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5 03:3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顆鉆石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電教,姑且理解為電化教育之意,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凡是使用視聽技術應該都是電化教育吧。以前外出學習看到那些專家名師使用多媒體教學就羨慕得不得了,夢想著有一天我也可以讓自己的板書動起來,讓教學掛圖中靜止的景物動起來。終于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自己的學校上多媒體了,我一下子愛上了多媒體,我感覺它是我最好的助教。
一、助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內需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習很重要,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但是小學生在學習上較為普遍的存在興趣問題,因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不愛學,這同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陳舊有直接的聯系。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等特點,可以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發自內心感受到需要學習,從而愛上學習。
3、板書課題,解題
師:我們讀的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啊?
生:七顆鉆石。
師:好,看老師寫這幾個字。寫字時啊,一定要認真,一筆一劃地寫,橫要平,豎要直,要用力寫……(師邊說邊板書)
師:見過鉆石沒有?
生:沒有。
師:鉆石啊,太貴了,老師買不起,但是我給大家帶來了鉆石圖片。
(多媒體課件展示“鉆石”圖片,認識鉆石。課件上依次出現七顆鉆石圖片以及“七顆鉆石”文字,其中“顆”字動畫顯示,引起學生的注意。再出示圖片“一顆枯死的老樹”,“棵”字動畫顯示。)
師:看到這兩個“kē”了么?
生:看到了。
師:它們長得一樣么?
生:不一樣。
師:相信你一定可以記住它們的不同點。那么一棵老樹和七顆晶瑩閃亮的鉆石之間會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從故事中尋找答案。
這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之后解題片段。閃閃發光的鉆石圖片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們一下子就知道了鉆石是什么樣子的,立刻就區分開“顆和棵”在字形上大區別,在本課鞏固練習階段檢查學生時也證明全班學生都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教師使用講解和板書帶來的教學效果。
《七顆鉆石》教學片斷之二:
(師點擊課件,出示下一自然段內容:小姑娘被小狗絆倒了,水罐里的水竟然沒有灑。)
師:請齊讀這一段。(生齊讀課文,)
師:假如讓你加入“竟”和“小姑娘喜出望外”這兩個內容,該怎么加?
生:把“竟”放在“端端正正”前面,把“小姑娘喜出望外”放在最后。
(師隨機點擊課件,把“竟”“小姑娘喜出望外”放到合適的位置。)
生齊讀加上新內容的這一段。
師:愛心真是神奇啊,讓小姑娘遇到這么神奇的事情。還會有什么奇跡發生呢?
多媒體應用于教學中,能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可以使一切東西直觀起來,如片段中對重點詞語的顯示,本來是書本上靜止的漢字在屏幕上可以任意活動,隨著學生的回答字呀詞呀有了靈性一樣就到了該到的位置,這已經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使學生愿意學習,課堂氣氛及教學效果當然會很好。
二、助我創設情景、引生入境
入情入境地學習既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又可以打開學生的認知思路,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熏陶學生的思想、凈化學生的心靈。而多媒體課件是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的有力工具。多媒體可以將文章相關的背景、歷史知識、文化蘊涵等融為一體,利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知識信息,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篩選擇取所需信息,掃清閱讀障礙,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學習對象發生興趣,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三、助我拓展學生感性認識,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接觸的雖是非常形象的語言描繪,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們運用聲形兼備的課件,傳授知識,不僅使學生接觸抽象的語言符號,而且將學生帶進了一個形象的世界,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全面深刻,同時可以由此及彼,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七顆鉆石》教學片斷之三:
師:你想對小女孩說什么?
生1:你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
生2:你不但愛媽媽,愛小狗,還愛一個過路人。
師:是啊,就是因為小姑娘這博大的愛心,神奇的事情又發生了。
生一齊回答: 水罐里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鉆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鮮的水流。(師相機板書)
(師點擊課件,課件鏈接到“故事背景圖片”)
師:這巨大的水流,會讓世界發生什么變化?
生1:河流有水了。
生2:井里也有水了。
生3:樹木叢林也活過來了,世界又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
生4:人們有水喝了,不會渴死了,小狗也活蹦亂跳了。
……
(課件出示“一個因水資源豐富而到處充滿生機的世界”的圖片。)
師:多美啊,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因為小姑娘有一顆博大的愛心。愛心使世界變成了美好的人間。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最后一段。(師點擊課件,出示最后一段。)
一個簡單的鏈接就把學生的思維又帶到了旱災特別嚴重世界嚴重缺水的情境中,從而引導學生盡情想象世界有水之后的變化,在學生們充分想象之后,給他們欣賞他們想象中的美麗世界,由此來感悟小姑娘的愛心有多么博大,愛心能使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四、助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是使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條件之一。傳統的課堂以口語為主,輔以黑板掛圖,以靜態形象為主,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感到單調、枯燥。多媒體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優點,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形成沖擊力,學生的感觀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興趣的心弦,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多媒體課件創造了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匯的教學環境。電教,的確是我的最好的助教。
參考文獻:
篇2
一、注重自身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若想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情緒,則自己應先具有飽滿的精神,激情四溢,讓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自己特有的感觸、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打動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應深入了解課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教師還可將自己的個性特點與作品相結合,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盡情揮灑。教學《母親的恩情》一文時,教師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獨特體會,然后結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詩《游子吟》,并介紹其有關的背景知識,分析詩歌的具體情境,向學生生動而富有情感地分析與講解《游子吟》,讓學生在教師積極飽滿的語言與情感中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使他們形成體貼、孝敬父母以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情感意識。語文教材是情感引發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將語文課作為情感表達的載體,充分發掘課本中蘊涵的情感,找出其結合點,以情促教、以情促學,從而激發與調動學生潛藏的情感因素,把師生的情感融于課本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使課堂教學激情蕩漾,并產生更多、更豐富的情感。
二、創設教學情境,以情境感染學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過一定的情境可以產生一定的情感。同時,在情境之中,各類要素對情感的形成起著綜合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氛圍的渲染,創設濃郁多彩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進入學習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手段設置一定的情境,調動課堂情感氛圍。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如投影儀、多媒體等,向學生展示優美生動的畫面,配以動聽、悅耳的聲音,再加上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渲染,學生就會如臨其境,深受感染。
教學《七顆鉆石》一文時,教師應充分發掘文章的主旨――“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樣使學生理解“愛”,進而理解課文的內涵,實現人本共鳴呢?教師可通過圖文結合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凸顯其個性發展。教師在課前應精心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設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圖。這樣可以使學生聯系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產生探究“水”與“愛”兩者之間的關系的濃厚興趣。當教師展示畫面時,學生們議論紛紛,同時講述他們的觀后感。這樣,有利于發揮與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活動達到完美的統一。情境二:多景關聯圖。畫面顯示一個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時,配上文章中的相應片段。在圖文結合中,讓學生認真品讀文章,并找出表現“愛的神奇”的語句,有利于學生領會文章內容。同時,也對文章進行了補充與延伸,給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而多彩的學習情境。情景三:鉆石圖片。教師可把七顆鉆石變為心形,配上音樂《愛的奉獻》。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走入作者所描繪的人物的心靈世界,引起情感共鳴,還可以使學生在感悟中漸漸體驗課文中的意境,使心靈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華。
三、注重課文的閱讀與朗讀,促進學生情感領悟
篇3
不要讓課堂失去溫度
楊:李老師,您好。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童話是一種舉足輕重的教學文體,特別是在低段的教材中,占比例非常大,孩子們也非常喜歡讀童話故事。可是,我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七顆鉆石》,效果卻不太好,課堂沉悶,學生參與度極低。我設置了兩個主要訓練點:一個是理解第一自然段“干涸”“干枯”兩個詞語的意思并體會作者的用詞精準,另一個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小女孩關愛他人的優秀品質。這兩個訓練點一個注重工具性一個注重人文性,也符合年段訓練重點,為什么教學效果不理想呢?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李:從年段目標來講,你的教學設計沒問題。但是,你忽略了一點:教學訓練點要凸顯文體特征。童話為兒童所喜愛,有很大的教學價值: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七顆鉆石》這篇童話課文精妙地運用了童話貫常的夸張表達手法和反復式描寫。“干涸”“干枯”兩個詞語夸大了這一次干旱的受災程度,這樣的夸張手法通過抓住兒童的同情心而吸引他們閱讀;水罐的一次一次變化神奇而美麗,很好地彰顯著童話的敘事魅力,帶給兒童閱讀的快樂。你一心實施年段訓練目標,任由童話色彩在字里行間流失,童話不再是孩子喜愛的童話,被教成了“做練習”和單純育德的冷漠機器,課堂失去了教學的溫度。
在低段的童話課文中
如何達成文體特色與識字教學的平衡
楊:看來,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強化文體意識。可是,我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夏夜多美》一課時,關注了童話文體特征,又陷入一個新的困惑: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占據了過多的教學時間,識字教學被弱化了。那么,在低段的童話課文中,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來達成文體特色與識字教學的平衡呢?
李:接地氣的實踐勝于高大全的立論。我們來看一段我們區馬春梅老師在全區教研活動中執教的一段教學實錄,同樣是《夏夜多美》,她是怎樣讓文體特色與識字教學辨證統一起來的。
(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夏夜多美》一課中,要求會寫“她”“他”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在前面已經認識過,本課文中再次出現。)
師:(課件出示帶有“她”“他”的兩個句子)請小朋友們思考:為什么寫睡蓮要用“她”?而寫小螞蟻要用“他”?
生:因為睡蓮是女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從課文里知道的。課文里小螞蟻叫睡蓮為“姑姑”。
師:睡蓮是一種植物,為什么小螞蟻要叫她“姑姑”呀?
生:(學生們一陣搔頭接耳)因為睡蓮長得很漂亮,又很溫柔,像一個阿姨。
師:(接過學生的話)――所以,寫這篇童話故事的作者就把睡蓮當做阿姨來寫,讓小螞蟻叫她為“姑姑”,并且用女字旁的“她”來稱呼。
(孩子們睜大新奇的眼睛,紛紛點頭。)
教師順勢追問:在童話故事里,作者經常都把植物、動物當人來寫,那為什么他寫小螞蟻又要用單人旁的“他”字來稱呼呢?是因為他長得不漂亮,性格又像男子漢嗎?
(孩子們有的點頭,有的搖頭,莫衷一是。于是,教師講起了螞蟻王國的奧秘,孩子聽著漸漸明白,出來覓食的螞蟻都是工蟻,性別是男孩子,所以作者要用單人旁的“他”。)
在這一段教學中,教師較好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自然巧妙地傳遞了漢字的文化。在后面的語用訓練中,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在各種語境中選用“他”“她”和“他們”“她們”。這一段設計充滿著童話趣味,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順勢而導,把識字教學的語用訓練落到了實處。
楊:真妙啊,漢字里也蘊藏著帶有文體特征的教學價值!
李:在童話故事里,不光生字里彰顯著童話趣味,還有不少生動活潑的詞句,也彰顯著童話魅力。比如,《酸的和甜的》中描寫葡萄的“一串”和“一串串”,描寫小猴子吃葡萄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美麗的小路》中的第一自然段;《丑小鴨》里描寫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句子……這些語言現象有的用詞生動精準,有的語言流暢華美,很有學習和積累價值。教師解讀教材時,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出有價值的教學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引導學生們去朗讀、抄寫、理解、積累。時時習,處處積,孩子們的儲備越來越豐富,審美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升。
著力想象力生成
把課堂還給“語用”訓練
楊:童話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該怎樣結合文體去培養呢?
李:優秀的童話想象大膽新奇,同時,也有很多想象的留白處,給讀者進一步想象的空間。教師要有意識地發現這些留白處,利用它們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七顆鉆石》一課,水罐的四次變化中,第一次寫得比較詳細,而另外三次寫得比較簡略。那么,后面三次就給我們留足了想象的空間,也給教師提供了很好的補白語用訓練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像寫第一次變化那樣,想象描寫后三次變化中,水罐的樣子、小姑娘的心理活動等等。這里,有一個問題我要提醒你,我們在培養學生想象力時,經常要求學生的想象要新奇大膽,但新奇大膽并不等于憑空捏造。先要引導學生仿寫式想象,然后才獨立想象,最后才追求新奇大膽。只有經過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實質提升。
楊:這樣的設計既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把課堂還給了“語用”訓練,這正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啊!
篇4
一、語文“情境課堂”探究的內容
“情境課堂”需要具備充滿智慧與情趣的空間,通過學習情感、學習氛圍、具體語境場景等的創設,拉近學科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開辟路徑。語文教學的任務是通過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寫作技法,這是一種調動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認知過程,因為只有“心”的真切感受,才有“知”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環節,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適合教學需要的“課堂情意場”,使學生積極地去探索并領會文章內涵,這就是我坊研究的語文“情境課堂”。
二、語文“情境課堂”的實施策略
(一)有“情”的語文教師是“情境課堂”的前提
1.“情”在言語表達中。“情境課堂”的外在表現形式為教師的教學語言,它是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的前提。具體做法是:首先,用“情”范讀,再現文本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范讀準確生動地再現文本的情感,朗讀時應根據作者的感情變化適當地調整語音、語調,溫情脈脈處不妨讀得“竊竊如私語”,輕松愉快時不妨讀得“恰恰如鶯啼”,義憤填膺時不妨讀得“鏗鏘有力”。此外,朗讀時語速要快慢相宜,疾徐有致。總之,教師的范讀要讀出情味、情趣和情調,讀出作者的情感。比如,朗讀《安塞腰鼓》一文,文中豪放奔騰的氣勢需要鏗鏘有力的語言把它讀出來,把學生帶入那個有著豐厚文化積淀的黃土高原,耳邊仿佛盡是那隆隆的鼓聲,眼前仿佛盡是那飄飛的鼓綢。其次,教師要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教師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情感體驗來引發學生的思想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始終眷戀著祖國》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滿懷深情的語言導入教學,把學生帶入故事發生的現場,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在教學結束時,我們可以配上抒情的音樂,用同樣飽含激情的語言結尾,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情”在舉手投足間。教師的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不同的手勢造型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得體自如地運用手勢語,能夠增強有聲語言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例如,教學《始終眷戀著祖國》一文,當讀到美國政府采用多種手段阻撓錢學森回國時,我們就以握拳來表示憤怒,在讀到錢學森想盡辦法回國并終于在我國政府的幫助下回到祖國時,我們可以為他那深深的愛國情懷拍手叫好。又如,《孔乙己》一文中寫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排”字突出了孔乙己窮困而又喜歡炫富的性格;后來又寫到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摸”字突出了孔乙己年老體衰,窮困潦倒,“排”“摸”只是一字之差,卻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主人公前后遭遇的命運之別。可是,不少學生未能真正理解這兩個字的妙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含義,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肢體動作情境:先從口袋里拿出9枚硬幣,學著孔乙己的樣子把硬幣一一排在課桌上,然后又裝著非常窮酸的樣子從口袋里摸出2枚硬幣,抖索地遞給前面的同學,口里囁嚅道:“這――這一回――是現錢。”這種情形逗得學生哄堂大笑,學生也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體會也就更為深刻了。
(二)課前導入是語文“情境課堂”的鋪墊
詩歌、散文、說明文的教學可以利用音樂或畫面導入,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比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筆者在導入時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在柔美的旋律中,學生品味出了一絲哀傷,而作者卻懷著豁達的心態超然物外,高聲唱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讓學生在對比兩種情感中進入課文的學習;教學朱自清的《春》時,筆者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歡快的旋律帶領學生進入一幅幅美麗的春天畫面;教學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筆者按照課文的說明順序,用多媒體課件呈現蘇州園林的畫面,讓學生快速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
教師用生動的飽含深情的語言講述文章的內容,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這種導入法比較適合記敘文的教學。比如,教學《甜甜的泥土》一課,筆者在導入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在冰天雪地里,一位衣著單薄的男孩埋下了幾顆舍不得吃的奶糖,想不到第二天奶糖融化了,男孩很傷心,但吮著沾著奶糖的泥土,他卻甜甜地笑了。應該說,這是一個悲劇故事,作者為什么寫了一個喜劇的結尾呢?此時,教師入情入境的講述就把學生帶進了充滿母愛的課文情境中。
(三)在朗讀中讓課堂“情”“境”交融
朗讀是理解,朗讀也是發現。語文“情境課堂”中的朗讀,不只是有感情的朗讀,更是有感悟的朗讀,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朗讀”的方式構建“情境課堂”。具體來說,“情境朗讀”有兩種形式:一是多層次朗讀法;二是細膩化朗讀法。
多層次朗讀法適用于文言文和詩歌的教學,即把課文的朗讀要求設置成多個層級標準,使朗讀層次呈梯度上升的趨勢,這也叫分層推進式朗讀。比如,根據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第一層次是讀準字音,讀順課文。在這個層次中要求學生先小聲自由讀,邊讀邊正音,再大聲朗讀,然后全班齊讀,把課文讀準、讀順。第二層次是讀準句讀,讀出節奏。文言句式、語法與現代文有較大差別,只有掌握了句子的斷句、停頓,才能準確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句子“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不能讀成“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可/以一戰”不能讀成“可以/一戰”。第三層次是讀出文言味兒。文言味兒是吟之味,詠之味,朗讀時講究輕重緩急,關鍵詞語講究拖長音或重音,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念”“蓋”“但”,要分別讀出深思之狀、恍然大悟之意、無可奈何之情,故朗讀時三個字都要拖重音,吟出意味深長的內涵。第四層次是讀得有情有境,文言文所選的篇目有的是托物言志,有的是寫景抒情,有的是敘述故事,且篇幅短小精悍,意蘊深刻。比如,《狼》一文只有二百來字,屠戶在與狼的斗智斗勇中危險重重,卻又時時絕處逢生,扣人心弦,朗讀時要注意語氣的變化,讀到危險處,朗讀的語氣應急促些,讀到舒緩處,朗讀的語氣要平緩些。讀準字音,讀順課文讀準句讀,讀出節奏讀出文言味兒讀得有情有境,這種多層次的朗讀,讓語文課堂變得有“境”、有“情”,學生在濃厚的、有節奏的、迭起的氛圍中激起學習的熱情,收獲朗讀成功的喜悅。
細膩化朗讀法適用于散文、記敘文的教學,引導學生變換不同的語氣和節奏朗讀文本中精美的詞句,通過反復比較、品味,感悟文本內涵。如《童年》一文中外祖母說的話只有三句,分別是:“你睡吧!還早著呢,――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點聲說!”這三句話把外祖母的性格表現得豐富、細膩,可是學生還是難以深入體會,此時我們就用換詞的方法,把“你睡吧!還早著呢,――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換成“快睡吧!還早得很”;把“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換成“不想睡就不睡了”;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點聲說”換成“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聲點說”。讓學生反復朗讀,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用輕柔的、平緩的語氣來朗讀,學生在比較和品味中,能深深領悟外祖母幽默樂觀、和藹慈愛的性格及對“我”的影響。又如,課文《一面》中有一句話:“現在,先生是死了!”句末用了感嘆號,而不是句號,我們就要讓學生反復朗讀、比較,感嘆號應該用沉重的語調讀出悲痛的感情,而句號只是用平坦的語調讀出平淡的感情。這樣的比較朗讀,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文有了更為細膩的感受,使課堂教學富有詩意,具有美感。
(四)創設“問題情境”的基本原則
有價值的課堂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充分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主觀愿望。好的語文課就是成功的“問題教學課”,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與文本展開交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創設“問題情境”要體現以下五個方面的特性:
一是問題應有質疑性。創設有質疑性的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夠提出自己見解的問題,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帶有質疑性的問題情境提升了問題的有效性,避免了毫無價值的“淺白問”和“明知故問”,如“作者是誰”“有多少個自然段”“哪些是人物的語言描寫”等,提出的問題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如《變色龍》一文的問題是:“奧楚蔑洛夫的六次變色是因何而變?他的變化揭示了什么主題?”這樣的問題遠比“奧楚蔑洛夫有幾次變化?對待每一次變化的態度怎樣?是圍繞什么來變的”更具探究價值。
二是問題應有隱蔽性。隱蔽性問題是指教師不直接提問,而是把更多的知識隱藏在問題當中,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探究才能獲取答案。如教學《七顆鉆石》一文時,有不少老師這樣提問:第一段寫什么?有什么作用?第二段寫水罐有幾次變化?為什么變?而我們在教學時提出的四個問題分別是:1.不寫第一段行嗎?2.不寫小狗與過路人行嗎?3.不寫水罐的變行嗎?4.結尾不出現七顆鉆石行嗎?這四個問題包含了第一段的環境鋪墊描寫,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寫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寫。
三是問題應有主體性。創設一種能讓學生潛心投入文本閱讀、積極調動閱讀思維的“課堂情境”,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主問題”。主問題能體現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如在《七顆鉆石》一文中,很多老師會提出一些瑣碎的問題,諸如“水罐經歷幾次變化”“因什么而變”“水罐的變化說明了什么”等,而只用主問題“圍繞‘水罐’你有什么發現”就能帶動全文的閱讀,把學生帶到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是問題應有整合性。問題的整合性是指教師把課文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優化問題設計,整理出幾個核心的問題。這樣的整合使文章重點更為突出,教學思路更為清晰,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如《蠟燭》一文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對某些內容進行反復交代和描寫。對此,我們整合的問題是: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分析得出:1.德國的炮火(出現11次):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寫出了德軍的瘋狂殘忍,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品質。2.蠟燭(出現6次):燭光象征戰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人民對烈士的哀思。3.黑圍巾(出現4次):表達了沉重哀悼的感情,寫出了老婦人對蘇聯跨國界的強烈而深沉的愛。4.老婦人的動作(3次“爬”,3次“跪”):“爬”表明老婦人年老體衰,“跪”體現老婦人對烈士沉痛的哀悼。
五是問題應有多樣性。從不同的角度提問,挖掘文中的亮點,形成“問題超市”,學生可以選取自己擅長或喜歡的內容進行探究。如教學《狼》一課,就可以挖掘出多個問題,比如:1.理一理故事情節;2.說一說環境氛圍的烘托作用;3.談一談你對狼和屠戶的認識;4.品一品文中用得生動準確的詞語;5.談一談你讀了文章后的啟示。又如,《小石潭記》一文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賞析課文,比如:1.文中的“水”;2.文中的“動”與“靜”;3.文中的“景”與“情”;4.文中的“樂”與“凄”;5.文中的“清”;6.文中的“小”;7.文中的“石”。在“問題超市”里,學生隨意采擷,尋美賞美的收獲能增添探究的興趣。
篇5
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學習方法一
一、表象入手
由于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思維形象具體化,無意注意又占據優勢的特點,只有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才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1.情境圖示法
長春版教材拼音部分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畫面出現了優美的情境圖,我們要選擇接近學生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圖,利用課件出示插圖進行表音,表形的特點,啟發學生掌握字母。比如:小女孩河邊練嗓,開口唱aaa,公雞啼叫ooo。在出示情境圖的同時,配上相匹配的音頻,在情境中學習拼音發音。
2.形象區別法
在教學聲母f和t時,出示一把帶鉤的雨傘進行直觀演示。下雨時打開傘,傘柄朝下,雨停時把傘收起,傘柄朝上。并出示相應的聲母。
二、情境創設
1.利用拼音字母相結合,出示課件演示,將演示與學生的活動相結合,掌握所學內容。
學習jqx與ü相拼時,利用兒歌動畫,出示j、q、x好朋友,一塊出去玩,路上碰見小ü。小ü小ü有禮貌,脫下問帽子聲好。課件演示中,小ǖ的帽子自然不見成為u。然后再組織同學進行一次小表演活動,讓四位戴有頭飾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余同學大聲朗讀兒歌,在四們同學的表演中夯實知識點。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規律,同時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禮貌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編童話故事,寓教學內容于故事情節中。
聲調教學中,應主要講清聲調符號的開關和四聲的讀法。可將“四聲”的學習內容編成小故事,以故事形式來學習。結合故事情節進行設計圖畫,如:森林里小熊開了家商店,生意很好,開著車行駛在小路上時,小熊高興地唱起來:āāā,當前方出現一個小山坡時,一加油門,小熊的歌聲變成了“ááá”好不容易過了這道坡,雙是一段難走的路,此時歌聲變成了“ǎǎǎ”,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到家了,小熊歡快的唱起了“ààà”。通過這個故事情境,讓學更快地掌握了“四聲”,及聲調符號。
三、創編游戲,開展愉快教學。
孩子小,有些東西出現次數多了,也就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上課時讓他們動動手,動動腦,做做知識性游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極為有效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動手,動腦的能力,加深記憶,為此,可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與視頻同步,拍手記憶
在我們的電腦軟件中安裝了與教材同步的配套資料,在播放時,加上同學的拍手伴奏,使拼音字母易讀,易記,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如:教六個單韻母時,就可以邊唱邊拍手。
2.摘果子,讀拼音
出示課件:一棵大果樹,果樹上結滿了紅紅的果子。自己選擇哪一個,當點到時,果子會自動落下,隨機,果子上會出現一個相應的拼音,讀對了就可以得到一個果子,游戲結束后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果子最多,便為冠軍小組。
總之,巧妙并適時運用媒體進行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作用低年級老師,我們都知道拼音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其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情況來設計。相信只要我們在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時,只要在實踐中善于鉆石,合理運用,就一定能使學生輕松而愉快,興趣盎然地學好拼音。
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學習方法二
⑴圖片法
教材中的插圖,是根據聲韻母的音、形特征配置的,不僅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具有形象、直觀、富有情趣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挖掘插圖的含義,體會編者的意圖并創造性的運用插圖,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讓學生記憶“b”的外形特征時,運用插圖:同學們,b像什么?像收音機。左邊的豎像什么?像天線。于是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一臺收音機,天線高高豎起,這就是“b”。這樣緊緊依靠插圖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⑵日常用語法
教師要積極創設語言環境,讓學生堅持在語言環境中學拼音,聯系日常用語學拼音,學普通話。
⑶口訣法
兒歌口訣是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一年級的學生對于兒歌有著較強的偏愛,在拼音教學中采用歌訣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聲韻母,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記憶的速度。
⑷表演法
表演,為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情境,使“靜”的課堂變為“動”的課堂,使“死”的課堂變為“活”的課堂。兒童的天性是貪玩好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拼音教學的實際需要,適時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新知。如在學習“a”時,教師可以扮作醫生為學生檢查口腔,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結合所學的內容,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⑸游戲法
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戲。游戲教學活動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兒童們在唱唱、跳跳、聽聽、畫畫、玩玩中學會漢語拼音。
⑹競賽法
利用學生的表現欲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是激發其創新思維的契機。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表現自我,讓他們在與他人的正當競爭中發揮才干。比賽活動既可檢測學生的拼音掌握情況,又可適當在課上開展一些訓練性的比賽活動。
⑺換位法
經常讓學生登上講臺當小老師,能打破封閉的心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以“自我實現”的方式滿足當眾展示的欲望,體驗成功的喜悅,個性也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學習方法三 一、適度要求,靜心等待
面對孩子們,老師心中要有一把合適的尺子。這把尺子,首先能正確度量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度。
新課標指出學會漢語拼音要做到:
(一)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
(二)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
(三)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對剛入學,剛接觸拼音的孩子,不要拔高要求,急于求成。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礎則可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要求。老師保持一顆平常心,靜心等待孩子的進步,耐心促進孩子成長。
剛入學的孩子僅僅只有七、八歲,剛從幼兒園邁進小學的大門。井然有序的學生生活是橫在孩子們面前的第一到坎。稚氣的孩子們還沒來得及熟悉新環境、親近老師、適應小學生一日常規,一道拼音難關又橫在孩子們面前。所以,我們要遵循孩子們身心發展規律,給孩子們一點時間來適應,給一個過程讓孩子們發展。“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是切忌要不得的。老師要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這樣,我們就能靜心守候,耐心輔助,幫助孩子進步。
二、耐心細致,教給方法
入學前,學生對單韻母或多或少有所接觸,普遍認為已經學會了,其實并非如此。學生對發音的口形、舌位、音調等概念模糊,若不及時糾正,隨其形成習慣,要準確拼出音節,阻礙很大。比如:發a o e 的音時,雖然孩子們會背“張大嘴巴a a a,攏圓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但卻不清楚發這幾個單韻母時,口形不能變動。發ai 音時,是先發a 的音,這個a比單念a時舌位偏前。發a 后,舌頭慢慢上升,嘴慢慢閉合,快到i 的舌位時停止。其實有一個a 到i滑動的過程。只要掌握了一個復韻母的發音方法,其他的復韻母的發音就會水道渠成,由難變易。所以要叮囑孩子專心學習,學會發音的正確方法,特別要提醒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
三、想方設法,多多練習
當孩子們掌握了發音方法后,要達到讀準字音,正確拼讀,還需較長時間的練習鞏固。剛入校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情緒性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他們多采用形象思維,無意注意占優勢。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所以一本正經地讓孩子讀五遍,練十遍,讀得不好再罰幾遍……這種做法是很容易讓孩子疲乏、反感的。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如果為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璀璨所照,就能成為孩子妙趣橫生和心醉神迷的樂事。”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以下幾種“玩中學,學中玩”的愉快學拼音方法。
1、制作拼音卡片,做“戴帽子”、 “找朋友”、“玩拼音撲克牌”的游戲。
戴帽子——結合教學進度,給學生們做拼音卡片。如教學了單韻母a o e ,就制作a o e 的卡片。然后做出四個聲調“帽子”,讓孩子給單韻母戴帽子,然后大聲地和它們打招呼。(鞏固四聲練習。)
找朋友——如鞏固a 的四聲,老師拿起卡片a扮演a媽媽。a 媽媽著急地說我的大寶寶在哪里?孩子找到a 的一聲說,您的大寶寶在這里ā ā ā 。
玩拼音撲克牌——制作含有聲母、韻母的撲克牌,一個人拿寫有聲母的撲克牌,另一個孩子拿寫有韻母的撲克牌。兩個人同時出牌。誰先拼出由兩張撲克牌組成的音節,這兩張撲克牌就歸誰。最后,看誰手里的撲克牌多,誰就贏了。
2、聯系日常生活常編兒歌、找碴兒、貼標簽。
編兒歌——如:小ü是個好孩子,懂事聽話有禮貌,見了好友j、q、x,忙摘帽子牽手笑。
找碴兒——老師用拼音寫一段話,其中故意寫錯幾個拼音,讓學生“找碴兒”——找出寫錯的拼音,并記錄下來,看看誰找得多。
貼標簽——孩子們掌握了初步的拼讀音節和書寫聲母、韻母的能力后,還需要經常加強鞏固。這時可鼓勵孩子把在教室里所見到的事物,用拼音寫下來制作成標簽,貼在相應的物品上。
四、及時評價,多多鼓勵
篇6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工具,融合在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將它與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過程的實施等等進行融合,讓它成為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而和諧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經過有效的整合,原來的語文學科教學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出來。也就是說,整合是一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雙向驅動的過程。
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文主要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有效整合的想法。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為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提供了最為有效的途徑,它們蘊涵著大量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動畫信息,視覺的觸摸產生的效果絕對遠勝于文字的表達,動態的信息讓學生直觀感受并記住了故事的內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課堂的信息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這些媒體信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識,對他們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顆鉆石》一課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將水罐五次不同的變化非常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充實了學生學習的各種思維,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興趣點.讓學生以強烈的興趣和熱情投入到學習和研讀中。這樣,就拓寬了學生視聽渠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整合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憑借網絡的優勢,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培養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上網絡教學課件的應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收集資料、自主學習等等,在探究的實踐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通過小組討論、網上答疑等方式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學習效率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有效整合,幫助教師更好地解釋重難點內容,較好地達成三維目標。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時,由于學生沒有去過西沙群島,對它的情況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島的相關視頻,并讓學生在網絡上對西沙群島的圖片等信息進行簡單搜索,使他們對豐富的特產和美麗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臨其境,再結合文章的自主研讀與教師的引導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和特點,讓他們很快理解了本課重點,突破了難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綜合素質
通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學生的閱讀能力、應用能力、思維水平、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對其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調整都有很大的幫助,更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整體上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中的困難和誤區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誤區,根據我多年的從教經歷,將整合的誤區總結如下。
(一)對技術應用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很多教師排斥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農村的年齡較大的教師,對課件制作等信息技術技能掌握較少,或者學校的硬件設備無法支持多媒體教學,因此,很多教師不愿意或者無法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其實,真正的整合是將教育理論、信息技術與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相結合,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來選擇我們所需要的資源,從而確定需要我們了解哪些技術。如果自己的技術無法完成,可以選擇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師合作進行。總之,不要讓技術成為整合的障礙。
(二)教學方法和思想上的誤區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重視演示現象、傳授知識,忽視揭示過程和學生能力的培養,更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否應用信息技術,我們都應該遵循新課改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促進者,用教師的智慧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對教學資源應用上的誤區
部分教師對網絡資源過于依賴,忽視其他教學資源,未使用網絡等資源,忽視教學目標和效果,過分重視助教的資源建設,從而忽視了助學的資源建設。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一切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資源都應該是有效的教學資源,而不是僅僅限定一定是數字化資源,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適合教學的教學資源并加以應用,讓教學資源真正的為教學服務。
(四)對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誤區
學校忽視校園網等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教學缺少平臺的支撐;學校建設資源的比例嚴重失調,忽視了教師培訓,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不高,導致整合無法有效實施;部分教師的教育信息化培訓只重視技術的培訓,忽視了教育理論層面上的培訓,導致整合缺少理論的支撐;更有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上信息技術課,純粹地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應該將信息技術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師生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整合。
篇7
古詩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詩歌像一股清泉,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精髓。詩歌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心騖八極,神游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而且對于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有裨益。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對小學生進行經典詩詞的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但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教師往往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筆者以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讓古詩教學的課堂具有實效性。
教學古詩的過程中,把古詩讀正確,根據注釋了解古詩的意思,是很多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進一步感悟詩人的情感,讀出古詩的韻味。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古詩教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意境,進而在頭腦中重建意境。那么如何引導小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呢?對此筆者進行了教學研究。
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詩的意境呢?粗淺地說,詩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詩人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評價,包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過詩人提煉概括而描繪出來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
所謂使兒童領會古詩的意境,就是要使兒童感知詩人所描繪的鮮明的畫面,然后通過想象,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也就是說,使之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扣動心弦,引起共鳴,達到潛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主要做法
怎樣在課堂有效的時間里引領學生品味古詩的意境,提高古詩教學的課堂實效性呢?筆者嘗試運用了以下手段、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景物觀察 課本中入選的古詩,描寫景色的較多。這些詩并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繪,而是都飽含了詩人的感情。課文在編排上,大都與季節時令扣得較緊。因此,適時組織學生去實地觀察相類似的景物,觀察之后再上課,就比較容易引入詩境。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荀況提出教學要以“見聞”為基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也就是這個道理。
杜牧的《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兩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發。可以讓學生看一看經霜楓葉,然后通過聯想,與二月花作比較,就可以得知詩人這個“紅于”的含意。這個“紅于”不僅贊美楓葉色彩的鮮艷勝過春花,還歌頌了它的堅強性格。因為春天的紅花經不起風吹雨打,而秋天的楓葉卻不怕寒冷的風霜。
有的景物詩,除了觀察本體之外,還要設法使兒童了解詩人所用的喻體。在詩人所在的時代,當時是極普遍的,人們所熟悉的東西,但現在的學生卻不大熟悉,甚至沒有見過。如賀知章的《詠柳》,用“碧玉”比柳葉,用“綠絲絳”比柳枝。柳樹隨處可見,而碧玉和絲絳卻不是今天兒童所熟悉的。可詩人喜愛之情正是從這些詞語中流露出來,而詩人詩句中所含的贊美之意也要從這些詞語中去探索。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就很有必要了。觀察不到實物,看看圖片也是可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到柳條的輕柔,隨風飄動的體態,從而更好地進入意境。
圖像顯示 課本中有不少插圖,既可以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又便于導入詩境,應充分運用。教《鋤禾》一課時,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然后進行交流,在談話的過程中邊看邊談。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了觀圖能力,發展了思維,進行了詞句教學和思想教育。學生自然而然地補出了鋤禾的主語是“農民伯伯”,了解了“日當午”的意思,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情況,懂得了勞動人民的辛苦,認識到“盤中餐”是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艱辛的。
又如《江雪》,可借助插圖,讓學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句意,同時借助圖片將學生帶入到了冰天雪地的寒江邊,進入了詩中所描寫的意境之中,為更好地體會詩人孤寂的心情做好了鋪墊。
《望廬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引導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迸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深深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致,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生自然而然走進了詩所表達的意境之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當然,課本中(京版)的插圖,有的也還沒有畫到盡善盡美。如《登顴鵲樓》中的樓,很難看出它是三層的,《鹿柴》也不易看出當時的時間。像這種地方,在利用時應加以注意。除了書中現有的插圖外,有條件的也可以自己繪制,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畫面,這樣效果當會更好。
朗讀入境 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這是在古詩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要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與意境美,在這種美的熏陶下,產生發自內心的美的朗誦,讓人陶醉的朗誦,學生會沉醉在詩的意境之中。
在教學王維的《鹿柴》這首詩時,要讓學生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充分想象林中寧靜幽暗的美景,讓學生感受到這短短二十個字卻能描述出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邊想象邊朗誦,學生自然能把那份寧靜、美好,在語言中體現出來。
再如在教學楊萬里的《小池》時,詩中后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描寫了蜻蜓立在新出的荷葉尖上,使小池充滿生機,妙趣橫生。而學生在讀詩時沒有體會到其中的趣味,自然讀不好。筆者讓學生想象當時小蜻蜓的心情怎樣?它會對小荷葉說什么?學生經過自己的想象,體會到了小蜻蜓急切與荷葉一起歡聚嬉戲的心情,抓住了“才”與“早”,再讀時也就水到渠成地讓人感受到了美妙的生活情趣。
音樂渲染 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詩中的意境,有時的確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在課堂上適當采用音樂,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使之心馳神往,又能為再現意境創設氛圍,為情感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梁。聲情并茂的古詩朗誦配以格調一致的樂曲,能很好地再現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音樂的選擇至關重要,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更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更容易引起他們對文本、對詩人的共鳴。如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配上輕快活潑的琵琶曲,能更深切地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百花盛開、鶯歌蝶舞的美麗景色。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配以哀婉悠長的古琴曲,那種旅途寂寞、悲涼蕭索的心境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學習王之渙的《涼州詞》,配以雄渾悲壯的古箏曲,“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悲涼壯美呈現分明……
在教學王維的《鹿柴》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寂靜幽暗的美,教師讓學生自主選擇配樂,教師則提前準備了《將軍令》和《空山鳥語》兩首古箏曲。在讓學生選擇時,學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空山鳥語》,并說:“這首曲子很有幽靜,讓人聽了很美,符合詩中描寫情景。”這時,再進行配樂朗讀自然就毫不費力地讓學生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把曲子直接作為配樂出現,而是給學生辨別的機會,進一步使學生對詩的意境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自然能夠“心醉其美”。古詩的學習就成了一種享受。
巧用資料 這里所說的資料,包括時代背景、風俗習慣、作者身世以及逸聞趣事等。有些古詩如果不提供一定的Y料,小學生是無法理解詩意體會詩境的。只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關詩歌的背景資料,才可能引領學生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到詩的意境。
如《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繪了他住所前明媚秀麗的景色,一直以來被后人當作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詩來誦讀。其實末尾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藏有很深的含義。表面上看只是寫作者看到的景色,但只有當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后才能體會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此時,安史之亂剛剛平定,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這時,戰亂之后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對家鄉的思念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如果沒有查閱資料,對詩人情感的體會就只能停留到表面了。
又如《題臨安邸》和《示兒》,不扼要介紹一下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角的史實,就無法體會在“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句中詩人所抒發的激憤之情。若不了解陸游的生平簡況,也不易體會到《示兒》中所表達的那熾烈的愛國之情。《回鄉偶書》一詩,不知道賀知章是“少小離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家鄉,怎能體會到幾十年歲月流逝,人世變遷,晚年回鄉的百感交集。正是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李白中途遇赦的事,在《早發白帝城》中更好地體會到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松愉快的心情。
可以說,在古詩中利用資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于與詩文本身無太大關系的資料則可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而且,在運用資料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資料運用的時機,使之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詩境的體會。
借助想象 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沒有豐富想象的詩歌是蒼白無味的。鑒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借助想象,是詩歌教學最常用的進入情境的手段。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想象中“看到”和“聽到”詩人所描繪的情景,體驗詩人所表達的強烈感情,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可以從詩文中的字、詞、句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在頭腦中一一浮現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再現逼真的情景,從而進入詩的意境,享受古詩詞的藝術之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用凝練的筆墨,描繪了一組以旅客日暮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所感。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但是這種心情,學生很難理解,需要老師精心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心情。
所以在教學這一句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日暮”體會天氣的寒冷、惡劣。出示兩張圖片,一張是紅彤彤的太陽,一張是慘白的太陽,讓學生體會哪張圖片和本詩所描繪的日暮是一致的,同學們都選擇了慘白的太陽。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想象此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傍晚?就在這寒冬的傍晚,天馬上就要黑了,陰沉沉的,一場暴風雪就要到來。如果你就是詩人,這時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看著這樣的插圖,再配上北風呼嘯的音效,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到了當時的寒冷、凄苦。最后抓“遠”字想象,在這么寒冷的天氣里,作者獨自一人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了,他翻過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了很長的時間。如果是你,那么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呢?疲憊、寒冷、饑渴、焦急這些感受已經深入學生內心世界,學生自然對作者的情感理解較深入了。
學生受閱讀能力、知識面、人生體驗的限制,對古詩畫面的理解往往是籠統的、模糊的。為縮短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加形象的真實感,教師可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關注詩文中的人、事、物、景,把自己置身于詩所描述的語言環境中,進而在詩的意境中遨游。如《尋隱者不遇》,語言精練,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的問話也很簡短。教學中,要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表演時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把尋訪的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古詩中的想象不是憑空而來,必須依托文本,不要漫無目的、漫無邊際,要善于幫助開拓思路,關注整體。總之,詩是想象的語言,想象是詩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
詩眼錘擊 “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這點石成金的靈丹,自然指古詩中的點睛之筆――詩眼。詩眼是一首詩的精神,能傳神寫照。教學時抓住詩眼,重錘敲擊,喚起學生的想象、聯想,使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
如《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把握一個“愁”字讓學生品味,點出夜深人靜,詩人越感凄涼的憂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兩個“異”字點出了寄居外鄉之苦,一個“倍”字突出了節日思親之深;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一個“笑”字突出了詩人久離家鄉的感慨,笑中浸淚;還有《泊船瓜洲》中的“綠”字,將形容詞改為使動用法,春風使江南岸綠了,春風和江南岸發生了有機聯系。一個綠字蘊含著江南岸無限春色。對這些重點字詞的反復品味,重點敲擊,也就不斷地內化了詩詞意境。
比較拓展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對照,更添秀色。鉆石很漂亮,但它本身并不發光,在暗處與普通玻璃相差無幾,在光線的照射或映襯下,才璀璨奪目,熠熠生輝……詩歌也是這樣。有些詩從表面上看并不很美,通過細心品味,并與其它相關詩作對照賞讀,詩性解析,才能顯出更多的美妙……教學《墨梅》時,通過與其它詠梅詩的對比解讀,既能使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又能更具體地領會詩的內涵美,充分領略詩中優美的意境,并使課堂上更加詩意盎然。
詩僧齊己的《早梅》、王安石的《梅花》、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等一些詠梅的經典之作,都可以作為與墨梅相比較閱讀的資源。教學時可選擇一二首,引導學生與本課所學的《墨梅》一詩對比欣賞,進行更具詩意的解讀,特別是抓住每首詩的特點,品味詩中的妙處。再找出與《墨梅》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更加仔細地鑒賞和體會。然后,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在《梅花三弄》那優美的古箏樂曲聲中,欣賞老師的誦讀,充分地領略詩中意境的美妙,加深對該詩的理解和感受,讓學生在詩情洋溢的氛圍中,進一步得到心靈的凈化和情感的熏陶……
又如《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歌蘊含沉痛悲壯、充滿愛國情懷的意境。學生在了解到詩歌的大意后能較容易地把握“悲”的原因是“九州未同”,如果H僅學到這里就認為是理解了詩歌的意境,那只是淺嘗輒止,學生還未能與詩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對“悲”的體驗僅僅浮于表面。此時,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南宋的疆域圖,并與金兵入侵前的北宋版圖進行對比,再輔以表現北宋人民安居樂業,首都汴梁一派繁榮的《清明上河圖》,激發學生想象:被金兵侵占的地方是怎么樣的情景?由于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能較容易想象出國破家亡的情景,對陸游的“悲”才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時候再出示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林升的《題臨安邸》,前者“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與后者“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個表現金兵統治下百姓流離失所、苦難深重,盼望回歸祖國;一個諷刺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醉生夢死,不顧百姓死活。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陸游的“悲”的意境又得到了一步步的深化,陸游博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深入學生心中。
以上這些手段,既可以分別使用,也可以結合起來運用。往往在一節課中,在引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時,使用到多種方法,效果會更好。
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實驗,可以感覺到,要引領學生更好地走入古詩的意境,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強化感受,淡化分析 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過多的解釋、隨意的問答、一味的串講、文學賞析式的分析。
要融詩情、教師的情感于一體 要將學生引入古詩意境,教師就要有飽滿的熱情,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自身之情于一體,用飽滿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與詩人、教師產生共鳴。
教師語言要力求準確 教師的教學藝術最終體現在教學語言中。這就對教學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準確、簡練、優美,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易于學生理解。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教學中還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方法,否則有可能揠苗助長,影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