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05:3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道樹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行道樹教案

篇1

關鍵詞:軌道交通;樞紐工程;火災;消防安全

中圖分類號:U29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11-85 -03

大型軌道交通樞紐工程規模龐大,且樞紐內的軌道交通多位于地下空間,功能復雜,人員高度密集,對災害情況,特別是火災工況下的防災、疏散及救援要求極高,而相應的規范和標準特別是地鐵行業消防方面的規范標準滯后,同時,隨著以交通功能為主的超大型地下空間開發格局形成,地鐵車站與周邊各種規模、不同形式的商業開發聯系愈發密切,如何確定消防尺度標準,直接影響今后樞紐建筑的設計方向,所以軌道交通樞紐的消防安全日益受到關注。

一、軌道交通樞紐消防安全研究采用的方法

為了使軌道交通樞紐工程的消防系統安全可靠且經濟合理,針對交通樞紐工程存在的消防問題,運用消防安全工程學原理,對人流安全疏散、防火分隔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出更適宜的、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

(一)消防安全工程學

消防安全工程學研究內容包括火災現象、人在火災中的行為、消防系統對火的反應、消防安全設計與評估等許多方面。目前,國外消防安全工程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火災的發生和發展、燃燒物的產生與傳播特性、火災煙氣流動特性、火災中人的行為與疏散模型等。

(二)消防性能化

性能化消防設計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學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建筑防火設計方法,它運用消防安全工程學的原理與方法,根據建筑物的結構、用途和內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體情況,由設計者根據建筑的各個不同空間、功能及其他相關條件,通過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進行適當的安全疏散設施的設置、設計,以提供合理的疏散方法和其他安全防護方法,保證建筑中的所有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迅速疏散,或提供其他方法以保證人員具有足夠的安全度。

二、大型軌道交通樞紐地下工程火災分析

對于地下空間,尤其是人員密集程度高、地下規模大、深度又深的大型軌道交通工程,消防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軌道交通樞紐地下工程火災特點

1、疏散困難

2、撲救難度大

3、通訊系統容易癱瘓

(二)火災事故原因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上的疏漏是造成火災等其他事故的主要原因。

2、列車以及地下空間裝飾材料的因素。

3、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造成大多數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人的行為加上物的不安全狀態導致了危險的出現,而危險會不會最終演變成為事故,是取決于人面對危險所采取措施的正確與否。

(三)城市地下交通樞紐工程與地面建筑不同,這是由地下建筑的特點及其火災特點所決定的,其主要特點為:

1、交通樞紐通常是由地上以及地下多層建筑組成,只有室內空間,而且其空間連續性強,防火困難。

2、受地面條件所限,地下工程的出入口較少,一旦發生火災,出入口還必須具有排煙、散熱、人員疏散和消防隊員撲救的入口的功能。

3、一旦發生火災,所產生的濃煙和熱浪充積地下空間,同時可能產生大量有毒的氣體、濃煙或因停電造成一片黑暗,對遇險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員的搶險救生與火災撲救帶來很大困難,造成生命財產巨大損失。

三、火災中人的心理行為分析

建筑安全疏散設計與許多因素相關聯,如建筑的類型和功能,人員的組成和特性,人員密度及分布情況等等。研究人在火災中的心理行為,可以將其應用于建筑消防設計,使設計更貼近人在火災中的規律特點。與此同時,建筑設計和主動、被動的消防安全措施都能夠對火災中人的行為產生顯著的影響,而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來減少危險,增強系統的可靠性。

例如針對人員在火災中表現出的趨光的特點,在建筑設計中應予以考慮。有的建筑設計師僅單純從建筑本身美觀為出發點,在地下結構頂板設置天井,但開設天井的位置沒有考慮人員疏散的趨光性,天井的下方可能并未通向安全出口,這樣的設計對安全疏散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建筑設計首先應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緊急狀態時人員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的設計需予以高度重視。

四、軌道交通樞紐工程建筑防火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建筑功能與防火分區的矛盾

建筑設計中通常采用的防火分隔措施主要有:防火墻、防火門進行物理分隔;防火卷簾,平時開啟,火災時通過自動控制或手動控制關閉。這些傳統方法在實際工程中都有應用,對于普通建筑效果良好。

但目前建設的軌道交通樞紐工程多為大面積、高大、開放式的流動空間,建筑功能需要無論是平面還是豎向交通流線保證通暢,這使得按照傳統的防火分區方法無法同時滿足使用功能要求,例如大面積地使用防火卷簾。

(二)樞紐運營配套商業設施的設置與規范的矛盾

隨著運營服務水平的提高,交通樞紐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分散或集中設置一些商業設施以方便乘客出行,但是這些商業設施會給人流密集的樞紐帶來更大的火災風險。對于軌道交通地下工程,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第19.1.3條的規定:“地下車站站廳乘客疏散區、站臺及疏散通道內不得設置商業場所……”

(三)樞紐換乘空間建筑功能復雜

交通樞紐是集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建筑,內部換乘功能復雜,即使在正常運營狀態下,人們還需要標識導向系統的引導,更何況是在火災疏散狀態下,可見復雜的建筑空間加大了人員疏散的難度。

五、大型交通樞紐工程建筑消防安全策略

(一)規劃上做好地面設施的設置和預留控制

地面出入口是地下空間與地面空間的主要聯系通道,在地下空間人流集散與安全保障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設置和預留地下空間的地面出入口,才有利于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保證城市空間拓展的可持續性,使地下空間資源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隨著城市發展,地面空間的密度增加,對于地面出入口的預留就更顯重要。

(二)結合下沉式廣場的設置統籌考慮消防安全措施

大規模地下空間,由于疏散距離長、煙的走向和人的逃離方向可能一致,人們很難迅速脫離危險。因此,需要設置安全的人員避難及疏散場地,而在地下空間內如何設置避難場地、如何解決避難場地與整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矛盾一直較為棘手。在避難場地的設置上,建議結合火焰與煙氣具有向上蔓延的方向性,設置下沉式空間,也可設置采光的中庭廣場或開敞式的下沉廣場。

一方面在災難發生時,采光頂是天然的大坐標,增強了人們的方向感便于人員的疏散,另一方面下沉式廣場的采光頂便于內部熱煙氣的排出及室外新鮮空氣的進入,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消防人員和消防設施的進入。另外,適當設置可采光的下沉廣場,還可豐富建筑空間效果,滿足客流的心理感受。

(三)設置適應大規模地下空間的疏散通道

在地下建筑設計中,應創造一個易于識別、具有引導方向特點的室內布局。盡可能在室內外環境間提供視覺上的聯系,以加強方向感,并強調標識應急出口。

(四)加強對適應地下空間消防救援設備研發力度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

1、研究更適合地下建筑的自動報警設備。

2、研發能幫助人們疏散及滅火救援的煙霧濃度監測系統。

3、研發適合地下空間的低耗水量滅火系統。

4、加強對大型地下空間運營管理模式的研究,特別是消防救援運營管理的研究。

(五)建筑設計更加充分地考慮平面布置、出入口數量及寬度等

建筑平面中應考慮設置救援專用通道或者方便緊急救援的途徑。

對于樞紐地下商業防火分區面積超過規范相關規定的,建筑設計可考慮采用在該分區內設置安全通道并加設疏散前室的策略,并輔以正壓送風。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設置充分的安全疏散出口以滿足大型交通樞紐內人員的疏散需要。

(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以及人流的行為因素

在緊急事件發生時,建筑設計還應考慮環境因素,包括建筑物內乘客的潛在影響。

(七)研究制定消防撲救路線

設計應與消防部門配合共同完成樞紐工程安全、快捷的消防撲救路線。

(八)有效的防火、防煙分隔以及不燃材料的應用

目前我國地下建筑最深已達十幾層,這對火災的撲救和人員疏散是不利的。為了防止地鐵火災的蔓延擴大,除進行有效的防火、防煙分區外,還應加強工程材料的不燃化。

(九)設置現代化的防災指揮中心

大型交通樞紐設置了報警系統、通信系統、導向疏散系統、防排煙系統等,以便在火災等災害發生時,確保乘客的安全。為了監視控制這些防災設備系統使之能有機的結合和有效的工作,樞紐必須設置防災指揮中心。防災指揮中心是管理支配防災設備的場所,對火災控制設備起著監視控制的作用,當地下車站或隧道內萬一發生火災等情況時,使這些設備能夠迅速、可靠地引導乘客疏散和進行滅火工作。

總之,建筑消防安全研究已成為大型交通樞紐工程消防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發展將大大促進消防安全設計的科學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優化,并將產生十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有利于建筑設計的創造性和靈活性,有利于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有利于建筑消防設施的優化設計、提高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水平。

對大型交通樞紐建筑消防安全的深入研究是我國大力發展交通設施建設的必備技術條件與儲備,只有對其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使我國建成功能更加完善、水平更加先進的樞紐工程。

參考文獻:

[1]GB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GB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S].

[3]GB50045-95(200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4]楊立新.加強地鐵車站防火災設計措施的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07,(06).

篇2

關鍵詞 路網;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

中圖分類號U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3-0106-02

城市軌道交通憑借其客流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等優點成為當前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升高,居民出行量和出行頻率不斷增長,這也對城市軌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需求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安全問題是當前城市軌道交通面臨的重大難題,所以對基于路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的研究是非常有價值的。

1 城市軌道交通路網

西班牙工程師索里亞在經典的“線狀城市”理論中強調城交通規劃應先于城市規劃。但是,目前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是在現有城市形態的基礎上,依據客流量多少和城市發展潛力來修建的,是明顯落后于城市規劃的,所建成的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其實并不具備明確清晰的路網結構,甚至一些軌道交通結構簡單的城市還沒有建成路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朝向大規模、網絡化方向進行的,我們對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的研究也必然建立在路網的基礎上的。

2 基于路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的影響因素

城市軌道交通路網是一個分布很廣且開放性較強的動態體系,影響其行安全運輸的因素錯綜復雜,大體來說可以分為三類:人為因素、道路因素、環境因素。

2.1人為因素

城市軌道交通路網的行車安全運輸與許多人為因素有關,毫不夸張的說,人為因素是這三大因素中最至關重要的因素。軌道交通的各個環節都要依賴于高效、安全、可靠的個人操作,離不開人的控制與主導。工作人員不僅要操縱、控制和監督各設備的運行,還要與客觀環境進行不斷地交流協調。除了工作人員以外,乘客行為也是影響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相關部門必須對乘客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規范乘客行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2.2道路因素

道路是城市軌道交通路網中的基礎,良好的道路條件是確保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的前提。道路因素包括道路基礎設施和交通管理現狀。越復雜的路網結構,其受道路因素的影響越大。

2.3環境因素

城市軌道交通路網是一個非常龐大、非常復雜的系統。在組成成分上它包括硬件系統、人員配備、組織機構、社會經濟環境、社會互動等。其安全性不僅要受到運營企業內部環境的影響,還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人文、法律等方面的影響。

3 構建基于路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管理系統

構建基于路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管理系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運營企業、監管部門等共同努力,制定安全管理總方針,同時積極開展健全法律法規、強化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規范企業行為、加強安全監管力度、完善安全審核評估制度、建立應急預案等工作。

3.1明確基于路網的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管理的難度

與簡單線路的城市軌道交通相比,對路網的行車安全運輸管理難度更大。線路是構成路網的基本單位,不同的路網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形態結構,線路越多,路網越復雜,對各線路、各車站協調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安全管理的難度就越大。

3.2組建安全管理部門,確定部門職責

為了做好城市軌道交通路網的行車安全運輸管理,應當設置專門的部門來進行此項活動,而且要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和權限。在人員配備上至少要包括最高管理者、部門業務經理、安全訓練人員、特種裝備負責人、設備技術操作人員等等。其中最高管理者要承擔安全管理責任,安排部門工作人員的安全管理職責,審查安全管理措施,協調各線路安全管理工作,并對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在安全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職責劃分上,要面面俱到,堅決對決職責劃分不清,遇事相互推諉的情況。

3.3對城市軌道交通路網的運行進行控制

對城市軌道交通路網進行運行控制的目標是與運行相關的所有風險,并使這些風險都處于受控狀態。對于需要進行控制的風險(主要是不可容許的風險)應當建立文件化程序。參照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或慣例設置運行標準,該標準要確保每個操作人員都可以看懂并知道如何去做。

3.4建立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應急系統

應急系統的工作應該從四個方面著手,即預防、預備、響應和恢復,而一份完整有效的應急預案在內容設置上應當包含參與單位、應急責任人、參與人員的崗位職責、應急信息、緊急聯絡通信、內部報警與通報、人員疏散預案、關鍵設備保護預案、危險品處理預案。

應急系統在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管理系統中作用主要由兩大方面:1)確定安全事故或緊急情況的發生可能性;2)對已經發生的事故或緊急情況做出快速反應,降低安全事故或緊急情況造成的損害。

在應急預案的設置方面,積極建立包括公安、消防以及醫院等單位在內的搶險救援隊伍,定期安排演練。在演練期間要注意協調各單位之間、各部門之間、應急設備與參與人員之間的合作,提高搶險救援隊員隨機應變的能力。這里的應急設備包括消防設備、報警系統、隔離閥、應急照明系統、逃生工具、安全避難等。

4 結論

作為當今城市重要的運輸手段,城市軌道交通正在大規模的建設當中,路網結構日益形成,且復雜多樣。構建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安全運輸管理體系,保障行車運輸安全,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持續、健康、平穩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劉建仁.城市軌道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模式討論[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2(9).

篇3

(廣東東莞市人民醫院廣東東莞523000)【摘要】目的 探討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在我院手術切除前列腺增生病例的臨床資料,其中300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100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分析兩組病例術前、術后相關指標,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沖洗液吸收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治療前列腺增生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且與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相比,其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中國分類號】 R6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45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URP and TUER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ur hospital surgic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cases clinic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300 cases by TUERP,100 case byTURP, analyze and compar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lated index.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peri-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flushing liquor uptake, Lien catheters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IPSS and QOL score, Qmax and bang PUV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re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contrast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1.2手術方法:所選病例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取膀胱截石位。研究病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經尿道直視下將電切鏡放置于精阜稍遠端,觀察前列腺增生情況,在精阜近端6點處往下切割至前列腺內外腺間隙,并向左右擴大切割范圍。于6點處將電切鏡鞘置入內外腺間隙,前推和擺動內腺部分將其撬離外腺,若出血及時用電凝止血。若內外腺比較粘連,使用切割電流銳性分離,當分離至5-7點位置距膀胱頸部1-2cm處時,向兩側葉逐漸擴大撬離范圍至12點位置,最后切除整個增生腺體大塊,用Ellik沖洗器吸出組織碎片進行病理檢查。對照組患者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于5-7點位置電切切割中葉至暴露白色環形纖維的前列腺外科包膜,然后進行腔內分割左右兩側葉,最后切除整個增生腺體,進行創面止血。術后留置導尿管并用生理鹽水持續沖洗膀胱。術后詳細記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等指標以及并發癥情況,并對比分析手術前后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生活質量評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膀胱殘余尿量PUV。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P

表1 兩組手術觀察指標對比分析(X±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評價參數對比分析(X±s)3 討論3.1 TURP與 TUERP:由于TURP采用逐層切割方法,術后很容易殘留腺體組織,導致復發,而且繼發出血、低血鈉、尿失禁的發生率均較高,另外增生腺體大小限制了TURP手術的適應證。而TUERP在切除過程中判斷內外腺更準確,其結合了前列腺切除術經尿道手術和開放性的特點,主要技術要點是手術者可使用Gyrus-PKS被動式工作手件結合鏡鞘前端以及電切環來進行推切技術,可以較好地掌握切除深度,更清楚且容易地將前列腺腺瘤剝離并剜除,可在有限的手術時間內切除增生組織,更徹底切除外科包膜內前列腺部增生組織,減少了前列腺增生復發的可能性。并對內環境以及臟器的影響小,遠期療效可能更好,尤其適用于既往患有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體積較大的病例[3]。另外切開黏膜找到增生腺體與外科包膜的界面是本手術的關鍵,過淺或過深均會影響到增生腺體的剝離效果,這要求手術者必須具有相關的臨床手術實踐經驗。 4.總結通過對本組資料進行研究顯示TUERP切除前列腺增生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指標均優于TURP,而術后兩組IPSS和QOL評分,Qmax以及PUV基本一致,說明兩組取得了一樣的治療效果,而TUERP術中切除增生組織徹底,出血更少,手術時間更短,其安全性更高,另外其可以有效避免修切前列腺尖部時誤傷尿道外括約肌,降低發生尿失禁、復發性尿梗阻以及排尿困難的發生率[4]??傊渚哂谐鲅?、療效好、并發癥少,復發率低,性價比較高等優點,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另外有文獻[5]報道將TUERP聯合TURP治療前列腺增生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值得對TUERP和TURP進行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1]劉孫偉,王書華,等.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 右江醫學.2010,4(38):400-401.[2]阿力木江?吐拉洪.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療效比較[J]. 現代預防醫學,2011,8(38):1576-1577.[3]溫天奮,何志新,等.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比較[J]. 中國當代醫藥.2009,8(15):16.[4]王強東 ,董振佳 ,羅時龍.經尿道雙極氣化前列腺剜除術40例報告[J],實用臨床醫學,2005 ,5(6):82-83.[5]柳榮強,高鑫.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與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聯合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臨床體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7(6):719-720.96

篇4

關鍵詞:初中數學;導學案;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展素質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這個理念下,導學案教學應運而生。導學案是教師為進行課堂教學而編寫的“導學、導講、導練、導思”的教學媒體,導學案對于學生,猶如姍姍學步的孩子手中的學步車,借助導學案,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興趣,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那么,在初中數學導學案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在新課的導入部分激發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應該從問題開始。教師在“導學案”中對于問題的設置要合理,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容易,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夠促進學生去思考?!皩W案”中的問題應該跟隨在理論知識學習后,讓學生通過對于導學案的學習可以獨立完成問題。當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后可以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動力。所以在“導學案”中的問題,教師的設置要緊跟目標知識,讓學生只要認真學習就可以解決問題,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師的問題還要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可以不斷地在攻克難關中獲得樂趣。

二、在導學案教學模式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不是高高在上得傳教者,教師必須放下權威的架子,必須打破“師道尊嚴”,去和學生談心,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熱情地關心每一位學生,不挖苦諷刺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誠心和愛心,使學生把老師看作是可信賴的朋友,就創建了一個和諧、融洽和愉快的學習環境。一旦學生和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學生喜愛數學老師,就能導致學生喜愛上數學,全身心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就由怕學、厭學轉化為愛學、樂學。

三、在導學案教學中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教學就是教師將課本上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淺顯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一看就明,一聽就懂。新課程理念中強調導學案引入,“直觀”具有看得見、摸得到的優點,“直觀”有時能直接說明問題,有時能幫助理解問題,會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樂趣,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

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另外還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如在軸對稱的概念,課本上就通過數學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又不能花費時間來講解,感受圖形的完全重合。如在講授濃度配比問題時與糖水聯系起來,白糖就是溶質,水是溶劑,糖水是溶液,濃度反映糖水甜的程度,濃度越大糖水越甜,這樣就把濃度配比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學生便容易接受,也喜歡學習了。

四、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行為與自我學習興趣的培養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調動、培養和增強都與學生課堂參與程度密切相關,所以教師經常強調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作用,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成功的愉悅感,無疑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意義。

1、挖掘教材興趣因素,鼓勵學生動手體驗。初中數學新教材中有許多興趣因素可以挖掘,尤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既適合初中學生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動手實踐內容,增強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并因此產生由此及彼地教學效果。

2、導學練習要有競爭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動及好勝的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數學游戲、搶答性競賽等活動,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參與進來。一般的學習競賽對于中等生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大部分孩子會在競賽中通過努力不斷進步,若采用競賽與自我競賽相結合的形式就會使先進的學生更先進,后進的學生也變先進。

3、正確的激勵措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語言或實際行動來對他們的哪怕是小小的成果進行表揚。教師的表揚要向全班展現出來,這樣會讓被表揚的學生有信心迎接以后數學給他帶來的困難。

總之,學案導學的最大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優秀的學習方法。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學案創設恰當合適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步步逼近,激發誘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認真完成學案的預習,積極配合小組開展討論,共同研究學習,達到共同進步、共同學習的目的。教學中,要充分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通過探究動手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張宗國.初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0,(54)

篇5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 汽車 舒適 檢修

《汽車安全與舒適系統檢測與維修》是“汽車技術工程”方向針對汽車維修工崗位能力培養的一門重要領域。學生在學習本領域之前要先修《汽車認識實訓》、《汽車基礎電器系統故障診斷與維修》等領域。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安全與舒適系統各零部件的名稱在實車上找到安裝位置并說明其作用和功能。能夠使用各種常用工具對該系統進行拆裝,通過本領域的學習能夠為后續的《汽車綜合故障診斷與維修》、《汽車整車拆裝實訓》等領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教育家呂叔湘說過:“要逐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給,要學會自己去拿?!?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借鑒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經驗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國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就是從借鑒和學習德國的經驗開始的。中德諾浩(北京)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汽車職業教育開拓者一個很好的例證。長期以來,致力引進德國的汽車職業教育資源,與德國手工業協會合作,在國內與德資汽車企業和高等職業院校共同開展教育工作,經過五年的探索,結合我國國情,成功地引進和改造了德國汽車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素材和教學方法?!镀嚢踩c舒適系統檢測與維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任務教學法實施教學:將汽車舒適系統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六步驟來組織教學,在老師指導下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最終評估。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適當講解,并進行引導、監督、評估。接下來我們就以本領域的一個任務為案例來體現任務驅動導向教學方法中的教學六步驟。

情境2:舒適系統故障診斷與維修

任務2:中央控制鎖的故障診斷與維修

項目五:初始化遙控器

情境導入

車型:帕薩特1.8T 故障現象:遙控器失靈

教師在上課前先對實訓車輛進行故障設置,用診斷儀抹除遙控鑰匙記憶。然后在上課過程中以一個真實的故障為導入進行開課。首先教師描述本節課程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標的學習,課后能夠通過對照,找到該節課所欠缺的內容。

一、咨詢

學生根據教師所描述的故障,教師引導學生自組提問根據此故障需要知道哪些知識點(如:舒適系統的組成部分、原理、怎么進行匹配等)。此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深印象。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做到知識夠用為原則。

二、決策

教師根據檢測設備、工具、工位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各小組分別選出小組長,小組長分別對本次任務進行小組成員合理任務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務。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原則。如:每組按照7人,A、B組員:準備工具及車輛防護用品;C組員:查詢維修手冊;D、E組員:實施;F組員:記錄;G組員:組長,負責整個組工作的安排及協調。分組完后向由組長向教師匯報分工結果。

三、計劃

A、B組員準備工具并對實車鋪設防護用品;D組員常規檢查,如:蓄電池電壓;C組員用遙控器驗證故障,發現遙控器失靈,但機械鑰匙控制車門鎖正常;D組員用診斷儀讀取故障碼:鑰匙超過自適應極限;然后全體回到座位,根據驗證的故障, C組員查詢維修手冊,根據維修手冊的內容,故障原因分3種:①遙控器紐扣電池沒電;②遙控器未匹配;③在射程以外時,鑰匙開啟200次以上;F組員全程記錄,最后組長帶領著大家制定出合理的可實施工作計劃。并由各小組代表上臺向其他組員闡述本組所做計劃。各組根據其他組所提意見,商討補充本組計劃。教師在此過程中傾聽學生所做計劃,遵循在實施計劃中保證人身、設備設施安全的前提下計劃都合格,教師將不再做評估。[2]

四、實施

根據老師認可的計劃,各小組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實施。首先由D、E組員對遙控器的紐扣電池電壓的檢測,正常,然后用診斷儀按照維修手冊要求對遙控器鑰匙進行重新匹配,最終故障排除。

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遇到計劃之外的問題,詢問教師,此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如本小組沒有解決方案可咨詢其他小組,如最后所有小組都沒有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可向教師進行二次咨詢,得到解決方案后繼續按計劃實施。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制定實施計劃,進行實施,并總結實施方法,比傳統講解更能發揮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做的是仔細觀察及保證學生的正確實施和安全。

五、檢查

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引導各個組首先內部檢查,檢查合格后再次進行組與組之間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并互相討論各組的任務完成過程。最后由教師檢查任務是否完成。檢查結束后,各小組按照5S標準針對自己的實施工位進行現場恢復,以保障下次課程的正常使用。

六、評估

1.教師對學生實施的整個過程進行總體評價,使學生了解在本次實施過程中的各個方法的運用;

2.教師與學生一起以“故障樹”的形式進行本節課程的總結;

通過這種教學方法,逐步的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去學習并有目標的完成任務,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了專業知識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這一學習過程與企業工作過程相一致,保障了學生進入企業就是一名合格的員工。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初中 語文課堂教學 低效提問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094-06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現有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形式新潮別致了,教學手段豐富多樣了,學習氛圍也自由熱鬧了。可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還是低效?學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提高了沒有,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思。于是創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的理念被凸現出來。

筆者認為,要進行高效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卓有成效的課堂提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保證。但我們的耳邊還是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唉,課堂教學任務又沒完成。”“哼!這課沒法上了,整堂課都是我在自問自答,問題拋下去,猶如石沉大海。我整個在唱獨角戲?!睘楹卧诟咝дn堂教學呼聲日高的情況下,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卻存在諸多問題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課堂提問低效的現狀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提問恰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心智;若不恰當,非但無益于教學,而且會堵塞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語文“日久生厭”。所以,提問在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的提問能力、提問質量都關系到課堂學習活動的開展,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語文教師對新課標理念認識模糊或有誤,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絕對化的做法,導致了課堂教學提問低效甚至失效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如下:

1.課堂沉悶,回音寥寥

有些語文教師在問題設置上并未充分重視,殊不知提問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優劣成敗。筆者曾聽過一堂七年級的公開課,按理說七年級的課堂教學氣氛應該較為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赡翘谜n卻讓我們在座的聽課老師如坐針氈,教師提問的反饋情況很糟糕,舉手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即便是點名回答,站起來也是答非所問。盡管教師在賣力地講課,創設了一個個的問題,想盡力啟發學生,可是學生并不買賬,應者寥寥,大有沉默是金的味道。很明顯,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有欠妥當,問題設置過難,抑或問題不清,學生未能搞清楚教師的問題意圖,題目尚且沒搞明白,又何來回答一說呢?這樣必然導致課堂陷入沉悶之境,而沉悶的課堂也會大大降低教學的效果,老師精心設計的教案也會因沉悶而完成不了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又何來的高效呢?

2.課堂互動,華而不實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為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有些教師往往設計大量淺顯易答的問題,美其名曰:活躍課堂氣氛。這種膚淺的提問,課堂氣氛是空前熱烈,但實質上是相當空洞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往往只提問那些有所準備、希望表現的學生,因為他們不僅會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還能通過回答滿足表現的愿望,這樣就能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而那些沒有準備、不愿意回答問題的學生對提問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會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這樣,在現實教學中,往往是那些樂于表達的學生參與了課堂交流,而大部分學生卻只是被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盡管如上做法,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也因為此有人發出了呼喚:“語文不需要華而不實的‘熱鬧’,語文不需要空中樓閣的能力”?!敖虒W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我們身為人師,站三尺講臺,執三尺教鞭,育祖國之未來,對此不得不深思。

二 課堂提問低效的成因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間的橋梁和媒介。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重要形式,因此,課堂提問有效與否取決于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為此,筆者從以下兩方面來談談課堂提問低效的成因。

1.學生因素

第一,缺乏學習語文的動力。(1)社會上有部分人對語文學科重要性認識不清。比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曾流行過一種說法“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口號的產生使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降低。(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使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初中生對于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促使部分學生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和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中專或大學失去信心。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學生對語文學習尚且提不起勁,在課堂教學中,他們的學習態度又能好到哪去呢?如此態度,面對老師的提問,我們又能苛求有多少學生會參與呢?

第二,缺乏回答提問的信心。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的閱讀面太狹窄,課外知識積累十分貧乏,學生缺少語言之“米”,自然學習語文時底氣就不足了,簡單課內基礎知識的掌握尚可,但理解性的闡述概括能力比較差,學生面對老師的課堂提問自然便有些力不從心了。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學生課堂口頭表達能力的自信心不夠,進而對課堂提問日漸卑怯,以致慢慢退出課堂參與者的角色,轉而成為“觀眾”,靜看老師的“表演”。

2.教師因素

第一,教師的教育理念偏差。(1)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由于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促使語文教學不同程度地異化為應試的訓練。教學脫離實際,教學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轉。很多教師認為他們要做的就是把所謂“客觀真理”教給學生,而恰恰是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導致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不斷喪失,甚至使學生學習負擔、厭學情緒不斷加重。(2)伴隨課程改革的熱潮,廣大教師越發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著實讓人耳目一新。然而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課堂提問卻常常被我們忽視。在部分教師的思想深處,舊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盡管新課程標準已經出臺,課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但他們還沒有自覺地以此來指導教學實踐工作,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方法。

第二,教師課堂提問的缺陷與不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庇纱丝梢娞釂栐诮虒W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互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造成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缺失,失去了提問本身的意義。聯系平時教學實際,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堂提問未能體現主題性。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漫不經心,往往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教學中總會出現類似的口頭禪,比如“是不是”“對不對”“在哪里呢”……諸如此類,從而導致“滿堂問”。且所問的學生用“是”“對”或“不是”“不對”即可回答,根本無須動腦。而過多的低思維度問題,并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培養學生思維。遺憾的是部分教師沉醉于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此舉實質上是低效發問,根本無益于課堂教學,且這種“隨口而至”的提問毫無美感與藝術性,反倒桎梏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再則少部分教師在教學提問中“事無巨細”“信手拈來”――低級、重復、漫無邊際、模糊的問題統統拋給學生,而且所提問題大都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教學主題。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導致問題數量很多,但線索不清、條理混亂、重點不突顯。有時候,教師提了一個問題,學生會一下子沒了聲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會答非所問。這是因為教師的提問意圖不明導致的。整堂課學生跟著老師左思右想,手忙腳亂,若問其收獲,又往往不得要領,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梢哉f,提問的繁雜細碎,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課堂提問未能體現層次性。課堂教學要解決文章中的重難點,往往靠直接提問是解決不了的,還需要設計提問群,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調動學生的思維,以此完成教學任務。而這一組問題的設置應遵循學生思維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過程。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抱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性不高時,有沒有考慮過自己在提問設置上是否有問題,比如自己的提問設計有沒有體現層次性,問題呈現是否梯度化。對于概括、歸納、抽象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來說,難度較高的問題,若沒有一定的啟發,便把問題一股腦兒丟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自行思考,是極為草率的做法。教師如此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望而生畏,甚至產生消極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造成“冷場”影響教學進程。

再次,課堂提問未能體現差異性。課堂提問是為了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而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影響,是存在差異的。自然而然,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就會有高有低,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要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目標,培養所有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個體差異,重視個體差異,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全力以赴努力避免學生能力差異的擴大。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不但要呈現出多樣性,更應該具有針對性,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否則會讓思維活躍的學生積極性受到抑制,思維緩慢的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而很大部分教師在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時,未能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實施無差異的問題設計,結果提問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一味講究“齊步走”“一刀切”。這就導致了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營養不良”,而基礎差的學生又“吃不了”“厭食”現象發生。

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熱鬧,教學順利進行,獲取圓滿的答案,他們的提問往往會集中在幾個優等生身上;抑或為讓后進生不分散注意力,專挑選他們作為提問對象。筆者曾經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教師的課堂準備很充分,課堂問題設置也不錯,只是那位老師對一些學生的舉手似乎視而不見,站起發言的學生始終是那些成績好的,哪怕是簡單的問題也是如此。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那堂課中,回答問題的學生共有9名,最多的一位學生回答了4次。也因為此類教師認識的偏差,所以他們的課堂提問往往重點不突出,無法正常發揮優等生的表率作用,自然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不到激發,甚至影響到學生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最后,課堂提問未能體現開放性。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一般都有一個確定、標準的答案,任何與這個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將被老師否定。由此可見,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好地跟著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思路走下去,這無疑鉗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學生的個性,與我們的教學宗旨相違背。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師實施開放性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認識,充分地尊重學生,發揚民主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堅持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無錯原則”,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的“主置”得到真正的復歸。

盡管新課程實施有些年了,但語文課堂上還是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教師提出問題后,總是一個接一個要求學生回答,卻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直到有學生回答對了,老師便面露喜色,對這位學生表揚一番,于是此環節的課堂提問就隨著學生近乎標準答案式的回答而結束。這樣的教師對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評價只是與事先的“標準答案”作比對,“扣字不扣意”,非對即錯。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地按自己的要求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正確甚至是有創造有見地的回答“格式化”。這樣課堂提問的過程實質上就簡單成了知識的搬運過程,儼然與當下開放性課堂教學相違背,而這種封閉式的課堂提問無疑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并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僵化,對學生的終生學習與發展極為不利。

不僅如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現象:(1)教師提問的方式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缺少學生向學生提問這種方式,更別說是學生提問教師了。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部分教師將課堂提問視為自己的專利,一味讓學生“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樣的學生必定是越學越沒問題。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提問、互相提問的能力。(2)教師提問語言單一,如:“這篇文章講了個什么故事”“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看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與體會”……這樣的提問在我們的課堂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學生對此產生審美疲勞。如此提問味同嚼蠟,而學生是口味刁鉆的“食客”,這樣單一的提問方式很難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

由此可見,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課堂上這樣的教學提問無疑使課堂上學生思維不積極,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不高。如此做法何來語文的高效課堂?更何談培養學生的語文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不得不引起教師的重視。

三 課堂提問低效的對策

新課程要求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由粗放型向目標型、節約型、高效益的方向轉變。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既要使教學活動趣味盎然,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美與藝術美,又要從枯燥煩瑣的講解、訓練中解放出來,巧作點撥,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學校中存在被動、單一、封閉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因此,語文教師應讓課堂提問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為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1.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語文學習有興趣,便能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事,樂此不疲,上課態度就認真,學習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上課態度就隨便,學習效果自然就差。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改學生被動、消極地“要我學”為熱情主動地“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第一,培養師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欲。有位教育家說過:只有學生喜歡你,才愿意上你的課;只有學生信任你,才會向你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可見,師生感情是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的關鍵。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盡量縮小與學生間的距離,走到學生中去,努力營造一種開放、自由、民主、平等的語文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自主發展、愉快合作的教學空間,進一步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熱愛學生,要對學生產生“親和力”,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融洽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良好的情感態度,進而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課程上來,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樂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說,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愿意有進步和獲得成功。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表揚、少批評,尤其是學習有困難而自卑感很強的學生,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總是給他們“敲警鐘”,應盡力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在課堂上我們應盡量多地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好極了!”“你真厲害!”“進步很大哦!”“你的回答很精彩!”這些美好的話語,我們應該毫不吝嗇地獻給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1)教師情感渲染,以感染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若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因此得以發揮。(2)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語文課應該是內容豐富的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不涉及。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某些表面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置于適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且富有趣味的環境中,使學生以愉快歡樂的情緒進行學習??傊?,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轉變教師教育理念

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未來社會,更難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而應試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學枯燥乏味得只剩下灌輸,學生被老師牽著,被動地學習語文,興趣得不到培養,創造潛能得不到激發,就連語文課堂也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靈性。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把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的參與者,是接受知識的創造者、發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異想天開,促使學生多想、多問、多練,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學會的知識去認識探索新的知識,發揮學生自己最大的潛能。

教師除了轉變教育理念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具有敏銳的觸覺,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身邊、生活中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資源,把握提問機會,將學習實踐與學生的生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等緊密地聯系起來。

3.優化課堂提問

高效課堂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從而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這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而課堂教學的成敗,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于教師的學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的語文學習,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問題”二字。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為此,筆者認為,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提問設計,力求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課堂提問要明確目的,體現主題。首先,課堂提問的指向要明確。(1)教師提問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方向,使學生較快掌握新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清楚,表達要準確,把問題交代清楚,讓學生明白教師在問什么。教師在提問時應盡量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避免含糊不清提問的出現。尤其是對語文水平不高學生的提問,教師用語要力求簡潔、口語化,盡量少用復雜的語句,以免增加學生無謂的思考,浪費課堂有限的時間。(2)語言教學中的每一個提問都應帶有明確的目的性,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認真設計課堂提問,教師需對課堂提何問題、何時提問、提問誰、提問結果如何等都要有明確的準備,力求克服課堂提問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課堂提問的主題要突出。每篇課文、每堂課都該有它的教學重難點,而對重難點的分析正是學生語文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最佳契機。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需認真鉆研教材,把提問的重點放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上,問那些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高效課堂追求是“妙在這一問”的境界,此類主問題的設置往往顯現“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例如:筆者在教授《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時,設計了兩個主問題:“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是如何教育、影響‘我’的?”“‘我’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筆者用這兩個主問題牽動學生對全篇課文的整體理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加深學生思考的層次。而且這兩個問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鋪墊引導、層層推進、師生互動,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整個過程流暢,并有亮點。

第二,提問設計要設置梯度,體現層次性。《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边@是說提問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差異,要有一定層次,要有梯度,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尤其是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教師更要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把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子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使學生循序漸進,逐級而上,“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果子。例如:筆者在教授《看云識天氣》時,當時設置的教學重點是想讓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平時對于文章寫作特點的教學總感覺太過抽象與籠統,學生生吞活剝地被動接受,缺少自身體驗。于是筆者嘗試著先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解決“請選擇一種你們認為最快的方式,盡快地把文中每一種云和天氣的關系理清楚”這一問題。通過交流,學生發現最快的是采用“圖表法”,接著筆者追問“根據本文特點,怎樣列表更好些?”通過師生交流、評價,最終利用表格把每一種云和天氣的關系都一一反映清楚。筆者再問“可見圖表法有何好處?”此時學生大多心領神會,圖表法既能全面而清晰地展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知識,又能很好地體現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此時筆者適時地追問“既然圖表法這么好,能否就用它來替代文中二至六小節的內容呢?”要求學生把課文相關語段和所列圖表作對比,很快學生便總結出原文過程描摹準確、具體,動詞運用十分豐富,各種詞語巧妙地配合使用,說明方法融合在描寫中使用不留痕跡,再加上各種修辭的運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而以上這些特點都是圖表無法表示出來的。此時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特點”,學生已經是了然于胸,順利地完成了筆者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筆者堅信,這樣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層層剖析、循序推進的提問法,不僅能使學生思維向知識縱深發展,而且也會帶領學生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

第三,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體現差異性。學生是存在差異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新課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課堂提問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秀生。因而,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根據不同語文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進而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消。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保護每位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都能得到展示。

首先,提問要“適量”,是對提問量的要求。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不能提問不斷,既無法讓學生冷靜有效地思考,也破壞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為此,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提問需抓住知識的關鍵和本質,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和摒棄“滿堂問”的形式。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注意運用歸納和合并的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和效度。適當、適量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自信心。

其次,提問要“適度”,是對提問難度的要求。提問設計的關鍵之處在于問題難易度的把握:問題太難,或是回答的學生寥寥,成了幾個尖子生的能力展示臺,或是導致課堂陷入僵局,而水平低下的學生只能充當“看客”――被動接受,甚至厭惡語文課堂;問題太易,學生三言兩語便可解決,也失去了討論的價值,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為此,度的深淺,得根據學生語文能力的個體差異決定。教師要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主要設計三級目標:便于優生思維訓練的綜合題;便于中等生的思維訓練的基礎題;便于差生的基礎知識題,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度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因人施問。如教學《鄉愁》,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提問:(1)你能有感情地朗讀文段,并熟練背誦嗎?(2)你能回憶起幾首表現懷念祖國或思念家鄉的詩,并背誦嗎?(3)你能以“家鄉”為話題,寫一小段話,表現你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嗎?這三個層次的提問,由易到難,分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提問要“適時”,是對提問時機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每個問題的提出都不應受教師主觀意志左右。問題提出后,能否被學生解答。(1)要受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限制,需有知識鋪墊作基礎。否則提問過早,學生認知結構或思維過程上出現斷層,欲速則不達;提問過遲,結果往往是皆大歡喜,此時的提問早已失去了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2)還受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限制。學生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思維興奮,此時一石能激千層浪,反之則千呼萬喚難出來。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或利用最佳時機,提出問題,使學生“跳一跳,摘下那個桃”,這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第四,提問設計要新穎多樣,體現開放性。“開放性”提問,指思路較為廣闊,答案不是唯一的提問。教師針對課本中的重難點,精心設計“開放性”提問,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牢固掌握知識有一定效果。而且此舉也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發展個性,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做到開放性提問,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提問要注意如下幾點。

首先,提問評價力求多向化。一位教育理論家指出,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而且是知識生成、創新的過程。每個學生對同樣的問題因有自己的經驗背景,滲透著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力求做到提問評價的多向化。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及時反饋,尤其是對他回答的肯定。如果答錯了受到冷落,或者答對了教師不及時肯定,都容易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會直接影響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回答不但要及時地反饋,而且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而不單單是簡單的“正確”“不正確”應付了之,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做籠統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如:(1)當學生舉手回答卻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思路混亂時,筆者會面帶微笑地說:“先別緊張,你可以先坐下再考慮,考慮好了再告訴我們,好嗎?”“想好后,我相信你會說得更精彩。” 這種發自內心最廉價的“劑”,會鼓勵優秀、激勵后進,讓評價用到實處、恰到好處。(2)當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喜歡重復別人的回答,通常筆者會說“你認為這很重要,要強調一下,對嗎?”學生會開心一笑,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可謂一舉兩得。(3)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善時,筆者通常會說:“你的思路很好,很善于動腦……”進而又把問題拋給學生“對于他的說法,同學還有補充嗎?”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以上情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遇到,而機智多變、常用常新、層出不窮的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將是學生賴以成長、發展的“土壤”。

課堂提問的評價要突現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地提供學生相互評價及自我評價的機會,形成評價主體多向化,發展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既釋放了評價的空間,又開放了學生的思路,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如: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回答,不管他正確與否,筆者有時先不立即評判,而是詢問其他學生,“對照自己的想法,你想對這位同學說點什么?”“對于他的說法,誰來評價?”“對于他的觀點,有沒有什么需要補充或提問?”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可以是對別人意見的認可,也可以是對他人方法的補充和更正,使學生都成為平等的參與者和對話者。在相互交流中,促使學生在解讀同學意見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意見得到及時補充調整而趨于完善,從而有效地使教學在“傾聽、解讀、交流”這一動態中向更深層次推進。

其次,提問方式力求多樣化。教師課堂提問固然重要,但畢竟是單一的提問方式,不是課堂提問的全部意涵。為了落實語文新課標的理念和目標:高效課堂、有效教學。我們急需優化提問方式,即從單一的提問方式向多樣化的提問方式轉變:教師提問學生,學生提問學生,學生提問教師。我們尤其要重視學生的提問方式,通過學生提問增強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注意力,激活思維、拓展思維,開發天賦的潛能等。例如:課堂知識的回顧與復習等低層次的機械記憶問題,筆者通常安排學生互問,可以是同桌互問,也可以是四人小組互問等。這樣做,好處多多:(1)把主動權放給學生,給學生制造獲得成就感的機會;(2)通過互問,學生大多能順利回答,幫助他們打消膽怯心理,鍛煉口頭表達能力;(3)通過互問,學生對課文的重難點把握更明了,更便于理解與掌握課文內容。因為學生要提問,必須自己先對問題進行思維的梳理,自己先明了才能去提問別人,對于別人的回答又要進行分析解剖,所以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語文思維得以提升。

最后,提問內容力求趣味化。教學的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只有學生感興趣,情感指向學習,才能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才能主動的探究,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為此,教師設計提問時除了體現形式多樣外,還要力求趣味性、創意性,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愉悅

的環境中,體驗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筆者在教學《行道樹》時,借用了騰訊QQ的聊天版面,利用網友聊天的形式,導入問題:“對于張曉風的《行道樹》一課,我頗有想法。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可我總覺得是行道樹在發牢騷,含蓄地表達內心的不滿。不知閣下有何高見?”頓時學生積極性大大增加,紛紛加入到討論的隊伍中來,各抒己見,課堂教學效果遠超筆者預想。

四 結束語