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9 21:4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凈沙秋思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在初期執(zhí)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于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于讓人愁思一觸即發(fā)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云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了。可以說,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實而又生動的寫照。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馬致遠就是以這樣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
閱讀練習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凈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_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________”,最能觸發(fā)旅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體現(xiàn)“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xiàn)“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6.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參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題目
2.馬致遠 元 戲曲 散曲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樹 西風 昏鴉 古道 人家 斷腸人在天涯
4.A
篇2
【關鍵詞】《天凈沙?秋思》 英譯本 淺析
一、原詩淺析
《天凈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馬致遠創(chuàng)造的一首散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五句話,卻描繪出一幅畫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圖。此詩的前三句,每句話三個名詞,三種景物。這種名詞的疊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重意合的特點。詩人用這簡短的九個詞,鋪敘開來,描繪出一幅秋風蕭瑟的畫面。最后一句中,作者將“游子”即“斷腸人”置于這秋風蕭瑟的畫面中,那種凄涼之感、那種倦于漂泊的苦楚躍然紙上,深刻清晰地走進每一個讀者的心中。
中國古代詩歌是追求音韻美的,馬致遠的這首詩也不例外。本詩中,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這種平仄相間的韻律結構,前后呼應,不禁讓讀者低吟沉回,心中油然而生那份秋風蕭瑟的凄涼,感同身受主人公飄泊天涯的那份無奈。這首詩在用詞上,雖然沒有使用情感濃烈的詞語,但那幾個簡短的詞語,靈動而傳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景象,直入讀者心底。
二、三種英譯本
譯文1是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譯作,現(xiàn)摘錄如下:
Tune: Sunny Sand -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譯文2是美國學者Wayne Schlepp的譯作,現(xiàn)摘錄如下:
Tun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譯文3是筆者典籍外譯老師的譯作,現(xiàn)摘錄如下:
To the Tune of Sand under the Clear Sky - Autumn Thoughts: A crow, at dusk, on yon old tree with vines very dry; A bridge o’er th’creek, and some country cottages nearby; A horse so weak, against west wind, en route with sigh; The sun sinking, a broken heart’s still wandering!
三、英譯本淺析
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提出“譯語優(yōu)勢”的原則。他認為“譯語優(yōu)勢”是“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發(fā)揮譯語優(yōu)勢”就是“盡量利用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譯文1的翻譯正體現(xiàn)了他的這一觀點。許淵沖先生在翻譯本詩時,在句中添加了動詞和介詞,將原文中的名詞詞組連接成符合英語句法結構的完整句子,這是英語語言表達重形合的體現(xiàn)。許淵沖先生還提出的譯詩“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標準,是建立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信”的衍化和具體化;“三似”中又以“意似”為先,表明許淵沖先生是重視內容的充分表達的。確實,在此詩的翻譯中,許淵沖先生把原作所描寫的內容和含義很好地傳達了出來,而且全詩的翻譯都用倒裝句這一句式結構進行表達,使詩在句式上協(xié)調統(tǒng)一。同時,這一譯作也在韻律上做了很多努力,aaabb的尾韻使詩前后呼應,讀起來十分流暢自然。此外,該詩在用詞上十分貼切傳神,比如,用“Far, far from home”將“在天涯”意譯出來,令讀者心生無限遐想;用“heart-broken”來形容“斷腸人”,能夠讓讀者如讀原詩一般感同身受漂泊人的那份苦楚。
譯文2是美國學者Wayne Schlepp的譯作。Wayne Schlepp是接受過西方漢學訓練的學者,因此在她的翻譯中能夠看到其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在這個譯作中,Schlepp采用與原文相似的句式結構直譯開來,所以譯詩在形式上與原詩十分相近。這也是一個外國學者對于中國詩歌文化的理解。但譯作在用詞上沒有原詩中的那份靈動和傳神,比如,“Low bridge,stream running”,可能對于英語的讀者來說,并不能感受到潺潺的溪水流過小橋的那副景象。此外,這個譯作在韻律上有所欠缺,因此沒有傳達出原詩的音韻美。所以Schlepp采用的這種逐字對譯的方式雖然在詩的形式和字面上做了對等傳達,但可能傳達不出原詩在情感上給讀者帶來的共鳴。因為中國詩歌重在含蓄、委婉,讓讀者通過聯(lián)想來感受其中的意義和情懷。但同樣的英語句式結構,同樣的詞匯的疊加,可能并不能勾起英語讀者的聯(lián)想和感受。因為英語通常是自然、直接的。
譯文3是筆者典籍外譯老師的譯作。在這個譯作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老師巧妙運用了英語中的虛詞,連詞成句,既保證了與原詩形式上的相似,也保留了英語句式重形合的特點。此外,這個譯作在韻律上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雖然與原詩的尾韻不盡相同,但已經能很好地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古詩的音韻美。這個作品的缺憾之處,筆者以為是在個別詞語的使用上,比如,用“wandering”來表達“在天涯”,雖然能傳達出主人公的孤單無助,但在全詩情感的充分傳達上還是有一些欠缺。
四、結語
對于同一個作品,每一位譯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英譯本。但無論是著名的學者,還是默默潛修的譯者,他們的譯作中都存在著優(yōu)點和缺點。作為后輩的譯者,在賞析前人作品的基礎上,要以其翻譯經驗為指導,不斷努力,為中華傳統(tǒng)詩歌文化的傳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3
天凈沙⑴·秋思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⑵,小橋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風瘦馬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⑸。
注釋
⑴天凈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方。
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的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的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的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xiàn)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的普遍的社會意義。
篇4
一、立足教材,在誦讀中積累語言,感悟情感
語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無疑,加強朗讀訓練來品悟文本,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品悟語言的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例如高爾基的《海燕》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聽配樂朗讀來理解詩情、詩理、詩味。結合作品的三個場景:暴風雨將來時,暴風雨逼近時,暴風雨來臨。分三部分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作者感情上的變化和語氣,從節(jié)奏的變化中感受作者昂揚的浪漫主義激情,像這樣氣勢磅礴的筆觸,定能給學生很強的感染。
又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寫了春回大地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讓學生觀看記錄春天景色的圖片、錄像,激發(fā)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體會感情,同時也積累了語言。朗讀便于言語本身的記憶,能夠將文章的語言轉化為讀者自己的語言,從而豐富詞匯,發(fā)展自己的語言;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朗讀者還會被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所打動,獲得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發(fā)展思維水平,形成良好語感。
二、敏銳地抓住訓練點,培養(yǎng)語感
(一)在品析中積累語言,感悟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細細品讀,是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文中有這么一句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詞重復使用,就很有韻味,它化靜為動,生動地表現(xiàn)了紫色由淺入深最后到深紫的變化。如此的賞析,宗璞語言的魅力也會“沉淀”在學生的心里。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的沉重。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課文中:“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非……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作者反復提到“聰明”一詞,教師和學生們一起探討:“聰明”一詞,這里是反語,其實一點也不聰明,因為當時“我”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諒父親憐愛兒子的心情。“聰明”是自責的詞語,這種自責的句子,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更加感人。
(二)想象中訓練,感悟語句的意境
吟誦體味、激發(fā)想象。誦讀既是語感的基本訓練,又是美感的經驗積累。作品特有的情趣和韻味,往往難以用講解的方式傳給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如教學《木蘭詩》時教師可通過范讀,同時引導學生想象木蘭從軍前、從軍途中、凱旋歸來的情景。再讓學生自讀,通過反復吟誦來揣摩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的語言美、人物美。如學習《天凈沙秋思》時,結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樂,引導學生想象曲中所表達的意境。讓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內心世界更加細膩,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順利自然地充實了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
三、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促進課內閱讀
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要想學生學好語文,單靠教材內有限的“課文”是不夠的,因此必須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我們要通過大量的誦讀去培養(yǎng)和獲得語感,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guī)律,增強語文修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并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寫讀書筆記,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指導他們將課堂上積淀的語感靈活地遷移到課外閱讀中,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
四、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篇5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教學又是其中的一個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需要我們著力研究的問題。本文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古詩詞賞析的一般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進而提高語文成績,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詩詞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和鑒賞也是古詩文閱讀考查的一個重點。河南省中考語文試卷中,一直保留著古詩詞曲賞析這一板塊,足見對其重視的程度。
詩歌的賞析需要把握詩中的景、詩中的事、詩中的情、詩中的典(故)。詩歌的賞析角度或者賞析點一般比較小,且有較明確的指向。對古詩詞曲可從主題思想、感彩、表現(xiàn)手法或重要詞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別進行賞析。
筆者在多年的古詩詞賞析教學中總結出了“三賞”教學法,即賞“情”,賞“技”,賞“妙語”,教學效果顯著。本文所述皆以七――九年級課本所選古詩詞為例,兼以課外延伸訓練的古詩詞。
1. 賞“情” “詩言志”、“詩緣情”、“詩歌合為事而作”,詩人寫詩,絕非無病,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感于外而發(fā)于心,發(fā)于心者即為“情”。通讀全詩,理解詩的內容,初步把握詩人所要抒發(fā)的感情,這是賞析的第一步。
課本所選古詩詞抒發(fā)的感情大體主要有以下幾種:(1)愛國情懷(憂國憂民,殺敵報國)。(2)人際間真摯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3)思鄉(xiāng)之情。(4)熱愛山水田園。(5)抒發(fā)壯志豪情及壯志難酬的悲憤郁悶。(6)感傷時事,懷古傷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歸納出這幾種情感并非讓學生與詩詞對號入座,而是幫助學生初步確定詩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詩人的情感趨向。如何來確定呢?
①首先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遭遇經歷、個性特征等,知人論事,體會出詩人此時的心境。如李白傲視權貴的個性,渴望施展才華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窮困潦倒,亂世流離的不幸及憂國憂民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的經歷;岑參、范仲淹邊塞軍旅生涯;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的無奈;李煜由帝王淪為階下囚的遭遇。等等。
②其次是通過標題來確定。有些標題即指明了詩的主題(詞牌名與內容無關,另當別論),如標題中出現(xiàn)“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xiàn)“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xiàn)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出現(xiàn)“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fā)的常常是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等等。
③再次是通過意象(人、景、物)來確定,詩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來傳達的,要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內容,對詩中的情景做具體的分析。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情;“花落”、“花殘”令人傷感;“杜鵑”、“子規(guī)”,叫聲哀婉,令人凄涼哀傷;“”、“梅花”象征的是堅強、高潔。等等。
④要善于聯(lián)系詩詞常識。如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常常表現(xiàn)出閑適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約詞常常表現(xiàn)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初步把握詩的主旨,這僅是“點”,要想真正具備這種把握能力,由點到面,還需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古詩詞。
2. 賞“技” “技”指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三個方面,這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1 抒情方式。抒情是詩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言志抒懷的。教者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關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斷腸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②敘事式,即通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觀刈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③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為抒情服務的。《觀滄海》《春望》《使至塞上》《錢塘湖春行》《漁家傲》《天凈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聯(lián)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議論式,即通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2.2 修辭方法。修辭的運用可以豐富表達的內容,修辭方法的分析對理解詩歌的內容極為重要,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雙關等。筆者在分析時常提問:為什么要用?用與不用,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理解修辭方法運用的作用。《雁門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鱗”的比喻,寫出敵重兵壓境及守城將士們嚴陣以待的情形。《書湖陰先生壁》中送青入門的兩山是多么的多情可愛。《望廬山瀑布》中的夸張則表現(xiàn)出李白詩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觀刈麥》中農民辛勤勞苦與自己不勞而獲的對比,表現(xiàn)白居易作為封建官吏關心民生疾苦的可貴。《涼州詞》中的“春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風吹雨”都是雙關詞,要分析其深刻含義則要指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辭手法。
2.3 表現(xiàn)手法。古詩詞中經常運用一些藝術手法,如:(1)情景結合。詩詞中常出現(xiàn)一些寫景的句子,寫景是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寫景。(2)虛實結合。虛寫多指想象之景或夢中情景,結合眼前實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給人以想象的空間。(3)先抑后揚與先揚后抑。這種手法在表達上抑揚頓挫,大起大落,增強了感情表達的力度。(4)托物言志與以物喻理。化抽象為具體,表達含蓄。(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準確的語言來描畫人物,刻畫人物心情,不事夸張,不用修辭,卻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6)用典。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使詩的表達更為委婉含蓄。要能夠理解這個典故所包含的意義。7)烘托。這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xiàn)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xiàn)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8)對比。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9)渲染。詩歌往往對景物、環(huán)境等進行筆法濃重的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等等。詩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諷今、虛實相對等表現(xiàn)手法來增強詩詞的表現(xiàn)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要講解透徹,以便學生能由此及彼,在誦讀時注意這些表現(xiàn)手法的表達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煙、水、月、沙”四種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氣氛,暗示唐王朝國運衰微,隱含對國事的擔憂,與下文沉湎聲色享樂的達官貴人形成對比。《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馮唐”典故的運用,表現(xiàn)蘇軾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效力的強烈愿望。王昌齡在《出塞》中借漢代李廣英勇善戰(zhàn),威鎮(zhèn)邊疆來諷刺唐王朝用人不當,邊將無能的現(xiàn)實。《觀淪海》中曹操先寫眼前大海生機勃勃的實景,后寫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氣象,借以抒寫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和寬闊胸襟。
3. 賞“妙語” 妙語指精妙的詞語,學會賞析凝練精準的詞語,這是古詩詞賞析的較高境界,也是具備鑒賞能力的體現(xiàn)。
詞語的理解賞析,主要是分析其含義和表達作用,體會其妙處。我們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中選擇最合適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精妙。
(1)從遣詞用語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準確、生動、傳神的用詞。例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中,“排”字寫出了白鶴直沖云霄的氣勢;“引”自寫出了作者看到白鶴沖天而引發(fā)出來的豪邁樂觀之情。再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揣摩語言的妙處。詩句常常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間接抒發(fā)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依,時起時沉,形象感人。
(3)從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語言。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4)從蘊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語言。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不放棄希望,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
(5)從語言風格的角度品味語言。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格調高亢,表現(xiàn)了詩人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讀來催人奮進。
(6)從用韻、節(jié)奏、音調的角度品味詩詞曲語言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
除此之外,還要積累評析語言的一些詞語,如清新自然、含蓄雋永、生動形象、平實質樸、言簡義豐等,使評析語言很優(yōu)美。
篇6
一、營造活躍式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中,參與活動的欲望就會被激發(fā)起來,表現(xiàn)欲大大增強,思維活躍如我在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時,先是讓學生反復的誦讀詩文,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動筆畫出曲中所描寫的景物,寫出字里行間所流露作者的情感,班上40位學生在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地進行想像和聯(lián)想,所畫出的畫個性色彩十足,風格各有千秋,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被調動,圖畫完了基本上能當堂背誦下這首小曲。這種活躍式的課堂氛圍,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輕松掌握了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開展分層次教學法增強學生學習效率
1.學生分層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學生基本上是語文基礎較差者,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有的甚至連聽懂課都覺得困難;B層學生大部分屬于成績中等者,他們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學習成績、學習興趣不穩(wěn)定,只會做模仿性習題,另有一些學生屬于“偏科”型學語文失敗者,他們在以前的學生中,由于某種因素干擾,導致語文成績不佳;C層學生語文基礎扎實,學習興趣濃,學習毅力強,思維敏捷,成績優(yōu)秀。當然,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我們都應給予一個鼓勵性的稱呼,如拼搏層、跳躍層、奮飛層等。
2.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活動是以教學目標來定向控制的。實施分層次教學,教師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用書,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著重分析重點難點,并制定出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為基本目標:全體學生可以掌握的需要識記、理解、簡單運用的教學內容,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第二層次為發(fā)展目標: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并應用這些知識提高基本技能;第三層次為提高目標:在第一、二層次目標基礎上,學會應用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獨立地分析和解決一些綜合性的題目及開放題,側重于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創(chuàng)造性學習。
3.教學分層
學習組織方式: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主。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可以4~6人為一小組,好、差生各一個,中等生2人;可定期輪換組長。組長職責:檢查學習情況,個別指導。小組內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小組間進行學習競賽。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增強學生學習效率
1.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未來社會呼喚具有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創(chuàng)新型、探究型的人才。葉圣陶曾言:“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已學,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我們必須相信學生,樂于為學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時間和空間,并且給予積極的配合和指導。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條件,提供學生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生才能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如教朱自清的《綠》時,學生提出:“梅雨潭的綠奇異在哪里?”針對學生質疑我們應組織學生讀課文,討論、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作者調動了多種感官來表現(xiàn)梅雨潭的綠,表現(xiàn)對梅雨潭的喜愛之情。
2.激發(fā)興趣,提供探究的動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是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此新課程也明確提出了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覺持久的熱情。只要有了這種強烈的愛好和求知的興趣,才會在學習中產生良好的心理條件,推動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
四、挖掘魅力,激發(fā)學生情感,增強學生學習效率
- 上一篇:小攝影師續(xù)寫
- 下一篇:快樂的中秋節(ji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