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舞蹈范文

時間:2023-03-30 07:4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哈薩克族舞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哈薩克族舞蹈

篇1

1、模擬生產勞動,反應民族生活風貌。哈薩克族人民從生活中找靈感,把勞動融入舞步,這也使哈薩克族舞蹈貼近人民生活,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更容易引起群眾共鳴;

2、以動物為原型,反映狩獵生活。哈薩克族人民細致觀察各種動物,掌握了動物的各種特性,這些被哈薩克人民編成了舞蹈,豐富了哈薩克人民的舞蹈藝術;

3、講述古老故事,傳承族歷史。哈薩克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薩克族人的內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經常有著傳奇且生動的故事民;

篇2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2―0075―01

阿克塞是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哈薩克族自治縣,哈薩克族有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有利資源。依托哈薩克族的民族風土人情等文化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對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教育價值。

一、依托哈薩克族風土人情開展幼兒民族文化教育

1. 依托服飾文化,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在幼兒服飾文化教育中,我將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服裝規范的圖案、鮮艷的色彩作為主要教育內容,調動幼兒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幼兒感受哈薩克族民族文化的服飾美,激發幼兒在遵循傳統工藝的同時,樂于運用多種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培養幼兒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如,在“我是小小設計師”的主題教學中,我先讓幼兒認識不同季節的服飾特點,然后讓幼兒將我們經常看到的哈薩克服裝和圖案運用到自己的服裝設計中。幼兒設計的作品不僅有現代服飾的時尚美而且還具有民族特征,幼兒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 依托飲食文化,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在幼兒飲食文化教育中,我以哈薩克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產(包爾撒克、奶茶、奶制品等)為內容,讓幼兒在欣賞、品嘗、親手制作的過程中,對其品種、營養價值、制作過程獲得不同程度的認識,進而產生對家鄉的飲食文化引以為豪的情感。如,在“做客”一課中,我將延伸活動設在民族區角中,讓幼兒扮演角色招待客人,請客人品嘗哈薩克民族的特色小吃,親手為客人泡制奶茶,并為客人講解各種小吃的由來和制作過程,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民族飲食。

3. 依托歌舞文化,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在幼兒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利用哈薩克族舞蹈、音樂、樂器(冬布拉)對幼兒實施美育,讓幼兒初步了解哈薩克族舞蹈、音樂的藝術風格、特點,從中感受民族藝術的美,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如,我利用哈薩克傳統樂曲《黑走馬》,讓幼兒在了解樂曲感人背景故事的基礎上,感受駿馬在草原上雄健有力的步伐和萬馬奔騰的場景,然后教給幼兒各種不同的走馬、跑馬的動作,并編排舞蹈“小駿馬”,讓幼兒邊舞蹈邊感受樂曲“黑走馬”優美的旋律。

4. 依托工藝文化,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傳統手工藝文化教育中,讓幼兒感受哈薩克族傳統手工藝品的精美和實用。如,我開展了“民族美工圖案的粘貼”、“我的氈房”、“小花帽”、“小馬靴”的制作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激發用勤勞和智慧改變生活、創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時我還通過讓幼兒了解哈薩克族的節日風情和民族風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中了解哈薩克族禮儀,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

二、運用哈薩克族民族文化開展幼兒民族教育活動的原則

1. 堅持多元性和本土性并重原則。兒童是在一定社會大環境中發展的,在幼兒園組織哈薩克族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時,既要考慮文化的本土性,重視教育在傳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慮時展對兒童的要求,把這些教育內容組織在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活動中。

2. 堅持生活性和自然性并重原則。開展哈薩克族民族文化幼兒教育活動,其內容要來源于幼兒周圍的民族現實生活,應是以哈薩克族民族生活的邏輯組織起來的多樣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經驗和活動,教育內容應隨著哈薩克族生活情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讓幼兒了解哈薩克族人民“喝茶”的習俗時,可以先創設哈薩克族“過節做客”的生活情景,營造過節氣氛,讓幼兒戴哈薩克族帽子、穿哈薩克族馬甲扮演角色,在一片歡樂祥和的“過節”氣氛中,品嘗哈薩克族的“奶茶”、“馬奶酒”,再認識各種各樣的奶制品,進而認識哈薩克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篇3

>> 趣談哈薩克族民間音樂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風情 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民間防治小兒尿布皮炎的方法 哈薩克族民間動物藥的用法 哈薩克族民間信仰生成的生態觀 我國著名的哈薩克族民間樂器庫布孜演奏家及民間藝人簡介 新疆哈薩克族美食 哈薩克族醫藥傳奇 哈薩克族搟氈技藝 哈薩克族的轉場 中國哈薩克族民間藥用植物在內科病中的應用 哈薩克族民間舞蹈舞臺化創作意義 淺談哈薩克族民間藝人口頭創作的詩歌 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阿肯 逐水草遷徙的哈薩克族 淺析哈薩克族吉祥符號 探尋木壘哈薩克族刺繡 哈薩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哈薩克族民間樂器 哈薩克族民間樂器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涂蘇別克")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各種庫布孜 阿得爾那 達布勒

民間樂器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哈薩克族民間樂器既獨具特色、種類繁多,又豐富多彩,是哈薩克族寶貴的精神和藝術財富。哈薩克族能歌善舞,樂器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許多哈薩克族人不僅會彈奏一到兩種樂器,而且家里還擁有“冬不拉”“庫布孜”等樂器。

哈薩克民族世代傳承的民族遺產,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歌舞、音樂等藝術形式,無不是適用于畜牧業經濟發展和游牧生活的創造性文化。 “歌與馬是哈薩克人的兩只翅膀”,這里的“歌”并不僅限于“詩歌”本身,還包括豐富的情感和由此產生的金歌美曲以及與此有關的一切文娛活動。同樣,為藝術服務的民間樂器本身作為一種藝術也經歷了歷史滄桑而流傳至今。

哈薩克族民間樂器,既獨具特色、種類繁多,又豐富多彩,是哈薩克族寶貴的精神和藝術財富。這些樂器可分為彈撥樂器、拉奏樂器、吹奏樂器、搖晃樂器和打擊樂器等。 哈薩克民間樂器

彈撥樂器

在彈撥樂器中,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更是哈薩克族人們精神的支柱,多在節日或喜慶日子里演奏或為歌舞伴奏時使用。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常見有兩種: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族人以近代大詩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另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族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冬不拉音量并不大,但音色優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于重拍,挑用于輕拍。運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彈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種變化,尤宜于表現快速樂曲。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彈自唱,也可用于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于攜帶,適合于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 民間樂器合奏

除冬不拉外,“謝爾鐵爾”“杰特根”“阿得爾那”等也是音色優美的彈撥樂器。

謝爾鐵爾是哈薩克民族在節日或喜慶日子里常用的一種彈奏樂器,形狀近似冬不拉。它是由整塊木料鑿成,琴腹粘一層皮革為音箱,一般長約65厘米~70厘米,多數為兩根弦,也有三根弦的。琴弦常用馬尾絲直接固定,用公馬尾絲制作的為佳品。

杰特根琴身長1米左右,呈長方形,用整塊木頭雕鑿而成,木盆狀音室,用馬尾絲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當琴碼。杰特根無松緊弦的琴軸,而是通過左右移動作為琴碼的踝骨來調節音調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鳴箱,備有較多的琴弦,所以彈奏起來音量大,音域寬,音色優美動聽。

拉奏樂器

拉奏樂器主要有“庫布孜”“赫勒庫布孜”等。

庫布孜是用整塊木頭雕鑿制成,呈彎柄勺形,琴頸短,琴腹是大勺狀,全長60厘米~70厘米,音箱腹面張開,背面下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演奏時,兩膝夾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馬尾弓拉奏。琴聲與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較小提琴復雜。現代庫布孜改進后,拉奏起來聲音細膩、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現力。

哈薩克族人十分崇拜和珍惜白天鵝,把它與民族起源聯系在一起。哈薩克族人不射殺天鵝,忌吃天鵝肉,認為傷害天鵝,必然會遭遇不幸,并把天鵝描繪為美的化身、美的源泉及純潔、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征和偉大母親的縮影。每年春季作為候鳥的白天鵝飛回水草茂盛的北方草原時,哈薩克族人認為“天鵝歸,鴻運降”,并致以最虔誠的崇拜。也因此,哈薩克族庫布孜曲中有許多模仿白天鵝聲音的曲調,形象逼真。

吹奏樂器 庫布孜演奏者 各種斯布孜格

吹奏樂器主要有“斯布孜格”“斯爾那依”“薩孜斯爾那依”等。

斯布孜格,哈薩克語是“吹”的意思,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哈薩克族人民譽為“心笛”。原先是用草原上的一種“從文依草”制成,如今發展到用松木、骨頭、銅片、鐵筒和鋼管做原料。它的吹奏方法與眾不同,是用喉音和吹管音相結合并同時發出音響的一種吹奏法,因此聽起來是雙重音。音色悠揚、深沉、細膩而典雅,而喉嚨發出的持續音正好和冬不拉音調統一。

搖晃樂器

搖晃樂器主要有“阿薩塔亞克” “托合勒達克”等。

阿薩塔亞克,是握在手中搖撼發聲的樂器,亦為薩滿巫師跳神時所用,形同花傘,由一大一小組成,圓頂周圍綴有許多小項鏈式的銀響環,蓋上雕鏤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全長約1.3米。演奏時主要靠撼搖發出沙沙聲,富有節奏感,故亦稱“搖撼桿“或”棍棍音“。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主要有“達布勒”“達吾勒帕孜”“圣達吾勒”“當格拉”等。

篇4

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一日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情景, 創設民族教育環境,開展民族教育,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 促進幼兒身心、智力健康發展。

關鍵詞

環境 哈薩克族幼兒教育 民族文化

幼兒園的環境是在幼兒教育機構內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綱要》指出:“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的總和,是幼兒發展的資源”。由于環境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在民族地區,對幼兒實施民族傳統教育,就可以通過環境創設這個教育的載體,為幼兒創設一個氛圍濃厚的彰顯本民族特色的園所文化環境,把那些顯性的和隱性的環境教育因素系統化、具體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一日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創設幼兒與環境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情景, 創設民族教育環境,開展民族教育,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 促進幼兒身心、智力健康發展。

一、寓民族文化教育于環境的創設中

1.巧用墻飾,突出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墻飾作為環境陳設的主要內容,能從情感情緒上帶給幼兒愉悅感。阿克塞是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縣,為了讓幼兒充分感知哈薩克族傳統文化,教師充分利用墻面環境,在走廊過道的墻面,布置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工藝品:有手工、剪紙、折紙、粘貼等作品以及具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圖畫,裝飾物,供幼兒日常觀察、欣賞。通過欣賞、觀察以及教師的講解,幼兒不斷了解民族故事、傳說,豐富民族文化藝術知識,開發智力。在室內外的門窗,走廊,張貼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故事、兒歌、相關圖片資料等,供幼兒欣賞、閱覽,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在幼兒心靈深處埋下愛國的種子,并感受民族美術的藝術美。

2.巧用室內環境裝飾,突出民族藝術特色。配合幼兒教育的有效途徑,認真遵循空間環境的原則,有層次布置民族游戲區角,定期更換內容,充分利用室內空間,讓每一個地方都讓幼兒受到教育,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民族文化藝術氣息,觀察感受民族藝術的美;使幼兒的知識量不斷增加,知識面不斷擴大,從小就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陶冶幼兒的性情,形成善于觀察,注意觀察,科學觀察的良好習慣。

二、寓民族文化教育于課程的實踐中

民族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應該融入課程,滿足幼兒的學習欲望。我們可以從眾多民族藝術文化中,篩選出優秀健康,積極向上,反應正面生活,突顯民族特點的藝術文化內容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根據幼兒的經驗、能力、年齡、興趣,需要來組織編排,并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至遠,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進行實施。

語言課中,講民族寓言故事,說民族兒歌,讓幼兒了解哈薩克族是一個文明禮貌,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民族,體驗民族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社會課中,向幼兒介紹哈薩克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生活、等,培養幼兒對本民族的認同感;美術活動中通過欣賞民族服飾、配飾、工藝品、手工制作等,感受民族工藝美術構圖、色彩等的精美和創作上大膽的構思,促進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音樂課中通過音樂欣賞并學唱民族歌曲《黑走馬》《小駿馬》《草原之歌 》《童年 》等,讓幼兒充分感受哈薩克族歡快、風趣、柔美、瀟灑、奔放的民族音樂特色;舞蹈課,學跳民族舞蹈,了解民族舞蹈特點,感受民族舞蹈歡快有力的節奏和他們在慶祝節日或豐收時喜慶的氣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與潛能。通過以上民族文化教育的滲透,讓幼兒更多地了解哈薩克民族文化,同時也豐富了課程內容,提高了幼兒的智力。

三、寓民族文化教育于一日生活各環節中

豐富多彩的一日生活教育活動是幼兒園實施活動的保證,只有找到民族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結合點,拓寬教育途徑,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手段, 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有效的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才能使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穿越時間和空間,取得成功。

1.在活動室為幼兒準備富有民族特色活動角,讓幼兒在活動區角中去聽民族故事、做民族圖案的花邊、吊飾,分角色表演“叼羊”“擠油渣”“姑娘追”等傳統游戲,讓幼兒通過環境和游戲親身體驗哈薩克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勇敢、開朗的博大精深。

2.把哈薩克族文化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到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通過游戲、歌曲、兒歌、繪畫、折紙、故事等各種活動方式,讓幼兒輕松自如地了解掌握哈薩克族文化特色。

四、寓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于大型慶典活動中

為了豐富活動內容,更好地發展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運用,結合“六一”兒童節和“民族幼兒特色展示”活動。在節日期間,孩子們從舞蹈、相聲、小品、合唱、哈語兒歌比賽等項目進行展示。通過節日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孩子們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蹈、說民族兒歌、彈冬布拉,畫表現民族生活的畫,作民族手工。孩子充分發揮了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最重要的是孩子體驗了成功,培養了自信心。

五、寓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于幼兒園、家庭、社會環境中

篇5

【關鍵詞】遷徙緣由 變遷原因 文化

一、遷徙的緣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加強邊防,在伊犁設立了新疆最高軍政機構――伊犁將軍府。新疆伊犁將軍府和下屬參贊,領隊大臣等府衙設立后,為了增加兵力減少換防費用,免去換防部隊長途跋涉之苦,1763年,從布特哈地區的達斡爾和鄂溫克族各征兵五百人,以“索倫兵”為名派往新疆伊犁地區。這批選派的官兵攜帶家眷長期駐防西北邊陲。由此便有了在新疆定居的達斡爾族,開創了達斡爾族歷史的新紀元,現居住在新疆的達斡爾族就是當時達斡爾族官兵的后裔。光緒十五年(1889年)三百多戶的達斡爾人參加了為期三年多的修建新塔城的辛勤勞動,于1891年建成塔爾巴哈臺新綏靖城。遷居塔爾巴哈臺“新滿營”駐進新綏靖城。

自18世紀60年代起,哈薩克族得到清政府的許可,開始陸續遷至其故地阿勒泰、塔城和伊犁等地安居。這樣達斡爾族前往塔城時,就與哈薩克族、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各民族互相協助、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文化差異日漸縮小。而在建國以后,達斡爾族具有濃厚原籍色彩的傳統文化受到極大沖擊,加之受到當地哈薩克與漢族的影響,達斡爾族的文化已不同于東北達斡爾族的原生文化,形成了一種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獨特的達斡爾族文化。

二、變遷的原因及階段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下,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這些文化習俗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互相滲透,文化差異日漸縮小。解放后,人口遷移集國家計劃與自發兩種類型形成相當規模,使新疆成為中國人口遷移最頻繁的省區之一。文化是通過人類的活動呈現的,受人口遷移的影響,使新疆各民族文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新疆達斡爾族文化的變遷原因之一就是新疆人口的變動。

達斡爾族自從清中期被清廷“分而治之”的政策強行遣派至邊疆地區屯墾戍邊,以后各地達斡爾族人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彼此聯系較少,直接交往困難,尤其是新疆達斡爾族與其他地區的達斡爾族之間兩個世紀的時間由于經濟、交通等原因,幾乎沒有發生任何交往關系。新疆達斡爾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相互交往,因此達斡爾族的文化受外族文化的影響也發生了變化。

當時遷入新疆的達斡爾族至今有六七代人,由于代代所經歷的政治經濟、社會的不同,也就出現了幾代人之間的文化差異。新疆達斡爾族所居地區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造成社會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促使達斡爾族文化的變遷。塔城達斡爾文化變遷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763年―1908年左右。這個階段達斡爾族內部成員由于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民族自尊感仍然保持著較強的傳統文化觀念。如母語觀、制度觀,主要是哈拉莫昆觀念及其相關制度,親屬稱謂及其制度。在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制約下他們始終保留和使用著自己的語言,使母語的發展有了一個基本的保障和社會土壤。這種傳統文化觀念為達斡爾族文化形成一種保護膜,因此這一階段塔城達斡爾族文化沒有受到外族文化大的沖擊。

第二階段:1908年-1962年。為了生存,人們就要適應環境,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形成的。同樣,達斡爾族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和其他民族互相交流,而達斡爾族所居地區民族成分主要以哈薩克族為主,為了交流方便,當地達斡爾族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開始普遍使用哈薩克族語言。在這期間,大部分人就讀于哈薩克族學校,接受哈薩克文化教育,只有一小部分上漢校,接受漢族文化教育。在外族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就使得人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變化,思想觀念的改變,生活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因此這一階段新疆塔城達斡爾族文化主要受哈薩克文化的沖擊。

第三階段:1962年―90年代中。這段時間達斡爾族文化變化最大,開始全面接受漢族文化教育,主要原因是:1962年4月1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城、裕民、霍城三縣居民6萬多人,在蘇聯駐新疆領事館的長期策動誘騙下,進入了蘇聯境內。①由于在這移民的6萬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哈薩克族,這些地區也主要是達斡爾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大批哈薩克族的遷出,使得大批漢族遷入。這一人口結構的變化對達斡爾族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這樣一來,當地哈薩克族學校基本撤離,使達斡爾族學生全部轉入漢族學校,新疆達斡爾族自此開始全面接受漢族文化教育。又由于社會的進步,思想的變遷,大量接觸漢文化,致使達斡爾族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年輕一代的達斡爾族基本不懂母語語言,對達斡爾傳統文化不甚了解。

第四階段:90年代中至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變遷,各少數民族開始提倡保留和傳承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及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塔城的達斡爾族開始加緊了與東北達斡爾族的交往與交流。塔城達斡爾族協會開始組織年輕的達斡爾族學習達斡爾語言;在達斡爾族傳統節日組織青年達斡爾族參加文藝聯歡活動;婚慶節日時提倡穿達斡爾族民族服飾、唱達斡爾族歌曲、跳達斡爾族舞蹈。這一階段,塔城的達斡爾族在接受這各種文化教育的同時,繼承并保留著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多元化文化

總的來說,新疆塔城達斡爾族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既吸收外族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色彩和基本格調,不致在眾多的文化包圍和沖擊中失去本來面目,這就形成了新疆達斡爾族文化的特征:獨特性、多元性、變動性。

篇6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整理歸納,揭示其文化特征根源,以求傳承與發揚。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 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 47個民族,其中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他們分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世代繁衍生息,創立了豐富多彩、見格迥異的民風民俗。由于地域環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從長期的生產斗爭實踐中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體育項目。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用一種獨特的體育文化語言,訴說著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智慧和追求,是體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新疆世居少數民族分布及特色傳統體育項目

新疆12個世居少數民族豐富的傳統體育項目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傳統體育項目(見表 I)。目前,新疆已經發掘整理出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共629個小項,其中,速度賽馬、賽走馬、賽駱駝、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術 、背式拔河、國際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達瓦孜、馬上角力、姑娘追、斗雞、沙哈爾地 (空中轉輪)等成為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 目;速度賽馬、賽走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術已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達瓦孜、馬上角力則多次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表演項目。

2 新疆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根源

2.1 地域文化根源

少數民族體育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特定的 自然環境緊密相關,是人們適應與改造環境的一種體現,也是人與 自然斗爭的一種反應。新疆 (古稱西域),是聯系亞歐的必經之路,從西漢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古代歷史上 ,這部分地區民族遷徙和交往活動十分頻繁,使居民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系錯綜復雜。加之新疆復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地形我樣,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綠洲,有遼闊美麗的草原,也有荒無人煙的千里戈壁。這一塊塊地貌氣候奇特、人文景觀迥異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民族不 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 區冬季漫長,夏季短暫,氣候濕潤,利于森利和草場的生長和發育也利發展畜牧業 ,嚴酷險峻的 自然環境和動態的生產方式培養了他們堅韌刻苦、豪邁頑強、勇敢剽悍、自由樂觀的精神性格,于是從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傳統項目,如:賽速度馬、賽走馬、刁羊、跑觀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暫,夏季漫長,屬于溫帶干旱荒漠氣候,這里的人們多是定居,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過歷史的發展和演變 ,這一地區所產生的體育項 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賽跑、蕩秋千等跑、跳、投及武術、角力等。

2.2 軍事文化根源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史 ,既是一個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戰斗史,又是一個慘烈悲壯、可歌可泣的血淚史。一些民族在戰爭中滅絕,一些 民族為了生存和 自由被迫長途遷徙。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與異族時有爭端發生,但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沒有形成獨立的體制,特別是在軍事上從未形成或產生固定的軍事組織,也沒有獨立的軍事制度,因此生產勞動中的體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戰斗。

哈薩克族是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歷史充滿戰爭色彩,由于生產需要精騎善射,于是便產生 了馬術、馬上摔跤、跑馬射箭等馬上運動,而這些運動無不與氏族社會部落之間的戰爭息息相關。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只有強健的體魄和機敏的頭腦才能贏得戰爭,而這種軍事戰斗的需要也作為一處直接動力促進了這些具有軍事功能體育項目的不斷發展。又如馬上擊棍是柯爾克孜族的傳統體育比賽項目,很像古人在馬背上揮舞長矛進行廝殺,場面精彩而熱烈。這種游戲就是從古代戰爭中沿襲下來的,后來演變柯爾克孜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表現牧民們勇敢果斷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現在,這些活動失去了其軍事意義 ,但仍在民族體育文化的百花園里綻放著絢麗的光彩。

2.3 生產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傳統體育有著鮮明的從業特點。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場星羅棋布,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據各自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方式,在閑暇之余,利用心愛的坐騎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競賽,如賽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數民族在狩獵和牧業生產中離不開奔跑追逐、投擲射擊甚至需要與野獸搏斗、與牲畜角力,因此產生了賽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擲等活動,并逐漸演變為體育項目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歷來是漠北少數民族載貨和騎乘的工具,由此產生了“賽駱駝”。錫伯族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 ,因此錫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內的孩子們在會跑時就教騎馬,能拉弓時就開始學射箭,他們認為這些項 目能磨練意志、顯示武功、鍛煉身體,他們的射箭和摔跤兩個項目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運動員,蜚聲中外體壇。哈薩克族的叼羊是人們對早期狩獵情景的寫照。蒙古族的 “打布魯”起源于古老的狩獵生活,是蒙族人打飛鳥擊走獸的一種方法 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珍珠球”是模仿滿族采珠人勞動演變而來的,現在這個項目已經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 比賽項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經濟 、思想、文化習俗的差異,即使同一體育項目,其內涵和技藝也有較大差異,如蒙古族摔跤、哈薩克式穿麻袋摔跤、錫伯族摔跤規則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區儀器主要 以肉食、奶制品為主,常年高蛋白營養的攝取,使得他們肌肉發達、體格健壯,具備了體能主導類運動的素質要求和條件。

2.4 宗教傳說文化根源

遠古時期 ,自然科學尚不發達,少數民族先民對人類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種夢境等現象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心目中的神靈是開天辟地、造就萬物、創造人類的最高主宰。于是通過舞蹈模仿自然界動物的形態、動作來表達圖騰,以示對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節、日期,就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剝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為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節日作為民間習俗傳承了下來,民俗文化也 以一種健身、娛樂的體育形式而成為了節日的重要內容。

新疆作為古代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樞紐和通道,自古以來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蘭教傳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區流傳,許多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就源于宗教儀式。如喀什地 區的維吾爾族人民喜愛“薩滿舞”,就是原始薩滿教留下的明顯痕跡;蒙古族 的那達慕大會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活動。

還有很多民族體育活動以傳說和神話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如哈薩克族 的 “姑娘追 ”,柯 爾克孜族 的 “飛馬拾銀”、“打皇宮”等,都帶有神秘的色彩。

2.5 節 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民俗節 日為民族體育活動提供了衣好的場所,不管在喜慶豐收、婚喪嫁娶,還是紀念性、娛樂性的各種節日中,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動所不能比擬的,體育活動又為民族的節日增添了紛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新疆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等民族在歡度開齋節期間,除了互致問候,唱歌跳舞等活動外還要舉行賽馬、賽駱駝、叼羊、摔跤等活動;柯爾克孜農歷3月22日過 “諾勞孜”節 (即新年)時互相拜年 ,舉行賽馬、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蕩秋千等體育活動;塔吉克族人 民過著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節、肉孜節等都會舉行騎牦牛叼羊、鷹舞、馬舞等具有濃郁特色的體育活動;在喜慶集會和婚嫁喜事中柯爾克孜族有一種 “姑娘追”的游戲,表達人們的喜慶與歡樂,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騎術傳遞愛情的一種方式;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也包含了賽馬、射箭、拔河等多項體育比賽,使民間傳統體育的民俗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節 日民俗為傳統體育的深化和發展提供了載體,民間傳統體育也同時豐富了民俗的內容。

2.6 娛樂文化根源

新疆的維吾爾、蒙古、哈薩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獵獲猛獸 ,采集歸來之后 ,喜慶豐收時 ,都要為自己的收獲以歌聲、舞蹈、游戲表示慶賀,勞動之余、談情說愛之中,族人們也會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體育項目就是為滿足人們的文化娛樂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滿足而產生,并以自娛自樂、消遣和游戲的活動方式出現,易于組織開展,并能令人愉悅、得到情感抒發和宣泄。在活動中,人們不以失敗為恥,而是互相學習,享受快樂。如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的“蕩秋千”,哈薩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爾克孜族的 “嗄啦哈”,塔塔爾族的“爬桿”,維吾爾族的 “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娛樂文化特征。

3 小結

新疆是古 “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歷史上各民族遷移、角逐和交匯融合之地。這片土地上的47個少數民族盡管歷史淵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 同生活中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它既有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特民俗文化鮮明的個性。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流傳至今,在社會交往、民族團結、政治經濟方面顯示出特殊的意義,也對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增進身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于杰,尹麗娜.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狀及其發展思路研究 [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10)68—70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 (體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 (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項目 (上)[J].娛樂、休閑健身

[5]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項目 (上)[J].娛樂、休閑健身

[6].新疆哈薩克族特色傳統體育發展新路研究 [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8,27(1):30-32

[7]劉偉,金貴.回族民間傳統體育筆談 [J].回族文學,51—54

[8]咸云龍.試析中國回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傳統體育的起源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7 (1):9—12

[1O]鐘志勇.蒙古族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7

[11]毅松.達斡爾族傳統體育及其特點 [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7,1:70—74

[12]霍紅.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與走向 [M].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崗,王鐵新.民族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 [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8—87

[14]蘆平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其特征 [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4,40(1)94—99

[15]馬輝,方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探源 [J].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26(6):107一l1l

篇7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蘭州730030)

【摘要】新疆地處西部,自古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匯聚之地,加之這里居住著的眾多少數民族,使新疆的少數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文章從對新疆特色音樂風格作品形成的歷史背景介紹入手,不僅對其音樂風格形成的民族特點進行了分析;還從音樂研究的專業角度出發,從旋律、節奏和節拍、調式、曲式、和聲等不同的側面對新疆風格的音樂進行了解析。通過這些研究,不僅可以加深對新疆地區和當地少數民族特色音樂的理解,而且對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疆;民族;音樂風格;表現手法

基金項目: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社科類)“新疆少數民族音樂在器樂(鋼琴)作品中的表現手法研究”資助,批準號:31920130140ss。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中轉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之地。伴隨著各種交流的不斷深化,新疆逐漸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舞臺,在這里古代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新具特的地域文化風格。

一、具有新疆特色音樂形成的歷史特點

對于新疆特殊的音樂風格的形成,有其歷史和民族的特性。因此要全面認識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音樂,首先需要從新疆音樂風格形成的歷史淵源開始。

從音樂體系形成和互相影響的角度來說,新疆所特有的音樂風格主要受到三個音樂體系的影響:

1蒙古利亞體系,又稱中國音樂體系。

2伊朗體系,又稱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

3歐洲體系。

它們各自的特點可以從下表中得到體現:

正是由于同時受到三種音樂體系的影響,才使得具有新疆特色的音樂在音樂表現上既具有東方特色,又具有西方音樂體系的神采,所以才在祖國多民族的音樂舞臺上顯得格外豐富多彩和引人注目。

二、新疆主要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特點

新疆是我國西部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雖然有47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但基本上是通過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特點來體現的。

(一)維吾爾族

由于維吾爾族的音樂風格中同時具有蒙古利亞體系、伊朗體系和歐洲體系的特點,使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適應力與影響力,并且在歷史上就伴隨著絲綢之路的延伸而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中,以維吾爾族音樂為基礎的《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于闐樂》等西域音樂具有重要的地位。

1維吾爾族的民間音樂中,歌曲有情歌、習俗歌、勞動歌、歷史歌等形式,舞曲有賽乃姆、麥西熱甫、薩瑪等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十二木卡姆》,這是一部融歌、舞、樂為一體,由系列敘誦歌、器樂曲、歌舞曲構成的系列套曲。

2由于維吾爾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所以有關宗教的音樂也在本民族的民間音樂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包括一般性的伊斯蘭教音樂和宗教儀式上使用的音樂,也包括一些以宣揚伊斯蘭教義為目的的說唱。

3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的音調色彩豐富,從五聲到八聲的各種音調都有且富于變化;結構靈活多樣,樂曲篇幅大小不一,具有套曲化發展的趨勢;節奏、節拍復雜,多見復合節拍和混合節拍;旋法多變,旋律多為由中低音區起首的拋物線型,且以樂音的級進為主,跳進為輔。

(二)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音樂風格同時具有蒙古利亞體系和伊朗體系的屬性。

1在塔吉克族的民間歌曲中,體現本民族民歌特色的是“達斯坦”,即民間說唱音樂,并且演唱多是一句領唱,一句應和的形式。

2民間器樂曲主要使用的撥弦樂器為熱布卜、庫木熱依、賽依吐爾,這些都是塔吉克族所特有的撥弦樂器。常用的吹管樂器就是鷹笛。

3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篇幅短小,結構嚴謹;節奏、節拍以復合型節拍為主;音調相對簡單,以七聲音調為主,部分民間音樂中以五聲音調為主。

(三)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是新疆的主要草原民族,以牧業為主。哈薩克族的音樂風格中同時具有蒙古利亞體系和歐洲體系的屬性。

1.在哈薩克族的民歌中,題材上有了安和月倫兩種變化。“安”類歌曲多數具有固定的歌詞和曲名,多為單二部曲式。“月倫”類歌曲類似說唱歌曲,無固定歌詞,有歌手即興演唱,表演形式以自彈自唱為主。

2哈薩克族最常用的拔弦樂器就是冬不拉,除此之外還有拉弦樂器庫布孜。

3哈薩克族民間音樂音調形式較多,包括五聲、六聲和七聲的各種音調;節奏、節拍以混合型節拍為主,同時在說唱中節奏自由,富于變化。

(四)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也是新疆的草原民族之一。柯爾克孜族的音樂風格具有伊朗體系和歐洲體系的屬性。

1在柯爾克孜族的民歌中,著名的民歌是《瑪納斯》。《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大型說唱史詩,與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和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并稱中國民間三大史詩。

2.民間器樂曲除使用拔弦樂器,還多使用豎吹管樂器。柯爾克孜族的撥弦樂器是庫木孜,除此之外還有豎吹管樂器楚吾爾。

3.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音調形式以七聲為主;篇幅相對短小;節奏、節拍以混合型為主,但也常見增減節拍。

受上述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對于帶有鮮明新疆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來說,可以從本民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來進行分析。

三、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表現手法

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音樂在表現手法上與其他地區民族的音樂有著鮮明的區別,展現出獨特的音樂韻味。

(一)旋律

在欣賞新疆民族音樂時,最為動人的首先是那些來源于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旋律線條。音樂作品中,旋律上下起伏多變,最有特點的是反型線條。此種上升用跳進,使旋律進入高音區,然后逐漸下降到低音區結束,下降時,在級進的基礎上加甩音,構成總趨勢下降,但局部看又具上升傾向的線條。同時,多使用重復、模仿、呼應、對比等旋律的發展手法,使旋律發展形成樂段,它們大多具有對仗性和方整性。音樂敘述時而委婉低沉,時而高昂歡快,表現出對家鄉、民族、生命及愛情的摯愛。正是這種地方特色的旋律線條,才使得聽眾能夠不斷受到音樂作品的感染并沉浸到音樂的氛圍之中,感受到新疆民間音樂不同于其他地區民間音樂的獨特之處。

(二)節奏、節拍

在新疆的民間音樂中,節奏豐富、多變,節拍的重音突出,造成力度上的鮮明對比。音樂節奏多以切分為主。在民間器樂作品中,均分律動和非均分律動同時存在。均分律動中,常以固定節奏貫穿全曲。同定節奏各有專稱,達100多種,其中主要形式有:來派爾(一種新疆民間舞蹈形式)節奏型,麥西熱普節奏型,阿圖什節奏型,賽乃姆節奏型等。這種固定節奏主要用手鼓和納格拉鼓敲擊,有時也用其他樂器演奏。在非均分律動中,新疆的民間音樂中有許多以散板為主,散拍子和混合節拍經常出現。

除采用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外,還經常采用混合復節拍,如五拍子、七拍子以及非常特殊的二又二分之一拍等拍子。

(三)從調式來看

由于新疆的民間音樂同時受到蒙古利亞體系、伊朗體系和歐洲體系的影響,所以調式形式多樣,但調式基礎主要是由不同的二度音程構成的四音音列。受到蒙古利亞體系調式影響的民間音樂作品中,大都采用四度一五度調式,以宮調式最多,其他調式運用較少。受到歐洲體系調式影響的民間音樂作品中,則以自然小調與和聲小調為主,有時還出現多里亞,混合利第亞調式。而受到伊朗體系調式影響的民間音樂作品,則是新疆民間音樂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調式體系,調式非常復雜,種類眾多。首先,主音的選擇往往受到新疆民間經常使用的撥弦樂器的影響,并與其外弦定弦音保持一致;其次是調式、調性的經常變化,在同一首樂曲中同時出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四)從曲式來看

在西方音樂作品中,不論是簡單的樂段.二部、三部還是龐大的奏鳴曲式,都有“呈示一發展一再現”的曲式結構。但是在新疆的民間音樂中,讓人們廣為熟悉的則是另外一類曲式,即以《十二木卡姆》為代表的“木卡姆”曲式。這種獨特的曲式,在新疆的少數民族中,不僅維吾爾族采用,而且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也都在運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這種“木卡姆”的曲式結構成為包涵了不同民族傳統的古典歌曲、民間歌舞音樂以及民間敘事歌曲的結構形式。這種曲式結構不僅是不同音樂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表現,而且對不同民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五)從和聲來看

在西方音樂的傳統中強調和聲的功能性,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則強調旋律性,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新疆,由于新疆少數民族的音樂中同時受到三種音樂體系的影響,特別是歐洲體系的存在使新疆的民間音樂中功能性和聲與旋律之間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偏音的巧妙使用使五聲性旋律與三度疊加實現了統一,從而使和聲的內涵與容量擴大,作品的層次更加鮮明,形象更加飽滿。

綜上,新疆作為祖國西部的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各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通過大量地汲取新疆不同民族、不同時期音樂的特點和養分,使得不同音樂作品在創作和演奏過程中都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借助對音樂作品中旋律、節奏和節拍、調式、曲式、和聲等基本音樂元素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區分具有鮮明新疆民族特色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同時,對于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表現以新疆為代表,包括其他不同地區在內的各種民族音樂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聶一波談中國鋼琴作品作曲技法中的民族化追求[J].黃河之聲,2009,(1)

(2]杜亞雄新疆古代居民的種族特征和現代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J].音樂研究,1995,(2).

[3]周吉新疆各主要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J].中外文化交流,1999,(1)

[4]梅寒論新疆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6).

[5]黃雅新疆風格鋼琴曲中的旋法與節奏特點[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3)

[6]安冰冰,方可新疆風格鋼琴作品的民族性分析[J].音樂探索,2008,(3).

[7]鄧昆新疆風格鋼琴作品中的和聲[J].黃河之聲,2009,(7)

篇8

唱響“新疆是個好地方”

新疆活動周舉辦時問是9月26日至30日,新疆活動周文化演藝活動將為上海世博會營造快樂喜慶的氣氛。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表演也將是一大亮點,包括維吾爾族木卡姆、柯爾克孜族“瑪納斯”、回族“花兒”、新疆曲子劇、塔吉克族鷹舞、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等;傳習活動主要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表演與傳授,剪紙表演與傳授,民族服飾展示與試穿體驗;新疆特色干果、民族特色食品介紹與品嘗;新疆和田玉介紹與識別;哈薩克族民間傳統刺繡表演與傳授、民間手工藝品展覽等。而踩街巡游活動則以富于表現力的新疆歌舞、民族服飾、藝術造型和民族音樂為手段,充分展示新疆特有的文化藝術與民俗風情。

新疆參與上海世博會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說,以上海世博會為平臺,通過各種能代表新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演藝活動,把新疆多民族融合的特色文化藝術全面展現在全世界參觀者面前,讓世界更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新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真實面貌,達到“讓世界了解新疆,讓新疆走向世界”的目的。

告訴世界:新疆很美好

場館建設歷來是參與世博會展示活動的重頭戲。新疆館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觀眾進入館內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透過這些氣息觀眾又可以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角。

新疆館從正面看,像一位戴花帽、蒙面紗少女的蓋頭被剛剛掀起,鑲著金邊的流線型紗幕,寓意流淌的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展館分“走進新疆”、“和美新疆”、“甜美新疆”三個展區。剛進展館,新疆各民族代表組成的“笑臉墻”,給人以視覺沖擊,展示出和諧、美麗、獨特的新疆。再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幅獨一無二的羊皮畫卷圖,展示出新疆古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和人類現代文明,凸顯新疆是連接中國與中亞的“橋頭堡”、“大陸橋”。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館中間碩大的手鼓形舞臺,充分展示了“歌舞之鄉”的魅力。內部還設有互動裝置,進入新疆館的觀眾只要觸摸裝置,三維電光墻上就會出現多姿多彩的畫面,讓人們通過這一切感受和美新疆。最后一個部分,布滿了巨型吐魯番葡萄、和田石榴、庫爾勒香梨等新疆水果圖像,讓觀眾“品味”甜美新疆。

篇9

來到新疆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是2002年7月份第一次來到新疆,那時候的感受是新疆還沒有現在發展這么好。剛踏進烏魯木齊市,就已發現建設得有點像內地大中城市了,街道寬闊、高樓林立。第二次踏入新疆,我的感覺就是:步入新疆,心境平靜;閱讀新疆,驚訝不已;游歷新疆,激情喝彩。

我們下午到了烏爾禾,那里的白楊河大峽谷、胡楊林都很美,美得令許多遠道而來的人趨之若鶩,流連忘返。正因為它那西部野性的力量,使它被列為“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我們一行人拍攝了白楊河大峽谷、風光百里采油區、“磕頭機”、夕陽下的烏爾禾、魔鬼城日落。據說早在先秦時期,這里就是塞種人的游牧地;自唐朝開始置于中央政府,隸屬北庭都護府。今天,它的境內和睦聚居著蒙古、漢、哈薩克、維吾爾和回族等17個民族,烏爾禾確實是個值得去的地方。

隨后要去布爾津、賈登峪、喀納斯和白哈巴。在布爾津城的那晚,只感覺是一個美妙的星夜,滿天的繁星點綴了布爾津整個穹廬似的天空,與繁華的布爾津縣城萬家燈火上下映照,一派燦爛與壯美,讓人久久忘言。

聽說賈登峪因為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得名,到達這里后,發現它是喀納斯的門戶,海拔1600米。通過了賈登峪,才能到達喀納斯。欣賞了喀納斯的美后,才又轉入西端密林中的一個小山村―――白哈巴。聽說,白哈巴被稱為“攝影家天堂”的小村子,從樹葉悄然發黃的那些天開始,來這里攝影的專業人士和游客便一天比一天增多。整個金秋季節,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扛著大大小小、長長短短裝備精良的攝影器材的人,聚集在村子各個角落。尤其是清晨日出時分,在村口和西邊山坡上拍照的人,多者五六百,少者二三百,蔚為壯觀。

沿途又拍攝阿勒泰山脈迷人秋色。到達北屯,再往北就可以感受到額爾齊斯河潮潤清爽的氣息,這條河在阿爾泰山里分散成大大小小十幾條支流,這些支流在峽谷地帶水流湍急,波濤滾滾,到了山外布爾津這樣平坦遼闊的原野上,又呈現出一條大河的寬闊、清澈、寧靜,緩緩向前移動的景象。

接下來踏入了齊巴爾鄉境內的哈巴河兩岸,這里有一片絕美的白樺林,長約28公里,寬約1.5公里,是中國西北最大的天然生長的白樺林帶。林中綠草如茵、野花點綴,聽說冬季又成了銀雕玉琢的白色世界。

為了能趕上哈薩克族牧民在秋季趕著大批牲畜從夏牧場向秋牧場轉移的場景(被稱為“牧民牛羊轉場”),我們步行翻越了4座山頭,欣賞到了這轉場大軍的壯觀場面。只見那成群的駱駝馱著全副家當,有帳篷、鋪蓋等,行進在秋日的山路上……

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中,我們離開了“牧民牛羊轉場”,又返回了白哈巴、喀納斯,晚上參加了哈薩克風情篝火晚會,欣賞哈薩克舞蹈,體驗哈薩克民族風情。

一路上,我們拍攝層林盡染的山間秋景、日出日落。當到達五彩灘時,不禁為大自然的力量而驚嘆。這里懸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勢起伏、顏色多變,聽說是由激猛的流河切割而成,加上狂風侵蝕才變成今天的特殊地貌。這里的巖石顏色多變,在落日時分的陽光照射下,巖石的色彩以紅色為主,間或有綠、黃、白、黑等過渡色彩,可謂是色彩斑斕、嬌艷嫵媚、剛柔十足、造型奇艷……

篇10

課題名稱:漢語飲食類詞語與中國文化;項目來源:2012年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2XYC006

摘要: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與該民族文化的聯系是極其密切的,而民族文化又對飲食類詞語有相應的影響。文章從各少數民族文化角度探討與飲食類詞語的聯系及對其的影響。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飲食類詞語

作者簡介:左馥,女(1985.8-),籍貫:遼寧省阜新市、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184-01

我國各民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偉大作用總是伴隨著國家統一興盛、民族間的友好交往而發展的。歷史上的漢唐盛世,由于各地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頻繁的交流,也使各民族的飲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大大發展。漢武帝通西域,開西南夷,致使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許多創造成果傳播于中原乃至全國。例如音樂、樂器、舞蹈、服飾、風物、宗教等等。其中在飲食方面亦吸收了不少,因張騫通西域而引入內地的食品,如胡餅、大蒜、葡萄、馬潼等都成為后來我為人民普遍喜愛的食品,大大豐富了我國飲食文化。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數民族所處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所處的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和愛好,并最終形成了與本民族文化相應的、獨具品位的飲食文化和飲食類詞語。我國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北部和西北部的蒙古族,東北三省的滿、朝鮮、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西北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回、維吾爾、撒拉、裕固、土、哈薩克、塔吉克、烏孜別克等;西南的藏、彝、白、納西、羌、哈尼、僳僳、拉祜、佤、景頗、怒等;中南部的土家、侗、苗、瑤、布依、壯、水、仫佬、仡佬、黎等;此外在東南部的福建、浙江等省還有畬族,臺灣省的原住民部族。

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最具特色的手扒羊肉,喜食炒米、烙餅、面條、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食品。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多數蒙古族人能飲酒,多為白酒,啤酒,奶酒,馬奶酒。漢語從蒙古語中吸收的詞語“蘑菇”。

滿族,東北故地滿族主要從事農業,以高粱米、玉米和小米為主食,再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滿族有吃水飯的習慣,故有大米水飯、高粱米水飯和二米水飯。即在做好米飯后用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餑餑是滿族的特色食品,各種黏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的。Sacima,滿語是一種糕點,北京口語有“薩其馬”,意思也是一種糕點,裹蜂蜜,很甜,含糖、油較重的“薩其馬“是滿族人尚食的特色點心。酸菜也是滿族民族在秋冬之季腌漬的大白菜。

朝鮮族,他們喜食米飯、善做米飯。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打高、片糕、散狀糕、發糕等。日常常食“八珍菜”(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等制成)、“醬木兒”(用小白菜、秋白菜、大頭菜、海帶等制成的湯)、泡菜、辣椒。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克依姆奇”,即朝鮮族泡菜和冷面、打糕、狗肉湯。

回族:受伊斯蘭教影響,回民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鴨,都要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否則不能食用。各地回民的飲食也有所不同。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常食的面點有饅頭、燒鍋、花卷、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也是節日饋贈親友的禮品。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

維吾爾族:飲食以糧食為主,主要有小麥、水稻、高粱、玉米、豆類、薯類等,肉類、蔬菜、瓜果為輔。其中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常食的主食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烤羊肉串、烤全羊等菜品頗具地方特色。在西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內,北疆與南疆的飲食風格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北疆除維吾爾族、蒙古族和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之外,主要居住著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人民愛吃馕、羊油炸面團、羊肉面片、抓肉、馬臘腸、奶茶、馬酒、奶油等二十多種富有特殊風味的食品。平時多吃羊肉,通常的吃法是大塊白煮的抓肉。晚秋季節宰殺畜后開始熏制冬肉。馬肉灌制的臘腸不僅風味特殊,而且可以長期保存。過去基本不吃蔬菜,現在糧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南疆居民,除漢族外,主要有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其中維吾爾族的人數占絕對優勢。維吾爾族人民以面粉、玉米、大米為主食。平時喜歡喝奶茶,佐以玉米面或面粉制成的烤餅——馕。用羊肉、胡蘿卜、葡萄干、蔥和大米制成的具有民族風味的“樸勞(普勞、帕羅)”——手抓飯,是節日或待客不可缺少的珍貴食品,以手抓食,故稱“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