正常機體的鐵穩態。運動在該負反饋循環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1)運動導致血清鐵丟失增多,可能會導致紅細胞低鐵狀態,TfR表達上調;2)運動時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尤其在肌肉和肝臟,可能會抑制IRP1和IRP2與IREs結合的活性,鐵蛋白表達上調,導致大量的鐵在肌肉和肝臟潴留,導致鐵分布紊亂。

篇4

[關鍵詞] 慢性腎臟病;血液透析;貧血;鐵蛋白;生血寧片

[中圖分類號] R69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3-01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hengxuening tablet on improving iron metabolism and improving hemoglobin compliance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complicated with renal anemia and iron overload(serum ferritin SF≥500 μg/L)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n=20):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engxuening tablet, 3 times a day, 4 tablets each time; control group(n=20): anemia was corrected only with EPO alone. The treatment was continuously performed for 16 weeks.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for every 4 weeks: hemoglobin (Hb), serum ferritin (SF) and 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16 weeks, Hb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113.26±19.77) g/L,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P0.05). Conclusion Shengxuening tablet can not completely correct the iron overload state(serum ferritin SF≥500 μg/L) in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renal anemia,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iron metabolism,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moglobin compliance rate.

[Key words] Chronic renal disease; Hemodialysis; Anemia; Ferritin; Shengxuening tablet

I性貧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并發癥[1],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腎性貧血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成活率,然而鐵缺乏會嚴重影響EPO的療效。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不僅是缺鐵的主要人群,同時往往又是鐵超負荷的高危人群[2]。目前,雖然眾多研究顯示與口服補鐵相比,長期靜脈補鐵更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慢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貧血所需的鐵劑,并且能增強EPO療效,降低EPO用量,而對相對缺鐵或功能性缺鐵來說,即使靜脈補鐵仍難以改善貧血,且可能導致機體鐵負荷超載,甚至可引起非造血組織鐵中毒。生血寧是從蠶砂中提取的有機鐵制劑,主要成分為鐵葉綠酸鈉,吸收率較高,并可促進造血功能[3,4]。本研究旨在探討生血寧在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過程中對鐵代謝的影響以及能否糾正鐵過載,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12月我院腎內科住院的4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受試者中透析患者均使用同一型號血液透析機(金寶AK 200 Ultras),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300 mL/min,透析頻率為每周3次,每次4 h,其他給予降壓、控制血糖等常規基礎治療,病情穩定達1個月以上;并符合以下條件:(1)年齡18~70歲;(2)血清鐵蛋白≥500 μg/L;(3)血紅蛋白≤100 g/L,或紅細胞壓積≤27%,或轉鐵蛋白飽和度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沈陽三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0001,10000 IU/支)皮下治療,劑量為每周120~180 IU/kg,皮下注射。治療組(n=20)口服生血寧片(武漢聯合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30088,0.25 g/片),每日3次,每次4片,觀察期16周。對照組僅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糾正貧血,禁止使用和生血寧片類似成分藥物以及其他可能降低鐵蛋白藥物。所有入選患者均停止使用靜脈或口服鐵劑,繼續常規用藥,如降血壓、控制血糖等。

1.3 檢測指標

早晨空腹透析前抽取靜脈血,檢測血紅蛋白(Hb),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鐵蛋白(SF),亞嗪比色法測定血清鐵,與總鐵結合力計算出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轉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總鐵結合力×100%)。每間隔4周檢測以下內容:SF、TSAT、Hb。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收集后,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如果變量呈非正態分布,則用非參數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貧血及鐵狀態比較

治療前SF、TSAT、Hb檢測指標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SF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對照組治療后TSAT分別同治療組治療后結果相比較,治療組8周后TSAT較對照組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良反應

本研究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常合并腎性貧血,長期貧血會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和各組織器官長期供血不足,影響機體功能。Portoles等[5]研究發現貧血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和存活率的獨立危險因子。靜脈補鐵治療能有效糾正MHD患者貧血及鐵缺乏狀態,并且能增強EPO療效,降低EPO用量。但靜脈補鐵可能導致機體鐵負荷超載, 甚至可引起非造血組織鐵中毒。目前有不少研究關注血液透析患者器官臟器中的鐵堆積現象,有學者通過對119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MRI檢查,發現84%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的肝臟鐵過載,其中重度達36%,與靜脈鐵劑的注射和肝臟內鐵的沉積有密切關系[6]。同時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在促紅細胞生成素未出F的時候,36%的血液透析患者尸檢中發現嚴重的肝脾鐵沉著,另外在腎上腺、淋巴結、肺、心臟、腎臟和胰腺上也發現鐵沉著[7]。目前使用的靜脈鐵劑,均含有一部分氧化活性鐵,靜脈補鐵時鐵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短時間內超過了轉鐵蛋白等的結合能力,釋放部分游離鐵、非轉鐵蛋白結合鐵和氧化還原活性鐵,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C)氧化生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進一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有研究證明鐵超載將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CAD)危險性[8,9]。而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常見原因。

生血寧主要成分為鐵葉綠酸鈉,鐵葉綠酸鈉與血紅素有著極為類似的結構,能夠有效地補充合成 Hb所需要的鐵元素[10],直接參與人體血紅蛋白合成,可直接被腸黏膜細胞吸收,不產生游離鐵,比離子鐵吸收率高,能改善鐵代謝,提高血清鐵、轉鐵蛋白飽和度、鐵蛋白,降低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11,12]。生血寧片可通過提高鐵的貯存和轉運能力,降低鐵耗竭程度,從而防止鐵的進一步丟失。多項動物實驗表明:生血寧片能促進小鼠骨髓的紅系祖細胞和粒-巨噬系祖細胞的增殖,可提高小鼠外周血網織紅細胞的百分率,促進失血性小鼠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網織紅細胞的恢復,并能提高血清鐵含量和轉鐵蛋白的飽和度[13,14]。同時多項研究表明生血寧片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貧血、鐵代謝,能減少EPO使用劑量[15,16]。

根據報道少數患者服用生血寧后可見上腹不適、惡心,個別患者大便次數增多,出現皮疹。另外,有個別病例用藥后出現中性粒細胞異常,未能肯定與服用本品有關[17]。上述不良反應在本研究過程中未出現。

本研究中發現兩種方法治療過程中均能改善貧血狀態,但生血寧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改善效果更明顯。治療組中鐵蛋白(SF)未見明顯改變,但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較前明顯上升,這是由于生血寧中鐵葉綠酸鈉能降低總鐵結合力,從而升高轉鐵蛋白飽和度,為造血提供原料[18]。對照組中貧血有所改善,但未完全達標,可能與體內鐵過載狀態未得到糾正有關系,鐵儲存增高,但鐵動員和鐵輸送障礙,不能滿足骨髓紅細胞生成速率的需要[19],治療后仍可以表現為頑固性貧血,說明生血寧片能在治療腎性貧血過程中同時改善鐵代謝狀態,但血清鐵蛋白(SF)仍偏高,故仍然不能達到治療鐵過載目的,治療鐵過載還需其他辦法,如使用大劑量維生素C和去鐵胺[20]。臨床中如何合理使用鐵劑,避免鐵過載,平衡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用量以及如何減輕微炎癥、氧化應激引發的慢性組織損傷及心血管事件,仍是腎內科醫生們面臨的巨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Lankhorst CE,Wish JB. Anemia in renal disea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Blood Rev,2010,24(1):39-47.

[2] Tarng DC,Huang TP,Chen TW,et al. Erythropoietin hyporesponsiveness:From iron deficiency to iron overload[J]. Kidney Int Suppl,1999,69(1):107-118.

[3] 江嬌,楊濤. 不同劑量生血寧片治療成年缺鐵性貧血的療效比較[J]. 現代臨床醫學,2012,38(3):194-195.

[4] Abhilashini GD,Sagili H,Reddi R. Intravenous iron sucrose and oral i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J]. J Clin Diagn Res,2014,8(5):4-7.

[5] Portoles J,Lopez-Gomez JM,Aljama P. Anemia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The MAR study[J]. J Nephrol,2006,19(3):352-360.

[6] Kopelman RC,Smith L,Peoples L,et al. Functional iron deficienc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high ferritin[J].Hemodial Int,2007,11:238-246.

[7] Ali M,Fayemi AO,Rigolosi R,et al. Hemosiderosi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 autopsy study of 50 cases[J]. JAMA,1980,244:343-345.

[8] Rooyakers T,Stroes E,Kooistra M,et al. Ferric saccharate induces oxygen radical stres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vivo[J]. Eur J Clin Invest,2002,32:9-16.

[9] Carlini R,Alonzo E,Belloni-Font E,et al. Apoptotic stress pathway activation mediated by iron on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6,21:3055-3056.

[10] 柯有甫,魏克民,軍獻,等. 生血寧片對缺鐵性貧血鐵代謝峰值指標的影響[J]. 浙江中醫雜志,2003,38(6):261-263.

[11] 鄧云,丁惠. 生血寧片治療圍生期貧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20(2):106-108.

[12] Sirachainan N,Iamsirirak P,Charoenkwan P,et al. New mathematical formula for differentiating thalassemia trait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thalassemia prevalent area:A study in healthy school-age children[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4,45(1):174-182.

[13] 劉雪莉,陳凱. 鐵葉綠酸鈉對正常小鼠祖細胞集落和實驗性貧血的影響[J]. 中華血液雜志,1997,18(5):234-236.

[14] 陳凱,史紅. 鐵葉綠酸鈉的促進骨髓細胞體外生長和抗貧血作用[J]. 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學報,1996,7(4):11-14.

[15] 糜彩霞. 生血寧片與琥珀酸亞鐵治療血液透析腎性貧血的療效比較[J]. 中國藥業,2013,22(9):8-10.

[16] 周松林. 生血寧片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效果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臨床醫學學刊),2009,(2):93-94.

[17] 駱丹東,傅小玲,王江潮. 生血寧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療效和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5,13(2):225-226.

[18] 魏克民,裘維焰,梁衛青,等. 蠶沙提取物鐵葉綠酸鈉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9, 16(6):477-478.

[19] Fishbane S,Ungureanu VD,Maesaka JK,et al. The safety of intravenous iron dextra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Am J Kidney Dis,1996,28(4):523-528.

篇5

【關鍵詞】腫瘤;營養狀況;營養不良

惡性腫瘤是一類消耗性疾病,隨著腫瘤的發展,患者的營養狀況逐漸惡化,而營養狀況又與疾病的進展、預后以及對治療的耐受有密切關系,因而評估機體的營養狀況對惡性腫瘤患者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了解營養不良的程度,并且在臨床上合理地進行營養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確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并對不同營養指標進行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對腫瘤科住院的99例初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齡19~78歲。經病理確診肺癌21例,腸癌27例,惡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腫瘤6例。

1.2測量指標和方法

人體測量包括體重和身高。體重測定選清晨空腹時,測定前排尿。身高測定選上午10時左右,令患者足跟并攏,足尖呈40~60°角,膝伸直,上肢自然下垂,頭正,眼耳在同一水平(左眼窩下緣至左右外耳道上緣的水平面)。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使用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用透射比濁法測量。根據測量結果計算理想體重及理想體重百分數(IBW)。參考《人工胃腸支持》[1],營養狀況評定標準見表1。

表1本組評定營養不良程度的標準

指標正常值輕度中度重度

IBW>9080~9060~80<60

白蛋白(g/L)35~5530~3521~30<21

轉鐵蛋白(g/L)2.2~4.01.5~2.21.0~1.5<1.0

前白蛋白(mg/L)250~400200~250150~200<150

淋巴細胞總數(109/L)>2.01.2~2.00.8~1.2<0.8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2結果

本組99例腫瘤患者的結果見表2。各類營養不良有69例(69.7),其中消瘦型營養不良24例,蛋白質營養不良15例,混合營養不良30例。

表2本組營養狀況測定結果

營養狀況IBW()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

正常45(45.5)72(72.7)90(90.9)57(57.6)36(36.4)

輕度36(36.4)24(24.2)09(9.1)42(42.4)

中度15(15.2)3(3.0)6(6.1)21(21.2)12(12.1)

重度3(3.0)03(3.0)12(12.1)9(9.1)

3討論

3.1營養狀況指標及其評價

為了便于評定營養狀況,可將人體成分分成6個部分。熱量主要儲存于脂肪和骨骼肌,體內蛋白質主要分布在皮膚、骨骼、血漿、內臟和骨骼肌,可分別通過適當的參數予以評價[1]。體重是評定營養狀況的一項重要而可靠的依據,IBW的測定包含體脂肪和肌肉兩個方面,可作為蛋白質、熱量缺乏與否的粗略指標。體重作為營養指標的最大缺點是受身體內水分多少的影響,對于水腫的患者需考慮水分潴留的因素。內臟蛋白質的狀態可以通過測定血清中某些蛋白質濃度來反映。常用的血清蛋白質指標有白蛋白、轉鐵蛋白和前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濃度的降低(低白蛋白血癥)是營養不良最明顯的生化特征[2]。營養不良時血清白蛋白的濃度下降并不是由于肝臟蛋白質的合成能力下降,而是體內提供合成蛋白質的基質缺乏,因此持續的低蛋白血癥是判斷營養不良的最可靠指標之一[3]。白蛋白在肝臟合成,半衰期為20天,因而白蛋白作為營養指標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半衰期長,不能反映近期的蛋白質營養不良;二是需排除肝功能不全的因素。轉鐵蛋白半衰期為8天,作為營養不良指標比白蛋白靈敏。但體內鐵缺乏時,如缺鐵性貧血,轉鐵蛋白有代償性增加,因此其可靠性不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更短,僅為2天,在蛋白質和能量攝入的短期內即有明顯變化,對營養支持治療的反應迅速,可作為臨床營養不良的早期診斷和營養治療的監測指標[4]。上述人體測量指標及生化指標的綜合評定可全面了解人體的營養狀況和疾病的預后。本研究中可見,體重在正常范圍內的15例患者,血清蛋白質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說明僅用人體測量指標不足以體現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需加上生化指標方可給予綜合評定。而在血清白蛋白正常的72例患者中,前白蛋白減少的患者有15例,說明前白蛋白的變化最為靈敏,可反映近期營養狀況的變化,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在營養支持治療過程中作為隨時監測的指標。

3.2機體免疫狀態的評定

營養不良常伴有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免疫功能不全是臟器蛋白質不足的另一指標。淋巴細胞總數是反映免疫機能的簡易參數,正常值為2.0×109/L,營養不良時減少。但是在臨床上還應排除多種引起淋巴細胞減少的因素的影響,如心衰、尿毒癥、何杰金氏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淋巴細胞總數不是營養不良的特異性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差。

3.3營養不良的判斷和分型

營養不良可分為三類[1]:①消瘦型營養不良:主要由熱量攝入不足引起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消耗,特征為體重及其他人體測量值下降,而血清蛋白維持正常。本組99例患者中24例屬此類型。②蛋白質營養不良:主要由蛋白質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而食量攝入正常或較多引起,以內臟蛋白質儲存消耗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等濃度降低,免疫功能受損,而各項人體測量指標仍正常甚而高于正常[5]。本組99例患者中15例屬此類型。③混合型營養不良:乃由于蛋白質和熱量均攝入不足造成,表現為低蛋白血癥,各項人體測量指標均低于正常。此型是最為嚴重的一類營養不良,骨骼肌與內臟蛋白質均下降,內源脂肪與蛋白質儲備空虛,多種器官功能受損,感染與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高,預后不良。此型在腫瘤患者中多見,尤其是晚期患者。本組99例患者中30例屬此類型,占營養不良的69例患者的43.5,最后多因出現并發癥而死亡。

3.4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定的意義

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處于一種惡性營養不良狀態(惡病質)。本組99例患者中有69例營養不良,發生率為69.7。因此對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評定是有必要的,可了解其機體免疫功能狀態及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并進一步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估計其預后[6],在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合理實行營養支持提供依據[7]。

作者單位:李宇清(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廣州市510260)

篇6

關鍵詞:糖代謝;鐵代謝;血清鐵蛋白;胰島素抵抗;胰島功能障礙

近年來研究發現,鐵代謝異常與血糖升高密切相關,而且鐵超載影響胰島素的作用[1]。而據糖耐量受損的不同程度,糖代謝狀態分三類,即正常血糖、糖調節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和糖尿病。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反應機體貯存鐵的一個指標,已有研究[2]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的SF高于對照組,且與血糖呈正相關,提出鐵離子參與糖尿病前期的糖脂代謝異常,SF水平成為早期糖代謝紊亂的有效監測指標之一。

1 SF的概述

鐵在人體內的貯存形式包括鐵卟啉類和非鐵卟啉類,SF屬于非鐵卟啉類,主要作用為貯存鐵,為血紅蛋白的合成和體內其他生理功能所需的鐵提供一個儲存庫。SF是由法國科學家Laufberger在1937年分離馬的脾臟實驗發現的。鐵蛋白是去鐵蛋白和鐵核心Fe3+形成的復合物,由肝細胞合成,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組織中,是體內含鐵最豐富的一種蛋白,在鐵代謝方面起著重要作用[3]。

有研究表明,SF與缺鐵性貧血、腫瘤、肝腎疾病及糖尿病等均有一定的關系,近年來糖尿病與微量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各國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鐵超負荷可以引起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同時,鐵選擇性儲存在胰島細胞內,引起β細胞凋亡[4],鐵超負荷時導致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2型糖尿病人的病情[5]。

2 SF與不同糖代謝狀態的關系

SF水平高低與糖代謝狀態有關,且SF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在對糖耐量不同程度受損的人群研究后發現,鐵蛋白含量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減低者>糖耐量正常伴一級親屬家族史者>正常對照者,說明鐵在糖尿病發病進程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6]。

2.1與正常糖代謝的關系 包括無糖尿病家族遺傳病史的正常人群和糖耐量正常伴一級親屬家族史者,后者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高危人群。SF的生理功能:目前認為,機體攝入鐵后,在腸黏膜中合成去鐵鐵蛋白,去鐵鐵蛋白可以調節吸鐵率,鐵蛋白分為堿性和酸性,堿性鐵蛋白與鐵的儲存有關,酸性鐵蛋白起著鐵轉運作用。

2.2與糖尿病前期的關系 糖尿病前期分為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空腹血糖受損主要表現為肝臟的胰島素抵抗和基礎狀態下的β細胞功能異常,早期胰島素分泌反應尚保存;糖耐量減低則主要表現為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同時糖負荷后早期胰島素分泌減弱[7]。

有相關報道,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SF高于正常男性上限值200 ug/L的人群其空腹血糖平均水平顯著升高,說明SF與空腹血糖的改變存在一致性[8]。近年的研究提示,鐵代謝異常與血糖升高密切相關,而且鐵超載影響胰島素的作用[9]。

2.3與糖尿病的關系 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與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有關,在對發病機制的研究中發現,鐵負荷可能是病因之一。已有的橫斷面調查顯示,SF較高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

目前,高SF引起糖尿病的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跟氧化應激及胰島素抵抗有關。近年來,國內研究有所發現:血SF水平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呈正相關,且與胰島β細胞功能呈負相關[11]。

3 結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筆者認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SF或許可以作為糖代謝異常的早期指標,預示著糖尿病的發生。同時鑒于所研究人群為西寧常居人口,西寧地處高海拔地區,最新有關海拔及低氧對SF的研究是:趙光斌、符本琪等人[12]在高原人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測定及臨床意義中指出高海拔地區低氧環境下,鐵代謝率升高,體內儲存鐵增加,血清鐵蛋白明顯升高。對此有待以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Li M,Fang.Related Analysis on Type 2 Diabetes and Trace Elements[J].Guangdong Trace Science,2012,19(3):1-4.

[2]葛余浩,嚴光.血清鐵蛋白水平與糖尿病前期狀態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240-242.

[3]胡若愚,葉飛,詹乾鋼,等.血清鐵蛋白檢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7):1089-1090.

[4]王艷艷.血清鐵蛋白檢測的意義[J].內蒙古醫科大學雪報,2015(1).

[5]顏玲仙,熊燕,張太陽,等.江西地區糖代謝對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5):343-345.

[6]Zheng H,Patel M,Cable R,et al.Insulin sensitivity,vascular function,and iron stores in voluntary blood donors[J].Diabetes CARE,2007,3:2685-2689.

[7]Hanefeld M,Koehler,Fueckler C,et al.Insulins 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pattern is different in isolat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J].Diabetes Care,2003,26:868-874.

[8]馮燁,李成江.糖尿病前期人群鐵蛋白與糖脂代謝相關性研究[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9:299-302.

[9]Parkinson Study Group[J].JAMA,2002,287:1653-1661.

[10]Lee B K,Kim Y I.Association of serum ferriti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South Korean gener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8[J].Metabolism,2011,60(10):1416-1424.

篇7

【關鍵詞】納米技術;納米顆粒;藥物輸送系統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3993-01

納米技術指的是在1-100 納米尺度的原子、分子或者大分子所進行的研究與技術的總稱,它們能夠為許多納米尺度的現象提供理論基礎,并且利用納米結構來發揮它們特有的性質和功能。近年來,納米技術在科學的各個領域的應用研究越來越普遍,已經延伸到的科學領域如組織工程、分子影像、藥物輸送(基因或蛋白多肽的輸送)及高通量篩選等等。其中納米技術在藥物輸送系統研究領域的應用最引人注目,納米顆粒的大小及其表面特征使得其在藥物制劑的應用中脫穎而出。

1 智能納米藥物輸送系統

納米技術給藥物輸送系統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智能藥物輸送系統(SDDS),也被稱作刺激敏感性輸送系統。這個概念基于聚合物系統的物化性質在受到環境刺激時迅速改變的特征,這些刺激包括:物理因素(溫度,應力,超聲,電荷,光等)、化學因素(pH,離子強度等)、生物信號因素(酶類,生物分子)等等[1]。在應用中,可以根據這些刺激設計“開關系統”,SDDS 能夠利用“開關系統”進行程序化和可預測的方式釋放藥物,達到增強療效并降低系統毒性和副作用。與傳統的藥物輸送系統相比,SDDS 具有更多的優點。傳統的藥物輸送系統以預設的藥物釋放速率釋放藥物,不隨生理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藥物釋放速率。而SDDS 則是一種“按需釋放”策略,它允許藥物載體在需要的時間內并且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下釋放出治療藥物,如自調控胰島素給藥系統,它能夠根據環境血糖水平的變化來釋放胰島素[2]。SDDS也已經應用于抗腫瘤領域的研究,由于實體瘤具有微酸環境,所以裝載抗腫瘤藥物的pH敏感的聚合物膠束在腫瘤部位便引發了聚合物膠束的破裂溶解并釋放內容物,如包含阿霉素的PEG-b-PHis 膠束能在pH6.8[3, 4]時有效地殺傷耐藥性細胞株MCF-7。SDDS 能夠顯著提高藥物在靶部位的濃度,也正是利用這種促進性的靶向能力,才使得該系統以較小的副效應為前提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療效成為可能。

2 納米技術與靶向藥物輸送系統

靶向藥物輸送系統(TDDS)利用載體的性質以及腫瘤組織的EPR效應來靶向病灶部位。靶向部位常分為三級,分別依次為靶器官、病灶細胞和具體病變細胞的細胞器,目前對于前兩級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第三級水平的研究才剛開始[5-8]。靶向藥物輸送系統分為被動靶向和主動靶向兩種。被動靶向主要是根據藥物及載體本身的性質,使得藥物靶向載體被體內的單核巨噬細胞攝取(尤其是肝Kupffer 細胞),然后被運送到相應的器官如肝、脾等,如常見的一些靶向制劑有脂質體、微球、納米囊和納米球等。與被動靶向不同的是主動靶向藥物輸送系統,藥物載體經過修飾以后變得更加有針對性,就像導彈一樣被定向地運送到靶部位。如在載藥顆粒表面修飾特定的配體或抗體,能夠使得粒子主動靶向具有相應受體和抗原決定簇的細胞。現在研究得較多的主動靶向制劑包括長循環脂質體、免疫脂質體和免疫納米球等等,可以看出,主動靶向的高針對性減少了一些藥物作用的盲目性,可能成為未來靶向制劑的主流。

EPR效應指的是實體瘤的高滲透性和滯留效應,主要是腫瘤細胞在快速生長的過程中,為了維持營養和氧份的供濟,釋放了各種生長因子如EGF、VEGF等,促使腫瘤血管新生,新生的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非緊密連接引起血管滲透性增加、平滑肌層缺乏、血管間隙疏松及淋巴回流缺失等原因,從而造成血管對一定粒徑范圍內的大分子物質、納米粒等具有高通透性和滯留性。利用腫瘤部位的特殊病理生理結構,我們就可以實現腫瘤組織的被動靶向治療,目前已經上市的腫瘤被動靶向治療制劑有阿霉素脂質體(Doxil)、多柔比星脂質體(Daunoxome)、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Abraxanne)等[9]。腫瘤組織除了被動靶向治療外,還可以采取主動靶向治療,主要是利用能與腫瘤細胞特異性高表達的受體相結合的配體如抗體和多肽來修飾納米藥物載體,使其特異性與腫瘤細胞的結合,增加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攝取[10, 11]。常見的靶向配體如葉酸或轉鐵蛋白,藥物載體修飾葉酸或轉鐵蛋白后即可靶向腫瘤細胞表面的葉酸受體或轉鐵蛋白受體,特異性與腫瘤細胞結合,實現腫瘤主動靶向[12, 13]。

近年來,主動靶向制劑作為腦內藥物靶向輸送系統受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廣泛關注,經靶向功能分子修飾后的納米載體具有腦靶向作用,可作為提高藥物腦內濃度的理想的策略。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有多種特異性的受體,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轉鐵蛋白受體(TfR)和胰島素受體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受體(IR&IGFR),通過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上受體介導,將藥物輸送進入腦組織是腦內藥物靶向輸送的主要方法。Michaelis等將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功能蛋白Apo E共價連接至白蛋白納米粒,通過小鼠尾靜脈注射給藥后的藥效學研究證明,Apo E修飾的白蛋白納米粒能顯著促進藥物輸送入腦,明顯優于普通白蛋白納米粒和游離藥物[14]。Kreuter等也證實轉鐵蛋白和具有轉鐵蛋白受體親和性的抗體可以通過轉鐵蛋白受體介導跨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將制備得到的轉鐵蛋白和OX26抗體修飾的洛哌丁胺白蛋白納米粒通過尾靜脈注射到ICR小鼠體內后,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特異性配體修飾組鎮痛效果明顯優于普通無修飾納米粒組和游離藥物組[15]。

綜上所述,納米技術在提供癌癥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型治療手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納米治療方法對于癌癥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3 展望

對于納米技術在藥物輸送系統中的應用預測尚不能十分確定,從現在的研究程度來看是不可估量的。納米技術應用于藥物輸送系統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諸多策略已經用于改善藥物的靶向輸送,但是靶向效率的提高僅僅只是量的提高,尚未達到“質”的飛躍。現階段納米技術在改善藥物靶向輸送的同時,也明顯提高其他組織器官對藥物的攝取量,容易造成毒副作用。因此,納米技術應用于改善藥物輸送如何達到“質”的飛躍,如何提高靶組織病灶區藥物濃度并降低其他組織器官的毒副作用,如何設計和制備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好的材料,如何系統全面地評價納米藥物輸送系統等都是有待以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Farokhzad, O.C., Nano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ery: the perfect partnership.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08. 5(9): p. 927-9.

[2] Chu, L.Y., et al., Preparation of glucose-sensitive microcapsules with a porous membrane and functional gates.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04. 37(1-2): p. 9-14.

[3] Lee, E.S., K. Na, and Y.H. Bae, Doxorubicin loaded pH-sensitive polymeric micelles for reversal of resistant MCF-7 tumor. J Control Release, 2005. 103(2): p. 405-18.

[4] Lee, E.S., K. Na, and Y.H. Bae, Super pH-sensitive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micelle. Nano Lett, 2005. 5(2): p. 325-9.

[5] Viglianti, B.L., Target molecular therapies: methods to enhance and monitor tumor drug delivery. Abdom Imaging, 2009. 34(6): p. 686-95.

[6] Kumar, P. and B. Mishra, Colo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an overview. Curr Drug Deliv, 2008. 5(3): p. 186-98.

[7] Juillerat-Jeanneret, L.,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cancer drug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of drugs or drug-nanoparticles? Drug Discov Today, 2008. 13(23-24): p. 1099-106.

[8] Zhao, X., H. Li, and R.J. Le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via folate receptors.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08. 5(3): p. 309-19.

[9] Lammers, T., et al., Drug targeting to tumors: principles, pitfalls and (pre-) clinical progress. J Control Release, 2012. 161(2): p. 175-87.

[10] Marcucci, F. and F. Lefoulon, Active targeting with particulate drug carriers in tumor therapy: fundamentals and recent progress. Drug Discov Today, 2004. 9(5): p. 219-28.

[11] Allen, T.M., Ligand-targeted therapeutics in anticancer therapy. Nat Rev Cancer, 2002. 2(10): p. 750-63.

[12] Qian, Z.M., et al., Targeted drug delivery via the transferrin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pathway. Pharmacol Rev, 2002. 54(4): p. 561-87.

篇8

【關鍵詞】 腸外腸內聯合營養;重癥腦卒中;血漿蛋白;并發癥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89

伴隨我國人口老年化進程加快, 腦卒中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1]。重癥腦卒中具有較高致殘率和死亡率, 因此需給予有效治療措施以提高預后。有研究表明[2], 采用腸外腸內聯合營養治療可有效提高重癥腦卒中的療效。為進一步探究上述結論, 在本研究中, 對本院收治的重癥腦卒中患者給予腸外腸內聯合營養治療, 對比鼻飼勻漿飲食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4年 2月 ~2016年 2月收治的重癥腦卒中患者 92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 46例。對照組中男 23例, 女 23例;年齡 55~72歲, 平均年齡 (64.4±4.4)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評分為 (12.6±4.2)分;腦出血24例, 腦梗死22例。觀察組中男25例, 女21例;年齡53~74歲, 平均年齡 (64.8±4.2)歲;NIHSS評分為 (13.2±4.7)分;腦出血 25例, 腦梗死 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給予兩組常規降顱內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相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腸外聯合腸內營養, 患者在入院后給予插胃管接負壓瓶, 如果 48 h內胃液潴留量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營養干預前后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血清蛋白、前清蛋白等指標情況;統計兩組高血糖、腹瀉、應激性潰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營養指標 干預前, 觀察組血紅蛋白 (103.3±14.5)g/L、

轉鐵蛋白 (2.31±0.82)g/L、總蛋白(51.2±4.7)g/L、血清蛋白(28.1±2.4)g/L、前清蛋白 (163.2±40.5)mg/L, 對照組分別為(102.6±12.2)g/L、(2.15±0.82)g/L、(52.3±6.2)g/L、(27.6±5.4)g/L、(165.2±35.2)mg/L,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血清蛋白、前清蛋白分別為(108.9±13.4)g/L、(2.38±0.63)g/L、(61.6±7.4)g/L、(34.7±2.2)g/L、(212.7±13.4)mg/L, 均高于對照組(95.1±12.5)g/L、(1.82±0.95)g/L、(46.2±6.3)g/L、(25.0±3.2)g/L、(142.7±48)m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并發癥 對照組高血糖7例, 腹瀉3例, 應激性潰瘍8例, 肺部感染 9例, 并發癥發生率58.70%(27/46)。觀察組高血糖1例, 腹瀉2例, 應激性潰瘍1例, 肺部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 10.87%(5/46)。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87%低于對照組58.7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篇9

【關鍵詞】蔗糖鐵;腎性貧血;骨髓象;鐵代謝

The effet of iron sucrose injection for renal anemian on bone and iron metabolism

YUAN Hong ling,ZHOU Xiao ping,WEN jia,et al.Department of Nephrology,Yunnan Provincial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 65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bone marrow manifestation after the treatment of

DOI:10.3760/cma.j.issn 1673 8799.2010.05.40

作者單位:650032昆明,昆明醫學院附屬昆華醫院/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腎臟內科

renal anaemia with Iron Sucrose Injection.And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ron Sucrose Injection to renal anaemia patients’ bone marrow and iron metabolism.Methods 22 cases of renal anaem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ron Sucrose Injection.Intravenously guttae Iron Sucrose Injection from the artery side during hemodialysis(100 mg each time,twice every week,and the volume dose was 1000 mg).All the cases were injected erythropoietin(EPO)with the dose of 120 150U.kg 1.week 1.Then observe the change of anaemia,erythrocyte series of bone marrow and iron metabolism after the treatment,so as to approach the effect of the Iron Sucrose Injection.Results After 5 weeks’ treatment of the 22 patients,the haematochrome(Hb)improved obviously(P

【Key words】Iron Sucrose; Renal anaemia; Bone marrow manifestation; Iron metabolism

腎性貧血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隨著基因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廣泛使用,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腎性貧血。但是鐵的缺乏是患者對EPO治療效果不良的原因,因此EPO治療腎性貧血需要補充鐵劑,本研究通過觀察靜脈注射蔗糖鐵前后骨髓紅系及鐵代謝的變化,了解EPO治療中機體鐵的儲備情況。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①血透至少3個月且病情穩定的成年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輸血治療;②血紅蛋白(Hb)60~90 g/L,血清鐵蛋白(SF)≤500 mg/L或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40%。

1.2 研究方法

1.2.1 給藥方法 22例患者2次/周,100 mg/次蔗糖鐵(商品名:衛信康)于血液透析時由動脈端輸入,共5周總量1000 mg,全部病例都合并使用EPO治療,劑量為120~150 U/(kg•周),皮下或靜脈給予。

1.2.2 觀察指標 ①用藥前及用藥第五周后分別行骨髓穿刺檢查,常規wright氏染色,經骨髓顯微成像分析計算總紅系所占百分數(E%),并對幼紅、中幼紅及晚幼紅分別進行分類計數,計算粒/紅系(G/E)比值;②用藥前后檢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網織紅細胞計數(Ret%);③分別于用藥前后測定血清鐵蛋白,血清鐵及轉鐵蛋白飽和度。

1.3 統計方法 對上述結果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過程中患者及RBC、Hb、Hct、Ret%在第2周后開始增加,5周時比用藥前顯著增高(P

2.2 治療后骨髓象紅系增生較治療前明顯活躍,早幼紅%,中幼紅%,晚幼紅%及E%均顯著升高(P

表1

治療前后血象紅系各指標變化情況(x±s)

治療時間(W)RBC(×1012)Hb(g/L)HCt(vol%)Ret(%)

02.29±0.5169.48±18.2121.37±5.320.79±0.33

12.30±0.6270.32±17.0921.72±5.300.92±0.79

22.41±0.4580.57±12.7421.81±5.141.21±0.72

32.48±0.4683.32±13.5622.12±5.221.39±0.63

42.58±0.3159.28±12.1723.01±5.151.47±0.81

53.20±1.0195.6±16.6124.69±5.891.49±1.03

注:與治療前比較P

表2

治療前后骨髓紅系各指標變化(x±s)

骨髓紅系用藥前用藥后

早幼紅(%)0.98±1.141.73±1.34

中幼紅(%)5.62±2.367.86±2.82

晚幼紅(%)14.72±6.4221.92±4.62

E%21.98±7.2730.10±8.67

G/E2.99±1.621.52±0.66

注:與用藥前比較P值均

表3

治療前后鐵代謝指標比較(x±s)

項目用藥前用藥后

血清鐵SI(μmol/L)7.28±2.9916.47±7.28

血清鐵蛋白SF(mg/L)167.35±192.15518.29±182.62

轉鐵蛋白飽和度(%)18.12±7.9232.85±11.38

注:與用藥前比較P值均

3 討論

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鐵缺乏是比較常見的,除進食少所致鐵攝入不足外,其原因包括頻繁取血化驗,存留在透析管路和透析器中的血,以及胃腸失血等造成大量血的丟失。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增加了紅細胞的生成率,因而更增加了對鐵需求,當上述兩種因素合并存在時,血液透析患者要保持充分的鐵儲備是很困難的[1 4],目前臨床上有口服鐵劑及靜脈補充鐵劑,多數傾向于靜脈補鐵[5,6],蔗糖鐵最早于1949年在歐洲開始應用,較少發生嚴重過敏反應。

Tamg等[7]認為對于患者體內鐵狀態的評價,首先要測定的是鐵蛋白,血清鐵蛋白超過300 mg/L時才考慮患者有足夠的儲存鐵,在EPO治療過程中,造血細胞對鐵的需求量增加,常常因為鐵的缺乏,致紅細胞生成受限,貧血難以糾正[8]。因此維持體內充足的鐵儲備,是紅細胞生成的必要條件。本組患者治療前均存在鐵缺乏,用EPO治療后隨著鐵需求的增加,血清鐵蛋白、轉鐵飽和度均明顯上升,血清鐵蛋白高于300 mg/L,表明靜脈注射蔗糖鐵能快速提高機體的鐵貯備,保證EPO治療過程中的鐵需求,見23。

本研究還觀察到22例患者應用EPO及靜脈注射蔗糖鐵后,紅系各指標均顯著上升,并通過骨髓象變化得到進一步證實,骨髓象紅系增生較治療前明顯活躍,骨髓中以中幼紅和晚幼紅增生為主。通過血象Hct和骨髓象E%變化的相關分析顯示,蔗糖鐵治療期間血象和骨髓象增生趨勢相同,骨髓E%增幅越大Hct增加越多,且E%增幅大于Hct的增幅,說明隨著EPO促進骨髓造血,骨髓內大量原始紅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紅細胞的釋放,外周血紅細胞相應增加,但其增加晚于骨髓紅細胞的增長。

本組資料觀察顯示,在運用EPO治療腎性貧血的同時靜脈運用蔗糖鐵,可有效糾正血透患者的缺鐵,增加鐵儲備,保證治療中的鐵需求,改善血透患者的貧血狀況。

參考文獻

[1] 王海燕,王梅,左力,等.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93 306.

[2] Horl wh,eavill I,Macdongall IG,et al.How to diagnose and Correct iron deficiency during r hur EPO therapy aconsensns report.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6,11:248 250.

[3] IV.NKF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d for Anemia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update 2000.am J kidney Dis,2001,37(clsupp):182 238.

[4] 唐琪,汪美煜,錢瑩,等.腎性貧血時靜脈與口服鐵劑的療效比較.中國血液凈化,2004,3:431 343.

[5] Vanwyck DB,Danielson BG,Aronoff GR.making sense: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intravenous iron therapy Jamsoc Nephr,2004,15:91 92.

[6] Danielson BG Structure,chemistry,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iron agents Jam soc Nophr,2004,15:93 98.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腸內外混合營養對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后營養支持的臨床療效差異。方法:收集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36例老年胃癌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腸內外混合營養組78例和單純腸外營養組58例。比較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和前白蛋白等營養指標的變化。結果:腸內外混合營養組的肺部感染、排氣時間和咽部不適發生率低于腸外營養組(P<0.05);而在切口感染的比較上,兩組數據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混合營養組的TF、PA等臨床指標改善明顯,與腸外營養組比較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胃癌患者行根治術后早期應用腸內外混合營養支持在改善營養狀態、機體免疫力,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對術后恢復療效更好。

【關健詞】胃癌;根治術后;腸內外混合營養支持;單純腸外營養;

全胃切除術是目前胃癌根治術常用方法之一。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術后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康復十分重要。近年來,手術后早期予以腸內營養得到重視,本文比較了早期予以腸內外混合營養支持及單純腸外營養支持對胃癌全切術后營養狀況、免疫力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36例全胃切除根治性手術的病人,其中男性80例,女56例,年齡為21~74歲,平均年齡47.8±2.9歲。納入標準:確診為幽門、賁門及胃體部癌變,能擇期實行根治術,并且符合以下條件:(1)肝腎功能正常;(2)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代謝性疾病;(3)術前3個月內沒有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或接受過放療或化療;(4)術前無嚴重營養不良;(5)排除腸炎、胃腸道梗阻等。所有患者采用隨機分為兩組:腸內外混合營養組78例及單純腸外營養組58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部位及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影響(P>0.05)。

1.2 術前準備 所有病例均完善術前檢查,手術前三天起予以低渣飲食,手術前24h起予以泡服番瀉葉或開塞露保留灌腸等腸道準備。

1.3 營養方法 腸內外混合營養組:手術后極早(24h內)予以極早應用林格氏液500ml,速度20ml/小時,后改能全力營養液進行腸內營養,用輸液泵控制滴速,以20ml/h的速度輸入, 以后每日逐漸增量,所增加的量以患者的耐受程度為度,增至140ml/h,能量不足部分由靜脈補充,所用營養液同單純腸外營養組;單純腸外營養組:通過靜脈輸注葡萄糖、20%脂肪乳、氨基酸等。兩組予以同樣的熱量、氮源、維生素及電解質。

1.4 營養指標觀察 兩組病例均在術前1天和術后第10天進行觀察,主要觀察以下指標為:(1)一般項目:排氣時間、體重、咽部不適、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2)生化指標:血清白蛋白( ALB ) 、轉鐵蛋白( TF ) 和前白蛋白( PA )。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 P

2 結果

2.1 比較觀察兩組術后第10天一般項目情況,兩組的咽部不適、肺部感染及排氣時間等數據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比較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天的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三個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比較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10天的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三指標的變化,單純腸內營養組的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等營養指標較術前比較稍有增高,無顯著性差異(P>0.05)。腸內外混合營養組的轉鐵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指標較術前比較顯著升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單純腸外營養組術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ALB變化不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技術的進步,學者們對胃腸道的研究不斷深入,逐步認識到胃腸道不僅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而且自身的腸道屏障還是重要的免疫器官[1]。胃癌患者因腹部不適、腹痛、腹脹等原因影響患者進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等狀況。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前禁食和手術創傷使機體處于高炎癥反應狀態,機體的蛋白分解代謝加速,合成代謝下降,使機體處于負痰平衡、負熱量平衡狀態[2],加之手術后機體的應激反應,導致腸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腸上皮細胞水腫變性,通透性增高,腸黏液層厚度變薄,腸道屏障遭到破壞,進而導致細菌發生移位,腸道免疫功能障礙。而腸道免疫屏障功能障礙可以觸發全身炎癥應答綜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甚至多系統器官衰竭(MSOF),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早期外科胃腸道手術后予以單純的腸外營養,有研究表明,全腸外營養不但可能會造成肝內膽汁淤積等肝功能損害[3],而且,腸黏膜缺少食物和消化道激素刺激,黏膜更新修復能力降低,不利于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的修復,這可能與腸黏膜的營養供應有關。雖然腸黏膜的營養可以通過血流從細胞基底部輸送, 但是70%腸黏膜的營養直接從腸腔獲取主要,來源于腸腔內細菌分解食物纖維產生的短鏈脂肪酸[4]。早期予以腸內營養,不僅能夠及時補充蛋白質及其它營養物質,改善腸道及機體的營養狀況,而且通過食物刺激腸道黏膜,可以激活腸道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胃腸黏膜生長,提高黏膜更新修復能力,維持腸道正常結構的完整性,進而維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對調節腸道正常菌群,防止腸道菌群移位,保持腸道和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減少腸源性感染的發生有積極意義;另外,營養物質經腸黏膜吸收輸送到肝臟,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有助于內臟的蛋白質合成及代謝調節,有利于病人的康復[5-7]。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體重下降,經比較在體重下降程度上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術后出現咽部不適、腹脹、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我們發現,腸內外混合營養組在咽部不適、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上低于單純腸外營養組(P<0.05),排氣時間亦早于單純腸外營養組(P<0.05),而切口感染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腸內外混合營養組在防止腹脹、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適等方面優于單純腸外營養組。因此,術后早期開始腸內外營養,可以促進腸蠕動盡快恢復排氣,緩解腹脹,防止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適等。

前白蛋白是半衰期只有1.9天的一種血清蛋白,由肝臟合成,因其能快速反映機體代謝的正或負平衡狀態,以成為目前國際上監測營養支持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8]。術后免疫功能的提高對于促進機體的各項功能充分的恢復,抑制腫瘤細胞的復發和再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都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從血清蛋白等指標的改變兩個方面來觀察患者腸內外混合營養支持后的機體狀態改善情況。術后第10天,兩組病例分別進行組內術前、后比較,術后組間比較,結果發現,單純腸外營養組術后第10天的TF和PA升高不顯著(P>0.05),而腸內外混合營養組術后第10天的TF和PA顯著升高(P

總之,胃癌患者根治術后機體處于高代謝、負氮平衡和負熱量平衡狀態,早期予以腸內外混合營養支持較單純腸外營養支持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少腹脹、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適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助于胃癌患者手后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范學明,周瑞祥.腸內外營養在胃腸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比較.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0, 16(2):81-83.

[2] 劉俊,夏強.胃癌術后膳食纖維和早期腸內營養與消化道發癥的關系.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3):223-225.

[3] 吳肇漢,秦環龍.肝硬化患者營養支持的進展.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45( 20): 337-339.

[4] Perdikis DA, Basson MD. Basal nutrition promotes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Caco-2)proliferation brush border enzyme activity and motility[J]. Crit CareM ed, 1997, 25(1):159-165.

[5] Bozzetti F,Braga M,Gianotti L,et al. Postoperative enteral versus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patients with astrointestinal cancer: A randomized muhicentre trial.Lancet,2007,358( 92):1487-1492.

[6] Powell2 Tuck J.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 critical illness. Proc Nutr Soc,2007,66:164.

[7] Colomb V,GouletO.Nutrition support after intestinal trans plantation:how important is enteral feeding? CurrOpinClin Nutr Metab Care,2009,1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