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名言范文
時間:2023-04-01 22:1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笛卡兒名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舉動非常遷腐的人,只需始于循著邪道行進,就可以比分開邪道飛馳的人走在后面良多。
2、我思故我在。
3、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
4、我的盡力肄業沒有失掉此外益處,只不外是愈來愈覺察本人的蒙昧。
5、支持的定見在兩方面臨于我都無益,一方面是使我曉得本人的錯誤,一方面是少數人看到的比一團體看到的更大白。
6、一個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而受命運的宰割。
7、只有服從理性,我們才能成人。
8、我的發奮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但是是愈來愈發覺自我的無知。
9、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10、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
11、一切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來世界上最出色的人們的說話。
12、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
13、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14、當豪情只是勸咱們去做能夠緩行的事的時分,該當抑制本人不好立即作出任何判別,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情緒完全安寧上去。
15、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
16、要以探求真理為畢生的事業。
17、當感情只是勸咱們去做能夠緩行的事的時候,應當克制自我不好立刻作出任何決定,用另一些思想使自我定務必神,直到時刻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緒完全安定下來。
18、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們的談話。
19、讀杰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談。
20、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21、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派得最為公道。
22、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
23、我思想,因此我存在。
24、僅僅具備出色的智力是不夠的,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25、僅僅是具備出色的智力是不夠的,注要的問題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26、當感情只是勸我們去做可以緩行的事的時候,應當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斷,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時間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緒完全安定下來。
27、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同過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們談話。
28、猶豫不決才是最大的危害。
29、懷疑是理性的始祖。
30、我思故我存。
31、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
32、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正因此時我唯一能夠確定的事就是我自我思想的存在。
33、恐懼的主要原因是驚奇,擺脫它的最好辦法是臨事先思考,并使自我對所有不測事件有所準備。
34、當豪情只是勸我們去做可以緩行的事的時分,該當抑制本人不要立即作出任何判別,用另一些思惟使本人定必然神,直到工夫和歇息使血液中的心情完全安寧上去。
35、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36、行動十分遷腐的人,只要始于循著正道前進,就可以比離開正道飛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37、讀出色的冊本,有如和過來最出色的人物促膝扳談。
38、越領悟,越發現自我的無知。()
39、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40、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
41、反對的意見在兩方應對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我的錯誤,一方面是多數人看到的比一個人看到的更明白。
42、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
43、只有服從理性,咱們才能成人。
44、行動十分遷腐的人,只要始于循著正道前進,就能夠比離開正道飛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篇2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年夜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3、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笛卡兒
4、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
5、古之立年夜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固不拔之志。
6、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7、應當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爾在
8、窮且益堅,不墜鴻鵠之志。
9、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10、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
11、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1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況
13、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14、我不如起個磨刀石的效用,能使鋼刀鋒利,雖然它本身切不動什么。
15、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洛克
16、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17、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18、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達·芬奇(意大利)
19、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茅以升
20、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2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2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
23、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
24、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25、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26、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篇3
關鍵詞:懸擱:純粹現象學:還原
一
胡塞爾的最著名的名言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現象學作為本質科學一定不是開始于以前各種哲學的結果,而一定是在事物里發現其絕對開端。在找尋“現象本身”的過程中我們大部分人相信自然科學和感覺經驗。認為這才是通往事物和現象本身的途徑。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現代自然科學認識的完滿、正確和絕對,認為它是可以運用自身規定一切,認識一切。只有建立在科學之上的對科學的科學的哲學才能使經驗世界的自然科學還是人心里世界的精神生活構成一個嚴密的體系,作為給一切科學和理論提供基礎的哲學,一定是關于現象的無理論純粹描述的學說,即現象學。
現象學就是為了獲得知識的真正基礎,就是要尋求本質,回到事情本身,在對自我的存在和對事物的本質探索中擺脫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假設。了解到知識的絕對基礎,追尋到作為有可靠科學的哲學開端。它是一種方法,一種讓“現象”達到’純粹性”的方法。
二
在胡塞爾對于事物與知識的絕對基礎的探索之前,就有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開啟了通過由對存在的客觀世界的懷疑進而轉移到對認識主體自身的反思來尋求一種普遍合理的關于存在的知識的可能性。胡塞爾看到了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局限性,同時也看到了先驗論哲學的希望。胡塞爾認為,笛卡兒的“自我”必須經過還原上升為“先驗的自我”他又稱之為“一般意識”相應的,對認識對象的總體考察也必須是總體的“絕對所與性”,他又稱之為“一般對象”。這樣,現象學的領域也就獲得了清晰的認識,這就是由“一般意識”和“一般對象”構成的、能夠在總體上被直觀把握的“純粹現象”的領域。要想達到“純粹現象”的領域就必須經過不同程度和階段的現象學方法還原。
1.意識還原,即懸置
意識還原就是我們有意識的在我們的意識領域拋棄各種超越經驗的和存在于意識之外的信念。與理性主義相比,經驗主義在某種程度上都進行了意識還原,就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其實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已經進行了意識還原拋棄了一些東西,但是這種還原是不自覺的和有局限的。
胡塞爾的懸置則是最普遍、最徹底的,一切事情的存在都在懸置之列。此外,胡塞爾的懸置是為了能在最后得到―個可靠的基礎并且能將懸置的存在推出來,使之得到非獨斷的、合理的解釋。這樣的結果就是讓這些存在由意識本身的結構得到解釋,從此不再與人的意識相外在、相對立、相異化。
2.本質還原
本質還原的目的就是將理性存在者意識里面個體意識進行懸置,從而直觀到自身被給予的、明證性的本質之物。在胡塞爾看來,真正的知識是永恒的、絕對有效的。
胡塞爾認為,把經驗直觀的范圍從感性直觀擴大到本質直觀、把經驗對象從個別之物擴展到本質之物,就可以找到直達本質領域的路,從而實現真正知識的理想。任何單獨的個體,不論它是在客觀世界中存在還是在意識世界存在,它都不僅是一個個體、一個此物、一個一次性的東西,相反,它有自己的本質。不過,要發現或直觀到純粹本質,我們需要把對個別之物的存在信念懸擱起來,只有把個別之物放人括號,那其中不能被懸擱的本質才一能呈現出來。
3.先驗還原
胡塞爾發現本質還原在對事物本質的追尋中仍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和基礎并不是十分堅固。這種還原仍然停留在物質的程度上。通過本質還原把這樣一個世界提高為本質世界,但本質世界仍是簡單、直接地在那,其基礎仍舊晦暗不明。在本質還原中我們把個別之物的存在懸擱起來,使我們相信本質對象的絕對存在,指向一個“可能世界”。
先驗還原則進一步把一切意識內容,包括經驗自我、個別之物以及本質之物的存在的信念也置于括號之中,返回到純粹意識領域,在純粹意識領域中,超越之物的實在性是沒有地位的,但仍有一些自明性的東西留了下來,這就是意識活動與意向對象之間永恒的意向關系,就是意向性,就是一種人的心靈主體間性。這也正表明先驗的主體間性是一個獨立的絕對存在基礎,所有的現實存在物都由此而獲取其客觀存在的意義、并由此成為超越之物,具有不以某人、甚至不以全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
篇4
“批判”一詞有多種解釋。從教育學角度看,批判是一種思維過程,具有積極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見的特征,通過求證、反思等手段,培養學生合理質疑和科學批判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與創造力的必備條件。物理思維中的批判性品質是指:嚴格估計思維材料和檢查思維過程,善于獨立思考,不受暗示干擾,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進行爭論,不斷分析解決問題的依據條件,反復檢查已擬定的假設、計劃和方案;善于明辯事非曲直,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哈佛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面對當今知識外儲化的現象,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倍顯重要。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可以從態度和技能這兩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思考訓練,達到讓學生自主思考的目的,同時也符合讓學生“會學”的課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質疑和批判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促進其科學素養的提高。這是“必修課”,是國家的課程目標之一。
2忽視批判性思維教育,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形成障礙
“李約瑟難題”不斷困擾著我們:“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很多貢獻,但近代科學與工業革命為什么沒有發生在中國?”楚漁先生從獨特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剖析:“古代的科技形態以技術創造為特征,技術創造以實踐經驗為基礎,中國人口眾多,積累的經驗多,自然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和發現比西方多。但近現代的發明創造多是以科學理論為主要特征,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模式的西方科學家,故能在近現代科學理論的許多領域獨領。因此,中國的科技進步緩慢,與傳統思維模式中輕視實證的習慣有關,而要改正這個毛病,必須徹底改變中國的傳統思維模式,重新打造我們的思維模式。”實證是與純粹的理論分析相對應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批判與質疑。物理學研究大多使用實證的手段,通過對客觀材料的分析,來論證相應的觀點。國人對“諾貝爾科學獎”總是翹首以待。清華大學鄭也夫教授認為:“諾貝爾科學獎意味著高端的創造力。中國現今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摧毀。”他說,無論你是在哪兒學習,哈佛、耶魯、牛津或劍橋,如果你人生的前12年是在中國學校里度過的,那么你就與諾貝爾科學獎絕緣了。你的獨立性、好奇心、想象力與創造力都會被中國的教育體制給抹殺。這個體制將學生與老師捆綁在了一起,老師就如一位嚴父,是不可被挑戰的權威角色。這種要求人們不去質疑長輩的順從精神,已經成為科研創新的一大阻礙。《2012中國SAT年度報告分析》顯示,參加美國高校入學考試的中國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績達到1800分“及格線”,而達到美國優質大學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績的更是只占2%。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夏谷鳴分析了中美兩國的高考內容后指出,這是由于中國的教育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兩位專家對基礎教育的詬病,不約而同地指向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缺失,值得深思。當下高中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合理的教學價值與目的,將教學演繹成教師簡單的灌輸、知識的反復強化和能力的不斷被訓練。這種學習以分數為目的,以訓練、測試為手段,漠視教學本身的價值存在,我們稱之為“追逐名利的學習”。這致使多數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和依賴性,習慣于將書刊的話當成真理,只能分析與解決問題而難以發現與提出問題。缺乏問題意識、質疑習慣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受到抑制,將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發展形成障礙,對人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毀傷嚴重。基礎教育忽視批判性思維教育,將會影響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或許會成為“科學強國夢”的障礙。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顯而易見,它關乎“中國夢”的實現。
3高中物理教學是滲透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佳途徑
恩格斯說過,“懷疑———批判”的頭腦是科學家的“另一個重要儀器”。“柏拉圖的蘋果”堪稱挑戰權威的典范。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善于批判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笛卡兒認為,一切皆可懷疑,唯有“懷疑”本身不容懷疑。愛因斯坦不僅喜歡獨立思考,更崇尚批判性思考,他自稱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費恩曼寫過這樣的小詩:“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想知道為什么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為什么想知道這是為什么!”費恩曼認為:“在科學中,懷疑和批判是舉足輕重的”。正是科學家這種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懷疑和批判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一切觀念都要接受經驗的考驗和批判的理性思維的挑戰,這是科學發展的最基本的準則。從伽利略無摩擦擺球的理想實驗到笛卡兒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更重要的還有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湯姆遜、盧瑟福、波爾和海森堡這四代師生在研究原子結構時,都是在質疑和挑戰老師觀點的過程中,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二十世紀的物理學革命。綜觀物理學以及科學發展史,那些重大的發明和發現大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的,諸多案例可使學生認識到批判性思維是推動物理學乃至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物理思維在符合一般規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和傾向,在科學思想史上與不同的哲學思想、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方式糾葛在一起,具有獨特的魅力。只有領會科學思想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學思維的方法。要通過有意識地引入科學思想史,使學生歷史地把握物理學科學方法的來龍去脈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傾向。科學概念和規律被創造和發現的過程,不僅體現出科學家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能反映出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通過科學思想史教育讓學生認識和感受批判性思維,是滲透與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途徑。
4批判性思維在構建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篇5
1、兩個良心絕對不會一模一樣。——蕭伯納
2、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
3、啊!良心!良心!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高爾基
4、良心是神作為惟一的審判官能進去的神對的宮殿。 ——拉姆奈
5、良心!你是善與惡的萬無一失的評判者。 ——盧梭
6、良心是靈魂之聲,而情愫是肉體之聲。——盧梭
7、良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他人意見的預告。 ——亨利·泰勒
8、人世間的煊赫光榮,往往產生在罪惡之中,為了身外的浮名,犧牲自己的良心。 ——莎士比亞
9、對人民來說,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惟一的權力是良心。——雨果
10、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睛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 ——卡耐基
1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軻
12、在這個世界上,良心應該更大于天才。巴爾扎克說:良心比天才更難得。良心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應。——弗洛姆
13、良心是最佳的決疑者。 ——羅曼·羅蘭
14、沒有良心的知識,會毀滅人的靈魂。 ——布拉萊
15、良心是公正廉潔的法官。 ——拉蒙納斯
16、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于正義的淪亡。 ——郭沫若
17、純潔的良心比任何東西都可貴。——美國
18、白日精心干事務,但勿作有愧于良心之事,俾夜間能坦然就寢。——托馬斯·曼
19、在這個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為公平。 ——笛卡兒
20、善的光榮是在他們的良心中,而不在人們的話語里。 ——托爾斯泰
21、良心是罪人的地獄。——詹·蒙哥馬利
22、良心不是兒戲,誰能使一個人開脫掉自己良心的責備呢?良心是每個凡人的上帝。 ——米南德
23、君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 ——揚 雄
24、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險,不以良心冒險。——法國
25、良心,是存在于我們心中的,生來就有的那么一點知識。——雨果
26、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馬丁·路德
27、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王守仁
28、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晁補之
29、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斷的鞭笞著人們。 ——蒙 田
30、人須有自信之能力,當從自己良心上認定是非,不可以眾人之是非為從違。——章太炎
31、良心始終是不顧一切人為的法則而順從自然的秩序。 ——盧 梭
32、寡廉鮮恥的人是不會有良心的。 ——托·富勒、凡是對真理沒有虔誠的熱烈的敬意的人,絕對談不到良心,談不到崇高的生命,談不到高尚。 ——羅曼·羅蘭
33、一個人也許才會說一次“憑良心”。——歐洲
34、良心才是我們惟一不可收買的至寶。() ——菲爾丁
35、當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時候,良心的聲音就會在心靈中占據統治地位。——蘇霍姆林斯基
36、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麥克萊
37、沒有一點良心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作任的。——斯特恩
38、使人做自己舉止行為的最嚴厲的評判者的力量是什么?是良心,它成為行為和理智的捍衛者。 ——蘇霍姆林斯基
39、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樣,空有一副架子了。——藏族
40、在人世間,要幸福只有一條路。不是懷著大公無私的良心,便是完全不懷良心。 ——奧格倫·納休
41、每個人都必須按自己心靈的良心來生活,但不是按任何理想。使良心屈從于信條,或理念,或傳統,甚至是內在沖動,那是我們的墮落。 ——勞倫斯
42、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43、沒有良心的人,等于一無所有。 ——拉伯雷
44、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論語》
45、良心是守護個人為自我保存所啟發的社會秩序的保護神。 ——毛姆
46、良心比天才更難得。——巴爾扎克
47、沒有良心的人等于一無所有。——拉伯雷
48、良心是信念的感情哨兵。 ——蘇霍姆林斯基
49、良心能抵一千個證人。——拉丁語
50、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夸美紐斯
51、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 ——雨果
52、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馬克思
53、良心啊,我仁慈的主宰,你可是理智的脈博。——柯爾律治
54、當你感到自己是一個人時,惟一的限制是良知。 ——馬丹·杜·加爾
55、人可以由虛榮知道什么是榮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義。——蘭多
56、良心會使每個人都成為利己主義者。——王爾德
57、喪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沒有才智更糟。 ——愛·揚格
58、良心強調的是“應該”二字。——約·庫克
59、良知是什么?是未知世界的指針。 ——雨 果
60、良心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應。 ——弗洛姆
61、良心的法則,我們自詡為出自天性,其實卻源于風俗。——蒙田
62、良心自問正當的,對流言一笑置之。 ——奧維德
63、人一旦喪失了良心就毫無可取之處了。——科森
64、好良心是柔和的枕頭。 ——雷伊
65、良心是人生的根本。——雷 利
66、約束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的良心。 ——佚 名
篇6
1、人類在出生時,就是帶著感情而來的。——德富蘆花
2、大凡一個人在急難之中,最容易流露真情。在太平無事的時候,由于拘謹,有些強烈的情感即便不能壓抑下去,至少也會想法遮掩,可是處于心煩意亂的境況中,人就不會做作,無意中會將真實情感暴露出來。——司各特
3、或許他很優秀他很好看;又或許他什么都沒有,長得也不好看,可是我們就是愛他;我們就是會為他付出,為他等待,為他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在我們懵懂的時候,總會有這么個人,讓我們為他犯賤很多年。
4、感情和氣味是這么一種東西;它們猶如光之于太陽,音樂之于風。——華茲華斯
5、人的情感,人的理智,這兩重靈性的發達與天賦,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勝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郁達夫
6、無言的純樸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豐富的。——莎士比亞
7、如果愛錯了人,他會張揚你的種種,誰讓你有幾分薄名?可是,如果愛對了人,即使離散了,他一樣珍惜你,如同珍惜你和他的過去,對你,他只字不提,守口如瓶,這樣的男人,愛過他一次,死了都值。
8、感情不過是多種形式的自愛。——拉羅桿富科
9、深夜里,忽然想見你,打電話給你,你匆匆趕來,發覺我沒什么急事,我只是想見你,請你不要說我任性,你應該欣賞我的率直。曾經有一刻,我是那么渴望見你,以致我甘心冒著被你拒絕的危險,大膽提出要求,你不是應該感動嗎?
10、人拋棄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濫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駛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處。——西塞羅
11、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將摧毀利己主義。——海涅
12、我們周圍的高技術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奈斯比特
13、來到這里,我明白了你為什么當初不愿意做庇護我的藤蘿了。千年的漫長不是任何生命都能承受得起的。當周圍死寂一般,再有生命也是孤單。相比之下,我想它們更羨慕葉的輪回,是么?
14、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狄德羅
15、這是人類的弱點:人人都喜歡表露感情,以至在內心的沖動中暫時忘掉了日常生活的利益。——車爾尼雪夫斯基
16、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們應當避免的只是對它們的誤用或濫用。——笛卡兒
17、只有經受了考驗,經歷了生活患難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格·馬爾科夫
18、人拋棄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濫不可收拾,像一只船不小心地駛入深海,找不著停泊處。——西塞羅
19、人可以控制行為,卻不能約束感情,因為感情是變化無常的。——尼采
20、在不同的環境中,人類的情感怎樣變幻無常啊!我們今天所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恨的;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逃避的;我們今天所愿望的,往往是我們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膽戰心驚的。——笛福
21、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狄德羅
22、良心是靈魂之聲,感情是肉體之聲。——盧棱
23、感情雖然難以控制,但卻是一種強大的動力。——愛獻生
24、理性為感情所掌握,如同一個軟弱的人落在潑辣的婦人手中。——薩迪
25、愛情是空幻的,只有情感才是真實的,是情感在促使我們去追求使我們產生愛情的真正的美。——盧棱
26、感情是心靈的翅膀。
27、不要相信你的感情,因為,它此刻是這樣,轉瞬就會變成另一個樣子。——坎普滕的托馬斯
28、愛是一種理解。沒有理解,愛便會像一串阿拉伯數字,隨時都可能被遺忘。愛是一種信任。沒有信任,愛便會像大鍋里烙著的一塊小餅,稍不留神,這小餅就會被爐火烤焦。
29、有些人對愛情的期望值過高,情人節你想要一大束玫瑰花可是他只送了一朵玫瑰意思意思,你會很生氣覺得他不夠愛你,但可能這個人可能在平常的時候經常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感動。
30、任何感情都不過是不同溫度的血液。——拉羅什富科
31、唯有感情是始終具有說服力的演說家。——拉羅什富科
32、感情的長處在于會使我們迷失方向,而科學的長處就在于它是不動感情的。——王爾德
33、一個人的感情完全受著喜惡的支配,誰也做不了自己的主。——莎士比亞
34、做自己感情的奴隸比做暴君的奴仆更為不幸。——畢達哥拉斯
35、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懼,自信,妒嫉,喜悅,友情,憎恨,渴望,好勝心,憐憫心,和一般伴隨痛苦或快樂的各種感情。——亞里士多德
36、不尊重別人感情的人,最終只會引起別人的討厭和憎恨。——戴爾·卡耐基
37、萬物的生存均取決于自然力的競爭,而感情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自然力的。——蒲柏
38、愛情的路,也許很長,也許很暗,也許會沒有一盞路燈點亮,甚至在愛情的鐵軌上,會沒有一輛列車抵達。但是,我依然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一個人是屬于自己的。只是,她還沒有走到我的面前,我在等待,等待著她的到來!
39、感情猶如東風的饋贈,呵!去也匆匆,乍來又去,變化無窮。——羅·勃朗寧
40、愛是一種磁場與磁場的吸引。沒有吸引,便沒有愛。鑒別自己是否愛上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你是否總愿與他。——她走在一起,而分開后又魂牽意惹、日思夜想?
41、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于事業中。——凱洛夫
42、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還得靠錢生活。——羅曼·羅蘭()
43、每個人的精神上都有幾根感情的支柱對父母的、對信仰的、對理想的、對知友和愛情的感情支柱。無論哪一根斷了,都要心痛的。——柳青
44、我們對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則我們愈能控制情感,而心靈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斯賓諾莎
篇7
1、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情就辦得好一些。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要求犯得少一點。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
2、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尋出路,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在這過程中,學習穩定冷靜,學習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4、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洛克
5、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巴甫連柯
6、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8、勝利是不會向我們走來的,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穆爾
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0、誰把握機遇,誰就心想事成。——歌德
11、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12、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B.富蘭克林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15、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16、有志氣的人活在世上,應當敢于跟各種不利于國家的行為作斗爭,哪能只滿足于處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8、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19、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荀子
20、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21、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想收獲的好,必須耕耘的好。
22、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便自己創造機會。——蕭伯納
23、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彌爾頓
24、沒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斷培養的信心。
25、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梭
26、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
27、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占讀書人的大多數。——C.C.科爾頓
28、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赫爾岑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3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3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3、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3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35、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煉,使人更堅強。相反,時常滿足于享受,會使人不求上進而逐漸落后。
36、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37、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
38、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普列漢諾夫
39、一個人可以失敗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沒有開始責怪旁人,他還不是一個失敗者。
4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41、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42、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43、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
44、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45、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46、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
47、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8、盡管失敗和挫折等待著人們,一次次地奪走青春的容顏,但卻給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嚴,這是任何順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49、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50、讀書時,我愿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愛默生
51、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笛卡兒
52、失誤是進取的代價。——歌德
53、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54、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55、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56、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長。——塞涅卡
57、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5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59、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60、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61、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
62、只有強者才懂得斗爭;弱者甚至失敗都不夠資格,而是生來就是被征服的。——斯威特切尼
6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64、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65、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只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象。——W.哈茲里特
66、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
67、人生的奮斗目標決定你將成為怎樣的人。
68、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補讀書之不足。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69、一個人可以失敗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沒有開始責怪旁人,他還不是一個失敗者。——巴勒斯
70、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71、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約·貝勒斯
7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73、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或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74、強者能同命運的風暴抗爭。——愛迪生
75、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7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7、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78、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7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80、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8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8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83、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羅曼·羅蘭
84、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85、盡管失敗和挫折等待著人們,一次次地奪走青春的容顏,但卻給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嚴,這是任何順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梭羅
8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87、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8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篇8
1、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2、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約·貝勒斯
3、知識是智慧的火炬,勤奮是智慧的鑰匙,智慧是思考的火花,創新是智慧的結晶。
4、求學無笨者,努力就成功;讀書沒捷徑,盡力能高分。
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6、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7、讀書長知,思考長智,虛心長識,應用長技。
8、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笛卡兒
9、寫作要多讀、多看;做題要多練、多思;鞏固要多記、多用;運用要多想、多試。
10、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1、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2、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13、勤奮是探求知識的舟楫,思維是探索知識的方法,請教是學習知識的妙招,練習是鞏固知識的途徑。
14、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寫人生,教育改善人格,反思啟迪智慧。
1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6、不要等待運氣降臨,應該去努力掌握知識。
17、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18、勤奮出聰明,博學出智慧,多練出技巧,巧思出碩果。
19、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
20、如果說學習有捷徑可走,那么它就是勤奮;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么它就是實踐。
21、提出問題,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害怕提問者牢記。
22、學習前要帶上幾個問題,學習中要思考幾個問題,學習后要能提出幾個問題,這樣才能學有所得。
23、倘不學習,再美好的理想也會化成泡影;倘不勤奮,再美妙的也會付之東流;倘不實踐,再廣博的知識也會束之高閣。
24、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6、學習中要蕩起“樂學”和“巧思”的雙槳,倡導“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這樣才能學得生動活潑、融會貫通。
27、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
28、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29、有教無類。
30、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31、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34、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35、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36、讀書如蜜蜂采花,思考如蜜蜂釀蜜,只有既采又釀,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識蜂蜜”。
37、學生聽老師的話并非有錯,但是不能盲從,否則,不但會去去主見,還會失去創新能力。
38、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39、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40、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41、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學習!學習!——高爾基
42、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43、知識需要反復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44、聰明的秘訣在于勤奮好學,博學的秘訣在于博覽群書,巧學的秘訣在于舉一反三,成功的秘訣在于推陳出新。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6、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47、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48、學問靠點滴積累,聰明靠思考練就;博學靠學習成就,創造靠實踐成功。
49、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弗萊格
50、重復是學習之母。——狄慈根
51、學習靠積累,記憶靠理解,經驗靠反思,熟練靠練習。
52、讀書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
53、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54、經驗是最好的教師。
55、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56、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根
57、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58、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于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佚名
59、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洛克
60、沒有永遠的博學,只有永遠的學習;沒有永遠的聰明,只有永遠的思考;沒有永遠的智者,只有永遠的學者。
61、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普列漢諾夫
62、思則睿,睿則圣。
63、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64、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65、說明學習要善于思考。
6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7、學好靠信心,求教靠虛心,探求靠專心,長進靠恒心。
6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9、藏書再多,倘不閱讀,就是一堆廢紙;讀書再多,倘不應用,就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蕾。
70、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利希頓堡
71、人生中三種東西最寶貴信心、健康和知識;學習中三種品質最可貴好學、好問和好思。
72、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
73、學習要有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恒心。
74、治學有三大原則:廣見聞,多閱讀,勤實驗。
75、死記硬背得不到真知識,投機取巧學不到真本領;紙上談兵學不到真本事,閉門造車結不出好碩果。
76、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77、約束不了自己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難免要滑入深淵。
78、學習既要有鐵棒磨成針的精神,又要有舉一反三的;讀書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氣,又要有樂于思考的精神。
79、知識如金礦,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識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遠。
80、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8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82、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8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4、巧思妙想出靈感,實踐探索出成果。
85、學習不能好高騖遠,須一步一個腳印;進步不能一步登天,須一步一級臺階。
86、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87、假設始終先于知識。
88、懷疑是知識之鑰。
8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0、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91、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9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94、勤奮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思考是理解知識的利器,讀書是掌握知識的捷徑,練習是鞏固知識的方法,討論是理解知識的妙招,探求是創新知識的途徑。
95、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
96、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學習學習,又學又習。
97、行動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
98、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9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篇9
[關鍵詞] 翻譯;哈姆萊特;獨白
Abstract:Translators have alway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Shakespearean [WTBX]Hamlet[WTBZ]. Therefore, man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ay of its translation further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Key words: translation; Hamlet; soliloquy
1 引 言
提及莎士比亞,人們總會想到他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Hamlet)。說到哈姆萊特,無人不曉他那段著名獨白的第一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幾百年來世界范圍內的莎學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有關《哈姆萊特》的著述和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而在有關《哈姆萊特》的研究中,對這句膾炙人口、精妙絕倫的獨白的理解分歧最大,發表的論述也最多,真可謂見仁見智,各領,爭論長達數百年之久,至今仍在繼續,尚無定論。Jenkins Harold 曾指出,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這段獨白“被人討論得最多,誤解也最甚”[1]。
在我國,《哈姆萊特》也受到特別的青睞。自從1921年先生首次譯出以來,迄今已有10個以上的漢譯本。我國的莎劇翻譯家對這段著名獨白的理解和翻譯也頗為不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群起爭鳴,發人深思。
2 名家名譯比較分析及譯法探索
以朱生豪、梁實秋為代表的莎劇專家和學者,依據自身的學識修養和理解,從不盡相同的角度對該句獨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詮釋和經典翻譯,可謂是世界莎劇翻譯的一朵奇葩,為世界莎學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但文學翻譯畢竟是一種有缺憾的藝術,世間不存在絕對完美、無可挑剔的譯作,正所謂“譯無定本”。這就是說,他們的理解和翻譯還不盡完美,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有待于后來者站在這些巨人的肩上繼續努力和探索,找出更佳的翻譯方法,以期更加接近莎翁本意,還莎劇本來面貌。下面就從這些名家名譯出發,通過對它們的比較分析,來進一步探討該句獨白更為理想的翻譯。
2.1 名家名譯
筆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名家名譯如下:
朱生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梁實秋:死后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問題;
曹未風:生存還是不生存:就是這個問題:
孫大雨:是生存還是消亡,問題的所在;
林同濟:存在,還是毀滅,就這問題了。
方平:活著好,還是死了好,這是個難題啊:
卞之琳: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問題。
王佐良:生或死,這就是問題所在。
許淵沖:死還是不死,這是個問題。
裘克安:活著,還是不活了,問題就在這里:
陳國華:是生,還是死,問題就在這里:
2.2 澄清一個問題
這里,我們要首先澄清一個問題,就是question之后的冒號(:)。《中國翻譯》1990年第三期登載了張慶路先生的文章,他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釋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很強調此行句末的冒號,認為上句和下文緊密相連,并應有同樣的順序,即to be=to suffer; not to be=to take arms, 是一種排比。其實,莎劇里的冒號不是本來有的,在古本里這里只是逗號,后人編輯,改了冒號,也有人改作分號;還有人在that前加了破折號。莎士比亞本人不關心標點,他對此也不負責任。因此標點是不足為憑的[2]64。并且,嚴格說來,首行里question之后的冒號“:”,在這里不具有現代標點的“提示性”或“引起”的作用,因為“英語大約從1550年起稱“:”為colon,意為‘長句段符號’;在colon之下的斷句符號“;”,從1664年起稱為semicolon,意為‘半長句段符號’……從18世紀晚期開始改作提示性的符號[3]78。由此可見,在理解和翻譯該行獨白時,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標點符號。從上述名家名譯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在翻譯時由于依據的版本不同,在標點符號上出現了差異。“To be, or not to be”后的標點有逗號也有冒號;“question”后有冒號、分號和句號。這些都是后人行為,與莎士比亞本人無關,因此標點是不足為憑的。
2.3 獨白真正意蘊的透視
對這段獨白的理解,長期以來存在著嚴重的誤解和明顯的分歧:這是一段對人生的哲理思辨呢,還是在權衡“自殺的利弊呢?英國的權威莎評家A· C·布雷德利指出:“在這段獨白中哈姆萊特想的根本不是自負的重任。他是在權衡自殺的利弊。”[3]76前蘇聯莎評家莫羅佐夫認為,在這里“哈姆萊特又再次萌發了自殺的念頭”。我國的莎評家孫家琇也認為,“在‘活還是不活’的獨自中,他還是想著自殺的出路或結局”[4]。梁實秋認為,這段獨白是講“哈姆雷特蓄意自殺,于第一幕第二景之獨白中已有表示”[5]。裘克安指出:“ 我覺得,這整段話要貫通地去理解。哈姆萊特當時想自殺,這是他面對的總的問題。”[2]66
筆者認為,以上“自殺”論是脫離了語境而產生的誤解。我們知道,這段獨白出現在第三幕第一場,此時哈姆萊特已經安排好了“捕鼠劇”的上演,當他獨自一人時又開始沉思,道出了這一段著名的獨白。在第一幕第二場,哈姆萊特確實曾萌發過自殺的念頭,那是因為父王突然去世,叔父僭越王位,母親又迅速地改嫁給了叔父,接著鬼魂又告知父親被毒害而死的秘密,他又與戀人產生了隔閡,所有這些使這位原本躊躇滿志的青年王子陷入了無奈與深深的悲憤之中。而此刻,經過兩個月的痛苦煎熬、思緒波瀾之后,他已經不是先前那位單純的王子了,他在思考與即將采取的行動有關的問題,從對“生”的“無涯的苦難”的慨嘆到對“死”后那個只見有人去、不見有人回的“神秘王國”的“懼怕”,漸漸陷入了思考與行動的矛盾之中。因此,這段獨白是哈姆萊特對生死的一種哲理性的思辨,并非“蓄意自殺”。 他在這里想到活怎么活法,死又是個什么樣子;活有兩種活法,死后也有兩種結局。
2.4 比較分析及譯法探索
弄清了這句獨白的大背景,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它的翻譯方式。從整段看,not to be=to die/sleep,這點基本達成了共識;至于to be=to live (僅在意義上),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take arms(反抗), 另一種則是suffer, bear(茍且偷生),筆者認為這兩種情況同時并存,即繼續向罪惡奮起抗爭,還是就此罷休而茍且偷生。但也有人認為,“默然忍受著茍且偷“生”呢,或是“挺身反抗”而壯烈地“死”?[3]76陳國華先生也認為“……忍受意味著生,抗爭意味著死。”[6]29即在他們看來。反抗就一定會死。但筆者認為,反抗應該有兩種可能的結果:要么被對方殺掉而死;要么殺掉對方而生,即反抗有死的可能,但同時也有生的希望。因此,反抗不等于死亡,反抗不一定死亡,而且只有奮力反抗才能更好地活著。
事實上,to be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出發點,古希臘哲學中的本體論范疇being (古希臘語to on)就是從to be (古希臘語:eimi)發展來的
[7]。類似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我思即我在)和海德格爾的“此在”里的“在”的含義。在“To be, or not to be”這前半句中,“to be”單獨出現,后面沒有跟任何表語或狀語,因此它表示個體的存在,意謂“生”、“實有”、“恒存”,即對存在的肯定。與之相反,“not to be”意謂“死”、“斷滅”、“虛無”,即對存在的否定[7]。由此可以看出,“To be, or not to be”在這段獨白中是指生存還是死亡,飽含了人生哲學意味。
具體到“to be”的翻譯,梁、林兩位先生用了“存在”,朱、曹、孫三位先生用了“生存”,雖然從“在”衍生出“存在”和“生存”均帶有哲學意味,但落到具體的上下文里,用來指人,筆者認為后者比前者更為可取。卞、方、裘三位先生用了“活”字,通俗易懂,但意思太實,少了點人生思辨的哲學意味。陳國華先生撰文指出,假如“To be, or not to be”在語域上等于“活下去還是不活”,為什么莎士比亞不讓哈姆萊特直截了當地說“To live, or not to live”? [6]30實際上,“To be, or not to be”簡單歸簡單,卻帶學究氣,比“To live, or not to live”抽象、文雅;中文的“生存”或“生”在語域上比“活”更接近“to be”。那么莎士比亞為何讓哈姆萊特說這種帶學究氣的話呢?孫大雨先生解釋說:“罕秣萊德[按:即哈姆萊特]是個從威登堡大學趕回來奔父喪的青衿學子;他好學深思,尤其喜愛道德哲學這門學科,所以他在獨白里學究氣極重。”[8]因此,筆者認為“to be”應譯為“生存”為佳。
至于“not to be”,有的譯文仿原文加“不”字,如梁、曹、卞、許、裘五位先生;有的則用一個反義詞“毀滅”(如朱、林兩位先生)或“消亡”(如孫大雨先生)。筆者淺見認為, 這些字眼都顯得牽強,更消解了相應的“在”字的哲學含義。尤其是梁實秋先生的譯文更值得斟酌。他的譯文比原文多了“死后”二字,梁先生在注中說:“‘To be, or not to be’ 一語就應作何種解釋,議論紛紜,然總以淺顯平易之解釋為近是,故譯如本文。”[5]陳國華先生指出,首先,是否應該“總以淺顯平易之解釋為近是”,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翻譯原則問題。更重要的是,加了“死后”二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整個改變了[6]29。裘克安先生更直白地指出,梁譯“死后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他的錯誤理解;觀下文可知哈姆萊特相信人死后有靈魂,害怕死后還會受苦難[2]66-27。筆者認為,參照下文哈姆萊特對死后的思索,他在獨白中說道:“要不是害怕人死后不知會怎么樣;害怕那只見有人去,不見有人回的神秘的冥府——才把意志癱瘓了……”從這句獨白可以看出,哈姆萊特對死后會怎么樣,存在還是不存在,是持有一定的懷疑態度的。從這一角度考慮,梁先生的譯文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死后”二字一加,便抹去了獨白中對“生”的思考,既不忠實于原文又與下文不完全相符。因此,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To be, or not to be”可直接采用中國人生哲學的“生、死”二字,譯為:生存,還是死亡。從而實現語域、內涵意義上的更進一步地對等。至于后半句“that is the question”,看似簡單卻難譯,上述引文出現了很多值得商榷的問題。That指前半句的“To be, or not to be” 問題不大,這里關鍵是原文定冠詞the的翻譯。朱生豪先生把the譯成“一個”,還贅添“值得考慮的”五個字,雖意在強調“問題”,注意到了定冠詞的特指意義,但這五個字的添加大可不必,反而削弱了獨白者沉思自語的氣氛;方、許兩位先生把the譯成“個”,梁、卞兩位先生雖沒有直接點出“一個”或“個”,意思卻也是如此;孫大雨先生的譯文不成句,前后語意未能貫通,不成一個完整的意思;曹、林兩位先生雖然用“就是”和“就”表達出了the的特指和強調,但正如陳國華先生所指出,曹譯和林譯大同小異,雖然譯出了the的意思,邏輯上卻有毛病[6]30。由于原文的主語that 沒有譯出來,在他們的譯文里主語只能是“生存還是不生存”,而同時“這個問題”的所指也正是“生存還是不生存”。這樣,曹譯和林譯等于在說“生存還是不生存,就是生存還是不生存這個問題”;王佐良先生譯為“這就是問題所在”,與曹、林相比,技高一籌。
我們知道,在漢語里面,當不帶限定語的名詞短語作為句子的主語出現時,其所指一般是恒定的,相當于英語中帶定冠詞的名詞短語。因此,這里只需把原句中作表語的question移前作主語便可達到翻譯目的,即把這后半句譯為“問題就在這兒(里)”。這樣,既克服了定冠詞the定指意義翻譯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問題就在這兒(里)”和“that is the question”一樣,又能起到承上啟下的貫通作用。裘克安、陳國華兩位中國當代的莎劇翻譯大家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
綜上,筆者認為這一整句獨白可譯為:生存,還是死亡,問題就在這兒(里)。
3 結束語
凡是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總會帶有譯者個人的理解和審美傾向,正所謂“譯無定本”,特別是《哈姆萊特》這一傾倒世界無數讀者和觀眾的不朽劇本中的這句精妙絕倫的獨白,它可謂是經典之經典,更能引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解、詮釋。有一千個讀者和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中外研究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筆者畢竟學識膚淺,談不出什么高明的見解,更沒有能力對以上莎劇大家評個高低,只是有感而發一點兒拙見,以期引起學界對這一頗具爭議的著名獨白更多的重視和爭鳴,使我們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理解和翻譯越來越接近莎翁的本意。
[參考文獻]
[1] Jenkins, Harold (ed.). Hamlet [M]. The Arden Shakespeare. London: Routledge, 1982: 484.
[2] 裘克安. 莎士比亞評介文集[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藍仁哲. 從語境與語篇談哈姆萊特獨白“To be, not to be…”的理解[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 (6).
[4] 孫家琇. 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M]. 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第六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3
[5] 梁實秋(譯). 莎士比亞全集(32):哈姆雷特[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02
[6] 陳國華. 論莎劇重譯(上)[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2).
篇10
【論文摘要】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特征鮮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實用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文章從動畫電影的獨特視角分析了隱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式.結合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現狀 .進一步闡明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導我們反思我國文化傳統的優劣,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服務。
美國是個由移民和他們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設并發展起來的新國家,沒有長期的發展歷史,同時又沒有所謂單一的民族傳統 ,但是具有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當中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經濟強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它的經濟實力又使它具有相當巨大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國文化與歐洲其他國家發展所不同的特點,有著自己特有的美國式文化體系。美國文化具有多種特征,包括幽默性 、包容性 、實用性 、個人英雄主義等等。這些特征可以從火熱的美國動畫電影中窺見~斑。美國動畫電影是世界電影當中的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但是又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強地影響著全球文化的發展。研究美國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導我們更好地發展我國的文化建設。
一、 美國文化的包容性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開放性。從歐洲 、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來的大批移民,帶著各自夢想來到美國這個夢幻般的國度,他們把本土的傳統思想。宗教習俗、習慣等文化帶到美國,成為美國多元化發展的基礎。任何國家的文化在美國這里都能夠找到影子,正是因為美國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融合各國的文化,從而創造出了讓世人矚目的“新文化”。
同時美國文化隨著時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斷地被顯示出來。一方面美國具有比較開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有能夠包容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如在影視娛樂業方面,美國動畫電影已壟斷了世界動畫影視業的大半天下,他們的題材來 自世界各國。如動畫電影 《埃及王子 》是來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魚》取材于丹麥童話,《花木蘭》 《功夫熊貓 》取材于中國等。這些影片無不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文化內涵的處理上。美國是一個生機勃勃、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以《功夫熊貓 》為例,影片中處處展現著中國元素,“中國樂曲”“中國功夫”“國寶熊貓”,中國特色的食物如餃子、包子、饅頭和阿寶家傳的“秘制湯面”等無一不體現著華夏風味,能將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這樣潛移默化地具體地應用于影片中,把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武術直觀、幽默地展示給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國的藝術家們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這種包容、開放的精神實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顯現出美國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 ,美國正是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資源進行“美國化”,貼上美國的標簽之后,再重新推廣到世界各地,并為其刨造出巨額利潤。不過,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國電影文化業的現狀,過于狹窄,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創造力、想象力,在本質上缺乏對本國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迪斯尼拍攝《花木蘭》到派拉蒙拍攝《功夫熊貓》,10年過去了,我們不能只是“憤怒”地抵制,捶胸頓足,我們更期待中國電影藝術的崛起。
二、美國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國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這是 由美國人的活潑、天真 、好動 、非權威化的性格所決定的。 比如動畫片 《貓和老鼠》就酣暢淋漓地表現了美國文化的幽默感 。在人們心目中過街喊打的老鼠,是一個惡心反胃的動物,在影片中卻幾乎成為人們同情憐憫的對象,沒有一點令人討厭的感覺 ,只有無盡的幽默。影片中可愛的小老鼠在老貓的殘暴下游刃有余地被變成各種形狀; Jerry把T0m提著腳摔來摔去的場景描寫;Tom把Jerry舞臺的一塊鋸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圍的舞臺時等,深深被這種美國式的夸張幽默所折服;美國式的幽默在《汽車總動員》這部片子里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賽道上僅僅用一瞬間就幫馬奎恩換好了四個輪胎,讓先前還嘲笑他們的小雞團隊的人吃驚地把自己的擋泥板都掉下來了。該片在細節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現,非常獨到,耐人尋味。
除了動畫電影,美國廣告設計 的幽默也是世界聞名的 ,他們天性樂觀 ,這種性格 自然從各種設計上表現出來,成為他們設計的一個特征 。美國人常常說 :如果都可以達到功能 目的,為什么要那么嚴肅?這種民族心態 ,是他們設計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而我國動畫電影則相對嚴肅的多,無論早期 《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還是后來的《寶蓮燈》,無不體現強烈的“寓教于樂”的精神,處處透著中國文化的嚴肅感,說教色彩太濃,可看性不強 ,很少有令人過 目難忘的人物 ,最終人們腦海里記住的也只有原來的神話及故事,而非各種鮮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國動畫電影中的貓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雞快跑》中的小雞等等眾多的幽默形象,經久不衰地贏得了世界各國觀眾,受到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并成為美國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創造動畫史上少有的奇跡。
三、美國文化的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一詞最早是從希臘文可而來的,含有行動的意思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深受歐洲大陸文化影響,黑格爾、笛卡兒等思想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有深刻影響,實用主義存美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中,它的表現和作用是不同的作為民族精神,在第一時期主要體現為敢于冒險和開拓,重行動、重實效。第二時期主要體現講求效益.注重實用。第三時期主要體現為對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尋求妥協協調及解決、法,實用主義在美國仍然存在并發展。今天,在 美國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實用主義極大地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它造就了美氣質,時影響了整個世界。
此他們的動畫業也反映了本民族的這一性格特點:只要能多賺錢,無論何種題材的動畫片他們都做一各種動畫角色的顛覆他們部勇于嘗試并樂在其中。而中國人則講究責任和良心,此不會隨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糧?所以中圍傳統動畫片總也不能跳開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中閏動畫人不可能去顛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題材。而美國則不然,如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人物的服裝造型兒乎包攬了各個朝代的特點.色彩樣式典雅和絢麗,但依照故事發生的區域背景和人文色彩來分析.角色的服飾沒汁缺乏我國吳越文化的鮮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設計缺乏原刨性,止觀眾感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角色不是中闞的,而是美國人在好萊塢和迪斯尼里炮制出來的、他們腦袋里的形象。從文化的角度看.作品顯得有些粗糙、膚淺,用美國的實用主義和商業主義的影視觀來詮釋東方傳統愛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娛樂”外別無其他,但這正是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的體現 ,講求效益,注重實用一美國實用主義的另一表現就是文化的產業化.文化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富于活力的產業之~一文化產業興盛的背后 ,是美國動畫產業的生機勃勃 .
典型特征是從文化產品到文化產業的市場營銷.將文化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題商品:玩具 、音樂唱片 、主題樂園等一系列文化產業鏈。如沃爾特 ·迪斯尼在一群志 道合伙伴的參與下,成立了一家專業的動畫制作公司,從 “創意內容”出發,逐步擴大到 “產業基地”.用現代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大批量地制作動畫片并把它們銷往世界各地; 時.又為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形象中清了專利 .在法律的保護下進行特許經營開發。到一g2o世紀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與丹麥的艾 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 《米老鼠》雜志,后又建立迪斯尼樂同等 ,從純粹的文化產品到利潤驚人的文化產業,實現了美國入的實用主義的夢想 、而我國的動畫人由于受中圍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停留在對動畫藝術用情專一的階段 。 對動畫事業片面的執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紀建立文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的中國和文化發達的中國的文化產業的 目標 .這值得我們從業人員反思。
四、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美國動畫輕松愉快的內容背后都隱藏著美國民族的英雄主義及個人主義,并且在他們看來,這種英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英雄,他擔負著保衛全人類拯救全人類的思想觀念。這與美國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 “國際警察”形象是不謀而合的。
其實 ,個人主義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紀意大利文化復興運動 .后來經過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 論證與傳播,在美國結出果實。加利福尼亞大學社 會學家羅伯特認為 “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真正核心。”個人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一方面美國在思想 上繼承了歐洲移民帶來的思想,特別是希臘的重商主義文化及希臘的政治管理體制 .希臘當時建立的文明對美國社會有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產生有著較早的歷史背景 .并付諸于實踐且在實踐中完善與發展。美國人早期的移民其團體是由私人或公司組織臨時湊合而成 .這里沒有血緣紐帶.也沒有政府干預.除了上帝 “天國”的抽象觀念和到新邊疆發財外 ,沒有共同別的理想 毋庸置疑,每 個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為了集體利益放棄或犧牲個人利 益 .對于那些開拓新大陸的移民來i兌是不可言喻的。于是 出現了崇尚個人主義現場,同時也衍生出了個人英雄主 義。《花木蘭》就是一典型角色,在片中中國 “花木蘭”的忠孝理念被西方 “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表演徹底替代。在全球循環放映,不僅為人家賺到了3億美元,而且讓 “個人英雄主義”流行全球、漸成時尚。再如動畫片《汽車總動員》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即每個人要表現自己且盡自己所能展現自己另外,《沙漠騎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獻的典型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大片,其中不難發現美國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觀。
五 、結語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她雖沒有悠久的歷史,但 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并且隨著時展美國文化越 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國文化特性對于我國建沒與繁榮我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比爾·蓋茨有句名言:“在兇特網時代,準買下了文化 ,準就控制了時代。”諸如 “花木蘭”式的中國傳奇故事被跨國公司西方化和全球 化的過程 ,也是美國文化為實現 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 化 、蠶食其他文化、主導世界文化,并據為己有、創造巨額利潤的過程。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美國式電影文化的發展已為我們指明了一條發展的道路:我們期待貼有 中國標簽的中國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壇 ,走入民眾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李懷亮,劉悅笛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OO5.
[2]梁捷,趙達.王逸吟.“《功夫熊貓}熱”引發的文化思考光明 日報,2008-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